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
战后影响
成立联合国
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苏、美、英、法、中五国通过大西洋会晤、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敦巴顿橡树园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就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搭成了一系列协议和谅解,确立了维护战后世界秩序的国际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制度的创建,根据雅尔塔会议协定,1945年10月24日发起成立了联合国,中、美、苏、英、法则成为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1948年以来,安理会共授权进行了60余项维和行动。联合国先后组织制定了从不扩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等数百个国际条约。
在战后初期新建立起来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成为战后国际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国际经济组织。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现代国际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关于告发及惩处欧洲各轴心国家主要战犯”的伦敦协定和《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从1945年开始对法西斯德国主要战犯进行了国际审判。
而根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由中、苏、美、英等11国代表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从1946年开始在日本东京对日本法西斯战犯进行了审判。《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及其司法实践,对战争法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国际法院于1946年在海牙设立。
民族独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鼓舞下,亚非拉地区掀起了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高潮。首先,在亚洲的东部,中国、越南、朝鲜革命的胜利,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50年代中期,民族解放运动扩展到中东、北非。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以来,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心在非洲,到80年代初除南非种族主义政权外,非洲国家几乎都取得独立。拉丁美洲战后民族运动也在深入发展,其中1959年的古巴革命胜利,影响尤为重要。
60年代以来,亚非拉总共有104个民族独立国家,其中新独立国家达69个。这一系列斗争的胜利摧毁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结束了几百年的殖民统治,深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民族独立国家的普遍出现为发展中国家走上世界舞台奠定了基础。
战后世界政治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而第三世界的崛起就是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和发展的集中表现。1955年亚非会议的召开,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诞生及随后七十七国集团的形成是第三世界崛起的三大标志。
其中1959年古巴革命的胜利,60年代印度支那三国人民抗美救国斗争,70年代拉美国家发起争取200海里海洋权的斗争,还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斗争为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震动了当时的世界,极大地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两极阵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的力量对比,彻底打破了数世纪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促使世界历史从一个欧洲列强主宰的时代,逐步过渡到一个两极格局的时代。
战后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形成了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从两大阵营的对峙到两极对抗的世界政治格局。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发生了改变。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向希腊、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并派遣美国军事人员。标志着战后美国等西方国家执行“冷战”政策和东西方之间特别是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55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这两大组织的建立,由此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长期对立的局面。
美苏在战后分别以“世界宪兵”和“世界革命中心”的特殊地位自居,使大批国家处于不平等的依附地位。后来,被控制的“盟国”和“兄弟国家”情况虽有较大变化。但也未能完全摆脱受制境况。
科技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战期间,为了战争的需要,各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发展相应的科学技术,制造新式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些用于制造作战武器的科学技术为和平事业服务,推动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机械化时代特有的典型战争形态,其军事上的成功与失败和战争的进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内燃机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群与作战理论、战术的结合程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两类新兴技术的悄然发展,决定了机械化战争的来临。
