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求大师帮助,由于写论文需要。 要求,民歌改编的手风琴曲分析。 15
高分求大师帮助,由于写论文需要。要求,民歌改编的手风琴小曲分析。如:青春舞曲、送我一直玫瑰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曲式分析,越详细越好。谢谢~!邮箱:75134096@qq...
高分求大师帮助,由于写论文需要。 要求,民歌改编的手风琴小曲分析。
如:青春舞曲、送我一直玫瑰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曲式分析,越详细越好。 谢谢~!
邮箱: 75134096@qq.com 展开
如:青春舞曲、送我一直玫瑰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曲式分析,越详细越好。 谢谢~!
邮箱: 75134096@qq.com 展开
展开全部
毕业论文--论手风琴乐曲《归》的创作风格与艺术处理
一、《归》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
它不停的向我召唤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归来吧 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 归来哟 别在四处漂泊
我已是满怀疲惫 眼里是酸楚的泪
那故乡的风 那故乡的云 为我抹去创伤
中国著名手风琴作曲家、演奏家李未明以海外游子落叶归根为背景创作的手风琴乐曲《归》与歌曲《故乡的云》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形式不同,但向听众表达了共同的主题:寄身国外的中国人对故土的依恋及思念,急迫想回到祖国故土的情思。乐曲《归》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调式调性和审美观念,体现游子身在异国淡淡的哀愁与无尽的乡思,旋律含蓄而有韵味,优美而典雅,使人沉浸在乐曲中,深深为主人公情真意切的赤子之心所打动 。
《归》是以中国五声调式为基础,结合西方作曲技法而创作的手风琴独奏曲。福建南音曲调的运用,使作品带有中国南方风情,而西方作曲技法的运用使乐曲音响效果新奇,层次结构丰富,气势庞大。
福建南音指流行于闽南地区的丝竹乐曲,它是迄今尚存的全世界最古老的、历史最悠久的音乐之一,其主要特征是旋律优美,节奏徐缓,艺术风格古朴典雅,委婉深情。《归》的主题运用了南音中变徴雅乐音阶,表现出浓郁的福建韵味。
二、乐曲《归》的作品分析
乐曲采用小调。这部作品可分为三部分,是变化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其特点是使用变化再现三部曲式的同时,穿插了变奏技法的运用,使两种作曲技法混合交叉。其结构图如下所示。
引子 A 连接 B A’ 结尾
1-64 65-68 69-174 175-191 192-199
A B A’
157-174
全曲以自由拍子作为引子,由不谐和的七和弦转位上行,同时震音奏出,形成不和谐的和弦,揭示整曲的情感基调——惆怅的、急迫的。在稍作调整后,右手抒情的下行旋律和连续的由慢到快的颤音,犹如内心思绪的宣泄。其后,在A音上的同音反复,及节奏上的逐渐加密,形成对稳定音G的强烈倾向性,最后依次进入的三个音形成与A部分的自然连接,把所有人的思绪一同带入遥远的回忆之中。引子由开始的渐强,到末尾的渐弱,强烈的风箱震音与孤独寂寞的旋律交替出现,形成强烈对比,将游子内心的矛盾、苦痛、挣扎表现的淋漓尽致,是对海外游子归乡的复杂心情的真实写照。
