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节课成功与否,不仅要看老师的教学环节的设计如何,而且还要看课堂中学生的参与情况、互动情况。因此教师要彻底掘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上。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避免整堂课只有优生表演,没有中等生、后进生的参与。一、关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是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的必要条件。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降格处理”。所谓“降格处理”,有的是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有感到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的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比如:我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启发学生思考:①能不能把分子直接相加?②可以怎么计算?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这样的处理,教师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算法的探究过程,能充分利用已有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通分的知识学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2、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3、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导,总结出长、正方体的所有特征。4、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三、设置认知冲突是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如“长、正方体的体积”这一课的教学,先出示24个大小相同的1cm3小正方体,摆一个大长方体,有几种摆法?然后提问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你能验证吗?通过这样设计,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是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四、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说是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的有效手段。 每位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意愿,教师要充分给予这个机会。教师在引导学生时,应尽量让学生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多让学生进行同桌互说、小组互说、好生说了、后进生再说,尽可能让学生多发言,让学生感到他们是受老师、同学的关注。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且保证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五、因材施教,是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的前提条件。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我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题可做。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出示了这样四个题目:1、车站堆放36吨货物,运走了1/3,运走了多少吨?2、车站利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1/3,恰好是10.8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3、车站利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1/3,还剩25.2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4、车站利堆放一批货物,第一次运走了全部的1/3,第二次运走了全部1/4,共运了7.2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在练习时,让学习程度中下等的学生做第1、2题,中上水平的同学在做完1、2题后,再开动脑筋做第3、4题。这样,不仅使多数学生能“吃得了”,而且是少数学生能“吃的饱”。这样的分层练习不但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后的练习中,我也采用这样的方法。有能力、学习好的留一些难题,中、下等的学生留一些较简单的习题。六、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课堂活动中经常能看到优生的表现,而中等生、差生较少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他们只是当听众。为了让中等生、差生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多呵护他们,给他们一些阳光,使之亦能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而评价更是促进数学学习的催化剂,能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艰苦向上的学习劲头,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但是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对于教学活动的评价也一样。课标在“评价建议”中特别强调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要关注他们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多用鼓励性的评语,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励性的评语实际上是学生与教师的心灵对话,叙述可以从这些激励性的话语中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在接受教师评价的同时,学生也可以对同学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相互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问题情景和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来,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安图欧企业团建管理
2024-10-17 广告
2024-10-17 广告
给学生展现自己的舞台教师上课不能根据书本的知识直接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收集查找资料,整理资料,共同解决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和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学习促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
在...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安图欧企业团建管理提供
2016-04-05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通过互动,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因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激励学生: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让课堂幽默生动、有趣;给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舞台;把极的评价体系成为激励学生进步的动力。
一、让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学生学习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如在每课教学前指导学生做课前准备,查阅资料,同时教师自己也进行充分的活动准备。课堂上,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各种活动之中,学生的表演或回答问题,都会得到教师真诚的鼓励和称赞。学生从教师的眼神中感受到自信。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辅导者和教导者。学生在课堂上,完全没有对教师的畏惧和约束感,师生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学生在内心接纳了教师,喜欢了教师,就会乐意参加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思维活跃,个性得到发展。
二、让课堂生动、有趣
教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能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好”和“乐”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愿望,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就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以下几点:(1)根据课程标准,提出教学问题。所提问题必须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2)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和好动的年龄特点,设计出操作性强的课堂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和竞争意识,让书本知识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活”起来。(3)通过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定,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并指导自己的实践。
三、给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舞台
教师上课不能根据书本的知识直接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收集查找资料,整理资料,共同解决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和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学习促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定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自己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精神。在活动情境中,教师要始终扮演倡导者、组织者的角色,让学生成为导演、演员,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找到自信,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在展示中认识了自己,学会了尊重别人,欣赏别人。
四、让积极的评价体系成为激励学生进步的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曾说过:“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要原因。作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和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可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对学生的活动和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评价,对不同表现的学生都给以不同程度的鼓励。学生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尊重和赞赏,自信心就会大大增强。这是学生不断进步的动力。同时也让学生参与到自己评价自己、小组成员中相互评价的过程中。而且我们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过程与方法的评价。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反思能力,使学生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长处,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新课改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改变传统的知识讲授型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一、让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学生学习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如在每课教学前指导学生做课前准备,查阅资料,同时教师自己也进行充分的活动准备。课堂上,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各种活动之中,学生的表演或回答问题,都会得到教师真诚的鼓励和称赞。学生从教师的眼神中感受到自信。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辅导者和教导者。学生在课堂上,完全没有对教师的畏惧和约束感,师生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学生在内心接纳了教师,喜欢了教师,就会乐意参加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思维活跃,个性得到发展。
二、让课堂生动、有趣
教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能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好”和“乐”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愿望,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就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以下几点:(1)根据课程标准,提出教学问题。所提问题必须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2)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和好动的年龄特点,设计出操作性强的课堂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和竞争意识,让书本知识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活”起来。(3)通过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定,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并指导自己的实践。
三、给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舞台
教师上课不能根据书本的知识直接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收集查找资料,整理资料,共同解决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和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学习促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定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自己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精神。在活动情境中,教师要始终扮演倡导者、组织者的角色,让学生成为导演、演员,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找到自信,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在展示中认识了自己,学会了尊重别人,欣赏别人。
四、让积极的评价体系成为激励学生进步的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曾说过:“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要原因。作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和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可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对学生的活动和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评价,对不同表现的学生都给以不同程度的鼓励。学生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尊重和赞赏,自信心就会大大增强。这是学生不断进步的动力。同时也让学生参与到自己评价自己、小组成员中相互评价的过程中。而且我们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过程与方法的评价。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反思能力,使学生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长处,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新课改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改变传统的知识讲授型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