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乌鲁木齐地区高三年级第三次诊断性测验试卷及评分标准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2011年乌鲁木齐地区高三年级第三次诊断性测验试卷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试题中凡主观题答案意思对即可,若与答案不同而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一~二、(45分)
1.D(蝴蝶效应不是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重要课题,只是对治理国家、管理社会有启示作用。)
2.D(“社会燃烧理论”不是牛文元提出的,他只是应用这一理论。)
3.B(“从科学的发展中得到了一些对决策的基本认识”与赫伯特·西门提出“满意决策论”没有因果关系。)
4.D(益:增多。)
5.C(①表明郑浑品行淳厚;③表明郑浑的勇猛。)
6.A(郑浑离开袁术,主要是因为他预见到袁术必败。)
(1~6题每题3分)
7.(1)现在应当为这些人广开投降的门路,宣传并使他们明白国家的恩德和信义。如果(只是)保住险要的地方而(一味)自守,这就显出(自己的)软弱。(5分)
(2)等到太祖的大军进入汉中时,郑浑运送的军粮最多。郑浑又派百姓去汉中屯田,没有逃亡的人。(5分)
8.塑造了一个伤春自怜、孤独寂寞、饱尝相思之苦的闺中女子的形象。(5分)
9.①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②正反衬托,凸显心境;③对仗工稳,妥帖自然。(6分)
(8~9题的参考答案仅是要点,答题时须有分析)
10.(1)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2)间关莺语花底滑 别有幽愁暗恨生
(3)惶恐滩头说惶恐 留取丹心照汗青 (每空1分,共6分)
三、(25分)
11.(1)A E(B项,“倏然间恢复了常态”只是说明张老师有一定的课堂应变能力;C项,胖男生不是“爱逞能,好表现”,而是多数孩子还没有质疑的习惯,所以对胖男生存有排斥心理;D项,这句话并不是强调张老师始终保持着工作热情,而是说她的教学多年来一直墨守成规,没有变化。)(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5分)
(2)①敬业投入,有一定教学经验,教态和蔼亲切。②教学思想较为传统,认为课上得成功就是学生“对答如流”没问题了。③对善于独立思考的学生不够尊重,挫伤了其质疑、探究的积极性。④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有一定的反思精神。(答出三点即可) (6分)
(3)①形成对比。展现两位教师不同的思想性格:一个简单粗疏,一个睿智多思。突出二
人不同的教育观:虽都注重了引导,但一个是为获得标准答案——求同;一个是为激发学生思维——求异。②表现出孩童充满求知欲和可塑性强的特点。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引导,会造就不同的人。③突出主题,引人深思。昔日的学生,是今天的老师;过去的老师,可能是今天的学生。课堂是教学相长、丰富和历练思想的生命场,如何培养出有探究、创新精神的人值得深思。 (6分)
(4)观点一:因为十几年前上张老师课时的一段切身经历。学生时代受的一次批评,并没有阻止他对问题的思索,表现出他执着的探究精神。同时,自己曾受挫的经历,使现在身为教师的他意识到尊重学生、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重要性。
观点二:想让自己的课上得精彩。课的精彩不在于师生问答毫无障碍,精彩的课要有师生思维的激活和碰撞。刚走上教师岗位,他希望通过上这一课,用一种新的视角去思考问题,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展示自己的思索与风采。
观点三:想让听课的师生受到启发。对课堂中孩子的质疑教师该持有怎样的态度?生活中很多“基本常识”是不是真的无需深究?他想通过这堂课,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含蓄地提醒听课的“张老师们”。 (8分)
四、(25分)
12.(1)A C(B项,陈寅恪行三跪九叩的跪拜礼,主要是因为二人友谊深厚,且陈寅恪对王国维非常敬重;D项,“高深莫测”的说法不当;E项,对传记主要内容的概括不全面,没有涉及选文后半部分的内容。)(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5分)
(2)①二人学识、思想、治学态度高度契合。②对王国维博大精深的学问由衷地敬仰钦佩。③对王国维追求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主张深为赞同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人格理想。④对王国维的死因有不同于众人的深刻理解和独到阐述。(答出三点即可)(6分)