A 部:全部采用小和弦,并以左手主音与下属音的四度交替出现作为开始,既巩固了D角调式的调性,又使旋律像水一样具有了流动感。主题凄凉婉转,极具中国韵味。我们可以这样认为:A部是以淡淡的哀愁情绪,道出游子内心所想。(谱例1)
变奏一:用含有三声部的复调手法,高声部节奏相对加密紧凑,中声部利用“加花”的变奏手法把这种情感进一步推进。同时结合对比复调手法的运用构成第二声部,低声部左手伴奏是省略三音的分解琶音形态,使音乐情绪跌宕起伏。35-44小节为变奏一与变奏二的连接部分,35小节开始变换大管音色,以pp开始采用模仿复调,36为前一小节提高八度重复。紧接着全开变音器由慢到快,以极富推动力的三连音把情绪推上去,至41小节,左右手旋律斜向发展,通过抖风箱的手法逐渐加强力度直至ff,带出全曲第一次高潮。
变奏二:这是A部的高潮所在,气势高亢,铿锵有力,几乎每个音都有重音记号,一音一变风箱,奏出了号角般激动人心的音调。左手三连音旋律填补拉宽节奏后的音响空白,连续向上的琶音更是把这样的情绪趋向紧张,表现了潮水般汹涌澎湃的内心情感。接下来情绪渐渐缓和、渐弱的同时,三连音向下进行模进,以峰回路转向上六度音程的琶音作为变奏二的结束部分。尽管我们仍能看出一些主题的影子,但变奏二无论从节奏、织体、情绪等诸多方面都与主题有了明显的变化对比。
B 部:情绪基调与A部形成强烈对比,完全不见凄凉的感觉。在和弦的运用上,由原来的小和弦转为明快亮丽色彩的大和弦;在拍号上,由抒情的4/4拍转向轻快的3/4拍。新主题把童真童趣以及无忧的欢乐刻画得淋漓尽致。震风箱模仿鼓点,是乐曲极具民族特色的地方: xxx xx xx 音型贯彻B部始终,体现欢天喜地的喜庆场面,犹如回到故乡,亲人迎接,喜乐融融。(谱例2)
右手以鼓点和弦跳音形式出现,不断向上模进,推动情绪进一步上升,B段主旋律不断反复出现,不停变调转调,构成B主题。
作者将转调移调运用自如,手法娴熟。让人联想到游子回到故乡,大家围坐桌旁,你一言我一语,不同人和游子之间的对话,颇有戏剧性。使音乐情绪不断上升,给人以听觉上的冲击和音响上的新奇感受。 A段主题及变奏从整体上看,是以商调式为主。运用模进手法进行转调,逐步过渡到上方属,形成色彩上的对比,商调式介于大调和小调之间,悲伤间见欢快,欢快中又见悲伤,体现了悲喜交加的情绪。
B段出现新旋律,左手与A段也有不同,但仔细看,鼓点节奏音响效果还在。与变奏的连接处,我们仍可看到抖风箱和五度模进,作者似乎很钟情于这样的连接手法,并且运用效果很好。变奏部分转入E徵调式,由弱渐强,由颗粒性的跳音展开。(149-156)小节相同的节奏,一样的鼓点强弱变化如下所示:
上行四度模进 四度 四度 二度
力 度 PP-----------------→P-----------------→F---------------→FF
小节数 149-150 151-152 153-154 155-156
整个动机的几次力度变化都是通过模进手法完成的,使力度转换极为自然。随着音区的逐步提高,力度和情绪也随之相应提高,直到再现部A’的出现不着痕迹的起到连接作用。(157-160小节)每两小节重复,第一遍强,第二遍弱。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很独特,我们可以在帕格尼尼主题变奏的开始部分见到这种手法的运用。(谱例3)
B 部结尾处大二度的运用,增加了紧张感和不太谐和的气氛,仿佛是回乡梦醒,对现实与梦境之间的徘徊与反思,169小节鼓点节奏再次出现渐慢渐消失,流露出对未来的一丝希望。
A' 部:作为变化再现部A',采用全开变音器放宽放慢处理,由弱到强。运用华丽的上行、重复八度的主旋律、连续三连音节奏及同音反复等手法,气势恢宏,宽广而舒展。表达了海外赤子落叶归根,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渲染了激动人心的辉煌效果,共同构成了全曲的高潮。(谱例4)
