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热爱生命的故事 150-200字左右
47个回答
展开全部
节日快乐入口即化凸透镜手机里快去睡觉手机看片?玉兔精咯胡咯?想去就去理解理解?瑞思急急急管理兔斯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过得如此飞快,我们的生命也在一点点萎缩,我们要爱惜生命,生命是多么可贵。我们在语文书上学了《生命,生命》一课,让我知道了,动植物活着就是拥有生命,死了就意味着生命的流逝。
有一次,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山林,高爽,甘甜,浓密的山风迎面吹来,好凉爽的感觉!山雾正在慢慢的退去,似新娘展开了神秘的面纱。偶尔见到几朵楚楚动人的蔷薇露出了娇羞的脸庞,树叶上还滚动着几滴晶莹的露珠,枝头上一群不知名的鸟儿唧唧喳喳的说个不停,林间的山泉从山顶奔流而来,奏着激荡的乐曲,伸手舀一口,香甜无比。山下的小石潭,静静地躺着五彩缤纷的鹅卵石,似乎在诉说着远古那凄美的传说。正是初春季节,林间的树木都长出了翠绿的嫩芽,一个挨着一个,一个推着一个,都绽放着美丽的笑容。
看着这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倾听着它们的欢声笑语,突然间,我感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旺盛。
“假如生命是船,不要随波逐流,要高扬风帆在天风海雨中奋斗搏击。”是啊,随波逐流有什么好,逆水而行才显英雄本色!挑战风浪,闯过难关,找回真正的自己,生命的天空才会活力无限。
“假如生命是水,不要故步自封,要做奔腾的活力之源,摧天拆地的去投奔大海。”是啊,我是水就应该流动,为什么要像那只坐井观天的蛙。我应该有自己的想法,我应该有自己的目标,迈向我的未来。
“假如生命是棵小草,不要自惭形秽,要毫不犹豫地向世界奉献自己的一星浅绿。”是啊,我不怕渺小,我不能自卑。只要能够为大地增添一点绚丽的色彩就心满意足了。
生命是渺小的,就像大海中的一粒粒金黄的细沙;生命是伟大的,就像泰山上的一棵棵挺拔的苍松。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这个美好的东西,它很珍贵,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会遇到许许多多苦难。有人在苦难面前倒下了,也有人在根本不算苦难面前,轻易舍弃了自己的生命。
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迈着大步走上了讲台,手里高举着一张钞票。他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问:"有人要这20美元吗?"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然有人举起手来。
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
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踩它。然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
"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
读了这篇文章,我有了很深的感受,无论演说家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人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并没因为脏、皱而失去价值,它依旧值20美元。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失败或碰到的挫折击倒。但是,我们应该相信,我们的生命和这20美元一样,是永远都不会失去价值的,我们要把自己的生命当成无价之宝,永远地珍惜它。
杏林子,本名刘侠,自小随着军人身份的父亲走遍祖国大江南北,12岁起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导致她腿不能走,手不能动,肩不能抬,头不能转。但她很顽强的生活下来。
她不停地写作,因为换“类风湿性关节炎”她写作时甚至比常人辛苦百倍。她成立了一个基金会,专门帮助有需要的人和各界残疾人,“除了爱,我一无所有”这是她的名言。
在2003年2月8日受到患有精神病的印尼女佣施虐,头部受伤,送去医院抢救时,因为失血过多和没有及时抢救死亡享年:61岁。
而杏林子,生前也决定捐赠所有完好器官,并将躯体献给医院让他们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
昨天忽然想起了那张贺卡,但已经无法找到它了。那是几年前同学寄来的一张贺卡,贺卡上是一幅沙漠里的风景:三棵笔直挺立在大漠里的胡杨树直插云霄,以它们独有的沧桑和风骨傲然抵挡着大漠上的风沙……画面上配了这样一首诗:“生命/就这般挺拔着/向往长空/大地起伏的乐章/鸣奏着你壮丽的激情/珍重成长的经历吧/为了那风”。正是这一首诗使我至今仍非常清晰地记着这幅永不磨灭的画面,并时时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灵。虽然我至今也不知道这首诗的作者,但这坚强的生长在大漠里的生命却时时给我以奋进的力量和勇气,就像的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一样,使我对生命有了许多新的诠释、新的发现。
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抛弃了,他独自跋涉在广袤的荒原上。冬天逼近了,寒风夹着雪花向他袭来,他已经没有一点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伤,鞋子破了,脚在流血。他只能歪歪斜斜地蹒跚在布满沼泽、丘陵、小溪的荒原上,非常艰难地前行着。就在他的身体非常虚弱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匹狼。他发现这匹病狼跟在他的身后,舔着他的血迹尾随着他。就这样,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灵拖着垂死的躯壳在荒原上互相猎取对方。为了活着回去、为了战胜这匹令他作呕的病狼,最终在人与狼的战斗中人获得了胜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最终他获救了,使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热爱生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最著名的短篇小说,这部小说以雄健、粗犷的笔触,记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人性的伟大和坚强。小说把人物置于近乎残忍的恶劣环境之中,让主人公与寒冷、饥饿、伤病和野兽的抗争中,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充分展现出人性深处的某些闪光的东西,生动逼真地描写出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奏响了一曲生命的赞歌,有着震撼人心魄的力量!
