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双重绝缘、加强绝缘?要列举现实中的例子。因为理解不了,要讲的明白一点。
一、基本绝缘
用于带电部分,提供防触电的基本保护的绝缘,对带电部件提供防止电击之基本保护的绝缘。
举例:穿了一件衣服。
二、附加绝缘
附加绝缘是为了在基本绝缘损坏的情况下防止触电而在基本绝缘之外使用的独立绝缘。
举例:可能有点冷,在原来的衣服上再加一件。
三、双重绝缘
双重绝缘是由基本绝缘和附加绝缘组成的绝缘。双重绝缘是Ⅱ类电动工具的主要绝缘形式,除了由于结构、尺寸和技术合理性等使双重绝缘难以实施的特定部位和零件外,Ⅱ类电动工具的带电部分均应由双重绝缘与易触及的金属零件或易触及表面隔开。
举例:两件衣服的统称,即第一件衣服+第二件衣服。
四、加强绝缘
加强绝缘就是采用双重绝缘或另加总体绝缘,即保护绝缘体以防止通常绝缘损坏后的触电。应当注意,很多绝缘材料受潮后会丧失绝缘性能或在强电场作用下会遭到破坏,丧失绝缘性能。
举例:只穿一件衣服,如比较厚的保暖衣。此件衣服可以是一层也可以是两层或多层。
扩展资料:
各种绝缘的性能如下:
1、工作绝缘—又称基本绝缘,是带电体与不可触及金属件之间的绝缘,是保证电气设备正常工作和防止触电的基本绝缘。
2、保护绝缘—又称附加绝缘,是不可触及金属件与可触及金属件之间的绝缘,是用于工作绝缘损坏后防止触电的独立绝缘。
3、双重绝缘—是兼有工作绝缘和保护绝缘的绝缘。
4、加强绝缘—是增强了绝缘性能和机械强度的具有与双重绝缘同等防触电能力的单一绝缘。
具有加强绝缘的设备属于Ⅱ类设备。按其外壳特征又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a、绝缘外壳基本上连成一体的Ⅱ类设备。其外壳上除铭牌、螺钉、铆钉等小金属件外,其他金属件都在绝缘外壳内,外壳成为加强绝缘的补充或全部。
b、金属外壳基本上连成一体的Ⅱ类设备。其外壳与带电体之间尽量采用双重绝缘;无法采用双重绝缘的部件可采用加强绝缘。
c、兼有绝缘外壳和金属外壳两种特征的Ⅱ类设备。
参考资料来源:
2023-06-12 广告
一、基本绝缘
用于带电部分,提供防触电的基本保护的绝缘,对带电部件提供防止电击之基本保护的绝缘。
举例:穿了一件衣服。
二、附加绝缘
附加绝缘是为了在基本绝缘损坏的情况下防止触电而在基本绝缘之外使用的独立绝缘。
举例:可能有点冷,在原来的衣服上再加一件。
三、双重绝缘
双重绝缘是由基本绝缘和附加绝缘组成的绝缘。双重绝缘是Ⅱ类电动工具的主要绝缘形式,除了由于结构、尺寸和技术合理性等使双重绝缘难以实施的特定部位和零件外,Ⅱ类电动工具的带电部分均应由双重绝缘与易触及的金属零件或易触及表面隔开。
举例:两件衣服的统称,即第一件衣服+第二件衣服。
四、加强绝缘
加强绝缘就是采用双重绝缘或另加总体绝缘,即保护绝缘体以防止通常绝缘损坏后的触电。应当注意,很多绝缘材料受潮后会丧失绝缘性能或在强电场作用下会遭到破坏,丧失绝缘性能。
举例:只穿一件衣服,如比较厚的保暖衣。此件衣服可以是一层也可以是两层或多层。
扩展资料
所谓“独立”是附加绝缘在结构上相对于基本绝缘而言,在其自身及电动工具其他组成部分不破坏的情况下两者能分开,即在附加绝缘与基本绝缘之间具有不连续的表面,从而使发生在一种绝缘中的故障不影响和扩散到另一种绝缘中,真正构成两个独立的保护措施。
双重绝缘是由基本绝缘和附加绝缘组成的绝缘。双重绝缘是Ⅱ类电动工具的主要绝缘形式,除了由于结构、尺寸和技术合理性等使双重绝缘难以实施的特定部位和零件外,Ⅱ类电动工具的带电部分均应由双重绝缘与易触及的金属零件或易触及表面隔开。
在结构上,基本绝缘置于带电部分上并直接与带电部分接触;附加绝缘靠近易触及的金属零件或是使用者易触及的部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本绝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附加绝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双重绝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加强绝缘
附加绝缘-当基本绝缘失效时为防止触电而提供保护的独立的绝缘
双重绝缘-由基本绝缘和附加绝缘组成的绝缘
加强绝缘-加在带电部件上的一种单一绝缘系统,它提供相当于双重绝缘的防触电保护等级加强绝缘是单一的绝缘结构,构成绝缘层的绝缘材料不能够拆分成基本绝缘、附加绝缘等。
加强绝缘使用的例子如:一般电器产品的塑胶外壳
双重绝缘是多个绝缘合起来组成的。双重绝缘可以拆分成基本绝缘和附加绝缘。
双重绝缘使用的例子如:具有两层护套的电线。举例说明:
一根电源线(如1015,1332等)有基本绝缘,如果再套一层纤维管或热缩管,那么增加的这一层绝缘叫做附加绝缘,加强绝缘从形式上看是一层绝缘,但本质上相当于双重绝缘的功能.
再拿个生活例子穿衣服来说吧.
基本绝缘:穿了一件衣服
附加绝缘:可能有点冷,在原来的衣服上再加一件
双重绝缘:两件衣服的统称,即第一件衣服+第二件衣服.
加强绝缘:就穿一件衣服,比较厚的保暖衣.此件衣服可以是一层也可以是两层或多层.
本文来自CSDN博客,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blog.csdn.net/pengliangfeng/archive/2010/05/04/555488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