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现代文阅读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的题。(16分)
乡 情 陈德才
①凡少小离家的人,都有一份永远也化不开的浓浓的乡情。故乡的那棵挂着一丛丛嫩绿榆钱儿的大榆树,那片成群鹅鸭浮游欢叫的清水塘,那个与小伙伴儿捉迷藏的打谷场,那条夏日里去游泳、摸鱼的弯弯曲曲的小河,都构成了人们一个个最美丽的梦境。
②古诗云:(甲)许多动物都有一种对自己出生地的深深依恋,差不多已经构成了一种本能。人作为具有思想感情的高等动物,赋予这种本能以更多的社会性,将其提升为对故乡这块热土的深切执着的爱。一个人喝着家乡的水,吃着家乡的五谷杂粮,在乡亲们的眼皮底下一点点长大;在家乡的小学校里认第一个字,读第一本书; 从家乡的田林山水开始,逐渐认识和走进这个神秘而广袤的世界。于是,对故乡的爱, 就在这一过程中很自然地滋生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有着任何其他情感所难以比拟的深厚根基。
③乡情总是离不开童年的回忆。童年时的所见所闻和遇到刺激,在一个人大脑皮层中形成最初的沟回,打下最深的烙印。天地间走来一个小小的我,没有功利的权衡,不需要礼仪的拘谨,高兴就笑、就跳,不高兴就哭、就闹,何等自然纯真,洒脱无羁,世界万物都散发出天真烂漫的气息,使童年的岁月宛如一首无尽延伸的诗。人过中年,再也找不回儿时对陌生世界的那种新奇感,找不回那种全神贯注和真诚纯洁的目光。因此,人们怀念故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自己纯真无邪的童年的怀恋,是企图追回生命中失落的那一段无比珍贵的时光。
④(乙)对于流寓他乡的游子,一句乡音就足以令他热泪盈眶,心起波澜。对故乡的爱,是(丙),是对生命春天的珍惜,是一个人最真诚炽热的感情。其实,什么叫祖国,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的放大,就是自己生命系列的源头。海外华侨以及外籍华人,都是“中国老乡”,他们对祖国的刻骨铭心、永无停歇的挚爱,就是乡情的凝聚与升华。
⑤尽管远在异国天涯,游子们都有一种回故乡探访的永恒冲动,向往着(丁)的难得体验。但是,如果经过苦心筹划,有一天你真的回到阔别已久魂牵梦绕的故乡,在夙愿得偿、感叹唏嘘之余,也一定会有一种很强烈的陌生感和失落感:再也找不到那熟悉的小路、熟悉的杨树林,小河也不再那样宽阔、那样富有生气。其实是一切中年之后回乡的人都会产生的一种典型心境。这不仅仅是因为白云苍狗、世事沧桑,还由于当年的小孩已长成大人,衡量外部世界的尺度不同、心境也变了。因此,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驻守在梦境里,在现实生活中将永难寻觅。
⑥乡情是一杯酽酽的茶、醇醇的酒。如果经常地品一品,就会在眼前时时闪现家乡父老殷切的目光,就会保持更多的质朴与真诚,就会保留一份永恒的平民情结和赤子之心。
1、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括号里应引用的句子各是(2分)
甲 乙 丙 丁
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鬃毛衰。” ②“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③“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④“绿叶对根的情意。”
2、在第②段的横线处再续上两句话,使之与前面的句式相似、内容相吻合。(3分)
答:
3、从对自己出生地的依恋方面来说,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不能抄原文)(3分)
答:
4、人为什么会怀念故乡?根据文意,谈谈你的认识。(3分)
答:
5、(1)第④段划线的句子中的“斯”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如果换个表述法,你怎么说?(3分)
答:
(2)第⑤段中说:“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在现实生活中将永难寻觅。”为什么?(2分)
答:
二.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面的题。(26分)
捅马蜂窝
冯骥才
爷爷的后院虽小,它除去堆放杂物,很少人去,里边的花木从不修剪,快长疯了;枝叶纠缠,荫影深浓,却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我喜欢从那爬满青苔的湿漉漉的大树干上,取下又轻又薄的蝉衣,从土里挖出筷子粗肥大的蚯蚓,把团团飞舞的小蜢虫驱赶到蜘蛛网上去。那沉甸甸压弯枝条的海棠果,个个都比市场买来的大。这里,最壮观的要•属爷爷窗檐下 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大概总有百十只之多,以致爷爷不敢开窗子,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
“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
“不行,要蜇死人的!:’爷爷说。
“怎么不行?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奶奶反驳道。
“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连连摇手。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当我给这个 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 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做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 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死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乎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进屋。
当夜,我发了高烧。眉心处肿起一个枣大的疙瘩,自己都能用眼瞧见。家里人轮番用了醋、酒、黄酱、万金油和凉手巾把儿,也没能使我那肿疱迅速消下去。转天请来医生,打针吃药,七八天后才渐渐复愈。这一下好不轻呢!我生病也没有过这么长时间,以致消肿后的几天里不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 些马蜂还守在小门口等着我。
过了些天,惊恐稍定,我去爷爷的屋子,他不在,隔窗看见他站在当院里,摆手招唤我去,我大着胆子去了,爷爷手指窗根处叫我看,原来是我捅掉的那个蜂窝,却一只马蜂也不见了,好像一只丢弃的干枯的大莲蓬头。爷爷又指了指我的脚下,一只马蜂!我惊吓得差点叫起来,慌忙跳开。
“怕什么,它早死了!”爷爷说。
仔细瞧,噢,原来是死的。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几只黑蚂蚁在它身上爬来爬去。 爷爷说:“这就是蜇你那只马蜂。马蜂就是这样,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
“那它干嘛还要蜇我呢,它不就完了吗?”
