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操技术特点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众多的新兴体育运动中,啦啦操运动因其独特的技术风格和热情奔放的表演,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人们的青睐。它也由最初的呐喊助威活动演变为广受青少年欢迎的竞赛项目以及竞技赛事很有活力的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啦啦操运动已经成为一个高度结构化的活动,有时也是大众媒体、企业家和教育工作者争论的焦点。啦啦操队员角色的文化阐释也是通过他们逐步形成的。在这些文化阐释中存在一定争议,啦啦操队员是一种象征,有人把啦啦操队员看作是浅薄、盲目热情的支持者及着装暴露人员的代言。也有人认为啦啦操队员是流行、青春、有领导能力的代表。啦啦操运动如何成为兼具社会嘲笑、社会成功对象的两种要素的代表?深入剖析现象背后的价值、理念,有利于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啦啦操运动并促进该项运动的全面发展。
1 啦啦操运动的历史变迁
1.1 男性啦啦操队员时期 �1898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一次橄榄球比赛中,学生约翰尼坎贝尔非常兴奋,站在前面带领人们喊起了加油助威的口号,约翰尼坎贝尔成为第一位正式的啦啦操队员。这次呐喊被记载在明尼苏达大学由学生发行的“ariel”的刊物上,它在啦啦操运动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般的意义,也标志着啦啦操运动的正式诞生。
19世纪70年代,高校学生建队并制定规则,而且是校际竞赛的组织者,比赛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规则的统一性。随着学生兴趣及大学男生数量的增加,把体育当作自身消遣的男大学生成为了高校体育运动的忠实观众。在初始时期,啦啦操运动是一个完全男性化的娱乐活动。
19世纪90年代,部分高校已经开始指定“啦啦队队长”,他们也被称作“呼喊王” 、“呐喊领袖”,约翰尼坎贝尔就是最先指定的呐喊领袖之一。有组织的呐喊助威成为了加强观众参与的一种途径,随着体育竞赛组织的日益严密化,它也进一步加强了运动员与观众之间的良好互动。
男大学生是公认的社会精英,产生于男大学生中的啦啦操运动作为一种学院性、男性的活动被充分认可与理想化,啦啦操运动在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成为他们独有的娱乐活动。
1.2 女性加入啦啦操运动初始时期 随着啦啦操运动在高校的广泛开展,其影响力逐步扩大,这项活动传到了中小学的校园,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促进了啦啦操运动的深入发展。20世纪初,教育工作者为了更好地规范学生行为,对啦啦操运动进行了重新界定。20世纪20年代,女性开始加入啦啦操运动,手持道具增添气氛,并把健美操、体操等动作融入欢呼助威中。20世纪50年代,啦啦操运动在小学、初中得到全面发展。企业家们开创了服务于啦啦操运动的新行业。
1.3 女性啦啦操队员趋于数量优势时期 �20世纪60年代,美式足球联盟( NFL )的队伍开始各自筹组专属的舞蹈啦啦队。NFL的达拉斯牛仔队的舞蹈啦啦队于1972-1973年的球季首演,啦啦操队员穿着性感加之优美的舞蹈动作使她们成为关注的焦点,而她们真正打开知名度的时间为1976年的第十届超级杯。NFL的其他队伍纷纷效仿,啦啦操运动的风貌从此改观,啦啦操队员的形象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
投稿日期:2010-01-05
作者简介:张庆如,博士,研究方向健美操教学理论与实践。地的变化。国王是最早将热舞概念引进NBA的球队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群青春靓丽、激情四射的漂亮女孩在中场休息时伴着劲歌热舞,着实让已经习惯了男性赛场的球迷耳目一新。国王的主场球票在那一时期,也变得异常抢手。不仅仅在NBA与NFL等职业赛事中的啦啦操表演为人们熟知,随着中国足球、篮球步入职业化,啦啦操表演也成为这些赛事的组成部分,啦啦操表演也成为球迷们津津乐道的焦点话题。现在的啦啦操队员有九成以上是女生。
