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冰川活动对地表岩石和地形的破坏和建造作用的总称。包括冰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冰川地质作用在极地、高纬度和高山寒冷地区占显著地位。
冰蚀作用 冰川活动破坏组成冰床的岩石和地形的作用,又称刨蚀作用。冰蚀包括掘蚀和磨蚀两种作用方式,而几乎没有溶蚀作用。冰床附近的冰体因受挤压,融点降低融化成水,渗入下伏冰床的裂隙或孔隙中,水体因压力降低而冻结。随冰体和融水的反复融化和冻结,它们的体积反复收缩和膨胀,致使组成冰床的基岩或土体发生崩解。崩解的碎屑(包括原来的碎屑)又会被再冻结,并入冰川中,并随冰川迁移。以后新鲜冰床继续重复遭受上述作用,不断加深拓宽,这种作用称为掘蚀。发育于降水量充沛的海洋性气候下的温冰川(海洋性冰川)和发育于降水量小的大陆性气候下的冷冰川(大陆性冰川),掘蚀作用的强度有明显差异。前者的温度以接近融点为特点,其底部融水充沛,掘蚀作用特别强烈;后者的温度以低于融点为特点,其底部融水贫乏,掘蚀作用极弱。此外,冰川在运动途中,因自身产生的强大挤压力,所挟带的岩屑对冰床进行研磨,使基岩床面和岩屑都遭受磨损,这种作用称为磨蚀。因温冰川的掘蚀作用比冷冰川强烈,其底部挟带的岩屑较多,此外,它可沿冰床滑动,所以温冰川的磨蚀作用比冷冰川强烈。冰蚀作用可以塑造出一系列特殊地貌。在山岳冰川地区最常见的冰蚀地貌有:横剖面呈U型的冰川谷,状如围椅的冰斗,金字塔形的角峰,山脊薄如刀刃的刃脊,光滑平整并具有多组刻痕的冰溜面,以及状似伏于地面的羊背的羊背石等。
冰川搬运作用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把它携带的碎屑物转移到他处。冰川搬运的物质称为冰运物。冰川除含有大量由冰蚀作用产生的各种粒级的碎屑物外,还接收了来自两侧谷坡由冰冻风化和斜坡重力作用产生的碎屑物。温冰川中碎屑物的含量大大超过冷冰川。即使是冷冰川,碎屑物含量也可达60%。这些碎屑物主要分布在冰川的底部及其两侧,其内部和表层也有碎屑物分布。
冰川搬运能力很大,可将粒径10~20米以上的巨大岩块搬走。粒径大于1米的岩块称为冰川漂砾。冰川的搬运作用包括载运和推运两种方式。冰川运动时,冰川内部和表面的碎屑物都会随冰川迁移,犹如传送带传送物体,这种搬运方式叫载运。载运是冰川搬运作用的主要方式。冰川载运物的移动路线是由冰川冰质点的运动轨迹决定的。由于冰床是不平整的斜面,冰川冰质点的运动轨迹随冰床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在冰床凸出部位,冰体受引张应力,上覆冰层对下伏冰层沿两者间倾斜界面向下滑动;而在床面凹陷部位,冰层受挤压应力,上覆冰层对下伏冰层沿两者间倾斜界面朝上逆冲。因此位于冰川底部的碎屑物也可以上升到冰面上。此外,冰川冰质点的运动轨迹在平面上可以作侧向散射,散射角一般为2°~10°,最大达20°~60°。推运是冰川前端以巨大的推力将冰川前端地面上岩屑向前推进,这种搬运方式只发生在冰川前端位置前进的条件下。由于冰川是固态物质,冰运物相对位置在搬运途中很少变化,因此冰川搬运作用不具按大小、比重的分选现象。
冰川沉积作用 包括融坠、推进和停积等 3种方式。融坠是指由于冰川表层或边缘部分消融,从其中散落的碎屑物就地进行堆积的一种沉积方式。当冰川前端位置向前推移时,它会象推土机那样把铲刮的物质堆积起来,这种沉积方式称为推进。此外,若冰川在运动途中遇到障碍物,受挤压,融点降低而融化,散布其中的碎屑物就地堆积,这种沉积方式称为停积。
