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王朗
字:景兴
时间:?——288
籍贯:徐州 东海(今江苏)
官职:司徒
谥号:成侯
家庭成员:子:王肃
历史年表:
本名严,后改为朗。
汉帝在长安,关东兵起,朗为陶谦治中。与别驾赵昱等说谦曰:“春秋之义,求诸侯莫如勤王。今天子越在西京,宜遣使奉承王命。”谦乃遣昱奉章至长安。天子嘉其意,拜谦安东将军。以昱为广陵太守,朗会稽太守。
孙策渡江略地。朗功曹虞翻以为力不能拒,不如避之。朗自以身为汉吏,宜保城邑,遂举兵与策战,败绩,浮海至东冶。策又追击,大破之。朗乃诣策。
太祖表徵之,朗自曲阿展转江海,积年乃至。拜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魏国初建,以军祭酒领魏郡太守,迁少府、奉常、大理。
文帝即王位,迁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
及文帝践阼,改为司空,进封乐平乡侯。
明帝即位,进封兰陵侯,增邑五百,并前千二百户。使至邺省文昭皇后陵,见百姓或有不足。是时方营修宫室,朗上疏曰:“陛下即位已来,恩诏屡布,百姓万民莫不欣欣。臣顷奉使北行,往反道路,闻众徭役,其可得蠲除省减者甚多。原陛下重留日昃之听,以计制寇。昔大禹将欲拯天下之大患,故乃先卑其宫室,俭其衣食,用能尽有九州,弼成五服。句践欲广其御儿之疆,一馘夫差於姑苏,故亦约其身以及家,俭其家以施国,用能囊括五湖,席卷三江,取威中国,定霸华夏。汉之文、景亦欲恢弘祖业,增崇洪绪,故能割意於百金之台,昭俭於弋绨之服,内减太官而不受贡献,外省徭赋而务农桑,用能号称升平,几致刑错。孝武之所以能奋其军势,拓其外境,诚因祖考畜积素足,故能遂成大功。霍去病,中才之将,犹以匈奴未灭,不治第宅。明恤远者略近,事外者简内。自汉之初及其中兴,皆於金革略寝之后,然后凤阙猥闶,德阳并起。今当建始之前足用列朝会,崇华之后足用序内官,华林、天渊足用展游宴,若且先成阊阖之象魏,使足用列远人之朝贡者,修城池,使足用绝逾越,成国险,其余一切,且须丰年。一以勤耕农为务,习戎备为事,则国无怨旷,户口滋息,民充兵强,而寇戎不宾,缉熙不足,未之有也。”转为司徒。
太和二年薨。
历史评价:
《魏书》:朗高才博雅,而性严整慷慨,多威仪,恭俭节约,自婚姻中表礼贽无所受。常讥世俗有好施之名,而不恤穷贱,故用财以周急为先。
陈寿:①王朗文博富赡,诚一时之俊伟。②虽流移穷困,朝不谋夕,而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著。
孙策:以儒雅,诘让而不害。
曹丕:朕求贤於君而未得,君乃翻然称疾,非徒不得贤,更开失贤之路,增玉铉之倾。
字:景兴
时间:?——288
籍贯:徐州 东海(今江苏)
官职:司徒
谥号:成侯
家庭成员:子:王肃
历史年表:
本名严,后改为朗。
汉帝在长安,关东兵起,朗为陶谦治中。与别驾赵昱等说谦曰:“春秋之义,求诸侯莫如勤王。今天子越在西京,宜遣使奉承王命。”谦乃遣昱奉章至长安。天子嘉其意,拜谦安东将军。以昱为广陵太守,朗会稽太守。
孙策渡江略地。朗功曹虞翻以为力不能拒,不如避之。朗自以身为汉吏,宜保城邑,遂举兵与策战,败绩,浮海至东冶。策又追击,大破之。朗乃诣策。
