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初二年级第一学期生物复习提纲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第一节 尿的形成与排出
1.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途径:尿液、粪便、呼吸、汗液
2.排泄和排遗: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等(细胞内代谢的终产物)排除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粪便是由食物消化后(细胞外、消化道内)的残渣形成的,它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遗。
3.泌尿系统的组成
*4.肾脏的结构:周围是皮质,里面是髓质,中央是肾盂。
5.肾单位的结构与功能及尿的形成过程:
肾单位: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尿液形成的基本结构单位
肾单位
书P82资料分析:
主要成分
(克/100毫升) 血浆中 肾小囊中(原尿) 尿液中(终尿)
水 90 98 96
蛋白质 8.00 0.00 0.00
葡萄糖 0.10 0.10 0.00
无机盐 0.72 0.72 0.10
尿素 0.03 0.03 1.80
6.尿的排出的意义:人体排尿,不仅起到排出废物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有重要的作用。
7.区别血液、血浆、原尿、尿液: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血液分层后,上层淡黄色的半透明液体是血浆;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原尿中不含蛋白质、血细胞;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尿液(终尿)中只含有水、部分无机盐、尿素。
*书P83练习:肝细胞产生的尿素分子,将经过哪些结构才能随尿液排出体外?[肝脏内的毛细血管→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肾动脉→肾入球小动脉→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输尿管→膀胱→尿道]
第二节 人粪尿的处理(详见书P85-87)
1.方法:建沼气池、高温堆肥、建生态厕所
2.作用:杀死各种细菌、虫卵,分解有机物和其他有害物质
第六章 人体对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一)眼
1.人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2.视觉的形成过程:物体反射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形成物像)→视神经→大脑皮层(产生视觉)
3.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近视眼配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配戴凸透镜矫正。
(二)耳
1.耳的结构和功能
(1)外耳
(2)中耳
(3)内耳
2.听觉的形成过程: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听觉感受器(耳蜗)→听神经→大脑皮层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
1.神经系统
2.神经元的结构(如右图)
功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就叫反射。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反射的类型
(1)简单的反射(非条件反射):指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如排尿反射、眨眼、吃东西唾液分泌、咽反射、缩手反射、膝跳反射等;
(2)复杂的反射(条件反射):是人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如望梅止渴。
简单的反射(非条件反射) 复杂的反射(条件反射)
先天/后天 先天 后天
参与反射的中枢 脑干和脊髓 大脑皮层
反射弧 永久固定 暂时、易变
适应范围 适应的范围小,只适应不变的环境 适应的范围广,可以适应多变的环境
第四节 激素调节
1.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的区别
有无导管 分泌物输送方式 实例
内分泌腺 无 通过血液循环 垂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胰岛、卵巢、睾丸等
外分泌腺 有 通过导管 汗腺、泪腺、皮脂腺、消化腺等
2.人体主要内分泌腺的位置和名称(书P106)
3.几种激素的作用及分泌失调症
激素名称 产生部位
(内分泌腺) 作用 分泌失调症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促进新陈代谢
促进生长发育
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成人分泌过多:甲亢
婴幼儿分泌过少:呆小症
生长激素 垂体 促进生长 幼年分泌过多:巨人症
幼年分泌过少:侏儒症
胰岛素 胰岛 调节糖类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降血糖) 分泌过少:糖尿病
性激素 卵巢/睾丸 促进生殖细胞生成和生殖器官发育,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 分泌过少:性器官萎缩,第二性征减退
4.激素:①来源:内分泌腺 ②运输:血液循环 ③含量少 ④作用:调节生命活动
5.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高效
6.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关系: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动物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
1.水生动物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1)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2)能在水中呼吸
2.鱼类的主要特征:体表常常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3.其他水生动物(无脊椎动物):
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如海葵、海蜇、珊瑚虫、水母等
软体动物:身体柔软、靠贝壳保护,如乌贼、章鱼、河蚌等
甲壳动物: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如虾类和蟹类(节肢动物门)
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
1.陆地生活的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
(1)陆地气候相对干燥,与此相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比如爬行动物具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具有外骨骼;
(2)陆地上的动物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
(3)除蚯蚓等动物外,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都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
