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
18个回答
展开全部
刘备是一个坚韧不拔的英雄。
说刘备是英雄,许多人可能难以接受。因为在一般人心目中,刘备是很窝囊的。他的本事,一是会跑,二是会哭。这是《三国演义》给我们的印象。其实这是误解。首先,刘备并非只会跑,只会哭,他还会别的。其次,在那个时代,会跑会哭也不丢人,并不能证明这人就窝囊,就不 是英雄。刘备会跑,曹操就不会跑?曹操狼狈逃窜的记录也不在少数。刘备会哭,曹操就不会哭?曹操号啕大哭的故事也史不绝书。怎么就没有人说曹操窝囊?可见不能这样简单的看问题。跑,要看为什么跑。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就跑得有道理。哭,也要看为什么哭。为朋友的情谊而哭,就哭得不丢人。刘备的跑和哭,就多半是这种情况。
当然,相对曹操而言,刘备要跑得多一点,哭得多一点,因为他更弱小。刘备出道的时候,除了两个忠心耿耿的兄弟——关羽和张飞,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一文不名。他没有自己的军队,或者说虽然有,也很可怜。刘备初起兵的时候,也是靠财团资助。中山王国(在今河北省定县)的两个大商人张世平和苏双“多与之金财”,让他招兵买马。但刘备参加讨伐黄巾的战争,最后也只得了个“安喜尉”的官职。安喜尉就是安喜县(故治在今河北省定县东)的县尉,是个副县 级的公安局局长,可见人马不多。所以刘备经常要向别人借兵。他那两员大将关羽和张飞也等于是光杆司令,只能自己去逞匹夫之勇。
刘备也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好不容易有那么一两块地盘很快又会失去,只能东奔西走地寄人篱下,反复无常地投靠他人,五易其主,四失妻子。从初出江湖到赤壁之战,刘备可谓半生颠沛流离。《三国演义》讲,有一次,刘备曾在酒后悲愤地说:“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这话虽然是演义,却也在理,可以看作他的心里话。
刘备还没有什么像样的战功。什么“温酒斩华雄”,什么“三英战吕布”,都是罗贯中帮他打的。实际上,赤壁之战前,刘备在战场上每每是落荒而逃,“先主败绩”的记录屡见不鲜。《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魏书》说,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征讨他的时候,他认为曹操正在和袁绍作战,不会来打他。等到他亲眼看见曹操的旗帜,便吓得掉头就跑,完全不顾部下死活(见麾旌,便弃众而走),哪里像个英雄?当然,刘备也不是一次胜仗都没打过,史书上也有“数有战功”的记录,但那都是些小仗。事实上,诸侯混战的时候,没有一个军阀是被他消灭的,刘备的战功实在乏善可陈。
这样的人当然也不会有多大的名气,袁术就曾经极为不屑地说:“术生年以来,不闻天下有刘备。”这话是袁术对吕布说的,见于《三国志•吕布传》裴松之注引《英雄记》和《后汉书•吕布传》。还有一件事情也能说明问题。据《后汉 书•孔融传》,孔融任北海相的时候,被黄巾军包围,无可奈何,派太史慈向当时官任平原相的刘备求援。刘备惊讶地说:“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耶?”马上派出三千救兵。这段话在《三国志•太史慈传》里,是“备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三国演义》也这么说。但我以为,《后汉书》的“惊曰”比《三国志》的“敛容答曰”要准确,而且“惊”的背后是“喜”,即“惊喜”。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当时刘备确实没有名,又很希望有名。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要啥没啥的刘某人,一个到处求人的刘玄德,所到之处却备受欢迎和款待。刘备被吕布打败,投靠曹操,曹操让他做豫州牧,表他为左将军,“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刘备被曹操打败,投靠袁绍,袁绍出城二百里相迎,父子“倾心敬重”。袁绍和曹操是当时最牛的人,尚且如此,何况他人?不把刘备放在眼里的,只有一个袁术。
那么,刘备为什么会受此待遇呢?