“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厂爷爷说。
我听了心里暗暗吃惊。一只小虫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低头再瞧瞧这只马蜂,微风吹着它,轻轻颤动,好似活了一般。我不禁想起那天它朝我猛扑过来时那副视死如归的架式;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出一死,真像一个英雄……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上。
那一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这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
这一年,我经常站在爷爷的后院里,始终没有等来一只马蜂。
转年开春,有两只马蜂飞到爷爷的窗檐下,落到被晒暖了的木窗框上,然后还在去年的旧窝的残迹上爬了一阵子,跟着飞去而不再来。空空又是一年。
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爷爷忽叫我抬头看,隔着窗玻璃看见窗檐下几只赤黄色的马蜂忙来忙去。在这中间,我忽然看到,一个小巧的、银灰色的、第一间蜂窝已经筑成了。
于是,我和爷爷面对面开颜而笑,笑得十分舒心。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己: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1.速读全文,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围绕捅马蜂窝这件事,作者精心安排的思路是:______________→“我”捅了马蜂窝 ______________→后院又有了马蜂窝。(2分)
3.“捅马蜂窝”这个词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用到,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2分)
4.读文章第一段,有似曾相识之感,它与课文《_______________》中描写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十分相似。(1分)
5.文中加横线的“那多有趣”的“那”指的是______________。(2分)
6.捅马蜂窝一段描写得紧张而惊险,这从“我”______________、妹妹______________和马蜂______________等描写可以形象地感觉到。(6分)
7.文中加“——”线的句子用了比喻,结合文意理解其运用的妙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马蜂窝中有百十来只马蜂,为什么文章只重点写了一只?(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从动手捅马蜂窝到盼望再见到马蜂窝,他前后的不同表现说明了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末“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是作者的感悟,此句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其中“旁人”指的是谁?(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题
一
1、甲② 乙③ 丙④ 丁①(每项0.5分,共2分)
2、开放型题目,没有固定答案。只要内容与前文相吻合,句式相似,语句通顺,即可得满分。一句不恰当扣2分,扣完3分为止。(3分)
3、动物只是一种本能,而人对故乡热土是一种深切而执着的爱。(答案不唯一,意思对即可)(3分)
4、因为童年天真、烂漫、纯朴、坦诚、全神贯注,对陌生世界充满好奇心和刺激感,而人过中年,这些都再也找不回来了。为了追回生命中失落的那段无比珍贵的时光,人们就会怀念故乡。(只要能将中年和童年相比较,内容较全面,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3分)
5、(1)“斯”是“这里”的意思。换个表述法:其实,祖国就是在这里生、在这里长的故乡,只不过这个故乡更大些罢了,这里就是自己生命系列的源头。(答案不唯一,只要意思对即可。前一问1分,第二问2分。“更大的故乡”、“生命的源头”两个要点各1分)
(2)因为白云苍狗、世事沧桑,还由于中年之后衡量外部世界的尺度不同、心境也变了。
(如果不用原文,自己组织文字也可以,只要意思对即可)(2分)
二
1.人应该与一切有生命的事物和睦相处,不要做伤害它们的事情。
2.爷爷后院有马蜂窝 后悔捅马蜂窝
3.比喻惹祸或触动不好惹的人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头上蒙块布,拿竹竿捅马蜂窝
6.捅马蜂窝的动作、紧张的心理、匆忙的逃跑 怕蜂进屋、关门逃跑 拼死复仇的气势
7.形象地写出了马蜂家园被毁,受到伤害后拼死复仇的气势。
8.因为这只马蜂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不仅蜇了“我”,它的死又与“我”有关。
9.说明了“我”从捅马蜂窝这件事中,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10.点明中心,收束全文,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旁人”指作者以外的一切有生命的事物。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的题。(16分)
乡 情 陈德才
①凡少小离家的人,都有一份永远也化不开的浓浓的乡情。故乡的那棵挂着一丛丛嫩绿榆钱儿的大榆树,那片成群鹅鸭浮游欢叫的清水塘,那个与小伙伴儿捉迷藏的打谷场,那条夏日里去游泳、摸鱼的弯弯曲曲的小河,都构成了人们一个个最美丽的梦境。
②古诗云:(甲)许多动物都有一种对自己出生地的深深依恋,差不多已经构成了一种本能。人作为具有思想感情的高等动物,赋予这种本能以更多的社会性,将其提升为对故乡这块热土的深切执着的爱。一个人喝着家乡的水,吃着家乡的五谷杂粮,在乡亲们的眼皮底下一点点长大;在家乡的小学校里认第一个字,读第一本书; 从家乡的田林山水开始,逐渐认识和走进这个神秘而广袤的世界。于是,对故乡的爱, 就在这一过程中很自然地滋生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有着任何其他情感所难以比拟的深厚根基。