2 啦啦操运动变迁解析
2.1 啦啦操运动中成员性别变迁的解析 啦啦操运动的成员构成经历了由“清一色男性啦啦操队员”到“九成以上是女性”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啦啦操队员的数量显著增加,强调技巧与美观并重的刚强、力量的男性啦啦操队员形象被着重于外表的女性啦啦操队员形象所替代。20世纪20年代,欢呼助威作为一种学院性、男性的活动被充分认可与理想化,男性大学生是公认的社会精英。到了70年代,欢呼助威活动主要由女性参与并在各类学校普遍流行。关于啦啦操队员的不同看法映射了性别方面的价值观。被看作是男性体育竞赛补充且由女性参与的啦啦操运动由此变得平凡化。啦啦操队员所体现的消极与积极性同时存在:健康对应着装暴露;精力充沛、自信、受欢迎的学生对应盲目的拥护者或者是好斗的颓废人员;学生中的风头人物对应赛场外围的附属物。
2.2 啦啦操运动中文化变迁的解析 普遍存在的啦啦操队员象征揭示了文化价值中相关地位、名利、性别方面的冲突和认同。对于职业体育中啦啦操队员的看法侧重于所界定的消极的,如女性方面的素质“虚荣心”和“暴露”等。然而,啦啦操运动的形式和风格得到了认可,在啦啦操运动的进程中适当的女性行为得到发展。教育者和学生家长谴责大众媒体关于性方面的描述对青少年的影响,并支持学校发展啦啦操运动。关于啦啦操运动的审视揭示了啦啦操运动象征性与现实性的对照。象征性层面,它渗透于通俗文化与大众传媒中。现实层面上,啦啦操运动在学校、职业体育、团体中普遍存在。产生于男大学生中并作为他们独有娱乐活动的啦啦操运动,如今已经在风格、结构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当女性加入此活动后,啦啦操运动文化方面的含义也随之改变。当今啦啦操运动中,关于性别角色灵活性方面的新兴趋势愈发明显,但是女性化啦啦操运动的象征性写照掩盖了这种趋势。啦啦操运动的主观性与传统上定义的性别行为紧密相连,针对啦啦操运动正反面的观点反映了社会结构中性别角色的复杂与矛盾性。
2.3 啦啦操运动中表现形式变迁的解析 �20世纪初,当这种欢呼助威活动蔓延到公立中学,为了更好地规范学生的行为,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了重新界定。20世纪50年代,企业家们把欢呼助威这样一个活动提升为一项竞技赛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开创了服务于啦啦操运动的新行业。20世纪70年代,啦啦操运动作为一种大规模娱乐和销售的方式,被职业体育组织纳入体育赛事运行中。所有的这些筹措影响了啦啦操运动的文化含义。啦啦操运动从一个非正式的观众表达热情的方式转变为训练有素的,对身体素质有一定要求的活动。啦啦操队员用堪称完美、充满活力的表演延续着赛场的气氛,主体赛事中的啦啦操表演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表演与主体比赛相配合,满足观众的需求;校园啦啦操运动由最初为橄榄球呐喊助威的活动发展成为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从最初体育赛事的附属品逐渐发展为一项竞技赛事。校园啦啦操运动强调通力合作与集体至上的团队精神,有利于塑造队员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培养其团结协作、健康向上的精神。校园的啦啦操运动是越发的竞技化且男女同参与,价值普遍提升。
3 啦啦操运动的特征
啦啦操运动满足了社会、市场及学校背景下多种角色的需求,多样化地适应于校园的竞赛以及职业体育的娱乐功能。从啦啦操运动的诞生到如今发展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竞技赛事,校园啦啦操运动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针对校园啦啦操队员的积极评价占据了主导地位。
3.1 啦啦操运动的外显性特征
