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资料
6个回答
展开全部
李牧简介
李牧(?—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汉族。战国时期赵国柏人(今邢台市隆尧县人),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官至赵国相,大将,受封赵国武安君。功显赫,生平未尝一败仗。李牧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以抵御秦国为主。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他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终其一生,主要是做为武将活跃于历史舞台的。
约在赵惠文王(前298年——前266年)中期,李牧已成为一位富有韬略的边将。他常居代地雁门郡(今山西宁武以北一带),根据实战需要,他设置官吏僚属,当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为军费。他厚待战士,每天宰杀数头牛犒劳士卒;他注意提高战斗能力,每天教练士卒骑射;他有严格的防守措施,挑选派出人员侦探敌情、随时发出报警信号。他和军民约定:一旦匈奴人侵,未得出击号令,一律速将人马物质全部退入堡垒固守,不得轻易出击。这样坚持数年,军队无任何伤亡损失,形成了一支装备精良而素质极高的边防军。
但匈奴却以为李牧胆怯,军卒中亦有人觉得自己的将领胆怯,为此常有议论。赵王闻听传言,便责备李收。李牧不予理睬,激怒赵王,召他回朝,另派别将取代他。
新将领守边一年多,匈奴一入侵,便带兵出战。出战多数失利,损失伤亡很重,边民不能进行正常的耕种和畜牧。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守,李牧谢绝,坚称有病,闭门不出。赵王再三勉强,李牧才说:“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赵王应允,于是李牧再度到了边地。
李牧一如既往,匈奴仍是数年一无所得。但匈奴终究还是认为李牧胆怯,边地军卒得到丰厚的供养而未能效力,也都想请求一战。于是李牧精选战车1300乘,精骑1.3万匹,勇士五万人,射手10万人,加紧演习战术。同时放纵边民畜牧,使民众布满原野,诱使匈奴人侵。
匈奴小股人马侵入时,赵军假装败走,并抛下数千民众给敌人。匈奴单于贪得民众财物,便率大军入侵,李牧常设奇阵,用两侧包抄,痛击敌人,大破匈奴10余万骑。接连又灭掉(衤詹)褴,攻破东胡,降服林胡,单于落荒而逃,以后10多年不敢接近赵国边城。
由于李牧确保了赵国边境的安全,使赵国君臣能无后顾之忧地对付强秦的兼并战争,实际上,蔺相如、廉颇、赵奢等人在政治军事斗争上的每一个胜利,都有李牧的协作支持在内。
李牧到朝中任职,约在孝成王二十年(前 246年)以后。这一年,他曾因国事需要调回朝中,以相国身份出使秦国,定立盟约,使秦国归还了赵国之质子。两年后,悼襄王继位。当时,赵奢、蔺相如已死,廉颇与乐乘均出走他国,李牧成为朝中重臣。悼襄王二年(前 243年)他带兵攻取了燕的武遂(今河北徐水县西)、方城(今河北固安县南)。此时,泰国迅速地兼并了魏国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国屈服之后,把主要兵力对向赵国。赵王迁二年(前 234年),秦大将桓(齿奇)攻取赵的平阳(今河北临漳县西)、武城(今山东武城县西),杀赵将扈辄,斩首10万。三年(前 233年),又带重兵攻打赵国。赵派李牧为大将军,大破秦军于宜安(今河北高城县西南),桓(齿奇)兵败潜逃。秦王暴怒,以金千斤,邑万家购求桓(齿奇)(又称樊于期)之首。可见此次大胜对秦打击沉重,而赵得到喘息之机。因功大,李牧被封为武安君。
赵王迁四年(前 233年),秦再度出兵攻赵之番吾(今河北平山县),李牧出击,秦军败逃,但赵的军力损失也很大。当时韩、魏已听命于秦,尾随秦军攻赵,李牧为此又向南进军,抵御韩、魏的进攻。