由冰川直接堆积的沉积物称为冰碛,具有不显层理、碎屑大小混杂、磨圆度差等特点。冰碛常构成一系列堤形地貌。沉积在冰川两侧谷坡上的冰碛(堤)叫侧碛(堤)。组成侧碛的冰碛主要由融坠产生。有些地区谷坡不同高度上存在多道侧碛(堤),反映它们或是同一冰期不同融化阶段的产物,或是不同冰期的产物。沉积在冰舌前端的冰碛(堤)称终碛(堤),又称前碛(堤)或尾碛(堤)。它是冰川处于暂时稳定时期,冰川前端的补给量与消融量达到平衡的条件下沉积的。有些地区存在多个终碛(堤),同样反映它们可以是同一冰期,也可以是不同冰期的产物。终碛(堤)的位置和大小可以指示冰川前端曾经停滞的位置和持续的时间。侧碛(堤)末端常与某个终碛(堤)相连,则证明它们它是同一次冰川融化阶段的产物。此外,它冰川前端向前推进过程中可能形成新的终碛,即由推进堆积的产物覆盖于老的终碛之上;也可能破坏老的终碛。沉积在冰床底部的冰碛称底碛(又称下碛)。它是停积作用产生的。冰川融化后,原来分布在冰川表面和内部的冰碛物坠落到原先形成的底碛之上,全称基碛。 冰水沉积作用 冰川融水(冰水)产生的沉积作用。在冰川表面、底部和两侧都有冰水溪流。当冰川处于后退阶段,冰水更为发育。冰水沉积分2类:①冰川接触沉积(也称冰界沉积),指冰川区内或紧邻地区,冰水与冰川共存、紧密接触,冰水沉积物与冰碛物相互混杂、交叉重叠的一种冰水沉积。这种沉积物还经常受到冰流搅动或发生崩塌变形。冰川接触沉积物常构成丘状冰砾阜、平台状的冰阜阶地、圆坑状的锅穴、长堤状的蛇形丘等各种地貌。②冰前沉积,是冰水流出冰川以后在冰川外围的冰水沉积。包括冰水河流沉积和冰湖沉积。冰水河流沉积常形成由沙、砾石构成的扇形体,称为冰水扇。若干冰水扇联合而成波状起伏的倾斜平原,称冰水冲积平原(又叫外冲平原)。冰湖沉积包括三角洲沉积、湖滨沉积和湖底沉积。冰湖底部沉积是冰湖沉积的典型代表。它具有清晰的韵律层理,由夏季沉积的浅色粗粒(细沙、粉沙)层和冬季沉积的深色细粒(亚粘土、粘土)层互层组成,通常称纹泥或季候泥。]
冰川的好处
(1) 地球是个有水的星球,同时又有着适宜的温度,水可以在液态、气态和固态之间进行循环。固态的水主要以冰川的形式出现在地球上。而冰川与地球环境的变迁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影响着气候,也影响着生命的存在。
(2) 地球上绝大部分的淡水,以冰的形式保存在南北两极和一些高海拔的山地上,这是地球上的固体水库。这种水库的运行受到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它也反过来影响着周围的环境。而发育在中纬度地区的山地冰川又象是一座座水塔,哺育着众多的大江大河,冰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江河之源。
(3)在全球气候不断变暖的今天,人类迫切需要了解较长时间以来地球气候变化的规律。而冰川作为固体水库,它厚达数十米乃至数千米的冰层记录了长时间的气候变化。人类通过对冰芯的研究,可以精确地了解过去70万年以来地球上的气候信息。冰芯,被称做是记录气候变化的指针。
冰川变化对海平面升降有重要影响。据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最新评估报告,自末次冰期最盛期(距今约2万年)以来,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了120米,其主要原因是北美和欧亚大陆冰盖消亡和其他冰川大量消融,使陆地上的水体大量转入海洋。20世纪山地冰川和冰帽的消融使海平面平均每年止升0.2毫米~0.4毫米,而格陵兰冰盖每年使海平面上升0毫米~0.1毫米,南极冰盖则为每年-0.2毫米~0毫米(实际未使海平面上升)。右见,虽然山地冰川和冰帽冰储量很小,但因消融强烈,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大于极地冰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不仅山地冰川和冰帽的消融进一步加剧,极地冰盖的消融也日渐增强。据ipcc估计,21世纪仅山地冰川和冰帽的消融,就将使海平面上升0.01米~0.23米。值得重视的是,如果气候持续变暖,除冰川融化量增大外,冰川内部温度升高会导致冰体流动加速,甚至可使冰川解体。这种危险对西南极冰盖犹为突出,因为该冰盖底下是一些岛屿而不是连贯的陆地,这种“海上冰盖”的稳定性极差。按目前各冰川体积计算,南极冰盖若全部融化,将会使全球海平面上升约65米。那时,人类生存的陆地还能有多大呢?