3.1.1 啦啦操表演形象的动感活力性 啦啦操运动充分体现着一种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精神,因此,啦啦操队员必须拥有一个青春的形象,健康的体魄和健美的体形。男运动员要有明显的肌肉线条,体形匀称成倒三角,女运动员要具有明快的肌肉曲线美,上下肢比例匀称,皮肤色泽光亮健康。所有的啦啦操队员要求五官端正、仪态端庄、青春靓丽,具有当代青少年的青春美和健康美。
3.1.2 啦啦操表演技术的风格突出性 技术特点是指啦啦操运动所特有的技术风格。啦啦操运动的技术特点不同于健美操和舞蹈,它更加体现所有肢体类动作在过程中通过短暂加速和定位制动来实现其特有的力度感,适当的慢板动作是允许的,但只作为过渡动作出现。要求运用啦啦操基本手位、步伐、跳跃并结合多种舞蹈元素、口号等,通过多种空间、方向、队形、节奏的变化展示出啦啦操运动的项目特征。
3.1.3 啦啦操表演组织的团结协作性 啦啦操运动是以集体形式展开活动的。国际全明星啦啦操协会规定:参赛人员性别不限,参赛人数为6~30人。只有在人数上达到一定要求,才能编排更多的创造性、复杂技巧的动作及更多层次的动作,完成更多的空间转换及队形变换,才能真正体现啦啦操运动的无限魅力。啦啦操运动在技能上,需要队员间的技术、经验交流以达到技能的实施和配合的默契。啦啦操运动在拖举、抛接、金子塔组合中彰显队员的团结协作,为了队伍的整体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强调成员之间的相互激励、相互配合,以争取团队目标的实现。
3.2 啦啦操运动的内隐性特征
3.2.1 集中体现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精神 啦啦操运动从最初体育赛事的附属品逐渐发展为一项竞技赛事。作为一个独立的运动项目,有世界杯、锦标赛等。健康快乐是啦啦操运动带给人们的整体印象。在啦啦操队员身上蕴含着无限的热情和魅力。无论啦啦操队员的外部形象还是他们的表演都会折射出一种青春美丽、蓬勃向上的气息。这种健康和快乐是由内而外,发自内心的。比赛时啦啦操队员都会按照规定身穿专业服装,适当着妆,仪表整洁、大方、健康、美丽。生活中,啦啦操队员都会展现出清新、时尚的仪表,体现健康、阳光的时代感,展现良好的风貌,引领健康活力的新风尚。啦啦操运动代表着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精神,向社会昭示着青春一代的风采。
3.2.2 强调通力合作、集体至上的团队精神 协作精神、服务精神和大局意识三者集中体现着“团队精神”。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协同合作,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凝聚力、向心力。在啦啦操运动中,完成抛接等一系列动作时没有队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就没有安全。啦啦操运动最重要的因素是“安全”,“安全”意识贯穿于啦啦操运动的始终。
社会学家认为,美式橄榄球比赛中被人关注的“四分卫”以及全队通力合作的精神能反映美国企业文化,比赛规则能够充分地展示“勇住直前”的美国拓荒精神,因此深受美国人的喜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在产生于橄榄球赛的啦啦操运动中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如在啦啦操运动的抛接动作中,充足耐心、时间把握得当、注意力集中是队员们必须把握的三个基本要素。耐心:减少运动损伤出现几率的唯一方法是花时间大量练习新技术,因为任何技术动作都不可能瞬间被掌握;时间性:抛接成败的关键取决于被托举队员和底座对时间的精确判断,如果抛接时间过短或过长,都将增加动作的危险性;注意力集中:团队中每位队员都必须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因为抛接比其他啦啦操技术更需要集中注意力,任何其他可能出现的干扰都应该降低到最小。啦啦操运动是团队合作的最佳表现,上层队员能否安全地进行高难度动作取决于底层保护者功夫是否做得扎实。