解释只有一个,就是袁绍、曹操,还有陶谦他们,都认为刘备是英雄。
曹操曾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也说过“刘备,吾俦也”(刘备,是我的对手啊!)看来,曹操是把刘备当成了自己的对手,一个足以与自己抗衡的人物。
易中天在《品三国》中总结“刘备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英雄之魂,英雄之义”。
《三国志•陈登传》说,刘备在荆州的时候,曾经和刘表一起讨论天下英雄,说到陈登。一个名叫许汜的人说,陈元龙(陈登字元龙)架子大,不讲礼貌。鄙人到下邳见元龙,元龙半天不和鄙人说话,然后自己去睡大床,让我睡小床。 刘备说,足下素有国士之名,可惜并无国士之实。现在天下大乱,帝王失所,大家都希望足下“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然而足下怎么样呢?“求田问舍,言无可采”,这正是元龙所不齿的,他为什么要和足下说话?这也就是碰上元龙了,还算客气。如果是小人我,恨不得自己睡在百尺高楼,让足下睡在地上,还说什么大床小床!这就是辛弃疾词“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的出典。
《三国演义》读多了,总认为刘备是个忍气吞声的窝囊废,其实不然。实际上,刘备也是个豪气冲天的性情中人,也有怒发冲冠拍案而起的时候。比方说那个“督邮”,就是刘备打的,不是张飞打的。当然,由于势力小处境差,常常要投靠他人,刘备不可能像曹操那样“笑傲江湖”。同样,由于性格的原因,或者斗争的需要,刘备沉默寡言(少语言),不动声色(喜怒不形于色),不像曹操那样高谈阔论,眉飞色舞,肆无忌惮地表现出英雄本色。但这不等于说刘备就不是英雄。在他那沉默寡言不动声色甚至忍气吞声的背后,仍然荡漾着一股英雄气。这种英雄气不是表面上的,而是骨子里的。
刘备的“英雄”,表现为他的坚忍不拔。刘备起兵以来,一直不顺,可以说是“人不窝囊事窝囊”,几乎没过过一天舒心的日子。但我们何曾见过他垂头丧气?只见他屡败屡战。他先是参加讨伐黄巾军的战争,当了个副县级的公安局长安喜尉,结果被自己一顿鞭子打没了。后来因为和黄巾军打仗“力战有功”,好不容易熬到一个正县级的高唐令(其间丢官一次),又被黄巾军打败,只好去投靠公孙瓒。碰巧陶谦病故,托他代理徐州,却又被吕布驱逐,只好去投靠曹操。以后,又投靠过袁绍和刘表。可以说,赤壁之战前,刘备一直寄人篱下,而且频繁地更换投靠对象,不断地在敌我友之间周旋。换了别人,尤其是那些以英雄自许的人,恐怕早就不耐烦了,甚至早就自杀了。然而刘备却一直隐忍了下来。他甚至短时间地依附过吕布。《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魏书》说,当时吕布的部下也看出刘备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便对吕布说,刘备“反复难养,宜早图之”。可惜吕布不听,后来果然死在刘备手上。但是,换一个立场,所谓“反复难养”,不正说明刘备有英雄之志和英雄之魂,因此才不会长时间地甘居人下吗?
据《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袁绍对刘备有一个评价:“刘玄德弘雅有信义。”这个评价,应该说是准确的。袁绍到底是袁绍,他也并非总是看不清问题。但这个评价,和前面的说法是矛盾的。一个“反复难养”的人,难道可以说是“弘雅有信义”吗?其实这要看对谁。对于投靠对象,刘备确实“反复难养”;对于依靠对象,刘备就“弘雅有信义”了。为什么呢?就因为刘备是一个有英雄之志的人。有英雄之志,就不会甘居人下,也必须不断地调整策略,寻找机会,因此“反复难养”。同样,有英雄之志,就必须团结同志,凝聚力量,也就必须“弘雅有信义”。其实,我们只要指出一个事实就够了:关羽和张飞,可都是当时一等一的人才。而刘备呢?不但一无所有,而且半生坎坷,很长时间几乎看不到任何希望。然而这两个人却一直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忠贞不渝,至死不悔,关羽甚至还来了个“千里走单骑”。为什么?就因为刘备“弘雅有信义”。 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刘备和关羽、张飞,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的。关羽和张飞,对刘备则名为事之如兄,实际事之如君。可见维系三人友谊的,就是英雄之义。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这三个人“寝则同床”时,他们的太太在哪里?
