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甲骨的书
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就出现了有关占卜吉凶的书。当时纸尚未发明,人们就地取材,以龟甲和兽骨为记录材料,把占卜的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就是最早的图书——甲骨的书。
2、石头的书
由于刻石的兴起,出现了拓印技术。石面上所刻的字,都是正面凹入,可先将一张薄纸用矾及白芨水浸泡,贴在刻石的表面;以软刷将纸刷匀,再轻轻捶打,将纸嵌入铭文的笔画之内,待纸干后,以细布包裹棉花做成的拓包,蘸以墨汁,将它在纸上均匀捶拓,将纸剥下来,便得到相同的复本。这一操作过程叫“拓”,用墨汁者称墨拓,用红颜料者谓朱拓,单张叫拓片,装连起来叫拓本。
3、简牍的书
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我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日,有关图书的名词术语、书写格式及写作方法,依然承袭了简牍时期形成的传统。
4、缣帛的书
竹简虽然廉价,制作方便,但这种笨重的书籍携带不便,而且每简容字有限,编简成册的长篇著作一旦散乱,则发生“错简”,再说简牍的编连所用的丝带、麻绳、皮带易被磨断,使阅读带来困难。缣帛是丝织物,轻软平滑,面幅宽阔,易于着墨,幅的长短宽窄可以根据文字的多寡来剪裁,而且可随意折叠或卷起,收藏容易,携带方便,可以弥补简牍的不足。
5、古代写本书
随着造纸术的不断改进与提高,造纸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纸书的数量与纸张的优越性被人们所充分认识。到两晋南北朝时,纸张已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写本书取代了帛书。
6、宋至清代的印本图书
我国古代的图书,从简策、卷轴到册叶制度形成了固定的版式,它起源于雕版印刷术,但活字印本书与写本书,也大多与此相同。
1、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2、简策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
扩展资料
1、按学科划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图书。
2、按文种划分为:中文图书和外文图书。
3、按用途划分为:普通图书和工具书。
4、按内容划分:小说、儿童读物、非小说类、专业书、工具书、手册、书目、剧本、报告、日记、书集、摄影绘画集。
人类的进步是踏着书籍的阶梯不懈攀爬的过程。从蒙昧蛮荒到跨入文明的门槛,书籍维系着文明传承的源动力,成就了文人不同时代而同样的傲骨。
早在商朝,甲骨文因刻写在龟甲兽骨上而得名,成为汉字的最早起源。后来人们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从而形成了金文。书写方式的真正飞跃,在于竹书和帛书的出现,人们开始用毛笔蘸墨极其便捷地记录文字。
但竹简的容量毕竟很小。试想当竹山竹墙般的《史记》堆在你的面前时,即使只是阅读的勇气,也是现代人无法企及的吧。由此便造就了隶书独特的扁胖构造和古文一字千金的精悍。
有人说,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形象思维能力绝大部分应归功于汉字———这一形象文字,几千年奇迹般的传承;而这又得归功于令其他各民族都望尘莫及的高超的造纸术。
几千年来,虽然手写和印刷的方式发生了千变万化,但“白纸黑字”的最初形式就这么一直保持着。纸的发明,引起的不仅是一场书写材料的革命,它让文化以幽幽的墨香,厚实的手感而潜移默化地滋润人心;它让“学富五车”的遥远梦想,变成孩童间的玩笑;它让牛角挂书、挟策读书、带经而锄的佳话从此千古流传……文字开始以“书”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正像甲骨之书代替结绳记事,纸质图书代替竹简木椟一样,传统书籍的概念也宿命般不可避免地迎来了现代科技的挑战———电子书的出现无疑又将带来一场变革。当搜索引擎瞬时扫过全世界的典籍从而显示你所要的答案时,那种文化重压甚至比面对一堵书墙更让人惊心动魄。
一时间,我们失去的似乎不止是长久以来沁人心脾的书香或是纸张触到皮肤时的质感,我们失去的似乎是一种传统的对待信息的概念和处理信息的方法,一种独守楼阁、怡然自得的心境。
总之,书籍依旧是阶梯,我们依旧会攀爬,只是文明大门背后的舞台或许非常大———超过我们所有人的想像。
