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论文怎么写啊,第一次写,不知道如何下手。
1个回答
2014-03-05
展开全部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在其“目标分类学”和“掌握学习策略”的理论中指出,以目标为核心,运用评价手段,构成教学过程三要素。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教学评价的依据。布卢姆认为学生学业成绩的差异与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呈现顺序有关。所以教师如何合理安排内容,制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实施程序,便尤为重要。同时,思维科学表明,人类思维是一个整体性的活动过程,又是一个系统结构,而且是一种有层次的系统结构。不同的思维表现为不同的思维层次,思维“是由模糊→清晰→高一层次模糊→高一层次清晰…螺旋上升的”。故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既要适合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又要考虑为下一个思维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以下是关于二面角的平面角的目标层次(思维)教学,望与同行共勉。
目标层次教学过程
层次1
知识目标:理解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寻找“三要素”,模拟“三步曲”。
能力目标:通过二面角的平面角的空间模型,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由于取点P的任意性引起作图的不确定,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不稳定性。就这点而言,需要教师通过具体模型,进行比较、辨别,使解题与作图过程简洁,自然。
展示过程:
(1)展示空间模型,强化“三要素”(二面α,β,一棱l)。
(图1) (图2)
(2)依托空间模型,模拟“三步曲”(二垂直、一连接)。
第1步:在面α内任取一点P,作P,B⊥面β,点B为垂足。
第2步:在面β内作BA⊥l,交l于点A。
第3步:连接A、P,此时∠PAB为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其中图2二面角的平面角为∠PBA的补角)。
举例测评:
例1 已知三棱锥V-ABC(如图3)。作出:①二面角V-AB-C的平面角;②二面角B-AV-C的平面角;③二面角A-VB-C的平面角。
(图3) (图4)
反馈评注:
(1)显然对数学的恐惧心理,使得部分学生在解题1之前整整捉摸了5、6分钟,让他们为难的是不知点V的射影应落在何处。在再三鼓励与督促下,终于作图如4。老师及时强化三要素,定式三步曲,目的是使其在思维上造成一种定式、定图,学会模仿,形成一个具体的感性认识和一个具体思维框架。此后再找二面角V-CB-A的平面角,显然就容易多了。
(2)面对问2,图形的经过翻转,部分学生又显得措手无策了。这暴露了他们空间想象能力的缺乏,平时忽视对概念的本质的正确认识和深层次理解,同时思维也缺乏广阔性与灵活性。如何让他们有空间立体的概念?我用铅丝制作了一个立体模型,在注重情感交流的同时,更注重了让他们有一个“观察,模拟,表达,总结”的过程,去伪存真,把握问题的实质。在完成问题2之后,问题3的解决似乎并不是很艰难的。
层次2
让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应的旧知识与所学新知识产生同化和顺应,促进认知结构的不断更新。要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水平基础上创设最近发展区,并促进学生知识的提高和水平的发展。
知识目标:掌握二面角平面角的作法(巧练“三元素”,定式“三步曲”)。
能力目标: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难点:对于三步曲中的第一步曲:过点作面的垂线,分成三个层次:
(1)直接找(从已有的边上找,如例2);
(2)面内作(通常作法,如例3);
(3)空间作(转化为面作,如例2)。
举例展示:
例2 在正四棱柱ABCD-A1B1C1D1中,底面边长为a,侧棱长为2a,如图5。求二面角A-B1C-B的平面角。
分析 思考过点A作还是过点B作垂线。
(1)发现AB⊥面BCB1:(找到垂线)
(2)过点B作棱B1C的垂线交B1C于点E;
(3)连点AE。即∠AEB就是二面角A-B1C-B的平面角。
(图5) (图6)
例3 如图6,直面三棱柱ABC-A1B1C1,底面为直角三角形,∠ABC=90°,棱长AA1=6,AB=4,BC=3,求面A1BC1与面ACC1A1的二面角。
分析 过点B作垂线。
(1)在面ABC内过点B作BE⊥AC,交AC于点E;
(2)过E作EF⊥A1C1,交A1C1于F;
