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场合,怎样令自己不紧张呢? 10
19个回答
2011-05-02
展开全部
紧张...大家都会,但想想,大家都是人.为什么要紧张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在公共场合下紧张,我们应该怎么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远
你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不过,让你感到庆幸的是,我们也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事实上,多数人对于公开发言或多或少都有些紧张。如果某些人不怕站起来在别人面前说话,那通常是由于他们做了大量练习。
如果你的确对演讲心存某种不安,那么问题就变成:你对于公开场合发言的担心有多严重?
1、在一小群人(3到10人)面前说话时我非常紧张。
2、我对自己必须和陌生人说话感到担心。
3、当我认为自己必须当着别人的面说话时,心会砰砰直跳。
4、我最紧张的时刻是和老板或其他权威人士说话的时候。
5、大多数情况下我都尽量避免发言或陈?观点。
6、别人看着我说话时,我会感到手足无措。
7、通常情况下我不愿意在宴会和其他社交聚会场合讲故事。
8、我不会主动致祝酒辞。
9、我担心自己的声音让人听起来很陌生,或者在发表演说时浑身打颤。
10、如非绝对必要,我不会主动说话。
11、我担心自己在上台说话时会忘掉台词,或者在不经意的交谈中没有可聊的话题述说。
12、由于不敢大胆发言,我在工作中已经吞下一些苦果,比如得不到提拔或者发表观点时让人觉得不知所云。
13、当着众人的面起立发言是我最害怕的事之一。
14、发言时,我觉得别人很可能会对我作出不好的评价。
15、发表讲话时,我极力避免回答问题。
16、通常情况下我不在会议上大声说话。
17、如果对回答的正确性无法百分之百确认,我是不会说一个字的。
18、在公共场合发言时,我害怕自己会当众出丑,或者认为别人会失去对我的敬重。
19、知道自己必须发言时,我一般会感到浑身发热、出汗或脸红,焦急地等待轮到自己时该说点什么。
20、我认为要是不发言最好,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别人就不会看到我的紧张情绪了。得分情况
了解紧张情绪起作用的方式,如同拥有一张描述陌生领土概貌的地图:没有它,你就会迷路、茫然和沮丧。一旦有正确的信息作为支撑,你就能集中精力,就会感到安全,就能满怀信心地朝着目标所在的方向前进。
对公共场合发言的恐惧仅仅是众所周知的表象。实际上,这种恐惧的深层含义远不止一开始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那些内容。伴随公共场合发言同时出现的还可能会有另一种恐惧,使你体验到一些强烈的生理感知,比如心快要跳出胸膛、浑身颤抖以及汗如雨下。这些感知也许让你苦不堪言,因为它们会使你产生强烈的不自在感,或者因为别人可能会注意到你的这些表现。
此外还存在另一种恐惧,就是害怕这些行为表现会造成消极的社会后果,比如,除了对发言人的负面评价之外,还会带来批评、难堪、羞辱以及对一个人名声的损害。对公共场合发言的恐惧一般和这样一种心理状态有关,即“你会认为,如果别人觉察出你的不安和担忧,他们很可能会据此对你评头论足。”人们一般害怕给别人留下粗鲁、愚钝、讨嫌、无礼、不招人喜欢、不自信、无魅力等印象,或者让人觉得与他们所谈到的人或听众不能相提并论。你是否也有同感呢?
为什么发言让你紧张不
我们大部分客户都会问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我是那种害怕在公众场合发言的人呢?”要想战胜不安情绪,就应该理解这种情绪起作用的方式,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了对生物要素与环境要素的综合效果作出反应,我们就形成了担忧情绪。换言之,基因“接通”的方式和你对身边世界的感知方式,与你是否容易产生恐惧感以及应对恐惧的能力如何存在着密切联系。
你的生物要素
有些人的生理倾向使其很可能以一种焦虑不安的方式对特定环境作出反应。这种能力是遗传得来或与生俱来的。如果你认为自己属于这种人,可能就会注意到:你的家庭成员中有许多人经常对某些事忧心忡忡,或者对这样那样的局面表现出恐惧和担忧。
这种在家庭成员身上体现出担忧情绪的现象,可能预示着一种生物要素即易紧张,也可能标志着一种共享环境的出现——即通过观察别人的反应,你也学会了怎样担忧和不安。如果家庭成员没有居住在一起,那么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焦虑和不安更可能代表一种遗传要素。生物要素和遗传要素结合到一起的结果,就是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容易体验到各种形式的焦虑感。
你可能还想不明白为什么担心自己对于当众发言忧心忡忡。这可能是性格所致,比如你天性害羞(见下述);可能是由于特别在乎别人怎么看你;可能是由于你对于公开发言有一段不堪回首的难忘经历;也可能出于其他各种原因。无论担忧的根源何在,你都应该懂得这种恐惧感是自然的。其强烈程度可能因人而异,但是多数人对于在公开场合发言都很担忧,对别人怎么看他们都很在乎。
你的人生经历
有许多焦虑反应是通过与环境接触产生的。孩子能通过观察父母和其他人来学会怎样应对不同环境。如果总看到人们作出恐惧反应、流露出担忧之情或者表现出害怕的情绪,他们就认为形势不安全、害怕是对的。
从环境中学会焦虑不安还有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建立在我们亲身经历的基础上。如果面临某种可怕的形势,并从心理、认知和行为上体验到以述的反应,那么我们多半会产生对此类形势的畏惧感。如果下一次遇到同样的形势时我们畏缩不前,那么就会进一步加重这种感觉,因为面临同一局面时,我们越是极力躲避,恐惧感就越会增加。
羞怯与内向
有些性格内向或天生害羞的人当众发言时会感到不自在。内向这种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遗传性,内向的人一般不愿在公众场合说话。此外,他们更倾向于当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并且更可能比其他人喜欢深思熟虑、反省自己、文雅安静。他们往往只喜欢特立独行。这种现象使他们得到发言锻炼的机会更少,也减少了抛头露面的场合,而这两种后果都能增加焦虑和不安。