生命是什么?生命为什么会如此之坚强?我又一次地读完这篇小说,轻轻地合上书,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不管身居何地,不管生长环境的优劣,都尽情地向上生长着,追求着太阳的光芒,舒展着生命的绿色;各种动物也都按照自己特有的方式,生长着、繁衍着,和植物一起共同构成了自然界的生生不息、欣欣向荣。但据说它们没有思想,它们对待生命是以一种自然的方式,生命在它们那里是一种自然的程式的演进。
让我们姑且相信我们的生命是上帝赋予的。上帝赋予人以生命,生命在人类那里又是什么样子呢?为什么有的人的生命会如夏花之绚烂,而有的人的生命却卑琐而空虚、消沉而黯淡?
不是吗?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感叹人生如梦,有人抱怨活着真没意思,还有人说人生就是痛苦和无聊,还有人说人生就是……于是在人生信仰缺位的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太多的生活的空虚和无聊,太多的游戏人生、太多的颓废和消沉以及百无聊赖……
同样是鲜活的生命,为什么在某些人那里生命黯淡的就像不发光的月亮,脆弱的有如秋风中的游丝,消沉的就像一声幽微的叹息?而在另外一些人那里却坚强得令人感动、令人震撼,坚韧得令人不可想象,璀璨的有如正午的太阳?!这是为什么?
杰克·伦敦在《热爱生命》中似乎为我们进行了注解:为了达到一个人生的目标,就要同人生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做殊死的搏斗,并且敢于胜利。正如这部小说开篇的那首诗一样:“这就是生命中唯一的财富/活过并经历痛苦/能做到这一点也就不错/即使输掉了最后的赌注。”当一把锋利无比的达魔克利斯之剑高悬在我们头顶,而且随时都有可能掉下来的时候,我们能坐以待毙吗?我们只有奋起抗争,因为除了胜利,我们别无选择!
那么,为了让生命变得有意义、有价值,还是让我们热爱生命吧!让我们的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华,让我们为自己拥有坚强而美丽的生命而自豪!
热爱生命,就要有所信仰,有所追求!当人们没有了信仰,没有了追求,生命便完全成了一副躯壳,成了一具行尸走肉。于是,有人自暴自弃,有人消磨时光,有人感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于是他们便开始沉沦。
热爱生命,就要学会抗争,并且要敢于胜利!不是吗?活着,就要经历痛苦,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失意和挫折;活着,也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阻力,因为人生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洒满阳光、铺满鲜花的道路永远只是人生的一种美好祈愿。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在重重艰难险阻面前,想要放弃生命,选择死亡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但他却没有甘心就死,他选择了抗争。因此,人生要有所追求,要活的轰轰烈烈,成就一番事业,在生活中就要学会坚强、学会抗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生命的重托,才能对得起生命的流程。