3.2.3 凸显奋斗进取、顽强拼搏的竞争精神 在啦啦操运动中,很多不同的手势分别代表着团结、力量、胜利、自信张扬、勇往直前等含义。奋斗与进取的精神也体现在各种不同风格的标语和口号中,这些代表着奋斗、进取精神的元素鼓励队员顽强拼搏,越战越勇。啦啦操运动能够培养啦啦操队员自身奋斗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他们的这种精神也会激励体育比赛中的每一个队员不畏困难、勇往直前,最终取得比赛的胜利。
3.2.4 培养个人综合能力、提升领导能力 啦啦操队员的英文名称为cheerleader,直译为“欢呼的领导者”,他们在观众面前欢呼雀跃,激起观众的热情,赢得观众的尊敬并领导他们,成为团队的领导者和指挥者。可以说,啦啦操队员是天然的领导者和指挥家,美国学校里的啦啦操队员有83%在学校的组织中保持领导地位,成为学校主要的学生干部。在啦啦操运动发展早期,啦啦操队员的职责是在赛场外带领人群呐喊。能够成为一名勇敢的“啦啦操队员”,是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最有价值的经历之一。作为职业或者是公众生活的头衔,它仅次于橄榄球四分卫的角色。此荣誉等同于高校体育运动中的英雄以及其他学生中的领导者。欢呼引领者具有超凡魅力,是高大的领导者,他们由于良好的声望与品性,有目共睹的领导能力被选中。橄榄球四分卫和啦啦操队员都是大学生活中领导阶层的象征,这也将有助于转换为日后的职业成功。美国许多企业都乐意雇佣有啦啦操运动经历的员工,因为他们懂得顾客心理、善于运用肢体语言,有坚守目标和迎接挑战的勇气。当今美国社会的许多名流,比如前总统小布什、好莱坞影星桑德拉•布洛克等,都有过参加啦啦操运动的经历。
啦啦操运动对队员的形象有着较高的要求,并对其意志品质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体现动感、青春、激情和时尚的啦啦操运动,不仅能塑造运动员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也能培养其团结协作、健康向上的精神。啦啦操运动极大地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校园啦啦操运动得到了社会、家长的充分认可,啦啦操队员也成为了学校、赛场上的明星,成为“青春、流行、有领导能力”的象征。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啦啦操运动的发展经历了“男性啦啦操队员时期”、“女性加入啦啦操运动初始时期”及“女性啦啦操队员趋于数量优势时期”三个阶段,成员构成经历了由“啦啦操队员全为男性”到“九成以上是女性”的转变。啦啦操运动是现代社会休闲文化与体育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为满足现代人参与、休闲、审美、欢乐、表达等社会需求而产生。
2)在啦啦操运动的历史变迁中,成员性别、文化、表现形式均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啦啦操运动大众文化地位的变化,也影响着依附它的价值观。
3)啦啦操运动的特征分为外显性和内隐性特征两方面。外显性包括“啦啦操表演形象的动感活力性”、“ 啦啦操表演技术的风格突出性”、“ 啦啦操表演组织的团结协作性”三个方面;内隐性特征则为“集中体现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精神”、“ 强调通力合作、集体至上的团队精神”、“ 凸显奋斗进取、顽强拼搏的竞争精神”与“培养个人综合能力、提升领导能力”四个方面。
4.2 建议 啦啦操运动由最初的呐喊助威活动演变为广受青少年欢迎的竞赛项目以及竞技赛事很有活力的组成部分。职业体育赛事中的啦啦队表演为啦啦队队员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校园啦啦操运动项目由最初的为橄榄球呐喊助威的活动逐渐发展为一项竞技赛事,它是男女同参与且越发的竞技化,价值普遍提升。啦啦操运动文化建构领域是一个综合的、多元的、相互影响与交叉的问题共同体,需要宏观与微观、综合化与细分化、深入与远眺、理论探索与实践进展相结合,其中理论扮演的角色是举足轻重的。它需要我们在时代赋予的要求与责任中精心培育对生活实践的敏锐嗅觉,积极培养理论前景的问题意识,并于现实生活中做出实实在在的行动,以促进啦啦操运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啦啦操运动的历史变迁