应该说,刘备的能力是不如曹操的,甚至是远远不如。曹操是古往今来少有的大军事家,曹操的兵法韬略,堪比韩信、白起,故有“谈兵者无过孙武,用兵者无过韩信、曹公”之说,且自创兵法,写下《孟德新书》,批注《孙子兵法》,可谓文武兼备,理论结合实战。所以诸葛亮说“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先帝每称操为能”,毛泽东说“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三国志》里陈寿评价刘备“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刘备的能力不如曹操,所以他的基业也就较小。诸葛亮说“先帝每称操为能”,也证明了刘备自己知道曹操能力太强,自己比不上。事实上,刘备这辈子只怕一个人,那就是曹操。前面说过,刘备当年在徐州的时候,曹操去征讨他,他说曹操不会来的,没事儿,大家在这儿坐着,后来人家说你看曹操来了,旗子都看见了,刘备一看见曹操的旗帜掉头就跑,老婆孩子都不要了——他就怕曹操。
但是,“怕”就能说刘备不是英雄吗?当然不能。古人语“不以成败论英雄”,当然更不能以能力论英雄了。
说刘备是英雄,许多人可能难以接受。因为在一般人心目中,刘备是很窝囊的。他的本事,一是会跑,二是会哭。这是《三国演义》给我们的印象。其实这是误解。首先,刘备并非只会跑,只会哭,他还会别的。其次,在那个时代,会跑会哭也不丢人,并不能证明这人就窝囊,就不 是英雄。刘备会跑,曹操就不会跑?曹操狼狈逃窜的记录也不在少数。刘备会哭,曹操就不会哭?曹操号啕大哭的故事也史不绝书。怎么就没有人说曹操窝囊?可见不能这样简单的看问题。跑,要看为什么跑。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就跑得有道理。哭,也要看为什么哭。为朋友的情谊而哭,就哭得不丢人。刘备的跑和哭,就多半是这种情况。
当然,相对曹操而言,刘备要跑得多一点,哭得多一点,因为他更弱小。刘备出道的时候,除了两个忠心耿耿的兄弟——关羽和张飞,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一文不名。他没有自己的军队,或者说虽然有,也很可怜。刘备初起兵的时候,也是靠财团资助。中山王国(在今河北省定县)的两个大商人张世平和苏双“多与之金财”,让他招兵买马。但刘备参加讨伐黄巾的战争,最后也只得了个“安喜尉”的官职。安喜尉就是安喜县(故治在今河北省定县东)的县尉,是个副县 级的公安局局长,可见人马不多。所以刘备经常要向别人借兵。他那两员大将关羽和张飞也等于是光杆司令,只能自己去逞匹夫之勇。
刘备也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好不容易有那么一两块地盘很快又会失去,只能东奔西走地寄人篱下,反复无常地投靠他人,五易其主,四失妻子。从初出江湖到赤壁之战,刘备可谓半生颠沛流离。《三国演义》讲,有一次,刘备曾在酒后悲愤地说:“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这话虽然是演义,却也在理,可以看作他的心里话。
刘备还没有什么像样的战功。什么“温酒斩华雄”,什么“三英战吕布”,都是罗贯中帮他打的。实际上,赤壁之战前,刘备在战场上每每是落荒而逃,“先主败绩”的记录屡见不鲜。《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魏书》说,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征讨他的时候,他认为曹操正在和袁绍作战,不会来打他。等到他亲眼看见曹操的旗帜,便吓得掉头就跑,完全不顾部下死活(见麾旌,便弃众而走),哪里像个英雄?当然,刘备也不是一次胜仗都没打过,史书上也有“数有战功”的记录,但那都是些小仗。事实上,诸侯混战的时候,没有一个军阀是被他消灭的,刘备的战功实在乏善可陈。
这样的人当然也不会有多大的名气,袁术就曾经极为不屑地说:“术生年以来,不闻天下有刘备。”这话是袁术对吕布说的,见于《三国志•吕布传》裴松之注引《英雄记》和《后汉书•吕布传》。还有一件事情也能说明问题。据《后汉 书•孔融传》,孔融任北海相的时候,被黄巾军包围,无可奈何,派太史慈向当时官任平原相的刘备求援。刘备惊讶地说:“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耶?”马上派出三千救兵。这段话在《三国志•太史慈传》里,是“备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三国演义》也这么说。但我以为,《后汉书》的“惊曰”比《三国志》的“敛容答曰”要准确,而且“惊”的背后是“喜”,即“惊喜”。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当时刘备确实没有名,又很希望有名。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要啥没啥的刘某人,一个到处求人的刘玄德,所到之处却备受欢迎和款待。刘备被吕布打败,投靠曹操,曹操让他做豫州牧,表他为左将军,“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刘备被曹操打败,投靠袁绍,袁绍出城二百里相迎,父子“倾心敬重”。袁绍和曹操是当时最牛的人,尚且如此,何况他人?不把刘备放在眼里的,只有一个袁术。
那么,刘备为什么会受此待遇呢?