赵正迁七年(前 229年),秦国大将王翦大举攻赵国,率上党兵卒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县),杨瑞和率河间兵卒进围赵都邯郸。赵国派李牧、司马尚倾全军抵御,一直相持到第二年。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而更大的忧患还在朝中,昏聩的赵王迁,对那个诬陷过廉颇的秦国间谍郭开宠信不疑。秦国在战场上不能速胜,便又行反间故计,重金贿赂郭开,使其诬告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迁不作分析,马上派赵蓖及齐将颜聚取代李牧。李牧为社稷军民计,拒交兵权,继续奋勇抵抗。赵王、郭开便暗中窥探,乘其不备之时,加以捕获残杀,并罢黜废免了司马尚。三个月后,王翦大破赵军,杀死赵蓖,俘虏了赵王迁及颜聚,攻取邯郸,灭掉了赵国。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优秀的将领。他的无辜被害,使后人无不扼腕叹恨。胡三省注《通鉴》时曾将李牧的被害与赵国的灭亡联系在一起:“赵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杀之,以速其亡。”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赞》中说赵王迁“其母倡也”,“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批判赵王迁而迁怒其母,未必妥当,但他的义愤填膺,与读者的心是相通的。这种义愤。起着强烈而深刻的教育作用,也是对爱国志士的慰藉
------------------------
李牧(?—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汉族。战国时期赵国柏人(今邢台市隆尧县人),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官至赵国相,大将,受封赵国武安君。功显赫,生平未尝一败仗。李牧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以抵御秦国为主。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他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终其一生,主要是做为武将活跃于历史舞台的。
约在赵惠文王(前298年——前266年)中期,李牧已成为一位富有韬略的边将。他常居代地雁门郡(今山西宁武以北一带),根据实战需要,他设置官吏僚属,当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为军费。他厚待战士,每天宰杀数头牛犒劳士卒;他注意提高战斗能力,每天教练士卒骑射;他有严格的防守措施,挑选派出人员侦探敌情、随时发出报警信号。他和军民约定:一旦匈奴人侵,未得出击号令,一律速将人马物质全部退入堡垒固守,不得轻易出击。这样坚持数年,军队无任何伤亡损失,形成了一支装备精良而素质极高的边防军。
但匈奴却以为李牧胆怯,军卒中亦有人觉得自己的将领胆怯,为此常有议论。赵王闻听传言,便责备李收。李牧不予理睬,激怒赵王,召他回朝,另派别将取代他。
新将领守边一年多,匈奴一入侵,便带兵出战。出战多数失利,损失伤亡很重,边民不能进行正常的耕种和畜牧。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守,李牧谢绝,坚称有病,闭门不出。赵王再三勉强,李牧才说:“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赵王应允,于是李牧再度到了边地。
李牧一如既往,匈奴仍是数年一无所得。但匈奴终究还是认为李牧胆怯,边地军卒得到丰厚的供养而未能效力,也都想请求一战。于是李牧精选战车1300乘,精骑1.3万匹,勇士五万人,射手10万人,加紧演习战术。同时放纵边民畜牧,使民众布满原野,诱使匈奴人侵。
匈奴小股人马侵入时,赵军假装败走,并抛下数千民众给敌人。匈奴单于贪得民众财物,便率大军入侵,李牧常设奇阵,用两侧包抄,痛击敌人,大破匈奴10余万骑。接连又灭掉(衤詹)褴,攻破东胡,降服林胡,单于落荒而逃,以后10多年不敢接近赵国边城。
由于李牧确保了赵国边境的安全,使赵国君臣能无后顾之忧地对付强秦的兼并战争,实际上,蔺相如、廉颇、赵奢等人在政治军事斗争上的每一个胜利,都有李牧的协作支持在内。
李牧到朝中任职,约在孝成王二十年(前 246年)以后。这一年,他曾因国事需要调回朝中,以相国身份出使秦国,定立盟约,使秦国归还了赵国之质子。两年后,悼襄王继位。当时,赵奢、蔺相如已死,廉颇与乐乘均出走他国,李牧成为朝中重臣。悼襄王二年(前 243年)他带兵攻取了燕的武遂(今河北徐水县西)、方城(今河北固安县南)。此时,泰国迅速地兼并了魏国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国屈服之后,把主要兵力对向赵国。赵王迁二年(前 234年),秦大将桓(齿奇)攻取赵的平阳(今河北临漳县西)、武城(今山东武城县西),杀赵将扈辄,斩首10万。三年(前 233年),又带重兵攻打赵国。赵派李牧为大将军,大破秦军于宜安(今河北高城县西南),桓(齿奇)兵败潜逃。秦王暴怒,以金千斤,邑万家购求桓(齿奇)(又称樊于期)之首。可见此次大胜对秦打击沉重,而赵得到喘息之机。因功大,李牧被封为武安君。