尾声:由自成一句上行级进的华彩,引出对主题部分的再现。延长音记号的使用,逐渐稳定情绪,平静下来,右手三度音程做出三度下行的回声效果,给人以静思与回味的心情,淡淡凄凉感再次袭来。此时音乐再度转折,159小节情绪再次激昂,以fff力度齐奏重复变化的主题动机,出现了意外的音响效果,新颖而明亮。结尾大三和弦的使用,形成明亮色彩,同乐曲主题小三和弦忧郁基调形成鲜明对比,在中音的推动下以sf 结束在角和弦上,在具有号召性的和声变化中结束全曲,让无数思乡人心中燃起希望。
三、乐曲《归》的创作特征
(一)中国传统标题的运用
“标题音乐”是指讲述故事、表现文学概念或描绘画面、场景的器乐作品。它通过语义信息,使人对特定音乐信息产生有约定意义的定向联想。中国传统乐曲大多都有明确的标题,赋予文学性的标题对于听众感受、理解音乐和演奏者准确诠释音乐有很大的帮助,它能引导听众和演奏者在感受音乐形象时,产生丰富而准确的联想,正确领悟作曲家的意图。
与中国传统器乐作品一样,音乐的标题性成为乐曲《归》的显著特征之一。该作品有与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相对应的贴切的标题“归”,简单的一个字概括了全曲内容,使音乐形象更加生动和具体化,从忧伤的思乡到明丽欢快的梦里返乡,再到辉煌炽热的归国情怀,使“归”蕴含着波澜壮阔的思想感情,感人至深。
(二)以民族音乐为创作素材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文化和音乐语言,这为作曲家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音乐资源。在乐曲《归》中吸收了福建南音曲调,运用五声调式,极富民族特色,旋律悠扬动听,使人置身于乐曲之中,为主人公的悲而悲,为主人公的喜而喜,和他“同呼吸,共命运”,极富感染力。
(三)作曲技法的巧妙运用
1.多样化旋律的运用
旋律是“由音高和节奏组成的乐音的各种各样的连续进行。” “是一个具有一定表现力的独立声部。” 几千年来,中国音乐表现出一种线性思维,线性旋律是我国传统音乐的典型特点。《归》强调旋律线条的方向性运动,例如主题的旋律就是利用旋律线级进、跳进、颤音等手法来表达忧伤情绪,塑造音乐形象。(参见谱例1)
2.民族色彩和声的运用
和声是音乐创作中重要的艺术手段之一。它与旋律、节奏在一起,成为音乐的基本要素。李未明在作品归中既采用三度结构,又采用了四、五度结构和声,使作品流露出浓郁的民族气息,以下侧重分析他对四、五度结构及二度结构的运用 。
(1) 四度反复作为伴奏和声(谱例5)
四度反复以独立的和声形态位于旋律的下方,与旋律交织在一起,起衬托作用。
(2) 以八度为框架,填充音构成四、五度。(谱例6)
(3) 连接部分抖风箱按四、五度进行模进,形成本乐曲的一大特色。(谱例7)
四、演奏中的艺术处理
(一)突出旋律的主要地位
旋律是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之一,因此在演奏中,旋律的清晰流畅是演奏最基本的要求,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好。下面就旋律问题举例说明 :
1.左手避免喧宾夺主。(谱例8)
主题的陈述与展开,要注意右手旋律部分占主要位置,左手低音是伴奏,起辅助衬托作用,为主旋律服务,听起来主次分明。
2.复调部分避免乱成一团。(谱例9)
在多声部旋律同时行进的过程中,如果每一声部分别采用不同触键时值,在同样风箱力度情况下,旋律主次的关系会变得更有层次。其次,风箱力度变换跟着旋律声部走,每个声部触键应一致,当非主体声部的音型较密集时,可适度把这个声部的每个音都断开一些,这样可以淡化这个声部,使主题突出而清晰。
3.乐段中避免一气呵成。(参见谱例4)
乐段是由乐句组成,就像说话一样,得一句一句说,乐句之间也要有换气的时间,看谱一定要认真仔细,哪里有连线,从哪连到哪,都要看清楚,这样才能保证演奏旋律的层次性,另外,乐段与乐段之间也该有换气的感觉。
