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求助!!!
《学生语文发展性学力培养策略的研究》注:学力(学习能力)一个老师朋友的课题前测试卷希望有这方面资料的朋友帮帮忙谢谢了!!!!!...
《学生语文发展性学力培养策略的研究》注:学力(学习能力)
一个老师朋友的课题前测试卷
希望有这方面资料的朋友帮帮忙
谢谢了!!!!! 展开
一个老师朋友的课题前测试卷
希望有这方面资料的朋友帮帮忙
谢谢了!!!!! 展开
展开全部
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三者关系中,要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所有学生都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去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并提出了“构建新的学力观”的新理念。“学力”包括态度、能力和知识。作为教学成果的学力,有人把“学力”界定为“儿童在教学过程中所习得的知识、能力”,亦即“学习者内化学科内容的成果”。这种学力,大体可以分为两点:一是现实的学习成果的知识和能力,即基础性学力;二是牵涉未来学习的潜在的学习力,即发展性学力。基础教育阶段主要是培养学力的基础,但也要注意加强发展性学力的培养。因为,经济社会时代,仅仅教给儿童一切必要的知识,完全是无意义的。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今后的十年、几十年里,他们的生活中需要哪些知识,现在无从知道,但可以肯定有许多是我们现在未知的知识。我们不能教授现在未知的知识。但我们可以做到的是,现在就培养起未来时代需要的不断求得新知的态度、能力和知识,亦即“发展性学力”。发展性学力是学生为主动适应迅速发展的未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自我持续发展的态度、能力与知识的结合,包括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进取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并包括具有作为发展能力载体价值的再生性强的知识。这是教师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学科具有很能强综合性,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发展性学力的培养。
二、 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布卢姆认为通过教学所要形成的“学力”如下:(1)认知领域——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2)情意领域——接受、反映、价值判断、组织、价值观念的个性化;(3)运动技能领域——模仿、技巧化、精致化、分节化、自然化。布鲁纳以皮亚杰的认知论为基础,倡导问题解决与思维的三种方式——符号表象、行为表象、图像表象。所有这些学力论都是以历来的知识、概念的逻辑认识为中心来思考学力内容的,它们表明了,学习知识和概念的方法(学
负责人:王珏玲
课题组其他成员:郑丽霞 张正芳 郑丽君 李 莉
习方法)这一行为能力;学习的基础——动机、兴趣、爱好等的情意领域,乃至
同知识背后的学习者的经验相关联的表象,统统都是学校教学应当形成的学力内容。在日本,“学力”作为教育学的基本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注入了新的内涵。“学力研究”作为“国民教养”的不可或缺的作业,受到了高度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学界逐渐恢复了汉语中固有的一个词汇——“学力”。在上海等地有许多学校开展了以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研究性学习为主的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的课题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特点,设计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在学生自主的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2、通过语文学科中改善师生关系,改变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评价,使学生形成主动适应迅速发展的未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自我持续发展的态度、能力与知识,包括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进取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等。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致力于培养、提高、发展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独立主动地获取知识信息解决问题,创造性地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交往合作,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学,从而最终促进学生智能、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实践研究:
(一)不断改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心理自由的空间和心理安全的氛围,给学生以宽松的心理空间,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的自信心。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为当人们产生这种安全感时,他们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他们可以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而无须压抑,真知灼见、创新火花才会迸发,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张扬。在语文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心理自由的空间和心理安全的氛围。这种氛围的产生,首先依赖于教师对自己的角色的正确定位。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学生的眼中教师简直成了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权威。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就必须极大地改善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鼓励学生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敢于怀疑和否定权威。
1、“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
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教师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和学生拉近距离,学生不再“仰视”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互动的空间,让学生和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的精神的个体展示在教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
2、“和学生换一下角色”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首先力争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放弃容易造成师生对话障碍的三尺讲台,和学生换一下角色,坐下来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交流,甚至让学生主动上台做老师。在“辩论赛”和“有多种解法或想法”时就可用这种方式。教师可设计让学生上台当老师,讲解解题思路。教师自己则可坐在学生的座位上适时进行组织和引导。如:“×老师,你能将你的相法说给大家听听吗?”“×老师讲的话,大家听明白了吗?”“如果不明白,谁愿意再当老师到台上讲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俨然一位有经验的小老师,讲得头头是道,甚至用学具演示,到黑板上板演,以期让台下的学生更理解自己说的意思。通过和学生换角色,课堂气氛更融洽了,学生的学习更投入了,学习的效果也最好了。
3、“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有效互动的课堂里需要有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创设一种自由的学习氛围,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的余地,多给学生一点展示自我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欣赏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中尽量提倡学生走上讲台,提倡学生交流讨论,提倡学生可以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教师要坚持做到让学生想说就说,说出智慧火花;想议就议,议出是非曲直;想问就问,问出心中疙瘩;想画就画,画出正解解法。哪怕观点是错误的。我们教师都应发挥主导作用,在错误中发现闪光点,纠正错误,在错误中成长。学生才不用害怕因为说错而被老师批评、同学嘲笑了,在如此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们学得更快乐了,也最容易迸发创新的火花。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学力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努力通过体现三个为主来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
1、学生为主,允许学生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去学,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只有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抓住这一强烈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主动参与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例如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时,在学习苍耳妈妈如何让孩子离开她的这节时,老师先通过铠甲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了苍耳那带刺的铠甲的作用,通过你们想摸摸苍耳的铠甲吗?这样的问题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意识。孩子们通过观察、触摸了解了苍耳的外形特点。然后老师让孩子们取出毛茸茸的小动物,当自己当成小动物,真正的入情入境,小动物们,让我们带着苍耳离开妈妈吧,你瞧,苍耳娃娃静静地躺在妈妈的怀里,小动物从远处跑来了,它调皮地跑过苍耳丛,发生了什么奇怪的事情?(苍耳挂住了动物的皮毛)小动物继续向前跑,它一会儿挠挠痒痒,一会儿在地上打了几个滚,然后呀,跑进林子里不见了。(小动物放回课桌)小动物你把苍耳种子带到哪里了?(理解“山洼”)最后让学生在这样的体验中来夸夸苍耳妈妈,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小组比赛读。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学生生在这种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
程中,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从而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222能力培养为主,注重教给对能力发展有利的,有价值的,再生性强的知识,使学生保持自我持续发展的能力,体现教学过程的发展性。语文学习的基础意义就在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自主发展”打好基础。语文教学只有通过语文学习实践,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语文知识结构,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一般听、说、读、写语文能力以及语文自学能力、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迁移能力和利用图书馆、语料库的能力等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实践、适应创新的语文应用能力),才能使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本领,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提供无限的可能性。首先以基础知识的传授与指导作为“学会学习”的起步点——扎实基础,指导学法,提高知识搜集和吸收的熟练程度。其次以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拓展作为“学会学习”的加速点——注重实践,训练技能,提高知识迁移和应用的灵活程度。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时,一方面是意图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小蝌蚪如何变成青蛙的一个生长过程的特点,同时文中对小蝌蚪和青蛙的描写不仅语言优美,而且描写从头到尾有顺序。因此老师为学生设计了按照从头到尾的观察顺序仿说鲤鱼的样子,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图片,发挥想象,调动自己积累的词句,进行了对鲤鱼样子的仿说练习。学生在一定的指导下不仅说得好,而且给一年级的孩子一种方法,以后介绍类似的知识点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进行迁移学习。
3、自我学习,自我体验感悟为主
师生在课堂教与学活动的时间比在2:8之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减少讲解、减少提问的时间,学生增加提问、增加读书、增加讨论、增加质疑的时间,并教会学生提问和答问。新的课程标准强调的是教学资源的整合,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是开启和展示学生智慧的核心场所。在课堂上,除教科书、教师的课前备课和教学设计外,还有一种更重要的资源,就是来自教师和学生交互作用生成于课堂的活的材料。在课堂上师生思维碰撞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预先没有想到的、奇特的、闪光的、极有个性的语言材料,它是贴近学生实际的活的材料,这就是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这些课堂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那我们的课堂就会更生动、更活泼,更具有生成性。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课堂转变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而且跃动着人性的魅力。如教学《庐山云雾》这一篇经典写景文章时,学习第5自然段,让学生做一位小小摄影师,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拍下来,反复读一读,划一划,同桌议一议,然后随生回答出示相关句子。学习第3自然段,让他们想一想,感觉这里的雾有什么特点?在这一个教学环境的处理中,我就让学生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读,有自由读、默读、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等,充分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到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把课堂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学习第4自然段时,结合这一段内容,四人小组合作改一改这句诗,出示“不识庐山真面目,( )”。允许学生有各种不同的写法,顿时,课堂上出现了许多小诗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庐山云雾多)(只因牯岭仙境美)(只因牯岭雾缠绕)培养了他们的写诗能力,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使他们的情感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激励性的评价,促使学生自我持续发展态度的形成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这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为了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在成功共享里,我们的做法是:
1、“我成功了”——学生自信的摇篮
为了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通过探索,我们在课堂学习总结的五分钟里,设置了“我成功了”的自我评价,通过评价能有效地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具体是这样做的:
②评价方法:课堂总结时,学生针对评价内容填写表格。填表说明:你认为做得很好亮3颗星;你认为做得一般亮2颗星星;你认为还需要努力不亮星星。
一星期后学生把自己的成绩汇总给老师,老师及时公布学生的表现情况,全班同学通过后即可,如有不同意见可全班同学合议后更改。然后记入“优点银行”。
2、“优点银行”——学生成功的摇篮
为了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以“把优点存起来”的方式来反映学生成长的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留下成长进步的足迹,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自信”是我们设置“优点银行”的宗旨。“提倡纵向比较,拒绝横向比较”是我们操作“优点银行”的原则。
“优点银行”是一本崭新的练习本,封面由学生仿照银行存折的特点自行设计,方式是“把自己的优点存起来”,内容是多方面的,有能够自觉订正作业、作业正确率高、上课积极思考、遇到我会的问题我都举手了、能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能倾听教师和同学的发言、能帮助同学共同进步以及最满意的作业、最有创见的解法、最精彩的发言讨论等等。
优点“入库”,得经过教师审核。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一个星期审核一次,把名副其实的优点“存入”,盖上红红的五角星。
优点以自存为主,教师、家长或者同学发现了你的优点,可以帮助存起来。这样,学生又学会了肯定别人的长处。为了使自己的“银行存款”越来越多,学生们努力展示自己优秀的一面,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评价,并不是简单地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肯定,更重要地是发挥评价激励功能,让孩子在形成性评价中逐步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态度,这也是现代人文精神教育观的体现。
(四)开放课堂,超越课堂,拓展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空间。
“社会即课堂,生活即学习”,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知识,能掌握的技能,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来掌握。在固守课堂教学这块阵地的同时,又要超越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参与空间,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开放性、多维性的认识,更有效地掌握与运用所学知识,让师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在生活的过程中共同交流和分享学习体会和成果,共同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1)教会学生利用课内时间,培养自主学习习惯,自我发展的能力。其基本形式有:
A、课前两分钟练口语。每节课铃声响后的两分钟让学生自主开展口语表达活动。
B、晨会课上学表达。晨会课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新的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老师完全可以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晨会课的主人,开展主题表达活动,既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又发展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力。
C、阅览课上重积累。有资料表明:人的语言能力有70%得之于课外阅读。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让学生走进学生图书室自由阅览,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
D、兴趣课上展自我。组织与语文学科相关如文学社、朗诵组、主持人班、创作室等兴趣小组,开展诸如“我爱读诗” 比赛活动,“发生在我身边的事”小品表演、“语文与我”演讲会等,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语文学习成果的天地,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成功感,使学生保持一种持久的学习语文的动力。
2)帮助学生拓展学习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使学生保持学习能力上持续发展的势头。
A、课余时间办小报。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小报主题,设计版式,搜集、选择材料,撰写相关文章。办小报,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B、团结协作搞研究。小课题研究也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言语实践活动形式。小课题研究沟通了课堂内外,实现了课堂知识与社会知识的整合。小课题研究中既可有独当一面的调查采访,又可有团结协作的讨论、研究。小课题研究不仅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到提升,写作能力得到发展,还能增长学生的多方面才干。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专题,自己所关注的现象,自己的不解的疑惑而展开。低年级学生围绕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的主题,中年级学生围绕社区、自然的主题,高年级围绕社会、环保、人的自身发展等主题。做到人人参与小课题的研究,并定期对学生的课题研究给予一定的评价。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适当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如展览、演讲等活动。如小课题《姓氏起源》、《一家三代人的童年》、《家乡的特产—杨梅》、《中国茶文化》等的研究。
C、走出校外求拓展。关心社会”是人类发展的重大主题,引导学生从小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可以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关心社会可以从了解和关注社区开始,逐渐走进社会的大课堂:课余时间让学生进社区当读报员;双休日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公园当导游;,清明节时,可以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国庆佳节,让学生上街宣传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利用语文资源,运用语文知识,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在生活中得到锻炼。
五、研究成果
经过二年的实验,我们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化。
先进的教学观念,是语文课堂发展性学力培养的先导和灵魂。布鲁纳曾说过,要建立一种合理的教学体系必须先选择其科学的学习心理为理论基础。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都极为重视理论的指导。一年来,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了建构主义理论、有效教学理念、对话理念及《新课程标准》等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实现了教师的角色转化。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师生观和学生观。实验教师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必须扮演好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让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获得最好的发展。
2、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平等对话、参与、构建,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在师生间的一种良好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意识的过程。通过两年的实验,实验班的师生关系由不平等、不和谐向平等、融洽改变,课堂里充满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3、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据调查,在语文课堂里,通过发展性学力培养策略的研究,实验班的学生有90%以上的学生不再喜欢一味地听教师讲授,有70%的学生更希望能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方式得到书本上的一些定理和规律。由此可见,学习方式的转变能够使学生经历学习语文丰富生动的过程,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
4、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