赵王迁四年(前 233年),秦再度出兵攻赵之番吾(今河北平山县),李牧出击,秦军败逃,但赵的军力损失也很大。当时韩、魏已听命于秦,尾随秦军攻赵,李牧为此又向南进军,抵御韩、魏的进攻。
赵正迁七年(前 229年),秦国大将王翦大举攻赵国,率上党兵卒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县),杨瑞和率河间兵卒进围赵都邯郸。赵国派李牧、司马尚倾全军抵御,一直相持到第二年。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而更大的忧患还在朝中,昏聩的赵王迁,对那个诬陷过廉颇的秦国间谍郭开宠信不疑。秦国在战场上不能速胜,便又行反间故计,重金贿赂郭开,使其诬告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迁不作分析,马上派赵蓖及齐将颜聚取代李牧。李牧为社稷军民计,拒交兵权,继续奋勇抵抗。赵王、郭开便暗中窥探,乘其不备之时,加以捕获残杀,并罢黜废免了司马尚。三个月后,王翦大破赵军,杀死赵蓖,俘虏了赵王迁及颜聚,攻取邯郸,灭掉了赵国。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优秀的将领。他的无辜被害,使后人无不扼腕叹恨。胡三省注《通鉴》时曾将李牧的被害与赵国的灭亡联系在一起:“赵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杀之,以速其亡。”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赞》中说赵王迁“其母倡也”,“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批判赵王迁而迁怒其母,未必妥当,但他的义愤填膺,与读者的心是相通的。这种义愤。起着强烈而深刻的教育作用,也是对爱国志士的慰藉
------------------------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于2017-09-16
展开全部
李牧风驰电掣,一再击破了秦人的进攻。但是李牧真能力挽狂澜吗?不能!李牧虽然一再战胜,但兵力的损失是很严重的(据说丧兵数十万),地盘也越打越小,就剩邯郸地区硕果仅存了。
确实,决定战争全面胜负的是综合国力,赵国国力已然不济。李牧虽然一再战胜秦军,但并不意味着赵军不死人,赵国的粮食物资不消耗。而这种消耗,对于一个临近全面崩溃的虚弱的国家,无疑是致命的。今天我们看见许多企业加速膨胀,然后迅速陷入困境,道理大体与此相似——现金流加速枯竭。
公元前230年,邯郸地区发生特大旱灾,土地寸毛不生——秦国人可以趁机灭赵了。但这还不是秦人攻赵的最佳时机,一定要等赵人再饿上一冬,饿到次年肚子半透明的时候,秦军才挥动了数十万之众,以王翦、杨端和、李信为统率,分三路对赵国发出空前规模的总攻击。
李牧不敢怠慢,与自己的副将司马尚,硬着头皮,继续对秦军作战。但是秦军很快就解除了这两位赵将的苦恼——用反间计杀死了李牧,废司马尚。李牧竟然死在自己人手里。风云不与,徒求无益。
关于李牧的死法,过程是这样的:
赵王迁宠信一个很八卦的人,叫做韩仓。韩仓诬陷李牧——具体怎么诬陷的不知道。赵王迁竟然听信了。 字串4
韩仓跑到朝廷的传达室宣布赵王迁的旨意:“李牧,你知罪吗?有一次你战胜回朝,大王赐酒招待。你向大王敬酒的时候手里却握着一把匕首!”
李牧一下子懵了:“我冤枉啊!我身子虽然高大,俩胳膊却不一样长。我的右胳膊有病伸不直。跪坐的时候胳膊够不着地面。惟恐应对大王显得不够恭敬,所以让工人做了一块木头接在手上。如果大王不信,可以让他来看。哪里是匕首啊?!”于是伸出袖子中的木手。
“你不用解释了。大王已经以‘持匕首罪’论你死,不赦。”
李牧心中的万丈豪情,一下子全漏在了沙里,他拔出宝剑,遥望着朝堂上的圣君拜了两拜,刚要自裁,突然想起什么来似的,说:“做人臣的不能在宫中自杀。”(大约是怕君王看了不忍,或者是打扫起来麻烦吧)
于是李牧疾趋而出,出了宫门,右手举起宝剑准备自刎。但是他右胳膊短啊,弯曲着,仍然够不着脖子,他便把宝剑的尖衔在口里,对着柱子猛冲上去,噗哧一声自刺而死。当此之时,忠臣的鲜血,染红了这个国家的柱石。
三个月之后,王翦率数十万之众大破赵军,杀赵葱,然后急攻邯郸,邯郸失守,虏赵王迁。赫赫的赵国,至此终于灭亡了。秦王政亲自入邯郸接收。 字串5
