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常用修辞手法?
展开全部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题中考查的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二、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三、夸张。
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四、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诗人截取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琵琶尽可以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感情内容,所以说“新”与“旧”的对比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徐兰《出关》),诗人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五、衬托。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修辞。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反衬一般又包括动衬静、声衬寂、乐衬哀。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浚弹琴》),第四联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衬托了琴声的魅力。“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苏轼《阮郎归•初夏》),尾句以棋声衬托了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陈维崧《醉落魄•咏鹰》),诗人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衬托了鹰的形象。
六、顶真。
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顶真的作用是回环跌宕,有旋律美。如“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蛩;泣寒蛩,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马致远《汉宫秋》),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七、双关。
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如“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朱淑真《秋夜》),第三句中“凉”字意义双关,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八、通感。
也叫移觉,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如“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郎士元《听邻家吹笙》),诗人用通感的修辞写了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和欢快。
诗歌鉴赏题中考查的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二、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三、夸张。
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四、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诗人截取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琵琶尽可以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感情内容,所以说“新”与“旧”的对比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徐兰《出关》),诗人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五、衬托。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修辞。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反衬一般又包括动衬静、声衬寂、乐衬哀。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浚弹琴》),第四联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衬托了琴声的魅力。“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苏轼《阮郎归•初夏》),尾句以棋声衬托了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陈维崧《醉落魄•咏鹰》),诗人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衬托了鹰的形象。
六、顶真。
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顶真的作用是回环跌宕,有旋律美。如“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蛩;泣寒蛩,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马致远《汉宫秋》),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七、双关。
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如“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朱淑真《秋夜》),第三句中“凉”字意义双关,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八、通感。
也叫移觉,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如“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郎士元《听邻家吹笙》),诗人用通感的修辞写了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和欢快。
参考资料: http://sq.k12.com.cn/discuz/viewthread.php?tid=362278
展开全部
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一般而言,像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等都常见,而且比较容易理解领会,这里重点介绍两种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
一、互文。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其—是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己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成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球”的意思。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其二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迢迢”“皎皎”互补见义。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这类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如只从字面理解,不但不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其要表达的内容,还会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下面结合常见的一些诗文来具体谈—谈互文的具体应用。
1.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表达了木兰回到久别的家中的欢喜之情。