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可见,在基础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多么地重要。实验前,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课堂里总是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在课堂中回答教师提问的行为数在学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中占主要地位,而学生提问仅占少数,甚至于一个也没有。而现在的课堂里,教师尽量把提问的机会让给学生,精心设计教师问学生、学生问教师和学生问学生的教学环节,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实验后,50%至80%的学生具有自觉问题意识,并能积极质疑。现在学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回答、对书本的内容等进行各方面的质疑。学生们养成了积极思考、大胆提问、积极质疑习惯,提高了质疑能力。
六、研究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两年多的课题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中学生发展性学力培养的策略探究的确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空间,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进取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研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只在教育教学方式上进行了粗浅的探索,其深度和广度都有待大家进一步研究提高。语文教学中学生发展性学力培养策略的运用,需要教师有灵活驾驭课堂的技巧,教师应怎样调控课堂更有效?这些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三者关系中,要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所有学生都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去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并提出了“构建新的学力观”的新理念。“学力”包括态度、能力和知识。作为教学成果的学力,有人把“学力”界定为“儿童在教学过程中所习得的知识、能力”,亦即“学习者内化学科内容的成果”。这种学力,大体可以分为两点:一是现实的学习成果的知识和能力,即基础性学力;二是牵涉未来学习的潜在的学习力,即发展性学力。基础教育阶段主要是培养学力的基础,但也要注意加强发展性学力的培养。因为,经济社会时代,仅仅教给儿童一切必要的知识,完全是无意义的。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今后的十年、几十年里,他们的生活中需要哪些知识,现在无从知道,但可以肯定有许多是我们现在未知的知识。我们不能教授现在未知的知识。但我们可以做到的是,现在就培养起未来时代需要的不断求得新知的态度、能力和知识,亦即“发展性学力”。发展性学力是学生为主动适应迅速发展的未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自我持续发展的态度、能力与知识的结合,包括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进取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并包括具有作为发展能力载体价值的再生性强的知识。这是教师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学科具有很能强综合性,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发展性学力的培养。
二、 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布卢姆认为通过教学所要形成的“学力”如下:(1)认知领域——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2)情意领域——接受、反映、价值判断、组织、价值观念的个性化;(3)运动技能领域——模仿、技巧化、精致化、分节化、自然化。布鲁纳以皮亚杰的认知论为基础,倡导问题解决与思维的三种方式——符号表象、行为表象、图像表象。所有这些学力论都是以历来的知识、概念的逻辑认识为中心来思考学力内容的,它们表明了,学习知识和概念的方法(学
负责人:王珏玲
课题组其他成员:郑丽霞 张正芳 郑丽君 李 莉
习方法)这一行为能力;学习的基础——动机、兴趣、爱好等的情意领域,乃至
同知识背后的学习者的经验相关联的表象,统统都是学校教学应当形成的学力内容。在日本,“学力”作为教育学的基本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注入了新的内涵。“学力研究”作为“国民教养”的不可或缺的作业,受到了高度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学界逐渐恢复了汉语中固有的一个词汇——“学力”。在上海等地有许多学校开展了以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研究性学习为主的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的课题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特点,设计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在学生自主的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2、通过语文学科中改善师生关系,改变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评价,使学生形成主动适应迅速发展的未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自我持续发展的态度、能力与知识,包括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进取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等。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致力于培养、提高、发展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独立主动地获取知识信息解决问题,创造性地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交往合作,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学,从而最终促进学生智能、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实践研究:
(一)不断改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心理自由的空间和心理安全的氛围,给学生以宽松的心理空间,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的自信心。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为当人们产生这种安全感时,他们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他们可以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而无须压抑,真知灼见、创新火花才会迸发,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张扬。在语文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心理自由的空间和心理安全的氛围。这种氛围的产生,首先依赖于教师对自己的角色的正确定位。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学生的眼中教师简直成了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权威。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就必须极大地改善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鼓励学生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敢于怀疑和否定权威。
1、“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
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教师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和学生拉近距离,学生不再“仰视”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互动的空间,让学生和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的精神的个体展示在教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
2、“和学生换一下角色”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首先力争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放弃容易造成师生对话障碍的三尺讲台,和学生换一下角色,坐下来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交流,甚至让学生主动上台做老师。在“辩论赛”和“有多种解法或想法”时就可用这种方式。教师可设计让学生上台当老师,讲解解题思路。教师自己则可坐在学生的座位上适时进行组织和引导。如:“×老师,你能将你的相法说给大家听听吗?”“×老师讲的话,大家听明白了吗?”“如果不明白,谁愿意再当老师到台上讲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俨然一位有经验的小老师,讲得头头是道,甚至用学具演示,到黑板上板演,以期让台下的学生更理解自己说的意思。通过和学生换角色,课堂气氛更融洽了,学生的学习更投入了,学习的效果也最好了。
3、“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有效互动的课堂里需要有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创设一种自由的学习氛围,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的余地,多给学生一点展示自我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欣赏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中尽量提倡学生走上讲台,提倡学生交流讨论,提倡学生可以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教师要坚持做到让学生想说就说,说出智慧火花;想议就议,议出是非曲直;想问就问,问出心中疙瘩;想画就画,画出正解解法。哪怕观点是错误的。我们教师都应发挥主导作用,在错误中发现闪光点,纠正错误,在错误中成长。学生才不用害怕因为说错而被老师批评、同学嘲笑了,在如此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们学得更快乐了,也最容易迸发创新的火花。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学力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努力通过体现三个为主来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
1、学生为主,允许学生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去学,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只有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抓住这一强烈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主动参与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例如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时,在学习苍耳妈妈如何让孩子离开她的这节时,老师先通过铠甲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了苍耳那带刺的铠甲的作用,通过你们想摸摸苍耳的铠甲吗?这样的问题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意识。孩子们通过观察、触摸了解了苍耳的外形特点。然后老师让孩子们取出毛茸茸的小动物,当自己当成小动物,真正的入情入境,小动物们,让我们带着苍耳离开妈妈吧,你瞧,苍耳娃娃静静地躺在妈妈的怀里,小动物从远处跑来了,它调皮地跑过苍耳丛,发生了什么奇怪的事情?(苍耳挂住了动物的皮毛)小动物继续向前跑,它一会儿挠挠痒痒,一会儿在地上打了几个滚,然后呀,跑进林子里不见了。(小动物放回课桌)小动物你把苍耳种子带到哪里了?(理解“山洼”)最后让学生在这样的体验中来夸夸苍耳妈妈,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小组比赛读。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学生生在这种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
程中,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从而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222能力培养为主,注重教给对能力发展有利的,有价值的,再生性强的知识,使学生保持自我持续发展的能力,体现教学过程的发展性。语文学习的基础意义就在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自主发展”打好基础。语文教学只有通过语文学习实践,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语文知识结构,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一般听、说、读、写语文能力以及语文自学能力、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迁移能力和利用图书馆、语料库的能力等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实践、适应创新的语文应用能力),才能使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本领,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提供无限的可能性。首先以基础知识的传授与指导作为“学会学习”的起步点——扎实基础,指导学法,提高知识搜集和吸收的熟练程度。其次以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拓展作为“学会学习”的加速点——注重实践,训练技能,提高知识迁移和应用的灵活程度。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时,一方面是意图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小蝌蚪如何变成青蛙的一个生长过程的特点,同时文中对小蝌蚪和青蛙的描写不仅语言优美,而且描写从头到尾有顺序。因此老师为学生设计了按照从头到尾的观察顺序仿说鲤鱼的样子,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图片,发挥想象,调动自己积累的词句,进行了对鲤鱼样子的仿说练习。学生在一定的指导下不仅说得好,而且给一年级的孩子一种方法,以后介绍类似的知识点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进行迁移学习。
3、自我学习,自我体验感悟为主
师生在课堂教与学活动的时间比在2:8之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减少讲解、减少提问的时间,学生增加提问、增加读书、增加讨论、增加质疑的时间,并教会学生提问和答问。新的课程标准强调的是教学资源的整合,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是开启和展示学生智慧的核心场所。在课堂上,除教科书、教师的课前备课和教学设计外,还有一种更重要的资源,就是来自教师和学生交互作用生成于课堂的活的材料。在课堂上师生思维碰撞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预先没有想到的、奇特的、闪光的、极有个性的语言材料,它是贴近学生实际的活的材料,这就是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这些课堂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那我们的课堂就会更生动、更活泼,更具有生成性。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课堂转变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而且跃动着人性的魅力。如教学《庐山云雾》这一篇经典写景文章时,学习第5自然段,让学生做一位小小摄影师,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拍下来,反复读一读,划一划,同桌议一议,然后随生回答出示相关句子。学习第3自然段,让他们想一想,感觉这里的雾有什么特点?在这一个教学环境的处理中,我就让学生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读,有自由读、默读、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等,充分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到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把课堂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学习第4自然段时,结合这一段内容,四人小组合作改一改这句诗,出示“不识庐山真面目,( )”。允许学生有各种不同的写法,顿时,课堂上出现了许多小诗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庐山云雾多)(只因牯岭仙境美)(只因牯岭雾缠绕)培养了他们的写诗能力,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使他们的情感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激励性的评价,促使学生自我持续发展态度的形成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这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为了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在成功共享里,我们的做法是:
1、“我成功了”——学生自信的摇篮
为了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通过探索,我们在课堂学习总结的五分钟里,设置了“我成功了”的自我评价,通过评价能有效地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具体是这样做的:
②评价方法:课堂总结时,学生针对评价内容填写表格。填表说明:你认为做得很好亮3颗星;你认为做得一般亮2颗星星;你认为还需要努力不亮星星。
一星期后学生把自己的成绩汇总给老师,老师及时公布学生的表现情况,全班同学通过后即可,如有不同意见可全班同学合议后更改。然后记入“优点银行”。
2、“优点银行”——学生成功的摇篮
为了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以“把优点存起来”的方式来反映学生成长的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留下成长进步的足迹,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自信”是我们设置“优点银行”的宗旨。“提倡纵向比较,拒绝横向比较”是我们操作“优点银行”的原则。
“优点银行”是一本崭新的练习本,封面由学生仿照银行存折的特点自行设计,方式是“把自己的优点存起来”,内容是多方面的,有能够自觉订正作业、作业正确率高、上课积极思考、遇到我会的问题我都举手了、能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能倾听教师和同学的发言、能帮助同学共同进步以及最满意的作业、最有创见的解法、最精彩的发言讨论等等。
优点“入库”,得经过教师审核。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一个星期审核一次,把名副其实的优点“存入”,盖上红红的五角星。
优点以自存为主,教师、家长或者同学发现了你的优点,可以帮助存起来。这样,学生又学会了肯定别人的长处。为了使自己的“银行存款”越来越多,学生们努力展示自己优秀的一面,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评价,并不是简单地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肯定,更重要地是发挥评价激励功能,让孩子在形成性评价中逐步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态度,这也是现代人文精神教育观的体现。
(四)开放课堂,超越课堂,拓展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空间。
“社会即课堂,生活即学习”,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知识,能掌握的技能,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来掌握。在固守课堂教学这块阵地的同时,又要超越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参与空间,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开放性、多维性的认识,更有效地掌握与运用所学知识,让师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在生活的过程中共同交流和分享学习体会和成果,共同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1)教会学生利用课内时间,培养自主学习习惯,自我发展的能力。其基本形式有:
A、课前两分钟练口语。每节课铃声响后的两分钟让学生自主开展口语表达活动。
B、晨会课上学表达。晨会课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新的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老师完全可以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晨会课的主人,开展主题表达活动,既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又发展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力。
C、阅览课上重积累。有资料表明:人的语言能力有70%得之于课外阅读。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让学生走进学生图书室自由阅览,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
D、兴趣课上展自我。组织与语文学科相关如文学社、朗诵组、主持人班、创作室等兴趣小组,开展诸如“我爱读诗” 比赛活动,“发生在我身边的事”小品表演、“语文与我”演讲会等,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语文学习成果的天地,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成功感,使学生保持一种持久的学习语文的动力。
2)帮助学生拓展学习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使学生保持学习能力上持续发展的势头。
A、课余时间办小报。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小报主题,设计版式,搜集、选择材料,撰写相关文章。办小报,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B、团结协作搞研究。小课题研究也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言语实践活动形式。小课题研究沟通了课堂内外,实现了课堂知识与社会知识的整合。小课题研究中既可有独当一面的调查采访,又可有团结协作的讨论、研究。小课题研究不仅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到提升,写作能力得到发展,还能增长学生的多方面才干。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专题,自己所关注的现象,自己的不解的疑惑而展开。低年级学生围绕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的主题,中年级学生围绕社区、自然的主题,高年级围绕社会、环保、人的自身发展等主题。做到人人参与小课题的研究,并定期对学生的课题研究给予一定的评价。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适当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如展览、演讲等活动。如小课题《姓氏起源》、《一家三代人的童年》、《家乡的特产—杨梅》、《中国茶文化》等的研究。
C、走出校外求拓展。关心社会”是人类发展的重大主题,引导学生从小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可以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关心社会可以从了解和关注社区开始,逐渐走进社会的大课堂:课余时间让学生进社区当读报员;双休日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公园当导游;,清明节时,可以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国庆佳节,让学生上街宣传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利用语文资源,运用语文知识,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在生活中得到锻炼。
五、研究成果
经过二年的实验,我们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化。
先进的教学观念,是语文课堂发展性学力培养的先导和灵魂。布鲁纳曾说过,要建立一种合理的教学体系必须先选择其科学的学习心理为理论基础。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都极为重视理论的指导。一年来,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了建构主义理论、有效教学理念、对话理念及《新课程标准》等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实现了教师的角色转化。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师生观和学生观。实验教师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必须扮演好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让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获得最好的发展。