太祖表徵之,朗自曲阿展转江海,积年乃至。拜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魏国初建,以军祭酒领魏郡太守,迁少府、奉常、大理。
文帝即王位,迁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
及文帝践阼,改为司空,进封乐平乡侯。
明帝即位,进封兰陵侯,增邑五百,并前千二百户。使至邺省文昭皇后陵,见百姓或有不足。是时方营修宫室,朗上疏曰:“陛下即位已来,恩诏屡布,百姓万民莫不欣欣。臣顷奉使北行,往反道路,闻众徭役,其可得蠲除省减者甚多。原陛下重留日昃之听,以计制寇。昔大禹将欲拯天下之大患,故乃先卑其宫室,俭其衣食,用能尽有九州,弼成五服。句践欲广其御儿之疆,一馘夫差於姑苏,故亦约其身以及家,俭其家以施国,用能囊括五湖,席卷三江,取威中国,定霸华夏。汉之文、景亦欲恢弘祖业,增崇洪绪,故能割意於百金之台,昭俭於弋绨之服,内减太官而不受贡献,外省徭赋而务农桑,用能号称升平,几致刑错。孝武之所以能奋其军势,拓其外境,诚因祖考畜积素足,故能遂成大功。霍去病,中才之将,犹以匈奴未灭,不治第宅。明恤远者略近,事外者简内。自汉之初及其中兴,皆於金革略寝之后,然后凤阙猥闶,德阳并起。今当建始之前足用列朝会,崇华之后足用序内官,华林、天渊足用展游宴,若且先成阊阖之象魏,使足用列远人之朝贡者,修城池,使足用绝逾越,成国险,其余一切,且须丰年。一以勤耕农为务,习戎备为事,则国无怨旷,户口滋息,民充兵强,而寇戎不宾,缉熙不足,未之有也。”转为司徒。
太和二年薨。
历史评价:
《魏书》:朗高才博雅,而性严整慷慨,多威仪,恭俭节约,自婚姻中表礼贽无所受。常讥世俗有好施之名,而不恤穷贱,故用财以周急为先。
陈寿:①王朗文博富赡,诚一时之俊伟。②虽流移穷困,朝不谋夕,而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著。
孙策:以儒雅,诘让而不害。
曹丕:朕求贤於君而未得,君乃翻然称疾,非徒不得贤,更开失贤之路,增玉铉之倾。
展开全部
诸葛亮何曾“骂死王朗” ——事实上王朗未亲临前线劝降,那么……
诸葛孔明第一次北伐,先取了天水、冀城、上邽三城,收降了姜维,然后北出祁山,兵势甚盛。魏主曹睿于是拜曹真为大都督,郭淮为副都督,王朗为军师,率兵二十万人到长安应战。王朗是个七十六岁的老头,却自告奋勇,要用一席话教诸葛亮拱手而降。就在祁山之前,两阵对垒,由王朗出马,向诸葛亮发挥了一通“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的理论,劝说诸葛孔明倒戈卸甲投降。不料反被孔明狠狠臭骂了一通,气得王朗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见《演义》第九十三回)。
未读《三国志》之前,都以为这是实有其事的,觉得孔明骂得真是痛快淋漓,使人击节称赏。但是假如去查《三国志》,却会使你失望,因为根本没有这回事。王朗确是死在曹睿在位的太和二年(公元228年),但他既没有随军出征,更没有临阵向诸葛亮说教,自然也不是被诸葛亮骂死的。那为什么《演义》的作者又凭空杜撰出这一回书来呢?毛宗岗在这回的评语中说:“武侯虽有出师之表上告嗣君,恨无讨贼之文布告天下。今观骂王朗一篇,即以此骂曹丕,即以此当布告之文可耳。”这自然也有些道理;不过,为什么作者不要别人,偏要拿王朗来当场骂杀呢?