解释只有一个,就是袁绍、曹操,还有陶谦他们,都认为刘备是英雄。
曹操曾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也说过“刘备,吾俦也”(刘备,是我的对手啊!)看来,曹操是把刘备当成了自己的对手,一个足以与自己抗衡的人物。
易中天在《品三国》中总结“刘备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英雄之魂,英雄之义”。
《三国志•陈登传》说,刘备在荆州的时候,曾经和刘表一起讨论天下英雄,说到陈登。一个名叫许汜的人说,陈元龙(陈登字元龙)架子大,不讲礼貌。鄙人到下邳见元龙,元龙半天不和鄙人说话,然后自己去睡大床,让我睡小床。 刘备说,足下素有国士之名,可惜并无国士之实。现在天下大乱,帝王失所,大家都希望足下“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然而足下怎么样呢?“求田问舍,言无可采”,这正是元龙所不齿的,他为什么要和足下说话?这也就是碰上元龙了,还算客气。如果是小人我,恨不得自己睡在百尺高楼,让足下睡在地上,还说什么大床小床!这就是辛弃疾词“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的出典。
《三国演义》读多了,总认为刘备是个忍气吞声的窝囊废,其实不然。实际上,刘备也是个豪气冲天的性情中人,也有怒发冲冠拍案而起的时候。比方说那个“督邮”,就是刘备打的,不是张飞打的。当然,由于势力小处境差,常常要投靠他人,刘备不可能像曹操那样“笑傲江湖”。同样,由于性格的原因,或者斗争的需要,刘备沉默寡言(少语言),不动声色(喜怒不形于色),不像曹操那样高谈阔论,眉飞色舞,肆无忌惮地表现出英雄本色。但这不等于说刘备就不是英雄。在他那沉默寡言不动声色甚至忍气吞声的背后,仍然荡漾着一股英雄气。这种英雄气不是表面上的,而是骨子里的。
刘备的“英雄”,表现为他的坚忍不拔。刘备起兵以来,一直不顺,可以说是“人不窝囊事窝囊”,几乎没过过一天舒心的日子。但我们何曾见过他垂头丧气?只见他屡败屡战。他先是参加讨伐黄巾军的战争,当了个副县级的公安局长安喜尉,结果被自己一顿鞭子打没了。后来因为和黄巾军打仗“力战有功”,好不容易熬到一个正县级的高唐令(其间丢官一次),又被黄巾军打败,只好去投靠公孙瓒。碰巧陶谦病故,托他代理徐州,却又被吕布驱逐,只好去投靠曹操。以后,又投靠过袁绍和刘表。可以说,赤壁之战前,刘备一直寄人篱下,而且频繁地更换投靠对象,不断地在敌我友之间周旋。换了别人,尤其是那些以英雄自许的人,恐怕早就不耐烦了,甚至早就自杀了。然而刘备却一直隐忍了下来。他甚至短时间地依附过吕布。《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魏书》说,当时吕布的部下也看出刘备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便对吕布说,刘备“反复难养,宜早图之”。可惜吕布不听,后来果然死在刘备手上。但是,换一个立场,所谓“反复难养”,不正说明刘备有英雄之志和英雄之魂,因此才不会长时间地甘居人下吗?