一类是飞机、坦克、大型舰船制造技术,另一类是电子通信技术。坦克和飞机广泛密集的使用,使美英和苏联采用了新的作战理论和战术,美英开始形成空中火力支援地面、密集使用机动兵器的战役理论和战术,苏军则重新恢复了大纵深作战理论。
在战争开始向有利于反法西斯联盟转化的同时,三大新技术的发展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保障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电子技术群的发展。雷达、声纳及其它电子通讯器材的改进与应用,飞弹技术群的出现、火箭推进技术的发展、核技术的诞生。
扩展资料:
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膨胀,苏联成为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在美苏实力的基础上,根据雅尔塔等会议规定的原则,重新划分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确立了战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
一超多强与多极化
随着东欧剧变(20世纪80年代)、苏联解体(1991年),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形成了“一超(指美国)多强(多指中国、欧盟、俄罗斯与日本)”的世界格局,但是这一世界格局并不稳定。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欧盟一体化建设、俄罗斯振兴经济的计划以及日本的经济力量,世界格局正在走向多极化。
这三个体系的相同之处
1、背景:都是战争的产物;都是在实力的基础上确立的,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2、形成方式:都是以召开国际会议的方式;
3、内容:都包括划分世界版图、宰割弱小民族、划分势力范围的内容;
4、组织:都建立了维护这一体系的国际组织;
5、结果:都暂时协调了各国的关系,出现了相对稳定的状态。
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同之处
1、核心国家:从英法主宰世界、美日在亚太地区争夺到美苏两分天下;
2、两种不同性质国家关系:从对社会主义苏联的仇视、排斥到和平共处;
3、处置战败国:从宰割战败国到解除法西斯体制,使德日走上了民主化道路;
4、组织:国联成为英法操纵下的侵略扩张的工具,而联合国则日益成为伸张正义的讲坛;
5、崩溃原因:随着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随之瓦解;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随之瓦解。
两极格局解体与以前格局的区别
1、方式不同:以前经过大战,战胜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而后者则没有这种情况。
2、形成过程:以前是旧格局瓦解之后就会形成新格局;而后者新格局的形成则需要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
参考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对战后世界最直接的影响是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和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战后初期成立的联合国是最有影响的普遍性国际组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关贸总协定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
美国在二战中崛起,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和政治大国。英、法、意、德等西欧列强实力衰退,它们接受马歇尔计划,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国内政局,同时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上受制于美国,纳入了美国冷战战略的轨道。日本在战后初期处于美国占领和半占领状态,并在美国主导下进行了民主化改革。
苏联也在二战中崛起,战后初期成为世界军事和政治大国。战争末期和战后初期欧亚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并同苏联结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战后美、苏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的根本冲突是冷战的起因。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的对抗是冷战在经济领域的开始。北约和华约的对峙则是冷战在军事领域的表现。第一次柏林危机和德国分裂被视为第一个冷战高潮。朝鲜分裂和朝鲜战争亦是冷战的产物。美苏为中心的东西方冷战成为战后初期两极格局下国际关系的基调。
一、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和联合国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主要的影响就是美、苏崛起成为世界两大头等强国和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形成了战后美、苏两极格局。
美、苏两国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而崛起,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在军事方面,或是在国际政治方面,它们都以绝对的优势、明显领先于其它国家。欧洲列强主导世界的传统格局已不复存在,美、苏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主导力量,在雅尔塔体制基础上,形成了美苏两分天下、主宰国际事务的战后世界两极格局。
所谓雅尔塔体制,就是美、苏、英三大国(主要是美、苏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达成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一系列协议而确立的国际关系体制。