轮椅上的梦 张海迪的家乡在山东省文登县。她出生的时候刚好九斤,妈妈高兴地说:这可真是个“九斤老太”了。大人们看到她长得健康、聪明、伶俐,都叫她“玲玲”。玲玲的父母当时都是文艺工作者,他们对自己的长女寄托着美好的希望。女儿虽然生在泉城,可他们毕竟更爱大海。五十年代有部著名的电影叫《白夜》,有首著名的歌曲叫《尼罗河之声》。母亲说,莫斯科的“白夜”、尼罗河的歌声是迷人的;祖国渤海之滨的笛声也应该是令人神往的,女儿就叫“海迪”吧。 张海迪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像很多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幻想。她快乐而活泼,整天蹦蹦跳跳地跑来跑去,连下楼梯的时候也不老实。人们看到她欢蹦乱跳、有说有笑的时候,就冲口而出叫她“玲玲”;人们看她做事聚精会神,对奇妙无穷的世界提出一串串问题时,人们又正而八经地叫她“海迪”。在玲玲家里还保存着一张二十多年前的照片,这是玲玲在上幼儿园时照的。白色的连衣裙,使她格外精神;两条小腿站得直直的,膝盖下的肉窝还清晰可见。这张照片现在格外珍贵了。只有它记录了海迪曾经和常人一样有着健全的双腿! 玲玲5岁那年,一场灾难性疾病降临到了她的身上。一天,玲玲在幼儿园里正在排练节目,她唱着、跳着,忽然觉得眼前一片发黑,她摔倒了。平时,她摔个跟头,总是自己不声不响地爬起来。这次,她用尽全身力气,还是站不起来。她着急了:“阿姨,我的腿,我的腿那儿去了?”父母把她抱进医院,医生们反复会诊,大夫拿着诊断书惋惜地说:“孩子得的是脊髓血管瘤,恐怕今后……” 这病据说起因是偶然的。在运动中,脊椎里一条细细的血管突然破裂了。也许不过是一滴血,变成血块,挡住了脊髓的通道,由于它的挤压,脊髓的搏动变减弱了,甚至完全梗阻。当时,数不清的医生都希望拿出自己最大的本事,让这活泼、可爱的小姑娘站起来。但是,就像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进程中遇到许多疑难问题一样——他们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但眼下还只能是一筹莫展。 在济南工作的爸爸妈妈抱着她跑遍了济南几家大医院,后来又几度到武汉、北京就医。医生先后给她动过四次大手术,摘除了六片脊椎板,结果却没有奏效。她不但不能走路了,而且身体从第二胸椎以下基本没有知觉了,也就是说,身体有三分之二失去了部分知觉和功能。她必须靠在轮椅的扶手上,用胳膊支撑着,才能坐得住。爸爸妈妈的心像秤砣一样沉,他们担心孩子今后还能否经受得住更大的考验。难啊,未来的生活!玲玲这艰难的第一步从哪里迈出呢? 爸爸给她买来了收音机,妈妈给她订阅了《小朋友》,雪征妹妹一步不离地陪伴着她。许多叔叔阿姨舍不得花钱给自己的孩子买玩具,但看望玲玲时,总是想方设法给她带来新奇的礼物。玲玲怎么也数不清关怀、帮助、照顾过她的到底有多少人。 尽管人们以无限的关怀温暖她的心,但这远远不能补偿瘫痪给这小姑娘带来的痛苦。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一起跳皮筋,高高兴兴地一起背着书包上学校,玲玲幼弱的心灵,简直要被痛苦压碎了。玲玲听到窗外传来的“我怎么忘记带伞了?唉,我的书包怎么忘了呢!”,心里很难过,她很想亲身感受一下与他们一起去上学的欢乐,也想感觉一下在雨中奔跑的清爽。然而,这一切都是一个梦。对于玲玲来说,只能是轮椅上的梦。一天,玲玲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就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话刚说完,她就看见妈妈背过身两手摸着脸,玲玲想,妈妈一定是哭了。妈妈说:“孩子,妈妈和爸爸会让你学到知识的!”见玲玲这样渴望上学,渴望学习知识,妈妈决定,说什么也要尽量满足她的心愿。玲玲不能去上学,就请老师来教她。可家里请不起,也请不到专职的老师,妈妈爸爸只能在下班后亲自教她。 玲玲从7岁起,一连四次报名上学。前三次,老师看到她瘫痪的双腿都难过地摇摇头。每天,她只能趴在窗台上,羡慕地看着别人去上学。10岁那年,爸爸带她到济南市经五路小学第四次报名上学。老师看她的确是个聪颖、上进的孩子,破例同意她报考。发榜的日子到了,一大早,爸爸背着她来到学校门口,海迪急切地在那密密麻麻的红榜里寻找自己的名字。“张海迪”,当她找到自己的名字时,拍着手喊叫起来:“我上学了,我上学了。”他让爸爸背她在校园里走了一大圈,这是教室,那是操场,海迪指指点点,别提多高兴了。回家后,爸爸特意给她买了一个小书包,妈妈为她买了一双新鞋子。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第二天,她的病又一次犯了。当别的小朋友高高兴兴去上学时,妈妈却背着她踏上北去的列车,到北京去治病。 