③乡情总是离不开童年的回忆。童年时的所见所闻和遇到刺激,在一个人大脑皮层中形成最初的沟回,打下最深的烙印。天地间走来一个小小的我,没有功利的权衡,不需要礼仪的拘谨,高兴就笑、就跳,不高兴就哭、就闹,何等自然纯真,洒脱无羁,世界万物都散发出天真烂漫的气息,使童年的岁月宛如一首无尽延伸的诗。人过中年,再也找不回儿时对陌生世界的那种新奇感,找不回那种全神贯注和真诚纯洁的目光。因此,人们怀念故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自己纯真无邪的童年的怀恋,是企图追回生命中失落的那一段无比珍贵的时光。
④(乙)对于流寓他乡的游子,一句乡音就足以令他热泪盈眶,心起波澜。对故乡的爱,是(丙),是对生命春天的珍惜,是一个人最真诚炽热的感情。其实,什么叫祖国,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的放大,就是自己生命系列的源头。海外华侨以及外籍华人,都是“中国老乡”,他们对祖国的刻骨铭心、永无停歇的挚爱,就是乡情的凝聚与升华。
⑤尽管远在异国天涯,游子们都有一种回故乡探访的永恒冲动,向往着(丁)的难得体验。但是,如果经过苦心筹划,有一天你真的回到阔别已久魂牵梦绕的故乡,在夙愿得偿、感叹唏嘘之余,也一定会有一种很强烈的陌生感和失落感:再也找不到那熟悉的小路、熟悉的杨树林,小河也不再那样宽阔、那样富有生气。其实是一切中年之后回乡的人都会产生的一种典型心境。这不仅仅是因为白云苍狗、世事沧桑,还由于当年的小孩已长成大人,衡量外部世界的尺度不同、心境也变了。因此,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驻守在梦境里,在现实生活中将永难寻觅。
⑥乡情是一杯酽酽的茶、醇醇的酒。如果经常地品一品,就会在眼前时时闪现家乡父老殷切的目光,就会保持更多的质朴与真诚,就会保留一份永恒的平民情结和赤子之心。
1、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括号里应引用的句子各是(2分)
甲 乙 丙 丁
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鬃毛衰。” ②“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③“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④“绿叶对根的情意。”
2、在第②段的横线处再续上两句话,使之与前面的句式相似、内容相吻合。(3分)
答:
3、从对自己出生地的依恋方面来说,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不能抄原文)(3分)
答:
4、人为什么会怀念故乡?根据文意,谈谈你的认识。(3分)
答:
5、(1)第④段划线的句子中的“斯”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如果换个表述法,你怎么说?(3分)
答:
(2)第⑤段中说:“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在现实生活中将永难寻觅。”为什么?(2分)
答:
二.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面的题。(26分)
捅马蜂窝
冯骥才
爷爷的后院虽小,它除去堆放杂物,很少人去,里边的花木从不修剪,快长疯了;枝叶纠缠,荫影深浓,却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我喜欢从那爬满青苔的湿漉漉的大树干上,取下又轻又薄的蝉衣,从土里挖出筷子粗肥大的蚯蚓,把团团飞舞的小蜢虫驱赶到蜘蛛网上去。那沉甸甸压弯枝条的海棠果,个个都比市场买来的大。这里,最壮观的要•属爷爷窗檐下 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大概总有百十只之多,以致爷爷不敢开窗子,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
“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
“不行,要蜇死人的!:’爷爷说。
“怎么不行?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奶奶反驳道。
“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连连摇手。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当我给这个 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 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做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 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死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乎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进屋。
当夜,我发了高烧。眉心处肿起一个枣大的疙瘩,自己都能用眼瞧见。家里人轮番用了醋、酒、黄酱、万金油和凉手巾把儿,也没能使我那肿疱迅速消下去。转天请来医生,打针吃药,七八天后才渐渐复愈。这一下好不轻呢!我生病也没有过这么长时间,以致消肿后的几天里不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 些马蜂还守在小门口等着我。
过了些天,惊恐稍定,我去爷爷的屋子,他不在,隔窗看见他站在当院里,摆手招唤我去,我大着胆子去了,爷爷手指窗根处叫我看,原来是我捅掉的那个蜂窝,却一只马蜂也不见了,好像一只丢弃的干枯的大莲蓬头。爷爷又指了指我的脚下,一只马蜂!我惊吓得差点叫起来,慌忙跳开。
“怕什么,它早死了!”爷爷说。
仔细瞧,噢,原来是死的。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几只黑蚂蚁在它身上爬来爬去。 爷爷说:“这就是蜇你那只马蜂。马蜂就是这样,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
“那它干嘛还要蜇我呢,它不就完了吗?”