(4)陆地生活的动物还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2.环节动物(以蚯蚓为例)的主要特征: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详见P14-16)
3.哺乳动物(以家兔为例)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详见P16-18)
第三节 空中飞行的动物
1.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
(1)身体呈流线型;
(2)前肢变成翼,翼上有排列整齐的大型羽毛;
(3)胸肌发达;
(4)长骨中空,胸骨有龙骨突;
(5)循环系统结构完善;
(6)消化系统发达,直肠短,不储存粪便;
(7)有独特的气囊,双重呼吸。
2.昆虫(以蝗虫为例)的主要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里头是肉外是骨,头上两根感觉须,两对翅膀三对足。(详见P24-26)
3.节肢动物(以昆虫为例)的主要特征: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总结:
体表 呼吸器官 运动方式及运动器官 体温 繁衍方式 代表动物
环节动物 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体壁 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蠕动 变温 卵生 蚯蚓、沙蚕、水蛭
节肢动物
(昆虫) 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 气管 变温 卵生 蝗虫
鱼类 体表常常被有鳞片 鳃 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变温 卵生 鲫鱼
两栖动物 肺(皮肤辅助呼吸) 变温 卵生 青蛙
鸟类 鸟类的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 双重呼吸(肺和气囊) 体温高而恒定 卵生 鸽子、信天翁
哺乳动物 体表被毛 肺 体温高而恒定 胎生、哺乳 家兔
爬行动物 肺 鳄鱼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1.运动系统的组成:
运动系统
2.关节的结构(如右图)
3.人体的主要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等。
4.骨骼肌:骨骼肌通过肌腱连在不同骨上;骨骼肌的特性:受刺激而收缩。
5.运动的产生:骨骼肌收缩,牵拉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
2.动物行为的产生:
3.研究运动行为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
第三节 社会行为
1.社会行为的特征:
(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3)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2.群体中的信息交流: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交流信息,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节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维持生态平衡
(2)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第二节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生产人类所需的某种物质。
2.仿生学: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
3.动物与仿生的例子:
(1)宇航服——长颈鹿
(2)荧光灯——萤火虫
(3)雷达——蝙蝠
(4)悉尼歌剧院——乌龟
(5)超声波报警器——夜蛾
*图片发不上去,书上有,落实就好了。
希望你能满意,谢谢!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第一节 尿的形成与排出
1.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途径:尿液、粪便、呼吸、汗液
2.排泄和排遗: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等(细胞内代谢的终产物)排除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粪便是由食物消化后(细胞外、消化道内)的残渣形成的,它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遗。
3.泌尿系统的组成
*4.肾脏的结构:周围是皮质,里面是髓质,中央是肾盂。
5.肾单位的结构与功能及尿的形成过程:
肾单位: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尿液形成的基本结构单位
肾单位
书P82资料分析:
主要成分
(克/100毫升) 血浆中 肾小囊中(原尿) 尿液中(终尿)
水 90 98 96
蛋白质 8.00 0.00 0.00
葡萄糖 0.10 0.10 0.00
无机盐 0.72 0.72 0.10
尿素 0.03 0.03 1.80
6.尿的排出的意义:人体排尿,不仅起到排出废物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有重要的作用。
7.区别血液、血浆、原尿、尿液: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血液分层后,上层淡黄色的半透明液体是血浆;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原尿中不含蛋白质、血细胞;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尿液(终尿)中只含有水、部分无机盐、尿素。
*书P83练习:肝细胞产生的尿素分子,将经过哪些结构才能随尿液排出体外?[肝脏内的毛细血管→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肾动脉→肾入球小动脉→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输尿管→膀胱→尿道]
第二节 人粪尿的处理(详见书P85-87)
1.方法:建沼气池、高温堆肥、建生态厕所
2.作用:杀死各种细菌、虫卵,分解有机物和其他有害物质
第六章 人体对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一)眼
1.人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2.视觉的形成过程:物体反射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形成物像)→视神经→大脑皮层(产生视觉)
3.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近视眼配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配戴凸透镜矫正。
(二)耳
1.耳的结构和功能
(1)外耳
(2)中耳
(3)内耳
2.听觉的形成过程: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听觉感受器(耳蜗)→听神经→大脑皮层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
1.神经系统
2.神经元的结构(如右图)
功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就叫反射。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反射的类型
(1)简单的反射(非条件反射):指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如排尿反射、眨眼、吃东西唾液分泌、咽反射、缩手反射、膝跳反射等;