另外,冰川变化对全球地表热量平衡、大气环流和海洋洋流也有重要影响。由于冰雪对太阳辐射有强烈的反射效应,冰川面积大规模变化会引起地表辐射和热量失衡,从而导致大气环流的改变。极地冰盖大量融化产生的冷水注入海洋将使原来洋流格局发生变化,以致于改变海洋和大气的相互作用状态,进而影响全球气候。
高山冰川强烈融化还会导致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例如,冰湖溃决、洪水、冰川泥石流等,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和喜马拉雅山等地区较为突出。欧洲阿尔卑斯山等地区冰川融水是重要的水电资源,冰川变化对能源供给影响巨大
冰蚀作用 冰川活动破坏组成冰床的岩石和地形的作用,又称刨蚀作用。冰蚀包括掘蚀和磨蚀两种作用方式,而几乎没有溶蚀作用。冰床附近的冰体因受挤压,融点降低融化成水,渗入下伏冰床的裂隙或孔隙中,水体因压力降低而冻结。随冰体和融水的反复融化和冻结,它们的体积反复收缩和膨胀,致使组成冰床的基岩或土体发生崩解。崩解的碎屑(包括原来的碎屑)又会被再冻结,并入冰川中,并随冰川迁移。以后新鲜冰床继续重复遭受上述作用,不断加深拓宽,这种作用称为掘蚀。发育于降水量充沛的海洋性气候下的温冰川(海洋性冰川)和发育于降水量小的大陆性气候下的冷冰川(大陆性冰川),掘蚀作用的强度有明显差异。前者的温度以接近融点为特点,其底部融水充沛,掘蚀作用特别强烈;后者的温度以低于融点为特点,其底部融水贫乏,掘蚀作用极弱。此外,冰川在运动途中,因自身产生的强大挤压力,所挟带的岩屑对冰床进行研磨,使基岩床面和岩屑都遭受磨损,这种作用称为磨蚀。因温冰川的掘蚀作用比冷冰川强烈,其底部挟带的岩屑较多,此外,它可沿冰床滑动,所以温冰川的磨蚀作用比冷冰川强烈。冰蚀作用可以塑造出一系列特殊地貌。在山岳冰川地区最常见的冰蚀地貌有:横剖面呈U型的冰川谷,状如围椅的冰斗,金字塔形的角峰,山脊薄如刀刃的刃脊,光滑平整并具有多组刻痕的冰溜面,以及状似伏于地面的羊背的羊背石等。
冰川搬运作用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把它携带的碎屑物转移到他处。冰川搬运的物质称为冰运物。冰川除含有大量由冰蚀作用产生的各种粒级的碎屑物外,还接收了来自两侧谷坡由冰冻风化和斜坡重力作用产生的碎屑物。温冰川中碎屑物的含量大大超过冷冰川。即使是冷冰川,碎屑物含量也可达60%。这些碎屑物主要分布在冰川的底部及其两侧,其内部和表层也有碎屑物分布。
冰川搬运能力很大,可将粒径10~20米以上的巨大岩块搬走。粒径大于1米的岩块称为冰川漂砾。冰川的搬运作用包括载运和推运两种方式。冰川运动时,冰川内部和表面的碎屑物都会随冰川迁移,犹如传送带传送物体,这种搬运方式叫载运。载运是冰川搬运作用的主要方式。冰川载运物的移动路线是由冰川冰质点的运动轨迹决定的。由于冰床是不平整的斜面,冰川冰质点的运动轨迹随冰床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在冰床凸出部位,冰体受引张应力,上覆冰层对下伏冰层沿两者间倾斜界面向下滑动;而在床面凹陷部位,冰层受挤压应力,上覆冰层对下伏冰层沿两者间倾斜界面朝上逆冲。