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成本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怎么写呀.着急用!
2个回答
2011-04-21
展开全部
所谓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由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以及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使得成本控制的控制目标既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也可以朝着那个方向发展。如果被控的对象仅有向一种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也就不需要进行控制了。
成本控制方案具有可选择性,既然成本控制的被控对象存在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控制方法,使之朝着我们所选定的方向发展,这也是实施控制的主要目的。在成本控制过程中,为了对某项经济业务实施控制,可提出若干成本控制的模型、方法等方案以供选择。提出供选择方案的多少、好坏,方案选择是否准确,是反映成本控制人员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成本控制具有全面性、连续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成本控制的全面性表现在它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每个环节都要实施控制。我们知道,成本控制主要是对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到成本费用的经济业务进行控制,而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每个环节都涉及到这些业务。所以,成本控制深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着全面的控制;成本控制的连续性表现在它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控制不是间断的,而是连续进行的。企业的会计工作是建立在各种假定基础之上的,持续经营假设是一项重要的会计原则。既然企业是连续经营的,成本控制所需要的信息也是连续不断的,成本控制连续性的特点是其他控制系统无法比拟的;成本控制的系统性表现在它是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控制的,也就是说它在实施成本控制时,不是从局部的利益出发,而是要统筹兼顾、相互联系、协调平衡各方面的关系,从整个企业的角度进行控制的。
成本控制所要反映和控制的对象是能用价值表现的经济活动。因此,凡是能用货币表现的生产耗费都是成本控制所要反映和控制的对象,实施的是直接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除能用货币表现的价值活动外,还有些活动并不完全与价值活动有关,例如人事管理、生产计划、调度等,但这些活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的高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成本控制活动的干预,能使其为降低成本服务。但由于成本控制在这里不是实施直接控制,因而称之为间接控制。例如,对于企业机构的设置,成本控制系统不能直接干预企业设置那些机构,但可以通过编制成本费用的预算的方式,减少管理费用预算,就可以间接地促使企业减少机构,降低费用,从而达到了间接控制的目的。
在企业发展战略中,成本控制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成本控制管理目标必须首先是全过程的控制,不应仅是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应控制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的全部内容。实践证明,只有当产品的寿命周期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成本才会显著降低。
此外,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的同时还必须兼顾产品的不断创新,特别是保证和提高产品的质量,绝不能片面地为了降低成本而忽视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更不能为了片面追求眼前利益,采取偷工减料、冒牌顶替或粗制滥造等歪门邪道来降低成本;否则,不但坑害了消费者,最终也会使企业丧失信誉,甚至破产倒闭。
在我国现代企业中,成本控制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缺乏市场观念
在企业传统成本控制中,成本控制的目的被归结为降低成本,节约成了降低成本的基本手段。但从现代成本控制的视角出发来分析成本控制这一目标不难发现,成本降低是有条件和限度的,在某些情况下控制成本费用,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的下降。因而,这种成本控制是一种消极的成本控制,缺乏经济效益观。成本是企业内部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关系,低成本意味着以较少的资源投入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意味着高效率,但未必就是高效益。我国瓶颈企业按完全成本核算产品成本,通过提高产量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这种做法导致企业不管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如何,片面地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产品成本,通过存货的积压,将生产过程发生的成本转移或隐藏于存货,提高短期利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企业成本控制缺乏市场观念,导致成本信息在管理决策上出现误区,似乎产量越大,成本越低,利润越高。