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有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中国传统文化—春节
中国有很多的传统文化,包括古文、诗、词、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书法、对联、灯谜等。还有一些传统文化的节日,比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春节了。
说起春节,还有个美丽的传说故事呢,就由我和大家交流交流吧!
传说中,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着锋利的牙,尖尖的角,凶猛无比。“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新年的晚上,怪兽就会爬上岸,去袭击山角下的一个小村庄,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村里人知道会来怪兽,把门锁的紧紧,可是不管怎样,“年”就会进来,偷吃村民的东西,伤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极了,但又无能为力。
这一年的除夕,人们正准备扶老携幼去避难。这时,一位仙翁走过来,他告诉村民“年”怕红色和响声,人们听了连忙准备了红对联贴在门上。晚上,“年”又来了,它一见红色,听到锣鼓声阵阵,吓得赶紧逃跑了。从此,村里太平了。以后每逢过新年家家户户都贴对春联,放炮竹,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还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还有许多习俗呢!比如扫尘、洗浴、贴窗花、贴对联、贴年画、吃饺子、发压岁钱、还有放鞭炮……我最喜欢的还是放鞭炮。记得有一年,我听见别人家的鞭炮声,我心里痒痒的,我说妈妈:“我们也开始放鞭炮吧!”我拿着一个打火机,拿出鞭炮,点燃赶紧一扔,鞭炮嗵的一声响了,我放鞭炮的时候,好像听不到别人家的鞭炮声,数我的鞭炮声最响。我心里非常非常地高兴。
这就是我喜欢的传统节日——春节。
中国有很多的传统文化,包括古文、诗、词、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书法、对联、灯谜等。还有一些传统文化的节日,比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春节了。
说起春节,还有个美丽的传说故事呢,就由我和大家交流交流吧!
传说中,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着锋利的牙,尖尖的角,凶猛无比。“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新年的晚上,怪兽就会爬上岸,去袭击山角下的一个小村庄,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村里人知道会来怪兽,把门锁的紧紧,可是不管怎样,“年”就会进来,偷吃村民的东西,伤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极了,但又无能为力。
这一年的除夕,人们正准备扶老携幼去避难。这时,一位仙翁走过来,他告诉村民“年”怕红色和响声,人们听了连忙准备了红对联贴在门上。晚上,“年”又来了,它一见红色,听到锣鼓声阵阵,吓得赶紧逃跑了。从此,村里太平了。以后每逢过新年家家户户都贴对春联,放炮竹,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还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还有许多习俗呢!比如扫尘、洗浴、贴窗花、贴对联、贴年画、吃饺子、发压岁钱、还有放鞭炮……我最喜欢的还是放鞭炮。记得有一年,我听见别人家的鞭炮声,我心里痒痒的,我说妈妈:“我们也开始放鞭炮吧!”我拿着一个打火机,拿出鞭炮,点燃赶紧一扔,鞭炮嗵的一声响了,我放鞭炮的时候,好像听不到别人家的鞭炮声,数我的鞭炮声最响。我心里非常非常地高兴。
这就是我喜欢的传统节日——春节。
汉开
2024-12-11 广告
2024-12-11 广告
在艺术生文化课培训方面,成都择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致力于为艺考生提供全面而高效的文化课辅导。我们深知艺术生在专业与文化课之间的平衡挑战,因此特别设计了针对性强的课程,旨在帮助艺术生巩固基础知识,提升解题技巧,从而在文化课上取得优异成绩。我们的...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汉开提供
展开全部
暑假里的原创作文啊,学校里还得了个二等奖…就请采纳吧!
且吟诗词
都说历史是一条滚滚长河,大浪淘沙,留下的都是精华。楚辞、汉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她曾非常兴盛,是汉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汉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她还对周边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她又被称作诗余,她被填入曲中,供歌妓吟唱,供雅士欣赏。她,就是词,我们唤作,宋词。宋词如文学史里的一株奇葩,有着令人惊艳的美,翩若惊鸿,款款走来,让你过目不忘。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虽然曹公认为这句话意境浅显,不是上等佳作,但却如香菱所言,读起来真真有趣。对仗的诗歌,是有一种美感的。通计《红楼》,三处联诗,也不乏妙语。一句“寒池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博得了多少人的赞赏。还有我最喜欢的一句“无风仍脉脉,不雨亦潇潇”,也是比起谢道韫的‘柳絮因风起’,更高一筹。省去视觉、听觉,靠意念咏雪,还运用了通感手法。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味。没有风仍然别有情致,没有雨也依旧萧条。
不论是“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还是“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或是珠圆玉润,或是豪放不羁。早已不是“朗朗上口”可以形容的。还需借一句“沁梅香可嚼”读起来音韵婉转,如品菜一般令人唇齿留香。
意境,是判断是词优劣的重要标准。何谓“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初其口也。”古诗词佳者,无不如是。细腻的如“一庭疏雨湿春愁”豪迈的如“醉里挑灯看剑”读之于口却身如临其境,心如感其情。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这是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治学态度,就选用了三句宋词。王国维无疑是懂得宋词的,而宋词也以它特有的简练和内涵高度概况了治学境界,其实人生不也如这三句宋词所诠释的那样吗?
