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孟子、荀子关于教育作用及学习方式上的主要异同

谢谢... 谢谢 展开
 我来答
玲星点点
2007-05-14 · TA获得超过22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6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比孟子小70多岁。孟子死时,荀子才10多岁,还是个儿童呢。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

他认为:性是恶的,伪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他认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淫乱。因此,必须用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伪”。

荀子对孟子的“性善论”给予了批判:“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在荀子看来,孟子的性善论和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说,是不了解性和伪的区别。

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本善,荀子主张本恶。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张通过教化,扶植和培养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发扬光大;荀子主张通过教化,限制恶的趋势,使人性之恶向善转化。
朋宛白gI
2007-05-07 · 超过12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4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恩恩 人的一生本来就有善恶 其实不用在乎那么多的
\就象孟子和荀子的争辩一样 延续了几千年 到现在也没说到底是谁错了 其实他们的学说都很经典 只是出发点各不一样 而最终目的是一样的 都是想让世人忘记自己丑陋的一面 可惜 哎
他们越是教导 世人越是违背 原因只有一个 因为孟子荀子把世间人的善恶讲明了 所以恶人门 没有了遮羞布 就会更加变本加厉的做坏事 哎 真是人类的一大遗憾 如果我是春秋时期的人的话 我就不会去诉说我自己的思想理念 因为即使你的学说再好 也有瑕疵的一面 再者人的心理是与力学相连的 与自己的爱好相同的就吸引过来 要是违背了自己的理念就将他推远 所以说再不相同的人看同一本书时所领悟的都大不一样 举个例子来说 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学 本是一本骂世的书 他骂世人被厚脸皮和黑心所左右 可不曾想到竟成为一些存有歹心的人们的奇书 哎 宗吾先生却受到文化界的谴责 哎````
现实社会 就是这样 还有曹操本是个伟大的思想家 军事家 文学家 一生为汗世皇室 作出了N多的贡献
到头来却弄了个大奸雄 呵呵 写到这里我不知不觉的傻笑起来 呵呵 这就是人生 呵呵
只能用我们整天说的口头禅表示了
人生如梦 没法吊弄 哼哼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