企业的产品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呈现了很大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了瓶颈企业的盈利空间和经营效果,使很多企业领导人往往把企业效益不佳归咎于客观环境的变化,产生了“靠天吃饭”的思想,不认真寻找自身的原因,不积极主动从增强企业竞争力着眼,努力降低成本费用。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企业的办公条件和手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很多人仍然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方法,如打电话、发传真、出差开会,如果能充分利用网络这一信息化工具,必将极大地提高办公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二)成本控制范畴过窄,管理松弛
受长期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企业在成本控制中往往只注重过程控制,而忽视事前控制、事后分析对比。这种成本控制赢利范围较小,很难与国外公司竞争,取得先机。企业的财务部门也是一个综合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部门,它所提供的数据是瓶颈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工作的成果。不少企业认为成本控制是财务部门的责任,各业务部门在成本控制中起的作用不大。其实,成本控制并非是某个部门的问题,而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管理上不得力,对成本控制中各成本发生点缺乏监控,造成部分成本发生点的人员站在本部门的角度考虑问题,只管做事,不计成本,只管投入,不计产出。很多瓶颈企业从项目立项、设计、设备采购到日常生产管理都存在着浪费严重的问题。长明灯、长流水的现象大家已熟视无睹,没有人去管,只能依赖个人的素质。对于材料的领用,在二级库取消后,很多企业存在着以领代耗的现象,在材料出库后,是否用于生产就无人问津了。这些现象要加强管理需付出大量的精力,同时要触动很多人的既得利益,因此也就不了了之了。还有各种“小金库”、名目繁多的福利、各种未经审批的楼堂馆所、各类使用公款的高级消费以及非法的贪污受贿所消耗掉的资金,要么减少收入,要么进入成本,终归由企业来负担。所以,在合法的成本项目下,存在大量的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开支。
三)人员思想和业务素质底下
人员素质主要是指两方面,第一是人员的思想素质问题。企业的部分职工思想觉悟不高,出于个人利益,不但不考虑如何降低成本,还出现趋小利而忘大义,吃回扣、以次充好的现象。第二是人员的业务素质问题。由于很多人员对瓶颈企业的生产经营缺乏应有的认识,与专业技术人员沟通不力,使成本控制流于表面,仅能起到事后反映的作用,既不能事前控制也不能事中控制,更无法追究责任。随着瓶颈企业的改制,财务人员的数量不足,工作量大幅度地增加,缺乏必要的岗位培训成为制约财务人员提高素质的一个主要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有下面几方面对策:
(一)转变观念,使孤立地降低成本转向建立和保持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
在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的情况下,瓶颈企业不能再将成本控制简单地等同于降低成本,而应改为资源配置的优化和资本产出的效益管理,否则,将会使瓶颈企业无法立足于市场。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瓶颈企业单纯依靠降低成本来获取优势是不可能的,更多的应靠技术的投入,从而产生更大的效益。因此,企业成本控制的目的不在于降低成本,而是在获取最大利益前提下,相对降低成本支出。其目的是从成本与效益的对比中寻求成本最小化,也就是探求提高其竞争地位的成本降低途径,以建立和保持瓶颈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所以,企业要将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到竞争战略上来,一切降低成本的措施都以成本—效益分析的结果作为取舍的目标,只有从成本效益方面进行成本控制,才能真正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
(二)拓宽管理思路,使成本控制范围从生产领域向企业整体价值链扩展
长期以来,我国瓶颈企业成本控制的起点和重点是在生产过程,忽视了供应过程和销售过程的成本管理以及产品研发、设计及生产要素合理组织的成本管理,对企业管理的全局、企业与外部的关系更是很少考虑,使企业未能获得全面的发展竞争战略。
价值链管理理论认为,企业是为满足顾客需要而创造价值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它表现为“研发—采购—制造—销售”的内部价值链和“供应商—企业—顾客”的外部价值链。为使瓶颈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成本管理就不能再局限于产品的生产过程,而应将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设计,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通过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可以使企业从全局角度来看待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消除非增值作业,优化企业内部价值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成本控制范围不仅包括生产领域成本控制,还应包括研发设计阶段、采购阶段、销售阶段的成本控制,且应该对研发、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予以倾斜。因为在产品的设计环节,决定了产品生产的作业成本和每一作业预期的资源消耗水平以及预期产品最终可对顾客提供的价值的大小。如果产品设计本身不合理,存在过剩功能,不能利用相对稀缺的经济要素,那么必然造成先天的成本缺陷,给投产后的成本管理带来困难。现代市场的国际竞争,要求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设计成本和管理成本也随着产品的多变性而大幅上升,研发、设计阶段就成为企业增值、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关键。所以,企业降低成本应该首先从产品设计开始,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三)提高人员素质,使成本控制由单一会计人员向全员成本控制扩展