2、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平等对话、参与、构建,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在师生间的一种良好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意识的过程。通过两年的实验,实验班的师生关系由不平等、不和谐向平等、融洽改变,课堂里充满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3、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据调查,在语文课堂里,通过发展性学力培养策略的研究,实验班的学生有90%以上的学生不再喜欢一味地听教师讲授,有70%的学生更希望能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方式得到书本上的一些定理和规律。由此可见,学习方式的转变能够使学生经历学习语文丰富生动的过程,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
4、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
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可见,在基础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多么地重要。实验前,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课堂里总是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在课堂中回答教师提问的行为数在学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中占主要地位,而学生提问仅占少数,甚至于一个也没有。而现在的课堂里,教师尽量把提问的机会让给学生,精心设计教师问学生、学生问教师和学生问学生的教学环节,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实验后,50%至80%的学生具有自觉问题意识,并能积极质疑。现在学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回答、对书本的内容等进行各方面的质疑。学生们养成了积极思考、大胆提问、积极质疑习惯,提高了质疑能力。
六、研究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两年多的课题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中学生发展性学力培养的策略探究的确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空间,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进取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研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只在教育教学方式上进行了粗浅的探索,其深度和广度都有待大家进一步研究提高。语文教学中学生发展性学力培养策略的运用,需要教师有灵活驾驭课堂的技巧,教师应怎样调控课堂更有效?这些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全部
一、一个严峻而重要的课题
教育的目标旨在学生的发展。发展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也是衡量教育水平和成效的主要标志。发展的观点是现代教学观的一个主要观点之一。全教会决定指出了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即实现学生发展的方法应当是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那末,在当前影响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怎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呢?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学生被动应付,失去主体意识,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主要症结。传统的教育观念总是把学生当作需要接受教育的被动者,教师主要是依靠重复、强化和外在诱惑甚至肉体的威胁来维持学习活动,产生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活动,没有学生的主动性,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这种教育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它不仅使学习质量和效益降低,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积极性。由此可见,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前提。
据于以上这些原因,我们提出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以研究、探索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规律及其方法体系。
二、学生“主动发展”的心理特征
“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并能通过自我评价不断掌握学习策略;有较强的选择、评价、研究信息和问题的能力,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通过调查和观测,我们发现“主动发展”的学生有以下六种主要的心理特征:
(一)较高的成就动机
“主动发展”的学生有较强的成就动机,这种成就动机源于“成就需要”,他们具有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解决某一难题的内心需求;渴望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本领。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学习任务,把失败看作成功之母,把成功看作进步的起点,学习中高度投入,乐于接受挑战,不断进取,努力实现自我提高的需要。
(二)浓厚的学习兴趣
“主动发展”的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喜欢读课外读物,积极参加课外兴趣小组,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
(三)稳定的学习情绪
“主动发展”的学生学习情绪稳定,不受或很少受外界刺激如奖励、惩罚、成功、失败的影响,始终能保持对学习的兴趣。他们善于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治理。不因取得一点成绩、得到某种荣誉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不因受到挫折、遇到某种不愉快的事而心灰意懒,垂头丧气;能孜孜以求地朝着目标不倦地进取。
(四)顽强的学习意志
“主动发展”的学生意志坚强。为了实现自己的成就动机,能自觉地、独立地按照计划认真学习,基本不需要老师,家长的督促和管理;有毅力,学习中不怕困难,能认真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常常表现出百折不挠的良好品质;自制力强,乐于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并迫使自己全力完成,同时又能抵御不良环境的诱惑,心定神聚,精力集中。
(五)较强的学习能力
“主动发展”的学生自学能力强,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科学、有效。他们爱好提问,善于思考,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独立地思考问题,并在思考中寻找问题的解决,探究知识的规律,并形成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思维品质良好。有较强的批判思维能力,能对认知对象有严密、正确的分析、评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它是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元认知能力较强,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策略。
(六)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归因品质
“主动发展”的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能正确地分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学习困难,能及时地总结经验,坚持好的,改正错的,并能制定新的努力目标。这些人有良好的归因品质,当学习成绩不佳时,能冷静分析,把它归之于努力程度不够,并对今后的学习持乐观态度,并坚持努力,取得学习主动权。他们最推崇自我努力感,强调努力会带来兴奋、自豪,而不努力会产生内疚感。不论学习成败,都会促使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显示出更高的学习积极性。
以上六个因素分为情意领域和认知领域两大结构。前四种为情意领域,后两种为认知领域。可以用以下函数式表示:A =F(B,C)
其中A 为“主动发展”的水平,B表示成就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意志等情意水平,C表示学习能力、自我意识和归因品质、元认知能力等认知水平。也就是说,主动发展的水平主要取决于这六种心理水平,提高这六种心理品质,就能不断提高“主动发展”的水平,要提高这些水平,必须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致力于提高这六种心理品质,发挥它们的整合作用,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
为了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意志。良好的自我意识等心理品质和较强的自学能力、探究与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评价能力等“可持续发展”的心理能力,我们认为应当实施以下四种主要的教学策略:
(一)激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策略
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把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激发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1、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价值。布鲁纳说:“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他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要逐步树立并不断提高为国为民,以实现国家和全人类的宏伟目标作为个人努力学习的目标为抱负的志向水平。
2、正确运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
3、采取适当的竞争方法,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争取今年的成绩要比去年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的进步;也可以暗中选某一同学为目标,在学习上同他比赛;还可以采取集体竞争的方法,组成班与班、组与组的竞争,在竞争中激发互帮互学的团结协作精神,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教育的目标旨在学生的发展。发展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也是衡量教育水平和成效的主要标志。发展的观点是现代教学观的一个主要观点之一。全教会决定指出了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即实现学生发展的方法应当是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那末,在当前影响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怎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呢?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学生被动应付,失去主体意识,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主要症结。传统的教育观念总是把学生当作需要接受教育的被动者,教师主要是依靠重复、强化和外在诱惑甚至肉体的威胁来维持学习活动,产生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活动,没有学生的主动性,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这种教育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它不仅使学习质量和效益降低,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积极性。由此可见,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前提。
据于以上这些原因,我们提出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以研究、探索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规律及其方法体系。
二、学生“主动发展”的心理特征
“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并能通过自我评价不断掌握学习策略;有较强的选择、评价、研究信息和问题的能力,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通过调查和观测,我们发现“主动发展”的学生有以下六种主要的心理特征:
(一)较高的成就动机
“主动发展”的学生有较强的成就动机,这种成就动机源于“成就需要”,他们具有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解决某一难题的内心需求;渴望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本领。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学习任务,把失败看作成功之母,把成功看作进步的起点,学习中高度投入,乐于接受挑战,不断进取,努力实现自我提高的需要。
(二)浓厚的学习兴趣
“主动发展”的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喜欢读课外读物,积极参加课外兴趣小组,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
(三)稳定的学习情绪
“主动发展”的学生学习情绪稳定,不受或很少受外界刺激如奖励、惩罚、成功、失败的影响,始终能保持对学习的兴趣。他们善于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治理。不因取得一点成绩、得到某种荣誉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不因受到挫折、遇到某种不愉快的事而心灰意懒,垂头丧气;能孜孜以求地朝着目标不倦地进取。
(四)顽强的学习意志
“主动发展”的学生意志坚强。为了实现自己的成就动机,能自觉地、独立地按照计划认真学习,基本不需要老师,家长的督促和管理;有毅力,学习中不怕困难,能认真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常常表现出百折不挠的良好品质;自制力强,乐于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并迫使自己全力完成,同时又能抵御不良环境的诱惑,心定神聚,精力集中。
(五)较强的学习能力
“主动发展”的学生自学能力强,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科学、有效。他们爱好提问,善于思考,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独立地思考问题,并在思考中寻找问题的解决,探究知识的规律,并形成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思维品质良好。有较强的批判思维能力,能对认知对象有严密、正确的分析、评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它是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元认知能力较强,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策略。
(六)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归因品质
“主动发展”的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能正确地分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学习困难,能及时地总结经验,坚持好的,改正错的,并能制定新的努力目标。这些人有良好的归因品质,当学习成绩不佳时,能冷静分析,把它归之于努力程度不够,并对今后的学习持乐观态度,并坚持努力,取得学习主动权。他们最推崇自我努力感,强调努力会带来兴奋、自豪,而不努力会产生内疚感。不论学习成败,都会促使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显示出更高的学习积极性。
以上六个因素分为情意领域和认知领域两大结构。前四种为情意领域,后两种为认知领域。可以用以下函数式表示:A =F(B,C)
其中A 为“主动发展”的水平,B表示成就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意志等情意水平,C表示学习能力、自我意识和归因品质、元认知能力等认知水平。也就是说,主动发展的水平主要取决于这六种心理水平,提高这六种心理品质,就能不断提高“主动发展”的水平,要提高这些水平,必须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致力于提高这六种心理品质,发挥它们的整合作用,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
为了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意志。良好的自我意识等心理品质和较强的自学能力、探究与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评价能力等“可持续发展”的心理能力,我们认为应当实施以下四种主要的教学策略:
(一)激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策略
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把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激发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1、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价值。布鲁纳说:“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他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要逐步树立并不断提高为国为民,以实现国家和全人类的宏伟目标作为个人努力学习的目标为抱负的志向水平。
2、正确运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
3、采取适当的竞争方法,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争取今年的成绩要比去年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的进步;也可以暗中选某一同学为目标,在学习上同他比赛;还可以采取集体竞争的方法,组成班与班、组与组的竞争,在竞争中激发互帮互学的团结协作精神,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资料: http://www.hotea.com/article_view.asp?id=7114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三者关系中,要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所有学生都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去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并提出了“构建新的学力观”的新理念。“学力”包括态度、能力和知识。作为教学成果的学力,有人把“学力”界定为“儿童在教学过程中所习得的知识、能力”,亦即“学习者内化学科内容的成果”。这种学力,大体可以分为两点:一是现实的学习成果的知识和能力,即基础性学力;二是牵涉未来学习的潜在的学习力,即发展性学力。基础教育阶段主要是培养学力的基础,但也要注意加强发展性学力的培养。因为,经济社会时代,仅仅教给儿童一切必要的知识,完全是无意义的。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今后的十年、几十年里,他们的生活中需要哪些知识,现在无从知道,但可以肯定有许多是我们现在未知的知识。我们不能教授现在未知的知识。但我们可以做到的是,现在就培养起未来时代需要的不断求得新知的态度、能力和知识,亦即“发展性学力”。发展性学力是学生为主动适应迅速发展的未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自我持续发展的态度、能力与知识的结合,包括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进取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并包括具有作为发展能力载体价值的再生性强的知识。这是教师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学科具有很能强综合性,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发展性学力的培养。
二、 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布卢姆认为通过教学所要形成的“学力”如下:(1)认知领域——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2)情意领域——接受、反映、价值判断、组织、价值观念的个性化;(3)运动技能领域——模仿、技巧化、精致化、分节化、自然化。布鲁纳以皮亚杰的认知论为基础,倡导问题解决与思维的三种方式——符号表象、行为表象、图像表象。所有这些学力论都是以历来的知识、概念的逻辑认识为中心来思考学力内容的,它们表明了,学习知识和概念的方法(学
负责人:王珏玲
课题组其他成员:郑丽霞 张正芳 郑丽君 李 莉
习方法)这一行为能力;学习的基础——动机、兴趣、爱好等的情意领域,乃至
同知识背后的学习者的经验相关联的表象,统统都是学校教学应当形成的学力内容。在日本,“学力”作为教育学的基本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注入了新的内涵。“学力研究”作为“国民教养”的不可或缺的作业,受到了高度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学界逐渐恢复了汉语中固有的一个词汇——“学力”。在上海等地有许多学校开展了以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研究性学习为主的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的课题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特点,设计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在学生自主的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2、通过语文学科中改善师生关系,改变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评价,使学生形成主动适应迅速发展的未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自我持续发展的态度、能力与知识,包括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进取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等。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致力于培养、提高、发展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独立主动地获取知识信息解决问题,创造性地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交往合作,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学,从而最终促进学生智能、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实践研究:
(一)不断改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心理自由的空间和心理安全的氛围,给学生以宽松的心理空间,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的自信心。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为当人们产生这种安全感时,他们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他们可以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而无须压抑,真知灼见、创新火花才会迸发,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张扬。在语文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心理自由的空间和心理安全的氛围。这种氛围的产生,首先依赖于教师对自己的角色的正确定位。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学生的眼中教师简直成了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权威。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就必须极大地改善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鼓励学生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敢于怀疑和否定权威。
1、“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
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教师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和学生拉近距离,学生不再“仰视”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互动的空间,让学生和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的精神的个体展示在教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
