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状况与特点
4个回答
推荐于2017-05-18
展开全部
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初探 初中阶段是中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面临着生理与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加之紧张的学习,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他们一般有以下心理特点: 一、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不足。 几乎每个中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向往。他们幻想做一个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而实际上他们往往学习不努力,过一天算一天。虽然他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与享受,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却想的不多,做的不够,形成了美好愿望与心理准备的矛盾。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理想教育,使他们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艰苦奋斗才能实现。具体办法可以讲一个名人、伟人艰辛的心路历程的故事。组织看一部放映名人成长过程的影片,启发学生懂得实现理想,必须付出艰辛努力。 二、情感与理智的不协调统一 初中阶段的学生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一方面,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另一方面,他们的情感又极易受外界影响,易冲动。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事、积极性高,不感兴趣的事避而远之。这说明他们的情绪、情感处于大起大落的两极状态,而难以及时地用理智控制。要解决这一实际问题,首先教师要有表率作用,同时注意培养一些学生,尤其是在班级中有影响力的学生,让他们学会用理智控制情绪,然后形成班级核心,借以影响全班。为引导他们理智处事还需要开展一些活动,如让学生收集“用理智控制情绪而获得成功的人”的故事材料,也收集“因感情冲动而造成终身后悔”的反面故事材料,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教育。 三、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 初中阶段的学生大部分是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的,这与他们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强是分不开的。但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而有时片面坚持已见,对教师的要求,合乎已意的去办,不合已意的就拒绝或顶牛,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事过之后又非常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他们意志品质的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控制力不强。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矛盾。首先要肯定学生的进取心,另一方面要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为达此目的应着重注意从小事做起,引导他们自觉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同时开展“决不迁就自己”的活动,一旦意识到某件事或行为不对,不管是多么强烈地诱惑你,也勇敢地说一声“不”。为解决部分学生自我控制力差,造成影响课堂纪律的问题,尝试建立学生日常行为跟踪记录,把他们每一时段的课堂表现记录下来,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教育、指正。使学生逐渐自觉对照检查,养成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初中生的个性特点严格地说,初中生的个性心理还远未发展成熟,初中阶段的孩子身上显露出的性格苗头,可能只是一个特殊阶段的特殊反映,我们必须结合这个特殊年龄的特殊问题,用发展的眼光面对种种个性现象。总体来说,初中生的个性发展呈现出暂时的不平衡和偏激的特点,特出地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 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青春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进入自我意识从外化向内化转变的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活动空前高涨,但他们对自己形成的自我观念却常常使动荡和片面的。一方面,自我意识的高涨使得初中生们开始以一种全新的目光看待自己、看待别人、看待人际关系和价值理念。他们的内心世界迅速丰富——围绕“我”的问题层出不穷,因而围绕“我”的探索和体验也迅速展开,为他们培养自知力和自控力提供了可能,也为他们接受社会行为规范、学会与别人沟通和相处提供了强烈的主管愿望。另一方面,他们经过反复的思考也不一定能对有关自我的种种问题有什么明确的客观结论,有时会因为认识能力和社会经验的不足,让自己陷入经常性的迷惘和困惑,乃至对人对事出现一些敏感、偏激的认识,过度地强调自己的观点,使其自我观念中伴随着许多夸大的、消极的情绪体验。(二) 个性的发展特点反抗性事初中生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突出的个性特点——对一切外在的力量予以排斥或拒绝的意识和行为。1、反抗性出现的原因初中生出现明显的反抗性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自我意识的高涨导致初中生急于向人们树立和维护独立自尊的自我形象,一旦这种自我独立的诉求得不到对方的认同,便会偏激地认为是对方在妨碍自己,于是产生叛逆心理;二是性生理活动中神经系统的过分活跃与性腺的尚未成熟之间额不协调引发行为和态度上的过敏,对少量刺激给予极大反应,也容易表现出行为反应过当的情况,在某些特定的情景下,会被大家理解为反抗性。2、反抗性的典型情形一般而言,初中生容易在下列情况下出现反抗行为:一是独立意识受阻,比较典型地体现在对父母的悉心照料和关心表现出极力拒绝和厌烦;二是自主性被忽视,当初中生们的主张被父母或教师否定,他们会为了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而挑战父辈的权威,如果他们的提议被驳回,或者在执行他们接受某种观点或行为方式的时候,他们常常不会一口答应,为了显示自己并不盲从,会表现出反抗的倾向。3、反抗性的表现形式初中生们表现反抗性的方式各不相同,常见的有两种。一是硬碰硬式。一般出现在性格外向、个性张扬的学生身上,这些学生遇到自己不愿顺从的人和事时会公开拒绝,很容易与对方发生激烈争执。这种对抗往往时突然爆发的,并且任何方式的劝解都会无济于事,但是事过之后他也会很快平静下来。二是冷漠式。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内向的学生身上,女生比较多见,他们以沉默和不置可否来表达反对。