现代管理推崇的是全员管理,即要求上至管理决策阶层、下至一线员工集体参与企业管理,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当然也不能例外。而在我国瓶颈企业中,只有会计人员从事成本管理工作,他们既从事日常的会计工作,又要进行成本规划工作,很难满足现代企业管理对成本信息的要求。成本的形成受到企业各环节、各层面的要素与活动的影响,任何单项的措施和努力,都难以使成本控制收到实效。尤其是对企业负有决策责任的管理者,其成本意识、决策水平直接影响到成本的发生。就成本的日常控制而言,成本的发生与各部门的工作活动密切相关,他们对职责范围内的成本负有责任,因此,成本的特殊性导致了成本控制的特殊性———任何单独设置的成本控制机构都无法孤立地实施成本控制措施,成本控制主体应包括各种影响企业成本的参与者。企业应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并将成本控制意识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在日常成本管理中,积极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成果,努力在职工行为规范中引人一种内在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引入内在约束与激励机制就是要注重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求,强调人性的自我激励,这既是一种代价最低的成本管理方式,也是降低成本最有效的方式。
由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以及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使得成本控制的控制目标既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也可以朝着那个方向发展。如果被控的对象仅有向一种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也就不需要进行控制了。
成本控制方案具有可选择性,既然成本控制的被控对象存在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控制方法,使之朝着我们所选定的方向发展,这也是实施控制的主要目的。在成本控制过程中,为了对某项经济业务实施控制,可提出若干成本控制的模型、方法等方案以供选择。提出供选择方案的多少、好坏,方案选择是否准确,是反映成本控制人员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成本控制具有全面性、连续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成本控制的全面性表现在它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每个环节都要实施控制。我们知道,成本控制主要是对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到成本费用的经济业务进行控制,而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每个环节都涉及到这些业务。所以,成本控制深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着全面的控制;成本控制的连续性表现在它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控制不是间断的,而是连续进行的。企业的会计工作是建立在各种假定基础之上的,持续经营假设是一项重要的会计原则。既然企业是连续经营的,成本控制所需要的信息也是连续不断的,成本控制连续性的特点是其他控制系统无法比拟的;成本控制的系统性表现在它是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控制的,也就是说它在实施成本控制时,不是从局部的利益出发,而是要统筹兼顾、相互联系、协调平衡各方面的关系,从整个企业的角度进行控制的。
成本控制所要反映和控制的对象是能用价值表现的经济活动。因此,凡是能用货币表现的生产耗费都是成本控制所要反映和控制的对象,实施的是直接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除能用货币表现的价值活动外,还有些活动并不完全与价值活动有关,例如人事管理、生产计划、调度等,但这些活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的高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成本控制活动的干预,能使其为降低成本服务。但由于成本控制在这里不是实施直接控制,因而称之为间接控制。例如,对于企业机构的设置,成本控制系统不能直接干预企业设置那些机构,但可以通过编制成本费用的预算的方式,减少管理费用预算,就可以间接地促使企业减少机构,降低费用,从而达到了间接控制的目的。
在企业发展战略中,成本控制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成本控制管理目标必须首先是全过程的控制,不应仅是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应控制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的全部内容。实践证明,只有当产品的寿命周期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成本才会显著降低。