如果说海迪上过学的话,校门对她只开放过半天! 学校进不去,海迪就在床上铺开了课本。平时,她躺在床上,腰腿僵硬,脚背直伸。如果能使支配肌肉的神经松弛下来,使下肢稍稍能够屈伸,她就能坐起来了。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她天天捶腿肌,用力搬下肢。胳膊每用一次力,肋间神经就钻心一样的疼。她吞下两倍的止疼药,硬是咬着牙关按、摸、捶。有时让妈妈帮忙。妈妈舍不得用力,她不高兴;妈妈用力了,她送给妈妈的是挂着汗珠的笑脸。僵硬的腿脚终于软化了。当她能倚着被子坐一会儿,或挣扎着用胳膊支撑着趴在桌子上时,她惊喜万分。残疾退一分,玲玲就向前跨上一大步。“别人能会的,我也要会。”有时,小伙伴问她:“玲玲,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她回答说:“我想当一名医生,让每个不能行走的孩子都站起来!” 玲玲特别爱学习,但手术造成的肋间神经痛时时折磨着她娇小的身躯,有时,她实在感到疲倦,连作业都无力完成,就对妈妈说:“这些作业我明天再做行吗?”妈妈却郑重地对玲玲说:“今日事今日毕!”听了妈妈的话,玲玲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绝不能拖拉,就在心里告诉自己说:“我要像在学校里的孩子一样,每天完成作业!” 尽管玲玲非常有决心,但病情却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玲玲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辫子,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她忍受了多么大的痛苦啊! 对玲玲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学校里,聪明、好学的玲玲学会了很多知识。在所有功课中,玲玲最喜欢学习语文。在10岁时候就能读长篇小说了,虽然读得很辛苦,但她不气馁。她很喜欢读《卓娅与苏拉的故事》,可她拿到的是那种用老方法排版的书,里面多数的汉字都是繁体字,又是竖排的格式。对10岁的孩子来说特别难读,遇到不认识的繁体字,她就凭经验来猜。一次,当她从书中看到一句“妈妈领著我到杨树林时”,虽然猜出了另外的几个繁体字的意思,却不知道“杨树林”是什么意思。 玲玲想,从“林”字看,“杨树”应该是一种树,那么,这个“树”字应该就是“树”的另外一种写法;“杨树”又是什么树呢?一定是一种很常见的树。于是,她开始在心里念着自己知道的各种树名,当她默念到“杨树”时,心里一亮:“杨”的写法,与“杨”字不是很像吗?看来,“杨树”就是“杨树”!想到这里,玲玲非常高兴。这样,在猜字过程中,玲玲早早地认识了许多汉字并掌握了有关的知识。 10岁那年,妈妈送给玲玲一本日记,是红色漆皮的。妈妈说:“玲玲,以后你要天天写日记!”当时,玲玲并不知道该怎么写日记。起初,她写的是:“今天我读了×××书,今天我吃了药。”这些日记,用词单调,也没有什么情感,经过妈妈的开导后,玲玲终于明白了写日记的秘密,那就是要把每天的重要事情与情感都写出来。以后,玲玲开始把所有亲情、友情的温暖都写进日记,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长大以后,每当回忆起这段经历,张海迪认为,当初如果没有坚持写日记,后来就不能成长为作家。 除了语文,玲玲对别的功课也非常用心,一点儿也不肯浪费时间。在整个童年,她以顽强的意志,认真学习,始终用心对待每一个字,每一行句子,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实现了“轮椅上的梦”。用玲玲自己的话说,她没有愧对自己的童年,也没有愧对那些美好的光阴。 在那座刷着红漆的三层楼里,张海迪度过了15年的时光,爸爸妈妈的爱,小伙伴及朋友的爱,也使张海迪更有信心面对未来。
不是吗?我们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总不能又赤裸裸的回去吧?我们总该为这个世界留下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吧?