这种不呡不火的态度比较固执,不容易平息、转移和分散。4、反抗性的特点初中生的反抗性有容易迁移和泛化的特点。当他们对某个人的某一方面或某种言行不满时,会将这个人全盘否定,而且会使他们对对方所在的集体或同一类人都产生抗拒。因此初中生们很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个老师某一次不小心“伤害”了他,这个老师就被他成一无是处;妈妈的话引起他反感,爸爸的话也很快失效。这很容易使他们的对抗心理和对抗行为的结果更加恶化,产生被孤立的主观感受和极度压抑的情绪体验。这对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当然是很不利的初中生的情绪特点(一) 情绪和情感的分化水平的特点发进入初中阶段,情绪和情感分化的水平明显提高,学生的情绪体验会明显丰富和细致起来。与自我相关的各种情绪和情感比如自卑、自豪、自爱、自重、自尊、自立等都迅速发展起来。他们能体验到许多深刻而细腻的情感和情绪变化;能够领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发展过程,特会当事人的心境和感受;对自己生活中重要人物比如要好的朋友、父母、喜欢和不喜欢的老师的情感更加深厚,学会体谅对方、体察对方的感受和心情。所以很多初中生一方面容易对父母和老师的良苦用心,也能感知父母和老师的辛苦和对他们的关爱和期望,所以往往在冲突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他们会后悔、自责。(二) 情绪表现方面的特点初中生的情绪表现有两大特点:一是两面性明显,二是消极心境大量出现1、 两面性(1) 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的强度常常不一致。他们可能表现出强烈的愤怒或者失望,但是这种情绪体验可能并不很深,很快会因为一件高兴的事情而转换情绪。由于高度关注自己的情感体验,他们经常会有十分强烈的情绪,但是这种强烈之感却往往带有自我夸张的成分。初中生的情绪经常在暴风骤雨和温柔细腻之间的摇摆不定,使得他们表现出情绪反应上明显的不稳定性。(2) 情绪表现的隐蔽性和表演性共存。初中阶段的学生的情绪表达已经能够顾及自己的形象和当时的情景,有意识地掩饰、修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的方式和程度。与此同时,为了掩饰与理想形象不一致的真是情绪,他们常常会要求自己按照理想自我认为的最应该表达的情绪来表现发给别人看。然后这种紧张而认真的情绪表演常常会因为经验不足、过分强调而变得不自然。所以,我们常常发现初中生的行为举止有时显得过于兴奋,有时又显得过于淡漠,好像很难做到恰如其分、适可而止。2、 消极心境大量出现初中生的消极心境主要有烦恼、压抑、孤独等。烦恼:进入初中以后,各种各样的新问题纷至沓来,其中最令他们困惑的问题有如下几个:一是不知道该怎样和父母相处,亲子关系成为引起初中生烦恼的一件大事;二是和同学的相处、自我意识的增强要求他们在同伴面前保持一种良好的形象和地位,而同学之间的竞争也会引起烦恼;三是面对自己的烦恼,不知道自己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别人的勉强,这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年龄是个缺乏稳定的角色规定的年龄,但偏偏这个年龄的孩子又对自己的公众形象和别人的评价十分敏感,于是烦恼便会成倍地增长。压抑和孤独:初中生们有强烈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却常常因为自己的能力、经验不足,了;屡屡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打击,使他们明显感受到压抑的存在。这种压抑由于他们心理的闭锁性无法向父母和老师敞开,从而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无助感。许多初中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想摆脱这种讨厌的生活、寻找一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地方的幼稚幻想,有些学生冲动之下甚至会离家出走。当然,初中生们也并不都是生活在消极情绪的阴栵下,他们也会有一些积极的情绪,比如憧憬美好的明天、期待真正长大的日子,为同学之间真诚的友谊和帮助而感到愉悦,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骄傲等。但是相比小学和高中阶段,他们内心体验到的消极情绪在这个时期比较多的孩子的叛逆心理现在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叛逆的心理。一来,是这个时期所必然拥有的心理过程;二来,现在社会越来越讲究个性化,自我化,导致叛逆的心理更加厉害。青少年逐渐拥有对现代人与社会的矛盾,逃避心理,不能与显示妥协的心态,更是充满了许多对人生的价值,幸福的含义,世界观,价值观的讨论。他们在成长的矛盾中问:逃避自己讨厌的的东西,追求带来快乐的事物,到底有什么错?确实没有什么错,但是,只有面对现实,并且要不断告诉自己怎么做有意义,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否则就无法生存下去。现实和梦想,选择哪一个呢?在选择梦想中受到的挫折导致愿望的不断膨胀,与周围事物,家长,学校的抵触使得叛逆心理的不断加深。这便养成了多少想和别人反着干的心理。人与人之间是有隔膜的,一个人永远无法完全了解另一个人。但同时,每个人又必须通过他人才能确认自己的存在。当我们认为别人肯定、认识的人并不是自己真正的自己,"也许一直在笑,但真正的我一直在哭泣呢……",如果是这样,心中会产生莫大的恐惧感,反射为一种不依从的行为。每个人心中存在独立思想、个人爱好、以及不愿意让别人看到的(如隐私)或者是希望鄙人理解而又的不到理解的领域,就是人们看待事物的方法、测量事物的尺度。我们也许希望生活在一个没有误解、心与心之间没有障碍的世界中。青少年的那种希望被认同,被完全理解的心理更甚,然而"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也许我们需要寻求解决叛逆的方法,但有些事情并不是都可以解决的。没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只有用自己有限的尺度去观察、衡量、理解世界,因而没有人能真正全面、完整地了解现、了解他人,这是人类智慧中虚妄的一面,可以说是人类心灵中黑暗的地方。青少年在这中不理解中成长,不理解他人也不被理解,也许逆反心理是其中的突破口。但假如人们能够换一种角度来观察世界,客观全面地对待他人,对他人的恐惧、不安和逃避就会减少,如果能够这样,就能走出原来封闭、狭隘的世界,发现一个全新的环境。但这只是一个"可能性"。叛逆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是一种心灵补完的过程。不论社会,教育界,家庭,少年自己都应该正确认识它。
邦彦技术
2024-05-11 广告
2024-05-11 广告
邦彦创立于2000年4月,是具备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民营企业,是深圳国防科技工业协会创会会长单位,深圳市工业总会副会长单位,是高新技术企业和深圳市软件企业,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邦彦于2022年9月成功登陆科创板,股票代码:688132。...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邦彦技术提供
2013-12-14
展开全部