据《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袁绍对刘备有一个评价:“刘玄德弘雅有信义。”这个评价,应该说是准确的。袁绍到底是袁绍,他也并非总是看不清问题。但这个评价,和前面的说法是矛盾的。一个“反复难养”的人,难道可以说是“弘雅有信义”吗?其实这要看对谁。对于投靠对象,刘备确实“反复难养”;对于依靠对象,刘备就“弘雅有信义”了。为什么呢?就因为刘备是一个有英雄之志的人。有英雄之志,就不会甘居人下,也必须不断地调整策略,寻找机会,因此“反复难养”。同样,有英雄之志,就必须团结同志,凝聚力量,也就必须“弘雅有信义”。其实,我们只要指出一个事实就够了:关羽和张飞,可都是当时一等一的人才。而刘备呢?不但一无所有,而且半生坎坷,很长时间几乎看不到任何希望。然而这两个人却一直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忠贞不渝,至死不悔,关羽甚至还来了个“千里走单骑”。为什么?就因为刘备“弘雅有信义”。 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刘备和关羽、张飞,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的。关羽和张飞,对刘备则名为事之如兄,实际事之如君。可见维系三人友谊的,就是英雄之义。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这三个人“寝则同床”时,他们的太太在哪里?
应该说,刘备的能力是不如曹操的,甚至是远远不如。曹操是古往今来少有的大军事家,曹操的兵法韬略,堪比韩信、白起,故有“谈兵者无过孙武,用兵者无过韩信、曹公”之说,且自创兵法,写下《孟德新书》,批注《孙子兵法》,可谓文武兼备,理论结合实战。所以诸葛亮说“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先帝每称操为能”,毛泽东说“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三国志》里陈寿评价刘备“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刘备的能力不如曹操,所以他的基业也就较小。诸葛亮说“先帝每称操为能”,也证明了刘备自己知道曹操能力太强,自己比不上。事实上,刘备这辈子只怕一个人,那就是曹操。前面说过,刘备当年在徐州的时候,曹操去征讨他,他说曹操不会来的,没事儿,大家在这儿坐着,后来人家说你看曹操来了,旗子都看见了,刘备一看见曹操的旗帜掉头就跑,老婆孩子都不要了——他就怕曹操。
但是,“怕”就能说刘备不是英雄吗?当然不能。古人语“不以成败论英雄”,当然更不能以能力论英雄了。
展开全部
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国志》里的刘备,那可一点不含糊,是一代枭雄。鲁肃说他“天下枭雄”,黄权说“刘备有枭名”,总之就是一个有野心的杰出人物。刘备这个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少言语,喜怒不形于色”,可见是个深沉的人物。但他也不乏血性,比如鞭打督邮,其实就是他干的,不是张飞干的。他的前半身,确实过得极其不顺,总是打败仗,只好反复改变投靠对象。所以被人称为“反复难养”。他在投靠吕布和曹操的时候,就有人劝过这两位,把刘备干掉,免得养虎遗患,理由就是“反复难养”。但是不管怎么说,他还是终于活了下来,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
刘备虽然事业一直不太顺利,但是他待人还是相当诚恳的。《三国志》的说法是“弘雅有信义”,也就是待人有礼,讲信用和义气,这一点给他增添了不少人气,在他最困难的时候,还有很多人跟着他,恐怕和他的这一点性格有关。
事实上,刘备起家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实力,前半身也基本没有立足之地,他能够在乱世中活下来,还能发展壮大,和他性格中的“狠”,是分不开的。我们下面看看他是怎么个狠法:
张松献地图的时候,刘备亲自送张松回川,那个态度真叫恭敬啊。张松很想把地图献给刘备,可是不好开口,刘备心知肚明,就是不肯先当恶人,非逼得张松卖主不可!别人的评论是:“天下狠人很多,狠到刘备这样的,还不是太多。”
刘备是真正的三姓家奴,先在公孙瓒手下,被派救援陶谦,陶谦感激不尽,请他留下,他一看此处薪水较高,就坦尔然之的呆了下来。后来陶谦死他有了徐州,收留吕布为爪牙,结果被吕布主客易势,悲悲戚戚投了曹操。曹操待他够好了,结果他得到机会又斩车胄反叛,被打败后北投袁绍。袁绍对他也不错,可是他一看形势不妙,诡称骚扰曹操后方,逃到豫州去了。再被打败,再投刘表,刘表完蛋,依靠孙权,借了荆襄六郡,坚决不还。还什么“不夺同宗基业”,那都是小说里面瞎编的,其实他来劲着呢。益州有了,孙权索还荆州,差点火并也不肯给。你说这家伙狠不狠?