原来是大有道理的。
王朗此人,初时追随陶谦,后为会稽太守(郡治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孙策在江东攻城略地,他举兵抵抗,失败被擒。后来又归顺了曹操,由谏议大夫升为御史大夫,颇为洋洋得意。但此人却不知自量,居然一再向蜀国大臣写信劝降,胡说魏主乃“天命所归”,西蜀小邦,只应投顺称臣云云。他先是恃着老朋友的关系,写信给蜀国太傅许靖。信里有这样几句话(由笔者译成现代语):“如果足下真能够辅佐人家的幼主,决断人家的疑惑,就应除去称帝的伪号,奉事接受天命的大魏,那样,双方都获得极高的荣誉,上下都有了不朽的名声,功勋和事业、声名和劳绩,都一起来了。这样,你就可以超过伊尹和吕望了。”但当时许靖没有去理睬他,让他碰了一鼻子灰。这个家伙还不死心,过了不久,又写信给诸葛孔明,居然劝说孔明向魏国投降。孔明自然不予答理。但是孔明对此事却不像许靖那样沉默,他随即写了一篇文章,题曰《正议》,就是正大的议论的意思。文章针对王朗的无耻劝降,严厉加以驳斥,并把它公开发表。其中有一段说(译成现代语):“从前那个项羽,他的兴起不是由于自己有道德,因此虽然占据华夏地区,装出帝王的架势,结果却是身首异处而死,永远成为后世的鉴戒。而曹操不肯接受这个教训,又跟着这条死路走了。他没有遭受杀身之刑,不过是一时幸运,灾祸一定要落在他子孙身上的。不料有那么两三个家伙,已是行将就木之年,却接受伪帝的旨意,向我写信陈述什么天命,这真像张竦、陈崇这些无耻之徒称颂王莽的功德那样。难道他们面临大祸,还企图幸免么!”下面,诸葛孔明又指出,曹操用他的诡诈之术,以数十万大军,救张郃于阳平,而结果大败,丧师失地,感毒而死。曹丕则淫逸不道,居然篡位。从前轩辕氏用几万兵卒,平定海内,何况我蜀汉以数十万之众,据正义而临有罪之国,你伪魏岂能抗拒么?孔明这篇义正辞严的《正议》,正是针对王朗、华歆、陈群等人劝降的严正答复,也等于是一篇讨魏的檄文了。这个为虎作伥的王朗,罗贯中是十分痛恨的。为了进一步暴露这个“皓首匹夫,苍髯老贼”的丑恶面目,于是罗贯中就把他拉到祁山前线上来,让他在阵前发表一通谬论,然后由孔明当场痛加驳斥,让他气得“大叫一声,坠马而死。”
虽说故事是虚构的,却又是有来历的。王朗这个家伙,确实厚颜无耻,颠倒顺逆,应该让他在孔明面前气死的。
这便是小说家的用意所在。
诸葛孔明第一次北伐,先取了天水、冀城、上邽三城,收降了姜维,然后北出祁山,兵势甚盛。魏主曹睿于是拜曹真为大都督,郭淮为副都督,王朗为军师,率兵二十万人到长安应战。王朗是个七十六岁的老头,却自告奋勇,要用一席话教诸葛亮拱手而降。就在祁山之前,两阵对垒,由王朗出马,向诸葛亮发挥了一通“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的理论,劝说诸葛孔明倒戈卸甲投降。不料反被孔明狠狠臭骂了一通,气得王朗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见《演义》第九十三回)。
未读《三国志》之前,都以为这是实有其事的,觉得孔明骂得真是痛快淋漓,使人击节称赏。但是假如去查《三国志》,却会使你失望,因为根本没有这回事。王朗确是死在曹睿在位的太和二年(公元228年),但他既没有随军出征,更没有临阵向诸葛亮说教,自然也不是被诸葛亮骂死的。那为什么《演义》的作者又凭空杜撰出这一回书来呢?毛宗岗在这回的评语中说:“武侯虽有出师之表上告嗣君,恨无讨贼之文布告天下。今观骂王朗一篇,即以此骂曹丕,即以此当布告之文可耳。”这自然也有些道理;不过,为什么作者不要别人,偏要拿王朗来当场骂杀呢?