(3)连接BF,即得∠EFB为所求二面角B-A1C1-A的平面角。
例2中如过点B作面ACB1的垂线就面临着在空间过点作面垂线问题了,应选作一个垂面,在面内作垂线。
分析:过点B作BE⊥B1C,连AE,先证B1C⊥面ABE,易得面ABE⊥AB1C,找到垂面,在△ABE中作BF⊥AE得BF⊥面AB1C,易证∠AEB就是二面角A-B1C-B的平面角。
反馈评注:
(1)对于图5求二面角A-B1C-B的平面角来讲,过点B显然过于繁杂,故仅作为一种解题的思路来介绍。但事实上,经过例2过点A还是过点B的对比练习,使学生对于取点做垂线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让学生自己意识到在平时解题过程中,优化思维、优化解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会利用题中的已知、求证关系,进行分析、比较。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不要盲目做题,强调思维过程的教学,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进行正确分析比较,分清事物本质,使学生能够合理选择思维的起点,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2)在层次2的教学中更注重数学交流的过程,让学生袒露自己的想法与思路,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数学思维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找到问题的所在,发现不良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角度。同时数学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人分享数学学习的经验,诚信合作,互相帮助。
层次3
知识目标:熟练掌握二面角平面角的作法,会灵活的运用。
能力目标: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培养辨证思维能力及思维品质,激发思维的创造性。
情感目标:帮助学生养成多角度,多方向进行思考的习惯。
教学难点:对于三步曲中的第二步:过垂足作棱的垂线,分成三个层次:
(1)垂足在线段上(如例3);
(2)垂足在线段延长线上(如例4);
(3)无棱(添辅助线(如例5)。举例展示:
例4 如图7,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平行四边形,∠BAD=60°,AB=4,AD=2,侧棱PB=15,PD=3。
(1)求证:BD⊥面PAD;
(2)若PD与底面ABCD成60°的角,求二面角P-BC-A的大小。
分析 (1)略。(2)如图7,由BD⊥面PAD,得面PAD⊥面ABCD,过点P在面PAD中作PE⊥AD,交AD于E,可得PE⊥面ABCD,过E在面ABCD内作BC的垂线交CB延长线于F。易证∠PFE为二面角P-BC-A的平面角。
(图7) (图8)
例5 如图8,正三棱柱ABC-A1B1C1,其中E为CC1的中点,2BD=BC=EC,且△ABC的面积为a2。求面ADE与底面ABC的二面角的平面角。
分析 由于EC⊥面ABC,难点在于二面的交线(即棱)。延长ED、CB交于点F,连AF,可知AF为二面的棱。在△AFC中,可证∠FAC=90°,易得∠EAC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反馈评注:
(1)层次3的例题设计是在学生已熟练掌握层次2的基础上,且遵循知识的认识规律,恪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体现层次教学,同时让学生参与揭示知识发生的全过程,让学生参与例题分析的全过程,让学生参与数学思想方法总结的全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目标层次设计如下表)
目标
层次1
层次2
层次3
知识目标
理解概念,模拟过程
掌握方法,巧练定式
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能力目标
空间想象能力
判断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建立自信心
体验成功的喜悦
数学精神与品质
数学交流
鼓励、尝试
交流、协作
自主探索
(2)同时层次(思维)教学是将知识按层次进行教学,实质就是将知识条理化,思维层次化。所以每一个学生必须将知识予以归纳条理化,来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
(知识条理如下表)
三步曲垂直(点到面)直接找面内作空间化(转化)垂直(点到棱)在线段上在线段的延长线上添辅助线(无棱)连接 点到点(垂足)