赵国亡国以后,赵王迁侥幸没有死,被秦人流放到陕西以南的汉中,每天像李煜一样思念故乡,作山水之讴(“一江春水向东流”之类的),闻者无不流涕。不知他心中对于李牧,是否有悔悟。
他死是件很简单的事儿
当赵迁仅凭其母亲妖冶的姿色和香气袭人的枕头风,不费吹灰之力就搞定了哥哥赵嘉的太子之位,在国王宝座上与郭开之流声色犬马到第七个年头时,叱咤风云的一代名将李牧突然间就死了。
一生戎马倥偬、从未打过败仗的李牧,不是死在抵御外敌侵略的浴血疆场,而是死在自己执掌帅印的中军帐内。他既不是死于敌国刺客的暗杀,也不是被自己的部下谋害,更不是寿终正寝无疾而终,他是自己把自己杀死的。
李牧打了一辈子仗,杀敌无数,但要把自己杀死,还真有点儿难为他。按《战国策》的说法,李牧天生残疾,右臂伸不直,甚至在向那个混蛋国王赵迁下跪时,右臂够不着地,不得已做了个假肢,以表示对国家元首的尊重。不料,这个假肢却被赵迁身边的小人韩仓诬陷为谋反的凶器。赵迁他爹赵偃在世时,就有中敌人反间计、听信小人谗言的嗜好,使赵国永远失去了起用廉颇的机会。把“有其父必有其子”套用在赵迁身上,简直是毫厘不差。这位倡优调教过的继任元首,与其父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竟毫不含糊地重蹈了他老爹的覆辙,在赵国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再次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听信内奸郭开、韩仓的谗言,以谋反罪令李牧自裁。
在雁门关领兵守关时,韬略在胸的李牧宁可下岗也不听国王赵丹的瞎指挥,这回赵丹的孙子赵迁说要带走他的小命了,他却不折不扣地照办了。他拔剑自刎却够不着自己的脖子,便毅然决然地口衔宝剑撞柱而亡。
在李牧慷慨悲壮地吞剑自裁时,秦国大将王翦率领的虎狼之师,已被李牧指挥的大军死死挡在井陉关外一年有余。兵临邯郸城下的秦将杨端和,也因为李牧的存在,只能在邯郸城外望城兴叹,一筹莫展。李牧死后,赵国的黎民百姓都哭了,秦国的上上下下都笑了。王翦和杨端和也得意地蹦了起来,他们立马挥师攻赵。在没有李牧的赵国,他们杀赵葱,败颜聚,如入无人之境,仅三个月就扫平了赵国,攻克了邯郸城,提溜走了那个败家误国的赵迁。
李牧拼命苦苦支撑的赵国,从此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李牧在,赵国就在;李牧死,赵国也就亡了。李牧是赵国名副其实的擎天柱,却稀里糊涂地成了赵国的袁崇焕。赵迁并没有崇祯的血性和廉耻,他也不会自觉自愿地去上吊自杀,而是规规矩矩地把邯郸地图和价值连城的和氏璧高高举过头顶,跪在了嬴政的脚下,彻底称臣了。最后他被赢政流放到了房陵(今湖北房县)。
不过赵迁的羞耻之心未泯,他不像傻小子刘禅那样乐不思蜀,而是整天在他的流放之地以泪洗面。直到这时他才良心发现,没有李牧的赵国,也就没有了他赵迁的声色犬马:“使李牧在此,秦人岂得食吾邯郸之粟耶?”
使李牧不在的恰恰是他赵迁,吃不上邯郸粮食的也活该是他老兄。他每天只能在异国他乡面对房陵的石室和流水,忏悔悲鸣:“良臣淹没兮,社稷沦亡。余不听聪兮,敢怨秦王!”
此时沦为“流亡政治犯”的赵迁,终于彻底醒悟了,这事儿不能怪秦王,只能怪自己的昏庸无道。但这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后悔曲儿没唱几天,这个混蛋就因悲伤过度,一命呜呼了。
政治上率真可爱的将军
可叹李牧将军,他能把雁门关打造成铁壁铜墙,令匈奴闻风丧胆,不敢越雷池半步,却对背后自己人射来的暗箭、戳来的冷枪,没有丝毫的防范能力;他能一次次挡住秦国百万之众的虎狼之师,却挡不住混蛋赵迁乌鸦嘴中喷出来的一句疯话;他的残障躯体能于千军万马之中纵横驰骋而不倒,却在郭开谗言鼓噪的阴风中不堪一击;他力挽狂澜救得了偌大的赵国,却救不下自己的性命。
手握重兵的李牧为何落得如此窝囊的结局?他能否真正称得上人们交口称赞的一代叱咤风云的军神将仙?这得从李牧的身上找问题。
首先得怪李牧太自负,也太单纯,在波诡云谲的官场大染缸中太没有政治头脑。
至少从赵丹那一代领导核心开始,年轻的李牧就提着脑袋东征西杀,身为一介布衣却满脑子的军事韬略,把剽悍的匈奴牢牢地挡在雁门关之外,以一次次无可争辩的战功,升任威震匈奴的边关大将。这一切虽然得益于李牧个人的高超军事指挥才能和不怕死的硬骨头拼命精神,但他不谙官场人情世故,对提拔过自己的各级领导从未有过什么感谢之类的表示和举动。相反,当大老板赵丹命令其对匈奴主动出击时,他却公然违抗元首指令,依然故我地按照自己的一贯韬略,按兵不动,一再纵容匈奴的频繁挑衅和掳掠。
