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备的评价
6个回答
展开全部
刘备是一个坚韧不拔的英雄。
说刘备是英雄,许多人可能难以接受。因为在一般人心目中,刘备是很窝囊的。他的本事,一是会跑,二是会哭。这是《三国演义》给我们的印象。其实这是误解。首先,刘备并非只会跑,只会哭,他还会别的。其次,在那个时代,会跑会哭也不丢人,并不能证明这人就窝囊,就不 是英雄。刘备会跑,曹操就不会跑?曹操狼狈逃窜的记录也不在少数。刘备会哭,曹操就不会哭?曹操号啕大哭的故事也史不绝书。怎么就没有人说曹操窝囊?可见不能这样简单的看问题。跑,要看为什么跑。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就跑得有道理。哭,也要看为什么哭。为朋友的情谊而哭,就哭得不丢人。刘备的跑和哭,就多半是这种情况。
当然,相对曹操而言,刘备要跑得多一点,哭得多一点,因为他更弱小。刘备出道的时候,除了两个忠心耿耿的兄弟——关羽和张飞,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一文不名。他没有自己的军队,或者说虽然有,也很可怜。刘备初起兵的时候,也是靠财团资助。中山王国(在今河北省定县)的两个大商人张世平和苏双“多与之金财”,让他招兵买马。但刘备参加讨伐黄巾的战争,最后也只得了个“安喜尉”的官职。安喜尉就是安喜县(故治在今河北省定县东)的县尉,是个副县 级的公安局局长,可见人马不多。所以刘备经常要向别人借兵。他那两员大将关羽和张飞也等于是光杆司令,只能自己去逞匹夫之勇。
刘备也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好不容易有那么一两块地盘很快又会失去,只能东奔西走地寄人篱下,反复无常地投靠他人,五易其主,四失妻子。从初出江湖到赤壁之战,刘备可谓半生颠沛流离。《三国演义》讲,有一次,刘备曾在酒后悲愤地说:“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这话虽然是培洞前演义,却也在理,可以看作他的心里话。
刘备还没有什么像样的战功。什么“温酒斩华雄”,什么“三英战吕布”,都是罗贯中帮他打的。实际上,赤壁之战前,刘备在战场上每每是落荒而逃,“先主败绩”的记录屡见不鲜。《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魏书》说,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征讨他的时候,他认为曹操正在和袁绍作战,不会来打他。等到他亲眼看见曹操的旗帜,便吓得掉头就跑,完全不顾部下死活(见麾旌,便弃众而走),哪里像个英雄?当然,刘备也不是一次胜仗都没打过,史书上也有“数有战功”的记录,但那都是些小仗。事实上,诸侯混战的时候,没有一个军阀是被他消灭的,刘备的战功实在乏善可陈。
这样的人当然也不会有多大的名气,袁术就曾经极为不屑地说:“术生年以来,不闻天下有刘备。”这话是袁术对吕布说的,见于《三国志•吕布传》裴松之注引《英雄记》和《后汉书•吕布传》。还有一件事情也能说明问题。据《后汉 书•孔融传》,孔融任北海相的时候,被黄巾军包围,无可奈何,派太史慈向当时官任平原相的刘备求援。刘备惊讶地说:“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耶?”马上派出三千救兵。这段话在《三国志•太史慈传》里,是“备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三国演义》也这么说。但我以为,《后汉书》的“配清惊曰”比《三国志》的“敛容答曰”要准确,而且“惊”的背后是“喜”,即“惊喜”。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当时刘备确实没有名,又很希望有名。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要啥没啥的刘某人,一个到处求人的刘玄德,所到之处却备受欢迎和款待。刘备被吕布打败,投靠曹操,曹操让他做豫州牧,表他为左将军,“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刘备被曹操打败,投靠袁绍,袁绍出城二百里相迎,父子“倾心敬重”。袁绍和曹操是当时最牛的人,尚且如此,何况他人?不把刘备放在眼里的,只有一个袁术。
那么,刘备为什么会受此待遇呢?