原来是大有道理的。
王朗此人,初时追随陶谦,后为会稽太守(郡治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孙策在江东攻城略地,他举兵抵抗,失败被擒。后来又归顺了曹操,由谏议大夫升为御史大夫,颇为洋洋得意。但此人却不知自量,居然一再向蜀国大臣写信劝降,胡说魏主乃“天命所归”,西蜀小邦,只应投顺称臣云云。他先是恃着老朋友的关系,写信给蜀国太傅许靖。信里有这样几句话(由笔者译成现代语):“如果足下真能够辅佐人家的幼主,决断人家的疑惑,就应除去称帝的伪号,奉事接受天命的大魏,那样,双方都获得极高的荣誉,上下都有了不朽的名声,功勋和事业、声名和劳绩,都一起来了。这样,你就可以超过伊尹和吕望了。”但当时许靖没有去理睬他,让他碰了一鼻子灰。这个家伙还不死心,过了不久,又写信给诸葛孔明,居然劝说孔明向魏国投降。孔明自然不予答理。但是孔明对此事却不像许靖那样沉默,他随即写了一篇文章,题曰《正议》,就是正大的议论的意思。文章针对王朗的无耻劝降,严厉加以驳斥,并把它公开发表。其中有一段说(译成现代语):“从前那个项羽,他的兴起不是由于自己有道德,因此虽然占据华夏地区,装出帝王的架势,结果却是身首异处而死,永远成为后世的鉴戒。而曹操不肯接受这个教训,又跟着这条死路走了。他没有遭受杀身之刑,不过是一时幸运,灾祸一定要落在他子孙身上的。不料有那么两三个家伙,已是行将就木之年,却接受伪帝的旨意,向我写信陈述什么天命,这真像张竦、陈崇这些无耻之徒称颂王莽的功德那样。难道他们面临大祸,还企图幸免么!”下面,诸葛孔明又指出,曹操用他的诡诈之术,以数十万大军,救张郃于阳平,而结果大败,丧师失地,感毒而死。曹丕则淫逸不道,居然篡位。从前轩辕氏用几万兵卒,平定海内,何况我蜀汉以数十万之众,据正义而临有罪之国,你伪魏岂能抗拒么?孔明这篇义正辞严的《正议》,正是针对王朗、华歆、陈群等人劝降的严正答复,也等于是一篇讨魏的檄文了。这个为虎作伥的王朗,罗贯中是十分痛恨的。为了进一步暴露这个“皓首匹夫,苍髯老贼”的丑恶面目,于是罗贯中就把他拉到祁山前线上来,让他在阵前发表一通谬论,然后由孔明当场痛加驳斥,让他气得“大叫一声,坠马而死。”
虽说故事是虚构的,却又是有来历的。王朗这个家伙,确实厚颜无耻,颠倒顺逆,应该让他在孔明面前气死的。
这便是小说家的用意所在。
参考资料: http://bbs.ynet.com/viewthread.php?tid=233848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三国第九十三回 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中:
孔明在车上大笑曰:“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诸军静听: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诸葛亮的这段话,针锋相对、言辞犀利,把王朗骂了个体无完肤,难怪“王朗听罢,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换谁谁也受不了,也真够绝的。
不过查阅史书《三国志》是找不到这段话的,这明显又是小说家的杜撰。原因有二:一是诸葛亮一出祁山的时候,王朗还在曹魏国都做司徒,没有前往前线;其二,王朗的确是死在公元228年(这一年正好是诸葛亮一出祁山),但从史料看,应该是死在许昌而不是祁山。这里面就产生出一个问题:罗贯中的这次杜撰仅仅就是因为情节发展的需要还是另有原因呢?
应该说罗贯中是特意安排的,不过原因还是出在王朗自己身上。理由有二:
其一,王朗在三国时期的名气很大,也是曹魏重臣。《三国志•王朗传》记载:王朗早年就以才华横溢、知识渊博著称,汉末割据时期的徐州牧陶谦就任命他为会稽太守。曹氏三代对王朗也是非常的赏识,从曹操时代的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到曹丕时期的以军祭酒领魏郡太守、少府、奉常、大理、司徒,直至最后曹睿的司徒,位高权重,一帆风顺。陈寿对他的评价是:“王朗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让一个这样的对手死在诸葛亮的手上,符合罗贯中“尊刘贬曹”的作品倾向,也对应了大将手下从来不斩无名小卒的传统写法。
其二,王朗在历史上虽然没有和诸葛亮有过口舌之争,却曾笔墨相斗。据《三国志•许靖传》记载:王朗和蜀汉大臣许靖是旧交,蜀汉政权建立后,王朗曾经多次写信规劝许靖等蜀汉大臣投降曹魏,但许靖则是不与理睬。王朗不死心,同时又向诸葛亮发起了挑战。《诸葛亮集》中说:建兴元年(公元223年),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等人分别致信诸葛亮,“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藩。“面对曹魏发动的舆论攻势,诸葛亮写了一篇名为”正议“的文章,文章中就有”所谓徒丧文藻烦劳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为也”之类的文字,对王朗之流的言论进行严厉反击。显然,这一次笔墨之争被罗贯中注意并成为小说创作的一个素材。
对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加入“骂死王朗”的意图,清代毛宗岗一语道破:罗贯中是把这一段对话当作诸葛亮征讨曹魏的檄文,借诸葛亮之口为北伐中原寻找正义的理由:“人但知讨贼者当诛其首,而不知讨贼者当先诛其从。何也?无贾充、成济,则司马氏父子不能肆其凶;无华歆、王朗,则曹氏父子不能恣其恶。故骂曹操而不骂华歆,未足夺曹操之魄;骂曹丕、曹睿而不骂王朗,未足褫曹丕、曹睿之魂也。骂曹操者,有陈琳之檄矣,有衣带之诏也,有汉中王进位之疏矣,独于曹丕而缺焉。武侯虽有出师之表上告嗣君,恨无讨贼之文布告天下。今观骂王朗一篇,即以此当骂曹丕,即以此当布告之文可耳。”
罗贯中对王朗这个人物的设计,同其作品中的另一个人物---蒋干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冤枉“了王朗一回,但让王朗死在诸葛亮手里,也算是“死得其所”吧。
孔明在车上大笑曰:“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诸军静听: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诸葛亮的这段话,针锋相对、言辞犀利,把王朗骂了个体无完肤,难怪“王朗听罢,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换谁谁也受不了,也真够绝的。
不过查阅史书《三国志》是找不到这段话的,这明显又是小说家的杜撰。原因有二:一是诸葛亮一出祁山的时候,王朗还在曹魏国都做司徒,没有前往前线;其二,王朗的确是死在公元228年(这一年正好是诸葛亮一出祁山),但从史料看,应该是死在许昌而不是祁山。这里面就产生出一个问题:罗贯中的这次杜撰仅仅就是因为情节发展的需要还是另有原因呢?