雅尔塔体制是协调盟国战时行动,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的体制。雅尔塔体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防止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复活的体制。雅尔塔体制又是以大国均势为基础维持战后世界秩序的体制。雅尔塔体制还是美、苏两国凭藉各自的经济、军事实力,划分战后世界势力范围,从各自战略利益出发,有合作、有争夺地实施大国强权政治的体制。这一体制在战后很快变成美、苏之间和东、西方之间的冷战体制。在这一体制下,美、苏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和大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中的一致原则得到确认;欧洲被分割为二,西欧是美国的势力范围,东欧是苏联的势力范围;德国和朝鲜被分裂为二,出现了东、西德国和南、北朝鲜;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东方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西方对峙和对抗,冷战成为美苏之间和东西方之间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
与雅尔塔体制的确立相同步,形成了一批新的国际组织,联合国是其中最具普遍性、最有影响的国际组织。
1943年,美、苏、中、英四国提出战后有必要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1944年8月21日至10月7日,苏、美、英三国和中、美、英三国分阶段在美国华盛顿郊区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建议案》,提出了“联合国”作为这一国际组织的名称的建议,草拟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章程,设计了联合国大会、安理会、秘书处等联合国主要机构的框架,并议拟了这些机构的职权。因此,实际上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起了筹建联合国的重要作用。但会议对安理会“大国一致原则”的实施问题和创始会员国问题未能达成协议。这两个问题后来在雅尔塔会议上得到解决。
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决定,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制宪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召开。 6月25日,通过了《联合国宪章》。 6月26日,创始会员国的代表(包括中国代表宋子文、顾维钧、董必武)在《宪章》上签字。这一天后来被联合国确定为“宪章日”。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这一天后来被定为“联合国日”。
《联合国宪章》规定的联合国之宗旨为:“一、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二、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以增强普遍和平。三、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强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四、构成一协调各国行动之中心,以达上述共同目的”。联合国上述宗旨通常概括为“和平、友好、合作、协调”。
《联合国宪章》共19章111条。除载明上述宗旨外,它规定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以下原则:(1)所有会员国主权平等。(2)各会员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其国际争端。(3)各会员国不得对别国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4)联合国对任何国家采取防止或强制性行动时,各国不得对该国提供协助。(5)联合国应确保非会员国遵循上述原则,联合国不得干涉各国内部事务。《联合国宪章》还规定了会员国的义务和权利;规定了安理会等联合国主要机构的职能范围,规定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任何实质性问题上一致的原则。
联合国的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联合国大会简称“联大”,由全体会员国组成,是联合国的主要审议机构。联合国会员国分为创始会员国和接纳会员国,创始会员国包括中国等51个。联大每年召开一次,通常在每年9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二开始,最迟在每年圣诞节前夕结束。联大审议的事项极为广泛,凡联合国宪章规定范围内的任何问题均可讨论。它接受和审议会员国的提案及联合国各机构的报告;根据安理会建议任命秘书长;接纳新会员国;改选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等等。 每届联大选举大会主席1人,副主席若干人。 设若干委员会(如政治与安全委员会等),讨论交给该委员会的相关议题,作出决议,提交大会通过后,成为联大决议。联大对程序问题和一般问题的表决,以简单多数即1/2以上票数赞成为通过;对重要问题的表决,以绝对多数即2/3以上票数赞成为通过。一国一票,任何国家都无否决权。1946年在伦敦召开了第一届联合国大会。此后各届联大都在纽约召开。联大闭会期间,经会员国请求,并获安理会或1/2以上会员国同意,可召开联大特别会议;经9个以上安理会理事国请求,可召开紧急特别联大。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简称安理会,是联合国负责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机构,由5个常任理事国(美、苏、中、英、法)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1965年前是6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安理会有权受理、调查、议决任何国际争端;有权断定侵略,并采取外交、经济或军事制裁来反对和制止侵略。实质性问题的表决,需9票以上(含9票)通过,并实行“大国一致原则”,即5个常任理事国须一致通过,每个常任理事国都有否决权。对程序性问题,常任理事国没有否决权。安理会主席由各理事国按国名的英文字母顺序按月轮流担任。通常,都由各理事国常驻联合国代表(亦称驻联合国大使)带员出席安理会。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简称经社理事会,是负责协调联合国及其各专门机构的经济及社会工作的主要机构,由54个理事国组成,任期3年,每年由联合国大会改选其中18个理事国,可连选连任。经社理事会负责关于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研究并提出有关报告;促进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同非政府组织磋商各种有关事项等。设有社会发展委员会、人权委员会、非政府组织委员会等。经社理事会每年召开2次会议,表决以简单多数通过,一国一票。非政府组织可派观察员参加会议,无投票权。
联合国托管理事会是联合国负责监督托管领土行政管理的机构。托管领土通过联合国同有关国家订立托管协定而置于联合国托管制度之下。
国际法院是联合国的司法机关,由联大和安理会选举的不同国籍的15名法官(任期9年,每3年改选5名)组成。国际法院受理各当事国提交的一切案件,以及联合国宪章特别规定由该法院管辖的案件。除已声明接受国际法院强制管辖权的国家间的案件外,国际法院的管辖以各当事国的自愿接受为前提。