(一)当代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78%的中学生认为读高中的目的是为了考大学,20%的中学生认为读高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而有2%的中学生还不知道。 这说明当代中学生绝大部分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 同时,调查还显示:75%的中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15%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6%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这说明当代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是成正比的。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83%的中学生都能够做到积极主动学习,独立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这表明他们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知道自己应做什么和该怎么做,都有较强的自控能力。14%的中学生其学习主动性有待提高,而且经常不能够独立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经常东抄西抄,虽然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但自控能力有待加强,时刻需要有老师的监督。3%的中学生自始至终都没有自己的学习目标,整天无所事事,从来没有独立完成过老师布置的任务,即使有老师的督促也没有用处,这是比较危险而严重的教育问题。13%的中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而87%的中学生则认为学习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这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尤其是家庭压力和社会影响是分不开的。由此可见,当代中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主要来自于各方面的压力和影响。据统计,84%的中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11%的中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5%的中学生不想学习。这与他们来自压力的“读高中考上大学”意识浓烈是相一致的。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不想学习的中学生数其所占的比例还是相当大的。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1%的中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所讨厌的课程中,英语作为高中的核心课程之一,竟然有65%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这与我国现实社会中一些现象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也是一个在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一直争论的话题,值得我们大家深思。
3、学习需求
当前,由于我国实行的是高考一定制,中学生要想上大学几乎都必须经过高考这一独木桥,故而学习成绩对于当代中学生可以说是命根子,只有学习成绩好才有可能上得了大学。因此,在高考这一“指挥棒”的指挥下,在家庭压力和社会压力下,如何尽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是当代中学生最为关心也是最为需要的东西。调查结果显示,95%的中学生认为目前自己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尽快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同时,调查结果还显示,82%的中学生认为自己目前最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端正学习态度。这说明,中学生在追求自己学习目标的道路上,其所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任务是艰巨的,而且他们又不知如何去处理好这一问题,很难把学习压力化为学习动力,总处是于矛盾迷茫之中。因此,有关情绪调节的讲座是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尤其是在考试前希望开展的心理讲座。虽然如此,但还有相当大的中学生认为:如果设有心里咨询点,他们还是不愿去咨询。这又表明,当代中学生对心理知识认识还很缺乏。这是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加强努力的地方。还有,20%的中学生认为如何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是目前最需要的解决的问题。这显示,还有很多中学生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学习动力,还没有学会利用学习压力来控制自己的行为。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当代中学生都知道自己的学习目的。其中,78%的中学生明确学习是为了上大学,20%的中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而有2%的中学生还不知道自己学习为了什么。
(二)当代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经过对调查问卷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的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相比,存在明显的不同。
1、教育价值观具有多元性、务实性、功利性的趋势
大部分当代中学生早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就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从而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学习成绩优秀的中学生自然而然要追求更高等的教育;家庭经济好且学习成绩一般的中学生也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家庭经济很好且学习成绩很差或家庭经济很困难但学习成绩很优秀的中学生也纷纷想方设法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务实性和功利性是当代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当代中学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中学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