1.1 男性啦啦操队员时期 �1898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一次橄榄球比赛中,学生约翰尼坎贝尔非常兴奋,站在前面带领人们喊起了加油助威的口号,约翰尼坎贝尔成为第一位正式的啦啦操队员。这次呐喊被记载在明尼苏达大学由学生发行的“ariel”的刊物上,它在啦啦操运动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般的意义,也标志着啦啦操运动的正式诞生。
19世纪70年代,高校学生建队并制定规则,而且是校际竞赛的组织者,比赛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规则的统一性。随着学生兴趣及大学男生数量的增加,把体育当作自身消遣的男大学生成为了高校体育运动的忠实观众。在初始时期,啦啦操运动是一个完全男性化的娱乐活动。
19世纪90年代,部分高校已经开始指定“啦啦队队长”,他们也被称作“呼喊王” 、“呐喊领袖”,约翰尼坎贝尔就是最先指定的呐喊领袖之一。有组织的呐喊助威成为了加强观众参与的一种途径,随着体育竞赛组织的日益严密化,它也进一步加强了运动员与观众之间的良好互动。
男大学生是公认的社会精英,产生于男大学生中的啦啦操运动作为一种学院性、男性的活动被充分认可与理想化,啦啦操运动在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成为他们独有的娱乐活动。
1.2 女性加入啦啦操运动初始时期 随着啦啦操运动在高校的广泛开展,其影响力逐步扩大,这项活动传到了中小学的校园,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促进了啦啦操运动的深入发展。20世纪初,教育工作者为了更好地规范学生行为,对啦啦操运动进行了重新界定。20世纪20年代,女性开始加入啦啦操运动,手持道具增添气氛,并把健美操、体操等动作融入欢呼助威中。20世纪50年代,啦啦操运动在小学、初中得到全面发展。企业家们开创了服务于啦啦操运动的新行业。
1.3 女性啦啦操队员趋于数量优势时期 �20世纪60年代,美式足球联盟( NFL )的队伍开始各自筹组专属的舞蹈啦啦队。NFL的达拉斯牛仔队的舞蹈啦啦队于1972-1973年的球季首演,啦啦操队员穿着性感加之优美的舞蹈动作使她们成为关注的焦点,而她们真正打开知名度的时间为1976年的第十届超级杯。NFL的其他队伍纷纷效仿,啦啦操运动的风貌从此改观,啦啦操队员的形象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
投稿日期:2010-01-05
作者简介:张庆如,博士,研究方向健美操教学理论与实践。地的变化。国王是最早将热舞概念引进NBA的球队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群青春靓丽、激情四射的漂亮女孩在中场休息时伴着劲歌热舞,着实让已经习惯了男性赛场的球迷耳目一新。国王的主场球票在那一时期,也变得异常抢手。不仅仅在NBA与NFL等职业赛事中的啦啦操表演为人们熟知,随着中国足球、篮球步入职业化,啦啦操表演也成为这些赛事的组成部分,啦啦操表演也成为球迷们津津乐道的焦点话题。现在的啦啦操队员有九成以上是女生。
2 啦啦操运动变迁解析
2.1 啦啦操运动中成员性别变迁的解析 啦啦操运动的成员构成经历了由“清一色男性啦啦操队员”到“九成以上是女性”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啦啦操队员的数量显著增加,强调技巧与美观并重的刚强、力量的男性啦啦操队员形象被着重于外表的女性啦啦操队员形象所替代。20世纪20年代,欢呼助威作为一种学院性、男性的活动被充分认可与理想化,男性大学生是公认的社会精英。到了70年代,欢呼助威活动主要由女性参与并在各类学校普遍流行。关于啦啦操队员的不同看法映射了性别方面的价值观。被看作是男性体育竞赛补充且由女性参与的啦啦操运动由此变得平凡化。啦啦操队员所体现的消极与积极性同时存在:健康对应着装暴露;精力充沛、自信、受欢迎的学生对应盲目的拥护者或者是好斗的颓废人员;学生中的风头人物对应赛场外围的附属物。