因此位于冰川底部的碎屑物也可以上升到冰面上。此外,冰川冰质点的运动轨迹在平面上可以作侧向散射,散射角一般为2°~10°,最大达20°~60°。推运是冰川前端以巨大的推力将冰川前端地面上岩屑向前推进,这种搬运方式只发生在冰川前端位置前进的条件下。由于冰川是固态物质,冰运物相对位置在搬运途中很少变化,因此冰川搬运作用不具按大小、比重的分选现象。
冰川沉积作用 包括融坠、推进和停积等 3种方式。融坠是指由于冰川表层或边缘部分消融,从其中散落的碎屑物就地进行堆积的一种沉积方式。当冰川前端位置向前推移时,它会象推土机那样把铲刮的物质堆积起来,这种沉积方式称为推进。此外,若冰川在运动途中遇到障碍物,受挤压,融点降低而融化,散布其中的碎屑物就地堆积,这种沉积方式称为停积。
由冰川直接堆积的沉积物称为冰碛,具有不显层理、碎屑大小混杂、磨圆度差等特点。冰碛常构成一系列堤形地貌。沉积在冰川两侧谷坡上的冰碛(堤)叫侧碛(堤)。组成侧碛的冰碛主要由融坠产生。有些地区谷坡不同高度上存在多道侧碛(堤),反映它们或是同一冰期不同融化阶段的产物,或是不同冰期的产物。沉积在冰舌前端的冰碛(堤)称终碛(堤),又称前碛(堤)或尾碛(堤)。它是冰川处于暂时稳定时期,冰川前端的补给量与消融量达到平衡的条件下沉积的。有些地区存在多个终碛(堤),同样反映它们可以是同一冰期,也可以是不同冰期的产物。终碛(堤)的位置和大小可以指示冰川前端曾经停滞的位置和持续的时间。侧碛(堤)末端常与某个终碛(堤)相连,则证明它们它是同一次冰川融化阶段的产物。此外,它冰川前端向前推进过程中可能形成新的终碛,即由推进堆积的产物覆盖于老的终碛之上;也可能破坏老的终碛。沉积在冰床底部的冰碛称底碛(又称下碛)。它是停积作用产生的。冰川融化后,原来分布在冰川表面和内部的冰碛物坠落到原先形成的底碛之上,全称基碛。 冰水沉积作用 冰川融水(冰水)产生的沉积作用。在冰川表面、底部和两侧都有冰水溪流。当冰川处于后退阶段,冰水更为发育。冰水沉积分2类:①冰川接触沉积(也称冰界沉积),指冰川区内或紧邻地区,冰水与冰川共存、紧密接触,冰水沉积物与冰碛物相互混杂、交叉重叠的一种冰水沉积。这种沉积物还经常受到冰流搅动或发生崩塌变形。冰川接触沉积物常构成丘状冰砾阜、平台状的冰阜阶地、圆坑状的锅穴、长堤状的蛇形丘等各种地貌。②冰前沉积,是冰水流出冰川以后在冰川外围的冰水沉积。包括冰水河流沉积和冰湖沉积。冰水河流沉积常形成由沙、砾石构成的扇形体,称为冰水扇。若干冰水扇联合而成波状起伏的倾斜平原,称冰水冲积平原(又叫外冲平原)。冰湖沉积包括三角洲沉积、湖滨沉积和湖底沉积。冰湖底部沉积是冰湖沉积的典型代表。它具有清晰的韵律层理,由夏季沉积的浅色粗粒(细沙、粉沙)层和冬季沉积的深色细粒(亚粘土、粘土)层互层组成,通常称纹泥或季候泥。]
冰川的好处
(1) 地球是个有水的星球,同时又有着适宜的温度,水可以在液态、气态和固态之间进行循环。固态的水主要以冰川的形式出现在地球上。而冰川与地球环境的变迁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影响着气候,也影响着生命的存在。