2、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趋势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高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高职或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通过对收回的60份有效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98%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发现,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当代中学生学习目的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无论在哪个领域、哪个行业其就业竞争力是非常激烈的,普遍认为未来的生活将是异常的艰难。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不够客观的。而当代中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则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 78%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大部分当代中学生感觉经常无法集中精力到学习上去,总是感觉力不从心,无法控制住自己。如何做到“思行合一”,一直是当代中学生倍感困惑的问题,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致力研究的课题。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78%的中学生认为读高中的目的是为了考大学,20%的中学生认为读高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而有2%的中学生还不知道。 这说明当代中学生绝大部分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 同时,调查还显示:75%的中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15%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6%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这说明当代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是成正比的。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83%的中学生都能够做到积极主动学习,独立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这表明他们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知道自己应做什么和该怎么做,都有较强的自控能力。14%的中学生其学习主动性有待提高,而且经常不能够独立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经常东抄西抄,虽然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但自控能力有待加强,时刻需要有老师的监督。3%的中学生自始至终都没有自己的学习目标,整天无所事事,从来没有独立完成过老师布置的任务,即使有老师的督促也没有用处,这是比较危险而严重的教育问题。13%的中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而87%的中学生则认为学习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这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尤其是家庭压力和社会影响是分不开的。由此可见,当代中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主要来自于各方面的压力和影响。据统计,84%的中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11%的中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5%的中学生不想学习。这与他们来自压力的“读高中考上大学”意识浓烈是相一致的。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不想学习的中学生数其所占的比例还是相当大的。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1%的中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所讨厌的课程中,英语作为高中的核心课程之一,竟然有65%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这与我国现实社会中一些现象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也是一个在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一直争论的话题,值得我们大家深思。
3、学习需求
当前,由于我国实行的是高考一定制,中学生要想上大学几乎都必须经过高考这一独木桥,故而学习成绩对于当代中学生可以说是命根子,只有学习成绩好才有可能上得了大学。因此,在高考这一“指挥棒”的指挥下,在家庭压力和社会压力下,如何尽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是当代中学生最为关心也是最为需要的东西。调查结果显示,95%的中学生认为目前自己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尽快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同时,调查结果还显示,82%的中学生认为自己目前最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端正学习态度。这说明,中学生在追求自己学习目标的道路上,其所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任务是艰巨的,而且他们又不知如何去处理好这一问题,很难把学习压力化为学习动力,总处是于矛盾迷茫之中。因此,有关情绪调节的讲座是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尤其是在考试前希望开展的心理讲座。虽然如此,但还有相当大的中学生认为:如果设有心里咨询点,他们还是不愿去咨询。这又表明,当代中学生对心理知识认识还很缺乏。这是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加强努力的地方。还有,20%的中学生认为如何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是目前最需要的解决的问题。这显示,还有很多中学生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学习动力,还没有学会利用学习压力来控制自己的行为。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当代中学生都知道自己的学习目的。其中,78%的中学生明确学习是为了上大学,20%的中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而有2%的中学生还不知道自己学习为了什么。
(二)当代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经过对调查问卷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的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相比,存在明显的不同。
1、教育价值观具有多元性、务实性、功利性的趋势