(二)合理运用风箱
对手风琴来说,风箱就像人的气息,风箱运用中的速度、力度、幅度和角度都会引起音色、音质及音量的变化。所以在风箱的设计上,一定要依据乐句、乐汇、乐节以及强音位置、句型特点等具体情况,结合演奏者的个体差异,作不同设计。
风箱设计的好坏,对乐曲中的音乐形象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风箱的运用,应该在饱满、平稳的基础上,按乐句进行划分。在这部作品中,A部主题凄凉哀婉,在运用风箱时,要以连风箱为主,左臂的力量必须均匀连贯的送出。这一部分中,无论强弱力度上还是处理手法上都是有层次的,把握好起承转和的关系,控制好每一句的力度,以便突出这一部分高潮所在。B部主题欢快明亮,旋律的跳跃性较强,这就要求风箱必须保持适当的弹性,但一定要有所控制,力度适当。
另外,关于风箱运用技术层面的问题-----抖风箱。抖风箱是靠风箱在短距离内的快速往返,产生一种连续不断而又短促有力的声音。乐曲中出现三抖风箱,这是在二抖基础上难度加大了一些,在一次风箱的开合过程中演奏出三个音。值得注意的是:出风箱稍微向左前方拉,打开风箱的上端,风箱下端基本不动,此时风箱给出一个音头即放松,准备回风箱,回风箱是运用手腕先回风箱的上半部分,再回下半部分,动作流畅,发出清晰干净的三个音,要注意的一点,一个连贯的三抖风箱后,风箱并不是全合的,风箱内还会留一点空气。最初练习是要从慢练,分解动作开始,逐渐加大动作量和音量。(谱例11)
优秀手风琴演奏家风箱的运用,是良好的音乐感觉和扎实的控制技术的完美结合。演奏出具有较高欣赏价值的音乐,才是风箱运用的目的所在。
结语
多年来,我国手风琴前辈在为中国手风琴艺术的民族化、学术化、系统化而努力奋斗。在实现这一目标的道路上,创作是关键,是基础。《归》的创作,无论内容上还是形式上,体现了东方细腻的情感变化和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在这部作品中,充分展示了李未明的创作才华。
然而从整体上说,我国手风琴创作队伍的弱小导致了中国手风琴音乐事业发展上的迟缓,尤其与手风琴演奏水平的飞速发展,形成巨大差距,深切希望在以后发展中能有更多专业作曲家对手风琴的关心,能有更多的人为繁荣手风琴发展做出积极努力,共同为中国风格的手风琴创作注入新活力。
网上搜索pdf版的然后参照着写吧……毕竟是论文~要花点心血的~
一、《归》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
它不停的向我召唤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归来吧 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 归来哟 别在四处漂泊
我已是满怀疲惫 眼里是酸楚的泪
那故乡的风 那故乡的云 为我抹去创伤
中国著名手风琴作曲家、演奏家李未明以海外游子落叶归根为背景创作的手风琴乐曲《归》与歌曲《故乡的云》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形式不同,但向听众表达了共同的主题:寄身国外的中国人对故土的依恋及思念,急迫想回到祖国故土的情思。乐曲《归》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调式调性和审美观念,体现游子身在异国淡淡的哀愁与无尽的乡思,旋律含蓄而有韵味,优美而典雅,使人沉浸在乐曲中,深深为主人公情真意切的赤子之心所打动 。
《归》是以中国五声调式为基础,结合西方作曲技法而创作的手风琴独奏曲。福建南音曲调的运用,使作品带有中国南方风情,而西方作曲技法的运用使乐曲音响效果新奇,层次结构丰富,气势庞大。