联合国秘书处是联合国负责组织和处理日常工作的主要机构,执行联大、安理会等联合国其他机构的决议和交付的任务,为联大、安理会等联合国其他机构提供包括会务在内的各种服务。它是联合国所有机构中最繁忙、最庞大的机构,由秘书长主持领导。联合国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首长,由安理会以9票以上多数(包括5个常任理事国的一致同意)推荐,经联合国大会以2/3以上多数通过任命,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联合国秘书长和副秘书长、助理秘书长、各级官员及职员都必须与本国政治脱离,也不得接受本国政府或任何一国政府的指示,是只对联合国负责的超国家的联合国官员和职员。
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为英语、法语、汉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 国际法院的工作语言是英语和法语。 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位于纽约曼哈顿区东河之滨一片面积为18英亩的“国际领土”上。联合国办事处设在瑞士日内瓦和奥地利维也纳。国际法院设在荷兰海牙。联合国的徽记以从北极角度看去的世界地图为背景,上面环绕着两根交叉的橄榄枝。联合国的旗帜呈长方形,采用浅兰色旗地,正中为白色的联合国徽记图案。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和关贸总协定的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和关贸总协定成立,是对战后世界经济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的两件大事。
1944年7月1日~22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性货币金融会议(后被称为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出席会议的有美、英、法、苏、中等44国代表,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决定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以稳定国际汇率和向急需外援的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投资。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以黄金和美元作为各国货币定值的标准;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从而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奠定了美国在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霸权地位。
第一章 战后初期的世界格局
学 习 提 示
一、本章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对战后世界最直接的影响是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和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战后初期成立的联合国是最有影响的普遍性国际组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关贸总协定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
美国在二战中崛起,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和政治大国。英、法、意、德等西欧列强实力衰退,它们接受马歇尔计划,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国内政局,同时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上受制于美国,纳入了美国冷战战略的轨道。日本在战后初期处于美国占领和半占领状态,并在美国主导下进行了民主化改革。
苏联也在二战中崛起,战后初期成为世界军事和政治大国。战争末期和战后初期欧亚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并同苏联结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战后美、苏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的根本冲突是冷战的起因。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的对抗是冷战在经济领域的开始。北约和华约的对峙则是冷战在军事领域的表现。第一次柏林危机和德国分裂被视为第一个冷战高潮。朝鲜分裂和朝鲜战争亦是冷战的产物。美苏为中心的东西方冷战成为战后初期两极格局下国际关系的基调。
二、本章的学习重点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主要通过哪些国际体制和国际组织表现出来。
2、 美国、苏联的崛起与两大阵营形成的关系。
3、 冷战的起因。
4、 冷战初期两大阵营对抗的主要表现。
三、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二战对战后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一、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和联合国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主要的影响就是美、苏崛起成为世界两大头等强国和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形成了战后美、苏两极格局。
美、苏两国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而崛起,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在军事方面,或是在国际政治方面,它们都以绝对的优势、明显领先于其它国家。欧洲列强主导世界的传统格局已不复存在,美、苏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主导力量,在雅尔塔体制基础上,形成了美苏两分天下、主宰国际事务的战后世界两极格局。
所谓雅尔塔体制,就是美、苏、英三大国(主要是美、苏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达成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一系列协议而确立的国际关系体制。