有些学者相信害羞是社交恐惧症的表现形式之一,另一些人则认为害羞与性格内向大同小异。与不太害羞的同伴相比,胆小怯懦的人通常更可能对发言感到恐惧不安。内向的人不一定就害羞。和性格内向者一样,害羞的人在聚会场合讲故事、发言以及表达思想的锻炼机会更少,因此这些人在发言场合更可能如坐针毡。
不过,发言恐惧症在那些性格开朗、位高权重的人身上也普遍存在。人们往往惊奇地发现,一些最爱交际的人在听众面前站起来发言时也表现得紧张不安。外向而合群的人在某些场合也许觉得非常自在(比如面对面的二人谈话),但是在另一些场合则局促不安(比如当着一群人的面说话)。
逃避行为
恐惧感是根据我们对担忧作出的反应方式来保持和增加的。当你面临某种形势焦虑不安时,作出的本能反应就是尽快摆脱当前局面。我们都知道这种感受,所谓“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随便置身何处都行,就是别在这里。”我们想尽快摆脱当前让人伤脑筋的局面,并且永远都不想再遇到第二次。逃避不仅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反应,也是增强焦虑感的一种主要行为方式。虽然你或许不能确认自己为什么会浑身不自在,不过这不要紧,因为最要紧的是你对这种不自在作何反应。所以,如果你现在还不敢肯定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焦虑感,那也不要担心,因为你不一定必须明确无误地搞清楚它源于何处之后才能克服它。我们将在本章后面的内容中进一步详细介绍逃避行为。
你问有没有什么好消息?那就是:你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改变对公开发言的感觉。我们将帮助你实现这个目标。
焦虑不安的4大成因
焦虑由“焦虑的4大成因”或叫4种主要成分组成,即:生物反应、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和思想反应。感到焦虑时,我们往往意识不到所有这些成分的存在。比如,我们只注意到“我的心跳得像要撞出胸膛一样!”或者“我觉得此刻每个人都在笑话我。”
实际上,这些成分的每一种都会引起和促进“忧虑循环”。这4大因素共同起作用使得焦虑产生,而在你发现自己焦虑之前,它就已经信马由缰、遏制不住了。现在我们就逐一介绍它们,以便你可以自行鉴别,而这种鉴别能力的培养恰恰是击败恐惧感的第一个主要步骤。
生物反应:我的心都要跳出胸膛了!
交感神经系统会导致产生肾上腺素,这种激素给你的暗示是“要么知难而上,要么临阵脱逃”。在丛林中遇到狮子和在体育场面对一群人时,身体作出的反应是一样的。所有人都了解这种感觉,它是由神经能量的快速流动造成的。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会引起许多生物反应。这些最典型的反应包括以下内容:
你的心脏在胸膛里狂跳,因为血液改为只向全身的关键器官流动。你还觉得头脑猛然一热,并由此脸红。
你可能觉得手足潮湿而冰冷,因为血液此时向全身的主要肌肉群流动。你的双手可能开始颤抖和震动。
你的汗腺开始激活,开始出汗。
最后,这种反应终于停止,因为肾上腺素受到身体其他化学物质的破坏,或者是由于副交感神经系统参与进来。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是抵消交感神经系统产生的效果。它能使你感到浑身放松。因此,尽管有一段时间恐惧感非常强烈,但这种恐惧感却能被副交感神经系统所阻止。从生理学上讲,人要想永远保持焦虑和紧张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多数焦虑情绪都具有自我适应能力,或者很快消失。随着你顺着此时的内容往下看,记住这一点非常重要。
思想反应:我一辈子再也无法面对这些人!
伴随生理要素一起出现的主要是一种认知要素。这些要素便是迅速贯穿你头脑中的干扰性想法。你开始拥有一些独特的想法,它们是“要么知难而上,要么临阵脱逃”这种生物反应的真实写照。这些想法如:
怎样才能在必须当众说话、当众出丑之前便逃之夭夭呢?
这种场面够我受的,每个人都会对我评头论足。
我要把自己的面子丢尽;我看上去真像个傻瓜。
有时候,思想反应先于生物反应出现,有时候则是身体先有反应,思想随后产生。这表示此类想法能促使你的肾上腺素作出反应,或者表示此类想法是因为你注意到自己心跳加快而导致的。
你可能还注意到自己难以集中精力、想起某些事和人。你可能会开小差,无法实现思想聚焦。你还可能注意到:紧张时会想不起来已经想好的话;或者是嘴上读着什么、耳朵听见什么但却心不在焉。
下面是人们在公众场合发言时经常会遇到的一些常见认识误区。看看你有没有过类似的体验。
“不成功则成仁”的极端想法。当你认为自己的发言要么一鸣惊人、要么一塌糊涂的时候,就会产生这种想法。思想是泾渭分明的,你很难站在中庸的立场上去思考。比如:哦,不,我的心刚刚停跳了一下,这说明大事不好!
算命式的想法。这种思想模式是指预测自己知晓未来,而且这种预测往往是灾难性的:如果我站在那里,每个人都将失去对我的半点尊重,我在工作中永远都不会得到提升。
在劫难逃的想法。即高估当前局面的负面影响:听众们会酣然入睡或者哄堂大笑,可能再也不想听我说话,而我在工作中也许再也没有一个可以交谈的对象。“在劫难逃的想法”是指在评估某种形势让你付出的代价或者造成的后果时,对其程度或灾难性后果过于夸大。
情感推理。即认为:由于你觉得焦虑不安,所以事态会糟糕得不可收拾。作出这种推理是以情感而不是以逻辑思考为基础的,也就是说:鉴于我非常紧张甚至反胃,我肯定讲不好话。
将能力最小化。就是过低估计自己应对所处环境中各种困难的能力:如果我在某个时间点上突然忘记台词,肯定再也没有补救的机会。当然,你此时全然忘记或低估了自己在过去是怎样应对困难局面的。
一叶障目。即只侧重于分析形势的某个负面,而忽略了所有积极的、自在的或相反的一面。比如说:坐在正中间的那个人确实在瞪着我;我说起话来肯定像个傻瓜。而与此同时,你却没有注意到坐在此人周围的那些点头微笑的听众。
高估概率的思想模式。就是高估某件可怕事件出现的概率,比如:如果迫不得已要登上那个讲台发言,我肯定会晕过去。而事实上,你长这么大从来还没有晕过呢。
你有过与此类似的想法吗?如果当着众人的面发言让你紧张不安,那么你也许有过类似想法,哪怕你以前从来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这些思维方式能激起并强化焦虑情绪。当你处于某个处境而焦虑不安时,十有八九是由于你把环境解读得比实际情况更危险。这便是我们将所有由焦虑产生的想法称为“认知错误”的原因。因为这些想法是头脑按照情感而非理智去思考而产生的。
行为反应:快让我离开这儿!
