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无法改变的事用成语怎么说?
展开全部
1.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这就是成语“望梅止渴”的由来,用来比喻某种愿望无法实现,只能用幻想或大话来自我安慰。
2.完壁归赵
战国时代,赵王无意间得到了一块宝玉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后非常想要据为己有,因此就派人到赵国,对赵王说秦国愿意以十五个城与赵国交换这块玉。赵王心里非常舍不得,但是因为赵国国势很弱,因此不敢得罪秦王,怕秦王一不高兴,就派兵攻打赵国。为了这件事,赵王伤透了脑筋。
大臣蔺相如知道这件事以后,就自告奋勇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他心里知道秦王虽然喜欢这块玉,事实上根本不想用十五个城来交换。到了秦国后,蔺相如就抱着和氏璧、大声对秦王说:「如果大王您不顾信用,想要抢我手上这块宝玉,我就一头撞上皇宫里的柱子,相信宝玉一定会粉碎!」秦王听了虽然很生气,但是怕他真的撞上柱子而摔坏宝玉,因此一点都不敢轻举妄动。后来蔺相如更趁秦王不注意的时候,派人连夜把和氏璧送回去。秦王虽然恼怒,但是因为知道自己行事不够光明正大,怕传出去成为笑柄,只好把蔺相如放了。
人们用“完壁归赵”比喻把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原主。
3.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在年轻的时候,就读过不少兵书,常常在人们面前谈论作战用兵的事情,即使父亲赵奢也难不住他。很多人认为他很有才能,但是他父亲却认为他夸夸其谈,不能承担重任。
有一次,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大将廉颇采用了修筑壁垒坚守的方法。后来,赵王听信了秦国散布的流言,以为廉颇年老懦弱,不能低档敌军,就改派赵括代替廉颇。赵括到了前线,死搬兵书上的教条,完全改变了廉颇持久抗战的计划。秦将白起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便用计先截断了赵军的运粮后路,然后把赵军团团包围。赵军粮绝,赵括企图突围,被秦军一箭射死,四十多万赵军一下子尽被歼灭。
“纸上谈兵”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在纸上谈论用兵,即指在文字上谈用兵的策略。后比喻与实际情况不切实际的空谈。
4.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5.程门立雪
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宋代理学大家。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一日,他和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肯离去。等程颐睁开眼睛时,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两个人仍然站在那里。
“程门立雪”的原意是说:冒着大雪在程颐门前站着。用来形容尊敬老师,虔诚求教。
6.韦编三绝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
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夹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韦编三绝)。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内容了。”
“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7.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闻鸡起舞”比喻有志之士奋发图强,准备为国效力的精神。
8.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也当了高官。
“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这就是成语“望梅止渴”的由来,用来比喻某种愿望无法实现,只能用幻想或大话来自我安慰。
2.完壁归赵
战国时代,赵王无意间得到了一块宝玉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后非常想要据为己有,因此就派人到赵国,对赵王说秦国愿意以十五个城与赵国交换这块玉。赵王心里非常舍不得,但是因为赵国国势很弱,因此不敢得罪秦王,怕秦王一不高兴,就派兵攻打赵国。为了这件事,赵王伤透了脑筋。
大臣蔺相如知道这件事以后,就自告奋勇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他心里知道秦王虽然喜欢这块玉,事实上根本不想用十五个城来交换。到了秦国后,蔺相如就抱着和氏璧、大声对秦王说:「如果大王您不顾信用,想要抢我手上这块宝玉,我就一头撞上皇宫里的柱子,相信宝玉一定会粉碎!」秦王听了虽然很生气,但是怕他真的撞上柱子而摔坏宝玉,因此一点都不敢轻举妄动。后来蔺相如更趁秦王不注意的时候,派人连夜把和氏璧送回去。秦王虽然恼怒,但是因为知道自己行事不够光明正大,怕传出去成为笑柄,只好把蔺相如放了。
人们用“完壁归赵”比喻把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原主。
3.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在年轻的时候,就读过不少兵书,常常在人们面前谈论作战用兵的事情,即使父亲赵奢也难不住他。很多人认为他很有才能,但是他父亲却认为他夸夸其谈,不能承担重任。
有一次,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大将廉颇采用了修筑壁垒坚守的方法。后来,赵王听信了秦国散布的流言,以为廉颇年老懦弱,不能低档敌军,就改派赵括代替廉颇。赵括到了前线,死搬兵书上的教条,完全改变了廉颇持久抗战的计划。秦将白起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便用计先截断了赵军的运粮后路,然后把赵军团团包围。赵军粮绝,赵括企图突围,被秦军一箭射死,四十多万赵军一下子尽被歼灭。
“纸上谈兵”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在纸上谈论用兵,即指在文字上谈用兵的策略。后比喻与实际情况不切实际的空谈。
4.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5.程门立雪
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宋代理学大家。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一日,他和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肯离去。等程颐睁开眼睛时,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两个人仍然站在那里。
“程门立雪”的原意是说:冒着大雪在程颐门前站着。用来形容尊敬老师,虔诚求教。
6.韦编三绝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
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夹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韦编三绝)。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内容了。”
“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7.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闻鸡起舞”比喻有志之士奋发图强,准备为国效力的精神。
8.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也当了高官。
“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展开全部
事已至此
木已成舟
木已成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杞人忧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