生命,人生,一个永恒的话题! 一个美好的话题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在学校,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走廊上,几位同学横冲直撞,根本不去顾及身边的同学;栏杆前,有同学踮起脚尖,甚至爬上栏杆,好奇地向下张望;楼梯上,一位同学不是走下楼,而是坐在扶手上滑了下去……
每当看到这样的情景,我的心里就像有一只小兔子一样嘭嘭直跳。这些同学有没有想过这样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在走廊上飞奔的同学一旦相撞,往往鼻青脸肿、头破血流;栏杆上的同学一旦掉了下去,后果是可悲的;从扶手上往下滑,只要稍不注意,就会跌落,导致骨折、脑震荡……人的生命是脆弱的,生命一旦发生什么意外,会留下永远的伤痕;健全身体一旦失去,将永远无法挽回。
请大家珍惜生命,“捐献”出来做有意义的事吧。~_~
生命,我想对你说,你奔腾不息地向前,我紧随在你的身后,生命主宰了我,我也应主宰你。你,像瀑布,那样纯净,那样飘逸;你,像高山,那样坚贞,那样不屈。我,看到,听到,悟到。我不愿再透支你的活力,你的青春。
有一次,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山林,高爽,甘甜,浓密的山风迎面吹来,好凉爽的感觉!山雾正在慢慢的退去,似新娘展开了神秘的面纱。偶尔见到几朵楚楚动人的蔷薇露出了娇羞的脸庞,树叶上还滚动着几滴晶莹的露珠,枝头上一群不知名的鸟儿唧唧喳喳的说个不停,林间的山泉从山顶奔流而来,奏着激荡的乐曲,伸手舀一口,香甜无比。山下的小石潭,静静地躺着五彩缤纷的鹅卵石,似乎在诉说着远古那凄美的传说。正是初春季节,林间的树木都长出了翠绿的嫩芽,一个挨着一个,一个推着一个,都绽放着美丽的笑容。
看着这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倾听着它们的欢声笑语,突然间,我感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旺盛。
“假如生命是船,不要随波逐流,要高扬风帆在天风海雨中奋斗搏击。”是啊,随波逐流有什么好,逆水而行才显英雄本色!挑战风浪,闯过难关,找回真正的自己,生命的天空才会活力无限。
“假如生命是水,不要故步自封,要做奔腾的活力之源,摧天拆地的去投奔大海。”是啊,我是水就应该流动,为什么要像那只坐井观天的蛙。我应该有自己的想法,我应该有自己的目标,迈向我的未来。
“假如生命是棵小草,不要自惭形秽,要毫不犹豫地向世界奉献自己的一星浅绿。”是啊,我不怕渺小,我不能自卑。只要能够为大地增添一点绚丽的色彩就心满意足了。
生命是渺小的,就像大海中的一粒粒金黄的细沙;生命是伟大的,就像泰山上的一棵棵挺拔的苍松。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这个美好的东西,它很珍贵,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会遇到许许多多苦难。有人在苦难面前倒下了,也有人在根本不算苦难面前,轻易舍弃了自己的生命。
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迈着大步走上了讲台,手里高举着一张钞票。他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问:"有人要这20美元吗?"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然有人举起手来。
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
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踩它。然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
"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
读了这篇文章,我有了很深的感受,无论演说家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人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并没因为脏、皱而失去价值,它依旧值20美元。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失败或碰到的挫折击倒。但是,我们应该相信,我们的生命和这20美元一样,是永远都不会失去价值的,我们要把自己的生命当成无价之宝,永远地珍惜它。
杏林子,本名刘侠,自小随着军人身份的父亲走遍祖国大江南北,12岁起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导致她腿不能走,手不能动,肩不能抬,头不能转。但她很顽强的生活下来。
她不停地写作,因为换“类风湿性关节炎”她写作时甚至比常人辛苦百倍。她成立了一个基金会,专门帮助有需要的人和各界残疾人,“除了爱,我一无所有”这是她的名言。
在2003年2月8日受到患有精神病的印尼女佣施虐,头部受伤,送去医院抢救时,因为失血过多和没有及时抢救死亡享年:61岁。
而杏林子,生前也决定捐赠所有完好器官,并将躯体献给医院让他们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
昨天忽然想起了那张贺卡,但已经无法找到它了。那是几年前同学寄来的一张贺卡,贺卡上是一幅沙漠里的风景:三棵笔直挺立在大漠里的胡杨树直插云霄,以它们独有的沧桑和风骨傲然抵挡着大漠上的风沙……画面上配了这样一首诗:“生命/就这般挺拔着/向往长空/大地起伏的乐章/鸣奏着你壮丽的激情/珍重成长的经历吧/为了那风”。正是这一首诗使我至今仍非常清晰地记着这幅永不磨灭的画面,并时时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灵。虽然我至今也不知道这首诗的作者,但这坚强的生长在大漠里的生命却时时给我以奋进的力量和勇气,就像的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一样,使我对生命有了许多新的诠释、新的发现。
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抛弃了,他独自跋涉在广袤的荒原上。冬天逼近了,寒风夹着雪花向他袭来,他已经没有一点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伤,鞋子破了,脚在流血。他只能歪歪斜斜地蹒跚在布满沼泽、丘陵、小溪的荒原上,非常艰难地前行着。就在他的身体非常虚弱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匹狼。他发现这匹病狼跟在他的身后,舔着他的血迹尾随着他。就这样,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灵拖着垂死的躯壳在荒原上互相猎取对方。为了活着回去、为了战胜这匹令他作呕的病狼,最终在人与狼的战斗中人获得了胜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最终他获救了,使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热爱生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最著名的短篇小说,这部小说以雄健、粗犷的笔触,记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人性的伟大和坚强。小说把人物置于近乎残忍的恶劣环境之中,让主人公与寒冷、饥饿、伤病和野兽的抗争中,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充分展现出人性深处的某些闪光的东西,生动逼真地描写出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奏响了一曲生命的赞歌,有着震撼人心魄的力量!
