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什么意思?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兵谏:用武力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必从。
兵谏的目的是使上级接受自己的观点,甚至是帮助上级改变自己的不正确做法。
1936年12月,蒋介石置全国民众日益高涨的抗日救国呼声于不顾,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并亲自跑到西安督战,兵分四路欲一举消灭我驻陕甘宁将北上抗日的红军。这无疑加剧了国民党内部抗日派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与蒋介石的矛盾。张、杨多次进谏无效。为民族大义,为国仇家恨,张、杨联手发动兵变。 12月12日凌晨,张、杨带兵对华清池形成包抄之势,下榻于华清池五间厅的蒋介石被枪声惊醒,在两名侍卫搀扶下从后窗仓皇逃跑,藏于半山腰一虎斑石东侧石峡洞内,后来被搜山部队发现扶下山,送往西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蒋介石藏身处十分险要,一条狭长的几乎直上直下的石缝,如今也只有年轻人能攀着固定好的铁链子气喘吁吁地爬上去,上面的洞不过是石壁略凹进去一点,勉强能立人。很难想象当年45岁的蒋介石,穿睡衣、拖鞋(有一只早跑掉了)在寒夜里怎么跑出这么远的路,爬上这么险的石缝。这一天对蒋介石而言,当是平生最痛苦、最耻辱、最恐惧的一天,但对我们中华民族而言,却是一个永载史册、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转折点。 “西安事变”在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代表的多方周旋下得以和平解决,由此促成的第二次国共合作,不仅使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也使中国共产党及红军(八路军)获得迅速发展、壮大的最佳契机,最终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兵谏的目的是使上级接受自己的观点,甚至是帮助上级改变自己的不正确做法。
1936年12月,蒋介石置全国民众日益高涨的抗日救国呼声于不顾,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并亲自跑到西安督战,兵分四路欲一举消灭我驻陕甘宁将北上抗日的红军。这无疑加剧了国民党内部抗日派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与蒋介石的矛盾。张、杨多次进谏无效。为民族大义,为国仇家恨,张、杨联手发动兵变。 12月12日凌晨,张、杨带兵对华清池形成包抄之势,下榻于华清池五间厅的蒋介石被枪声惊醒,在两名侍卫搀扶下从后窗仓皇逃跑,藏于半山腰一虎斑石东侧石峡洞内,后来被搜山部队发现扶下山,送往西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蒋介石藏身处十分险要,一条狭长的几乎直上直下的石缝,如今也只有年轻人能攀着固定好的铁链子气喘吁吁地爬上去,上面的洞不过是石壁略凹进去一点,勉强能立人。很难想象当年45岁的蒋介石,穿睡衣、拖鞋(有一只早跑掉了)在寒夜里怎么跑出这么远的路,爬上这么险的石缝。这一天对蒋介石而言,当是平生最痛苦、最耻辱、最恐惧的一天,但对我们中华民族而言,却是一个永载史册、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转折点。 “西安事变”在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代表的多方周旋下得以和平解决,由此促成的第二次国共合作,不仅使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也使中国共产党及红军(八路军)获得迅速发展、壮大的最佳契机,最终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