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找一下宰相制度演变的原因?急用 谢谢大家了

 我来答
予意在山水
2011-04-12 · TA获得超过6.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33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874万
展开全部
“宰”是谓主持,“相”是谓辅弼,合起来的意思是辅助皇帝处理一切行政军事要事。“宰相者,所与治国家者也”(《吕氏春秋》)。秦汉时谓之“丞相”,隋唐时为三省长官,宋元时为中书或中书省,明时为内阁,清时为军机处。称谓虽各自不同,内涵却是一致的,因此中国封建社会的宰相制度并非专指“丞相”或“宰相”官名而言,而是专指首领百官的长官或辅弼大臣的建置与沿革。
公元前221年,秦吞并六国,统—全国,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为了适应大一统的政治需要,秦朝建立了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政府机构,掌管着全国的军事、行政、财政、司法等权力。
所谓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但太尉、御史大夫无论就权限或地位都不能与丞相相提并论。秦朝的丞相是“一人之下,百官之上”的最高官员,掌握着任用、考课和奖惩百官的权力,作为皇帝的辅弼总管着全国的行政事务,丞相有使五人,往来于丞相府与皇帝之间,称为“侍中”,专门负责丞相府的日常事务。丞相位高权重为百官之首。《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着:“李斯已死,二世拜赵高中为中丞相事无大小,辄决于高。”《史记·陈丞相世家》中也有记载;“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这一制度的最大特点即以丞相为首的百官秉承皇帝的旨意,对整个国家实施统治,丞相权力之大是后世远所不及的,进而导致了一次又一次的君权与相权之间的斗争。
到了汉代,汉初设丞相(有时改称相国,或分置左、右丞相)为最高行政长官,总理中央行政事务。武帝以前,丞相常以列侯担任。皇帝对丞相比较尊重,丞相“府出四出门,随时听事,……国每有大议,天子车驾亲幸其殿。”(《后汉书·百官志》)。武帝以后,丞相多由儒生担任,其实权多转划尚书手中,丞相府门庭冷落,其“宾馆丘虚而已”,直至“坏以为马厩、车库、奴婢室矣。”(《汉书·公孙弘传》)。西汉末,丞相更名为大司徒,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并称三公,但光武帝“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后汉书·仲长统传》)。
从史籍记载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秦朝及两汉前期的丞相具有五个特征:一、领袖百官,主持朝廷或外朝,决定国家政策:二、百官奏事必须经丞相转奏皇帝;三、有封驳诏书的权力;四、有任免官吏的权力(但不能荐举将相之官);五、有审核群国上计,考课百官,奏行赏罚的权力。
那么,考察两汉末期宰相制度的变化,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我们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最大的特点就是皇权的至高无上,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然而,单凭皇帝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是绝难尽决天下大小之事的,必须有—套辅政机构以体现其意图,执行其统治,这就是宰相制度。然而,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又促使宰相制度本身不断发生变化。
皇帝依靠宰相治理国家以巩固统治,宰相则依靠皇帝的信任重用方可以安居高位,可是,历史上的重权与相权之间从未有过—条清楚的分界线,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也因此经常出现,这主要表现在权力之争和政见的分歧上。宰相地位过尊,权力过大,必然要引起皇帝的猜疑,西汉第—任宰相萧何,屡遭刘邦怀疑,不得不自坏名誉以释刘邦之疑。
2、宰相制度受社会组织和阶级关系的影响。在封建社会里,宗法血缘关系在政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皇族、外戚、豪门权贵以至宦官等,在不同时期享有不同的经济和政治特权,形成各种政治势力,在历史上,许多皇帝都曾利用某种政治势力肢解或部分代替相权。在地主阶级内部,也有着阶层品级和派别之分,在对权位的分配上,从来都是争夺不息的。各种政治力量的较量和消长,也促使宰相体制不断发生变化。西汉初期,大批功臣宿将结成的政治势力保证了丞相地位的相对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功臣家族经过两三代相传,大多已成为纨绔膏梁子弟,其实际政治势力已经大为削弱,而另一些新起的贵族和受宠任的外戚,却凭着关系和才能,在政治上取得了优势,得到了皇帝的信任,相权转移到这类人手中就成为势在必然。汉武帝刘彻时形成中朝控制外朝的局面,也是这种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的反映,
3、统治集团对国家机器的调整也是宰相制度变化的重要原因。在社会经济和政治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原有的宰相体制往往不能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促使最高统治者对国家机器进行必要的调整。例如,汉武帝时,国力强大,武帝本人又雄才大略,在他的直接指挥下,内外政策发生了剧变,原有的宰相体制已不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按照旧制,丞相一月一朝或两朝,只有在朝见时才向皇帝汇报政务,皇帝必须冠礼相见,礼仪繁琐,不利于朝政的及时处理,尤其对匈奴用兵,岂容一月—报?况且,军事机密,不容外传。武帝首次对匈奴用兵的马邑之役,是在公卿集议的情况下制订的,结果机事不密,为边塞—尉使走漏消息,使三十万大军无功而返。因此,武帝便委托大将军卫青侍中,由宦官直接承传军政要务,促使宰相制度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这说明,基于集中权力和提高统治效能的政治调整,必然会导致宰相制度发生重要的变化。
mushe23
2011-04-12 · TA获得超过387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0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17万