解释只有一个,就是袁绍、曹操,还有陶谦他们,都认为刘备是英雄。
曹操曾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也说过“刘备,吾俦也”(刘备,是我的对手啊!)看来,曹操是把刘备当成了自己的对手,一个足以与自己抗衡的人物。
易中天在《品三国》中总结“刘备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英雄之魂,英雄之义”。
《三国志•陈登传》说,刘备在荆州的时候,曾经和刘表一起讨论天下英雄,说到陈登。颤并一个名叫许汜的人说,陈元龙(陈登字元龙)架子大,不讲礼貌。鄙人到下邳见元龙,元龙半天不和鄙人说话,然后自己去睡大床,让我睡小床。 刘备说,足下素有国士之名,可惜并无国士之实。现在天下大乱,帝王失所,大家都希望足下“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然而足下怎么样呢?“求田问舍,言无可采”,这正是元龙所不齿的,他为什么要和足下说话?这也就是碰上元龙了,还算客气。如果是小人我,恨不得自己睡在百尺高楼,让足下睡在地上,还说什么大床小床!这就是辛弃疾词“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的出典。
《三国演义》读多了,总认为刘备是个忍气吞声的窝囊废,其实不然。实际上,刘备也是个豪气冲天的性情中人,也有怒发冲冠拍案而起的时候。比方说那个“督邮”,就是刘备打的,不是张飞打的。当然,由于势力小处境差,常常要投靠他人,刘备不可能像曹操那样“笑傲江湖”。同样,由于性格的原因,或者斗争的需要,刘备沉默寡言(少语言),不动声色(喜怒不形于色),不像曹操那样高谈阔论,眉飞色舞,肆无忌惮地表现出英雄本色。但这不等于说刘备就不是英雄。在他那沉默寡言不动声色甚至忍气吞声的背后,仍然荡漾着一股英雄气。这种英雄气不是表面上的,而是骨子里的。
刘备的“英雄”,表现为他的坚忍不拔。刘备起兵以来,一直不顺,可以说是“人不窝囊事窝囊”,几乎没过过一天舒心的日子。但我们何曾见过他垂头丧气?只见他屡败屡战。他先是参加讨伐黄巾军的战争,当了个副县级的公安局长安喜尉,结果被自己一顿鞭子打没了。后来因为和黄巾军打仗“力战有功”,好不容易熬到一个正县级的高唐令(其间丢官一次),又被黄巾军打败,只好去投靠公孙瓒。碰巧陶谦病故,托他代理徐州,却又被吕布驱逐,只好去投靠曹操。以后,又投靠过袁绍和刘表。可以说,赤壁之战前,刘备一直寄人篱下,而且频繁地更换投靠对象,不断地在敌我友之间周旋。换了别人,尤其是那些以英雄自许的人,恐怕早就不耐烦了,甚至早就自杀了。然而刘备却一直隐忍了下来。他甚至短时间地依附过吕布。《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魏书》说,当时吕布的部下也看出刘备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便对吕布说,刘备“反复难养,宜早图之”。可惜吕布不听,后来果然死在刘备手上。但是,换一个立场,所谓“反复难养”,不正说明刘备有英雄之志和英雄之魂,因此才不会长时间地甘居人下吗?
据《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袁绍对刘备有一个评价:“刘玄德弘雅有信义。”这个评价,应该说是准确的。袁绍到底是袁绍,他也并非总是看不清问题。但这个评价,和前面的说法是矛盾的。一个“反复难养”的人,难道可以说是“弘雅有信义”吗?其实这要看对谁。对于投靠对象,刘备确实“反复难养”;对于依靠对象,刘备就“弘雅有信义”了。为什么呢?就因为刘备是一个有英雄之志的人。有英雄之志,就不会甘居人下,也必须不断地调整策略,寻找机会,因此“反复难养”。同样,有英雄之志,就必须团结同志,凝聚力量,也就必须“弘雅有信义”。其实,我们只要指出一个事实就够了:关羽和张飞,可都是当时一等一的人才。而刘备呢?不但一无所有,而且半生坎坷,很长时间几乎看不到任何希望。然而这两个人却一直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忠贞不渝,至死不悔,关羽甚至还来了个“千里走单骑”。为什么?就因为刘备“弘雅有信义”。 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刘备和关羽、张飞,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的。关羽和张飞,对刘备则名为事之如兄,实际事之如君。可见维系三人友谊的,就是英雄之义。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这三个人“寝则同床”时,他们的太太在哪里?