生命是什么?生命为什么会如此之坚强?我又一次地读完这篇小说,轻轻地合上书,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不管身居何地,不管生长环境的优劣,都尽情地向上生长着,追求着太阳的光芒,舒展着生命的绿色;各种动物也都按照自己特有的方式,生长着、繁衍着,和植物一起共同构成了自然界的生生不息、欣欣向荣。但据说它们没有思想,它们对待生命是以一种自然的方式,生命在它们那里是一种自然的程式的演进。
让我们姑且相信我们的生命是上帝赋予的。上帝赋予人以生命,生命在人类那里又是什么样子呢?为什么有的人的生命会如夏花之绚烂,而有的人的生命却卑琐而空虚、消沉而黯淡?
不是吗?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感叹人生如梦,有人抱怨活着真没意思,还有人说人生就是痛苦和无聊,还有人说人生就是……于是在人生信仰缺位的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太多的生活的空虚和无聊,太多的游戏人生、太多的颓废和消沉以及百无聊赖……
同样是鲜活的生命,为什么在某些人那里生命黯淡的就像不发光的月亮,脆弱的有如秋风中的游丝,消沉的就像一声幽微的叹息?而在另外一些人那里却坚强得令人感动、令人震撼,坚韧得令人不可想象,璀璨的有如正午的太阳?!这是为什么?
杰克·伦敦在《热爱生命》中似乎为我们进行了注解:为了达到一个人生的目标,就要同人生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做殊死的搏斗,并且敢于胜利。正如这部小说开篇的那首诗一样:“这就是生命中唯一的财富/活过并经历痛苦/能做到这一点也就不错/即使输掉了最后的赌注。”当一把锋利无比的达魔克利斯之剑高悬在我们头顶,而且随时都有可能掉下来的时候,我们能坐以待毙吗?我们只有奋起抗争,因为除了胜利,我们别无选择!
那么,为了让生命变得有意义、有价值,还是让我们热爱生命吧!让我们的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华,让我们为自己拥有坚强而美丽的生命而自豪!
热爱生命,就要有所信仰,有所追求!当人们没有了信仰,没有了追求,生命便完全成了一副躯壳,成了一具行尸走肉。于是,有人自暴自弃,有人消磨时光,有人感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于是他们便开始沉沦。
热爱生命,就要学会抗争,并且要敢于胜利!不是吗?活着,就要经历痛苦,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失意和挫折;活着,也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阻力,因为人生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洒满阳光、铺满鲜花的道路永远只是人生的一种美好祈愿。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在重重艰难险阻面前,想要放弃生命,选择死亡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但他却没有甘心就死,他选择了抗争。因此,人生要有所追求,要活的轰轰烈烈,成就一番事业,在生活中就要学会坚强、学会抗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生命的重托,才能对得起生命的流程。
轮椅上的梦 张海迪的家乡在山东省文登县。她出生的时候刚好九斤,妈妈高兴地说:这可真是个“九斤老太”了。大人们看到她长得健康、聪明、伶俐,都叫她“玲玲”。玲玲的父母当时都是文艺工作者,他们对自己的长女寄托着美好的希望。女儿虽然生在泉城,可他们毕竟更爱大海。五十年代有部著名的电影叫《白夜》,有首著名的歌曲叫《尼罗河之声》。母亲说,莫斯科的“白夜”、尼罗河的歌声是迷人的;祖国渤海之滨的笛声也应该是令人神往的,女儿就叫“海迪”吧。 张海迪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像很多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幻想。她快乐而活泼,整天蹦蹦跳跳地跑来跑去,连下楼梯的时候也不老实。人们看到她欢蹦乱跳、有说有笑的时候,就冲口而出叫她“玲玲”;人们看她做事聚精会神,对奇妙无穷的世界提出一串串问题时,人们又正而八经地叫她“海迪”。在玲玲家里还保存着一张二十多年前的照片,这是玲玲在上幼儿园时照的。