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杰出人物的事迹
一,成吉思汗(1162-1227)
成吉思汗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和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但他对世界的影响远大于对中国的影响。
成吉思汗为中国元朝的统一奠下基础。蒙古人打通西域,实行信仰自由,这为伊斯兰教进入中国奠下基础。
二,商鞅(约前395-前338)
商鞅是战国时期政治家和思想家,法家的代表人物,有人认为他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六位丞相之一。
商鞅推行的”商鞅变法“,使秦国长期凌驾于东方六国之上,而且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张骞(约公元前164-前114)
西汉时期着名的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相传葡萄、石榴、胡桃等物皆为张骞从西域传入中原,而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杂技也传入中国,这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推动了世界文明和社会的发展。
四,朱元璋(1238-1398)
朱元璋为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蒙古族统治下建立了全国大一统的汉人政权,使东亚大陆的统治权重新回到汉人的手中。
也恢复了汉民族在传统中国疆域内丧失已久的政权,以致恢复和极大地增强了汉民族的地位和自信心,也修复了早已元气大伤的中华文化。
五,屈原(约前340-约前278)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着名诗人,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并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屈原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后世的众多文学家,他的诗歌和体裁是中国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中国民间端午节的由来,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六,宋太祖(927-976)
宋太祖汉唐盛风的尚武精神到宋朝为止,因为遇上重文轻武的宋太祖。宋太祖基本统一汉人地区,为汉人历史和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做出了承上启下的重大贡献。
宋太祖奉行”文以靖国“这一理念,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朝代,发达的宋朝在中期就发行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中国历史上国宝级人物:毛泽东排名惊人
2024-10-21 广告
从题主附的照片来看,是比较推崇袁隆平院士。在农业方面,作为解决数十亿人温饱问题的共和国元勋,袁隆平院士有哪些突出的贡献呢?在湖南农科院工作的一位网友,有曾表达了他对袁院士的一些个人看法:
1,袁院士实现了从0到1这个过程,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由袁老主导的杂交水稻,造福万民。
一方面使得政府、社会公众都关注农业科技问题了,因此农业科技人才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有了大幅提高。也使得很多科研人才和青年才俊,积极投身农业科技事业之中。
另一方面使更多的人看到了,农业科技的光明前景,使得很多资本开始关注农业领域,愿意投资农业科技。从而大大推动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袁院士的杂交水稻让我国能自给自足,也让世界看到了解决粮食问题的可能性。从而压制了西方某些势力,想利用粮食问题控制全世界的想法。
有些事情之所以没有发生,不过是不具备条件而已。其实西方人早就提出过“谁来养活中国”“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每一个人”等等。袁老的贡献,就是让西方的阴谋,化为了泡影,还帮世界有效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
另外,袁院士是个有远见的人,他一直致力于杂交水稻在东南亚丶南亚丶非洲的推广。目的有三个:
- 防止粮食运输通路被西方堵死。
- 全球不缺粮了,他国出口到我国的粮食,也不敢胡乱涨价。
- 我国人多地少,农民种粮不赚钱,如果粮价低,国家会允许农民将耕地用来种植经济价值更高的农作物,这也许对农民是个好事。
袁隆平院士,已九十岁高龄。他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水稻一期、二期,所研究的杂交水稻创单产量每亩达一千五百公斤,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提起洪秀全,这是近代史以来绕不开的一个人物,姑且勉强说是人物吧,毕竟两极分化,争议性太多。抛开偏见,他确实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时间,汉人势力的提升也是因他而导致的。
虽然他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速度,不过他本人在30岁以前,以削尖了脑袋想着能够跻身于满清官僚行列,可是,在经历四次院试都无法考中,连秀才都不是,已到而立之年,不事耕作的他再也没有耐心考下去。
在第三次落榜的时候,他无意间或者有意见接触到传教士印发的《劝世良言》,一头扎进了基督教,自己创立拜上帝教,然后和冯云山一起去山区传教,实际上主要工作是以符水给人治病赚钱。