作为赵国手握重兵的边关大将,对大老板的指示置若罔闻,单凭这一条,李牧就犯了独裁者的大忌,按一般规律就该杀头。还好赵丹也算大度,仅将李牧撤职,却未查办。对其犯上举动,老板虽然嘴上没说,但其心里肯定恼怒万分,猜忌和提防从此时刻萦绕心间。
而当派去接替李牧的老板亲信屡屡败于匈奴之手时,赵丹不得已又三番五次屈尊请李牧二次出山,重返雁门关,为赵国的北部长城遮风挡雨。恃才自傲的李牧,对赵老板的浩荡龙恩非但不感激涕零,反而一再称病婉拒,甚至固执己见地和老板讨价还价:“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
李牧非逼着老板同意他的既定的对匈防御方针,连个台阶也不知道给老板下。
李牧不仅手握赵国北部的边疆重兵,而且拥有雁门关与代郡的赋税和财政收入的支配大权。作为赵国如此炙手可热的封疆大吏,他既不向邯郸城中的王亲国戚、达官贵人进贡行贿,更不把巨额财富据为己有,而是每天杀牛宰羊,犒劳手下的三军将士;减租减息,厚待边关的黎民百姓。他派出的大量情报人员,深入大漠敌后,刺探敌情,而对邯郸城内的官场行情,却毫无兴趣,漠不关心。
这就决定了李牧只能战胜铁骑强弩的匈奴骑兵,却对来自庙堂之上的冷枪暗箭束手无策。后来的封疆大吏们都汲取了他的教训,谁也不再效仿他的所作所为了。
虽然李牧韬略在胸,欲擒故纵,诱敌深入,杀敌十多万,令匈奴闻风丧胆,十多年不敢招惹赵国,向世人展示了他无以伦比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但要命的是,这同时也证实了老板赵丹指挥和用人的错误——李牧让大老板丢尽了颜面。
别人在取得成绩时,挂在嘴边的第一句话都是上级领导的英明决策。李牧倒好,威震华夏却一言不发,功高盖世而心如止水,并且他对元首的难堪情绪不闻不问,不管不顾,依旧默不作声地固守着雁门关和代郡,习武练兵,把国王赵丹晾在了邯郸城。这弄得赵国上下一时摸不清头脑,到底在赵国是当今元首赵丹牛,还是毛头边将李牧牛?
李牧牛,就一个人一边儿呆着牛去吧,长期守着千里之外的边关对着匈奴人牛吧。邯郸城的王宫中一次次轰轰烈烈地封侯授爵,也就没他李牧什么事儿了。李牧一直没弄明白,为什么邯郸城中的王侯和公爵走马灯似的变换着,就是一直轮不上自己一次?
而赵丹只有在捉襟见肘、手足无措之际才能想起李牧,但也只是利用一下他的一身蛮力。
长平大败后,赵国元气大伤,立即遭到燕国乘人之危的疯狂围剿。这时赵丹想到了李牧,但也只让他做廉颇的副手。李牧依然只知道勇往直前地冲锋陷阵,三下五除二就打败了入侵代郡的燕军,斩杀了燕将卿秦。完事后廉颇被封为信平君,成了赵之相国,而他李牧又没事儿干了,只能回他的雁门关蹲着去了。
幸亏赵丹没有像他手下人嘴上喊叫的那样万寿无疆,而是年纪轻轻就一命呜呼了,不然的话,李牧可能在他手下有穿不完的小鞋,一辈子也难有出头之日。
他的死亡模式很经典
大老板赵丹死后,他的儿子赵偃继任。换了新老板,李牧花岗岩脑子依然不开窍,也不知道汲取以前的教训,赶紧找新领导表表忠心,送点礼物,联络一下感情,以求得新领导有个好的新印象。
其实新领导赵偃有很多业余爱好和个性特点,可供李牧献媚讨好。这小子最大的喜好是声色犬马,不务正业——整天与美女打闹厮混,连娼妓都不放过。人家郭开早就号准了新领导的脉,根本不用去边疆守关、前线厮杀,仅凭投新领导所好,就能在赵国的政坛上呼风唤雨。
破费点儿小钱对李牧这位封疆大吏而言,连九牛之一毛都不到。李牧稍微低低头,弯弯腰,就能混得比郭开好上不知多少倍,可没有人看到李牧官场活动的蛛丝马迹。
赫赫有名的廉颇怎么样?廉颇的官儿比他大,功劳比他高,资格更比他老,可人家郭开三言两语就能把领导忽悠住,三下五除二就把廉颇鼓捣到外国去了,不仅使他再也不能在赵国的地界上指手画脚了,而且还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廉颇光能吃饭拉屎,老不中用了。
这事儿就发生在李牧的眼皮底下,他却“麻木不仁”,毫无反应,不去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只会一门心思地演兵习武。对于他来说,只要能打仗,就绝不过问职位高低和功劳大小。
在赵偃当政期间,李牧曾一口气攻下了燕国的武遂(今河北徐水西)、方城(今河北固安南),却不知去讨封请赏。名不见经传的庞暖为帅时,他也不计较职位高低,甘当配角,在胡卢河伏击燕国相国剧辛,歼敌两万余人。剧辛无奈自杀,燕王只好向赵国求和罢兵。他至少为赵偃这小子撑起了赵国的多半壁江山,职位却依然原地踏步。
确实,决定战争全面胜负的是综合国力,赵国国力已然不济。李牧虽然一再战胜秦军,但并不意味着赵军不死人,赵国的粮食物资不消耗。而这种消耗,对于一个临近全面崩溃的虚弱的国家,无疑是致命的。今天我们看见许多企业加速膨胀,然后迅速陷入困境,道理大体与此相似——现金流加速枯竭。