刘备政治一般,打仗不行,戎马毕生,就混个“老革”(老兵游子)的评价。可他最大的长处,一是识人,拔魏延、任黄权、托李严、论马谡,招子亮着哪;二是倔脾气——曹操够势大吧,本事也大,天下莫当,只有刘备一个不服,屡败屡叛,就是不服。
这样的人,果然够得上“天下枭雄”的称号,说他“反复难养”也确实没冤枉他。
《三国志》里的刘备,那可一点不含糊,是一代枭雄。鲁肃说他“天下枭雄”,黄权说“刘备有枭名”,总之就是一个有野心的杰出人物。刘备这个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少言语,喜怒不形于色”,可见是个深沉的人物。但他也不乏血性,比如鞭打督邮,其实就是他干的,不是张飞干的。他的前半身,确实过得极其不顺,总是打败仗,只好反复改变投靠对象。所以被人称为“反复难养”。他在投靠吕布和曹操的时候,就有人劝过这两位,把刘备干掉,免得养虎遗患,理由就是“反复难养”。但是不管怎么说,他还是终于活了下来,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
刘备虽然事业一直不太顺利,但是他待人还是相当诚恳的。《三国志》的说法是“弘雅有信义”,也就是待人有礼,讲信用和义气,这一点给他增添了不少人气,在他最困难的时候,还有很多人跟着他,恐怕和他的这一点性格有关。
事实上,刘备起家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实力,前半身也基本没有立足之地,他能够在乱世中活下来,还能发展壮大,和他性格中的“狠”,是分不开的。我们下面看看他是怎么个狠法:
张松献地图的时候,刘备亲自送张松回川,那个态度真叫恭敬啊。张松很想把地图献给刘备,可是不好开口,刘备心知肚明,就是不肯先当恶人,非逼得张松卖主不可!别人的评论是:“天下狠人很多,狠到刘备这样的,还不是太多。”
刘备是真正的三姓家奴,先在公孙瓒手下,被派救援陶谦,陶谦感激不尽,请他留下,他一看此处薪水较高,就坦尔然之的呆了下来。后来陶谦死他有了徐州,收留吕布为爪牙,结果被吕布主客易势,悲悲戚戚投了曹操。曹操待他够好了,结果他得到机会又斩车胄反叛,被打败后北投袁绍。袁绍对他也不错,可是他一看形势不妙,诡称骚扰曹操后方,逃到豫州去了。再被打败,再投刘表,刘表完蛋,依靠孙权,借了荆襄六郡,坚决不还。还什么“不夺同宗基业”,那都是小说里面瞎编的,其实他来劲着呢。益州有了,孙权索还荆州,差点火并也不肯给。你说这家伙狠不狠?
