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认为的仁的含义是什么啊

文史一家人
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9-08-03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3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5万
展开全部

孔子认为的仁实质上是一种主张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价值,关心每个人的现实权益的崇高人文主义精神。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但在孔子的论述中并没有给出“仁”的确切含义。

孔子是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扩展资料:

孔子“仁”之思想解读

作为孔子思想体系核心的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尧、舜是最具“仁爱”的典型人物,也是人们学习的典型模范代表人物。

孔子的这种人文主义精神,它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虽然缺乏民主基础,但是,它必竟是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思想潮流,顺应了奴隶解放的历史大趋势,它与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思潮中的“博爱”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

虽然少了其中的“自由”、“平等”之内容,但“仁爱”的提出却早于“博爱”二千多年。至于中国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或之后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主义,那是封建主义制度的顽固性所致,极大地阻碍了孔子仁爱的人主义精神的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仁

阿离hunnter
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9-08-11 · 一般般嘛哈哈哈哈哈哈
阿离hunnter
采纳数:329 获赞数:193983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扩展资料: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

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孔子

百度百科-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d6e0789
高粉答主

2019-02-13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知道答主
回答量:4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1万
展开全部

含义:“仁”定义为“爱人”,(一个可以称之为仁的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得稳,才能能够去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要腾达,有足够的实力,才能够更好地周济众人,方能博施济众。

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的人就是仁人了。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扩展资料:

仁的意义: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这就成为了孔子“仁”的思想得到认同的现实基础。冯友兰曾说:“孔子对于中国文化之贡献,即在一开始试将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论化,与以理论的根据。” 这话非常正确。而孔子所给与原有制度的“理论的根据”不是别的,正是仁。

孔子之后,在历代儒家不断地浇灌和护理之下,这棵新芽历经两千多年的时空穿越,终于又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儒家文化及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

发现仁,并且把礼乐文化植根于仁的基础上,这是孔子对中国文化最伟大的贡献。借助于仁,中国传统文化顺利地实现了由上古向中古的转折;借助于仁,孔子之前数千年和孔子之后数千年的文化血脉得以沟通连接,而没有中绝断裂。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代表宏观的一切“人”。意指所有在世界上生存的人类,与天地同步、协调、自然、互惠、共生、共存的“天长地久,人和自然”的寓意。中国古有的关于社会人文经济心理学相关的理念与哲学,意指的就是诸多的人文社交理念,深刻的指导着诸多大众的学习、成长、生活、发展、就业、创业、社交、家庭、择偶与婚姻理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仝雅诗TD
2019-03-24 · TA获得超过1.7万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万
展开全部

“仁”作为儒学核心理念,结合时代需要演化为“仁德”(完美的个人修养)、“仁爱”(理想的人际关系)、“仁政”(完善的政治统治)思想,形成了完备的“仁学”体系。

一、仁德。

孝悌是仁德的基础,在家里行孝尽悌就是仁德培养的开始,是达仁的有效途径。仁德的构建是一种内在与个体的深度道德结构,这种内在的道德意识依礼的外在形式而得以展开,从而获得内在诠释孝的依据。

孔子指出侍奉父母必须依礼奉行才是尽孝,说明当时礼所规范的事情就是应该做的事情,礼即理,是当时社会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因此依礼尽孝就是仁德的自我实现和不断提升。

孔子由孝达仁是其最终的道德归宿,通过尽孝使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断完善,进而实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境地,最终达到仁德兼善天下的目的。

二、仁爱。

孔子的仁强调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是爱人。《论语·颜渊》中写道:“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意思就是樊迟问“仁”是什么,孔子回答说仁就是爱人。孔子要求人们用博大的胸怀去爱人,发自内心深处的爱亲之情成了仁的根本内容。

对父母的亲亲之爱即“孝”,就自然成为仁爱的起点。孝与仁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百姓通过对父母的亲情之爱推己及人,彰显个人对社会、国家的责任和担当,不断追求仁爱的最高目标。

孔子以“爱人”回答樊迟,意在强调家庭是人际关系的起点,爱从家人开始,进一步推扩到爱他人爱万物爱万民,进达仁爱境界。

三、仁政。

孔子从家庭内部父子、兄弟之间的自然“亲亲”出发,将孝的功能推扩到社会和政治层面,以期对家庭、社会和国家关系作出较为圆融的和解。

在以家为本位的宗法社会里,家与天下合二为一,为政者便以父子关系来比附君臣关系,臣子要像对父母尽孝那样对君主尽忠,向君主贡献心力,使政治关系带有血缘亲情的色彩,给为政者的统治渲染了温情的家庭氛围。

孔子认为孝是为政的始基,孝悌是可以实现和操作的道德实践,从孝悌在家庭内部的实行推扩至整个国家,仁政的目标就可达到。

从血缘、人伦、亲亲的传统社会结构去重建稳定有序的政治伦理环境;通过彼此相连、亲情感通的互动,建立起父子血缘亲亲之情所衍生的日常人伦秩序;通过为政者的率先垂范使民得到教化,而各得其位、各安其分,实现百姓自治的良性政治秩序,即实现“仁政”。

扩展资料:

孔子仁学的现实意义:

1、推动构建一种新型的经济伦理。

从经济伦理来分析,孔子的仁学思想在构建新型经济伦理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孔子重视的是平等、安定等社会福祉问题。

这一点,恰恰与我国的国体相吻合。现阶段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让发展成果惠及到全体人民,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正体现了对国家中每一个公民的平等重视,关心的同样是人民福祉。

2、对我国政治理念的启示。

孔子的政治理想,就是在国家范围内实现德政。实际上,他是主张个人人格修养的不断完善,最终推己及人,在社会范围内实现“仁”的境界。

孔子反对单纯地杀戮和刑罚,他认为治理国家应该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用礼制来规范言行,那么老百姓就会自觉地去做应该做的事情,不去做可耻的事情。 

在现代中国这个法治社会中,法制对维持秩序是至关重要的。可是,作为维护秩序最底线条件的法律本身并不能培养公民的公共意识和责任意识。那么,对于希望在和谐的社会中寻求生命完满性的人来说,一种公民道德的培养是完全必要的。 

3、为构建核心社会提供精神资源。

孔子的仁学思想对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仁学思想的提倡可以促进家庭、社会的和谐安定。另一方面,仁学思想的提倡还可以促进自然、社会、人与物的和谐共处。将自然与“仁”相联系,其实也就代表他对自然的一种态度。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政府在21世纪的中国提出的伟大战略任务,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也是人类不懈追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孜孜以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孔子的仁学恰恰给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社会道德支撑。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论孔子之仁与孝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junkiel
2019-02-11 · TA获得超过113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641
展开全部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仁的表现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以仁为本体。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是: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对人则有爱心。

扩展资料: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

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