2、“和学生换一下角色”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首先力争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放弃容易造成师生对话障碍的三尺讲台,和学生换一下角色,坐下来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交流,甚至让学生主动上台做老师。在“辩论赛”和“有多种解法或想法”时就可用这种方式。教师可设计让学生上台当老师,讲解解题思路。教师自己则可坐在学生的座位上适时进行组织和引导。如:“×老师,你能将你的相法说给大家听听吗?”“×老师讲的话,大家听明白了吗?”“如果不明白,谁愿意再当老师到台上讲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俨然一位有经验的小老师,讲得头头是道,甚至用学具演示,到黑板上板演,以期让台下的学生更理解自己说的意思。通过和学生换角色,课堂气氛更融洽了,学生的学习更投入了,学习的效果也最好了。
3、“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有效互动的课堂里需要有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创设一种自由的学习氛围,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的余地,多给学生一点展示自我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欣赏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中尽量提倡学生走上讲台,提倡学生交流讨论,提倡学生可以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教师要坚持做到让学生想说就说,说出智慧火花;想议就议,议出是非曲直;想问就问,问出心中疙瘩;想画就画,画出正解解法。哪怕观点是错误的。我们教师都应发挥主导作用,在错误中发现闪光点,纠正错误,在错误中成长。学生才不用害怕因为说错而被老师批评、同学嘲笑了,在如此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们学得更快乐了,也最容易迸发创新的火花。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学力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努力通过体现三个为主来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
1、学生为主,允许学生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去学,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只有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抓住这一强烈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主动参与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例如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时,在学习苍耳妈妈如何让孩子离开她的这节时,老师先通过铠甲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了苍耳那带刺的铠甲的作用,通过你们想摸摸苍耳的铠甲吗?这样的问题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意识。孩子们通过观察、触摸了解了苍耳的外形特点。然后老师让孩子们取出毛茸茸的小动物,当自己当成小动物,真正的入情入境,小动物们,让我们带着苍耳离开妈妈吧,你瞧,苍耳娃娃静静地躺在妈妈的怀里,小动物从远处跑来了,它调皮地跑过苍耳丛,发生了什么奇怪的事情?(苍耳挂住了动物的皮毛)小动物继续向前跑,它一会儿挠挠痒痒,一会儿在地上打了几个滚,然后呀,跑进林子里不见了。(小动物放回课桌)小动物你把苍耳种子带到哪里了?(理解“山洼”)最后让学生在这样的体验中来夸夸苍耳妈妈,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小组比赛读。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学生生在这种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
程中,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从而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222能力培养为主,注重教给对能力发展有利的,有价值的,再生性强的知识,使学生保持自我持续发展的能力,体现教学过程的发展性。语文学习的基础意义就在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自主发展”打好基础。语文教学只有通过语文学习实践,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语文知识结构,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一般听、说、读、写语文能力以及语文自学能力、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迁移能力和利用图书馆、语料库的能力等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实践、适应创新的语文应用能力),才能使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本领,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提供无限的可能性。首先以基础知识的传授与指导作为“学会学习”的起步点——扎实基础,指导学法,提高知识搜集和吸收的熟练程度。其次以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拓展作为“学会学习”的加速点——注重实践,训练技能,提高知识迁移和应用的灵活程度。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时,一方面是意图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小蝌蚪如何变成青蛙的一个生长过程的特点,同时文中对小蝌蚪和青蛙的描写不仅语言优美,而且描写从头到尾有顺序。因此老师为学生设计了按照从头到尾的观察顺序仿说鲤鱼的样子,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图片,发挥想象,调动自己积累的词句,进行了对鲤鱼样子的仿说练习。学生在一定的指导下不仅说得好,而且给一年级的孩子一种方法,以后介绍类似的知识点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进行迁移学习。
3、自我学习,自我体验感悟为主
师生在课堂教与学活动的时间比在2:8之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减少讲解、减少提问的时间,学生增加提问、增加读书、增加讨论、增加质疑的时间,并教会学生提问和答问。新的课程标准强调的是教学资源的整合,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是开启和展示学生智慧的核心场所。在课堂上,除教科书、教师的课前备课和教学设计外,还有一种更重要的资源,就是来自教师和学生交互作用生成于课堂的活的材料。在课堂上师生思维碰撞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预先没有想到的、奇特的、闪光的、极有个性的语言材料,它是贴近学生实际的活的材料,这就是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这些课堂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那我们的课堂就会更生动、更活泼,更具有生成性。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课堂转变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而且跃动着人性的魅力。如教学《庐山云雾》这一篇经典写景文章时,学习第5自然段,让学生做一位小小摄影师,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拍下来,反复读一读,划一划,同桌议一议,然后随生回答出示相关句子。学习第3自然段,让他们想一想,感觉这里的雾有什么特点?在这一个教学环境的处理中,我就让学生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读,有自由读、默读、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等,充分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到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把课堂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学习第4自然段时,结合这一段内容,四人小组合作改一改这句诗,出示“不识庐山真面目,( )”。允许学生有各种不同的写法,顿时,课堂上出现了许多小诗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庐山云雾多)(只因牯岭仙境美)(只因牯岭雾缠绕)培养了他们的写诗能力,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使他们的情感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激励性的评价,促使学生自我持续发展态度的形成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这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为了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在成功共享里,我们的做法是:
1、“我成功了”——学生自信的摇篮
为了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通过探索,我们在课堂学习总结的五分钟里,设置了“我成功了”的自我评价,通过评价能有效地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具体是这样做的:
②评价方法:课堂总结时,学生针对评价内容填写表格。填表说明:你认为做得很好亮3颗星;你认为做得一般亮2颗星星;你认为还需要努力不亮星星。
一星期后学生把自己的成绩汇总给老师,老师及时公布学生的表现情况,全班同学通过后即可,如有不同意见可全班同学合议后更改。然后记入“优点银行”。
2、“优点银行”——学生成功的摇篮
为了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以“把优点存起来”的方式来反映学生成长的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留下成长进步的足迹,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自信”是我们设置“优点银行”的宗旨。“提倡纵向比较,拒绝横向比较”是我们操作“优点银行”的原则。
“优点银行”是一本崭新的练习本,封面由学生仿照银行存折的特点自行设计,方式是“把自己的优点存起来”,内容是多方面的,有能够自觉订正作业、作业正确率高、上课积极思考、遇到我会的问题我都举手了、能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能倾听教师和同学的发言、能帮助同学共同进步以及最满意的作业、最有创见的解法、最精彩的发言讨论等等。
优点“入库”,得经过教师审核。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一个星期审核一次,把名副其实的优点“存入”,盖上红红的五角星。
优点以自存为主,教师、家长或者同学发现了你的优点,可以帮助存起来。这样,学生又学会了肯定别人的长处。为了使自己的“银行存款”越来越多,学生们努力展示自己优秀的一面,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评价,并不是简单地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肯定,更重要地是发挥评价激励功能,让孩子在形成性评价中逐步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态度,这也是现代人文精神教育观的体现。
(四)开放课堂,超越课堂,拓展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空间。
“社会即课堂,生活即学习”,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知识,能掌握的技能,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来掌握。在固守课堂教学这块阵地的同时,又要超越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参与空间,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开放性、多维性的认识,更有效地掌握与运用所学知识,让师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在生活的过程中共同交流和分享学习体会和成果,共同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1)教会学生利用课内时间,培养自主学习习惯,自我发展的能力。其基本形式有:
A、课前两分钟练口语。每节课铃声响后的两分钟让学生自主开展口语表达活动。
B、晨会课上学表达。晨会课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新的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老师完全可以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晨会课的主人,开展主题表达活动,既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又发展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力。
C、阅览课上重积累。有资料表明:人的语言能力有70%得之于课外阅读。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让学生走进学生图书室自由阅览,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
D、兴趣课上展自我。组织与语文学科相关如文学社、朗诵组、主持人班、创作室等兴趣小组,开展诸如“我爱读诗” 比赛活动,“发生在我身边的事”小品表演、“语文与我”演讲会等,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语文学习成果的天地,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成功感,使学生保持一种持久的学习语文的动力。
2)帮助学生拓展学习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使学生保持学习能力上持续发展的势头。
A、课余时间办小报。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小报主题,设计版式,搜集、选择材料,撰写相关文章。办小报,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B、团结协作搞研究。小课题研究也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言语实践活动形式。小课题研究沟通了课堂内外,实现了课堂知识与社会知识的整合。小课题研究中既可有独当一面的调查采访,又可有团结协作的讨论、研究。小课题研究不仅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到提升,写作能力得到发展,还能增长学生的多方面才干。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专题,自己所关注的现象,自己的不解的疑惑而展开。低年级学生围绕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的主题,中年级学生围绕社区、自然的主题,高年级围绕社会、环保、人的自身发展等主题。做到人人参与小课题的研究,并定期对学生的课题研究给予一定的评价。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适当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如展览、演讲等活动。如小课题《姓氏起源》、《一家三代人的童年》、《家乡的特产—杨梅》、《中国茶文化》等的研究。
C、走出校外求拓展。关心社会”是人类发展的重大主题,引导学生从小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可以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关心社会可以从了解和关注社区开始,逐渐走进社会的大课堂:课余时间让学生进社区当读报员;双休日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公园当导游;,清明节时,可以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国庆佳节,让学生上街宣传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利用语文资源,运用语文知识,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在生活中得到锻炼。
五、研究成果
经过二年的实验,我们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化。
先进的教学观念,是语文课堂发展性学力培养的先导和灵魂。布鲁纳曾说过,要建立一种合理的教学体系必须先选择其科学的学习心理为理论基础。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都极为重视理论的指导。一年来,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了建构主义理论、有效教学理念、对话理念及《新课程标准》等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实现了教师的角色转化。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师生观和学生观。实验教师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必须扮演好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让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获得最好的发展。
2、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平等对话、参与、构建,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在师生间的一种良好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意识的过程。通过两年的实验,实验班的师生关系由不平等、不和谐向平等、融洽改变,课堂里充满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3、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据调查,在语文课堂里,通过发展性学力培养策略的研究,实验班的学生有90%以上的学生不再喜欢一味地听教师讲授,有70%的学生更希望能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方式得到书本上的一些定理和规律。由此可见,学习方式的转变能够使学生经历学习语文丰富生动的过程,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
4、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
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可见,在基础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多么地重要。实验前,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课堂里总是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在课堂中回答教师提问的行为数在学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中占主要地位,而学生提问仅占少数,甚至于一个也没有。而现在的课堂里,教师尽量把提问的机会让给学生,精心设计教师问学生、学生问教师和学生问学生的教学环节,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实验后,50%至80%的学生具有自觉问题意识,并能积极质疑。现在学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回答、对书本的内容等进行各方面的质疑。学生们养成了积极思考、大胆提问、积极质疑习惯,提高了质疑能力。
六、研究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两年多的课题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中学生发展性学力培养的策略探究的确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空间,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进取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研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只在教育教学方式上进行了粗浅的探索,其深度和广度都有待大家进一步研究提高。语文教学中学生发展性学力培养策略的运用,需要教师有灵活驾驭课堂的技巧,教师应怎样调控课堂更有效?这些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回答者:蚊子部落 - 门吏 三级 4-27 18:12
发展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探究
常州市北环中学 陆一军
当今世界纷繁复杂,人的学校生涯有期而人的学习生涯无期。随着终身教育概念为人们所接受,如何教会学生学习,以使走出校门的学生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在工作中自我学习,是我们学校教育所研究的热门课题。这一趋势的出现和发展,必然要求教师采取积极的教学方法,从以往的教学注意学生已经“学到了什么”转移到教学使学生“会学什么”,“会不会学”上来。衡量学生会不会学习的标准在于他有没有掌握学习方法,能不能独立地从大量的书本知识中精选和汲取有用的知识信息,会不会将知识加以综合分析,然后用之于实践活动。为了寻求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并证明学生学习能力的内容的可行性,在教学中,我边实践边摸索,主要采取如下策略:
1、 获取知识与思维训练相统一。
在组织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能力训练时,首先提出训练的要求:“争取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成立四人学习小组,给学生讲清小组讨论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并教会学生做参加讨论前的准备工作。如学习一篇课文,要求学生:在看课文时,发现不懂的地方用“?”做记号,并把想不通的地方写在书本的空白处,明天上课提出来;当你在阅读课文时感到哪些地方写得非常好,请用“☆”做记号,再用简单的句子写下当时的想法,在分析讨论课文时,你一定要谈谈自己的感想。这样,使参加小组讨论的行动、心理准备有所落实。
2、 指导学生写出设计,帮助他们由“学这一篇”到会“学这一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坐享其成的,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训练出来的。长期以来,学生学习语文往往是一笔糊涂账,只知道学了多少课文,不知掌握了哪些知识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而现代语文教育则强调把“教会学生学”放在教学内容的中心位置,注重教给学生关于方法的、带规律性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更带普遍性,更具有理论指导性。
我在每个单元教学中,着力抓好一篇“精读”课文,因为它是本单元的示范课,像这类课文以教师指导为主,关键教给学生“学案”设计的方法--①学习目的,即一篇具体的文章所要求必须达到的学习标准。②时代背景,即文章产生的历史条件和作者的主观创作意图。③作家简介,即学生可以在课外收集一切可能收集到的与该作家有关的材料。④主要内容,即包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层次结构、写作特色等内容。⑤质疑问难,即分条写出疑难问题,并在教师的讲解或在讨论问题中求证。⑥学习心得,即小结学习文章的体会、收获。⑦备注,即材料收集、引用以及相关说明,生僻字词的音、义等内容。出示同类型课文,进行拓展性阅读,供学生反复操练学得的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形成一定学习技能。学习期间,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只作“画龙点睛”式指导。每个单元的最后安排一节“自学选读课”,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只作个别指导。有一点值得注意,若是学生自己选择的课外同类型文章,教师应尊重其选择,不能对他所选内容横加指责,需作耐心的指导。这不仅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使独立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3、 强化人际互动,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建立课堂上积极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必须将课堂教学形式由统一的全班教学转向全班教学、小组教学和个人自学三种形式。尤其要重视小组内部与小组间相互作用的动态性质。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也是师生间、学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学生正是在相互合作与交往中得到发展。①表现在从他人身上反映自我,以自我为尺度评判他人,从而形成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体验和主动的自我调控的能力。②提供积极参与、平等参与的机会,通过合作交往,学生从与教师、与学生互动中实现主客体的转换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我想在教学中应非常重视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助,可以采取如下一些方法:
⑴改变座位编排形式。教学中,改变“种田式”的座位法,根据教学需要,或围成半圆形,或组成马蹄形,或排成“田字格”,或全班围圈坐等,这不仅缩短了学生间的空间距离,利于学生交流,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开放式学习群体空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三者关系中,要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所有学生都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去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并提出了“构建新的学力观”的新理念。“学力”包括态度、能力和知识。作为教学成果的学力,有人把“学力”界定为“儿童在教学过程中所习得的知识、能力”,亦即“学习者内化学科内容的成果”。这种学力,大体可以分为两点:一是现实的学习成果的知识和能力,即基础性学力;二是牵涉未来学习的潜在的学习力,即发展性学力。基础教育阶段主要是培养学力的基础,但也要注意加强发展性学力的培养。因为,经济社会时代,仅仅教给儿童一切必要的知识,完全是无意义的。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今后的十年、几十年里,他们的生活中需要哪些知识,现在无从知道,但可以肯定有许多是我们现在未知的知识。我们不能教授现在未知的知识。但我们可以做到的是,现在就培养起未来时代需要的不断求得新知的态度、能力和知识,亦即“发展性学力”。发展性学力是学生为主动适应迅速发展的未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自我持续发展的态度、能力与知识的结合,包括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进取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并包括具有作为发展能力载体价值的再生性强的知识。这是教师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学科具有很能强综合性,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发展性学力的培养。
二、 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布卢姆认为通过教学所要形成的“学力”如下:(1)认知领域——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2)情意领域——接受、反映、价值判断、组织、价值观念的个性化;(3)运动技能领域——模仿、技巧化、精致化、分节化、自然化。布鲁纳以皮亚杰的认知论为基础,倡导问题解决与思维的三种方式——符号表象、行为表象、图像表象。所有这些学力论都是以历来的知识、概念的逻辑认识为中心来思考学力内容的,它们表明了,学习知识和概念的方法(学
负责人:王珏玲
课题组其他成员:郑丽霞 张正芳 郑丽君 李 莉
习方法)这一行为能力;学习的基础——动机、兴趣、爱好等的情意领域,乃至
同知识背后的学习者的经验相关联的表象,统统都是学校教学应当形成的学力内容。在日本,“学力”作为教育学的基本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注入了新的内涵。“学力研究”作为“国民教养”的不可或缺的作业,受到了高度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学界逐渐恢复了汉语中固有的一个词汇——“学力”。在上海等地有许多学校开展了以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研究性学习为主的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的课题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特点,设计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在学生自主的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2、通过语文学科中改善师生关系,改变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评价,使学生形成主动适应迅速发展的未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自我持续发展的态度、能力与知识,包括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进取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等。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致力于培养、提高、发展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独立主动地获取知识信息解决问题,创造性地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交往合作,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学,从而最终促进学生智能、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实践研究:
(一)不断改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心理自由的空间和心理安全的氛围,给学生以宽松的心理空间,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的自信心。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为当人们产生这种安全感时,他们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他们可以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而无须压抑,真知灼见、创新火花才会迸发,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张扬。在语文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心理自由的空间和心理安全的氛围。这种氛围的产生,首先依赖于教师对自己的角色的正确定位。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学生的眼中教师简直成了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权威。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就必须极大地改善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鼓励学生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敢于怀疑和否定权威。
1、“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
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教师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和学生拉近距离,学生不再“仰视”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互动的空间,让学生和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的精神的个体展示在教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
2、“和学生换一下角色”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首先力争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放弃容易造成师生对话障碍的三尺讲台,和学生换一下角色,坐下来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交流,甚至让学生主动上台做老师。在“辩论赛”和“有多种解法或想法”时就可用这种方式。教师可设计让学生上台当老师,讲解解题思路。教师自己则可坐在学生的座位上适时进行组织和引导。如:“×老师,你能将你的相法说给大家听听吗?”“×老师讲的话,大家听明白了吗?”“如果不明白,谁愿意再当老师到台上讲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俨然一位有经验的小老师,讲得头头是道,甚至用学具演示,到黑板上板演,以期让台下的学生更理解自己说的意思。通过和学生换角色,课堂气氛更融洽了,学生的学习更投入了,学习的效果也最好了。
3、“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有效互动的课堂里需要有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创设一种自由的学习氛围,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的余地,多给学生一点展示自我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欣赏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中尽量提倡学生走上讲台,提倡学生交流讨论,提倡学生可以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教师要坚持做到让学生想说就说,说出智慧火花;想议就议,议出是非曲直;想问就问,问出心中疙瘩;想画就画,画出正解解法。哪怕观点是错误的。我们教师都应发挥主导作用,在错误中发现闪光点,纠正错误,在错误中成长。学生才不用害怕因为说错而被老师批评、同学嘲笑了,在如此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们学得更快乐了,也最容易迸发创新的火花。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学力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努力通过体现三个为主来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
1、学生为主,允许学生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去学,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只有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抓住这一强烈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主动参与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例如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时,在学习苍耳妈妈如何让孩子离开她的这节时,老师先通过铠甲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了苍耳那带刺的铠甲的作用,通过你们想摸摸苍耳的铠甲吗?这样的问题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意识。孩子们通过观察、触摸了解了苍耳的外形特点。然后老师让孩子们取出毛茸茸的小动物,当自己当成小动物,真正的入情入境,小动物们,让我们带着苍耳离开妈妈吧,你瞧,苍耳娃娃静静地躺在妈妈的怀里,小动物从远处跑来了,它调皮地跑过苍耳丛,发生了什么奇怪的事情?(苍耳挂住了动物的皮毛)小动物继续向前跑,它一会儿挠挠痒痒,一会儿在地上打了几个滚,然后呀,跑进林子里不见了。(小动物放回课桌)小动物你把苍耳种子带到哪里了?(理解“山洼”)最后让学生在这样的体验中来夸夸苍耳妈妈,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小组比赛读。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学生生在这种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
程中,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从而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222能力培养为主,注重教给对能力发展有利的,有价值的,再生性强的知识,使学生保持自我持续发展的能力,体现教学过程的发展性。语文学习的基础意义就在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自主发展”打好基础。语文教学只有通过语文学习实践,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语文知识结构,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一般听、说、读、写语文能力以及语文自学能力、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迁移能力和利用图书馆、语料库的能力等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实践、适应创新的语文应用能力),才能使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本领,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提供无限的可能性。首先以基础知识的传授与指导作为“学会学习”的起步点——扎实基础,指导学法,提高知识搜集和吸收的熟练程度。其次以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拓展作为“学会学习”的加速点——注重实践,训练技能,提高知识迁移和应用的灵活程度。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时,一方面是意图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小蝌蚪如何变成青蛙的一个生长过程的特点,同时文中对小蝌蚪和青蛙的描写不仅语言优美,而且描写从头到尾有顺序。因此老师为学生设计了按照从头到尾的观察顺序仿说鲤鱼的样子,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图片,发挥想象,调动自己积累的词句,进行了对鲤鱼样子的仿说练习。学生在一定的指导下不仅说得好,而且给一年级的孩子一种方法,以后介绍类似的知识点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进行迁移学习。
3、自我学习,自我体验感悟为主
师生在课堂教与学活动的时间比在2:8之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减少讲解、减少提问的时间,学生增加提问、增加读书、增加讨论、增加质疑的时间,并教会学生提问和答问。新的课程标准强调的是教学资源的整合,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是开启和展示学生智慧的核心场所。在课堂上,除教科书、教师的课前备课和教学设计外,还有一种更重要的资源,就是来自教师和学生交互作用生成于课堂的活的材料。在课堂上师生思维碰撞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预先没有想到的、奇特的、闪光的、极有个性的语言材料,它是贴近学生实际的活的材料,这就是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这些课堂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那我们的课堂就会更生动、更活泼,更具有生成性。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课堂转变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而且跃动着人性的魅力。如教学《庐山云雾》这一篇经典写景文章时,学习第5自然段,让学生做一位小小摄影师,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拍下来,反复读一读,划一划,同桌议一议,然后随生回答出示相关句子。学习第3自然段,让他们想一想,感觉这里的雾有什么特点?在这一个教学环境的处理中,我就让学生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读,有自由读、默读、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等,充分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到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把课堂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学习第4自然段时,结合这一段内容,四人小组合作改一改这句诗,出示“不识庐山真面目,( )”。允许学生有各种不同的写法,顿时,课堂上出现了许多小诗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庐山云雾多)(只因牯岭仙境美)(只因牯岭雾缠绕)培养了他们的写诗能力,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使他们的情感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激励性的评价,促使学生自我持续发展态度的形成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这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为了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在成功共享里,我们的做法是:
1、“我成功了”——学生自信的摇篮
为了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通过探索,我们在课堂学习总结的五分钟里,设置了“我成功了”的自我评价,通过评价能有效地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具体是这样做的:
②评价方法:课堂总结时,学生针对评价内容填写表格。填表说明:你认为做得很好亮3颗星;你认为做得一般亮2颗星星;你认为还需要努力不亮星星。
一星期后学生把自己的成绩汇总给老师,老师及时公布学生的表现情况,全班同学通过后即可,如有不同意见可全班同学合议后更改。然后记入“优点银行”。
2、“优点银行”——学生成功的摇篮
为了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以“把优点存起来”的方式来反映学生成长的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留下成长进步的足迹,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自信”是我们设置“优点银行”的宗旨。“提倡纵向比较,拒绝横向比较”是我们操作“优点银行”的原则。
“优点银行”是一本崭新的练习本,封面由学生仿照银行存折的特点自行设计,方式是“把自己的优点存起来”,内容是多方面的,有能够自觉订正作业、作业正确率高、上课积极思考、遇到我会的问题我都举手了、能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能倾听教师和同学的发言、能帮助同学共同进步以及最满意的作业、最有创见的解法、最精彩的发言讨论等等。
优点“入库”,得经过教师审核。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一个星期审核一次,把名副其实的优点“存入”,盖上红红的五角星。
优点以自存为主,教师、家长或者同学发现了你的优点,可以帮助存起来。这样,学生又学会了肯定别人的长处。为了使自己的“银行存款”越来越多,学生们努力展示自己优秀的一面,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评价,并不是简单地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肯定,更重要地是发挥评价激励功能,让孩子在形成性评价中逐步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态度,这也是现代人文精神教育观的体现。
(四)开放课堂,超越课堂,拓展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空间。
“社会即课堂,生活即学习”,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知识,能掌握的技能,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来掌握。在固守课堂教学这块阵地的同时,又要超越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参与空间,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开放性、多维性的认识,更有效地掌握与运用所学知识,让师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在生活的过程中共同交流和分享学习体会和成果,共同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1)教会学生利用课内时间,培养自主学习习惯,自我发展的能力。其基本形式有:
A、课前两分钟练口语。每节课铃声响后的两分钟让学生自主开展口语表达活动。
B、晨会课上学表达。晨会课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新的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老师完全可以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晨会课的主人,开展主题表达活动,既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又发展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力。
C、阅览课上重积累。有资料表明:人的语言能力有70%得之于课外阅读。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让学生走进学生图书室自由阅览,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
D、兴趣课上展自我。组织与语文学科相关如文学社、朗诵组、主持人班、创作室等兴趣小组,开展诸如“我爱读诗” 比赛活动,“发生在我身边的事”小品表演、“语文与我”演讲会等,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语文学习成果的天地,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成功感,使学生保持一种持久的学习语文的动力。
2)帮助学生拓展学习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使学生保持学习能力上持续发展的势头。
A、课余时间办小报。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小报主题,设计版式,搜集、选择材料,撰写相关文章。办小报,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B、团结协作搞研究。小课题研究也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言语实践活动形式。小课题研究沟通了课堂内外,实现了课堂知识与社会知识的整合。小课题研究中既可有独当一面的调查采访,又可有团结协作的讨论、研究。小课题研究不仅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到提升,写作能力得到发展,还能增长学生的多方面才干。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专题,自己所关注的现象,自己的不解的疑惑而展开。低年级学生围绕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的主题,中年级学生围绕社区、自然的主题,高年级围绕社会、环保、人的自身发展等主题。做到人人参与小课题的研究,并定期对学生的课题研究给予一定的评价。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适当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如展览、演讲等活动。如小课题《姓氏起源》、《一家三代人的童年》、《家乡的特产—杨梅》、《中国茶文化》等的研究。
C、走出校外求拓展。关心社会”是人类发展的重大主题,引导学生从小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可以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关心社会可以从了解和关注社区开始,逐渐走进社会的大课堂:课余时间让学生进社区当读报员;双休日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公园当导游;,清明节时,可以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国庆佳节,让学生上街宣传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利用语文资源,运用语文知识,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在生活中得到锻炼。
五、研究成果
经过二年的实验,我们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化。
先进的教学观念,是语文课堂发展性学力培养的先导和灵魂。布鲁纳曾说过,要建立一种合理的教学体系必须先选择其科学的学习心理为理论基础。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都极为重视理论的指导。一年来,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了建构主义理论、有效教学理念、对话理念及《新课程标准》等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实现了教师的角色转化。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师生观和学生观。实验教师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必须扮演好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让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获得最好的发展。
2、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平等对话、参与、构建,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在师生间的一种良好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意识的过程。通过两年的实验,实验班的师生关系由不平等、不和谐向平等、融洽改变,课堂里充满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3、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据调查,在语文课堂里,通过发展性学力培养策略的研究,实验班的学生有90%以上的学生不再喜欢一味地听教师讲授,有70%的学生更希望能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方式得到书本上的一些定理和规律。由此可见,学习方式的转变能够使学生经历学习语文丰富生动的过程,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
4、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
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可见,在基础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多么地重要。实验前,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课堂里总是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在课堂中回答教师提问的行为数在学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中占主要地位,而学生提问仅占少数,甚至于一个也没有。而现在的课堂里,教师尽量把提问的机会让给学生,精心设计教师问学生、学生问教师和学生问学生的教学环节,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实验后,50%至80%的学生具有自觉问题意识,并能积极质疑。现在学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回答、对书本的内容等进行各方面的质疑。学生们养成了积极思考、大胆提问、积极质疑习惯,提高了质疑能力。