应该说罗贯中是特意安排的,不过原因还是出在王朗自己身上。理由有二:
其一,王朗在三国时期的名气很大,也是曹魏重臣。《三国志•王朗传》记载:王朗早年就以才华横溢、知识渊博著称,汉末割据时期的徐州牧陶谦就任命他为会稽太守。曹氏三代对王朗也是非常的赏识,从曹操时代的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到曹丕时期的以军祭酒领魏郡太守、少府、奉常、大理、司徒,直至最后曹睿的司徒,位高权重,一帆风顺。陈寿对他的评价是:“王朗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让一个这样的对手死在诸葛亮的手上,符合罗贯中“尊刘贬曹”的作品倾向,也对应了大将手下从来不斩无名小卒的传统写法。
其二,王朗在历史上虽然没有和诸葛亮有过口舌之争,却曾笔墨相斗。据《三国志•许靖传》记载:王朗和蜀汉大臣许靖是旧交,蜀汉政权建立后,王朗曾经多次写信规劝许靖等蜀汉大臣投降曹魏,但许靖则是不与理睬。王朗不死心,同时又向诸葛亮发起了挑战。《诸葛亮集》中说:建兴元年(公元223年),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等人分别致信诸葛亮,“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藩。“面对曹魏发动的舆论攻势,诸葛亮写了一篇名为”正议“的文章,文章中就有”所谓徒丧文藻烦劳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为也”之类的文字,对王朗之流的言论进行严厉反击。显然,这一次笔墨之争被罗贯中注意并成为小说创作的一个素材。
对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加入“骂死王朗”的意图,清代毛宗岗一语道破:罗贯中是把这一段对话当作诸葛亮征讨曹魏的檄文,借诸葛亮之口为北伐中原寻找正义的理由:“人但知讨贼者当诛其首,而不知讨贼者当先诛其从。何也?无贾充、成济,则司马氏父子不能肆其凶;无华歆、王朗,则曹氏父子不能恣其恶。故骂曹操而不骂华歆,未足夺曹操之魄;骂曹丕、曹睿而不骂王朗,未足褫曹丕、曹睿之魂也。骂曹操者,有陈琳之檄矣,有衣带之诏也,有汉中王进位之疏矣,独于曹丕而缺焉。武侯虽有出师之表上告嗣君,恨无讨贼之文布告天下。今观骂王朗一篇,即以此当骂曹丕,即以此当布告之文可耳。”
罗贯中对王朗这个人物的设计,同其作品中的另一个人物---蒋干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冤枉“了王朗一回,但让王朗死在诸葛亮手里,也算是“死得其所”吧。
参考资料: http://games.sina.com.cn/bbs/2006/0224/18232716.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王朗
字:景兴
时间:?——288
籍贯:徐州 东海(今江苏)
官职:司徒
谥号:成侯
家庭成员:子:王肃
历史年表:
本名严,后改为朗。
字:景兴
时间:?——288
籍贯:徐州 东海(今江苏)
官职:司徒
谥号:成侯
家庭成员:子:王肃
历史年表:
本名严,后改为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希望大家用自己的话来回答。不才看了看,大多数都是下载来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