(3)①王国维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极深,是一个“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②王国维处于时代更迭、传统文化衰落之际,信守的传统思想和新的思想产生冲突,精神苦闷。③王国维追求独立自由的精神,投湖自尽就是他坚持学术己见、为理想文化而献身的必然选择。(6分)
(4)启示一:陈寅恪对王国维由衷地敬仰钦佩,二人相互理解和信任,在学识、思想及治学态度等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可见深挚的友谊是在相互理解、信任、欣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两人虽然年龄差距大,共事时间不长,政治思想也不完全一致,却成为挚友,亦可见真正的友谊可以超越世俗,跨越时空。
启示二: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陈寅恪与王国维两位大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遗产,它既是重要的学术主张,也是崇高的人格理想,更是我们应追求的高贵的生命状态。只有具备了独立的思想,在学术研究上才能不断开拓创造,在人生道路上才不会迷失自我,才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精神生活。(8分)
〔第11、12题的第(4)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题干中所列点中的任何一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正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6分。〕
五、(20分)
13.A(刚柔相济:指为人处事强硬和柔和两种手段互相配合,使之恰到好处。此处用来形容汽车的外观设计不恰当。)
14.C(A项,结构混乱,“撤离”后的“的”导致主语成了“中国公民”,而“将他们平安接回”的主语应是“中国政府”;B项,成分残缺,“销售”后缺“采取”的宾语中心语;D项,“遏止”与“心态” 搭配不当。)
15.B (关键要看“便是”“但”“即”“这些”“虽”等在句中起衔接或指代作用的词,且不可忽略横线处的句号。)
(13~15题每题3分)
16.①时代性强,涉及面广,反映一个时代的重大事件、焦点问题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②传布广泛,使用频率高。③语言形式简洁、生动,且有的还不失幽默、调侃的意味。 (6分)
17.略。(补写内容切合语境,表达鲜明生动即可)(5分)
六、(60分)
18.(60分)
一等
(20~16分)
二等
(15~11分)
三等
(10~6分)
四等
(5~0分)
基
础
等
级
内
容
20
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
达
20
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
展
等
级
特
征
20
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显有文采
略显有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说明:
1.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2.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给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解释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分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11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12见解新颖13材料新鲜14构思新巧15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16有个性特征
3.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字扣1分;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4.套作、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郑浑字文公,河南开封人。郑浑的哥哥郑泰死后,郑浑带着郑泰的小儿子郑袤到淮南避难,袁术用优厚的宾客之礼相待。郑浑知道袁术必定会失败。当时华歆担任豫章太守,他向来和郑泰关系交好,郑浑就渡过长江投奔华歆。太祖(曹操)听说郑浑品行淳厚,就召请他做自己的掾吏,后来他又升任为邵陵令。