六、研究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两年多的课题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中学生发展性学力培养的策略探究的确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空间,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进取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研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只在教育教学方式上进行了粗浅的探索,其深度和广度都有待大家进一步研究提高。语文教学中学生发展性学力培养策略的运用,需要教师有灵活驾驭课堂的技巧,教师应怎样调控课堂更有效?这些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回答者:蚊子部落 - 门吏 三级 4-27 18:12
发展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探究
常州市北环中学 陆一军
当今世界纷繁复杂,人的学校生涯有期而人的学习生涯无期。随着终身教育概念为人们所接受,如何教会学生学习,以使走出校门的学生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在工作中自我学习,是我们学校教育所研究的热门课题。这一趋势的出现和发展,必然要求教师采取积极的教学方法,从以往的教学注意学生已经“学到了什么”转移到教学使学生“会学什么”,“会不会学”上来。衡量学生会不会学习的标准在于他有没有掌握学习方法,能不能独立地从大量的书本知识中精选和汲取有用的知识信息,会不会将知识加以综合分析,然后用之于实践活动。为了寻求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并证明学生学习能力的内容的可行性,在教学中,我边实践边摸索,主要采取如下策略:
1、 获取知识与思维训练相统一。
在组织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能力训练时,首先提出训练的要求:“争取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成立四人学习小组,给学生讲清小组讨论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并教会学生做参加讨论前的准备工作。如学习一篇课文,要求学生:在看课文时,发现不懂的地方用“?”做记号,并把想不通的地方写在书本的空白处,明天上课提出来;当你在阅读课文时感到哪些地方写得非常好,请用“☆”做记号,再用简单的句子写下当时的想法,在分析讨论课文时,你一定要谈谈自己的感想。这样,使参加小组讨论的行动、心理准备有所落实。
2、 指导学生写出设计,帮助他们由“学这一篇”到会“学这一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坐享其成的,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训练出来的。长期以来,学生学习语文往往是一笔糊涂账,只知道学了多少课文,不知掌握了哪些知识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而现代语文教育则强调把“教会学生学”放在教学内容的中心位置,注重教给学生关于方法的、带规律性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更带普遍性,更具有理论指导性。
我在每个单元教学中,着力抓好一篇“精读”课文,因为它是本单元的示范课,像这类课文以教师指导为主,关键教给学生“学案”设计的方法--①学习目的,即一篇具体的文章所要求必须达到的学习标准。②时代背景,即文章产生的历史条件和作者的主观创作意图。③作家简介,即学生可以在课外收集一切可能收集到的与该作家有关的材料。④主要内容,即包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层次结构、写作特色等内容。⑤质疑问难,即分条写出疑难问题,并在教师的讲解或在讨论问题中求证。⑥学习心得,即小结学习文章的体会、收获。⑦备注,即材料收集、引用以及相关说明,生僻字词的音、义等内容。出示同类型课文,进行拓展性阅读,供学生反复操练学得的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形成一定学习技能。学习期间,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只作“画龙点睛”式指导。每个单元的最后安排一节“自学选读课”,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只作个别指导。有一点值得注意,若是学生自己选择的课外同类型文章,教师应尊重其选择,不能对他所选内容横加指责,需作耐心的指导。这不仅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使独立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3、 强化人际互动,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建立课堂上积极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必须将课堂教学形式由统一的全班教学转向全班教学、小组教学和个人自学三种形式。尤其要重视小组内部与小组间相互作用的动态性质。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也是师生间、学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学生正是在相互合作与交往中得到发展。①表现在从他人身上反映自我,以自我为尺度评判他人,从而形成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体验和主动的自我调控的能力。②提供积极参与、平等参与的机会,通过合作交往,学生从与教师、与学生互动中实现主客体的转换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我想在教学中应非常重视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助,可以采取如下一些方法:
⑴改变座位编排形式。教学中,改变“种田式”的座位法,根据教学需要,或围成半圆形,或组成马蹄形,或排成“田字格”,或全班围圈坐等,这不仅缩短了学生间的空间距离,利于学生交流,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开放式学习群体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发展性学力培养的策略探究
一、 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三者关系中,要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所有学生都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去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并提出了“构建新的学力观”的新理念。“学力”包括态度、能力和知识。作为教学成果的学力,有人把“学力”界定为“儿童在教学过程中所习得的知识、能力”,亦即“学习者内化学科内容的成果”。这种学力,大体可以分为两点:一是现实的学习成果的知识和能力,即基础性学力;二是牵涉未来学习的潜在的学习力,即发展性学力。基础教育阶段主要是培养学力的基础,但也要注意加强发展性学力的培养。因为,经济社会时代,仅仅教给儿童一切必要的知识,完全是无意义的。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今后的十年、几十年里,他们的生活中需要哪些知识,现在无从知道,但可以肯定有许多是我们现在未知的知识。我们不能教授现在未知的知识。但我们可以做到的是,现在就培养起未来时代需要的不断求得新知的态度、能力和知识,亦即“发展性学力”。发展性学力是学生为主动适应迅速发展的未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自我持续发展的态度、能力与知识的结合,包括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进取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并包括具有作为发展能力载体价值的再生性强的知识。这是教师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学科具有很能强综合性,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发展性学力的培养。
二、 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布卢姆认为通过教学所要形成的“学力”如下:(1)认知领域——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2)情意领域——接受、反映、价值判断、组织、价值观念的个性化;(3)运动技能领域——模仿、技巧化、精致化、分节化、自然化。布鲁纳以皮亚杰的认知论为基础,倡导问题解决与思维的三种方式——符号表象、行为表象、图像表象。所有这些学力论都是以历来的知识、概念的逻辑认识为中心来思考学力内容的,它们表明了,学习知识和概念的方法(学
负责人:王珏玲
课题组其他成员:郑丽霞 张正芳 郑丽君 李 莉
习方法)这一行为能力;学习的基础——动机、兴趣、爱好等的情意领域,乃至
同知识背后的学习者的经验相关联的表象,统统都是学校教学应当形成的学力内容。在日本,“学力”作为教育学的基本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注入了新的内涵。“学力研究”作为“国民教养”的不可或缺的作业,受到了高度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学界逐渐恢复了汉语中固有的一个词汇——“学力”。在上海等地有许多学校开展了以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研究性学习为主的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的课题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特点,设计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在学生自主的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2、通过语文学科中改善师生关系,改变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评价,使学生形成主动适应迅速发展的未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自我持续发展的态度、能力与知识,包括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进取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等。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致力于培养、提高、发展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独立主动地获取知识信息解决问题,创造性地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交往合作,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学,从而最终促进学生智能、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实践研究:
(一)不断改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心理自由的空间和心理安全的氛围,给学生以宽松的心理空间,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的自信心。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为当人们产生这种安全感时,他们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他们可以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而无须压抑,真知灼见、创新火花才会迸发,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张扬。在语文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心理自由的空间和心理安全的氛围。这种氛围的产生,首先依赖于教师对自己的角色的正确定位。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学生的眼中教师简直成了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权威。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就必须极大地改善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鼓励学生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敢于怀疑和否定权威。
1、“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
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教师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和学生拉近距离,学生不再“仰视”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互动的空间,让学生和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的精神的个体展示在教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
2、“和学生换一下角色”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首先力争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放弃容易造成师生对话障碍的三尺讲台,和学生换一下角色,坐下来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交流,甚至让学生主动上台做老师。在“辩论赛”和“有多种解法或想法”时就可用这种方式。教师可设计让学生上台当老师,讲解解题思路。教师自己则可坐在学生的座位上适时进行组织和引导。如:“×老师,你能将你的相法说给大家听听吗?”“×老师讲的话,大家听明白了吗?”“如果不明白,谁愿意再当老师到台上讲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俨然一位有经验的小老师,讲得头头是道,甚至用学具演示,到黑板上板演,以期让台下的学生更理解自己说的意思。通过和学生换角色,课堂气氛更融洽了,学生的学习更投入了,学习的效果也最好了。
3、“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有效互动的课堂里需要有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创设一种自由的学习氛围,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的余地,多给学生一点展示自我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欣赏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中尽量提倡学生走上讲台,提倡学生交流讨论,提倡学生可以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教师要坚持做到让学生想说就说,说出智慧火花;想议就议,议出是非曲直;想问就问,问出心中疙瘩;想画就画,画出正解解法。哪怕观点是错误的。我们教师都应发挥主导作用,在错误中发现闪光点,纠正错误,在错误中成长。学生才不用害怕因为说错而被老师批评、同学嘲笑了,在如此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们学得更快乐了,也最容易迸发创新的火花。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学力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努力通过体现三个为主来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
1、学生为主,允许学生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去学,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只有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抓住这一强烈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主动参与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例如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时,在学习苍耳妈妈如何让孩子离开她的这节时,老师先通过铠甲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了苍耳那带刺的铠甲的作用,通过你们想摸摸苍耳的铠甲吗?这样的问题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意识。孩子们通过观察、触摸了解了苍耳的外形特点。然后老师让孩子们取出毛茸茸的小动物,当自己当成小动物,真正的入情入境,小动物们,让我们带着苍耳离开妈妈吧,你瞧,苍耳娃娃静静地躺在妈妈的怀里,小动物从远处跑来了,它调皮地跑过苍耳丛,发生了什么奇怪的事情?(苍耳挂住了动物的皮毛)小动物继续向前跑,它一会儿挠挠痒痒,一会儿在地上打了几个滚,然后呀,跑进林子里不见了。(小动物放回课桌)小动物你把苍耳种子带到哪里了?(理解“山洼”)最后让学生在这样的体验中来夸夸苍耳妈妈,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小组比赛读。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学生生在这种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
程中,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从而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222能力培养为主,注重教给对能力发展有利的,有价值的,再生性强的知识,使学生保持自我持续发展的能力,体现教学过程的发展性。语文学习的基础意义就在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自主发展”打好基础。语文教学只有通过语文学习实践,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语文知识结构,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一般听、说、读、写语文能力以及语文自学能力、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迁移能力和利用图书馆、语料库的能力等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实践、适应创新的语文应用能力),才能使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本领,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提供无限的可能性。首先以基础知识的传授与指导作为“学会学习”的起步点——扎实基础,指导学法,提高知识搜集和吸收的熟练程度。其次以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拓展作为“学会学习”的加速点——注重实践,训练技能,提高知识迁移和应用的灵活程度。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时,一方面是意图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小蝌蚪如何变成青蛙的一个生长过程的特点,同时文中对小蝌蚪和青蛙的描写不仅语言优美,而且描写从头到尾有顺序。因此老师为学生设计了按照从头到尾的观察顺序仿说鲤鱼的样子,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图片,发挥想象,调动自己积累的词句,进行了对鲤鱼样子的仿说练习。学生在一定的指导下不仅说得好,而且给一年级的孩子一种方法,以后介绍类似的知识点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进行迁移学习。
3、自我学习,自我体验感悟为主
师生在课堂教与学活动的时间比在2:8之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减少讲解、减少提问的时间,学生增加提问、增加读书、增加讨论、增加质疑的时间,并教会学生提问和答问。新的课程标准强调的是教学资源的整合,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是开启和展示学生智慧的核心场所。在课堂上,除教科书、教师的课前备课和教学设计外,还有一种更重要的资源,就是来自教师和学生交互作用生成于课堂的活的材料。在课堂上师生思维碰撞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预先没有想到的、奇特的、闪光的、极有个性的语言材料,它是贴近学生实际的活的材料,这就是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这些课堂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那我们的课堂就会更生动、更活泼,更具有生成性。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课堂转变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而且跃动着人性的魅力。如教学《庐山云雾》这一篇经典写景文章时,学习第5自然段,让学生做一位小小摄影师,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拍下来,反复读一读,划一划,同桌议一议,然后随生回答出示相关句子。学习第3自然段,让他们想一想,感觉这里的雾有什么特点?在这一个教学环境的处理中,我就让学生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读,有自由读、默读、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等,充分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到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把课堂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学习第4自然段时,结合这一段内容,四人小组合作改一改这句诗,出示“不识庐山真面目,( )”。允许学生有各种不同的写法,顿时,课堂上出现了许多小诗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庐山云雾多)(只因牯岭仙境美)(只因牯岭雾缠绕)培养了他们的写诗能力,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使他们的情感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激励性的评价,促使学生自我持续发展态度的形成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这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为了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在成功共享里,我们的做法是:
1、“我成功了”——学生自信的摇篮
为了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通过探索,我们在课堂学习总结的五分钟里,设置了“我成功了”的自我评价,通过评价能有效地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具体是这样做的:
①确定评价内容。
语文课堂自我评价表
我成功啦
评价内容
你能让几颗星星亮起来
遇到会的问题,我都举手了。
我能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
我能和伙伴合作学习。
我能倾听老师讲课、同学发言
我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了。
②评价方法:课堂总结时,学生针对评价内容填写表格。填表说明:你认为做得很好亮3颗星;你认为做得一般亮2颗星星;你认为还需要努力不亮星星。
一星期后学生把自己的成绩汇总给老师,老师及时公布学生的表现情况,全班同学通过后即可,如有不同意见可全班同学合议后更改。然后记入“优点银行”。
2、“优点银行”——学生成功的摇篮
为了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以“把优点存起来”的方式来反映学生成长的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留下成长进步的足迹,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自信”是我们设置“优点银行”的宗旨。“提倡纵向比较,拒绝横向比较”是我们操作“优点银行”的原则。
“优点银行”是一本崭新的练习本,封面由学生仿照银行存折的特点自行设计,方式是“把自己的优点存起来”,内容是多方面的,有能够自觉订正作业、作业正确率高、上课积极思考、遇到我会的问题我都举手了、能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能倾听教师和同学的发言、能帮助同学共同进步以及最满意的作业、最有创见的解法、最精彩的发言讨论等等。
优点“入库”,得经过教师审核。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一个星期审核一次,把名副其实的优点“存入”,盖上红红的五角星。
优点以自存为主,教师、家长或者同学发现了你的优点,可以帮助存起来。这样,学生又学会了肯定别人的长处。为了使自己的“银行存款”越来越多,学生们努力展示自己优秀的一面,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评价,并不是简单地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肯定,更重要地是发挥评价激励功能,让孩子在形成性评价中逐步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态度,这也是现代人文精神教育观的体现。
(四)开放课堂,超越课堂,拓展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空间。
“社会即课堂,生活即学习”,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知识,能掌握的技能,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来掌握。在固守课堂教学这块阵地的同时,又要超越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参与空间,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开放性、多维性的认识,更有效地掌握与运用所学知识,让师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在生活的过程中共同交流和分享学习体会和成果,共同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1)教会学生利用课内时间,培养自主学习习惯,自我发展的能力。其基本形式有:
A、课前两分钟练口语。每节课铃声响后的两分钟让学生自主开展口语表达活动。
B、晨会课上学表达。晨会课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新的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老师完全可以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晨会课的主人,开展主题表达活动,既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又发展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力。
C、阅览课上重积累。有资料表明:人的语言能力有70%得之于课外阅读。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让学生走进学生图书室自由阅览,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
D、兴趣课上展自我。组织与语文学科相关如文学社、朗诵组、主持人班、创作室等兴趣小组,开展诸如“我爱读诗” 比赛活动,“发生在我身边的事”小品表演、“语文与我”演讲会等,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语文学习成果的天地,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成功感,使学生保持一种持久的学习语文的动力。
2)帮助学生拓展学习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使学生保持学习能力上持续发展的势头。
A、课余时间办小报。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小报主题,设计版式,搜集、选择材料,撰写相关文章。办小报,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B、团结协作搞研究。小课题研究也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言语实践活动形式。小课题研究沟通了课堂内外,实现了课堂知识与社会知识的整合。小课题研究中既可有独当一面的调查采访,又可有团结协作的讨论、研究。小课题研究不仅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到提升,写作能力得到发展,还能增长学生的多方面才干。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专题,自己所关注的现象,自己的不解的疑惑而展开。低年级学生围绕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的主题,中年级学生围绕社区、自然的主题,高年级围绕社会、环保、人的自身发展等主题。做到人人参与小课题的研究,并定期对学生的课题研究给予一定的评价。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适当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如展览、演讲等活动。如小课题《姓氏起源》、《一家三代人的童年》、《家乡的特产—杨梅》、《中国茶文化》等的研究。
C、走出校外求拓展。关心社会”是人类发展的重大主题,引导学生从小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可以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关心社会可以从了解和关注社区开始,逐渐走进社会的大课堂:课余时间让学生进社区当读报员;双休日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公园当导游;,清明节时,可以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国庆佳节,让学生上街宣传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利用语文资源,运用语文知识,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在生活中得到锻炼。
五、研究成果
经过二年的实验,我们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化。
先进的教学观念,是语文课堂发展性学力培养的先导和灵魂。布鲁纳曾说过,要建立一种合理的教学体系必须先选择其科学的学习心理为理论基础。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都极为重视理论的指导。一年来,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了建构主义理论、有效教学理念、对话理念及《新课程标准》等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实现了教师的角色转化。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师生观和学生观。实验教师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必须扮演好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让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获得最好的发展。
2、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平等对话、参与、构建,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在师生间的一种良好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意识的过程。通过两年的实验,实验班的师生关系由不平等、不和谐向平等、融洽改变,课堂里充满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3、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据调查,在语文课堂里,通过发展性学力培养策略的研究,实验班的学生有90%以上的学生不再喜欢一味地听教师讲授,有70%的学生更希望能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方式得到书本上的一些定理和规律。由此可见,学习方式的转变能够使学生经历学习语文丰富生动的过程,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
4、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
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可见,在基础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多么地重要。实验前,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课堂里总是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在课堂中回答教师提问的行为数在学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中占主要地位,而学生提问仅占少数,甚至于一个也没有。而现在的课堂里,教师尽量把提问的机会让给学生,精心设计教师问学生、学生问教师和学生问学生的教学环节,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实验后,50%至80%的学生具有自觉问题意识,并能积极质疑。现在学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回答、对书本的内容等进行各方面的质疑。学生们养成了积极思考、大胆提问、积极质疑习惯,提高了质疑能力。
六、研究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两年多的课题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中学生发展性学力培养的策略探究的确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空间,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进取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研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只在教育教学方式上进行了粗浅的探索,其深度和广度都有待大家进一步研究提高。语文教学中学生发展性学力培养策略的运用,需要教师有灵活驾驭课堂的技巧,教师应怎样调控课堂更有效?这些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 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三者关系中,要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所有学生都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去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并提出了“构建新的学力观”的新理念。“学力”包括态度、能力和知识。作为教学成果的学力,有人把“学力”界定为“儿童在教学过程中所习得的知识、能力”,亦即“学习者内化学科内容的成果”。这种学力,大体可以分为两点:一是现实的学习成果的知识和能力,即基础性学力;二是牵涉未来学习的潜在的学习力,即发展性学力。基础教育阶段主要是培养学力的基础,但也要注意加强发展性学力的培养。因为,经济社会时代,仅仅教给儿童一切必要的知识,完全是无意义的。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今后的十年、几十年里,他们的生活中需要哪些知识,现在无从知道,但可以肯定有许多是我们现在未知的知识。我们不能教授现在未知的知识。但我们可以做到的是,现在就培养起未来时代需要的不断求得新知的态度、能力和知识,亦即“发展性学力”。发展性学力是学生为主动适应迅速发展的未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自我持续发展的态度、能力与知识的结合,包括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进取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并包括具有作为发展能力载体价值的再生性强的知识。这是教师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学科具有很能强综合性,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发展性学力的培养。
二、 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布卢姆认为通过教学所要形成的“学力”如下:(1)认知领域——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2)情意领域——接受、反映、价值判断、组织、价值观念的个性化;(3)运动技能领域——模仿、技巧化、精致化、分节化、自然化。布鲁纳以皮亚杰的认知论为基础,倡导问题解决与思维的三种方式——符号表象、行为表象、图像表象。所有这些学力论都是以历来的知识、概念的逻辑认识为中心来思考学力内容的,它们表明了,学习知识和概念的方法(学
负责人:王珏玲
课题组其他成员:郑丽霞 张正芳 郑丽君 李 莉
习方法)这一行为能力;学习的基础——动机、兴趣、爱好等的情意领域,乃至
同知识背后的学习者的经验相关联的表象,统统都是学校教学应当形成的学力内容。在日本,“学力”作为教育学的基本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注入了新的内涵。“学力研究”作为“国民教养”的不可或缺的作业,受到了高度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学界逐渐恢复了汉语中固有的一个词汇——“学力”。在上海等地有许多学校开展了以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研究性学习为主的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的课题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特点,设计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在学生自主的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2、通过语文学科中改善师生关系,改变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评价,使学生形成主动适应迅速发展的未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自我持续发展的态度、能力与知识,包括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进取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等。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致力于培养、提高、发展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独立主动地获取知识信息解决问题,创造性地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交往合作,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学,从而最终促进学生智能、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实践研究:
(一)不断改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心理自由的空间和心理安全的氛围,给学生以宽松的心理空间,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的自信心。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为当人们产生这种安全感时,他们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他们可以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而无须压抑,真知灼见、创新火花才会迸发,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张扬。在语文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心理自由的空间和心理安全的氛围。这种氛围的产生,首先依赖于教师对自己的角色的正确定位。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学生的眼中教师简直成了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权威。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就必须极大地改善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鼓励学生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敢于怀疑和否定权威。
1、“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
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教师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和学生拉近距离,学生不再“仰视”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互动的空间,让学生和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的精神的个体展示在教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
2、“和学生换一下角色”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首先力争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放弃容易造成师生对话障碍的三尺讲台,和学生换一下角色,坐下来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交流,甚至让学生主动上台做老师。在“辩论赛”和“有多种解法或想法”时就可用这种方式。教师可设计让学生上台当老师,讲解解题思路。教师自己则可坐在学生的座位上适时进行组织和引导。如:“×老师,你能将你的相法说给大家听听吗?”“×老师讲的话,大家听明白了吗?”“如果不明白,谁愿意再当老师到台上讲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俨然一位有经验的小老师,讲得头头是道,甚至用学具演示,到黑板上板演,以期让台下的学生更理解自己说的意思。通过和学生换角色,课堂气氛更融洽了,学生的学习更投入了,学习的效果也最好了。
3、“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有效互动的课堂里需要有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创设一种自由的学习氛围,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的余地,多给学生一点展示自我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欣赏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中尽量提倡学生走上讲台,提倡学生交流讨论,提倡学生可以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教师要坚持做到让学生想说就说,说出智慧火花;想议就议,议出是非曲直;想问就问,问出心中疙瘩;想画就画,画出正解解法。哪怕观点是错误的。我们教师都应发挥主导作用,在错误中发现闪光点,纠正错误,在错误中成长。学生才不用害怕因为说错而被老师批评、同学嘲笑了,在如此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们学得更快乐了,也最容易迸发创新的火花。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学力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努力通过体现三个为主来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
1、学生为主,允许学生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去学,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只有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抓住这一强烈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主动参与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例如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时,在学习苍耳妈妈如何让孩子离开她的这节时,老师先通过铠甲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了苍耳那带刺的铠甲的作用,通过你们想摸摸苍耳的铠甲吗?这样的问题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意识。孩子们通过观察、触摸了解了苍耳的外形特点。然后老师让孩子们取出毛茸茸的小动物,当自己当成小动物,真正的入情入境,小动物们,让我们带着苍耳离开妈妈吧,你瞧,苍耳娃娃静静地躺在妈妈的怀里,小动物从远处跑来了,它调皮地跑过苍耳丛,发生了什么奇怪的事情?(苍耳挂住了动物的皮毛)小动物继续向前跑,它一会儿挠挠痒痒,一会儿在地上打了几个滚,然后呀,跑进林子里不见了。(小动物放回课桌)小动物你把苍耳种子带到哪里了?(理解“山洼”)最后让学生在这样的体验中来夸夸苍耳妈妈,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小组比赛读。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学生生在这种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
程中,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从而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222能力培养为主,注重教给对能力发展有利的,有价值的,再生性强的知识,使学生保持自我持续发展的能力,体现教学过程的发展性。语文学习的基础意义就在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自主发展”打好基础。语文教学只有通过语文学习实践,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语文知识结构,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一般听、说、读、写语文能力以及语文自学能力、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迁移能力和利用图书馆、语料库的能力等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实践、适应创新的语文应用能力),才能使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本领,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提供无限的可能性。首先以基础知识的传授与指导作为“学会学习”的起步点——扎实基础,指导学法,提高知识搜集和吸收的熟练程度。其次以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拓展作为“学会学习”的加速点——注重实践,训练技能,提高知识迁移和应用的灵活程度。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时,一方面是意图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小蝌蚪如何变成青蛙的一个生长过程的特点,同时文中对小蝌蚪和青蛙的描写不仅语言优美,而且描写从头到尾有顺序。因此老师为学生设计了按照从头到尾的观察顺序仿说鲤鱼的样子,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图片,发挥想象,调动自己积累的词句,进行了对鲤鱼样子的仿说练习。学生在一定的指导下不仅说得好,而且给一年级的孩子一种方法,以后介绍类似的知识点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进行迁移学习。
3、自我学习,自我体验感悟为主
师生在课堂教与学活动的时间比在2:8之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减少讲解、减少提问的时间,学生增加提问、增加读书、增加讨论、增加质疑的时间,并教会学生提问和答问。新的课程标准强调的是教学资源的整合,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是开启和展示学生智慧的核心场所。在课堂上,除教科书、教师的课前备课和教学设计外,还有一种更重要的资源,就是来自教师和学生交互作用生成于课堂的活的材料。在课堂上师生思维碰撞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预先没有想到的、奇特的、闪光的、极有个性的语言材料,它是贴近学生实际的活的材料,这就是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这些课堂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那我们的课堂就会更生动、更活泼,更具有生成性。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课堂转变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而且跃动着人性的魅力。如教学《庐山云雾》这一篇经典写景文章时,学习第5自然段,让学生做一位小小摄影师,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拍下来,反复读一读,划一划,同桌议一议,然后随生回答出示相关句子。学习第3自然段,让他们想一想,感觉这里的雾有什么特点?在这一个教学环境的处理中,我就让学生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读,有自由读、默读、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等,充分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到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把课堂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学习第4自然段时,结合这一段内容,四人小组合作改一改这句诗,出示“不识庐山真面目,( )”。允许学生有各种不同的写法,顿时,课堂上出现了许多小诗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庐山云雾多)(只因牯岭仙境美)(只因牯岭雾缠绕)培养了他们的写诗能力,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使他们的情感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激励性的评价,促使学生自我持续发展态度的形成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这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为了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在成功共享里,我们的做法是:
1、“我成功了”——学生自信的摇篮
为了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通过探索,我们在课堂学习总结的五分钟里,设置了“我成功了”的自我评价,通过评价能有效地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具体是这样做的:
①确定评价内容。
语文课堂自我评价表
我成功啦
评价内容
你能让几颗星星亮起来
遇到会的问题,我都举手了。
我能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
我能和伙伴合作学习。
我能倾听老师讲课、同学发言
我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了。
②评价方法:课堂总结时,学生针对评价内容填写表格。填表说明:你认为做得很好亮3颗星;你认为做得一般亮2颗星星;你认为还需要努力不亮星星。
一星期后学生把自己的成绩汇总给老师,老师及时公布学生的表现情况,全班同学通过后即可,如有不同意见可全班同学合议后更改。然后记入“优点银行”。
2、“优点银行”——学生成功的摇篮
为了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以“把优点存起来”的方式来反映学生成长的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留下成长进步的足迹,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自信”是我们设置“优点银行”的宗旨。“提倡纵向比较,拒绝横向比较”是我们操作“优点银行”的原则。
“优点银行”是一本崭新的练习本,封面由学生仿照银行存折的特点自行设计,方式是“把自己的优点存起来”,内容是多方面的,有能够自觉订正作业、作业正确率高、上课积极思考、遇到我会的问题我都举手了、能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能倾听教师和同学的发言、能帮助同学共同进步以及最满意的作业、最有创见的解法、最精彩的发言讨论等等。