(3)对于例5,在解题过程中如取DB为垂线,势必要过点B作BH⊥AF,交AF于点H,连HD,∠DHB也是二面角的平面角。当然也可以用射影定理cosθ=S△ABC/S△ADE来求。但在解题过程中反映出学生思路狭窄,缺乏良好的思维品质,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不够。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满堂灌,搞一言堂,没有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质疑,搞题海战术,没有真正做到问题教学,思维过程教学,没有发挥一题多解的作用。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将是我们一线教师所孜孜以求的。
目标层次教学过程
层次1
知识目标:理解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寻找“三要素”,模拟“三步曲”。
能力目标:通过二面角的平面角的空间模型,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由于取点P的任意性引起作图的不确定,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不稳定性。就这点而言,需要教师通过具体模型,进行比较、辨别,使解题与作图过程简洁,自然。
展示过程:
(1)展示空间模型,强化“三要素”(二面α,β,一棱l)。
(图1) (图2)
(2)依托空间模型,模拟“三步曲”(二垂直、一连接)。
第1步:在面α内任取一点P,作P,B⊥面β,点B为垂足。
第2步:在面β内作BA⊥l,交l于点A。
第3步:连接A、P,此时∠PAB为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其中图2二面角的平面角为∠PBA的补角)。
举例测评:
例1 已知三棱锥V-ABC(如图3)。作出:①二面角V-AB-C的平面角;②二面角B-AV-C的平面角;③二面角A-VB-C的平面角。
(图3) (图4)
反馈评注:
(1)显然对数学的恐惧心理,使得部分学生在解题1之前整整捉摸了5、6分钟,让他们为难的是不知点V的射影应落在何处。在再三鼓励与督促下,终于作图如4。老师及时强化三要素,定式三步曲,目的是使其在思维上造成一种定式、定图,学会模仿,形成一个具体的感性认识和一个具体思维框架。此后再找二面角V-CB-A的平面角,显然就容易多了。
(2)面对问2,图形的经过翻转,部分学生又显得措手无策了。这暴露了他们空间想象能力的缺乏,平时忽视对概念的本质的正确认识和深层次理解,同时思维也缺乏广阔性与灵活性。如何让他们有空间立体的概念?我用铅丝制作了一个立体模型,在注重情感交流的同时,更注重了让他们有一个“观察,模拟,表达,总结”的过程,去伪存真,把握问题的实质。在完成问题2之后,问题3的解决似乎并不是很艰难的。
层次2
让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应的旧知识与所学新知识产生同化和顺应,促进认知结构的不断更新。要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水平基础上创设最近发展区,并促进学生知识的提高和水平的发展。
知识目标:掌握二面角平面角的作法(巧练“三元素”,定式“三步曲”)。
能力目标: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难点:对于三步曲中的第一步曲:过点作面的垂线,分成三个层次:
(1)直接找(从已有的边上找,如例2);
(2)面内作(通常作法,如例3);
(3)空间作(转化为面作,如例2)。
举例展示:
例2 在正四棱柱ABCD-A1B1C1D1中,底面边长为a,侧棱长为2a,如图5。求二面角A-B1C-B的平面角。
分析 思考过点A作还是过点B作垂线。
(1)发现AB⊥面BCB1:(找到垂线)
(2)过点B作棱B1C的垂线交B1C于点E;
(3)连点AE。即∠AEB就是二面角A-B1C-B的平面角。
(图5) (图6)
例3 如图6,直面三棱柱ABC-A1B1C1,底面为直角三角形,∠ABC=90°,棱长AA1=6,AB=4,BC=3,求面A1BC1与面ACC1A1的二面角。
分析 过点B作垂线。
(1)在面ABC内过点B作BE⊥AC,交AC于点E;
(2)过E作EF⊥A1C1,交A1C1于F;
(3)连接BF,即得∠EFB为所求二面角B-A1C1-A的平面角。
例2中如过点B作面ACB1的垂线就面临着在空间过点作面垂线问题了,应选作一个垂面,在面内作垂线。
分析:过点B作BE⊥B1C,连AE,先证B1C⊥面ABE,易得面ABE⊥AB1C,找到垂面,在△ABE中作BF⊥AE得BF⊥面AB1C,易证∠AEB就是二面角A-B1C-B的平面角。
反馈评注:
(1)对于图5求二面角A-B1C-B的平面角来讲,过点B显然过于繁杂,故仅作为一种解题的思路来介绍。但事实上,经过例2过点A还是过点B的对比练习,使学生对于取点做垂线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让学生自己意识到在平时解题过程中,优化思维、优化解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会利用题中的已知、求证关系,进行分析、比较。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不要盲目做题,强调思维过程的教学,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进行正确分析比较,分清事物本质,使学生能够合理选择思维的起点,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2)在层次2的教学中更注重数学交流的过程,让学生袒露自己的想法与思路,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数学思维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找到问题的所在,发现不良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角度。同时数学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人分享数学学习的经验,诚信合作,互相帮助。
层次3
知识目标:熟练掌握二面角平面角的作法,会灵活的运用。
能力目标: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培养辨证思维能力及思维品质,激发思维的创造性。
情感目标:帮助学生养成多角度,多方向进行思考的习惯。
教学难点:对于三步曲中的第二步:过垂足作棱的垂线,分成三个层次:
(1)垂足在线段上(如例3);
(2)垂足在线段延长线上(如例4);
(3)无棱(添辅助线(如例5)。举例展示:
例4 如图7,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平行四边形,∠BAD=60°,AB=4,AD=2,侧棱PB=15,PD=3。
(1)求证:BD⊥面PAD;
(2)若PD与底面ABCD成60°的角,求二面角P-BC-A的大小。
分析 (1)略。(2)如图7,由BD⊥面PAD,得面PAD⊥面ABCD,过点P在面PAD中作PE⊥AD,交AD于E,可得PE⊥面ABCD,过E在面ABCD内作BC的垂线交CB延长线于F。易证∠PFE为二面角P-BC-A的平面角。
(图7) (图8)
例5 如图8,正三棱柱ABC-A1B1C1,其中E为CC1的中点,2BD=BC=EC,且△ABC的面积为a2。求面ADE与底面ABC的二面角的平面角。
分析 由于EC⊥面ABC,难点在于二面的交线(即棱)。延长ED、CB交于点F,连AF,可知AF为二面的棱。在△AFC中,可证∠FAC=90°,易得∠EAC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反馈评注:
(1)层次3的例题设计是在学生已熟练掌握层次2的基础上,且遵循知识的认识规律,恪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体现层次教学,同时让学生参与揭示知识发生的全过程,让学生参与例题分析的全过程,让学生参与数学思想方法总结的全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目标层次设计如下表)
目标
层次1
层次2
层次3
知识目标
理解概念,模拟过程
掌握方法,巧练定式
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能力目标
空间想象能力
判断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建立自信心
体验成功的喜悦
数学精神与品质
数学交流
鼓励、尝试
交流、协作
自主探索
(2)同时层次(思维)教学是将知识按层次进行教学,实质就是将知识条理化,思维层次化。所以每一个学生必须将知识予以归纳条理化,来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
(知识条理如下表)
三步曲垂直(点到面)直接找面内作空间化(转化)垂直(点到棱)在线段上在线段的延长线上添辅助线(无棱)连接 点到点(垂足)
(3)对于例5,在解题过程中如取DB为垂线,势必要过点B作BH⊥AF,交AF于点H,连HD,∠DHB也是二面角的平面角。当然也可以用射影定理cosθ=S△ABC/S△ADE来求。但在解题过程中反映出学生思路狭窄,缺乏良好的思维品质,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不够。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满堂灌,搞一言堂,没有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质疑,搞题海战术,没有真正做到问题教学,思维过程教学,没有发挥一题多解的作用。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将是我们一线教师所孜孜以求的。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