雅尔塔体制是协调盟国战时行动,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的体制。雅尔塔体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防止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复活的体制。雅尔塔体制又是以大国均势为基础维持战后世界秩序的体制。雅尔塔体制还是美、苏两国凭藉各自的经济、军事实力,划分战后世界势力范围,从各自战略利益出发,有合作、有争夺地实施大国强权政治的体制。这一体制在战后很快变成美、苏之间和东、西方之间的冷战体制。在这一体制下,美、苏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和大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中的一致原则得到确认;欧洲被分割为二,西欧是美国的势力范围,东欧是苏联的势力范围;德国和朝鲜被分裂为二,出现了东、西德国和南、北朝鲜;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东方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西方对峙和对抗,冷战成为美苏之间和东西方之间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
雅尔塔会议
与雅尔塔体制的确立相同步,形成了一批新的国际组织,联合国是其中最具普遍性、最有影响的国际组织。
1943年,美、苏、中、英四国提出战后有必要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1944年8月21日至10月7日,苏、美、英三国和中、美、英三国分阶段在美国华盛顿郊区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建议案》,提出了“联合国”作为这一国际组织的名称的建议,草拟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章程,设计了联合国大会、安理会、秘书处等联合国主要机构的框架,并议拟了这些机构的职权。因此,实际上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起了筹建联合国的重要作用。但会议对安理会“大国一致原则”的实施问题和创始会员国问题未能达成协议。这两个问题后来在雅尔塔会议上得到解决。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决定,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制宪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召开。 6月25日,通过了《联合国宪章》。 6月26日,创始会员国的代表(包括中国代表宋子文、顾维钧、董必武)在《宪章》上签字。这一天后来被联合国确定为“宪章日”。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这一天后来被定为“联合国日”。
联合国成立大会
董必武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联合国宪章》规定的联合国之宗旨为:“一、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二、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以增强普遍和平。三、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强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四、构成一协调各国行动之中心,以达上述共同目的”。联合国上述宗旨通常概括为“和平、友好、合作、协调”。
《联合国宪章》共19章111条。除载明上述宗旨外,它规定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以下原则:(1)所有会员国主权平等。(2)各会员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其国际争端。(3)各会员国不得对别国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4)联合国对任何国家采取防止或强制性行动时,各国不得对该国提供协助。(5)联合国应确保非会员国遵循上述原则,联合国不得干涉各国内部事务。《联合国宪章》还规定了会员国的义务和权利;规定了安理会等联合国主要机构的职能范围,规定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任何实质性问题上一致的原则。
联合国的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联合国大会简称“联大”,由全体会员国组成,是联合国的主要审议机构。联合国会员国分为创始会员国和接纳会员国,创始会员国包括中国等51个。联大每年召开一次,通常在每年9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二开始,最迟在每年圣诞节前夕结束。联大审议的事项极为广泛,凡联合国宪章规定范围内的任何问题均可讨论。它接受和审议会员国的提案及联合国各机构的报告;根据安理会建议任命秘书长;接纳新会员国;改选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等等。 每届联大选举大会主席1人,副主席若干人。 设若干委员会(如政治与安全委员会等),讨论交给该委员会的相关议题,作出决议,提交大会通过后,成为联大决议。联大对程序问题和一般问题的表决,以简单多数即1/2以上票数赞成为通过;对重要问题的表决,以绝对多数即2/3以上票数赞成为通过。一国一票,任何国家都无否决权。1946年在伦敦召开了第一届联合国大会。此后各届联大都在纽约召开。联大闭会期间,经会员国请求,并获安理会或1/2以上会员国同意,可召开联大特别会议;经9个以上安理会理事国请求,可召开紧急特别联大。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简称安理会,是联合国负责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机构,由5个常任理事国(美、苏、中、英、法)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1965年前是6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安理会有权受理、调查、议决任何国际争端;有权断定侵略,并采取外交、经济或军事制裁来反对和制止侵略。实质性问题的表决,需9票以上(含9票)通过,并实行“大国一致原则”,即5个常任理事国须一致通过,每个常任理事国都有否决权。对程序性问题,常任理事国没有否决权。安理会主席由各理事国按国名的英文字母顺序按月轮流担任。通常,都由各理事国常驻联合国代表(亦称驻联合国大使)带员出席安理会。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简称经社理事会,是负责协调联合国及其各专门机构的经济及社会工作的主要机构,由54个理事国组成,任期3年,每年由联合国大会改选其中18个理事国,可连选连任。经社理事会负责关于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研究并提出有关报告;促进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同非政府组织磋商各种有关事项等。设有社会发展委员会、人权委员会、非政府组织委员会等。经社理事会每年召开2次会议,表决以简单多数通过,一国一票。非政府组织可派观察员参加会议,无投票权。
