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的赏析

 我来答
IceCream357
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9-08-30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5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4万
展开全部

《回忆鲁迅先生》赏析: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女作家之一。鲁迅为《生死场》所作序言中说:“这自然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事实上,这句话亦能用来归结萧红的创作特色,她有着一般女作家少有的冷峻与力度,但又有着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敏锐,文字极具个性化色彩。

萧红一生坎坷,幼年丧母,父亲和继母对她很冷淡,但在祖父庇护下受到良好文学启蒙。祖父去世后,她反抗包办婚姻逃离家庭。此后她的生活一直处在动荡之中,感情上也迭遭不幸,但在她仍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1934年,她和萧军来到上海,见到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给予这对年轻人生活上的扶助,时常在家中接待他们,又指导他们的创作,热情推荐他们的作品。

1935年月12月,《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引起轰动,萧红因此成为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知名女作家,从而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1936年月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噩耗传来,当时已只身东渡日本的萧红悲痛不已,写下多篇作品寄托哀思。

可以说,鲁迅先生对萧红来说,既似亲长,又是导师,亦是知己。萧红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与仰慕,那种深厚的情感,深埋于《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恰因为她独特的视角,她不是将鲁迅当作一个“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来歌颂,而是从日常生活里看似琐碎不足道的细节里,层层叠绘出一个鲜活的鲁迅。加上她特有的细腻文字,使得《回忆鲁迅先生》成为众多纪念鲁迅的文字中最出色、最感人的作品之一。

这篇文章有着与《呼兰河传》相似风格,看似信笔而行,散漫芜杂,细品却非常有味。阅读的时候应仔细体会如何用细节来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思想情感,以及文字之下饱含的深厚感情。

萧红是把鲁迅当亲人和师长一样回忆着。萧红文章没有空洞的话,她甚至不发表意见。萧红很注重细节,只把她看到的和她感觉到的搬到纸上。读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知道鲁迅生气时脸是很严肃的,眼皮往下一放,向惹他生气的人看着,很吓人的。鲁迅跟许广平也是生过气的,据说鲁迅跟许广平生了气,就独自一人睡到凉台上去。没见过鲁迅在上海的故居,不知鲁迅上海故居的房子有没有凉台。

鲁迅有《题〈芥子园画谱三集〉赠许广平》诗一首:“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说,鲁迅对孩子很细心,吃鱼丸子,海婴吃上一口,说不新鲜,许广平不信,在座的人都不信,海婴再吃,仍是嚷,鲁迅把海婴碟里的拿过来尝尝,果然不新鲜,鲁迅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性散文,作者把刻画人物与描写叙述“万年青”结合起来,既选取典型细节从正面描写,又抓住“万年青”的特征从侧面象征鲁迅先生的个性形象,两方面有机结合,突出地表现鲁迅的精神品质。这样写,避免了单纯直接写人的一般化,加上“万年青”的象征意义,使刻画人物的角度多起来,人物形象也就更丰满了。

一瓶普通的“万年青”,凝聚了鲁迅先生的人格核心。“万年青”坚贞顽强、不畏严寒、四季常青。文中鲁迅说:“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许广平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言约意丰,简捷有力。“万年青”象征鲁迅先生坚贞不屈、勇于斗争、永不休战、浩气长存的崇高形象。作者以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比照,互相映衬,给读者的意象更加丰富,文章更有层次感,更有内蕴。

这篇文章明显地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写回忆,通过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来抒写对鲁迅先生的怀念。第二部分是睹物思人,见到花瓶而思念先生,写出物是人非的感怀。第二部分里作者写了三个怀念鲁迅先生的情景。

第一个是写与许广平谈话:“一面和我们谈论着”,“就在他的照像前面谈着”;第二个是写墓上的荒草:“站在墓地的青草上去了”,“当然那墓草是长的很高了”;第三个是写我在异地的思念:“我们在这边”, “我们是越去越远了”。字里行间有的是无尽的怀念。

本文笔法从容淡静,看似平静的表述下面流动着深沉的感情,用这种笔法写鲁迅这样一个伟人,最恰切不过了,这正是萧红文章的不平凡之处。

萧红泪眼中的鲁迅:

萧红,东北女作家,日寇侵华时随萧军逃亡到上海,与鲁迅先生交往,在鲁迅的大力支持下,出版了产生轰动效应的小说《生死场》。鲁迅为她的小说写了序言,“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快看下面的《生死场》,她才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

我手中的《萧红散文选集》,是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打开145页,我们就读一读《鲁迅先生记》吧。萧红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鲁迅先生已经去世两年了,斯人已逝,音容笑貌犹在眼前。

从写法上看,平淡中有深沉的感情,那么多的细节真让我们惊叹。

写花瓶,只有那么几句,就寄托了无尽的哀思。写许先生在鲁迅照相前谈着先生,“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笔法老到,把巨大的悲痛化为轻描淡写的文字,让读者的心为之一沉。这样的文字,如何可以模仿?萧红不愧为一代才女,一位抒情大家。

文中的许先生,即许广平女士,鲁迅夫人,因为萧红敬爱鲁迅和他的夫人,所以称他们分别为“周先生”“许先生”。称呼女同志为先生,这在当时很是普遍的现象。

我们再打开155页,读一读《回忆鲁迅先生》。这是鲁迅先生逝世三周年时萧红倾心写的,是萧红散文的代表作。

中国人是很重视亡者三周年忌日的,而萧红对于先生的回忆,是发自内心的,是举重若轻的,是用自己的全部灵魂参与来写作的。

抒情性强,细节描写成功,把一个伟大的人物描写得有血有肉,可知可感,令人亲近。

一代伟人一生中最后的光阴,就永远定格在这样优美的文字中,所以说,读这样的文字就是幸福的、享受的。鲁迅先生的开朗、热诚、关心青年,关爱家人,矢志创作、珍惜时间、热爱生活、博爱苍生等无不淋漓尽致地被萧红写了出来。

萧红文字的特点是细腻、抒情、清新、流畅,所以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我的习惯是净手、静心,最好是在夜里灯下品读,要怀着敬仰的心来读。

鲁迅与萧红年龄相差悬殊,成为忘年交,这是中国文坛的一段佳话。鲁迅先生给予萧红以无私的帮助,思想上、精神上还有经济上的,萧红的文学创作因为鲁迅的干预得以突飞猛进。

鲁迅一九三六年病逝上海的时候,萧红正在日本留学,得到这个噩耗的时候,她竟然不能相信这是真的事实。她悲分伤过度,痛不欲生,这可以想像得到。

鲁迅与萧红同为我所喜欢的作家,这两个人的作品我已经一网打尽,包括《鲁迅全集》和鲁迅的各个单行本,而萧红的作品我也是见一本收一本。这是我自以为得意的事情之一。

《回忆鲁迅先生》,应品读,不要图快,要平静自己的心情,要慢慢悠悠地读,要读出青年作家对鲁迅先生深沉的爱戴,要读出因为对青年的影响并因此影响世界的大作家大文豪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朴素,以及在精神上卓越的追求。

一个是举世闻名的大作家,一个是年轻的有才华的东北沦陷区的女作家,我们读到的是鲁迅先生的追求和精神,我们也同时得到了一个年轻的女作家的美丽而沉稳的文字享受。

拓展资料:

作者简介:

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人,原名张乃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鲁迅简介: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孔乙己》。

听婷说历史
高粉答主

2019-02-16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知道答主
回答量:94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5万
展开全部

内容上:文章通过追忆鲁迅生活的零星片段,展示了鲁迅的言谈笑貌、品性气质和人格精神,寄托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思念之情。作者以小见大,紧扣常人不注意的“花瓶”和“万年青”展开,穿插自己与鲁迅、许广平的简单对话,寥寥数语,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写作技巧上:巧用象征、拟人手法,以“万年青”象征鲁迅精神,生动而形象。文字虽然篇幅短小,却蕴含很深的意味,有很重的思想与情感的分量,全文着笔随意,娓娓叙来,亲切自然,悠悠思念之情充溢字里行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人物形象上:从中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鲁迅,那么真实自然,平易近人,他的形象也由此丰满立体化起来。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严厉的鲁迅形象形成了鲜明对照。

文中还有其他地方提到了鲁迅的笑声: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开玩笑的话;梅雨季,天晴了,“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这些都是温馨和谐、其乐融融的场面。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山海轩
高粉答主