大部分当代中学生早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就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从而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学习成绩优秀的中学生自然而然要追求更高等的教育;家庭经济好且学习成绩一般的中学生也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家庭经济很好且学习成绩很差或家庭经济很困难但学习成绩很优秀的中学生也纷纷想方设法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务实性和功利性是当代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当代中学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中学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
2、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趋势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高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高职或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通过对收回的60份有效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98%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发现,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当代中学生学习目的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无论在哪个领域、哪个行业其就业竞争力是非常激烈的,普遍认为未来的生活将是异常的艰难。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不够客观的。而当代中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则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 78%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大部分当代中学生感觉经常无法集中精力到学习上去,总是感觉力不从心,无法控制住自己。如何做到“思行合一”,一直是当代中学生倍感困惑的问题,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致力研究的课题。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2-14
展开全部
目前我国初中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驱体化、强迫症状、忧郁、焦虑和敌对五个方面,教育方式、人际关系、性意识、学业压力、性信息刺激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爱操心、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父母期望值过高、缺乏决断能力等。又从我校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讨论来看,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结合调查结果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学习方面:
调查表明: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20%注意力不集中;63%缺乏克服困难的精神,没有恒心和毅力;6%受到家长、学生和教师的责备、嘲笑、歧视而引起心理紧张;9%基础比较差;2%智力因素。(注:本材料来自本学校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可见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学习品质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非常重要。较大的心理压力,会使学生整天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神经衰弱、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从而导致厌学情绪,经调查有21%的学生有中度或中度以上的厌学情绪。
(二)人际交往方面:
学生不良的人际关系会造成一些不好的人格特征和个性心理如:自卑、自傲、过于内向、心胸狭窄、仇视等,有的学生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及个别学生有时会有轻生的念头。学生的不良人际关系有: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调查表明有50%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好或很好,43%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一般,有7%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不好或不太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够好,有学生自身的因素,而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与沟通,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不够耐心,处理问题不公正,讽刺、挖苦学生等不尊重学生的做法和态度,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使师生关系紧张,甚至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调查表明68%学生之间的关系比较好,27%的学生与同学的关系一般,有6%的学生与同学的关系不好或不太好,经调查和讨论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却又不知该如何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调查表明67%~82%与父母的关系比较好,有6%~8%的学生与父母的关系不好或不太好,与父母的关系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父母教育方法不得当,简单、粗暴、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孩子孤僻、专横、与父母有敌对情绪。第二,父母关系不和,对中学生的心理伤害很大,他们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视,富于破坏性……会认为是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第三,学生自身青春期不良的心理情绪。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情绪方面:青春期是人由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情绪不稳定,情感既丰富又脆弱。遇到一些刺激就表现为爱哭、爱笑喜怒无常;易急躁、易冲动自我失控;过度焦虑紧张、自私、狭隘;意志薄弱、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调查表明:30%的学生有情绪方面的问题。