2.2 啦啦操运动中文化变迁的解析 普遍存在的啦啦操队员象征揭示了文化价值中相关地位、名利、性别方面的冲突和认同。对于职业体育中啦啦操队员的看法侧重于所界定的消极的,如女性方面的素质“虚荣心”和“暴露”等。然而,啦啦操运动的形式和风格得到了认可,在啦啦操运动的进程中适当的女性行为得到发展。教育者和学生家长谴责大众媒体关于性方面的描述对青少年的影响,并支持学校发展啦啦操运动。关于啦啦操运动的审视揭示了啦啦操运动象征性与现实性的对照。象征性层面,它渗透于通俗文化与大众传媒中。现实层面上,啦啦操运动在学校、职业体育、团体中普遍存在。产生于男大学生中并作为他们独有娱乐活动的啦啦操运动,如今已经在风格、结构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当女性加入此活动后,啦啦操运动文化方面的含义也随之改变。当今啦啦操运动中,关于性别角色灵活性方面的新兴趋势愈发明显,但是女性化啦啦操运动的象征性写照掩盖了这种趋势。啦啦操运动的主观性与传统上定义的性别行为紧密相连,针对啦啦操运动正反面的观点反映了社会结构中性别角色的复杂与矛盾性。
2.3 啦啦操运动中表现形式变迁的解析 �20世纪初,当这种欢呼助威活动蔓延到公立中学,为了更好地规范学生的行为,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了重新界定。20世纪50年代,企业家们把欢呼助威这样一个活动提升为一项竞技赛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开创了服务于啦啦操运动的新行业。20世纪70年代,啦啦操运动作为一种大规模娱乐和销售的方式,被职业体育组织纳入体育赛事运行中。所有的这些筹措影响了啦啦操运动的文化含义。啦啦操运动从一个非正式的观众表达热情的方式转变为训练有素的,对身体素质有一定要求的活动。啦啦操队员用堪称完美、充满活力的表演延续着赛场的气氛,主体赛事中的啦啦操表演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表演与主体比赛相配合,满足观众的需求;校园啦啦操运动由最初为橄榄球呐喊助威的活动发展成为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从最初体育赛事的附属品逐渐发展为一项竞技赛事。校园啦啦操运动强调通力合作与集体至上的团队精神,有利于塑造队员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培养其团结协作、健康向上的精神。校园的啦啦操运动是越发的竞技化且男女同参与,价值普遍提升。
3 啦啦操运动的特征
啦啦操运动满足了社会、市场及学校背景下多种角色的需求,多样化地适应于校园的竞赛以及职业体育的娱乐功能。从啦啦操运动的诞生到如今发展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竞技赛事,校园啦啦操运动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针对校园啦啦操队员的积极评价占据了主导地位。
3.1 啦啦操运动的外显性特征
3.1.1 啦啦操表演形象的动感活力性 啦啦操运动充分体现着一种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精神,因此,啦啦操队员必须拥有一个青春的形象,健康的体魄和健美的体形。男运动员要有明显的肌肉线条,体形匀称成倒三角,女运动员要具有明快的肌肉曲线美,上下肢比例匀称,皮肤色泽光亮健康。所有的啦啦操队员要求五官端正、仪态端庄、青春靓丽,具有当代青少年的青春美和健康美。
3.1.2 啦啦操表演技术的风格突出性 技术特点是指啦啦操运动所特有的技术风格。啦啦操运动的技术特点不同于健美操和舞蹈,它更加体现所有肢体类动作在过程中通过短暂加速和定位制动来实现其特有的力度感,适当的慢板动作是允许的,但只作为过渡动作出现。要求运用啦啦操基本手位、步伐、跳跃并结合多种舞蹈元素、口号等,通过多种空间、方向、队形、节奏的变化展示出啦啦操运动的项目特征。