当时梁兴等人劫掠官吏和百姓五千多家做贼寇,各县不能防御,都感到害怕,就把县衙治所临时迁往郡城里。议论这事的人都认为应当把郡衙官署迁移到地势险要的地方去,郑浑说:“梁兴等人已被击败逃散,流窜在山中险要的地方。虽然有跟随他的人,但大多只是胁从罢了。现在应当为这些人广开投降的门路,宣传并使他们明白国家的恩德和信义。如果只是保住险要的地方而一味自守,这就显出自己的软弱。”郑浑于是召集官吏和百姓,修治城池,做好守卫防御的准备。接着又动员百姓追击梁兴等贼寇,严明赏罚,和老百姓立约盟誓,他们获得的战利品,十分之七用作赏赐。老百姓十分高兴,都愿意捕杀贼寇。郑浑又派百姓中有恩德信义的人,分布在山谷中说服贼寇投降,出来投降的贼寇接连不断。郑浑就派各县县官各自返回本县的治所去安抚归降的贼寇。梁兴等人感到害怕,带领剩下的人马聚集在鄜城。太祖派遣夏侯渊前来帮助进攻鄜城,郑浑带领官吏百姓打头阵,斩杀了梁兴及其同伙。
太祖征伐汉中时,任命郑浑作京兆尹。郑浑因为老百姓都是新近聚集的,所以就为他们制定了移居的法令,让人口多的大户人家和单身独户的人家编在一伍里,让温厚诚信的人和孤儿老人结伴为邻,让他们努力耕作,使他们知道官府的禁令,以便揭发违犯法令的人。从此老百姓都安心务农,而盗贼的活动也停止了。等到太祖的大军进入汉中时,郑浑运送的军粮最多。郑浑又派百姓去汉中屯田,没有逃亡的人。太祖更加赏识他,又把他调入京城做了丞相掾。文帝(曹丕)即位后,郑浑升任阳平、沛郡二郡的太守。他管辖的郡内地界低洼潮湿,遭受水涝灾害,老百姓饥饿困乏。郑浑在萧县和相县的交界处,修筑陂池水坝,开垦稻田,郡里的人都认为这样做不适宜,郑浑说:“这里地势低下,便于灌溉,终究会在养鱼种稻上带来长久的收益,这可是使老百姓富足的根本大事啊。”他于是亲自带领官吏和百姓,一个冬天的时间就全部完成。第二年获得大丰收,田亩的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缴纳的租赋是常年的两倍。老百姓仰赖他带来的好处,撰文刻石颂扬他的功绩,并把修好的陂池命名为郑陂。郑浑转任山阳、魏郡的太守,他的治理也是一样。又因为郡中的百姓苦于缺乏木材,于是就督促老百姓栽种榆树作篱笆,并要求多种五种果树;后来所种的榆树都成了遮蔽屋宅的屏障,五种果树也都硕果累累。进入魏郡界内,只见一座座村庄整齐如一,百姓钱财宽裕、物用富足。郑浑为官清廉朴素,一心为公,他的妻子儿女不免于挨饿受冻。
(陈寿)评论说:郑浑体恤民情,治理得法,大概称得上魏国著名的郡守吧!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试题中凡主观题答案意思对即可,若与答案不同而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一~二、(45分)
1.D(蝴蝶效应不是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重要课题,只是对治理国家、管理社会有启示作用。)
2.D(“社会燃烧理论”不是牛文元提出的,他只是应用这一理论。)
3.B(“从科学的发展中得到了一些对决策的基本认识”与赫伯特·西门提出“满意决策论”没有因果关系。)
4.D(益:增多。)
5.C(①表明郑浑品行淳厚;③表明郑浑的勇猛。)
6.A(郑浑离开袁术,主要是因为他预见到袁术必败。)
(1~6题每题3分)
7.(1)现在应当为这些人广开投降的门路,宣传并使他们明白国家的恩德和信义。如果(只是)保住险要的地方而(一味)自守,这就显出(自己的)软弱。(5分)
(2)等到太祖的大军进入汉中时,郑浑运送的军粮最多。郑浑又派百姓去汉中屯田,没有逃亡的人。(5分)
8.塑造了一个伤春自怜、孤独寂寞、饱尝相思之苦的闺中女子的形象。(5分)
9.①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②正反衬托,凸显心境;③对仗工稳,妥帖自然。(6分)
(8~9题的参考答案仅是要点,答题时须有分析)
10.(1)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2)间关莺语花底滑 别有幽愁暗恨生
(3)惶恐滩头说惶恐 留取丹心照汗青 (每空1分,共6分)
三、(25分)
11.(1)A E(B项,“倏然间恢复了常态”只是说明张老师有一定的课堂应变能力;C项,胖男生不是“爱逞能,好表现”,而是多数孩子还没有质疑的习惯,所以对胖男生存有排斥心理;D项,这句话并不是强调张老师始终保持着工作热情,而是说她的教学多年来一直墨守成规,没有变化。)(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5分)
(2)①敬业投入,有一定教学经验,教态和蔼亲切。②教学思想较为传统,认为课上得成功就是学生“对答如流”没问题了。③对善于独立思考的学生不够尊重,挫伤了其质疑、探究的积极性。④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有一定的反思精神。(答出三点即可) (6分)