你没有看错,法力无边的上帝让未来的天王给人拿符水治病,如果没有碰见装神弄鬼的杨秀清,这哥俩没准就会被某个乡绅抓住扭送到县衙,轻则各打五十大板,重则砍头示众。
一心想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被村里长辈寄予厚望光大门楣的洪秀全,因为遇见不学有术的杨秀清,人生道路发生改变,大清的命运也因此改变,他本人则成为当时亿万生灵的希望寄托所在。
当然,遇见杨秀清是他的转折点,在杨秀清之前,不光洪秀全本人,大批和他一样的读书人的命运已经改变,这种改变来自于人口的持续增加。但是,社会基础还没有改变,依然是延续千年的模式,小农经济依然是支柱。
社会的模式依然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但是有限的土地无法养活爆发式增长的人口,当时的条件也没办法提供其他的工作机会。
乾隆后期,大清王朝的处境每况愈下,已经彻底失去了往日锐意进取的气势,在全球大航海时代已经完全落后欧洲的情况下,只能想着维持现状,自嘉庆开始,缺乏张力的后代皇帝几乎全部想着守成。
但是,事与愿违,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继续的锁国策略使得清王朝更加的孤立,长期以来防汉如防贼的策略也使得他们和大部分人离心离德,本来赖以维持稳定的八旗军早就腐化不堪,赖以支持帝国的读书人却因为腐败的科举制度无法出人头地。
皇帝的烦心事很多,对于读书人来说,烦心事更加的多,导致他们忧心忡忡的不是帝国的实力一天不如一天,而是竞争者越来越多。
在美洲的玉米、洋芋等传到中国之后,人口快速增长,导致各方面的竞争者都急剧增加,尤其是科场,大清国考并没有因为人口增加而多录取一些人,这一些从小读书的、只知道读书的人一下子前途渺茫,报国无门。
于是,不得不奔波在生活贫困线上继续考,一直考到死,或者另谋出路。而洪秀全呢,恰巧,无意间接触到基督教的洪秀全以符水救人的方式收取钱财,给他一个错觉,上帝帮了他,于是,对自己的谎言更加相信。
既然相信了谎言,于是更加仇视当初付出30年汗水为之奋斗的孔明之道,他仇视科举,也仇视读书,随着声望和势力的增加,这一现象愈加严重。严重到和延续数千年的传统一刀切的程度。
和满清对立的时候,不仅告别了孔孟圣人之道,也背弃了天下众多读书人,以及亿万尊崇传统的老百姓,这意味着从一开始,洪秀全就将自己的未来局限在一根独木桥上,可惜的是,这根独木桥搭在亿万遵从儒学的老百姓头上。
这样的独木桥自然无法让他走向天国,太平美梦也只能被摔碎。一时因为裹挟、蛊惑而得势,被摔下来只是时间问题。
王进喜,1923年10月8日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县赤金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母亲何占信,父亲王金堂。40岁得子的王金堂,看到出生的是一个男孩子,心里非常高兴。按照当地的习俗,父母把孩子和包孩子用的筛子放在秤上一称整好十斤,于是就给孩子起名“十斤娃”。十斤娃名字听起来非常雄壮,可身材瘦小。十斤娃长大后,按照王家的家谱往下排,起名王进喜,希望他欢欢喜喜去上学,学到本领后重整家业。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王进喜受尽苦难。1929年,玉门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灾荒。为了活命,6岁的王进喜用一根棍子领着双目失明的父亲沿街乞讨。
1932年,军阀马步芳要建羊毛厂,王金堂被强迫出劳役。9岁的王进喜让父亲坐在牛车上,赶车把羊毛送到百里之外的酒泉。为了挣钱给父亲治病,10岁的王进喜和几个穷孩子一起到虎狼出没、气候变化无常的妖魔山给地主放牛。王家有几亩地被区长以借为名长期霸占。12岁的王进喜不畏强权,前去讨要。虽然只要回了几丈白土布,却是王进喜与恶势力抗争的一次胜利。14岁时,为了躲兵役,王进喜淘过金、挖过油。1938年,15岁的王进喜进旧玉门油矿当童工,年龄虽小,却干着和大人一样的重活,还经常挨工头的打骂,但他不甘屈辱,奋起反抗。王进喜常因反抗而受惩罚。师傅知道后,给他讲骆驼“攒劲”的故事,告诉他要讲究斗争方法,培养“耐力”。王进喜心中充满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正是这苦难的经历和恶劣的生存环境,炼就了他刚毅坚韧、倔强不屈的性格。
赤城报国
1949年9月25日,玉门解放。1950年春,王进喜通过考试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从1950年春招工到1953年秋,王进喜一直在老君庙钻探大队当钻工,他勤快、能吃苦,各种杂活抢着干。他说,党把我们当主人,主人不能像长工那样磨磨蹭蹭、被动地干活。艰苦的钻井生产实践,锻炼了他坚忍不拔的品格和大公无私的先进思想。1956年4月29日,王进喜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他人生旅途的一个里程碑。入党不久,王进喜担任了贝乌5队队长,带领贝乌5队在石油工业部组织的以“优质快速钻井”为中心的劳动竞赛中,提出了“月上千,年上万,祁连山上立标杆”的口号,创出了月进尺5009.3米的全国钻井最高纪录。10月,王进喜到新疆克拉玛依参加石油工业部召开的现场会。余秋里部长、康世恩副部长把一面“钻井卫星”红旗颁发给他。贝乌5队被命名为“钢铁钻井队”,王进喜被誉为“钻井闯将”。
1959年9月,王进喜出席甘肃省劳模会,被选为建国10周年国庆观礼代表和全国“工交群英会”代表。休会期间,王进喜参观首都“十大建筑”,路过沙滩时,看到行驶的公共汽车上背着“煤气包”,才知道国家缺油,他感到一种莫大的耻辱,这位坚强的西北汉子,蹲在沙滩北大红楼附近的街头哭了起来。从此,这个“煤气包”成为他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思想动力之源。
艰苦创业
