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主要功绩
据《新唐书·太宗本纪·卷六》记载,李世民功绩如下:
1、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
此外,李世民亦不计前嫌,重用建成旧部魏徵、王圭,降将尉迟恭、秦琼等,人才济济。
2、李世民在位期间使隋制更趋于完善。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续了三省六部制,特设政事堂,以利合议问政,并收三省互相牵制之效;地方上沿袭了隋代的郡县两级制,分全国为十个监区(道)。此外,行府兵制,寓兵于农;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等皆有所发展。
3、李世民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戒,即位后尽力求言,他把谏官的权力扩大,又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其中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又如王圭、马周、孙伏伽、褚遂良皆以极谏知名。
4、李世民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5、贞观初年,李世民诏令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图籍,在弘文殿聚四部群书20余万卷,在弘文殿旁建“弘文馆”以储图籍。
并任命虞世南、褚无量、姚思廉、欧阳询等充任学士,以魏徵、虞世南、颜师古等著名学者、硕学之士相继为秘书监,主管国家的图书馆和藏书事业,选五品以上工书者为书手,又在弘文馆设立检校馆藏的官员,将缮写、整理、校勘图书,藏于内库,以宫人掌管。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唐朝以及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与他相关的各种传说与猜测也是十分丰富。其在唐朝所开创的“贞观之治”,推动了整个国家朝着繁盛的方向快速发展,奠定了盛唐的基础。而他的主要功绩可以概括为:其一是选贤举能,完善科举制;其二是加强民族团结;其三是对商业采取宽容政策。一、选贤举能,完善科举制
李世民首先十分地爱才惜才,希望通过征集大量的人才来辅佐自己,那些贤能人才也往往可以得到重用,有很好的优待。同时,虽然李世民在晚年有一种趋于闭目塞听之感,但大部分时间可以充分地听取大臣们的意见,能够很好地做出相应的决策,也成就了和魏征的许多“相爱相杀”的故事。
此外,李世民对于科举制也进行了十分充分地完善,让科举制能够更好地选拔下层的人才,为许许多多出身寒门的人提供了升迁为官的道路,从而保证了整个朝廷能够有充足的人才,也为各项事务的制定与推行提供了基础。
二、加强民族团结李世民对于边疆的少数民族提供一种宽容的政策,“视四海如一家”,可以说是极大地加强了民族之间的团结,通过仁义的感召而不是武力的征服,从而让少数民族能够从内心表露出心悦诚服之感,起到了稳定地区的作用。
三、对商业采取宽容政策李世民在面对商业的发展时,一反过往对于商业贸易的打压,而是采取宽松的商业政策,能够很好地推动当时贸易交易的发展,同时这也为许多商业城市的兴起提供了便利条件,也带动了与世界各地的交易,可以说是一个影响极为深远和广泛的决策。
功绩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人物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1.起兵打天下,唐王朝的奠基人。
2.合理任用人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四宾臣服。
3.完善科举制度,创立三权分立的政治管理制度。
4.不闭关锁国,开放的外交政策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能想到的功绩就是这些,但人无完人,好像执政者篡改史书就是从他开始的
ps:李世民和李靖的对话使《唐李问对》这部兵书传世,也可以算是他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