公元前230年,邯郸地区发生特大旱灾,土地寸毛不生——秦国人可以趁机灭赵了。但这还不是秦人攻赵的最佳时机,一定要等赵人再饿上一冬,饿到次年肚子半透明的时候,秦军才挥动了数十万之众,以王翦、杨端和、李信为统率,分三路对赵国发出空前规模的总攻击。
李牧不敢怠慢,与自己的副将司马尚,硬着头皮,继续对秦军作战。但是秦军很快就解除了这两位赵将的苦恼——用反间计杀死了李牧,废司马尚。李牧竟然死在自己人手里。风云不与,徒求无益。
关于李牧的死法,过程是这样的:
赵王迁宠信一个很八卦的人,叫做韩仓。韩仓诬陷李牧——具体怎么诬陷的不知道。赵王迁竟然听信了。 字串4
韩仓跑到朝廷的传达室宣布赵王迁的旨意:“李牧,你知罪吗?有一次你战胜回朝,大王赐酒招待。你向大王敬酒的时候手里却握着一把匕首!”
李牧一下子懵了:“我冤枉啊!我身子虽然高大,俩胳膊却不一样长。我的右胳膊有病伸不直。跪坐的时候胳膊够不着地面。惟恐应对大王显得不够恭敬,所以让工人做了一块木头接在手上。如果大王不信,可以让他来看。哪里是匕首啊?!”于是伸出袖子中的木手。
“你不用解释了。大王已经以‘持匕首罪’论你死,不赦。”
李牧心中的万丈豪情,一下子全漏在了沙里,他拔出宝剑,遥望着朝堂上的圣君拜了两拜,刚要自裁,突然想起什么来似的,说:“做人臣的不能在宫中自杀。”(大约是怕君王看了不忍,或者是打扫起来麻烦吧)
于是李牧疾趋而出,出了宫门,右手举起宝剑准备自刎。但是他右胳膊短啊,弯曲着,仍然够不着脖子,他便把宝剑的尖衔在口里,对着柱子猛冲上去,噗哧一声自刺而死。当此之时,忠臣的鲜血,染红了这个国家的柱石。
三个月之后,王翦率数十万之众大破赵军,杀赵葱,然后急攻邯郸,邯郸失守,虏赵王迁。赫赫的赵国,至此终于灭亡了。秦王政亲自入邯郸接收。 字串5
赵国亡国以后,赵王迁侥幸没有死,被秦人流放到陕西以南的汉中,每天像李煜一样思念故乡,作山水之讴(“一江春水向东流”之类的),闻者无不流涕。不知他心中对于李牧,是否有悔悟。
他死是件很简单的事儿
当赵迁仅凭其母亲妖冶的姿色和香气袭人的枕头风,不费吹灰之力就搞定了哥哥赵嘉的太子之位,在国王宝座上与郭开之流声色犬马到第七个年头时,叱咤风云的一代名将李牧突然间就死了。
一生戎马倥偬、从未打过败仗的李牧,不是死在抵御外敌侵略的浴血疆场,而是死在自己执掌帅印的中军帐内。他既不是死于敌国刺客的暗杀,也不是被自己的部下谋害,更不是寿终正寝无疾而终,他是自己把自己杀死的。
李牧打了一辈子仗,杀敌无数,但要把自己杀死,还真有点儿难为他。按《战国策》的说法,李牧天生残疾,右臂伸不直,甚至在向那个混蛋国王赵迁下跪时,右臂够不着地,不得已做了个假肢,以表示对国家元首的尊重。不料,这个假肢却被赵迁身边的小人韩仓诬陷为谋反的凶器。赵迁他爹赵偃在世时,就有中敌人反间计、听信小人谗言的嗜好,使赵国永远失去了起用廉颇的机会。把“有其父必有其子”套用在赵迁身上,简直是毫厘不差。这位倡优调教过的继任元首,与其父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竟毫不含糊地重蹈了他老爹的覆辙,在赵国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再次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听信内奸郭开、韩仓的谗言,以谋反罪令李牧自裁。
在雁门关领兵守关时,韬略在胸的李牧宁可下岗也不听国王赵丹的瞎指挥,这回赵丹的孙子赵迁说要带走他的小命了,他却不折不扣地照办了。他拔剑自刎却够不着自己的脖子,便毅然决然地口衔宝剑撞柱而亡。
在李牧慷慨悲壮地吞剑自裁时,秦国大将王翦率领的虎狼之师,已被李牧指挥的大军死死挡在井陉关外一年有余。兵临邯郸城下的秦将杨端和,也因为李牧的存在,只能在邯郸城外望城兴叹,一筹莫展。李牧死后,赵国的黎民百姓都哭了,秦国的上上下下都笑了。王翦和杨端和也得意地蹦了起来,他们立马挥师攻赵。在没有李牧的赵国,他们杀赵葱,败颜聚,如入无人之境,仅三个月就扫平了赵国,攻克了邯郸城,提溜走了那个败家误国的赵迁。
李牧拼命苦苦支撑的赵国,从此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李牧在,赵国就在;李牧死,赵国也就亡了。李牧是赵国名副其实的擎天柱,却稀里糊涂地成了赵国的袁崇焕。赵迁并没有崇祯的血性和廉耻,他也不会自觉自愿地去上吊自杀,而是规规矩矩地把邯郸地图和价值连城的和氏璧高高举过头顶,跪在了嬴政的脚下,彻底称臣了。最后他被赢政流放到了房陵(今湖北房县)。
不过赵迁的羞耻之心未泯,他不像傻小子刘禅那样乐不思蜀,而是整天在他的流放之地以泪洗面。直到这时他才良心发现,没有李牧的赵国,也就没有了他赵迁的声色犬马:“使李牧在此,秦人岂得食吾邯郸之粟耶?”