1960年2月,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玉门闯将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于3月25日到达萨尔图车站,下了火车,他一不问吃、二不问住,先问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的钻井纪录是多少,恨不得一拳头砸出一口井来,把“贫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面对极端困难和恶劣环境,会战领导小组作出了学习毛主席《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决定。王进喜组织1205队职工认真学习“两论”。通过学习,王进喜认识到:“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困难;这矛盾,那矛盾,国家建设等油用是最主要矛盾。”1205队的钻机到了,没有吊车和拖拉机,汽车也不足。王进喜带领全队工人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人拉肩扛”把钻机卸下来,运到萨55井井场,仅用4天时间,把40米高的井架竖立在茫茫荒原上。井架立起来后,没有打井用的水,王进喜组织职工到附近的水泡子破冰取水,带领大家用脸盆端、水桶挑,硬是靠人力端水50多吨,保证了按时开钻。萨55井于4月19日胜利完钻,进尺1200米,首创5天零4小时打一口中深井的纪录。
1960年4月29日,1205钻井队准备往第二口井搬家时,王进喜右腿被砸伤,他在井场坚持工作。由于地层压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时发生了井喷。危急关头,王进喜不顾腿伤,扔掉拐杖,带头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最终制服了井喷。房东赵大娘看到王进喜整天领着工人没有白天黑夜的干,饭做好了也不回来吃,感慨地说:“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哪!” 余秋里得知后,连声称赞大娘叫得好。在第一次油田技术座谈会上,余秋里号召4万会战职工“学铁人、做铁人,为会战立功,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
1960年4月29日,“五一”万人誓师大会上,王进喜成为大会战树立的第一个典型,成为大会战的一面旗帜。号召一出,群情振奋,战区迅速掀起了“学铁人、做铁人,为会战立功”的热潮。
1960年7月1日,会战指挥部召开庆祝建党39周年和大会战第一战役总结大会,突出表彰了王进喜、马德仁、段兴枝、薛国邦、朱洪昌,他们被树为大会战的“五面红旗”。一个铁人前面走,千百个铁人跟上来。大会战出现了“前浪滚滚后浪涌,一旗高举万旗红”的喜人局面!1960年,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连续创出了月“四开四完”、“五开五完”的好成绩,到年底,共打井19口,完成进尺21258米,接连创造了6项高纪录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很快取得了显著成果。1960年6月1日,大庆油田首车原油外运。1960年底,大庆油田生产原油97万吨。
科学求实
王进喜是吃苦耐劳的实干家,也是科学求实的典范。在科技领域,他以“识字搬山”的意志克服意想不到的困难,刻苦学习,带领工人们以创造性的劳动,创出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1961年2月,王进喜被任命为钻井指挥部生产二大队大队长,负责管理分布在大荒原上的12个钻井队。他经常身背干粮袋,骑着摩托车或步行,深入到各井场,调查研究,检查工作,帮助基层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当了大队长后,他深感没文化开展工作困难,拜机关干部为师,抓紧一切机会学文化。他说:“我认识一个字,就像搬掉一座山。我要翻山越岭去见毛主席。”经过两年多的时间,铁人已经可以独立地看报、读文件、学“毛选”,甚至可以列出简单的发言提纲了。
王进喜学习技术知识始终坚持学以致用。他说:“干,才是马列主义。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他带领工人们不断地从实际需要出发搞技术革新。为提高钻井速度,他和工人改革游动滑车。为打好高压易喷井,他带领工人研究改进泥浆泵。为提高钻井质量,他和科技人员一起研制成功控制井斜的“填满式钻井法”。他还在多年的钻井工作中摸索出一套高超的“钻井绝技”,能根据井下声音判断钻头磨损情况。他对待工作严细认真,一丝不苟,经常向工人强调:“干工作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要经得起子孙万代的检查”。1961年春,部分井队为了追求速度,产生了忽视质量的苗头,连铁人带过的1205队也打斜了一口井。为了扭转这种情况,4月19日,油田召开千人大会,对钻井质量问题提出严肃批评,这个日子被人们称为“难忘的四•一九”。事后,已担任大队长的王进喜带头背水泥,把超过规定斜度的井填掉了。他说:“我们要让后人知道,我们填掉的不光是一口井,还填掉了低水平、老毛病和坏作风”。
无悔奉献
太长了点,可以短点吗,写不下
王进喜 1950年春,王进喜通过考试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从1950年春招工到1953年秋,王进喜一直在老君庙钻探大队当钻工,他勤快、能吃苦,各种杂活抢着干。他说,党把我们当主人,主人不能像长工那样磨磨蹭蹭、被动地干活。艰苦的钻井生产实践,锻炼了他坚忍不拔的品格和大公无私的先进思想。1956年4月29日,王进喜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他人生旅途的一个里程碑。入党不久,王进喜担任了贝乌5队队长,带领贝乌5队在石油工业部组织的以“优质快速钻井”为中心的劳动竞赛中,提出了“月上千,年上万,祁连山上立标杆”的口号,创出了月进尺5009.3米的全国钻井最高纪录。10月,王进喜到新疆克拉玛依参加石油工业部召开的现场会。余秋里部长、康世恩副部长把一面“钻井卫星”红旗颁发给他。贝乌5队被命名为“钢铁钻井队”,王进喜被誉为“钻井闯将”。
邓稼先
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道他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