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巴赫猜想就是要证明1+1=2是吗
大哥哥大姐姐你们好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为证明1+1=2吗?那些1+11+22+3都是什么意思呀陈伯伯用一生时间就是为了证明1+2=3吗我现在上小学3年级了,我们在1年级就学过...
大哥哥大姐姐你们好
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为证明1+1=2吗?那些1+1 1+2 2+3 都是什么意思呀
陈伯伯用一生时间就是为了证明1+2=3吗
我现在上小学3年级了,我们在1年级就学过1+1=2,那些大数学家就是为了证明这个吗 展开
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为证明1+1=2吗?那些1+1 1+2 2+3 都是什么意思呀
陈伯伯用一生时间就是为了证明1+2=3吗
我现在上小学3年级了,我们在1年级就学过1+1=2,那些大数学家就是为了证明这个吗 展开
8个回答
展开全部
这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误解!!!
注:这是转自别人的说法,觉得好就拿来用了
在现代的精密科学中,特别在数学和数理逻辑中,广泛地运用着公理法。什么叫公理法呢?从某一科学的许多原理中,分出一部分最基本的概念和命题,对这些基本概念不下定义,而这一学科的所有其它概念都必须直接或间接由它们下定义;对这些基本命题(也叫公理)也不给予论证,而这一学科中的所有其它命题却必须直接或间接由它们中推出。这样构成的理论体系就叫公理体系,构成这种公理体系的方法就叫公理法。
1+1=2就是数学当中的公理,在数学中是不需要证明的。又因为1+1=2是一切数学定理的基础,所以它也是无法用数学的方法证明的。
至于“1+1为什么等于2?”作为一个问题,没要求大家必须用数学的方法证明,其实只要说明为什么1+1=2就可以了,可以说这是定义,也可以说这是公理。不过用反证法还是可以证明的:假设1+1不等于2,则数学就是一锅粥,凡是用到数学的地方都是一锅粥,人类社会就乱了套了,所以1+1必须等于2。
好了,闲话说完,言归正传。1+1=2对于人类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就像一个小孩滚雪球的过程:第一步,小孩先要用双手捧一捧雪,这一捧雪就相当于人类对世界的感性认识。第二步,小孩把手里的雪捏紧,成为一个小雪球,这个小雪球就相当于人类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形成了概念。于是就有了1。第三步,小孩把雪球放在地上,发现雪球可以粘地上的雪,这就相当于人类的理性认识。雪可以粘雪,相当于1+1=2。第四步,小孩把粘了雪的雪球在雪地上滚一下,发现雪球粘雪后越来越大,这就相当于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阶段,可以进入良性循环了。相当于2+1=3。1,2,3可以排成一个最简单的数列,但是可以演绎至无穷。
有了1只是有了概念,有了1+1=2才有了数学,有了2+1=3才开始了数学的无穷变化。
在数学的规范里,1+1=2;
这早就清清楚楚的写在数学领域的入口处.这是数学法则.
但近年来常有人提出1+1=?的问题.这的确与陈景润的陈氏定理的发现有一丝关联.
为此,我在此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C.Goldbach,1690-1764)于1742年6月7日在给大数学家欧拉的信中提出,是不是所有的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的和?同年6月30日,欧拉在回信中认为这个猜想可能是真的,但他无法证明。
正因为如此,这个命题,称之为哥德巴赫猜想。
现在,哥德巴赫猜想的一般提法是:每个大于等于6的偶数,都可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每个大于等于9的奇数,都可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其实,后一个命题就是前一个命题的推论。
哥德巴赫猜想貌似简单,要证明它却着实不易,成为数学中一个著名的难题。18、19世纪,所有的数论专家对这个猜想的证明都没有作出实质性的推进,直到20世纪才有所突破。1937年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и.M.Bиногралов,1891-1983),用他创造的"三角和"方法,证明了"任何大奇数都可表示为三个素数之和"。不过,维诺格拉多夫的所谓大奇数要求大得出奇,与哥德巴赫猜想的要求仍相距甚远。
直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不行,人们采取了迂回战术,就是先考虑把偶数表为两数之和,而每一个数又是若干素数之积。如果把命题"每一个大偶数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那么哥氏猜想就是要证明"1+1"成立。从20世纪20年代起,外国和中国的一些数学家先后证明了"9+9""2+3""1+5""l+4"等命题。
1966年,我国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在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之后,成功地证明了"1+2",也就是"任何一个大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素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2个的数之和"。这是迄今为止,这一研究领域最佳的成果,距摘取这颗"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仅一步之遥,在世界数学界引起了轰动。"1+2"也被誉为陈氏定理。
在数学界叙述陈氏定理是采用如下形式:
N=p+P2;
N---大偶数;
p---素数;
P2--至多具有两个素因子的殆素数;
所以,1+N仅是数学界用的一个并不达意的简化符号.不理解的最好不用.