应该说,刘备的能力是不如曹操的,甚至是远远不如。《三国志》里陈寿评价刘备“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刘备的能力不如曹操,所以他的基业也就较小。诸葛亮说“先帝每称操为能”,也证明了刘备自己知道曹操能力太强,自己比不上。事实上,刘备这辈子只怕一个人,那就是曹操。前面说过,刘备当年在徐州的时候,曹操去征讨他,他说曹操不会来的,没事儿,大家在这儿坐着,后来人家说你看曹操来了,旗子都看见了,刘备一看见曹操的旗帜掉头就跑,老婆孩子都不要了——他就怕曹操。
但是,“怕”就能说刘备不是英雄吗?当然不能。古人语“不以成败论英雄”,当然更不能以能力论英雄了。
说刘备是英雄,许多人可能难以接受。因为在一般人心目中,刘备是很窝囊的。他的本事,一是会跑,二是会哭。这是《三国演义》给我们的印象。其实这是误解。首先,刘备并非只会跑,只会哭,他还会别的。其次,在那个时代,会跑会哭也不丢人,并不能证明这人就窝囊,就不 是英雄。刘备会跑,曹操就不会跑?曹操狼狈逃窜的记录也不在少数。刘备会哭,曹操就不会哭?曹操号啕大哭的故事也史不绝书。怎么就没有人说曹操窝囊?可见不能这样简单的看问题。跑,要看为什么跑。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就跑得有道理。哭,也要看为什么哭。为朋友的情谊而哭,就哭得不丢人。刘备的跑和哭,就多半是这种情况。
当然,相对曹操而言,刘备要跑得多一点,哭得多一点,因为他更弱小。刘备出道的时候,除了两个忠心耿耿的兄弟——关羽和张飞,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一文不名。他没有自己的军队,或者说虽然有,也很可怜。刘备初起兵的时候,也是靠财团资助。中山王国(在今河北省定县)的两个大商人张世平和苏双“多与之金财”,让他招兵买马。但刘备参加讨伐黄巾的战争,最后也只得了个“安喜尉”的官职。安喜尉就是安喜县(故治在今河北省定县东)的县尉,是个副县 级的公安局局长,可见人马不多。所以刘备经常要向别人借兵。他那两员大将关羽和张飞也等于是光杆司令,只能自己去逞匹夫之勇。
刘备也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好不容易有那么一两块地盘很快又会失去,只能东奔西走地寄人篱下,反复无常地投靠他人,五易其主,四失妻子。从初出江湖到赤壁之战,刘备可谓半生颠沛流离。《三国演义》讲,有一次,刘备曾在酒后悲愤地说:“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这话虽然是培洞前演义,却也在理,可以看作他的心里话。
刘备还没有什么像样的战功。什么“温酒斩华雄”,什么“三英战吕布”,都是罗贯中帮他打的。实际上,赤壁之战前,刘备在战场上每每是落荒而逃,“先主败绩”的记录屡见不鲜。《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魏书》说,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征讨他的时候,他认为曹操正在和袁绍作战,不会来打他。等到他亲眼看见曹操的旗帜,便吓得掉头就跑,完全不顾部下死活(见麾旌,便弃众而走),哪里像个英雄?当然,刘备也不是一次胜仗都没打过,史书上也有“数有战功”的记录,但那都是些小仗。事实上,诸侯混战的时候,没有一个军阀是被他消灭的,刘备的战功实在乏善可陈。
这样的人当然也不会有多大的名气,袁术就曾经极为不屑地说:“术生年以来,不闻天下有刘备。”这话是袁术对吕布说的,见于《三国志•吕布传》裴松之注引《英雄记》和《后汉书•吕布传》。还有一件事情也能说明问题。据《后汉 书•孔融传》,孔融任北海相的时候,被黄巾军包围,无可奈何,派太史慈向当时官任平原相的刘备求援。刘备惊讶地说:“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耶?”马上派出三千救兵。这段话在《三国志•太史慈传》里,是“备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三国演义》也这么说。