焦虑还拥有行为成分。这种想摆脱当前局面的愿望极为常见。面临令人恐惧的局面时,我们在作出“要么知难而上,要么临阵脱逃”反应的同时,也经常有一种僵立当场的强烈冲动。你体验过这种“犹如探照灯照耀下的梅花鹿”的感受吗?犹如你的大脑一片空白、身体完全瘫痪一样。以下是人们害怕在公共场合发言时出现的一些常见行为反应。
逃避
希望尽快逃避让人惊恐的形势或者企图摆脱尴尬局面,这是我们在面临可怕事物时最常见的行为反应。有时候,我们会落入作出“知难而上”反应的陷阱,以一种自卫或攻击性的态度说话。我们可能会说一些事后追悔莫及的话,或者本能地对某种局面作出反应。
总体而言,像发言焦虑不安时所做的一样,当你在发言不自在时,最常见的行为就是逃避,即处心积虑地摆脱发言。我们会制造许多借口,如“哦,我倒是很想讲一讲,不过确实有事需要处理”,或者是“非常遗憾,我没法出席并讲话,因为我住在乡下,怕赶不回去。”我们善于提出各种各样既富有创意又无可挑剔的借口,不是吗?
也许你在某些形势下根本无法逃避发言,那么此时你一般会怎样做呢?你也许希望尽快说完话一走了之。当着别人的面说话却紧张不安的人,比较常见的做法就是尽量缩短发言时间。由此带来的表现通常是匆匆讲完话、回答问题的字数宁少勿多。有位客户对我说,他本来想通过“说真的,这要视当时的情况而定……”的方式回答问题,但由于神经紧张,他认为自己的回答应该越短越好,于是干脆就说一个字“不”。
紧张反应
指你紧张不安时作出的动作(你通常意识不到自己在做这些动作)。这里指的并非你为掩饰紧张情绪而做的动作,那些动作指的是过度补偿行为(见下文);而是指你内心不安的外在体现。
紧张行为包括在衣兜里摸索零钱、玩弄铅笔、将双手绞在一起、梳理或抚摸头发、反复改变身体重心、坐立不安或者加快语速。
过度补偿行为
过度补偿行为是使焦虑情绪难以排解的元凶。当我们试图竭力弱化形势的惊恐面、想努力控制焦虑情绪或者希望向别人隐瞒自己的害怕心理或身体表现时,便会出现这些行为。比如说,你可能想把双手藏起来,以掩饰双手的颤抖;说话非常少,以便不会说出令自己难堪的话,或者反复强调已经很鲜明的观点。
实际上,当我们朝着某些人或站在这些人面前说话时,此类行为反倒会保持或增强我们的忧虑感。这是因为:我们相信自己没有这些忧虑感就不能顺利度过当前的局面。其实,没有过度补偿行为同样能顺利发表讲话,懂得这一点非常重要。与人们普遍的看法相反,这些过度补偿行为其实反倒会留住焦虑情绪。事实上,最新研究表明,这些行为是造成发言紧张的主要原因。
这些行为当中,有些对你的表现起着直接的负面影响。比如说,回想发言内容可能使你的声音听起来刻板而不自然;吸吮一块硬糖会使你难以开口说话;在大脑里反复排练将要出口的台词会使你反应迟钝,而且使你的话听起来像是照本宣科。
另一些行为则是有害的,这主要是因为你可能像吸毒一样,对它们产生巨大的依赖性。你可能认为,不做这些动作,你就无法正常发言,就无法本能地说话。在本书中,我们将教你怎样做到不依赖这些行为模式也能在各种时机和场合自如发言,因为这些行为其实只能使你的表现适得其反,使你更加紧张不安、表现更加糟糕。
情绪反应:我受不了了!我的感觉能好起来吗?
导致焦虑感形成的第4个变量是你的情绪。你也许意识到自己在面临发言场合时感到焦虑、紧张、关切、受惊、恐惧、担忧、不安、焦急、急躁、忧心、神经质或惊慌。
在经过漫长的痛苦阶段之后,另一些感受开始粉墨登场。如果你逃避那些必须当着众人面说话的场合,就可能会体会到这种逃避行为对你的职业生涯或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能导致沮丧、灰心、失落、绝望或恐惧等感觉的产生(当你最终逃不过“上台发言”这一劫时,就会产生恐惧感)。
征途漫漫……
考虑到你已经懂得怎样辨别发言焦虑症的4大组成部分,可以说,你向战胜这种焦虑迈出了一大步。在接下来的两章里,随着你对如何辨认恐惧心理有更深了解,我们将回答与公众场合发言心理恐惧有关的所有重要问题,并清除有关公开发言的常见神话和认识误区。你将了解发言焦虑现象自我体现的最常见方式。
到或想到的与焦虑有关的观点当中,有许多根本就不正确。其实,你在发言时为战胜恐惧而做的一切,只能使感觉更糟而非更好。有关焦虑的错误认识使人们千方百计去克服焦虑感,然而人们所做的一切,却只能使他们在发言时更紧张。
现在我们担任的角色是你的私人教练,任务是打破与发言恐惧症有关的神话,并提供对这种恐惧感的正确认识。懂得这一点,你就能克服与公共场合发言相关的各种压力和紧张情绪了。阅读本章内容时,不妨认真思考你对每种神话的态度;你过去一直相信那些使你感觉不佳的认识,但是,一旦走出认识误区,你就能顺利改变这些看法了。
与焦虑有关的12大神话和认识误区
神话一:焦虑感会随着时间的增长持续增强
许多人担心如果不采取措施控制紧张情绪,这种情绪今后就会越来越难控制,或者认为迟早会出大事。还有些人害怕焦虑感会持续增强直到失控,害怕自己会发疯,害怕颜面尽失,担心今后无法面对同样的局面或者心脏病发作。其实并非如此。
当你烦躁不安时,神经系统的交感部分会被激活,你会感到肾上腺素在体内急剧奔涌,使你心跳加快,同时伴以出虚汗、手足打颤。这种反应会自然减退,因为神经系统的副交感部分会起到降低焦虑情绪的作用。我们称此为“适应能力”。你的身体和思维会适应这种焦虑感,从而导致焦虑感逐渐减弱。
适应能力(或者叫“对焦虑的习惯性”)会持续出现,使恐惧感随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弱。这是一种生物反应系统。你的焦虑感会递减。每种有生命的有机物都有适应能力。拉里娜有一位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同事喜欢说这样一句话,“连海参都有自适应能力。”
如果我们特别紧张,形成适应能力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总体而言,形成适应能力的时间长短与恐惧的强度有关。换句话说,恐惧感越强烈,神经系统适应它花的时间就越长。
有人之所以显得没有形成自适应能力(换言之,总觉得焦虑感居高不下)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的过度补偿行为使焦虑情绪得以保持。过度补偿行为起到了人为地降低或阻碍焦虑感的作用。而正是这种作用的存在,使适应能力无法形成。
把焦虑感想象成一个浮在水面的小球。如果你向下按它,它还会再冒上来,是不是?将球向下按犹如逃避某件事,或者运用某种过度补偿行为。如果不将小球向下按(换言之,不作出过度补偿行为或逃避行为),小球也能慢慢地径自漂到远处。我们可以把飘向远处的小球比喻成随时间推移或由于适应性形成过程而自然减弱的焦虑感。
有时候,焦虑感主要表现为“先行焦虑”。其意思是说,恐惧感在某种形势出现之前达到最高,因为此时我们在期待它、为它到来做准备。之后,一旦我们置身于形势当中,焦虑感就会逐渐减弱。逃避只能使担忧情绪徘徊不去。倘若形势带来的主要压力在你的预料之中,那么只要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你就会很快形成适应能力。
神话二:焦虑感是危险的
你可曾认为自己体验到的焦虑感是有害的?是否认为由于过度紧张而有受伤害的危险?你是否试图对自己说:我最好尽快平静下来,否则麻烦大了?