此外,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的同时还必须兼顾产品的不断创新,特别是保证和提高产品的质量,绝不能片面地为了降低成本而忽视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更不能为了片面追求眼前利益,采取偷工减料、冒牌顶替或粗制滥造等歪门邪道来降低成本;否则,不但坑害了消费者,最终也会使企业丧失信誉,甚至破产倒闭。
在我国现代企业中,成本控制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缺乏市场观念
在企业传统成本控制中,成本控制的目的被归结为降低成本,节约成了降低成本的基本手段。但从现代成本控制的视角出发来分析成本控制这一目标不难发现,成本降低是有条件和限度的,在某些情况下控制成本费用,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的下降。因而,这种成本控制是一种消极的成本控制,缺乏经济效益观。成本是企业内部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关系,低成本意味着以较少的资源投入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意味着高效率,但未必就是高效益。我国瓶颈企业按完全成本核算产品成本,通过提高产量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这种做法导致企业不管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如何,片面地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产品成本,通过存货的积压,将生产过程发生的成本转移或隐藏于存货,提高短期利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企业成本控制缺乏市场观念,导致成本信息在管理决策上出现误区,似乎产量越大,成本越低,利润越高。企业的产品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呈现了很大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了瓶颈企业的盈利空间和经营效果,使很多企业领导人往往把企业效益不佳归咎于客观环境的变化,产生了“靠天吃饭”的思想,不认真寻找自身的原因,不积极主动从增强企业竞争力着眼,努力降低成本费用。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企业的办公条件和手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很多人仍然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方法,如打电话、发传真、出差开会,如果能充分利用网络这一信息化工具,必将极大地提高办公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二)成本控制范畴过窄,管理松弛
受长期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企业在成本控制中往往只注重过程控制,而忽视事前控制、事后分析对比。这种成本控制赢利范围较小,很难与国外公司竞争,取得先机。企业的财务部门也是一个综合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部门,它所提供的数据是瓶颈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工作的成果。不少企业认为成本控制是财务部门的责任,各业务部门在成本控制中起的作用不大。其实,成本控制并非是某个部门的问题,而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管理上不得力,对成本控制中各成本发生点缺乏监控,造成部分成本发生点的人员站在本部门的角度考虑问题,只管做事,不计成本,只管投入,不计产出。很多瓶颈企业从项目立项、设计、设备采购到日常生产管理都存在着浪费严重的问题。长明灯、长流水的现象大家已熟视无睹,没有人去管,只能依赖个人的素质。对于材料的领用,在二级库取消后,很多企业存在着以领代耗的现象,在材料出库后,是否用于生产就无人问津了。这些现象要加强管理需付出大量的精力,同时要触动很多人的既得利益,因此也就不了了之了。还有各种“小金库”、名目繁多的福利、各种未经审批的楼堂馆所、各类使用公款的高级消费以及非法的贪污受贿所消耗掉的资金,要么减少收入,要么进入成本,终归由企业来负担。所以,在合法的成本项目下,存在大量的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开支。
三)人员思想和业务素质底下
人员素质主要是指两方面,第一是人员的思想素质问题。企业的部分职工思想觉悟不高,出于个人利益,不但不考虑如何降低成本,还出现趋小利而忘大义,吃回扣、以次充好的现象。第二是人员的业务素质问题。由于很多人员对瓶颈企业的生产经营缺乏应有的认识,与专业技术人员沟通不力,使成本控制流于表面,仅能起到事后反映的作用,既不能事前控制也不能事中控制,更无法追究责任。随着瓶颈企业的改制,财务人员的数量不足,工作量大幅度地增加,缺乏必要的岗位培训成为制约财务人员提高素质的一个主要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有下面几方面对策:
(一)转变观念,使孤立地降低成本转向建立和保持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
在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的情况下,瓶颈企业不能再将成本控制简单地等同于降低成本,而应改为资源配置的优化和资本产出的效益管理,否则,将会使瓶颈企业无法立足于市场。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瓶颈企业单纯依靠降低成本来获取优势是不可能的,更多的应靠技术的投入,从而产生更大的效益。因此,企业成本控制的目的不在于降低成本,而是在获取最大利益前提下,相对降低成本支出。其目的是从成本与效益的对比中寻求成本最小化,也就是探求提高其竞争地位的成本降低途径,以建立和保持瓶颈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所以,企业要将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到竞争战略上来,一切降低成本的措施都以成本—效益分析的结果作为取舍的目标,只有从成本效益方面进行成本控制,才能真正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