但我以为,《后汉书》的“配清惊曰”比《三国志》的“敛容答曰”要准确,而且“惊”的背后是“喜”,即“惊喜”。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当时刘备确实没有名,又很希望有名。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要啥没啥的刘某人,一个到处求人的刘玄德,所到之处却备受欢迎和款待。刘备被吕布打败,投靠曹操,曹操让他做豫州牧,表他为左将军,“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刘备被曹操打败,投靠袁绍,袁绍出城二百里相迎,父子“倾心敬重”。袁绍和曹操是当时最牛的人,尚且如此,何况他人?不把刘备放在眼里的,只有一个袁术。
那么,刘备为什么会受此待遇呢?
解释只有一个,就是袁绍、曹操,还有陶谦他们,都认为刘备是英雄。
曹操曾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也说过“刘备,吾俦也”(刘备,是我的对手啊!)看来,曹操是把刘备当成了自己的对手,一个足以与自己抗衡的人物。
易中天在《品三国》中总结“刘备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英雄之魂,英雄之义”。
《三国志•陈登传》说,刘备在荆州的时候,曾经和刘表一起讨论天下英雄,说到陈登。颤并一个名叫许汜的人说,陈元龙(陈登字元龙)架子大,不讲礼貌。鄙人到下邳见元龙,元龙半天不和鄙人说话,然后自己去睡大床,让我睡小床。 刘备说,足下素有国士之名,可惜并无国士之实。现在天下大乱,帝王失所,大家都希望足下“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然而足下怎么样呢?“求田问舍,言无可采”,这正是元龙所不齿的,他为什么要和足下说话?这也就是碰上元龙了,还算客气。如果是小人我,恨不得自己睡在百尺高楼,让足下睡在地上,还说什么大床小床!这就是辛弃疾词“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的出典。
《三国演义》读多了,总认为刘备是个忍气吞声的窝囊废,其实不然。实际上,刘备也是个豪气冲天的性情中人,也有怒发冲冠拍案而起的时候。比方说那个“督邮”,就是刘备打的,不是张飞打的。当然,由于势力小处境差,常常要投靠他人,刘备不可能像曹操那样“笑傲江湖”。同样,由于性格的原因,或者斗争的需要,刘备沉默寡言(少语言),不动声色(喜怒不形于色),不像曹操那样高谈阔论,眉飞色舞,肆无忌惮地表现出英雄本色。但这不等于说刘备就不是英雄。在他那沉默寡言不动声色甚至忍气吞声的背后,仍然荡漾着一股英雄气。这种英雄气不是表面上的,而是骨子里的。
刘备的“英雄”,表现为他的坚忍不拔。刘备起兵以来,一直不顺,可以说是“人不窝囊事窝囊”,几乎没过过一天舒心的日子。但我们何曾见过他垂头丧气?只见他屡败屡战。他先是参加讨伐黄巾军的战争,当了个副县级的公安局长安喜尉,结果被自己一顿鞭子打没了。后来因为和黄巾军打仗“力战有功”,好不容易熬到一个正县级的高唐令(其间丢官一次),又被黄巾军打败,只好去投靠公孙瓒。碰巧陶谦病故,托他代理徐州,却又被吕布驱逐,只好去投靠曹操。以后,又投靠过袁绍和刘表。可以说,赤壁之战前,刘备一直寄人篱下,而且频繁地更换投靠对象,不断地在敌我友之间周旋。换了别人,尤其是那些以英雄自许的人,恐怕早就不耐烦了,甚至早就自杀了。然而刘备却一直隐忍了下来。他甚至短时间地依附过吕布。《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魏书》说,当时吕布的部下也看出刘备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便对吕布说,刘备“反复难养,宜早图之”。可惜吕布不听,后来果然死在刘备手上。但是,换一个立场,所谓“反复难养”,不正说明刘备有英雄之志和英雄之魂,因此才不会长时间地甘居人下吗?