许多人认为恐惧感本身便会带来伤害。这是因为,你害怕焦虑之后会在现实中造成负面后果。焦虑和压力的叠加效果的确会给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这没错;但是,如果说焦虑感在当时、当场就会直接导致精神崩溃,那就言过其实了。
恐惧本身是一种生理反应,类似于参加体育比赛或上下楼梯时产生的反应。你会出汗、心脏砰砰直跳,脸红心慌、头重脚轻,还可能手足颤抖。我们在一段高强度跑步或者上完强度很大的骑自行车课之后,不会认为自己身处危险。为什么发言紧张时会这样想呢?因为正如我们讨论的那样,焦虑的外在表现之一就是想办法脱离现实。最担忧的时候,我们似乎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会昏倒或突发心脏病,但这些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其实并不大。
其实,天长日久,无论是恐惧感还是焦虑感,都会对我们起到保护作用。恐惧感和焦虑感存在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你而不是伤害你。这些情绪能起到使你为某种可怕局面做好准备的作用。
神话三:焦虑会使你表现更差劲
人们普遍认为,之所以表现差劲,是因为感到焦虑不安。其实,这种看法恰恰是形成焦虑的主要原因和保持力量。战胜了这种信念,你很可能就会克服大部分紧张情绪。
恐惧时,我们通常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判断形势的走向。你认为这是评估你外在表现的有效性和质量的正确方法吗?如果你认为不是,那么你就开始懂得恐惧起作用的方式了!至于为什么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判断形势的走向是不正确的,有好几个原因可以解释。
1、我们有许多情感都是别人看不见的。有人认为自己做的某些事别人看在眼里,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2、担忧时,我们的想法会歪曲。考虑到人在高度焦虑和担忧时思想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下降,因此此时下定的许多结论都无效。
3、我们是自己最苛刻的批评家。当我们还在后悔忘记把某件事说出来的时候,听众却在为我们刚才提出的4条了不起的观点兴奋不已。
4、人很可能在体现出某些紧张情绪的同时,还能使别人给予你的发言或表现以很高评价。通常情况下,我们评价一个人表现如何,其依据是我们从他的表现中收获了什么、其主题的新颖性和独特性如何,以及可见的素材质量如何等等。表现出紧张情绪并不能抹杀所有这些。事实上,体现出一定程度的焦虑不安还能使别人喜欢上你。
由于很多人在发言时显示出不安的迹象,因此,即使他们表现出某种焦虑的征兆,大家也不会过于惊奇或不舒服。关键在于你在表现出这种焦虑情绪时作何反应。在这里我给大家一点提示:退一万步说,以过度补偿行为(比如一再认为自己刚刚说过的某个观点是错误的)或逃避行为(离开发言现场)作出反应至少不会被听众看好。
神话四:别人看到你焦虑不安时,会自动给你以负面评价
多数人都不会因为看到你紧张而自动给你以负面评价。实际上,人们发现别人在表现出某种不安迹象时反而更显得平易近人、更加真实、更加谦逊。一般情况下,过于自信、自以为是、自高自大或趾高气扬的人反而拒人于千里之外。从另一方面讲,适度紧张的人往往被人视为诚实可信。有些研究甚至觉得,人们认为容易脸红的人更招人喜爱、更讨人喜欢。
即便别人看到你焦虑时不积极地评价你,也不一定会给你以消极评价。人的印象是在多个变量综合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焦虑不过是其中一个因子而已,往往甚至连因子都算不上。
此外,即便不算大多数人,可以说大部分人对于在公开场合发言或多或少都有些担忧,因此,当他们看到你紧张不安时,可能对你正在经历的困窘局面深有同感。他们甚至可能希望帮助或支持你。
你也许不明白:要是那些以貌取人的笨蛋以否定眼光看我怎么办?对了,听起来似乎你恰恰回答了自己的提问。这些人只是以貌取人的笨蛋。此类人的存在是永远避免不了的,不过你只用自问这个问题:即便这样又能如何?为什么要在乎这些人怎么说、怎么想?他们总是要鸡蛋里挑骨头,即便你不紧张,他们也会从你的声调、头发或鞋子上找出毛病来。这种人通常自己便存有不安全感,以貌取人不过是他们采取的补偿行为而已。
如果你非得在乎他们的想法不可(比如说此人是你的老板),我们可以为你提供许多技巧,帮助你变得更有信心。眼下的问题是:你必须首先亲历焦虑感,然后才能够战胜它,而当你亲历了焦虑感之后,结果很少会像你想象的那样具有灾难性。
神话五:要是逃避可怕的局面,焦虑感便会逐渐减弱
这是一种普遍看法,它之所以有大量市场,是因为建立在一种自然反应之上。不妨想想别人把我们弄疼时会发生什么——我们会想办法逃脱和躲避。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便是这个道理。小时候,你是否烫过自己或者被蜜蜂蛰过?你是否此后设法远离火苗或对所有蜜蜂惟恐避之不及?肯定会这样,因为这是人自然的、本能的反应。
累!!!!!!!!