优点“入库”,得经过教师审核。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一个星期审核一次,把名副其实的优点“存入”,盖上红红的五角星。
优点以自存为主,教师、家长或者同学发现了你的优点,可以帮助存起来。这样,学生又学会了肯定别人的长处。为了使自己的“银行存款”越来越多,学生们努力展示自己优秀的一面,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评价,并不是简单地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肯定,更重要地是发挥评价激励功能,让孩子在形成性评价中逐步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态度,这也是现代人文精神教育观的体现。
(四)开放课堂,超越课堂,拓展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空间。
“社会即课堂,生活即学习”,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知识,能掌握的技能,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来掌握。在固守课堂教学这块阵地的同时,又要超越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参与空间,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开放性、多维性的认识,更有效地掌握与运用所学知识,让师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在生活的过程中共同交流和分享学习体会和成果,共同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1)教会学生利用课内时间,培养自主学习习惯,自我发展的能力。其基本形式有:
A、课前两分钟练口语。每节课铃声响后的两分钟让学生自主开展口语表达活动。
B、晨会课上学表达。晨会课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新的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老师完全可以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晨会课的主人,开展主题表达活动,既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又发展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力。
C、阅览课上重积累。有资料表明:人的语言能力有70%得之于课外阅读。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让学生走进学生图书室自由阅览,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
D、兴趣课上展自我。组织与语文学科相关如文学社、朗诵组、主持人班、创作室等兴趣小组,开展诸如“我爱读诗” 比赛活动,“发生在我身边的事”小品表演、“语文与我”演讲会等,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语文学习成果的天地,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成功感,使学生保持一种持久的学习语文的动力。
2)帮助学生拓展学习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使学生保持学习能力上持续发展的势头。
A、课余时间办小报。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小报主题,设计版式,搜集、选择材料,撰写相关文章。办小报,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B、团结协作搞研究。小课题研究也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言语实践活动形式。小课题研究沟通了课堂内外,实现了课堂知识与社会知识的整合。小课题研究中既可有独当一面的调查采访,又可有团结协作的讨论、研究。小课题研究不仅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到提升,写作能力得到发展,还能增长学生的多方面才干。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专题,自己所关注的现象,自己的不解的疑惑而展开。低年级学生围绕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的主题,中年级学生围绕社区、自然的主题,高年级围绕社会、环保、人的自身发展等主题。做到人人参与小课题的研究,并定期对学生的课题研究给予一定的评价。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适当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如展览、演讲等活动。如小课题《姓氏起源》、《一家三代人的童年》、《家乡的特产—杨梅》、《中国茶文化》等的研究。
C、走出校外求拓展。关心社会”是人类发展的重大主题,引导学生从小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可以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关心社会可以从了解和关注社区开始,逐渐走进社会的大课堂:课余时间让学生进社区当读报员;双休日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公园当导游;,清明节时,可以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国庆佳节,让学生上街宣传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利用语文资源,运用语文知识,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在生活中得到锻炼。
五、研究成果
经过二年的实验,我们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化。
先进的教学观念,是语文课堂发展性学力培养的先导和灵魂。布鲁纳曾说过,要建立一种合理的教学体系必须先选择其科学的学习心理为理论基础。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都极为重视理论的指导。一年来,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了建构主义理论、有效教学理念、对话理念及《新课程标准》等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实现了教师的角色转化。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师生观和学生观。实验教师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必须扮演好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让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获得最好的发展。
2、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平等对话、参与、构建,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在师生间的一种良好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意识的过程。通过两年的实验,实验班的师生关系由不平等、不和谐向平等、融洽改变,课堂里充满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3、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据调查,在语文课堂里,通过发展性学力培养策略的研究,实验班的学生有90%以上的学生不再喜欢一味地听教师讲授,有70%的学生更希望能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方式得到书本上的一些定理和规律。由此可见,学习方式的转变能够使学生经历学习语文丰富生动的过程,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
4、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
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可见,在基础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多么地重要。实验前,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课堂里总是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在课堂中回答教师提问的行为数在学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中占主要地位,而学生提问仅占少数,甚至于一个也没有。而现在的课堂里,教师尽量把提问的机会让给学生,精心设计教师问学生、学生问教师和学生问学生的教学环节,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实验后,50%至80%的学生具有自觉问题意识,并能积极质疑。现在学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回答、对书本的内容等进行各方面的质疑。学生们养成了积极思考、大胆提问、积极质疑习惯,提高了质疑能力。
六、研究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两年多的课题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中学生发展性学力培养的策略探究的确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空间,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进取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研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只在教育教学方式上进行了粗浅的探索,其深度和广度都有待大家进一步研究提高。语文教学中学生发展性学力培养策略的运用,需要教师有灵活驾驭课堂的技巧,教师应怎样调控课堂更有效?这些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发展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探究
常州市北环中学 陆一军
当今世界纷繁复杂,人的学校生涯有期而人的学习生涯无期。随着终身教育概念为人们所接受,如何教会学生学习,以使走出校门的学生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在工作中自我学习,是我们学校教育所研究的热门课题。这一趋势的出现和发展,必然要求教师采取积极的教学方法,从以往的教学注意学生已经“学到了什么”转移到教学使学生“会学什么”,“会不会学”上来。衡量学生会不会学习的标准在于他有没有掌握学习方法,能不能独立地从大量的书本知识中精选和汲取有用的知识信息,会不会将知识加以综合分析,然后用之于实践活动。为了寻求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并证明学生学习能力的内容的可行性,在教学中,我边实践边摸索,主要采取如下策略:
1、 获取知识与思维训练相统一。
在组织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能力训练时,首先提出训练的要求:“争取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成立四人学习小组,给学生讲清小组讨论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并教会学生做参加讨论前的准备工作。如学习一篇课文,要求学生:在看课文时,发现不懂的地方用“?”做记号,并把想不通的地方写在书本的空白处,明天上课提出来;当你在阅读课文时感到哪些地方写得非常好,请用“☆”做记号,再用简单的句子写下当时的想法,在分析讨论课文时,你一定要谈谈自己的感想。这样,使参加小组讨论的行动、心理准备有所落实。
2、 指导学生写出设计,帮助他们由“学这一篇”到会“学这一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坐享其成的,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训练出来的。长期以来,学生学习语文往往是一笔糊涂账,只知道学了多少课文,不知掌握了哪些知识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而现代语文教育则强调把“教会学生学”放在教学内容的中心位置,注重教给学生关于方法的、带规律性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更带普遍性,更具有理论指导性。
我在每个单元教学中,着力抓好一篇“精读”课文,因为它是本单元的示范课,像这类课文以教师指导为主,关键教给学生“学案”设计的方法--①学习目的,即一篇具体的文章所要求必须达到的学习标准。②时代背景,即文章产生的历史条件和作者的主观创作意图。③作家简介,即学生可以在课外收集一切可能收集到的与该作家有关的材料。④主要内容,即包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层次结构、写作特色等内容。⑤质疑问难,即分条写出疑难问题,并在教师的讲解或在讨论问题中求证。⑥学习心得,即小结学习文章的体会、收获。⑦备注,即材料收集、引用以及相关说明,生僻字词的音、义等内容。出示同类型课文,进行拓展性阅读,供学生反复操练学得的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形成一定学习技能。学习期间,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只作“画龙点睛”式指导。每个单元的最后安排一节“自学选读课”,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只作个别指导。有一点值得注意,若是学生自己选择的课外同类型文章,教师应尊重其选择,不能对他所选内容横加指责,需作耐心的指导。这不仅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使独立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3、 强化人际互动,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建立课堂上积极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必须将课堂教学形式由统一的全班教学转向全班教学、小组教学和个人自学三种形式。尤其要重视小组内部与小组间相互作用的动态性质。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也是师生间、学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学生正是在相互合作与交往中得到发展。①表现在从他人身上反映自我,以自我为尺度评判他人,从而形成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体验和主动的自我调控的能力。②提供积极参与、平等参与的机会,通过合作交往,学生从与教师、与学生互动中实现主客体的转换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我想在教学中应非常重视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助,可以采取如下一些方法:
⑴改变座位编排形式。教学中,改变“种田式”的座位法,根据教学需要,或围成半圆形,或组成马蹄形,或排成“田字格”,或全班围圈坐等,这不仅缩短了学生间的空间距离,利于学生交流,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开放式学习群体空间。既强调小组内的互助与合作,又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展示个性的机会,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⑵成立合作学习小组。
为了培养学生既有自己的见解,又能尊重别人,倾听他人的正确观点,具有综合各种意见的能力。教师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可大可小)。课堂上,学生自学后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只是个倾听者。在这样讨论课上,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人人都在积极的思维,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既当教师又当学生,学习是积极的。在这里,我深深地感触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在教师的“主动教”中得到发展的,而是在学生"主动学"中得以长进。同时在课堂上,我们要变教师的发问为学生的发问,教会学生质问疑问,利用各种资料与手段自行解决疑难。如,教《百草园》时,许多学生发现了一个疑问:“似乎与确凿是相矛盾的,为什么要连同在一起呢?”教师不直接作答,而是让学生课外寻找资料自行解决,但可以抓住这个问题的典型性,教给学生一种提出的方法—在看似矛盾的地方提问。
⑶让学生当小老师。
引导学生充当小老师,进行师生换位,是促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方法。学生互教互学,能者为师,既能改善学生的成绩,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有专长的学生得以发挥,使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从同学处得到比在教师上更大的帮助。有助于克服自我中心,培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自我意识。这样做,不仅改善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教学中,我有意将一些内容作为学生独立或半独立的学习材料,让自告奋勇者担任小老师进行授课,或让一个学习小组以解答同学提问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如教《岳阳楼记》时,一个学习小组担当教师角色,解答其他学习小组的提问。教师只是一个裁判,只在争辩激烈、难以统一时才引导他们寻找正确答案,做出裁决。在整个活动中高潮迭起,连平时不敢发言的同学也积极举手,争着发言。像这样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站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学识与才能,课前必须作好大量的充分准备,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或让学生担当评论员,对“三分钟演讲”,“朗诵”等口头练习进行评判,或让学生当自己的“老师”,进行试卷、作文、作业的批改,并尽可能提出不同的看法与教师讨论……总之,要尽可能使各种类型学生都有努力方向,都有充分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可能性。
常州市北环中学 陆一军
当今世界纷繁复杂,人的学校生涯有期而人的学习生涯无期。随着终身教育概念为人们所接受,如何教会学生学习,以使走出校门的学生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在工作中自我学习,是我们学校教育所研究的热门课题。这一趋势的出现和发展,必然要求教师采取积极的教学方法,从以往的教学注意学生已经“学到了什么”转移到教学使学生“会学什么”,“会不会学”上来。衡量学生会不会学习的标准在于他有没有掌握学习方法,能不能独立地从大量的书本知识中精选和汲取有用的知识信息,会不会将知识加以综合分析,然后用之于实践活动。为了寻求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并证明学生学习能力的内容的可行性,在教学中,我边实践边摸索,主要采取如下策略:
1、 获取知识与思维训练相统一。
在组织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能力训练时,首先提出训练的要求:“争取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成立四人学习小组,给学生讲清小组讨论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并教会学生做参加讨论前的准备工作。如学习一篇课文,要求学生:在看课文时,发现不懂的地方用“?”做记号,并把想不通的地方写在书本的空白处,明天上课提出来;当你在阅读课文时感到哪些地方写得非常好,请用“☆”做记号,再用简单的句子写下当时的想法,在分析讨论课文时,你一定要谈谈自己的感想。这样,使参加小组讨论的行动、心理准备有所落实。
2、 指导学生写出设计,帮助他们由“学这一篇”到会“学这一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坐享其成的,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训练出来的。长期以来,学生学习语文往往是一笔糊涂账,只知道学了多少课文,不知掌握了哪些知识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而现代语文教育则强调把“教会学生学”放在教学内容的中心位置,注重教给学生关于方法的、带规律性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更带普遍性,更具有理论指导性。
我在每个单元教学中,着力抓好一篇“精读”课文,因为它是本单元的示范课,像这类课文以教师指导为主,关键教给学生“学案”设计的方法--①学习目的,即一篇具体的文章所要求必须达到的学习标准。②时代背景,即文章产生的历史条件和作者的主观创作意图。③作家简介,即学生可以在课外收集一切可能收集到的与该作家有关的材料。④主要内容,即包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层次结构、写作特色等内容。⑤质疑问难,即分条写出疑难问题,并在教师的讲解或在讨论问题中求证。⑥学习心得,即小结学习文章的体会、收获。⑦备注,即材料收集、引用以及相关说明,生僻字词的音、义等内容。出示同类型课文,进行拓展性阅读,供学生反复操练学得的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形成一定学习技能。学习期间,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只作“画龙点睛”式指导。每个单元的最后安排一节“自学选读课”,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只作个别指导。有一点值得注意,若是学生自己选择的课外同类型文章,教师应尊重其选择,不能对他所选内容横加指责,需作耐心的指导。这不仅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使独立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3、 强化人际互动,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建立课堂上积极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必须将课堂教学形式由统一的全班教学转向全班教学、小组教学和个人自学三种形式。尤其要重视小组内部与小组间相互作用的动态性质。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也是师生间、学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学生正是在相互合作与交往中得到发展。①表现在从他人身上反映自我,以自我为尺度评判他人,从而形成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体验和主动的自我调控的能力。②提供积极参与、平等参与的机会,通过合作交往,学生从与教师、与学生互动中实现主客体的转换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我想在教学中应非常重视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助,可以采取如下一些方法:
⑴改变座位编排形式。教学中,改变“种田式”的座位法,根据教学需要,或围成半圆形,或组成马蹄形,或排成“田字格”,或全班围圈坐等,这不仅缩短了学生间的空间距离,利于学生交流,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开放式学习群体空间。既强调小组内的互助与合作,又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展示个性的机会,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⑵成立合作学习小组。
为了培养学生既有自己的见解,又能尊重别人,倾听他人的正确观点,具有综合各种意见的能力。教师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可大可小)。课堂上,学生自学后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只是个倾听者。在这样讨论课上,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人人都在积极的思维,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既当教师又当学生,学习是积极的。在这里,我深深地感触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在教师的“主动教”中得到发展的,而是在学生"主动学"中得以长进。同时在课堂上,我们要变教师的发问为学生的发问,教会学生质问疑问,利用各种资料与手段自行解决疑难。如,教《百草园》时,许多学生发现了一个疑问:“似乎与确凿是相矛盾的,为什么要连同在一起呢?”教师不直接作答,而是让学生课外寻找资料自行解决,但可以抓住这个问题的典型性,教给学生一种提出的方法—在看似矛盾的地方提问。
⑶让学生当小老师。
引导学生充当小老师,进行师生换位,是促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方法。学生互教互学,能者为师,既能改善学生的成绩,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有专长的学生得以发挥,使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从同学处得到比在教师上更大的帮助。有助于克服自我中心,培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自我意识。这样做,不仅改善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教学中,我有意将一些内容作为学生独立或半独立的学习材料,让自告奋勇者担任小老师进行授课,或让一个学习小组以解答同学提问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如教《岳阳楼记》时,一个学习小组担当教师角色,解答其他学习小组的提问。教师只是一个裁判,只在争辩激烈、难以统一时才引导他们寻找正确答案,做出裁决。在整个活动中高潮迭起,连平时不敢发言的同学也积极举手,争着发言。像这样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站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学识与才能,课前必须作好大量的充分准备,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或让学生担当评论员,对“三分钟演讲”,“朗诵”等口头练习进行评判,或让学生当自己的“老师”,进行试卷、作文、作业的批改,并尽可能提出不同的看法与教师讨论……总之,要尽可能使各种类型学生都有努力方向,都有充分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可能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