3.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同上)其中“当窗”与“对镜”为互文。当窗以取亮,对镜以整容。全句是说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云鬓并帖上黄花,并非“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亦并非“贴花黄”只对镜而不当窗。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其中“行”与“灿烂”互补见义。即“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并非日月只运行而不灿烂,也并非星汉只灿烂而不运行。
下面类似的句子就不一一分析了。
5.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睛后雨》)
这类互文中还有当句互文,即上半句的词语与下半句的词语互相补充才是其原意。如:
8.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其中“栗”与“惊”互补见义。即“使深林与层巅战栗而震惊”,并非栗的只是深林,惊的只是层巅。
9.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
其中“下马”与“在船”互补见义。言主人下了马来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马来到船上。不然。主人在岸客人在船,这样举酒饯行就可笑了。
19.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
其中“烟”与“月”互补文见义。即“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并非“笼寒水”的只是“烟”而无“月”,也并非“笼沙”的只是月而无烟。
11.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其中“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
上述当句互文只有这样理解才是其原意。互文除上述表现形式外,还有凡指互文。如:
12.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13.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同上)
第12句中的“东西左右”凡指“四周”。第13句中的“十三……十六……”凡指兰芝出嫁前已具备了很好的才能与品德,不必拘泥于哪年学了什么。
掌握了互文这种特殊的修辞方法,对理解文章内容是有一定好处的。
二、列锦。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在流传深远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叠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个幽远凄清的意境。
运用“列锦”,可以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1.凝炼美。诗歌不同于散文、小说、散文、小说不允许成分缺少,否则就是病句。而诗词有时故意让成分残缺,从而达到简洁凝陈的修辞效果。陆游的《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以高度浓缩的笔墨,勾勒出一幅辽阔宏伟的图画:在大雪飘飞的夜里,乘船抢渡瓜洲;在秋风瑟瑟的大散关,骑马挥刀与敌军厮杀。从语法角度分析,诗人虽然省去了若干词语,只选取了几个关键名词,但并不影响意义的完整表达,语言凝陈,意境开阔。
2.简远美。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岳飞《满江红》中有一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全部运用名词连缀,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这两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字里行间饱含着复杂凝重的思想感情:既有对自己屡遭排挤、壮志难酬的感叹、又有对南宋王朝偏居—隅,不思北伐的愤懑,更有对中原失陷人民的深深的挚爱。寥寥数语,一个胸怀磊落;不患得失、不计名利的高大形象便凸现在读者的面前,辞约而意丰,言近而旨远。
3.含蓄美。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而是委婉地道出,从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北宋柳永的名篇《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篇抒写的是恋人之间的离愁别恨。作为一种隐秘、微妙、复杂的内在感情,若从正面去直接刻画,纵然字斟句酌,也难尽如人意,机灵的诗人深谙此道,他完全搬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抒胸臆的字眼,也没有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所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清新、一凄婉的形象剪接进去,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仔细品味,诗人诸多无法直言表达的情愫,全都寄寓在这些名词连成的画面中,使人可以“心领神会”,而且越咀嚼越觉得情致缠绵、余韵深长。
4.意境美。意境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或自然景色)与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叠用九个名词,写出九种典型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几棵苍老的秃树兀立山野,枯败的藤蔓缠绕其身,黄昏归巢的乌鸦栖息于树上,淙淙的流水流经桥下,荒村茅舍逸然自适,古老荒凉的驿道上秋风阵阵,困顿疲乏、飘泊异乡的游子骑着马正踽踽独行。这三句表面写景,实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尤其是“枯、老、昏、小、古、瘦”等词的运用,有力地渲染出游子那种长期羁旅在外。不得与家人团聚的凄戚怅惆,郁闷悲苦的思想感情。景由情生,情由景显,情和景熔铸成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整体,创造出萧瑟苍茫、深沉隽永的意境,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难怪王国维赞曰:“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佳境。”(《人间词话》)
5.空灵美。空灵美是古典美学的—个重要范畴,古人论诗词,常强调空灵。清代袁枚《随园诗话》引严东友论诗说:“凡诗之妙处;全在于空。”这里的“空”就是空灵的意思,指诗词必须给读者留下大片想像的空间。以激发读者进行审美再创作的热情。名词串“珠”,虽然具有巨大的根据力和高度的包容量,但作者却不完全托出,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虚空境地,让读者主动地凭借自己的审美经验去完善、补充。上面提到的《天净沙"秋思》,题目叫《秋思》,句中却没肩—个“思”字,更没有游子的心理描写,然而“思”的主题却蕴含其中。作者实写景物,虚写情思,这种虚笔描写就体现出一种空灵美,元人周德清“极妙,秋思之祖也”(《中原音韵》)的称赞,是很有道理的。
6.雄壮美。都是名词连缀,似乎给人的感觉是单薄的、清雅的,其实,它也可用来表现雄壮之美。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诗人横空出笔,开篇就把西风、长空、雁叫、霜晨、月这五个形象连缀在—起,形成远近掩映、动静交错的战斗场面,使人真切地感受到环境气氛的严峻、险恶,以及红军浴血奋战的大无畏精神。再如《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这与上句马踏霜晨、号咽西风相呼应,借助高天、谈云、飞雁几个形象,构成一个广阔、深邃而又明朗、活泼的境界。
一、互文。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其—是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己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成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球”的意思。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其二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迢迢”“皎皎”互补见义。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这类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如只从字面理解,不但不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其要表达的内容,还会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下面结合常见的一些诗文来具体谈—谈互文的具体应用。