你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不过,让你感到庆幸的是,我们也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事实上,多数人对于公开发言或多或少都有些紧张。如果某些人不怕站起来在别人面前说话,那通常是由于他们做了大量练习。
如果你的确对演讲心存某种不安,那么问题就变成:你对于公开场合发言的担心有多严重?
1、在一小群人(3到10人)面前说话时我非常紧张。
2、我对自己必须和陌生人说话感到担心。
3、当我认为自己必须当着别人的面说话时,心会砰砰直跳。
4、我最紧张的时刻是和老板或其他权威人士说话的时候。
5、大多数情况下我都尽量避免发言或陈?观点。
6、别人看着我说话时,我会感到手足无措。
7、通常情况下我不愿意在宴会和其他社交聚会场合讲故事。
8、我不会主动致祝酒辞。
9、我担心自己的声音让人听起来很陌生,或者在发表演说时浑身打颤。
10、如非绝对必要,我不会主动说话。
11、我担心自己在上台说话时会忘掉台词,或者在不经意的交谈中没有可聊的话题述说。
12、由于不敢大胆发言,我在工作中已经吞下一些苦果,比如得不到提拔或者发表观点时让人觉得不知所云。
13、当着众人的面起立发言是我最害怕的事之一。
14、发言时,我觉得别人很可能会对我作出不好的评价。
15、发表讲话时,我极力避免回答问题。
16、通常情况下我不在会议上大声说话。
17、如果对回答的正确性无法百分之百确认,我是不会说一个字的。
18、在公共场合发言时,我害怕自己会当众出丑,或者认为别人会失去对我的敬重。
19、知道自己必须发言时,我一般会感到浑身发热、出汗或脸红,焦急地等待轮到自己时该说点什么。
20、我认为要是不发言最好,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别人就不会看到我的紧张情绪了。得分情况
了解紧张情绪起作用的方式,如同拥有一张描述陌生领土概貌的地图:没有它,你就会迷路、茫然和沮丧。一旦有正确的信息作为支撑,你就能集中精力,就会感到安全,就能满怀信心地朝着目标所在的方向前进。
对公共场合发言的恐惧仅仅是众所周知的表象。实际上,这种恐惧的深层含义远不止一开始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那些内容。伴随公共场合发言同时出现的还可能会有另一种恐惧,使你体验到一些强烈的生理感知,比如心快要跳出胸膛、浑身颤抖以及汗如雨下。这些感知也许让你苦不堪言,因为它们会使你产生强烈的不自在感,或者因为别人可能会注意到你的这些表现。
此外还存在另一种恐惧,就是害怕这些行为表现会造成消极的社会后果,比如,除了对发言人的负面评价之外,还会带来批评、难堪、羞辱以及对一个人名声的损害。对公共场合发言的恐惧一般和这样一种心理状态有关,即“你会认为,如果别人觉察出你的不安和担忧,他们很可能会据此对你评头论足。”人们一般害怕给别人留下粗鲁、愚钝、讨嫌、无礼、不招人喜欢、不自信、无魅力等印象,或者让人觉得与他们所谈到的人或听众不能相提并论。你是否也有同感呢?
为什么发言让你紧张不
我们大部分客户都会问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我是那种害怕在公众场合发言的人呢?”要想战胜不安情绪,就应该理解这种情绪起作用的方式,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了对生物要素与环境要素的综合效果作出反应,我们就形成了担忧情绪。换言之,基因“接通”的方式和你对身边世界的感知方式,与你是否容易产生恐惧感以及应对恐惧的能力如何存在着密切联系。
你的生物要素
有些人的生理倾向使其很可能以一种焦虑不安的方式对特定环境作出反应。这种能力是遗传得来或与生俱来的。如果你认为自己属于这种人,可能就会注意到:你的家庭成员中有许多人经常对某些事忧心忡忡,或者对这样那样的局面表现出恐惧和担忧。
这种在家庭成员身上体现出担忧情绪的现象,可能预示着一种生物要素即易紧张,也可能标志着一种共享环境的出现——即通过观察别人的反应,你也学会了怎样担忧和不安。如果家庭成员没有居住在一起,那么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焦虑和不安更可能代表一种遗传要素。生物要素和遗传要素结合到一起的结果,就是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容易体验到各种形式的焦虑感。
你可能还想不明白为什么担心自己对于当众发言忧心忡忡。这可能是性格所致,比如你天性害羞(见下述);可能是由于特别在乎别人怎么看你;可能是由于你对于公开发言有一段不堪回首的难忘经历;也可能出于其他各种原因。无论担忧的根源何在,你都应该懂得这种恐惧感是自然的。其强烈程度可能因人而异,但是多数人对于在公开场合发言都很担忧,对别人怎么看他们都很在乎。
你的人生经历
有许多焦虑反应是通过与环境接触产生的。孩子能通过观察父母和其他人来学会怎样应对不同环境。如果总看到人们作出恐惧反应、流露出担忧之情或者表现出害怕的情绪,他们就认为形势不安全、害怕是对的。
从环境中学会焦虑不安还有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建立在我们亲身经历的基础上。如果面临某种可怕的形势,并从心理、认知和行为上体验到以述的反应,那么我们多半会产生对此类形势的畏惧感。如果下一次遇到同样的形势时我们畏缩不前,那么就会进一步加重这种感觉,因为面临同一局面时,我们越是极力躲避,恐惧感就越会增加。
羞怯与内向
有些性格内向或天生害羞的人当众发言时会感到不自在。内向这种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遗传性,内向的人一般不愿在公众场合说话。此外,他们更倾向于当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并且更可能比其他人喜欢深思熟虑、反省自己、文雅安静。他们往往只喜欢特立独行。这种现象使他们得到发言锻炼的机会更少,也减少了抛头露面的场合,而这两种后果都能增加焦虑和不安。
有些学者相信害羞是社交恐惧症的表现形式之一,另一些人则认为害羞与性格内向大同小异。与不太害羞的同伴相比,胆小怯懦的人通常更可能对发言感到恐惧不安。内向的人不一定就害羞。和性格内向者一样,害羞的人在聚会场合讲故事、发言以及表达思想的锻炼机会更少,因此这些人在发言场合更可能如坐针毡。
不过,发言恐惧症在那些性格开朗、位高权重的人身上也普遍存在。人们往往惊奇地发现,一些最爱交际的人在听众面前站起来发言时也表现得紧张不安。外向而合群的人在某些场合也许觉得非常自在(比如面对面的二人谈话),但是在另一些场合则局促不安(比如当着一群人的面说话)。
逃避行为
恐惧感是根据我们对担忧作出的反应方式来保持和增加的。当你面临某种形势焦虑不安时,作出的本能反应就是尽快摆脱当前局面。我们都知道这种感受,所谓“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随便置身何处都行,就是别在这里。”我们想尽快摆脱当前让人伤脑筋的局面,并且永远都不想再遇到第二次。逃避不仅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反应,也是增强焦虑感的一种主要行为方式。虽然你或许不能确认自己为什么会浑身不自在,不过这不要紧,因为最要紧的是你对这种不自在作何反应。所以,如果你现在还不敢肯定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焦虑感,那也不要担心,因为你不一定必须明确无误地搞清楚它源于何处之后才能克服它。我们将在本章后面的内容中进一步详细介绍逃避行为。
你问有没有什么好消息?那就是:你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改变对公开发言的感觉。我们将帮助你实现这个目标。
焦虑不安的4大成因
焦虑由“焦虑的4大成因”或叫4种主要成分组成,即:生物反应、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和思想反应。感到焦虑时,我们往往意识不到所有这些成分的存在。比如,我们只注意到“我的心跳得像要撞出胸膛一样!”或者“我觉得此刻每个人都在笑话我。”
实际上,这些成分的每一种都会引起和促进“忧虑循环”。这4大因素共同起作用使得焦虑产生,而在你发现自己焦虑之前,它就已经信马由缰、遏制不住了。现在我们就逐一介绍它们,以便你可以自行鉴别,而这种鉴别能力的培养恰恰是击败恐惧感的第一个主要步骤。
生物反应:我的心都要跳出胸膛了!