从此以后,有一些人,一知半解的赶时髦,到处夸夸其谈,故弄玄虚的提出1+1=?的新闻.就象现在有的买假货的专家,连纳米是什么单位都搞不清,却在大肆吹嘘他的纳米产品.这严重影响了一大批数学概念尚未牢固的年轻人.使他们对基本的数学法则提出疑问.这必然会影响他们自身的数学素质的提高.
牢牢的记住1+1=2.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有丝毫的怀疑.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就不用学什么数学了.
注:这是转自别人的说法,觉得好就拿来用了
在现代的精密科学中,特别在数学和数理逻辑中,广泛地运用着公理法。什么叫公理法呢?从某一科学的许多原理中,分出一部分最基本的概念和命题,对这些基本概念不下定义,而这一学科的所有其它概念都必须直接或间接由它们下定义;对这些基本命题(也叫公理)也不给予论证,而这一学科中的所有其它命题却必须直接或间接由它们中推出。这样构成的理论体系就叫公理体系,构成这种公理体系的方法就叫公理法。
1+1=2就是数学当中的公理,在数学中是不需要证明的。又因为1+1=2是一切数学定理的基础,所以它也是无法用数学的方法证明的。
至于“1+1为什么等于2?”作为一个问题,没要求大家必须用数学的方法证明,其实只要说明为什么1+1=2就可以了,可以说这是定义,也可以说这是公理。不过用反证法还是可以证明的:假设1+1不等于2,则数学就是一锅粥,凡是用到数学的地方都是一锅粥,人类社会就乱了套了,所以1+1必须等于2。
好了,闲话说完,言归正传。1+1=2对于人类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就像一个小孩滚雪球的过程:第一步,小孩先要用双手捧一捧雪,这一捧雪就相当于人类对世界的感性认识。第二步,小孩把手里的雪捏紧,成为一个小雪球,这个小雪球就相当于人类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形成了概念。于是就有了1。第三步,小孩把雪球放在地上,发现雪球可以粘地上的雪,这就相当于人类的理性认识。雪可以粘雪,相当于1+1=2。第四步,小孩把粘了雪的雪球在雪地上滚一下,发现雪球粘雪后越来越大,这就相当于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阶段,可以进入良性循环了。相当于2+1=3。1,2,3可以排成一个最简单的数列,但是可以演绎至无穷。
有了1只是有了概念,有了1+1=2才有了数学,有了2+1=3才开始了数学的无穷变化。
在数学的规范里,1+1=2;
这早就清清楚楚的写在数学领域的入口处.这是数学法则.
但近年来常有人提出1+1=?的问题.这的确与陈景润的陈氏定理的发现有一丝关联.
为此,我在此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C.Goldbach,1690-1764)于1742年6月7日在给大数学家欧拉的信中提出,是不是所有的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的和?同年6月30日,欧拉在回信中认为这个猜想可能是真的,但他无法证明。
正因为如此,这个命题,称之为哥德巴赫猜想。
现在,哥德巴赫猜想的一般提法是:每个大于等于6的偶数,都可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每个大于等于9的奇数,都可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其实,后一个命题就是前一个命题的推论。
哥德巴赫猜想貌似简单,要证明它却着实不易,成为数学中一个著名的难题。18、19世纪,所有的数论专家对这个猜想的证明都没有作出实质性的推进,直到20世纪才有所突破。1937年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и.M.Bиногралов,1891-1983),用他创造的"三角和"方法,证明了"任何大奇数都可表示为三个素数之和"。不过,维诺格拉多夫的所谓大奇数要求大得出奇,与哥德巴赫猜想的要求仍相距甚远。
直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不行,人们采取了迂回战术,就是先考虑把偶数表为两数之和,而每一个数又是若干素数之积。如果把命题"每一个大偶数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那么哥氏猜想就是要证明"1+1"成立。从20世纪20年代起,外国和中国的一些数学家先后证明了"9+9""2+3""1+5""l+4"等命题。
1966年,我国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在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之后,成功地证明了"1+2",也就是"任何一个大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素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2个的数之和"。这是迄今为止,这一研究领域最佳的成果,距摘取这颗"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仅一步之遥,在世界数学界引起了轰动。"1+2"也被誉为陈氏定理。
在数学界叙述陈氏定理是采用如下形式:
N=p+P2;
N---大偶数;
p---素数;
P2--至多具有两个素因子的殆素数;
所以,1+N仅是数学界用的一个并不达意的简化符号.不理解的最好不用.