(二)拓宽管理思路,使成本控制范围从生产领域向企业整体价值链扩展
长期以来,我国瓶颈企业成本控制的起点和重点是在生产过程,忽视了供应过程和销售过程的成本管理以及产品研发、设计及生产要素合理组织的成本管理,对企业管理的全局、企业与外部的关系更是很少考虑,使企业未能获得全面的发展竞争战略。
价值链管理理论认为,企业是为满足顾客需要而创造价值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它表现为“研发—采购—制造—销售”的内部价值链和“供应商—企业—顾客”的外部价值链。为使瓶颈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成本管理就不能再局限于产品的生产过程,而应将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设计,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通过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可以使企业从全局角度来看待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消除非增值作业,优化企业内部价值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成本控制范围不仅包括生产领域成本控制,还应包括研发设计阶段、采购阶段、销售阶段的成本控制,且应该对研发、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予以倾斜。因为在产品的设计环节,决定了产品生产的作业成本和每一作业预期的资源消耗水平以及预期产品最终可对顾客提供的价值的大小。如果产品设计本身不合理,存在过剩功能,不能利用相对稀缺的经济要素,那么必然造成先天的成本缺陷,给投产后的成本管理带来困难。现代市场的国际竞争,要求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设计成本和管理成本也随着产品的多变性而大幅上升,研发、设计阶段就成为企业增值、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关键。所以,企业降低成本应该首先从产品设计开始,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三)提高人员素质,使成本控制由单一会计人员向全员成本控制扩展
现代管理推崇的是全员管理,即要求上至管理决策阶层、下至一线员工集体参与企业管理,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当然也不能例外。而在我国瓶颈企业中,只有会计人员从事成本管理工作,他们既从事日常的会计工作,又要进行成本规划工作,很难满足现代企业管理对成本信息的要求。成本的形成受到企业各环节、各层面的要素与活动的影响,任何单项的措施和努力,都难以使成本控制收到实效。尤其是对企业负有决策责任的管理者,其成本意识、决策水平直接影响到成本的发生。就成本的日常控制而言,成本的发生与各部门的工作活动密切相关,他们对职责范围内的成本负有责任,因此,成本的特殊性导致了成本控制的特殊性———任何单独设置的成本控制机构都无法孤立地实施成本控制措施,成本控制主体应包括各种影响企业成本的参与者。企业应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并将成本控制意识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在日常成本管理中,积极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成果,努力在职工行为规范中引人一种内在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引入内在约束与激励机制就是要注重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求,强调人性的自我激励,这既是一种代价最低的成本管理方式,也是降低成本最有效的方式。
展开全部
尽管质量成本概念在国外已人所共知,质量成本的管理已成为一个成熟企业管理层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在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对质量成本及其管理却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有效管理,致使我国产品“质量低、消耗高、效益差”的状况长期不能得到根本的扭转。归其原因就是许多企业忽略了质量成本的管理。因此我们有必要挖掘我国
企业存在的质量成本管理的问题并加以改正和完善。
一、质量成本管理的存在的问题
(一)对质量成本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目标是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从而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忽略任何一方都会使产品的竞争力有所损伤。然而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进行质量管理时都是将重点放在保证产品的使用价值即产品的质量上,而对随之发生的质量成本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和控制,从而造成了生产成本的不良增加,使产品在价格上失去竞争力,或给企业的利润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二)没有加强企业财务部门的质量管理职责