交感神经系统会导致产生肾上腺素,这种激素给你的暗示是“要么知难而上,要么临阵脱逃”。在丛林中遇到狮子和在体育场面对一群人时,身体作出的反应是一样的。所有人都了解这种感觉,它是由神经能量的快速流动造成的。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会引起许多生物反应。这些最典型的反应包括以下内容:
你的心脏在胸膛里狂跳,因为血液改为只向全身的关键器官流动。你还觉得头脑猛然一热,并由此脸红。
你可能觉得手足潮湿而冰冷,因为血液此时向全身的主要肌肉群流动。你的双手可能开始颤抖和震动。
你的汗腺开始激活,开始出汗。
最后,这种反应终于停止,因为肾上腺素受到身体其他化学物质的破坏,或者是由于副交感神经系统参与进来。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是抵消交感神经系统产生的效果。它能使你感到浑身放松。因此,尽管有一段时间恐惧感非常强烈,但这种恐惧感却能被副交感神经系统所阻止。从生理学上讲,人要想永远保持焦虑和紧张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多数焦虑情绪都具有自我适应能力,或者很快消失。随着你顺着此时的内容往下看,记住这一点非常重要。
思想反应:我一辈子再也无法面对这些人!
伴随生理要素一起出现的主要是一种认知要素。这些要素便是迅速贯穿你头脑中的干扰性想法。你开始拥有一些独特的想法,它们是“要么知难而上,要么临阵脱逃”这种生物反应的真实写照。这些想法如:
怎样才能在必须当众说话、当众出丑之前便逃之夭夭呢?
这种场面够我受的,每个人都会对我评头论足。
我要把自己的面子丢尽;我看上去真像个傻瓜。
有时候,思想反应先于生物反应出现,有时候则是身体先有反应,思想随后产生。这表示此类想法能促使你的肾上腺素作出反应,或者表示此类想法是因为你注意到自己心跳加快而导致的。
你可能还注意到自己难以集中精力、想起某些事和人。你可能会开小差,无法实现思想聚焦。你还可能注意到:紧张时会想不起来已经想好的话;或者是嘴上读着什么、耳朵听见什么但却心不在焉。
下面是人们在公众场合发言时经常会遇到的一些常见认识误区。看看你有没有过类似的体验。
“不成功则成仁”的极端想法。当你认为自己的发言要么一鸣惊人、要么一塌糊涂的时候,就会产生这种想法。思想是泾渭分明的,你很难站在中庸的立场上去思考。比如:哦,不,我的心刚刚停跳了一下,这说明大事不好!
算命式的想法。这种思想模式是指预测自己知晓未来,而且这种预测往往是灾难性的:如果我站在那里,每个人都将失去对我的半点尊重,我在工作中永远都不会得到提升。
在劫难逃的想法。即高估当前局面的负面影响:听众们会酣然入睡或者哄堂大笑,可能再也不想听我说话,而我在工作中也许再也没有一个可以交谈的对象。“在劫难逃的想法”是指在评估某种形势让你付出的代价或者造成的后果时,对其程度或灾难性后果过于夸大。
情感推理。即认为:由于你觉得焦虑不安,所以事态会糟糕得不可收拾。作出这种推理是以情感而不是以逻辑思考为基础的,也就是说:鉴于我非常紧张甚至反胃,我肯定讲不好话。
将能力最小化。就是过低估计自己应对所处环境中各种困难的能力:如果我在某个时间点上突然忘记台词,肯定再也没有补救的机会。当然,你此时全然忘记或低估了自己在过去是怎样应对困难局面的。
一叶障目。即只侧重于分析形势的某个负面,而忽略了所有积极的、自在的或相反的一面。比如说:坐在正中间的那个人确实在瞪着我;我说起话来肯定像个傻瓜。而与此同时,你却没有注意到坐在此人周围的那些点头微笑的听众。
高估概率的思想模式。就是高估某件可怕事件出现的概率,比如:如果迫不得已要登上那个讲台发言,我肯定会晕过去。而事实上,你长这么大从来还没有晕过呢。
你有过与此类似的想法吗?如果当着众人的面发言让你紧张不安,那么你也许有过类似想法,哪怕你以前从来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这些思维方式能激起并强化焦虑情绪。当你处于某个处境而焦虑不安时,十有八九是由于你把环境解读得比实际情况更危险。这便是我们将所有由焦虑产生的想法称为“认知错误”的原因。因为这些想法是头脑按照情感而非理智去思考而产生的。
行为反应:快让我离开这儿!