从此以后,有一些人,一知半解的赶时髦,到处夸夸其谈,故弄玄虚的提出1+1=?的新闻.就象现在有的买假货的专家,连纳米是什么单位都搞不清,却在大肆吹嘘他的纳米产品.这严重影响了一大批数学概念尚未牢固的年轻人.使他们对基本的数学法则提出疑问.这必然会影响他们自身的数学素质的提高.
牢牢的记住1+1=2.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有丝毫的怀疑.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就不用学什么数学了.
展开全部
你说得对,陈景润就是想证明1+1=2的问题,但是究其一生,也就证明出了1+2=3的问题,
陈伯伯由于提出了无限后继数的理论,才使得1+2=3得到证明。
我不知道你是否真的是小学3年级,但是你能对这个问题感兴趣,说明你是个很不一般的人,并且的你的理解都没有问题。
其实最简单的问题往往是最难解决的问题。1+1=2确实是非常难于证明的,证明他的意义不在于让大家知道1+1为什么等于2,这个能一个误解,而在于他将解决很多很多数学中的整数问题,比如质数规律问题。。。。。
这些你去书店查查资料会了解的更多,有些时候网络上的不见得是正确的。
预祝你在数学上成为陈伯伯第二。
陈伯伯由于提出了无限后继数的理论,才使得1+2=3得到证明。
我不知道你是否真的是小学3年级,但是你能对这个问题感兴趣,说明你是个很不一般的人,并且的你的理解都没有问题。
其实最简单的问题往往是最难解决的问题。1+1=2确实是非常难于证明的,证明他的意义不在于让大家知道1+1为什么等于2,这个能一个误解,而在于他将解决很多很多数学中的整数问题,比如质数规律问题。。。。。
这些你去书店查查资料会了解的更多,有些时候网络上的不见得是正确的。
预祝你在数学上成为陈伯伯第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完全是误解。。。
你先把哥德巴赫猜想的问题看明白在来问
别别人说是1+1你就真以为是1+1=2了
谁这么无聊
所谓的哥德巴赫猜想是这样的
1.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2.每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
平时说的都是1的内容
因为是两个奇素数之和,所以简称1+1
明白?
你先把哥德巴赫猜想的问题看明白在来问
别别人说是1+1你就真以为是1+1=2了
谁这么无聊
所谓的哥德巴赫猜想是这样的
1.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2.每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
平时说的都是1的内容
因为是两个奇素数之和,所以简称1+1
明白?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哥德巴赫猜想没记错的话是证明任何一个大于六的偶数都能分解为两个质数的和。不知道怎么就是1+1等于2了。我们平时学的数学是定义好的数学,有很多人为设定,这些设定是很难被证明的,比如什么叫做点、直线,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但说出确切的定义却需要很高深的数学知识。小朋友好好学习,数学很深奥啊,科学的发展主要靠数学推动。学到深处就是哲学,时间空间等等问题了,而不停留在数之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这里的1+1是指:
首先看,6=3+3,8=3+5,10=5+5=3+7,12=5+7......从6开始,偶数似乎都可以分解为两个奇质数的和,于是哥德巴赫想这个规律是否对于之后的一切偶数都成立呢?
他自己没能给出证明,之后很多数学家辛辛苦苦的给出各种证明,
至今1+1仍然没有被证明,但是可以证明2+3,1+2 了,
这里的2+3 是指,可以分解为两个质数的积加三个质数的积。
首先看,6=3+3,8=3+5,10=5+5=3+7,12=5+7......从6开始,偶数似乎都可以分解为两个奇质数的和,于是哥德巴赫想这个规律是否对于之后的一切偶数都成立呢?
他自己没能给出证明,之后很多数学家辛辛苦苦的给出各种证明,
至今1+1仍然没有被证明,但是可以证明2+3,1+2 了,
这里的2+3 是指,可以分解为两个质数的积加三个质数的积。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