3.1.3 啦啦操表演组织的团结协作性 啦啦操运动是以集体形式展开活动的。国际全明星啦啦操协会规定:参赛人员性别不限,参赛人数为6~30人。只有在人数上达到一定要求,才能编排更多的创造性、复杂技巧的动作及更多层次的动作,完成更多的空间转换及队形变换,才能真正体现啦啦操运动的无限魅力。啦啦操运动在技能上,需要队员间的技术、经验交流以达到技能的实施和配合的默契。啦啦操运动在拖举、抛接、金子塔组合中彰显队员的团结协作,为了队伍的整体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强调成员之间的相互激励、相互配合,以争取团队目标的实现。
3.2 啦啦操运动的内隐性特征
3.2.1 集中体现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精神 啦啦操运动从最初体育赛事的附属品逐渐发展为一项竞技赛事。作为一个独立的运动项目,有世界杯、锦标赛等。健康快乐是啦啦操运动带给人们的整体印象。在啦啦操队员身上蕴含着无限的热情和魅力。无论啦啦操队员的外部形象还是他们的表演都会折射出一种青春美丽、蓬勃向上的气息。这种健康和快乐是由内而外,发自内心的。比赛时啦啦操队员都会按照规定身穿专业服装,适当着妆,仪表整洁、大方、健康、美丽。生活中,啦啦操队员都会展现出清新、时尚的仪表,体现健康、阳光的时代感,展现良好的风貌,引领健康活力的新风尚。啦啦操运动代表着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精神,向社会昭示着青春一代的风采。
3.2.2 强调通力合作、集体至上的团队精神 协作精神、服务精神和大局意识三者集中体现着“团队精神”。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协同合作,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凝聚力、向心力。在啦啦操运动中,完成抛接等一系列动作时没有队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就没有安全。啦啦操运动最重要的因素是“安全”,“安全”意识贯穿于啦啦操运动的始终。
社会学家认为,美式橄榄球比赛中被人关注的“四分卫”以及全队通力合作的精神能反映美国企业文化,比赛规则能够充分地展示“勇住直前”的美国拓荒精神,因此深受美国人的喜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在产生于橄榄球赛的啦啦操运动中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如在啦啦操运动的抛接动作中,充足耐心、时间把握得当、注意力集中是队员们必须把握的三个基本要素。耐心:减少运动损伤出现几率的唯一方法是花时间大量练习新技术,因为任何技术动作都不可能瞬间被掌握;时间性:抛接成败的关键取决于被托举队员和底座对时间的精确判断,如果抛接时间过短或过长,都将增加动作的危险性;注意力集中:团队中每位队员都必须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因为抛接比其他啦啦操技术更需要集中注意力,任何其他可能出现的干扰都应该降低到最小。啦啦操运动是团队合作的最佳表现,上层队员能否安全地进行高难度动作取决于底层保护者功夫是否做得扎实。
3.2.3 凸显奋斗进取、顽强拼搏的竞争精神 在啦啦操运动中,很多不同的手势分别代表着团结、力量、胜利、自信张扬、勇往直前等含义。奋斗与进取的精神也体现在各种不同风格的标语和口号中,这些代表着奋斗、进取精神的元素鼓励队员顽强拼搏,越战越勇。啦啦操运动能够培养啦啦操队员自身奋斗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他们的这种精神也会激励体育比赛中的每一个队员不畏困难、勇往直前,最终取得比赛的胜利。
3.2.4 培养个人综合能力、提升领导能力 啦啦操队员的英文名称为cheerleader,直译为“欢呼的领导者”,他们在观众面前欢呼雀跃,激起观众的热情,赢得观众的尊敬并领导他们,成为团队的领导者和指挥者。可以说,啦啦操队员是天然的领导者和指挥家,美国学校里的啦啦操队员有83%在学校的组织中保持领导地位,成为学校主要的学生干部。在啦啦操运动发展早期,啦啦操队员的职责是在赛场外带领人群呐喊。能够成为一名勇敢的“啦啦操队员”,是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最有价值的经历之一。作为职业或者是公众生活的头衔,它仅次于橄榄球四分卫的角色。此荣誉等同于高校体育运动中的英雄以及其他学生中的领导者。欢呼引领者具有超凡魅力,是高大的领导者,他们由于良好的声望与品性,有目共睹的领导能力被选中。橄榄球四分卫和啦啦操队员都是大学生活中领导阶层的象征,这也将有助于转换为日后的职业成功。美国许多企业都乐意雇佣有啦啦操运动经历的员工,因为他们懂得顾客心理、善于运用肢体语言,有坚守目标和迎接挑战的勇气。当今美国社会的许多名流,比如前总统小布什、好莱坞影星桑德拉•布洛克等,都有过参加啦啦操运动的经历。