2.行为方面:一方面世界观还不够成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行为能力等;另一方面又有强烈的自我体现意识,主要表现为好逞强、好与人争斗、做事鲁莽、不顾后果,逆反心理强烈,对父母或老师有较强的抵触情绪
3.个性方面:主要表现为任性,自尊心、好奇心特别强,过高估计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片面,总把错误归于别人,爱嫉妒他人。
4.异性交往方面:
中学阶段是人生观确立的重要时期,学会和异性交往,在交往中认识异性,是中学生青春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逐渐走向成熟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初中生处于青春的萌动期,对异性感兴趣、有爱慕心理,对两性关系意识朦胧,喜欢通过看言情片或读言情小说感受爱情。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但是在同异性相处时又感到害羞不自在、不能正确处理与异性交往、对与异性交往有误解。有36%的学生对自身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发育感到恐慌或害怕这说明他们还很不成熟。基于上述原因中学生在人格上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不容易和异性相处甚至可能产生心理、生理上的扭曲。
(一)学习方面:
调查表明: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20%注意力不集中;63%缺乏克服困难的精神,没有恒心和毅力;6%受到家长、学生和教师的责备、嘲笑、歧视而引起心理紧张;9%基础比较差;2%智力因素。(注:本材料来自本学校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可见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学习品质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非常重要。较大的心理压力,会使学生整天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神经衰弱、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从而导致厌学情绪,经调查有21%的学生有中度或中度以上的厌学情绪。
(二)人际交往方面:
学生不良的人际关系会造成一些不好的人格特征和个性心理如:自卑、自傲、过于内向、心胸狭窄、仇视等,有的学生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及个别学生有时会有轻生的念头。学生的不良人际关系有: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调查表明有50%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好或很好,43%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一般,有7%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不好或不太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够好,有学生自身的因素,而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与沟通,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不够耐心,处理问题不公正,讽刺、挖苦学生等不尊重学生的做法和态度,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使师生关系紧张,甚至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调查表明68%学生之间的关系比较好,27%的学生与同学的关系一般,有6%的学生与同学的关系不好或不太好,经调查和讨论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却又不知该如何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调查表明67%~82%与父母的关系比较好,有6%~8%的学生与父母的关系不好或不太好,与父母的关系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父母教育方法不得当,简单、粗暴、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孩子孤僻、专横、与父母有敌对情绪。第二,父母关系不和,对中学生的心理伤害很大,他们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视,富于破坏性……会认为是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第三,学生自身青春期不良的心理情绪。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情绪方面:青春期是人由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情绪不稳定,情感既丰富又脆弱。遇到一些刺激就表现为爱哭、爱笑喜怒无常;易急躁、易冲动自我失控;过度焦虑紧张、自私、狭隘;意志薄弱、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调查表明:30%的学生有情绪方面的问题。
2.行为方面:一方面世界观还不够成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行为能力等;另一方面又有强烈的自我体现意识,主要表现为好逞强、好与人争斗、做事鲁莽、不顾后果,逆反心理强烈,对父母或老师有较强的抵触情绪
3.个性方面:主要表现为任性,自尊心、好奇心特别强,过高估计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片面,总把错误归于别人,爱嫉妒他人。
4.异性交往方面:
中学阶段是人生观确立的重要时期,学会和异性交往,在交往中认识异性,是中学生青春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逐渐走向成熟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初中生处于青春的萌动期,对异性感兴趣、有爱慕心理,对两性关系意识朦胧,喜欢通过看言情片或读言情小说感受爱情。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但是在同异性相处时又感到害羞不自在、不能正确处理与异性交往、对与异性交往有误解。有36%的学生对自身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发育感到恐慌或害怕这说明他们还很不成熟。基于上述原因中学生在人格上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不容易和异性相处甚至可能产生心理、生理上的扭曲。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2-14
展开全部
开始有些懒散,到初三的时候有点紧张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