焦虑还拥有行为成分。这种想摆脱当前局面的愿望极为常见。面临令人恐惧的局面时,我们在作出“要么知难而上,要么临阵脱逃”反应的同时,也经常有一种僵立当场的强烈冲动。你体验过这种“犹如探照灯照耀下的梅花鹿”的感受吗?犹如你的大脑一片空白、身体完全瘫痪一样。以下是人们害怕在公共场合发言时出现的一些常见行为反应。
逃避
希望尽快逃避让人惊恐的形势或者企图摆脱尴尬局面,这是我们在面临可怕事物时最常见的行为反应。有时候,我们会落入作出“知难而上”反应的陷阱,以一种自卫或攻击性的态度说话。我们可能会说一些事后追悔莫及的话,或者本能地对某种局面作出反应。
总体而言,像发言焦虑不安时所做的一样,当你在发言不自在时,最常见的行为就是逃避,即处心积虑地摆脱发言。我们会制造许多借口,如“哦,我倒是很想讲一讲,不过确实有事需要处理”,或者是“非常遗憾,我没法出席并讲话,因为我住在乡下,怕赶不回去。”我们善于提出各种各样既富有创意又无可挑剔的借口,不是吗?
也许你在某些形势下根本无法逃避发言,那么此时你一般会怎样做呢?你也许希望尽快说完话一走了之。当着别人的面说话却紧张不安的人,比较常见的做法就是尽量缩短发言时间。由此带来的表现通常是匆匆讲完话、回答问题的字数宁少勿多。有位客户对我说,他本来想通过“说真的,这要视当时的情况而定……”的方式回答问题,但由于神经紧张,他认为自己的回答应该越短越好,于是干脆就说一个字“不”。
紧张反应
指你紧张不安时作出的动作(你通常意识不到自己在做这些动作)。这里指的并非你为掩饰紧张情绪而做的动作,那些动作指的是过度补偿行为(见下文);而是指你内心不安的外在体现。
紧张行为包括在衣兜里摸索零钱、玩弄铅笔、将双手绞在一起、梳理或抚摸头发、反复改变身体重心、坐立不安或者加快语速。
过度补偿行为
过度补偿行为是使焦虑情绪难以排解的元凶。当我们试图竭力弱化形势的惊恐面、想努力控制焦虑情绪或者希望向别人隐瞒自己的害怕心理或身体表现时,便会出现这些行为。比如说,你可能想把双手藏起来,以掩饰双手的颤抖;说话非常少,以便不会说出令自己难堪的话,或者反复强调已经很鲜明的观点。
实际上,当我们朝着某些人或站在这些人面前说话时,此类行为反倒会保持或增强我们的忧虑感。这是因为:我们相信自己没有这些忧虑感就不能顺利度过当前的局面。其实,没有过度补偿行为同样能顺利发表讲话,懂得这一点非常重要。与人们普遍的看法相反,这些过度补偿行为其实反倒会留住焦虑情绪。事实上,最新研究表明,这些行为是造成发言紧张的主要原因。
这些行为当中,有些对你的表现起着直接的负面影响。比如说,回想发言内容可能使你的声音听起来刻板而不自然;吸吮一块硬糖会使你难以开口说话;在大脑里反复排练将要出口的台词会使你反应迟钝,而且使你的话听起来像是照本宣科。
另一些行为则是有害的,这主要是因为你可能像吸毒一样,对它们产生巨大的依赖性。你可能认为,不做这些动作,你就无法正常发言,就无法本能地说话。在本书中,我们将教你怎样做到不依赖这些行为模式也能在各种时机和场合自如发言,因为这些行为其实只能使你的表现适得其反,使你更加紧张不安、表现更加糟糕。
情绪反应:我受不了了!我的感觉能好起来吗?
导致焦虑感形成的第4个变量是你的情绪。你也许意识到自己在面临发言场合时感到焦虑、紧张、关切、受惊、恐惧、担忧、不安、焦急、急躁、忧心、神经质或惊慌。
在经过漫长的痛苦阶段之后,另一些感受开始粉墨登场。如果你逃避那些必须当着众人面说话的场合,就可能会体会到这种逃避行为对你的职业生涯或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能导致沮丧、灰心、失落、绝望或恐惧等感觉的产生(当你最终逃不过“上台发言”这一劫时,就会产生恐惧感)。
征途漫漫……
考虑到你已经懂得怎样辨别发言焦虑症的4大组成部分,可以说,你向战胜这种焦虑迈出了一大步。在接下来的两章里,随着你对如何辨认恐惧心理有更深了解,我们将回答与公众场合发言心理恐惧有关的所有重要问题,并清除有关公开发言的常见神话和认识误区。你将了解发言焦虑现象自我体现的最常见方式。
到或想到的与焦虑有关的观点当中,有许多根本就不正确。其实,你在发言时为战胜恐惧而做的一切,只能使感觉更糟而非更好。有关焦虑的错误认识使人们千方百计去克服焦虑感,然而人们所做的一切,却只能使他们在发言时更紧张。
现在我们担任的角色是你的私人教练,任务是打破与发言恐惧症有关的神话,并提供对这种恐惧感的正确认识。懂得这一点,你就能克服与公共场合发言相关的各种压力和紧张情绪了。阅读本章内容时,不妨认真思考你对每种神话的态度;你过去一直相信那些使你感觉不佳的认识,但是,一旦走出认识误区,你就能顺利改变这些看法了。
与焦虑有关的12大神话和认识误区
神话一:焦虑感会随着时间的增长持续增强
许多人担心如果不采取措施控制紧张情绪,这种情绪今后就会越来越难控制,或者认为迟早会出大事。还有些人害怕焦虑感会持续增强直到失控,害怕自己会发疯,害怕颜面尽失,担心今后无法面对同样的局面或者心脏病发作。其实并非如此。
当你烦躁不安时,神经系统的交感部分会被激活,你会感到肾上腺素在体内急剧奔涌,使你心跳加快,同时伴以出虚汗、手足打颤。这种反应会自然减退,因为神经系统的副交感部分会起到降低焦虑情绪的作用。我们称此为“适应能力”。你的身体和思维会适应这种焦虑感,从而导致焦虑感逐渐减弱。
适应能力(或者叫“对焦虑的习惯性”)会持续出现,使恐惧感随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弱。这是一种生物反应系统。你的焦虑感会递减。每种有生命的有机物都有适应能力。拉里娜有一位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同事喜欢说这样一句话,“连海参都有自适应能力。”
如果我们特别紧张,形成适应能力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总体而言,形成适应能力的时间长短与恐惧的强度有关。换句话说,恐惧感越强烈,神经系统适应它花的时间就越长。
有人之所以显得没有形成自适应能力(换言之,总觉得焦虑感居高不下)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的过度补偿行为使焦虑情绪得以保持。过度补偿行为起到了人为地降低或阻碍焦虑感的作用。而正是这种作用的存在,使适应能力无法形成。
把焦虑感想象成一个浮在水面的小球。如果你向下按它,它还会再冒上来,是不是?将球向下按犹如逃避某件事,或者运用某种过度补偿行为。如果不将小球向下按(换言之,不作出过度补偿行为或逃避行为),小球也能慢慢地径自漂到远处。我们可以把飘向远处的小球比喻成随时间推移或由于适应性形成过程而自然减弱的焦虑感。
有时候,焦虑感主要表现为“先行焦虑”。其意思是说,恐惧感在某种形势出现之前达到最高,因为此时我们在期待它、为它到来做准备。之后,一旦我们置身于形势当中,焦虑感就会逐渐减弱。逃避只能使担忧情绪徘徊不去。倘若形势带来的主要压力在你的预料之中,那么只要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你就会很快形成适应能力。
神话二:焦虑感是危险的
你可曾认为自己体验到的焦虑感是有害的?是否认为由于过度紧张而有受伤害的危险?你是否试图对自己说:我最好尽快平静下来,否则麻烦大了?