福建南音指流行于闽南地区的丝竹乐曲,它是迄今尚存的全世界最古老的、历史最悠久的音乐之一,其主要特征是旋律优美,节奏徐缓,艺术风格古朴典雅,委婉深情。《归》的主题运用了南音中变徴雅乐音阶,表现出浓郁的福建韵味。
二、乐曲《归》的作品分析
乐曲采用小调。这部作品可分为三部分,是变化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其特点是使用变化再现三部曲式的同时,穿插了变奏技法的运用,使两种作曲技法混合交叉。其结构图如下所示。
引子 A 连接 B A’ 结尾
1-64 65-68 69-174 175-191 192-199
A B A’
157-174
全曲以自由拍子作为引子,由不谐和的七和弦转位上行,同时震音奏出,形成不和谐的和弦,揭示整曲的情感基调——惆怅的、急迫的。在稍作调整后,右手抒情的下行旋律和连续的由慢到快的颤音,犹如内心思绪的宣泄。其后,在A音上的同音反复,及节奏上的逐渐加密,形成对稳定音G的强烈倾向性,最后依次进入的三个音形成与A部分的自然连接,把所有人的思绪一同带入遥远的回忆之中。引子由开始的渐强,到末尾的渐弱,强烈的风箱震音与孤独寂寞的旋律交替出现,形成强烈对比,将游子内心的矛盾、苦痛、挣扎表现的淋漓尽致,是对海外游子归乡的复杂心情的真实写照。
A 部:全部采用小和弦,并以左手主音与下属音的四度交替出现作为开始,既巩固了D角调式的调性,又使旋律像水一样具有了流动感。主题凄凉婉转,极具中国韵味。我们可以这样认为:A部是以淡淡的哀愁情绪,道出游子内心所想。(谱例1)
变奏一:用含有三声部的复调手法,高声部节奏相对加密紧凑,中声部利用“加花”的变奏手法把这种情感进一步推进。同时结合对比复调手法的运用构成第二声部,低声部左手伴奏是省略三音的分解琶音形态,使音乐情绪跌宕起伏。35-44小节为变奏一与变奏二的连接部分,35小节开始变换大管音色,以pp开始采用模仿复调,36为前一小节提高八度重复。紧接着全开变音器由慢到快,以极富推动力的三连音把情绪推上去,至41小节,左右手旋律斜向发展,通过抖风箱的手法逐渐加强力度直至ff,带出全曲第一次高潮。
变奏二:这是A部的高潮所在,气势高亢,铿锵有力,几乎每个音都有重音记号,一音一变风箱,奏出了号角般激动人心的音调。左手三连音旋律填补拉宽节奏后的音响空白,连续向上的琶音更是把这样的情绪趋向紧张,表现了潮水般汹涌澎湃的内心情感。接下来情绪渐渐缓和、渐弱的同时,三连音向下进行模进,以峰回路转向上六度音程的琶音作为变奏二的结束部分。尽管我们仍能看出一些主题的影子,但变奏二无论从节奏、织体、情绪等诸多方面都与主题有了明显的变化对比。
B 部:情绪基调与A部形成强烈对比,完全不见凄凉的感觉。在和弦的运用上,由原来的小和弦转为明快亮丽色彩的大和弦;在拍号上,由抒情的4/4拍转向轻快的3/4拍。新主题把童真童趣以及无忧的欢乐刻画得淋漓尽致。震风箱模仿鼓点,是乐曲极具民族特色的地方: xxx xx xx 音型贯彻B部始终,体现欢天喜地的喜庆场面,犹如回到故乡,亲人迎接,喜乐融融。(谱例2)
右手以鼓点和弦跳音形式出现,不断向上模进,推动情绪进一步上升,B段主旋律不断反复出现,不停变调转调,构成B主题。
作者将转调移调运用自如,手法娴熟。让人联想到游子回到故乡,大家围坐桌旁,你一言我一语,不同人和游子之间的对话,颇有戏剧性。使音乐情绪不断上升,给人以听觉上的冲击和音响上的新奇感受。 A段主题及变奏从整体上看,是以商调式为主。运用模进手法进行转调,逐步过渡到上方属,形成色彩上的对比,商调式介于大调和小调之间,悲伤间见欢快,欢快中又见悲伤,体现了悲喜交加的情绪。
B段出现新旋律,左手与A段也有不同,但仔细看,鼓点节奏音响效果还在。与变奏的连接处,我们仍可看到抖风箱和五度模进,作者似乎很钟情于这样的连接手法,并且运用效果很好。变奏部分转入E徵调式,由弱渐强,由颗粒性的跳音展开。(149-156)小节相同的节奏,一样的鼓点强弱变化如下所示:
上行四度模进 四度 四度 二度