白色的连衣裙,使她格外精神;两条小腿站得直直的,膝盖下的肉窝还清晰可见。这张照片现在格外珍贵了。只有它记录了海迪曾经和常人一样有着健全的双腿! 玲玲5岁那年,一场灾难性疾病降临到了她的身上。一天,玲玲在幼儿园里正在排练节目,她唱着、跳着,忽然觉得眼前一片发黑,她摔倒了。平时,她摔个跟头,总是自己不声不响地爬起来。这次,她用尽全身力气,还是站不起来。她着急了:“阿姨,我的腿,我的腿那儿去了?”父母把她抱进医院,医生们反复会诊,大夫拿着诊断书惋惜地说:“孩子得的是脊髓血管瘤,恐怕今后……” 这病据说起因是偶然的。在运动中,脊椎里一条细细的血管突然破裂了。也许不过是一滴血,变成血块,挡住了脊髓的通道,由于它的挤压,脊髓的搏动变减弱了,甚至完全梗阻。当时,数不清的医生都希望拿出自己最大的本事,让这活泼、可爱的小姑娘站起来。但是,就像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进程中遇到许多疑难问题一样——他们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但眼下还只能是一筹莫展。 在济南工作的爸爸妈妈抱着她跑遍了济南几家大医院,后来又几度到武汉、北京就医。医生先后给她动过四次大手术,摘除了六片脊椎板,结果却没有奏效。她不但不能走路了,而且身体从第二胸椎以下基本没有知觉了,也就是说,身体有三分之二失去了部分知觉和功能。她必须靠在轮椅的扶手上,用胳膊支撑着,才能坐得住。爸爸妈妈的心像秤砣一样沉,他们担心孩子今后还能否经受得住更大的考验。难啊,未来的生活!玲玲这艰难的第一步从哪里迈出呢? 爸爸给她买来了收音机,妈妈给她订阅了《小朋友》,雪征妹妹一步不离地陪伴着她。许多叔叔阿姨舍不得花钱给自己的孩子买玩具,但看望玲玲时,总是想方设法给她带来新奇的礼物。玲玲怎么也数不清关怀、帮助、照顾过她的到底有多少人。 尽管人们以无限的关怀温暖她的心,但这远远不能补偿瘫痪给这小姑娘带来的痛苦。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一起跳皮筋,高高兴兴地一起背着书包上学校,玲玲幼弱的心灵,简直要被痛苦压碎了。玲玲听到窗外传来的“我怎么忘记带伞了?唉,我的书包怎么忘了呢!”,心里很难过,她很想亲身感受一下与他们一起去上学的欢乐,也想感觉一下在雨中奔跑的清爽。然而,这一切都是一个梦。对于玲玲来说,只能是轮椅上的梦。一天,玲玲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就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话刚说完,她就看见妈妈背过身两手摸着脸,玲玲想,妈妈一定是哭了。妈妈说:“孩子,妈妈和爸爸会让你学到知识的!”见玲玲这样渴望上学,渴望学习知识,妈妈决定,说什么也要尽量满足她的心愿。玲玲不能去上学,就请老师来教她。可家里请不起,也请不到专职的老师,妈妈爸爸只能在下班后亲自教她。 玲玲从7岁起,一连四次报名上学。前三次,老师看到她瘫痪的双腿都难过地摇摇头。每天,她只能趴在窗台上,羡慕地看着别人去上学。10岁那年,爸爸带她到济南市经五路小学第四次报名上学。老师看她的确是个聪颖、上进的孩子,破例同意她报考。发榜的日子到了,一大早,爸爸背着她来到学校门口,海迪急切地在那密密麻麻的红榜里寻找自己的名字。“张海迪”,当她找到自己的名字时,拍着手喊叫起来:“我上学了,我上学了。”他让爸爸背她在校园里走了一大圈,这是教室,那是操场,海迪指指点点,别提多高兴了。回家后,爸爸特意给她买了一个小书包,妈妈为她买了一双新鞋子。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第二天,她的病又一次犯了。当别的小朋友高高兴兴去上学时,妈妈却背着她踏上北去的列车,到北京去治病。 如果说海迪上过学的话,校门对她只开放过半天! 学校进不去,海迪就在床上铺开了课本。平时,她躺在床上,腰腿僵硬,脚背直伸。如果能使支配肌肉的神经松弛下来,使下肢稍稍能够屈伸,她就能坐起来了。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她天天捶腿肌,用力搬下肢。胳膊每用一次力,肋间神经就钻心一样的疼。她吞下两倍的止疼药,硬是咬着牙关按、摸、捶。有时让妈妈帮忙。妈妈舍不得用力,她不高兴;妈妈用力了,她送给妈妈的是挂着汗珠的笑脸。僵硬的腿脚终于软化了。当她能倚着被子坐一会儿,或挣扎着用胳膊支撑着趴在桌子上时,她惊喜万分。残疾退一分,玲玲就向前跨上一大步。“别人能会的,我也要会。”有时,小伙伴问她:“玲玲,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她回答说:“我想当一名医生,让每个不能行走的孩子都站起来!” 