使李牧不在的恰恰是他赵迁,吃不上邯郸粮食的也活该是他老兄。他每天只能在异国他乡面对房陵的石室和流水,忏悔悲鸣:“良臣淹没兮,社稷沦亡。余不听聪兮,敢怨秦王!”
此时沦为“流亡政治犯”的赵迁,终于彻底醒悟了,这事儿不能怪秦王,只能怪自己的昏庸无道。但这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后悔曲儿没唱几天,这个混蛋就因悲伤过度,一命呜呼了。
政治上率真可爱的将军
可叹李牧将军,他能把雁门关打造成铁壁铜墙,令匈奴闻风丧胆,不敢越雷池半步,却对背后自己人射来的暗箭、戳来的冷枪,没有丝毫的防范能力;他能一次次挡住秦国百万之众的虎狼之师,却挡不住混蛋赵迁乌鸦嘴中喷出来的一句疯话;他的残障躯体能于千军万马之中纵横驰骋而不倒,却在郭开谗言鼓噪的阴风中不堪一击;他力挽狂澜救得了偌大的赵国,却救不下自己的性命。
手握重兵的李牧为何落得如此窝囊的结局?他能否真正称得上人们交口称赞的一代叱咤风云的军神将仙?这得从李牧的身上找问题。
首先得怪李牧太自负,也太单纯,在波诡云谲的官场大染缸中太没有政治头脑。
至少从赵丹那一代领导核心开始,年轻的李牧就提着脑袋东征西杀,身为一介布衣却满脑子的军事韬略,把剽悍的匈奴牢牢地挡在雁门关之外,以一次次无可争辩的战功,升任威震匈奴的边关大将。这一切虽然得益于李牧个人的高超军事指挥才能和不怕死的硬骨头拼命精神,但他不谙官场人情世故,对提拔过自己的各级领导从未有过什么感谢之类的表示和举动。相反,当大老板赵丹命令其对匈奴主动出击时,他却公然违抗元首指令,依然故我地按照自己的一贯韬略,按兵不动,一再纵容匈奴的频繁挑衅和掳掠。
作为赵国手握重兵的边关大将,对大老板的指示置若罔闻,单凭这一条,李牧就犯了独裁者的大忌,按一般规律就该杀头。还好赵丹也算大度,仅将李牧撤职,却未查办。对其犯上举动,老板虽然嘴上没说,但其心里肯定恼怒万分,猜忌和提防从此时刻萦绕心间。
而当派去接替李牧的老板亲信屡屡败于匈奴之手时,赵丹不得已又三番五次屈尊请李牧二次出山,重返雁门关,为赵国的北部长城遮风挡雨。恃才自傲的李牧,对赵老板的浩荡龙恩非但不感激涕零,反而一再称病婉拒,甚至固执己见地和老板讨价还价:“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
李牧非逼着老板同意他的既定的对匈防御方针,连个台阶也不知道给老板下。
李牧不仅手握赵国北部的边疆重兵,而且拥有雁门关与代郡的赋税和财政收入的支配大权。作为赵国如此炙手可热的封疆大吏,他既不向邯郸城中的王亲国戚、达官贵人进贡行贿,更不把巨额财富据为己有,而是每天杀牛宰羊,犒劳手下的三军将士;减租减息,厚待边关的黎民百姓。他派出的大量情报人员,深入大漠敌后,刺探敌情,而对邯郸城内的官场行情,却毫无兴趣,漠不关心。
这就决定了李牧只能战胜铁骑强弩的匈奴骑兵,却对来自庙堂之上的冷枪暗箭束手无策。后来的封疆大吏们都汲取了他的教训,谁也不再效仿他的所作所为了。
虽然李牧韬略在胸,欲擒故纵,诱敌深入,杀敌十多万,令匈奴闻风丧胆,十多年不敢招惹赵国,向世人展示了他无以伦比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但要命的是,这同时也证实了老板赵丹指挥和用人的错误——李牧让大老板丢尽了颜面。
别人在取得成绩时,挂在嘴边的第一句话都是上级领导的英明决策。李牧倒好,威震华夏却一言不发,功高盖世而心如止水,并且他对元首的难堪情绪不闻不问,不管不顾,依旧默不作声地固守着雁门关和代郡,习武练兵,把国王赵丹晾在了邯郸城。这弄得赵国上下一时摸不清头脑,到底在赵国是当今元首赵丹牛,还是毛头边将李牧牛?