(2)复杂的反射(条件反射):是人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如望梅止渴。
简单的反射(非条件反射) 复杂的反射(条件反射)
先天/后天 先天 后天
参与反射的中枢 脑干和脊髓 大脑皮层
反射弧 永久固定 暂时、易变
适应范围 适应的范围小,只适应不变的环境 适应的范围广,可以适应多变的环境
第四节 激素调节
1.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的区别
有无导管 分泌物输送方式 实例
内分泌腺 无 通过血液循环 垂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胰岛、卵巢、睾丸等
外分泌腺 有 通过导管 汗腺、泪腺、皮脂腺、消化腺等
2.人体主要内分泌腺的位置和名称(书P106)
3.几种激素的作用及分泌失调症
激素名称 产生部位
(内分泌腺) 作用 分泌失调症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促进新陈代谢
促进生长发育
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成人分泌过多:甲亢
婴幼儿分泌过少:呆小症
生长激素 垂体 促进生长 幼年分泌过多:巨人症
幼年分泌过少:侏儒症
胰岛素 胰岛 调节糖类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降血糖) 分泌过少:糖尿病
性激素 卵巢/睾丸 促进生殖细胞生成和生殖器官发育,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 分泌过少:性器官萎缩,第二性征减退
4.激素:①来源:内分泌腺 ②运输:血液循环 ③含量少 ④作用:调节生命活动
5.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高效
6.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关系: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动物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
1.水生动物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1)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2)能在水中呼吸
2.鱼类的主要特征:体表常常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3.其他水生动物(无脊椎动物):
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如海葵、海蜇、珊瑚虫、水母等
软体动物:身体柔软、靠贝壳保护,如乌贼、章鱼、河蚌等
甲壳动物: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如虾类和蟹类(节肢动物门)
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
1.陆地生活的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
(1)陆地气候相对干燥,与此相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比如爬行动物具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具有外骨骼;
(2)陆地上的动物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
(3)除蚯蚓等动物外,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都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
(4)陆地生活的动物还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2.环节动物(以蚯蚓为例)的主要特征: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详见P14-16)
3.哺乳动物(以家兔为例)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详见P16-18)
第三节 空中飞行的动物
1.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
(1)身体呈流线型;
(2)前肢变成翼,翼上有排列整齐的大型羽毛;
(3)胸肌发达;
(4)长骨中空,胸骨有龙骨突;
(5)循环系统结构完善;
(6)消化系统发达,直肠短,不储存粪便;
(7)有独特的气囊,双重呼吸。
2.昆虫(以蝗虫为例)的主要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里头是肉外是骨,头上两根感觉须,两对翅膀三对足。(详见P24-26)
3.节肢动物(以昆虫为例)的主要特征: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总结:
体表 呼吸器官 运动方式及运动器官 体温 繁衍方式 代表动物
环节动物 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体壁 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蠕动 变温 卵生 蚯蚓、沙蚕、水蛭
节肢动物
(昆虫) 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 气管 变温 卵生 蝗虫
鱼类 体表常常被有鳞片 鳃 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变温 卵生 鲫鱼
两栖动物 肺(皮肤辅助呼吸) 变温 卵生 青蛙
鸟类 鸟类的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 双重呼吸(肺和气囊) 体温高而恒定 卵生 鸽子、信天翁
哺乳动物 体表被毛 肺 体温高而恒定 胎生、哺乳 家兔
爬行动物 肺 鳄鱼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1.运动系统的组成:
运动系统
2.关节的结构(如右图)
3.人体的主要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等。
4.骨骼肌:骨骼肌通过肌腱连在不同骨上;骨骼肌的特性:受刺激而收缩。
5.运动的产生:骨骼肌收缩,牵拉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
2.动物行为的产生:
3.研究运动行为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
第三节 社会行为
1.社会行为的特征:
(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3)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2.群体中的信息交流: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交流信息,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节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维持生态平衡
(2)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第二节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生产人类所需的某种物质。
2.仿生学: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
3.动物与仿生的例子:
(1)宇航服——长颈鹿
(2)荧光灯——萤火虫
(3)雷达——蝙蝠
(4)悉尼歌剧院——乌龟
(5)超声波报警器——夜蛾
*图片发不上去,书上有,落实就好了。
希望你能满意,谢谢!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