1.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表达了木兰回到久别的家中的欢喜之情。
3.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同上)其中“当窗”与“对镜”为互文。当窗以取亮,对镜以整容。全句是说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云鬓并帖上黄花,并非“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亦并非“贴花黄”只对镜而不当窗。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其中“行”与“灿烂”互补见义。即“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并非日月只运行而不灿烂,也并非星汉只灿烂而不运行。
下面类似的句子就不一一分析了。
5.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睛后雨》)
这类互文中还有当句互文,即上半句的词语与下半句的词语互相补充才是其原意。如:
8.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其中“栗”与“惊”互补见义。即“使深林与层巅战栗而震惊”,并非栗的只是深林,惊的只是层巅。
9.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
其中“下马”与“在船”互补见义。言主人下了马来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马来到船上。不然。主人在岸客人在船,这样举酒饯行就可笑了。
19.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
其中“烟”与“月”互补文见义。即“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并非“笼寒水”的只是“烟”而无“月”,也并非“笼沙”的只是月而无烟。
11.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其中“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
上述当句互文只有这样理解才是其原意。互文除上述表现形式外,还有凡指互文。如:
12.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13.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同上)
第12句中的“东西左右”凡指“四周”。第13句中的“十三……十六……”凡指兰芝出嫁前已具备了很好的才能与品德,不必拘泥于哪年学了什么。
掌握了互文这种特殊的修辞方法,对理解文章内容是有一定好处的。
二、列锦。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在流传深远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叠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个幽远凄清的意境。
运用“列锦”,可以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1.凝炼美。诗歌不同于散文、小说、散文、小说不允许成分缺少,否则就是病句。而诗词有时故意让成分残缺,从而达到简洁凝陈的修辞效果。陆游的《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以高度浓缩的笔墨,勾勒出一幅辽阔宏伟的图画:在大雪飘飞的夜里,乘船抢渡瓜洲;在秋风瑟瑟的大散关,骑马挥刀与敌军厮杀。从语法角度分析,诗人虽然省去了若干词语,只选取了几个关键名词,但并不影响意义的完整表达,语言凝陈,意境开阔。
2.简远美。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岳飞《满江红》中有一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全部运用名词连缀,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这两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字里行间饱含着复杂凝重的思想感情:既有对自己屡遭排挤、壮志难酬的感叹、又有对南宋王朝偏居—隅,不思北伐的愤懑,更有对中原失陷人民的深深的挚爱。寥寥数语,一个胸怀磊落;不患得失、不计名利的高大形象便凸现在读者的面前,辞约而意丰,言近而旨远。
3.含蓄美。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而是委婉地道出,从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北宋柳永的名篇《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篇抒写的是恋人之间的离愁别恨。作为一种隐秘、微妙、复杂的内在感情,若从正面去直接刻画,纵然字斟句酌,也难尽如人意,机灵的诗人深谙此道,他完全搬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抒胸臆的字眼,也没有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所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清新、一凄婉的形象剪接进去,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仔细品味,诗人诸多无法直言表达的情愫,全都寄寓在这些名词连成的画面中,使人可以“心领神会”,而且越咀嚼越觉得情致缠绵、余韵深长。
4.意境美。意境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或自然景色)与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叠用九个名词,写出九种典型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几棵苍老的秃树兀立山野,枯败的藤蔓缠绕其身,黄昏归巢的乌鸦栖息于树上,淙淙的流水流经桥下,荒村茅舍逸然自适,古老荒凉的驿道上秋风阵阵,困顿疲乏、飘泊异乡的游子骑着马正踽踽独行。这三句表面写景,实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尤其是“枯、老、昏、小、古、瘦”等词的运用,有力地渲染出游子那种长期羁旅在外。不得与家人团聚的凄戚怅惆,郁闷悲苦的思想感情。景由情生,情由景显,情和景熔铸成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整体,创造出萧瑟苍茫、深沉隽永的意境,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难怪王国维赞曰:“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佳境。”(《人间词话》)
5.空灵美。空灵美是古典美学的—个重要范畴,古人论诗词,常强调空灵。清代袁枚《随园诗话》引严东友论诗说:“凡诗之妙处;全在于空。”这里的“空”就是空灵的意思,指诗词必须给读者留下大片想像的空间。以激发读者进行审美再创作的热情。名词串“珠”,虽然具有巨大的根据力和高度的包容量,但作者却不完全托出,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虚空境地,让读者主动地凭借自己的审美经验去完善、补充。上面提到的《天净沙"秋思》,题目叫《秋思》,句中却没肩—个“思”字,更没有游子的心理描写,然而“思”的主题却蕴含其中。作者实写景物,虚写情思,这种虚笔描写就体现出一种空灵美,元人周德清“极妙,秋思之祖也”(《中原音韵》)的称赞,是很有道理的。
6.雄壮美。都是名词连缀,似乎给人的感觉是单薄的、清雅的,其实,它也可用来表现雄壮之美。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诗人横空出笔,开篇就把西风、长空、雁叫、霜晨、月这五个形象连缀在—起,形成远近掩映、动静交错的战斗场面,使人真切地感受到环境气氛的严峻、险恶,以及红军浴血奋战的大无畏精神。再如《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这与上句马踏霜晨、号咽西风相呼应,借助高天、谈云、飞雁几个形象,构成一个广阔、深邃而又明朗、活泼的境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对偶
2.顶真
3.夸张
4.通感
5.互文
6.反覆
7.叠字
等等
2.顶真
3.夸张
4.通感
5.互文
6.反覆
7.叠字
等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顶针 对偶 互文 比拟 夸张 等等 很多的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