“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厂爷爷说。
我听了心里暗暗吃惊。一只小虫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低头再瞧瞧这只马蜂,微风吹着它,轻轻颤动,好似活了一般。我不禁想起那天它朝我猛扑过来时那副视死如归的架式;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出一死,真像一个英雄……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上。
那一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这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
这一年,我经常站在爷爷的后院里,始终没有等来一只马蜂。
转年开春,有两只马蜂飞到爷爷的窗檐下,落到被晒暖了的木窗框上,然后还在去年的旧窝的残迹上爬了一阵子,跟着飞去而不再来。空空又是一年。
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爷爷忽叫我抬头看,隔着窗玻璃看见窗檐下几只赤黄色的马蜂忙来忙去。在这中间,我忽然看到,一个小巧的、银灰色的、第一间蜂窝已经筑成了。
于是,我和爷爷面对面开颜而笑,笑得十分舒心。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己: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1.速读全文,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围绕捅马蜂窝这件事,作者精心安排的思路是:______________→“我”捅了马蜂窝 ______________→后院又有了马蜂窝。(2分)
3.“捅马蜂窝”这个词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用到,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2分)
4.读文章第一段,有似曾相识之感,它与课文《_______________》中描写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十分相似。(1分)
5.文中加横线的“那多有趣”的“那”指的是______________。(2分)
6.捅马蜂窝一段描写得紧张而惊险,这从“我”______________、妹妹______________和马蜂______________等描写可以形象地感觉到。(6分)
7.文中加“——”线的句子用了比喻,结合文意理解其运用的妙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马蜂窝中有百十来只马蜂,为什么文章只重点写了一只?(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从动手捅马蜂窝到盼望再见到马蜂窝,他前后的不同表现说明了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末“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是作者的感悟,此句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其中“旁人”指的是谁?(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题
一
1、甲② 乙③ 丙④ 丁①(每项0.5分,共2分)
2、开放型题目,没有固定答案。只要内容与前文相吻合,句式相似,语句通顺,即可得满分。一句不恰当扣2分,扣完3分为止。(3分)
3、动物只是一种本能,而人对故乡热土是一种深切而执着的爱。(答案不唯一,意思对即可)(3分)
4、因为童年天真、烂漫、纯朴、坦诚、全神贯注,对陌生世界充满好奇心和刺激感,而人过中年,这些都再也找不回来了。为了追回生命中失落的那段无比珍贵的时光,人们就会怀念故乡。(只要能将中年和童年相比较,内容较全面,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3分)
5、(1)“斯”是“这里”的意思。换个表述法:其实,祖国就是在这里生、在这里长的故乡,只不过这个故乡更大些罢了,这里就是自己生命系列的源头。(答案不唯一,只要意思对即可。前一问1分,第二问2分。“更大的故乡”、“生命的源头”两个要点各1分)
(2)因为白云苍狗、世事沧桑,还由于中年之后衡量外部世界的尺度不同、心境也变了。
(如果不用原文,自己组织文字也可以,只要意思对即可)(2分)
二
1.人应该与一切有生命的事物和睦相处,不要做伤害它们的事情。
2.爷爷后院有马蜂窝 后悔捅马蜂窝
3.比喻惹祸或触动不好惹的人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头上蒙块布,拿竹竿捅马蜂窝
6.捅马蜂窝的动作、紧张的心理、匆忙的逃跑 怕蜂进屋、关门逃跑 拼死复仇的气势
7.形象地写出了马蜂家园被毁,受到伤害后拼死复仇的气势。
8.因为这只马蜂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不仅蜇了“我”,它的死又与“我”有关。
9.说明了“我”从捅马蜂窝这件事中,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10.点明中心,收束全文,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旁人”指作者以外的一切有生命的事物。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