啦啦操运动对队员的形象有着较高的要求,并对其意志品质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体现动感、青春、激情和时尚的啦啦操运动,不仅能塑造运动员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也能培养其团结协作、健康向上的精神。啦啦操运动极大地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校园啦啦操运动得到了社会、家长的充分认可,啦啦操队员也成为了学校、赛场上的明星,成为“青春、流行、有领导能力”的象征。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啦啦操运动的发展经历了“男性啦啦操队员时期”、“女性加入啦啦操运动初始时期”及“女性啦啦操队员趋于数量优势时期”三个阶段,成员构成经历了由“啦啦操队员全为男性”到“九成以上是女性”的转变。啦啦操运动是现代社会休闲文化与体育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为满足现代人参与、休闲、审美、欢乐、表达等社会需求而产生。
2)在啦啦操运动的历史变迁中,成员性别、文化、表现形式均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啦啦操运动大众文化地位的变化,也影响着依附它的价值观。
3)啦啦操运动的特征分为外显性和内隐性特征两方面。外显性包括“啦啦操表演形象的动感活力性”、“ 啦啦操表演技术的风格突出性”、“ 啦啦操表演组织的团结协作性”三个方面;内隐性特征则为“集中体现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精神”、“ 强调通力合作、集体至上的团队精神”、“ 凸显奋斗进取、顽强拼搏的竞争精神”与“培养个人综合能力、提升领导能力”四个方面。
4.2 建议 啦啦操运动由最初的呐喊助威活动演变为广受青少年欢迎的竞赛项目以及竞技赛事很有活力的组成部分。职业体育赛事中的啦啦队表演为啦啦队队员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校园啦啦操运动项目由最初的为橄榄球呐喊助威的活动逐渐发展为一项竞技赛事,它是男女同参与且越发的竞技化,价值普遍提升。啦啦操运动文化建构领域是一个综合的、多元的、相互影响与交叉的问题共同体,需要宏观与微观、综合化与细分化、深入与远眺、理论探索与实践进展相结合,其中理论扮演的角色是举足轻重的。它需要我们在时代赋予的要求与责任中精心培育对生活实践的敏锐嗅觉,积极培养理论前景的问题意识,并于现实生活中做出实实在在的行动,以促进啦啦操运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展开全部
啦啦操运动中成员性别变迁的解析 啦啦操运动的成员构成经历了由“清一色男性啦啦操队员”到“九成以上是女性”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啦啦操队员的数量显著增加,强调技巧与美观并重的刚强、力量的男性啦啦操队员形象被着重于外表的女性啦啦操队员形象所替代。20世纪20年代,欢呼助威作为一种学院性、男性的活动被充分认可与理想化,男性大学生是公认的社会精英。到了70年代,欢呼助威活动主要由女性参与并在各类学校普遍流行。关于啦啦操队员的不同看法映射了性别方面的价值观。被看作是男性体育竞赛补充且由女性参与的啦啦操运动由此变得平凡化。啦啦操队员所体现的消极与积极性同时存在:健康对应着装暴露;精力充沛、自信、受欢迎的学生对应盲目的拥护者或者是好斗的颓废人员;学生中的风头人物对应赛场外围的附属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