玲玲特别爱学习,但手术造成的肋间神经痛时时折磨着她娇小的身躯,有时,她实在感到疲倦,连作业都无力完成,就对妈妈说:“这些作业我明天再做行吗?”妈妈却郑重地对玲玲说:“今日事今日毕!”听了妈妈的话,玲玲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绝不能拖拉,就在心里告诉自己说:“我要像在学校里的孩子一样,每天完成作业!” 尽管玲玲非常有决心,但病情却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玲玲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辫子,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她忍受了多么大的痛苦啊! 对玲玲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学校里,聪明、好学的玲玲学会了很多知识。在所有功课中,玲玲最喜欢学习语文。在10岁时候就能读长篇小说了,虽然读得很辛苦,但她不气馁。她很喜欢读《卓娅与苏拉的故事》,可她拿到的是那种用老方法排版的书,里面多数的汉字都是繁体字,又是竖排的格式。对10岁的孩子来说特别难读,遇到不认识的繁体字,她就凭经验来猜。一次,当她从书中看到一句“妈妈领著我到杨树林时”,虽然猜出了另外的几个繁体字的意思,却不知道“杨树林”是什么意思。 玲玲想,从“林”字看,“杨树”应该是一种树,那么,这个“树”字应该就是“树”的另外一种写法;“杨树”又是什么树呢?一定是一种很常见的树。于是,她开始在心里念着自己知道的各种树名,当她默念到“杨树”时,心里一亮:“杨”的写法,与“杨”字不是很像吗?看来,“杨树”就是“杨树”!想到这里,玲玲非常高兴。这样,在猜字过程中,玲玲早早地认识了许多汉字并掌握了有关的知识。 10岁那年,妈妈送给玲玲一本日记,是红色漆皮的。妈妈说:“玲玲,以后你要天天写日记!”当时,玲玲并不知道该怎么写日记。起初,她写的是:“今天我读了×××书,今天我吃了药。”这些日记,用词单调,也没有什么情感,经过妈妈的开导后,玲玲终于明白了写日记的秘密,那就是要把每天的重要事情与情感都写出来。以后,玲玲开始把所有亲情、友情的温暖都写进日记,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长大以后,每当回忆起这段经历,张海迪认为,当初如果没有坚持写日记,后来就不能成长为作家。 除了语文,玲玲对别的功课也非常用心,一点儿也不肯浪费时间。在整个童年,她以顽强的意志,认真学习,始终用心对待每一个字,每一行句子,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实现了“轮椅上的梦”。用玲玲自己的话说,她没有愧对自己的童年,也没有愧对那些美好的光阴。 在那座刷着红漆的三层楼里,张海迪度过了15年的时光,爸爸妈妈的爱,小伙伴及朋友的爱,也使张海迪更有信心面对未来。
不是吗?我们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总不能又赤裸裸的回去吧?我们总该为这个世界留下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吧?
生命,人生,一个永恒的话题! 一个美好的话题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在学校,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走廊上,几位同学横冲直撞,根本不去顾及身边的同学;栏杆前,有同学踮起脚尖,甚至爬上栏杆,好奇地向下张望;楼梯上,一位同学不是走下楼,而是坐在扶手上滑了下去……
每当看到这样的情景,我的心里就像有一只小兔子一样嘭嘭直跳。这些同学有没有想过这样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在走廊上飞奔的同学一旦相撞,往往鼻青脸肿、头破血流;栏杆上的同学一旦掉了下去,后果是可悲的;从扶手上往下滑,只要稍不注意,就会跌落,导致骨折、脑震荡……人的生命是脆弱的,生命一旦发生什么意外,会留下永远的伤痕;健全身体一旦失去,将永远无法挽回。
请大家珍惜生命,“捐献”出来做有意义的事吧。~_~
生命,我想对你说,你奔腾不息地向前,我紧随在你的身后,生命主宰了我,我也应主宰你。你,像瀑布,那样纯净,那样飘逸;你,像高山,那样坚贞,那样不屈。我,看到,听到,悟到。我不愿再透支你的活力,你的青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