现在我国各企业都有核算分析生产成本的职能,但生产成本本身却无法准确全面地反映出企业质量管理的效果。因为根据现行的《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所设立的账户,不能集中完全地提供质量成本数据。有些企业片面认为质量管理是质量科或质量部的职责,忽视财务部门的质量管理职责。
(三)没有做好质量成本基本数据的记录和汇总工作
随着对质量管理重视程度的增加,我国部分企业也建立了一定的质量记录制度,然而这些记录大都不全面,且分布于各个部门而未进行系统地汇总和分析。质量成本数据的正确归集和统计非常困难,在企业的全部成本中,哪些属于质量成本,哪些不属于量成本,事实上是很难划清的。例如,培训费用按定义来说当全部划入预防费用,因为培训的目的就是“以达到质量要或改进质量”,但是,按国家标准《质量成本管理指南》规定只应将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培训的费用划入。
(四)成本管理核算会计科目不完善,帐簿不全,报表分析不够
由于我国质量管理的起步比较晚,大部分质量管理成本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主要是模仿和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质量管理成本制度。它的输入对我国的质量管理成本会计方法和技术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资本主义会计制度毕竟是为资本主义经济服务的,不能完全适用于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突出表现在:成本管理核算会计科目不完善,帐簿不全,报表分析不够。
二、提高质量成本管理的对策
实施质量成本管理,要充分发挥企业财务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要依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产品特点,以质量管理原则为基础,确定质量成本费用科目及核算办法,制定年度质量成本计划及控制方法,组织质量成本综合分析及报告,制订相应的质量改进方案并组织落实。下面,谈谈关于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观念,走出误区
首先,我们要转变观念,走出误区,要对企业领导和有关管理人员开展质量成本管理教育,增强他们的质量成本意识。学习的重点应放在质量成本与产品成本的关系、质量成本与产品质量的关系、质量成本在企业各项费用中所占的比例、质量成本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等方面,使企业领导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其次,对质量管理人员、有关技术人员和统计、财会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培训应分阶段,以交流为主。在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初期,主要学习质量成本管理的基本原理、概念、方法,以及质量管理的原理、方法等。在此基础上,学员应了解和熟悉企业质量管理现状、质量体系结构和实际运行情况,独自提出一套质量成本管理体系,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然后,综合学员的方案和意见,建立适合企业实际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最后,随着质量成本管理的开展,企业应针对出现的问题,组织有关人员实事求是地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不断改进和完善。企业应彻底转变观念,丢掉“等、靠、要” 的依赖思想,从市场实际需求(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出发测算每道工序的目标成本,逐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位职工;将其与职工的工资收入挂钩,使每一位职工都切实体会到市场的压力,树立市场观念。企业应形成一种用货币价值的作用来激励和调节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竞争气氛;废弃非理性的决策,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真正走出“管理是摆设”、“管理是花架子”的认识误区。
(二)明确职责,加强考核开展质量成本管理
建立质量责任制,是企业建立经济责任制的首要环节,是企业开展质量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质量责任制应规定企业各部门、各员工在质量成本控制中的具体任务、职责和权限,以便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管理有标准。一旦发现问题,可以查到责任在谁,原因何在,便于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有效措施,防止再次发生。通过建立以质量责任制为核心的经济责任制,明确规定每个职工在质量工作中的具体任务、职责和权限。切实做到人人有专责、事事有人管、办事有标准有制度、工作有检查、考核有奖罚。
(三)做好质量成本基本数据的记录和汇总工作
如果将产品质量成本定义为“产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该负担的,构成一定质量标准实体的全部支出和为保证达这个质量标准所应负担的质量管理费用”,既避免了企业人为调整质量成本的现象,又能满足社会在分析和比较中寻找进质量、降低成本的途径,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的要求。通过质量成本的核算,就可以利用质量成本核算数据确定质量成本指标,并据以进行质量成本分析,有针对性地找出产品质量成本超支的原因。随着ISO 9000族标准在企业的推广和深化,已引发人们对“ISO 9000问题”的理性思考,其中最突出的是质量体系的“有效性问题”。在ISO9004-1:1994中,质量体系的财务考虑要素明确指出;“以财务用语来度量质量体系的有效性是重要的。有效的质量体系对组织的盈利和亏损的影响至关重大,特别是通过运作的改进从而减少了由于失误造成的损失以及提高了顾客满意时更是如此。”标准为解决质量体系的有效性问题指明了方向,为企业通过开展质量成本管理来改进和完善质量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对于获证企业来讲,当前最紧迫的问题就是尽快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在实现扭亏、摆脱困境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质量体系应有的作用。