许多人认为恐惧感本身便会带来伤害。这是因为,你害怕焦虑之后会在现实中造成负面后果。焦虑和压力的叠加效果的确会给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这没错;但是,如果说焦虑感在当时、当场就会直接导致精神崩溃,那就言过其实了。
恐惧本身是一种生理反应,类似于参加体育比赛或上下楼梯时产生的反应。你会出汗、心脏砰砰直跳,脸红心慌、头重脚轻,还可能手足颤抖。我们在一段高强度跑步或者上完强度很大的骑自行车课之后,不会认为自己身处危险。为什么发言紧张时会这样想呢?因为正如我们讨论的那样,焦虑的外在表现之一就是想办法脱离现实。最担忧的时候,我们似乎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会昏倒或突发心脏病,但这些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其实并不大。
其实,天长日久,无论是恐惧感还是焦虑感,都会对我们起到保护作用。恐惧感和焦虑感存在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你而不是伤害你。这些情绪能起到使你为某种可怕局面做好准备的作用。
神话三:焦虑会使你表现更差劲
人们普遍认为,之所以表现差劲,是因为感到焦虑不安。其实,这种看法恰恰是形成焦虑的主要原因和保持力量。战胜了这种信念,你很可能就会克服大部分紧张情绪。
恐惧时,我们通常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判断形势的走向。你认为这是评估你外在表现的有效性和质量的正确方法吗?如果你认为不是,那么你就开始懂得恐惧起作用的方式了!至于为什么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判断形势的走向是不正确的,有好几个原因可以解释。
1、我们有许多情感都是别人看不见的。有人认为自己做的某些事别人看在眼里,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2、担忧时,我们的想法会歪曲。考虑到人在高度焦虑和担忧时思想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下降,因此此时下定的许多结论都无效。
3、我们是自己最苛刻的批评家。当我们还在后悔忘记把某件事说出来的时候,听众却在为我们刚才提出的4条了不起的观点兴奋不已。
4、人很可能在体现出某些紧张情绪的同时,还能使别人给予你的发言或表现以很高评价。通常情况下,我们评价一个人表现如何,其依据是我们从他的表现中收获了什么、其主题的新颖性和独特性如何,以及可见的素材质量如何等等。表现出紧张情绪并不能抹杀所有这些。事实上,体现出一定程度的焦虑不安还能使别人喜欢上你。
由于很多人在发言时显示出不安的迹象,因此,即使他们表现出某种焦虑的征兆,大家也不会过于惊奇或不舒服。关键在于你在表现出这种焦虑情绪时作何反应。在这里我给大家一点提示:退一万步说,以过度补偿行为(比如一再认为自己刚刚说过的某个观点是错误的)或逃避行为(离开发言现场)作出反应至少不会被听众看好。
神话四:别人看到你焦虑不安时,会自动给你以负面评价
多数人都不会因为看到你紧张而自动给你以负面评价。实际上,人们发现别人在表现出某种不安迹象时反而更显得平易近人、更加真实、更加谦逊。一般情况下,过于自信、自以为是、自高自大或趾高气扬的人反而拒人于千里之外。从另一方面讲,适度紧张的人往往被人视为诚实可信。有些研究甚至觉得,人们认为容易脸红的人更招人喜爱、更讨人喜欢。
即便别人看到你焦虑时不积极地评价你,也不一定会给你以消极评价。人的印象是在多个变量综合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焦虑不过是其中一个因子而已,往往甚至连因子都算不上。
此外,即便不算大多数人,可以说大部分人对于在公开场合发言或多或少都有些担忧,因此,当他们看到你紧张不安时,可能对你正在经历的困窘局面深有同感。他们甚至可能希望帮助或支持你。
你也许不明白:要是那些以貌取人的笨蛋以否定眼光看我怎么办?对了,听起来似乎你恰恰回答了自己的提问。这些人只是以貌取人的笨蛋。此类人的存在是永远避免不了的,不过你只用自问这个问题:即便这样又能如何?为什么要在乎这些人怎么说、怎么想?他们总是要鸡蛋里挑骨头,即便你不紧张,他们也会从你的声调、头发或鞋子上找出毛病来。这种人通常自己便存有不安全感,以貌取人不过是他们采取的补偿行为而已。
如果你非得在乎他们的想法不可(比如说此人是你的老板),我们可以为你提供许多技巧,帮助你变得更有信心。眼下的问题是:你必须首先亲历焦虑感,然后才能够战胜它,而当你亲历了焦虑感之后,结果很少会像你想象的那样具有灾难性。
神话五:要是逃避可怕的局面,焦虑感便会逐渐减弱
这是一种普遍看法,它之所以有大量市场,是因为建立在一种自然反应之上。不妨想想别人把我们弄疼时会发生什么——我们会想办法逃脱和躲避。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便是这个道理。小时候,你是否烫过自己或者被蜜蜂蛰过?你是否此后设法远离火苗或对所有蜜蜂惟恐避之不及?肯定会这样,因为这是人自然的、本能的反应。
累!!!!!!!!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