(3)①形成对比。展现两位教师不同的思想性格:一个简单粗疏,一个睿智多思。突出二
人不同的教育观:虽都注重了引导,但一个是为获得标准答案——求同;一个是为激发学生思维——求异。②表现出孩童充满求知欲和可塑性强的特点。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引导,会造就不同的人。③突出主题,引人深思。昔日的学生,是今天的老师;过去的老师,可能是今天的学生。课堂是教学相长、丰富和历练思想的生命场,如何培养出有探究、创新精神的人值得深思。 (6分)
(4)观点一:因为十几年前上张老师课时的一段切身经历。学生时代受的一次批评,并没有阻止他对问题的思索,表现出他执着的探究精神。同时,自己曾受挫的经历,使现在身为教师的他意识到尊重学生、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重要性。
观点二:想让自己的课上得精彩。课的精彩不在于师生问答毫无障碍,精彩的课要有师生思维的激活和碰撞。刚走上教师岗位,他希望通过上这一课,用一种新的视角去思考问题,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展示自己的思索与风采。
观点三:想让听课的师生受到启发。对课堂中孩子的质疑教师该持有怎样的态度?生活中很多“基本常识”是不是真的无需深究?他想通过这堂课,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含蓄地提醒听课的“张老师们”。 (8分)
四、(25分)
12.(1)A C(B项,陈寅恪行三跪九叩的跪拜礼,主要是因为二人友谊深厚,且陈寅恪对王国维非常敬重;D项,“高深莫测”的说法不当;E项,对传记主要内容的概括不全面,没有涉及选文后半部分的内容。)(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5分)
(2)①二人学识、思想、治学态度高度契合。②对王国维博大精深的学问由衷地敬仰钦佩。③对王国维追求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主张深为赞同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人格理想。④对王国维的死因有不同于众人的深刻理解和独到阐述。(答出三点即可)(6分)
(3)①王国维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极深,是一个“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②王国维处于时代更迭、传统文化衰落之际,信守的传统思想和新的思想产生冲突,精神苦闷。③王国维追求独立自由的精神,投湖自尽就是他坚持学术己见、为理想文化而献身的必然选择。(6分)
(4)启示一:陈寅恪对王国维由衷地敬仰钦佩,二人相互理解和信任,在学识、思想及治学态度等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可见深挚的友谊是在相互理解、信任、欣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两人虽然年龄差距大,共事时间不长,政治思想也不完全一致,却成为挚友,亦可见真正的友谊可以超越世俗,跨越时空。
启示二: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陈寅恪与王国维两位大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遗产,它既是重要的学术主张,也是崇高的人格理想,更是我们应追求的高贵的生命状态。只有具备了独立的思想,在学术研究上才能不断开拓创造,在人生道路上才不会迷失自我,才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精神生活。(8分)
〔第11、12题的第(4)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题干中所列点中的任何一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正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6分。〕
五、(20分)
13.A(刚柔相济:指为人处事强硬和柔和两种手段互相配合,使之恰到好处。此处用来形容汽车的外观设计不恰当。)
14.C(A项,结构混乱,“撤离”后的“的”导致主语成了“中国公民”,而“将他们平安接回”的主语应是“中国政府”;B项,成分残缺,“销售”后缺“采取”的宾语中心语;D项,“遏止”与“心态” 搭配不当。)
15.B (关键要看“便是”“但”“即”“这些”“虽”等在句中起衔接或指代作用的词,且不可忽略横线处的句号。)
(13~15题每题3分)