(四)完善质量成本管理核算会计科目和帐簿,进行报表分析
1.完善质量成本管理核算会计科目和帐簿。财务部门将质量成本分为账面成本和隐含成本。对于账面成本,可以采用会计核算方法直接从账面上得到其实际支出的费用数额;隐含成本不是实际支出的费用,而是反映实际收益的减少,所以无法从账面上找到该数额,通常使用统计核算方法。按照有关质量成本管理的要求,设立一级科目:质量成本,二级科目: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如有特殊要求增设外部质量保证成本,并设置若干明细项目:(1)预防成本明细项目:质量工作计划费、质量管理活动费、质量改进措施费、质量评审费、质量培训费、工资及应付福利费;(2)鉴定成本明细项目:检验试验费、检测设备维修折旧费、破坏性试验费、工资及应付福利费;(3)内部损失成本项目:废品损失费、返修费、停工损失费、产品质量事故处理费、降级损失;(4)外部损失成本项目:索赔费、退货损失费、折价损失费、保修费;(5)外部质量保证成本项目:质量保证措施费、产品质量证实试验费、评定费。
2.编制质量成本管理报表并进行报表分析。期末,将从会计凭证累计转入的质量成本费用加上采用统计办法得到的“停工损失”费用合计当月质量成本,据以编制质量成本统计表。质量成本报表综合分析是质量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找出构成质量成本的关键因素,找出影响质量成本变动的关键因素,预测质量成本发展的趋势,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降低质量成本的途径。
企业存在的质量成本管理的问题并加以改正和完善。
一、质量成本管理的存在的问题
(一)对质量成本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目标是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从而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忽略任何一方都会使产品的竞争力有所损伤。然而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进行质量管理时都是将重点放在保证产品的使用价值即产品的质量上,而对随之发生的质量成本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和控制,从而造成了生产成本的不良增加,使产品在价格上失去竞争力,或给企业的利润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二)没有加强企业财务部门的质量管理职责
现在我国各企业都有核算分析生产成本的职能,但生产成本本身却无法准确全面地反映出企业质量管理的效果。因为根据现行的《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所设立的账户,不能集中完全地提供质量成本数据。有些企业片面认为质量管理是质量科或质量部的职责,忽视财务部门的质量管理职责。
(三)没有做好质量成本基本数据的记录和汇总工作
随着对质量管理重视程度的增加,我国部分企业也建立了一定的质量记录制度,然而这些记录大都不全面,且分布于各个部门而未进行系统地汇总和分析。质量成本数据的正确归集和统计非常困难,在企业的全部成本中,哪些属于质量成本,哪些不属于量成本,事实上是很难划清的。例如,培训费用按定义来说当全部划入预防费用,因为培训的目的就是“以达到质量要或改进质量”,但是,按国家标准《质量成本管理指南》规定只应将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培训的费用划入。
(四)成本管理核算会计科目不完善,帐簿不全,报表分析不够
由于我国质量管理的起步比较晚,大部分质量管理成本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主要是模仿和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质量管理成本制度。它的输入对我国的质量管理成本会计方法和技术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资本主义会计制度毕竟是为资本主义经济服务的,不能完全适用于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突出表现在:成本管理核算会计科目不完善,帐簿不全,报表分析不够。
二、提高质量成本管理的对策
实施质量成本管理,要充分发挥企业财务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要依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产品特点,以质量管理原则为基础,确定质量成本费用科目及核算办法,制定年度质量成本计划及控制方法,组织质量成本综合分析及报告,制订相应的质量改进方案并组织落实。下面,谈谈关于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观念,走出误区