展开全部
秦朝正式确立宰相制度。两汉时尚书台职权大增 ,逐渐取代三公。魏晋南北朝时 ,三省制初步形成 ,经隋朝的发展 ,在唐初走向了成熟。经五代十国至北宋 ,二府三司制最终确立。元朝实行中书省一省制。明初废丞相 ,不久设内阁辅政。明清内阁有名无实。宰相制度演变具有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不断压抑相权以加强皇权、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分权后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的特点。宰相制度演变的原因在于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各种政治力量的变化 ;客观环境的变化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dymm2006
高粉答主

2011-04-12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2万
采纳率:80%
帮助的人:5868万
展开全部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宰相作为官制首次确定下来。废分封,设郡县,废诸侯,设官吏,皇帝不再通过宗法亲缘关系进行统治,改为任命官僚向全国发号施令,因此有必要组织一套官僚机构,并借助于宰相大臣辅佐政务。宰相就在这一历史条件下产生了。随着封建国家的发展,宰相制一直沿袭了两千年。
汉朝与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汉武帝时,起用了一批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执政。汉献帝时,复置丞相,由曹操担任。
魏晋南北朝时,丞相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命,成为了一种篡位夺权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 唐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唐高宗后,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五代的宰相制度基本上沿袭唐代,但是也有很多自己的特色。 五代基本都是以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各部尚书、侍郎及他官加同平章事均为宰相。其中例外的,只有后唐和后周。 后唐明宗长兴四年 ( 933年 )九月敕:“冯?有经邦之茂业,宜进位于公台,但缘平章字犯其父名,不欲斥其家讳,可改同平章事为同中书门下二品”。后周显德年间,枢密使吴廷祚曾加“同中书门下二品”的名号。 其他的宰相名号仍为“同平章事”。 五代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大,宰相的权力被皇帝侵夺的同时,本身开始插手各部司的事务。宰相往往另判、领使、分管某一部门的工作,特别是一些重要的部司,几乎都是由宰相领判。 与唐代相比,五代时期宰相制度的一大变化是,宰相的品级得到统一固定和提高。 后晋天福五年(940年)二月,“升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二品”,同时规定“以中书门下侍郎为清望三品”。从此,宰相的品级提高和固定到正二品,而中书侍郎、门下侍郎一旦加同平章事为宰相,其官品也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 后晋这一宰相制度的变革,彻底改变了唐以来宰相品级较为混乱和不尽合理的局面。 与唐代的宰相制度相比,最大的一个变化是,五代时期,宰相制度出现了首席宰相的制度,并被沿袭下来。后唐庄宗时,“豆卢革时为首相,故称之为首座相公”被认为是有史可查的五代首相制度的开始。 宋朝以同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元丰改制,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乾道间又改为左、右丞相。 宋太祖建国后,不断加强皇权,分化、削弱相权。宰相并不是一个正式官名,它实际上在隋代就是一个群体,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高领导层。宋初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中央虽设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长官不经特许不得管理本司事务,成为闲职。实际权力归属“中书门下”这一机构,又称政事堂、都堂等,管理国家行政事务,以同平章事为长官,多由中书、门下两省侍郎担任,无定员。此外,以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行政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长官为枢密使,与政事堂合称东、西“二府”。“三司”(户部、盐铁、度支)主管财政,号称“计省”,长官为“三司使”,号称“计相”,地位略低于“二府”。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构成最高辅政机关。 宋神宗元丰改制,废除二府三司制,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任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任中书侍郎。 南宋初,左、右仆射加同平章事,为正宰相,不再兼任二省侍郎,两省侍郎改为参知政事。南宋孝宗以后,正宰相为左右丞相,副宰相仍复参知政事。此外宗、宁宗、理宗都曾设“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由老臣或权臣担任,处理军国大事,位高宰相。 辽朝设立北南两个官制 北面:北面又分北南两枢密院,北院掌军事,南院掌内政。 北、南枢密院分别下设北、南宰相府和宰相(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宰相”作为正式官名)。 南面:南面官多仿唐制,也有三省六部、各台、院、寺、监、诸卫等官,地位与北院面一样崇高,却并无实权。是国家用来养士的崇高机构。 金朝以尚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不设中书、门下二省。以尚书令为宰相。 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