据《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袁绍对刘备有一个评价:“刘玄德弘雅有信义。”这个评价,应该说是准确的。袁绍到底是袁绍,他也并非总是看不清问题。但这个评价,和前面的说法是矛盾的。一个“反复难养”的人,难道可以说是“弘雅有信义”吗?其实这要看对谁。对于投靠对象,刘备确实“反复难养”;对于依靠对象,刘备就“弘雅有信义”了。为什么呢?就因为刘备是一个有英雄之志的人。有英雄之志,就不会甘居人下,也必须不断地调整策略,寻找机会,因此“反复难养”。同样,有英雄之志,就必须团结同志,凝聚力量,也就必须“弘雅有信义”。其实,我们只要指出一个事实就够了:关羽和张飞,可都是当时一等一的人才。而刘备呢?不但一无所有,而且半生坎坷,很长时间几乎看不到任何希望。然而这两个人却一直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忠贞不渝,至死不悔,关羽甚至还来了个“千里走单骑”。为什么?就因为刘备“弘雅有信义”。 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刘备和关羽、张飞,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的。关羽和张飞,对刘备则名为事之如兄,实际事之如君。可见维系三人友谊的,就是英雄之义。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这三个人“寝则同床”时,他们的太太在哪里?
应该说,刘备的能力是不如曹操的,甚至是远远不如。《三国志》里陈寿评价刘备“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刘备的能力不如曹操,所以他的基业也就较小。诸葛亮说“先帝每称操为能”,也证明了刘备自己知道曹操能力太强,自己比不上。事实上,刘备这辈子只怕一个人,那就是曹操。前面说过,刘备当年在徐州的时候,曹操去征讨他,他说曹操不会来的,没事儿,大家在这儿坐着,后来人家说你看曹操来了,旗子都看见了,刘备一看见曹操的旗帜掉头就跑,老婆孩子都不要了——他就怕曹操。
但是,“怕”就能说刘备不是英雄吗?当然不能。古人语“不以成败论英雄”,当然更不能以能力论英雄了。
展开全部
刘备这个人物,无论从史书,还是演义,历来看法迥异,赞成的说其“仁义”,反对的说其“奸滑”,但无论如何,刘备这个人物洞缺确实值得研究一下的,我个人的看法主要是以下几点:
首先是皇室血统:封建社会是唯血统论的阶级社会,人们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要讲究血统,因为是汉室宗亲、皇家血脉,因此,尽管刘备志大才疏、屡战屡败,都有一批追随者,因为他是“皇叔”身份,有巨大的优势,如陶谦三让徐州等,就是看在“皇叔”的身份上,这一点,是刘备的主要蔽闹对头曹操所无法比拟的,比如,诸葛亮在舌战群儒就说其不学其祖曹参反而企图谋夺汉室江山的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这也是历史以来否定其实雄才大略、才华出众的曹操的主要原因,因为,人们要褒扬忠,甚至是愚忠。
其次是尊重人才:三国时期的君主其实基本都是尊重人才的,比如曹操就提倡“唯才是举”,孙权也敢大胆启用新人(比如陆逊),不过,玩得最好的肯定是刘备,甚至创下了千古佳话,三顾茅庐已经是千百年来人们的美谈,而因为诸葛亮的出山,改变了刘备的命运,改变了天下的命运,也是因为有诸葛亮才有了三分天下,即三国,这一点,应该说是刘备真正的宏颤罩幸运和优点;相反,人们往往看到的是有些人的“奸滑”,一些人自以为“圆滑”,动辄把别人当成傻瓜,其实,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傻瓜,历史以来的这种人是很多的,现实中也不少,这里就不再举例了。
最后是韬光养晦:应该说,刘备玩韬光养晦确实比较成功,历史上还有个和刘备差不多的,那就是越王勾践,他们的共同点是阳奉阴违、实现战略目的,如果学不好,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比如,现在我们有的人也提倡什么“韬光养晦”,目的并不是为了真正的战略目的,而是自我损伤,比如道德沧丧、买美国国债、贱卖战略资源(如稀土)等,这就是自我损伤,这不是韬光养晦,而是自暴自弃、自甘堕落,与真正的韬光养晦是完全的两回事,不可同日而语。
总的来说,刘备还是个不错的人物,但我真正要说的要是:为人须诚,不奸滑.