早在商朝,甲骨文因刻写在龟甲兽骨上而得名,成为汉字的最早起源。后来人们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从而形成了金文。书写方式的真正飞跃,在于竹书和帛书的出现,人们开始用毛笔蘸墨极其便捷地记录文字。
但竹简的容量毕竟很小。试想当竹山竹墙般的《史记》堆在你的面前时,即使只是阅读的勇气,也是现代人无法企及的吧。由此便造就了隶书独特的扁胖构造和古文一字千金的精悍。
甲骨文献、青铜铭文(殷代和西周早期)——竹木简书、帛书(春秋)——纸质书籍(东汉)——雕版印刷(隋唐)——活字印刷(北宋)
中国书籍的演变
【初期的书籍】 人类社会生活需要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在文字未产生以前,人们主要靠语言相互沟通。但语言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而古人便采用结绳、刻木以及简单的图形符号等方法来帮助记忆。
但是,只有文字才能超越时空,准确记录语言和表达思想。在【殷代和西周早期】(公元前十三世纪至前十世纪),人们将占卜卜辞、重要历史事件等用文字记录下来,形成了甲骨刻辞,青铜铭文,石鼓文字等,这些属于档案性质的文献资料,我们称之为初期书籍。正规书籍的产生与发展
书籍系指那些以传播知识、介绍经验、阐述思想、宣传主张为目的,经过编制或创作,用文字写、刻、印在一定材料上的著作物。以此为标准,正规书籍大致出现于春秋末期。相传孔子删述《六经》,“韦编三绝”,可见这时已出现了竹木简的书,此外还有写在丝织物上的书,称为“帛书”或“素书”、“缣书”。《墨子》说:“书于竹帛,镂于金石”,这是对纸书出现以前书籍制作材料的高度概况。
【东汉】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造纸技术,加以改进、推广。东晋时,政府正是下令用纸写书。纸的产生,导致了书籍制作材料的伟大变革,在中国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雕版印刷的书
【从纸张发明到隋唐时代】(公元一世纪至七世纪),纸书的制作主要靠手写。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种方式不能适应客观的需求。一千三百年前的隋末唐初,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书籍的发展。唐咸通九年(868)印制所《金刚经》为现存最早有确切纪年的印刷品。
【宋代】为我国雕版印刷术发展的黄金时代,其雕印的书籍,校、写、刻、印、纸、墨皆精,反映出宋代的刻版、印刷、造纸、制墨等技术工艺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元代刻书承宋人之风,字体流行赵孟兆页刚劲秀逸之体,对明初刻书影响较大。
【明代】刻书更为发达。其末期出现的拱花及豆版套印技术,将雕版印刷术推向新的高峰,成为中国印刷史上最光辉的篇章。
随着书籍生产材料的不断变化,书籍的装祯形式业产生了相应的变化。纸书出现后,大致流行过卷轴装、经折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多种形式。活字印刷的书
【北宋庆藩年间】(1041-1048),布衣毕升首先使用泥活字印刷书籍。这一发明,为快速印制书籍创造了条件,是印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毕升比德国谷腾堡使用相同原理印制的书籍早近四百年。
【元代大德】(1297-1307)年间,王桢又发明了木活字,明代还有铜活字出现。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为西夏文本《大方广佛华严经》。明弘治(1488-1505)年间的华燧会通馆,用铜活字印了《宋诸臣奏议》、《锦绣万花谷》、《容斋随笔》等很多书籍。
【清代】由于政府的提倡,活字印刷有了更大的发展。雍正朝排印了《古今图书集成》,共铸铜字二十多万个。乾隆时制定了《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并排印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是活字印刷发展、普及的一个标志。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运用,标志着中国书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同样, 书 是由于眼睛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