联合国托管理事会是联合国负责监督托管领土行政管理的机构。托管领土通过联合国同有关国家订立托管协定而置于联合国托管制度之下。
国际法院是联合国的司法机关,由联大和安理会选举的不同国籍的15名法官(任期9年,每3年改选5名)组成。国际法院受理各当事国提交的一切案件,以及联合国宪章特别规定由该法院管辖的案件。除已声明接受国际法院强制管辖权的国家间的案件外,国际法院的管辖以各当事国的自愿接受为前提。
联合国秘书处是联合国负责组织和处理日常工作的主要机构,执行联大、安理会等联合国其他机构的决议和交付的任务,为联大、安理会等联合国其他机构提供包括会务在内的各种服务。它是联合国所有机构中最繁忙、最庞大的机构,由秘书长主持领导。联合国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首长,由安理会以9票以上多数(包括5个常任理事国的一致同意)推荐,经联合国大会以2/3以上多数通过任命,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联合国秘书长和副秘书长、助理秘书长、各级官员及职员都必须与本国政治脱离,也不得接受本国政府或任何一国政府的指示,是只对联合国负责的超国家的联合国官员和职员。
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为英语、法语、汉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 国际法院的工作语言是英语和法语。 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位于纽约曼哈顿区东河之滨一片面积为18英亩的“国际领土”上。联合国办事处设在瑞士日内瓦和奥地利维也纳。国际法院设在荷兰海牙。联合国的徽记以从北极角度看去的世界地图为背景,上面环绕着两根交叉的橄榄枝。联合国的旗帜呈长方形,采用浅兰色旗地,正中为白色的联合国徽记图案。
1946年第一任秘书长特吕格弗·赖伊
联合国会徽
联合国总部大厦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和关贸总协定的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和关贸总协定成立,是对战后世界经济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的两件大事。
1944年7月1日~22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性货币金融会议(后被称为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出席会议的有美、英、法、苏、中等44国代表,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决定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以稳定国际汇率和向急需外援的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投资。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以黄金和美元作为各国货币定值的标准;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从而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奠定了美国在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霸权地位。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
1945年12月2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宣告成立。基金组织总部设在华盛顿,1947年3月1日开始工作。基金主要来源于成员国缴纳的份额。成员国享有提款权,即按所缴份额的一定比例向基金组织借用外汇的权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理事会,由各成员国派出理事组成。日常事务由执行董事会处理。世界银行于1946年开业,最高权力机构也是理事会,日常事务也是由执行董事会处理,历届行长均为美国人。两机构均在1947年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
1947年10月30日,包括倡议国美国在内的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订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及123件双边关税减让的最后议定书。总协定共4部分38条,于1948年1月1日生效,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组织正式成立。关贸总协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缔约国大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一般采用协商办法而不用投票方法来决定事项。闭会期间由代理理事会处理重要事务,由秘书处处理日常事务,并设有若干委员会和工作组。宗旨是达成互惠互利的安排以求大幅度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主要活动是主持减让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的多边谈判和协调成员国的贸易争议。关贸总协定后来发展成为世界贸易组织。
战后时期,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有了飞速发展。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了政治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发展中国家兴起,为发展民族经济而斗争。
战后,在美国扶植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由于新的科技革命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某些调节措施,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获得相对的稳定和发展。但是,工人阶级仍处于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贫富差距仍在扩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冷战”甚至局部战争的政策,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峙的局面。社会主义的发展遭到严重挫折。争取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当代国际面临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