首先,我们要转变观念,走出误区,要对企业领导和有关管理人员开展质量成本管理教育,增强他们的质量成本意识。学习的重点应放在质量成本与产品成本的关系、质量成本与产品质量的关系、质量成本在企业各项费用中所占的比例、质量成本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等方面,使企业领导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其次,对质量管理人员、有关技术人员和统计、财会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培训应分阶段,以交流为主。在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初期,主要学习质量成本管理的基本原理、概念、方法,以及质量管理的原理、方法等。在此基础上,学员应了解和熟悉企业质量管理现状、质量体系结构和实际运行情况,独自提出一套质量成本管理体系,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然后,综合学员的方案和意见,建立适合企业实际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最后,随着质量成本管理的开展,企业应针对出现的问题,组织有关人员实事求是地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不断改进和完善。企业应彻底转变观念,丢掉“等、靠、要” 的依赖思想,从市场实际需求(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出发测算每道工序的目标成本,逐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位职工;将其与职工的工资收入挂钩,使每一位职工都切实体会到市场的压力,树立市场观念。企业应形成一种用货币价值的作用来激励和调节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竞争气氛;废弃非理性的决策,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真正走出“管理是摆设”、“管理是花架子”的认识误区。
(二)明确职责,加强考核开展质量成本管理
建立质量责任制,是企业建立经济责任制的首要环节,是企业开展质量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质量责任制应规定企业各部门、各员工在质量成本控制中的具体任务、职责和权限,以便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管理有标准。一旦发现问题,可以查到责任在谁,原因何在,便于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有效措施,防止再次发生。通过建立以质量责任制为核心的经济责任制,明确规定每个职工在质量工作中的具体任务、职责和权限。切实做到人人有专责、事事有人管、办事有标准有制度、工作有检查、考核有奖罚。
(三)做好质量成本基本数据的记录和汇总工作
如果将产品质量成本定义为“产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该负担的,构成一定质量标准实体的全部支出和为保证达这个质量标准所应负担的质量管理费用”,既避免了企业人为调整质量成本的现象,又能满足社会在分析和比较中寻找进质量、降低成本的途径,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的要求。通过质量成本的核算,就可以利用质量成本核算数据确定质量成本指标,并据以进行质量成本分析,有针对性地找出产品质量成本超支的原因。随着ISO 9000族标准在企业的推广和深化,已引发人们对“ISO 9000问题”的理性思考,其中最突出的是质量体系的“有效性问题”。在ISO9004-1:1994中,质量体系的财务考虑要素明确指出;“以财务用语来度量质量体系的有效性是重要的。有效的质量体系对组织的盈利和亏损的影响至关重大,特别是通过运作的改进从而减少了由于失误造成的损失以及提高了顾客满意时更是如此。”标准为解决质量体系的有效性问题指明了方向,为企业通过开展质量成本管理来改进和完善质量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对于获证企业来讲,当前最紧迫的问题就是尽快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在实现扭亏、摆脱困境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质量体系应有的作用。
(四)完善质量成本管理核算会计科目和帐簿,进行报表分析
1.完善质量成本管理核算会计科目和帐簿。财务部门将质量成本分为账面成本和隐含成本。对于账面成本,可以采用会计核算方法直接从账面上得到其实际支出的费用数额;隐含成本不是实际支出的费用,而是反映实际收益的减少,所以无法从账面上找到该数额,通常使用统计核算方法。按照有关质量成本管理的要求,设立一级科目:质量成本,二级科目: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如有特殊要求增设外部质量保证成本,并设置若干明细项目:(1)预防成本明细项目:质量工作计划费、质量管理活动费、质量改进措施费、质量评审费、质量培训费、工资及应付福利费;(2)鉴定成本明细项目:检验试验费、检测设备维修折旧费、破坏性试验费、工资及应付福利费;(3)内部损失成本项目:废品损失费、返修费、停工损失费、产品质量事故处理费、降级损失;(4)外部损失成本项目:索赔费、退货损失费、折价损失费、保修费;(5)外部质量保证成本项目:质量保证措施费、产品质量证实试验费、评定费。
2.编制质量成本管理报表并进行报表分析。期末,将从会计凭证累计转入的质量成本费用加上采用统计办法得到的“停工损失”费用合计当月质量成本,据以编制质量成本统计表。质量成本报表综合分析是质量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找出构成质量成本的关键因素,找出影响质量成本变动的关键因素,预测质量成本发展的趋势,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降低质量成本的途径。
追问
结尾呢???
追答
这个是网上转的。就个人的观点看,现在质量(成本)管理的最大的问题,是工具的使用。不善于利用质量管理的工具。
1. 关联图法--TQM推行, 方针管理, 品质管制改善, 生产方式, 生产管理改善
2.KJ法--开发, TQM推行, QCC推行, 品质改善
3. 系统图法--开发, 品质保证, 品质改善
4.矩阵图法--开发, 品质改善, 品质保证
5.矩阵开数据解析法--企划, 开发, 工程解析
6. PDPC法--企划, 品质保证, 安全管理, 试作评价, 生产量管理改善, 设备管理改善
7. 箭法图解法--品质设计, 开发, 品质改善
为什么不善于利用呢,主要是没有一条主线把他们贯穿起来,不能把这些工具的力量形成合力。我认为这条主线可以是PDCA(戴明循环)。
要写论文的话,可以从PDCA入手,结合FEMA的管理理念,往深处挖掘,强调预防,突出不断循环,不断改善。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