(2) 地球上绝大部分的淡水,以冰的形式保存在南北两极和一些高海拔的山地上,这是地球上的固体水库。这种水库的运行受到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它也反过来影响着周围的环境。而发育在中纬度地区的山地冰川又象是一座座水塔,哺育着众多的大江大河,冰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江河之源。
(3)在全球气候不断变暖的今天,人类迫切需要了解较长时间以来地球气候变化的规律。而冰川作为固体水库,它厚达数十米乃至数千米的冰层记录了长时间的气候变化。人类通过对冰芯的研究,可以精确地了解过去70万年以来地球上的气候信息。冰芯,被称做是记录气候变化的指针。
冰川变化对海平面升降有重要影响。据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最新评估报告,自末次冰期最盛期(距今约2万年)以来,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了120米,其主要原因是北美和欧亚大陆冰盖消亡和其他冰川大量消融,使陆地上的水体大量转入海洋。20世纪山地冰川和冰帽的消融使海平面平均每年止升0.2毫米~0.4毫米,而格陵兰冰盖每年使海平面上升0毫米~0.1毫米,南极冰盖则为每年-0.2毫米~0毫米(实际未使海平面上升)。右见,虽然山地冰川和冰帽冰储量很小,但因消融强烈,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大于极地冰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不仅山地冰川和冰帽的消融进一步加剧,极地冰盖的消融也日渐增强。据ipcc估计,21世纪仅山地冰川和冰帽的消融,就将使海平面上升0.01米~0.23米。值得重视的是,如果气候持续变暖,除冰川融化量增大外,冰川内部温度升高会导致冰体流动加速,甚至可使冰川解体。这种危险对西南极冰盖犹为突出,因为该冰盖底下是一些岛屿而不是连贯的陆地,这种“海上冰盖”的稳定性极差。按目前各冰川体积计算,南极冰盖若全部融化,将会使全球海平面上升约65米。那时,人类生存的陆地还能有多大呢?
另外,冰川变化对全球地表热量平衡、大气环流和海洋洋流也有重要影响。由于冰雪对太阳辐射有强烈的反射效应,冰川面积大规模变化会引起地表辐射和热量失衡,从而导致大气环流的改变。极地冰盖大量融化产生的冷水注入海洋将使原来洋流格局发生变化,以致于改变海洋和大气的相互作用状态,进而影响全球气候。
高山冰川强烈融化还会导致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例如,冰湖溃决、洪水、冰川泥石流等,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和喜马拉雅山等地区较为突出。欧洲阿尔卑斯山等地区冰川融水是重要的水电资源,冰川变化对能源供给影响巨大
展开全部
什么是冰川?