刘备政治一般,打仗不行,戎马毕生,就混个“老革”(老兵游子)的评价。可他最大的长处,一是识人,拔魏延、任黄权、托李严、论马谡,招子亮着哪;二是倔脾气——曹操够势大吧,本事也大,天下莫当,只有刘备一个不服,屡败屡叛,就是不服。
这样的人,果然够得上“天下枭雄”的称号,说他“反复难养”也确实没冤枉他。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那位林芯雪所说的明显是暗讽刘备 刘备是个非常复杂的人 对敌人他毫不含糊 可能由于他出身贫寒懂百姓之苦对待自己的人民下属 他没什么架子 普通百姓也能和他一起 所以他受到爱戴 其爱戴在后世百姓的评书戏剧中清晰可见 郡民刘平不服从刘备的治理,唆使刺客前去暗杀。刘备毫不知情,还对刺客十分礼遇,刺客深受感动,不忍心杀害刘备,便坦露实情离去。当时黄巾余党管亥率众军攻打北海,北海相孔融被大军所围,情势危急,便派太史慈突围向刘备求救。刘备惊讶的答道:“北海相孔融居然知道世上有刘备!”便立即派三千精兵随太史慈去北海救援。黄巾军闻知援军至,都四散而逃,孔融逐得以解围。
至于到处投靠别人 只能说他运气不好 投靠谁 谁就被曹操击败 而且初期时他在北方 那里是曹操的地方 白手起家没多少兵的刘备只有颠沛流离的份 和吕布不同 吕布投靠谁杀谁 吕布被刘备收留后也判变了 后来吕布辕门射戟救了刘备 那也是因为他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 并非真心救刘备
很多人受演义的影响说他爱哭 正史中的刘备并不爱哭 平时话不多 颇有实力和血性 鞭督邮 斩蔡阳 火烧博望坡等等都是他做的 后来演义为了抬高其他人就把这些分给别人了
刘备最利害的地方在于他百折不挠 屡败屡战 曹操曾有收服他的意思 他若投曹必定以后过的不错 当时他已经在外二十多年了 败仗无数 若是一般人早就放弃理想了 曹操如此英雄到老年时也不复得陇望蜀 而刘备一辈子把脑袋挂在裤腰上和实力强大的曹操对着干 真正是不死不休
有人喜欢说他逃跑时抛妻子 可当时他被吕布击败 孤身一人 妻子被吕布捉走 他冒风险肯求吕布 终于要回妻子 长坂时曹操派来追击的兵力远没有演义那么多 况且赵云一直是他贴身护卫 他将妻子托给赵云保护也是出于信任 况且大业未成 怎能命丧于此(顺便说一下 摔阿斗是演义编的)
至于有人说他虚伪 我只能说什么样的人看别人也是什么样 苏东坡和狗屎的事情就是这道理 而且你见过哪个称王称霸的人把心思暴露在别人眼皮底下的 连曹操都只拿他出身说事不拿他人格说事 其他人说个什么 而且他确实一辈子都对百姓不错
最后写一句刘备遗诏里对他儿子说的话“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我喜欢曹刘二人 两人都是真男人 以上大部分是手打
至于到处投靠别人 只能说他运气不好 投靠谁 谁就被曹操击败 而且初期时他在北方 那里是曹操的地方 白手起家没多少兵的刘备只有颠沛流离的份 和吕布不同 吕布投靠谁杀谁 吕布被刘备收留后也判变了 后来吕布辕门射戟救了刘备 那也是因为他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 并非真心救刘备
很多人受演义的影响说他爱哭 正史中的刘备并不爱哭 平时话不多 颇有实力和血性 鞭督邮 斩蔡阳 火烧博望坡等等都是他做的 后来演义为了抬高其他人就把这些分给别人了
刘备最利害的地方在于他百折不挠 屡败屡战 曹操曾有收服他的意思 他若投曹必定以后过的不错 当时他已经在外二十多年了 败仗无数 若是一般人早就放弃理想了 曹操如此英雄到老年时也不复得陇望蜀 而刘备一辈子把脑袋挂在裤腰上和实力强大的曹操对着干 真正是不死不休
有人喜欢说他逃跑时抛妻子 可当时他被吕布击败 孤身一人 妻子被吕布捉走 他冒风险肯求吕布 终于要回妻子 长坂时曹操派来追击的兵力远没有演义那么多 况且赵云一直是他贴身护卫 他将妻子托给赵云保护也是出于信任 况且大业未成 怎能命丧于此(顺便说一下 摔阿斗是演义编的)
至于有人说他虚伪 我只能说什么样的人看别人也是什么样 苏东坡和狗屎的事情就是这道理 而且你见过哪个称王称霸的人把心思暴露在别人眼皮底下的 连曹操都只拿他出身说事不拿他人格说事 其他人说个什么 而且他确实一辈子都对百姓不错
最后写一句刘备遗诏里对他儿子说的话“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我喜欢曹刘二人 两人都是真男人 以上大部分是手打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打架他不行,算数也不会.奇门他不懂,天气预报也不看.