李牧牛,就一个人一边儿呆着牛去吧,长期守着千里之外的边关对着匈奴人牛吧。邯郸城的王宫中一次次轰轰烈烈地封侯授爵,也就没他李牧什么事儿了。李牧一直没弄明白,为什么邯郸城中的王侯和公爵走马灯似的变换着,就是一直轮不上自己一次?
而赵丹只有在捉襟见肘、手足无措之际才能想起李牧,但也只是利用一下他的一身蛮力。
长平大败后,赵国元气大伤,立即遭到燕国乘人之危的疯狂围剿。这时赵丹想到了李牧,但也只让他做廉颇的副手。李牧依然只知道勇往直前地冲锋陷阵,三下五除二就打败了入侵代郡的燕军,斩杀了燕将卿秦。完事后廉颇被封为信平君,成了赵之相国,而他李牧又没事儿干了,只能回他的雁门关蹲着去了。
幸亏赵丹没有像他手下人嘴上喊叫的那样万寿无疆,而是年纪轻轻就一命呜呼了,不然的话,李牧可能在他手下有穿不完的小鞋,一辈子也难有出头之日。
他的死亡模式很经典
大老板赵丹死后,他的儿子赵偃继任。换了新老板,李牧花岗岩脑子依然不开窍,也不知道汲取以前的教训,赶紧找新领导表表忠心,送点礼物,联络一下感情,以求得新领导有个好的新印象。
其实新领导赵偃有很多业余爱好和个性特点,可供李牧献媚讨好。这小子最大的喜好是声色犬马,不务正业——整天与美女打闹厮混,连娼妓都不放过。人家郭开早就号准了新领导的脉,根本不用去边疆守关、前线厮杀,仅凭投新领导所好,就能在赵国的政坛上呼风唤雨。
破费点儿小钱对李牧这位封疆大吏而言,连九牛之一毛都不到。李牧稍微低低头,弯弯腰,就能混得比郭开好上不知多少倍,可没有人看到李牧官场活动的蛛丝马迹。
赫赫有名的廉颇怎么样?廉颇的官儿比他大,功劳比他高,资格更比他老,可人家郭开三言两语就能把领导忽悠住,三下五除二就把廉颇鼓捣到外国去了,不仅使他再也不能在赵国的地界上指手画脚了,而且还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廉颇光能吃饭拉屎,老不中用了。
这事儿就发生在李牧的眼皮底下,他却“麻木不仁”,毫无反应,不去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只会一门心思地演兵习武。对于他来说,只要能打仗,就绝不过问职位高低和功劳大小。
在赵偃当政期间,李牧曾一口气攻下了燕国的武遂(今河北徐水西)、方城(今河北固安南),却不知去讨封请赏。名不见经传的庞暖为帅时,他也不计较职位高低,甘当配角,在胡卢河伏击燕国相国剧辛,歼敌两万余人。剧辛无奈自杀,燕王只好向赵国求和罢兵。他至少为赵偃这小子撑起了赵国的多半壁江山,职位却依然原地踏步。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李牧(?—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汉族。战国时期赵国柏人(今邢台市隆尧县人),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官至赵国相,大将,受封赵国武安君。功显赫,生平未尝一败仗。李牧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以抵御秦国为主。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李牧(?-前229),中国战国时期赵国将领。早期以抵御匈奴而闻名,后来多次击退来自秦国的入侵,并得到武安君的封号。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3个月后赵国即灭亡。
李牧
李牧(?—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汉族。战国时期赵国柏人(今邢台市隆尧县人),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官至赵国相,大将,受封赵国武安君。功显赫,生平未尝一败仗。李牧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以抵御秦国为主。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李牧
李牧(?—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汉族。战国时期赵国柏人(今邢台市隆尧县人),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官至赵国相,大将,受封赵国武安君。功显赫,生平未尝一败仗。李牧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以抵御秦国为主。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