2011-04-15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万
采纳率:72%
帮助的人:1.4亿
展开全部
  《回忆鲁迅先生》赏析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女作家之一。鲁迅为《生死场》所作序言中说:“这自然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事实上,这句话亦能用来归结萧红的创作特色,她有着一般女作家少有的冷峻与力度,但又有着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敏锐,文字极具个性化色彩。
  萧红一生坎坷,幼年丧母,父亲和继母对她很冷淡,但在祖父庇护下受到良好文学启蒙。祖父去世后,她反抗包办婚姻逃离家庭。此后她的生活一直处在动荡之中,感情上也迭遭不幸,但在她仍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1934年,她和萧军来到上海,见到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给予这对年轻人生活上的扶助,时常在家中接待他们,又指导他们的创作,热情推荐他们的作品。1935年月12月,《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引起轰动,萧红因此成为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知名女作家,从而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1936年月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噩耗传来,当时已只身东渡日本的萧红悲痛不已,写下多篇作品寄托哀思。
  可以说,鲁迅先生对萧红来说,既似亲长,又是导师,亦是知己。萧红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与仰慕,那种深厚的情感,深埋于《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恰因为她独特的视角,她不是将鲁迅当作一个“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来歌颂,而是从日常生活里看似琐碎不足道的细节里,层层叠绘出一个鲜活的鲁迅。加上她特有的细腻文字,使得《回忆鲁迅先生》成为众多纪念鲁迅的文字中最出色、最感人的作品之一。
  这篇文章有着与《呼兰河传》相似风格,看似信笔而行,散漫芜杂,细品却非常有味。阅读的时候应仔细体会如何用细节来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思想情感,以及文字之下饱含的深厚感情。
  萧红是把鲁迅当亲人和师长一样回忆着。萧红文章没有空洞的话,她甚至不发表意见。萧红很注重细节,只把她看到的和她感觉到的搬到纸上。读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知道鲁迅生气时脸是很严肃的,眼皮往下一放,向惹他生气的人看着,很吓人的。鲁迅跟许广平也是生过气的,据说鲁迅跟许广平生了气,就独自一人睡到凉台上去。没见过鲁迅在上海的故居,不知鲁迅上海故居的房子有没有凉台。鲁迅有《题〈芥子园画谱三集〉赠许广平》诗一首:“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说,鲁迅对孩子很细心,吃鱼丸子,海婴吃上一口,说不新鲜,许广平不信,在座的人都不信,海婴再吃,仍是嚷,鲁迅把海婴碟里的拿过来尝尝,果然不新鲜,鲁迅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性散文,作者把刻画人物与描写叙述“万年青”结合起来,既选取典型细节从正面描写,又抓住“万年青”的特征从侧面象征鲁迅先生的个性形象,两方面有机结合,突出地表现鲁迅的精神品质。这样写,避免了单纯直接写人的一般化,加上“万年青”的象征意义,使刻画人物的角度多起来,人物形象也就更丰满了。
  一瓶普通的“万年青”,凝聚了鲁迅先生的人格核心。“万年青”坚贞顽强、不畏严寒、四季常青。文中鲁迅说:“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许广平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言约意丰,简捷有力。“万年青”象征鲁迅先生坚贞不屈、勇于斗争、永不休战、浩气长存的崇高形象。作者以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比照,互相映衬,给读者的意象更加丰富,文章更有层次感,更有内蕴。
  这篇文章明显地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写回忆,通过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来抒写对鲁迅先生的怀念。第二部分是睹物思人,见到花瓶而思念先生,写出物是人非的感怀。第二部分里作者写了三个怀念鲁迅先生的情景。第一个是写与许广平谈话:“一面和我们谈论着”,“就在他的照像前面谈着”;第二个是写墓上的荒草:“站在墓地的青草上去了”,“当然那墓草是长的很高了”;第三个是写我在异地的思念:“我们在这边”, “我们是越去越远了”。字里行间有的是无尽的怀念。