力 度 PP-----------------→P-----------------→F---------------→FF
小节数 149-150 151-152 153-154 155-156
整个动机的几次力度变化都是通过模进手法完成的,使力度转换极为自然。随着音区的逐步提高,力度和情绪也随之相应提高,直到再现部A’的出现不着痕迹的起到连接作用。(157-160小节)每两小节重复,第一遍强,第二遍弱。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很独特,我们可以在帕格尼尼主题变奏的开始部分见到这种手法的运用。(谱例3)
B 部结尾处大二度的运用,增加了紧张感和不太谐和的气氛,仿佛是回乡梦醒,对现实与梦境之间的徘徊与反思,169小节鼓点节奏再次出现渐慢渐消失,流露出对未来的一丝希望。
A' 部:作为变化再现部A',采用全开变音器放宽放慢处理,由弱到强。运用华丽的上行、重复八度的主旋律、连续三连音节奏及同音反复等手法,气势恢宏,宽广而舒展。表达了海外赤子落叶归根,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渲染了激动人心的辉煌效果,共同构成了全曲的高潮。(谱例4)
尾声:由自成一句上行级进的华彩,引出对主题部分的再现。延长音记号的使用,逐渐稳定情绪,平静下来,右手三度音程做出三度下行的回声效果,给人以静思与回味的心情,淡淡凄凉感再次袭来。此时音乐再度转折,159小节情绪再次激昂,以fff力度齐奏重复变化的主题动机,出现了意外的音响效果,新颖而明亮。结尾大三和弦的使用,形成明亮色彩,同乐曲主题小三和弦忧郁基调形成鲜明对比,在中音的推动下以sf 结束在角和弦上,在具有号召性的和声变化中结束全曲,让无数思乡人心中燃起希望。
三、乐曲《归》的创作特征
(一)中国传统标题的运用
“标题音乐”是指讲述故事、表现文学概念或描绘画面、场景的器乐作品。它通过语义信息,使人对特定音乐信息产生有约定意义的定向联想。中国传统乐曲大多都有明确的标题,赋予文学性的标题对于听众感受、理解音乐和演奏者准确诠释音乐有很大的帮助,它能引导听众和演奏者在感受音乐形象时,产生丰富而准确的联想,正确领悟作曲家的意图。
与中国传统器乐作品一样,音乐的标题性成为乐曲《归》的显著特征之一。该作品有与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相对应的贴切的标题“归”,简单的一个字概括了全曲内容,使音乐形象更加生动和具体化,从忧伤的思乡到明丽欢快的梦里返乡,再到辉煌炽热的归国情怀,使“归”蕴含着波澜壮阔的思想感情,感人至深。
(二)以民族音乐为创作素材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文化和音乐语言,这为作曲家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音乐资源。在乐曲《归》中吸收了福建南音曲调,运用五声调式,极富民族特色,旋律悠扬动听,使人置身于乐曲之中,为主人公的悲而悲,为主人公的喜而喜,和他“同呼吸,共命运”,极富感染力。
(三)作曲技法的巧妙运用
1.多样化旋律的运用
旋律是“由音高和节奏组成的乐音的各种各样的连续进行。” “是一个具有一定表现力的独立声部。” 几千年来,中国音乐表现出一种线性思维,线性旋律是我国传统音乐的典型特点。《归》强调旋律线条的方向性运动,例如主题的旋律就是利用旋律线级进、跳进、颤音等手法来表达忧伤情绪,塑造音乐形象。(参见谱例1)
2.民族色彩和声的运用
和声是音乐创作中重要的艺术手段之一。它与旋律、节奏在一起,成为音乐的基本要素。李未明在作品归中既采用三度结构,又采用了四、五度结构和声,使作品流露出浓郁的民族气息,以下侧重分析他对四、五度结构及二度结构的运用 。
(1) 四度反复作为伴奏和声(谱例5)
四度反复以独立的和声形态位于旋律的下方,与旋律交织在一起,起衬托作用。