16.①时代性强,涉及面广,反映一个时代的重大事件、焦点问题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②传布广泛,使用频率高。③语言形式简洁、生动,且有的还不失幽默、调侃的意味。 (6分)
17.略。(补写内容切合语境,表达鲜明生动即可)(5分)
六、(60分)
18.(60分)
一等
(20~16分)
二等
(15~11分)
三等
(10~6分)
四等
(5~0分)
基
础
等
级
内
容
20
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
达
20
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
展
等
级
特
征
20
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显有文采
略显有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说明:
1.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2.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给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解释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分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11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12见解新颖13材料新鲜14构思新巧15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16有个性特征
3.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字扣1分;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4.套作、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郑浑字文公,河南开封人。郑浑的哥哥郑泰死后,郑浑带着郑泰的小儿子郑袤到淮南避难,袁术用优厚的宾客之礼相待。郑浑知道袁术必定会失败。当时华歆担任豫章太守,他向来和郑泰关系交好,郑浑就渡过长江投奔华歆。太祖(曹操)听说郑浑品行淳厚,就召请他做自己的掾吏,后来他又升任为邵陵令。
当时梁兴等人劫掠官吏和百姓五千多家做贼寇,各县不能防御,都感到害怕,就把县衙治所临时迁往郡城里。议论这事的人都认为应当把郡衙官署迁移到地势险要的地方去,郑浑说:“梁兴等人已被击败逃散,流窜在山中险要的地方。虽然有跟随他的人,但大多只是胁从罢了。现在应当为这些人广开投降的门路,宣传并使他们明白国家的恩德和信义。如果只是保住险要的地方而一味自守,这就显出自己的软弱。”郑浑于是召集官吏和百姓,修治城池,做好守卫防御的准备。接着又动员百姓追击梁兴等贼寇,严明赏罚,和老百姓立约盟誓,他们获得的战利品,十分之七用作赏赐。老百姓十分高兴,都愿意捕杀贼寇。郑浑又派百姓中有恩德信义的人,分布在山谷中说服贼寇投降,出来投降的贼寇接连不断。郑浑就派各县县官各自返回本县的治所去安抚归降的贼寇。梁兴等人感到害怕,带领剩下的人马聚集在鄜城。太祖派遣夏侯渊前来帮助进攻鄜城,郑浑带领官吏百姓打头阵,斩杀了梁兴及其同伙。
太祖征伐汉中时,任命郑浑作京兆尹。郑浑因为老百姓都是新近聚集的,所以就为他们制定了移居的法令,让人口多的大户人家和单身独户的人家编在一伍里,让温厚诚信的人和孤儿老人结伴为邻,让他们努力耕作,使他们知道官府的禁令,以便揭发违犯法令的人。从此老百姓都安心务农,而盗贼的活动也停止了。等到太祖的大军进入汉中时,郑浑运送的军粮最多。郑浑又派百姓去汉中屯田,没有逃亡的人。太祖更加赏识他,又把他调入京城做了丞相掾。文帝(曹丕)即位后,郑浑升任阳平、沛郡二郡的太守。他管辖的郡内地界低洼潮湿,遭受水涝灾害,老百姓饥饿困乏。郑浑在萧县和相县的交界处,修筑陂池水坝,开垦稻田,郡里的人都认为这样做不适宜,郑浑说:“这里地势低下,便于灌溉,终究会在养鱼种稻上带来长久的收益,这可是使老百姓富足的根本大事啊。”他于是亲自带领官吏和百姓,一个冬天的时间就全部完成。第二年获得大丰收,田亩的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缴纳的租赋是常年的两倍。老百姓仰赖他带来的好处,撰文刻石颂扬他的功绩,并把修好的陂池命名为郑陂。郑浑转任山阳、魏郡的太守,他的治理也是一样。又因为郡中的百姓苦于缺乏木材,于是就督促老百姓栽种榆树作篱笆,并要求多种五种果树;后来所种的榆树都成了遮蔽屋宅的屏障,五种果树也都硕果累累。进入魏郡界内,只见一座座村庄整齐如一,百姓钱财宽裕、物用富足。郑浑为官清廉朴素,一心为公,他的妻子儿女不免于挨饿受冻。
(陈寿)评论说:郑浑体恤民情,治理得法,大概称得上魏国著名的郡守吧!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