首先是皇室血统:封建社会是唯血统论的阶级社会,人们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要讲究血统,因为是汉室宗亲、皇家血脉,因此,尽管刘备志大才疏、屡战屡败,都有一批追随者,因为他是“皇叔”身份,有巨大的优势,如陶谦三让徐州等,就是看在“皇叔”的身份上,这一点,是刘备的主要蔽闹对头曹操所无法比拟的,比如,诸葛亮在舌战群儒就说其不学其祖曹参反而企图谋夺汉室江山的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这也是历史以来否定其实雄才大略、才华出众的曹操的主要原因,因为,人们要褒扬忠,甚至是愚忠。
其次是尊重人才:三国时期的君主其实基本都是尊重人才的,比如曹操就提倡“唯才是举”,孙权也敢大胆启用新人(比如陆逊),不过,玩得最好的肯定是刘备,甚至创下了千古佳话,三顾茅庐已经是千百年来人们的美谈,而因为诸葛亮的出山,改变了刘备的命运,改变了天下的命运,也是因为有诸葛亮才有了三分天下,即三国,这一点,应该说是刘备真正的宏颤罩幸运和优点;相反,人们往往看到的是有些人的“奸滑”,一些人自以为“圆滑”,动辄把别人当成傻瓜,其实,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傻瓜,历史以来的这种人是很多的,现实中也不少,这里就不再举例了。
最后是韬光养晦:应该说,刘备玩韬光养晦确实比较成功,历史上还有个和刘备差不多的,那就是越王勾践,他们的共同点是阳奉阴违、实现战略目的,如果学不好,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比如,现在我们有的人也提倡什么“韬光养晦”,目的并不是为了真正的战略目的,而是自我损伤,比如道德沧丧、买美国国债、贱卖战略资源(如稀土)等,这就是自我损伤,这不是韬光养晦,而是自暴自弃、自甘堕落,与真正的韬光养晦是完全的两回事,不可同日而语。
总的来说,刘备还是个不错的人物,但我真正要说的要是:为人须诚,不奸滑.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05545957.html?an=0&si=2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备五大缺点
1身份卑微:有人说怎么身份卑微也成了刘备的缺点了?在当时的环境里,军阀割据,哪个不是实力雄厚手握一方
兵马的大员?在众多豪侠中有哪一个无权无势呢?除了刘备之外,手里没钱没权比之老好人张扬,和一些垃圾人
物如严白虎之类的都不如。这样的人有什么资本去争天下?(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
2生性懦弱:无论大家怎么喜欢刘备,他的好哭都无法找到合理的借口,可以说他是感情丰富,重情重义,但是一
个男人,更何况是方霸主怎么能没有一点矜持呢?谁敢说这哭里面不带一点虚假?发兵东吴被陆逊火烧联营之后
竟然伤心而逝,这种度量恐怕比不上曹操了。(绝大原因还是关羽张飞的先后辞世)但是我们不是刘备不说了。
3遇事犹豫:当时拜徐州,占荆州,夺西川。要不是刘备老是那么犹豫拿不下主意,哪会死那么多百姓和将士?虽 说同宗基业不可夺取,但是当时情况大家也都知道,如果荆州早取刘综也不用被曹操弄死了不是么?