(2) 以八度为框架,填充音构成四、五度。(谱例6)
(3) 连接部分抖风箱按四、五度进行模进,形成本乐曲的一大特色。(谱例7)
四、演奏中的艺术处理
(一)突出旋律的主要地位
旋律是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之一,因此在演奏中,旋律的清晰流畅是演奏最基本的要求,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好。下面就旋律问题举例说明 :
1.左手避免喧宾夺主。(谱例8)
主题的陈述与展开,要注意右手旋律部分占主要位置,左手低音是伴奏,起辅助衬托作用,为主旋律服务,听起来主次分明。
2.复调部分避免乱成一团。(谱例9)
在多声部旋律同时行进的过程中,如果每一声部分别采用不同触键时值,在同样风箱力度情况下,旋律主次的关系会变得更有层次。其次,风箱力度变换跟着旋律声部走,每个声部触键应一致,当非主体声部的音型较密集时,可适度把这个声部的每个音都断开一些,这样可以淡化这个声部,使主题突出而清晰。
3.乐段中避免一气呵成。(参见谱例4)
乐段是由乐句组成,就像说话一样,得一句一句说,乐句之间也要有换气的时间,看谱一定要认真仔细,哪里有连线,从哪连到哪,都要看清楚,这样才能保证演奏旋律的层次性,另外,乐段与乐段之间也该有换气的感觉。
(二)合理运用风箱
对手风琴来说,风箱就像人的气息,风箱运用中的速度、力度、幅度和角度都会引起音色、音质及音量的变化。所以在风箱的设计上,一定要依据乐句、乐汇、乐节以及强音位置、句型特点等具体情况,结合演奏者的个体差异,作不同设计。
风箱设计的好坏,对乐曲中的音乐形象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风箱的运用,应该在饱满、平稳的基础上,按乐句进行划分。在这部作品中,A部主题凄凉哀婉,在运用风箱时,要以连风箱为主,左臂的力量必须均匀连贯的送出。这一部分中,无论强弱力度上还是处理手法上都是有层次的,把握好起承转和的关系,控制好每一句的力度,以便突出这一部分高潮所在。B部主题欢快明亮,旋律的跳跃性较强,这就要求风箱必须保持适当的弹性,但一定要有所控制,力度适当。
另外,关于风箱运用技术层面的问题-----抖风箱。抖风箱是靠风箱在短距离内的快速往返,产生一种连续不断而又短促有力的声音。乐曲中出现三抖风箱,这是在二抖基础上难度加大了一些,在一次风箱的开合过程中演奏出三个音。值得注意的是:出风箱稍微向左前方拉,打开风箱的上端,风箱下端基本不动,此时风箱给出一个音头即放松,准备回风箱,回风箱是运用手腕先回风箱的上半部分,再回下半部分,动作流畅,发出清晰干净的三个音,要注意的一点,一个连贯的三抖风箱后,风箱并不是全合的,风箱内还会留一点空气。最初练习是要从慢练,分解动作开始,逐渐加大动作量和音量。(谱例11)
优秀手风琴演奏家风箱的运用,是良好的音乐感觉和扎实的控制技术的完美结合。演奏出具有较高欣赏价值的音乐,才是风箱运用的目的所在。
结语
多年来,我国手风琴前辈在为中国手风琴艺术的民族化、学术化、系统化而努力奋斗。在实现这一目标的道路上,创作是关键,是基础。《归》的创作,无论内容上还是形式上,体现了东方细腻的情感变化和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在这部作品中,充分展示了李未明的创作才华。
然而从整体上说,我国手风琴创作队伍的弱小导致了中国手风琴音乐事业发展上的迟缓,尤其与手风琴演奏水平的飞速发展,形成巨大差距,深切希望在以后发展中能有更多专业作曲家对手风琴的关心,能有更多的人为繁荣手风琴发展做出积极努力,共同为中国风格的手风琴创作注入新活力。
网上搜索pdf版的然后参照着写吧……毕竟是论文~要花点心血的~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