  本文笔法从容淡静,看似平静的表述下面流动着深沉的感情,用这种笔法写鲁迅这样一个伟人,最恰切不过了,这正是萧红文章的不平凡之处。
  (二)萧红泪眼中的鲁迅
  萧红,东北女作家,日寇侵华时随萧军逃亡到上海,与鲁迅先生交往,在鲁迅的大力支持下,出版了产生轰动效应的小说《生死场》。鲁迅为她的小说写了序言,“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快看下面的《生死场》,她才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
  我手中的《萧红散文选集》,是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打开145页,我们就读一读《鲁迅先生记》吧。萧红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鲁迅先生已经去世两年了,斯人已逝,音容笑貌犹在眼前。
  从写法上看,平淡中有深沉的感情,那么多的细节真让我们惊叹。
  写花瓶,只有那么几句,就寄托了无尽的哀思。写许先生在鲁迅照相前谈着先生,“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笔法老到,把巨大的悲痛化为轻描淡写的文字,让读者的心为之一沉。这样的文字,如何可以模仿?萧红不愧为一代才女,一位抒情大家。
  文中的许先生,即许广平女士,鲁迅夫人,因为萧红敬爱鲁迅和他的夫人,所以称他们分别为“周先生”“许先生”。称呼女同志为先生,这在当时很是普遍的现象。
  我们再打开155页,读一读《回忆鲁迅先生》。这是鲁迅先生逝世三周年时萧红倾心写的,是萧红散文的代表作。
  中国人是很重视亡者三周年忌日的,而萧红对于先生的回忆,是发自内心的,是举重若轻的,是用自己的全部灵魂参与来写作的。
  抒情性强,细节描写成功,把一个伟大的人物描写得有血有肉,可知可感,令人亲近。
  一代伟人一生中最后的光阴,就永远定格在这样优美的文字中,所以说,读这样的文字就是幸福的、享受的。鲁迅先生的开朗、热诚、关心青年,关爱家人,矢志创作、珍惜时间、热爱生活、博爱苍生等无不淋漓尽致地被萧红写了出来。
  萧红文字的特点是细腻、抒情、清新、流畅,所以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我的习惯是净手、静心,最好是在夜里灯下品读,要怀着敬仰的心来读。
  鲁迅与萧红年龄相差悬殊,成为忘年交,这是中国文坛的一段佳话。鲁迅先生给予萧红以无私的帮助,思想上、精神上还有经济上的,萧红的文学创作因为鲁迅的干预得以突飞猛进。
  鲁迅一九三六年病逝上海的时候,萧红正在日本留学,得到这个噩耗的时候,她竟然不能相信这是真的事实。她悲分伤过度,痛不欲生,这可以想像得到。
  鲁迅与萧红同为我所喜欢的作家,这两个人的作品我已经一网打尽,包括《鲁迅全集》和鲁迅的各个单行本,而萧红的作品我也是见一本收一本。这是我自以为得意的事情之一。
  《回忆鲁迅先生》,应品读,不要图快,要平静自己的心情,要慢慢悠悠地读,要读出青年作家对鲁迅先生深沉的爱戴,要读出因为对青年的影响并因此影响世界的大作家大文豪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朴素,以及在精神上卓越的追求。
  一个是举世闻名的大作家,一个是年轻的有才华的东北沦陷区的女作家,我们读到的是鲁迅先生的追求和精神,我们也同时得到了一个年轻的女作家的美丽而沉稳的文字享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巫昂然y4
2017-06-19 · TA获得超过34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0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0.4万
展开全部
有一张小画是鲁迅先生放在床边上不断看着的。   那张画,鲁迅先生未生病时,和许多画一道拿给大家看过的,小得和纸烟包里抽出来的那画片差不多。那上边画着一个穿大长裙子飞散着头发的女人在大风里边跑,在她旁边的地面上还有小小的红玫瑰的花朵。赏析:小小的红玫瑰的花朵”:象征着革命的火焰,后面又解释说是是苏联的画家做的木刻,更证明了这一点。表明了,鲁迅先生时时刻刻记得革命的重任,即使在他生病的时候也没忘记过!!!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永尔阳s1
2021-01-03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34
展开全部
这篇课文里明显得说出了萧红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心,所以写下了这篇文章来《回忆鲁迅先生》曾经做过的伟大事件。让现代人知道中国曾经有鲁迅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