4军事才能欠缺:一生中似乎没怎么亲自领兵打过仗,尽管后来成立蜀国但是我们发现,刘备发迹史远没有曹操那
么坎坷,他只不过是选择了众多路线中的一条就成功了,况且刘备在只有关羽张飞的时候除了能战胜黄巾军,对
上其他的军队好像很少能赢。(当然当时军力不足,没有谋士。但是谁让他地位低微的?既然出来混,输了就不
要找借口)之后得枯物到几位大贤的帮助,刘备更不用带兵了。所以在关羽张飞死后,刘备亲自率军出讨东吴就暴露
了他浅薄的军事才能。
5亲己排外:赵云是这样了,刚刚报到的徐庶也是不理不问,这种小市民的性格有时候真的让人受不了啊。
刘备的五大优点:
1有志气:虽然身份卑微,没有强大的支援,但是当初贩履之人最后也成就霸业,这不得不说刘备的报国之心拳拳
。
2待人真诚:尽管好哭,但是对待手下确实也很不错,赵子龙救阿斗回来那场面,可以让那些亲刘的人得到安慰,
毕竟子龙还是刘备的一员虎将阿。
3遵法守礼:在当时下克上的年代凳败衫,人人尔虞我诈,唯独刘备可以坚守自己的信念,无论古今刘备的仁义还是大家
普遍认同的,尽管当时曹军铁骑追赶,刘备仍然不顾性命的协百姓一起逃亡,这足以反映出刘备强大的人格魅力
。
4知人善用:尽管自身能力不足,但是刘备可以将身边人才做到知人善用,刘备没杀过大臣,没杀过手下,在刘备
手下的人可以随意发表言论,我想这点才是一个君主最该具备的。
5知错能改:尽管刘备犯下不少错误,不过同样的错误刘备很少犯第二遍,比如对待吕布问题(事关仁义的不算)
,尽管刘备军事政治文化上的成就都不如曹操那么夺目,但是他能成为一方领袖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尽管三国的历史没有众位丰富,但是通过各种渠道还是有所了解,曹操和刘备这两人在历史上都写下过浓重的一
笔,但是人谁能无过,就算圣人也有他的缺点,每个人的优缺点都是和他幼时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
曹操出身官宦,心中只有大志,从来不把百姓放在眼里,所以后来他才有残杀百姓的败笔,不过小时候熟读兵书
,让他在军事枣腔上优于其它领袖。
刘备正好相反,出身市井的刘备最能感受到贫民的疾苦,这些百姓对于他来说才是最重要的财富,但是家中贫困
让他在其他方面就不如曹操般出色了。
历史是镜子,让我们去借鉴,不要因人缺点而大加抨击,要看到长处才能进步啊。
欢迎大家热烈讨论,但是不要谩骂谢谢。
回答者: 51787734 - 试用期 一级 5-2 10:28
《三国志》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而在《三国演义》中,却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
其实刘备是真的“枭雄”、“人杰”。
1身份卑微:有人说怎么身份卑微也成了刘备的缺点了?在当时的环境里,军阀割据,哪个不是实力雄厚手握一方
兵马的大员?在众多豪侠中有哪一个无权无势呢?除了刘备之外,手里没钱没权比之老好人张扬,和一些垃圾人
物如严白虎之类的都不如。这样的人有什么资本去争天下?(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
2生性懦弱:无论大家怎么喜欢刘备,他的好哭都无法找到合理的借口,可以说他是感情丰富,重情重义,但是一
个男人,更何况是方霸主怎么能没有一点矜持呢?谁敢说这哭里面不带一点虚假?发兵东吴被陆逊火烧联营之后
竟然伤心而逝,这种度量恐怕比不上曹操了。(绝大原因还是关羽张飞的先后辞世)但是我们不是刘备不说了。
3遇事犹豫:当时拜徐州,占荆州,夺西川。要不是刘备老是那么犹豫拿不下主意,哪会死那么多百姓和将士?虽 说同宗基业不可夺取,但是当时情况大家也都知道,如果荆州早取刘综也不用被曹操弄死了不是么?