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是这样描述冰川的:
“冰川冰是由降落到地面的雪转变而来的。雪的晶体逐步圆化变为粒雪,使积雪的密度逐渐增加。这一过程在温度接近融点和存在液态水时进行得最快。其后,占优势的重结晶作用的平均粒径增大。当集合体的密度达到约 0.84克/立方厘米时,颗粒之间便没有空隙,而变得不可渗透。这标志着从粒雪到冰川冰的转化。”
冰川是一种由多年降雪不断积累变质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运动着的,较长时间存在于地球寒冷地区的天然冰体。冰川不同于一般天然或人工冻结的冰,它能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地形向下滑动。
虽然很少有人见过冰川,但是冰川与人类息息相关。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就是发源于冰川的,我国著名的河西走廊的绿洲就是靠祁连山冰川融水哺育的。
-----------------------------------------------------------------------------------
第四纪冰川遗迹位于经棚镇南25公里的新井乡境内,主峰大青山海拔1500多米,峰奇水秀,林茂花繁。在山顶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质奇观——冰石林冰臼群,大大小小有200多个,冰臼群中大的如缸,小的似盆,形态各异,特征十分明显。这一带的冰石林,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冰川(glacier)是一巨大的流动固体,是在高寒地区由雪再结晶聚积成巨大的冰川冰,因重力这主要因素使冰川冰流动,成为冰川。冰川作用包括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这些作用造成许多地形,使得经过冰川作用的地区形成多样的地貌。此外,若将冰川的体积换成水量,则除海水之外,占地球上所有的水量的97.8%。
在极地和高山地区,气候严寒,常年积雪,当雪积聚在地面上后,如果温度降低到零下,可以受到它本身的压力作用或经再度结晶而造成雪粒,称为粒雪(firn)。当雪层增加,将粒雪往更深处埋,冰的结晶越变越粗,而粒雪的密度则因存在於粒雪颗粒间的空气体积不断减少而增加,使粒雪变得更为密实而形成蓝色的冰川冰,冰川冰形成后,因受自身很大的重力作用形成塑性体,沿斜坡缓慢运动或在冰层压力下缓缓流动形成冰川。
冰川是个开放的系统,冰川在重力的作用之下流动。雪以堆积的方式进入到冰川系统,而且转变形成冰,冰在其本身重量的压力之下由堆积带向外流动,而冰在消融带以蒸发和溶融方式离开系统。在堆积速度与消融速度之间的平衡决定了冰川系统的规模。
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是这样描述冰川的:
“冰川冰是由降落到地面的雪转变而来的。雪的晶体逐步圆化变为粒雪,使积雪的密度逐渐增加。这一过程在温度接近融点和存在液态水时进行得最快。其后,占优势的重结晶作用的平均粒径增大。当集合体的密度达到约 0.84克/立方厘米时,颗粒之间便没有空隙,而变得不可渗透。这标志着从粒雪到冰川冰的转化。”
冰川是一种由多年降雪不断积累变质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运动着的,较长时间存在于地球寒冷地区的天然冰体。冰川不同于一般天然或人工冻结的冰,它能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地形向下滑动。
虽然很少有人见过冰川,但是冰川与人类息息相关。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就是发源于冰川的,我国著名的河西走廊的绿洲就是靠祁连山冰川融水哺育的。
-----------------------------------------------------------------------------------
第四纪冰川遗迹位于经棚镇南25公里的新井乡境内,主峰大青山海拔1500多米,峰奇水秀,林茂花繁。在山顶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质奇观——冰石林冰臼群,大大小小有200多个,冰臼群中大的如缸,小的似盆,形态各异,特征十分明显。这一带的冰石林,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冰川(glacier)是一巨大的流动固体,是在高寒地区由雪再结晶聚积成巨大的冰川冰,因重力这主要因素使冰川冰流动,成为冰川。冰川作用包括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这些作用造成许多地形,使得经过冰川作用的地区形成多样的地貌。此外,若将冰川的体积换成水量,则除海水之外,占地球上所有的水量的97.8%。
在极地和高山地区,气候严寒,常年积雪,当雪积聚在地面上后,如果温度降低到零下,可以受到它本身的压力作用或经再度结晶而造成雪粒,称为粒雪(firn)。当雪层增加,将粒雪往更深处埋,冰的结晶越变越粗,而粒雪的密度则因存在於粒雪颗粒间的空气体积不断减少而增加,使粒雪变得更为密实而形成蓝色的冰川冰,冰川冰形成后,因受自身很大的重力作用形成塑性体,沿斜坡缓慢运动或在冰层压力下缓缓流动形成冰川。
冰川是个开放的系统,冰川在重力的作用之下流动。雪以堆积的方式进入到冰川系统,而且转变形成冰,冰在其本身重量的压力之下由堆积带向外流动,而冰在消融带以蒸发和溶融方式离开系统。在堆积速度与消融速度之间的平衡决定了冰川系统的规模。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