最后能称帝也是靠着唯一的本领.假仁假义.!
跟着他的小弟们哪个不是被他的假仁假义给绊住了?
刘备没有驾御部下的能力.如不假仁假义,他应该会一人流离一生.
相比而言曹操任何方面都远胜与刘备.他俩打挑我不敢说曹操会赢.
但是曹操的十胜可不是浪得虚名.世人对刘备的评价高于曹操,我对此不太认同.
都说曹操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我看不然.曹操的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不比刘备差.
只要这个人具备忠勇,或者是忠智.曹操也一定会三顾茅庐.关羽就是例子.
个人觉得刘备,庸才耳.误国殃民.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所杀.他却起倾国之病讨之.
说个实话,谁要是杀了我弟弟,我也会跟那个人拼命.因为我不是皇帝.我不需要有战略眼光.
我不需要计较代价,但是他昏庸之极.明知他三弟张飞性格火暴加上他二哥被杀.
在这种时候绝对不能为先锋上阵的,他却不管不问.让张飞被俩喽罗给杀了.
就算关羽的死跟他没有关系,但是张飞会有此下场还是和他有脱不开的关系.
群臣谏阻他都不听,依然伐吴.
他这一生有关张赵诸葛在.他可能很无敌.可能很牛比.如果的如果.倘若的倘若.这四人随他出征.
我想东吴可破.但是这四人.折其二.其他两个不同意进兵东吴.
当了皇帝的刘备开始忘本了.他已经忘了当年曹操率百万之众被打的只剩几十个人落荒而逃.
当时的刘备何曾不像赤壁的曹操?赢了几次小的战役.兵锋正胜.又是举的倾国之兵.七八十万.
诸葛不在身旁的他.昏庸至极.他已观诸葛用兵多年.深知夏日林间不可驻军.因当道下寨.
他却因为太热.躲进了树林里.连营七百里.最后引来的是陆迅的一把火.
刘备就是如此的昏庸.
但是.
我还是挺喜欢他的.
哈哈.
最后能称帝也是靠着唯一的本领.假仁假义.!
跟着他的小弟们哪个不是被他的假仁假义给绊住了?
刘备没有驾御部下的能力.如不假仁假义,他应该会一人流离一生.
相比而言曹操任何方面都远胜与刘备.他俩打挑我不敢说曹操会赢.
但是曹操的十胜可不是浪得虚名.世人对刘备的评价高于曹操,我对此不太认同.
都说曹操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我看不然.曹操的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不比刘备差.
只要这个人具备忠勇,或者是忠智.曹操也一定会三顾茅庐.关羽就是例子.
个人觉得刘备,庸才耳.误国殃民.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所杀.他却起倾国之病讨之.
说个实话,谁要是杀了我弟弟,我也会跟那个人拼命.因为我不是皇帝.我不需要有战略眼光.
我不需要计较代价,但是他昏庸之极.明知他三弟张飞性格火暴加上他二哥被杀.
在这种时候绝对不能为先锋上阵的,他却不管不问.让张飞被俩喽罗给杀了.
就算关羽的死跟他没有关系,但是张飞会有此下场还是和他有脱不开的关系.
群臣谏阻他都不听,依然伐吴.
他这一生有关张赵诸葛在.他可能很无敌.可能很牛比.如果的如果.倘若的倘若.这四人随他出征.
我想东吴可破.但是这四人.折其二.其他两个不同意进兵东吴.
当了皇帝的刘备开始忘本了.他已经忘了当年曹操率百万之众被打的只剩几十个人落荒而逃.
当时的刘备何曾不像赤壁的曹操?赢了几次小的战役.兵锋正胜.又是举的倾国之兵.七八十万.
诸葛不在身旁的他.昏庸至极.他已观诸葛用兵多年.深知夏日林间不可驻军.因当道下寨.
他却因为太热.躲进了树林里.连营七百里.最后引来的是陆迅的一把火.
刘备就是如此的昏庸.
但是.
我还是挺喜欢他的.
哈哈.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1-04-30
展开全部
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