4军事才能欠缺:一生中似乎没怎么亲自领兵打过仗,尽管后来成立蜀国但是我们发现,刘备发迹史远没有曹操那
么坎坷,他只不过是选择了众多路线中的一条就成功了,况且刘备在只有关羽张飞的时候除了能战胜黄巾军,对
上其他的军队好像很少能赢。(当然当时军力不足,没有谋士。但是谁让他地位低微的?既然出来混,输了就不
要找借口)之后得枯物到几位大贤的帮助,刘备更不用带兵了。所以在关羽张飞死后,刘备亲自率军出讨东吴就暴露
了他浅薄的军事才能。
5亲己排外:赵云是这样了,刚刚报到的徐庶也是不理不问,这种小市民的性格有时候真的让人受不了啊。
刘备的五大优点:
1有志气:虽然身份卑微,没有强大的支援,但是当初贩履之人最后也成就霸业,这不得不说刘备的报国之心拳拳
。
2待人真诚:尽管好哭,但是对待手下确实也很不错,赵子龙救阿斗回来那场面,可以让那些亲刘的人得到安慰,
毕竟子龙还是刘备的一员虎将阿。
3遵法守礼:在当时下克上的年代凳败衫,人人尔虞我诈,唯独刘备可以坚守自己的信念,无论古今刘备的仁义还是大家
普遍认同的,尽管当时曹军铁骑追赶,刘备仍然不顾性命的协百姓一起逃亡,这足以反映出刘备强大的人格魅力
。
4知人善用:尽管自身能力不足,但是刘备可以将身边人才做到知人善用,刘备没杀过大臣,没杀过手下,在刘备
手下的人可以随意发表言论,我想这点才是一个君主最该具备的。
5知错能改:尽管刘备犯下不少错误,不过同样的错误刘备很少犯第二遍,比如对待吕布问题(事关仁义的不算)
,尽管刘备军事政治文化上的成就都不如曹操那么夺目,但是他能成为一方领袖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尽管三国的历史没有众位丰富,但是通过各种渠道还是有所了解,曹操和刘备这两人在历史上都写下过浓重的一
笔,但是人谁能无过,就算圣人也有他的缺点,每个人的优缺点都是和他幼时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
曹操出身官宦,心中只有大志,从来不把百姓放在眼里,所以后来他才有残杀百姓的败笔,不过小时候熟读兵书
,让他在军事枣腔上优于其它领袖。
刘备正好相反,出身市井的刘备最能感受到贫民的疾苦,这些百姓对于他来说才是最重要的财富,但是家中贫困
让他在其他方面就不如曹操般出色了。
历史是镜子,让我们去借鉴,不要因人缺点而大加抨击,要看到长处才能进步啊。
欢迎大家热烈讨论,但是不要谩骂谢谢。
回答者: 51787734 - 试用期 一级 5-2 10:28
《三国志》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而在《三国演义》中,却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
其实刘备是真的“枭雄”、“人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源尺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失败”一面,给人以“仁慈”和“重义”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雹雀高哭出岁悄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英雄”的真实形象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程昱:“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陪旁之。”
刘元:“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
陈登:“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
孙权:“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肆此”
周瑜:“刘备以枭雄之姿。”
陆逊:“刘备世之枭雄。”
张辅:“刘备威而有恩,勇而有义,宽宏而有大略。”
张松:“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芦雹橡深雠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鲁破,则益州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
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程昱:“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陪旁之。”
刘元:“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
陈登:“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
孙权:“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肆此”
周瑜:“刘备以枭雄之姿。”
陆逊:“刘备世之枭雄。”
张辅:“刘备威而有恩,勇而有义,宽宏而有大略。”
张松:“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芦雹橡深雠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鲁破,则益州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