精忠报国还是尽忠报国岳飞
一、在宋朝书籍中,岳飞后背没有刺字
1142年1月27日,岳飞被宋高宗赵构和权臣秦桧杀害。1162年,宋孝宗赵昚即位后,着手为岳飞平反,此州追赠谥号“武穆”。宋宁宗时,又追封岳飞为“鄂王”。
岳飞被平反后,岳飞的孙子岳珂多方收集资料,将岳飞的光辉事迹编写成《金陀粹编》和《金陀续编》,共58卷。这是有关岳飞的文字作品第一次问世,为后世研究岳飞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金陀粹编》和《金陀续编》中,并没有提及岳飞后背上刺有文字,也没有提到“岳母刺字”的故事。
不仅如此,宋朝期间,所有关于岳飞的文学作品里,都没有“岳飞后背刺有文字”或“岳母刺字”的记录
我们不清楚,是不是岳珂在编写《金陀粹编》和《金陀续编》时有所遗漏,但很显然,“岳飞后背刺有文字”或“岳母刺字”是很重要、也是极为感人的事件,岳珂没有理由舍弃。
二、《宋史》中第一次提及岳飞背后刺有文字
1343年,元朝丞相脱脱奉命主编《宋史》《辽史》和《金史》。脱脱只用了两年多时间,就将规模庞大、共计496卷的《宋史》编撰完毕。其中,在《列传第一百二十四卷》中,单独为岳飞立传。
《岳飞传》中第一次提及岳飞背后刺有文字:“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无独有偶,在《列传第一百三十九卷》的《何铸传》中,也有类似表述:“铸引飞至庭,诘其反状。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刺在岳飞后背上的大字,是“尽忠报国”,而不是“精忠报国”。同时,《宋史》里也没有提及,“尽忠报国”四个字是谁刺上去的。是不是岳飞母亲,还不得而知。
三、《说岳全传》第一次出现“岳母刺字”情节
清朝雍正9年,小说家钱彩所撰写的长篇通俗小说《说岳全传》刊行,全书共20卷80回。这部小说在元、明以来有关岳飞的民间说唱和森饥蔽戏曲、小说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艺术构造,展现了以岳飞为中心,包括牛皋、高宠、张宪、岳云、岳雷、杨再兴等在内的抗金将领。《说岳全传》问世以来,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喜爱,流传甚广。
在《说岳全传》第22回《结义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训子》中,作者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岳母刺字”情节:
安人(岳母)取笔,先在岳飞背上正脊之中写了“精忠报国”四字,然后将绣花计拿在手中,在他背上一刺,只见岳飞的肉一耸。安人道:“我儿痛么?”岳飞道:“母亲刺也不曾刺,怎么问孩儿痛不痛?”安人流泪道:“我儿!你恐怕做娘的手软,故说不痛。”就咬着牙根而刺。刺完,将醋墨涂上了,便永远不褪色肢闭的了。
我们可以发现,在这里不但出现了“岳母刺字”情节,所刺四个大字也从“尽忠报国”变成了“精忠报国”。
奇怪的是,也就在这一回中,岳母刺字后,岳飞奉旨出征,临行前岳母赐酒,又叮嘱岳飞:“我儿!做娘的今日吃你这杯酒,但愿你此去为国家出力,休恋家乡。得你尽忠报国,名垂青史,吾愿足矣。切记切记!不可有忘!”
“精忠报国”又变回了“尽忠报国”。
四、“尽忠报国”为何变成了“精忠报国”?
那么,“尽忠报国”为何变成了“精忠报国”?这也不是无缘无故的。
在《宋史》中记载,1133年秋天,岳飞前去觐见宋高宗,宋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宋高宗写的是“精忠”,而不是“尽忠”。或许正因为此,其后的演艺小说便根据宋高宗赐予的“精忠”两个字发展出“精忠报国”四个字。
如今,在全国各地的岳飞庙里,所悬挂的匾牌,有的为“尽忠报国”,有的为“精忠报国”。虽然两者含义大不一样,但也并不影响我们怀念、追忆岳飞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