时代的节奏让我们喜欢上了流行音乐,爱上的穿越小说。但我们想我也应该静下心来,翻开一本诗词,唤起那遥远的记忆,领略诗词那神美的风采。
且吟诗词
都说历史是一条滚滚长河,大浪淘沙,留下的都是精华。楚辞、汉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她曾非常兴盛,是汉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汉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她还对周边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她又被称作诗余,她被填入曲中,供歌妓吟唱,供雅士欣赏。她,就是词,我们唤作,宋词。宋词如文学史里的一株奇葩,有着令人惊艳的美,翩若惊鸿,款款走来,让你过目不忘。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虽然曹公认为这句话意境浅显,不是上等佳作,但却如香菱所言,读起来真真有趣。对仗的诗歌,是有一种美感的。通计《红楼》,三处联诗,也不乏妙语。一句“寒池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博得了多少人的赞赏。还有我最喜欢的一句“无风仍脉脉,不雨亦潇潇”,也是比起谢道韫的‘柳絮因风起’,更高一筹。省去视觉、听觉,靠意念咏雪,还运用了通感手法。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味。没有风仍然别有情致,没有雨也依旧萧条。
不论是“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还是“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或是珠圆玉润,或是豪放不羁。早已不是“朗朗上口”可以形容的。还需借一句“沁梅香可嚼”读起来音韵婉转,如品菜一般令人唇齿留香。
意境,是判断是词优劣的重要标准。何谓“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初其口也。”古诗词佳者,无不如是。细腻的如“一庭疏雨湿春愁”豪迈的如“醉里挑灯看剑”读之于口却身如临其境,心如感其情。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这是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治学态度,就选用了三句宋词。王国维无疑是懂得宋词的,而宋词也以它特有的简练和内涵高度概况了治学境界,其实人生不也如这三句宋词所诠释的那样吗?
时代的节奏让我们喜欢上了流行音乐,爱上的穿越小说。但我们想我也应该静下心来,翻开一本诗词,唤起那遥远的记忆,领略诗词那神美的风采。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这个星期,我收集了许多中国传统的资料:有传统文化、传统
、传统节日等。我最喜欢传统节日了,因为节日是亲人团聚的时候。 传统节日有:春节、
、
······春节是农历
,俗称“过年”。每年过年,每家每户都会吃团年饭,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飘。每个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人们买了许多礼花和鞭炮,到了晚上,就会拿出礼花放。到了晚上8点春节连欢晚会开始了,人们坐在电视前收看。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
”在每年农历的
日,这一天人们会
,
,还会到公园里观灯。
,是农历
,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
,又称“
” “
节”。这一天,人们赏菊花,佩带
,携酒登山。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春节。每到春节家家户户喜贴窗联,穿新衣吃饺子,然后爷爷奶奶还要给我
红包,我家还会把我写的
贴在门外。记得有一次过年的时候爸爸买来了烟花,在我家楼下放了起来。只听“呯呯”几声,一束束烟花飞上天真美呀!各种烟花在天空中绽放,有的像一条巨龙腾空而起,在空中
,有的像一枚枚子弹直冲天空,还有的像一朵没有开放的花苞,在天空中欣然怒放。 春节还
,下面我就给你们说说吧! 传说中,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着锋利的牙,尖尖的角,凶猛无比。“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新年的晚上,怪兽就会爬上岸,去袭击山角下的一个小村庄。村里人知道会来怪兽,把门锁的紧紧,可是不管怎样,“年”就会进来,偷吃村民的东西,伤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极了。 这一年的除夕,人们正准备避难。这时,一位仙翁走过来,他告诉村民“年”怕红色和响声,人们听了连忙准备了红对联贴在门上。晚上,“年”又来了,它一见红色,听到
阵阵,吓得赶紧逃跑了。从此以后每逢过新年家家户户都
、贴
、放鞭炮,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还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文化光辉灿烂,的我们要认真学习,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等。我最喜欢传统节日了,因为节日是亲人团聚的时候。 传统节日有:春节、
、
······春节是农历
,俗称“过年”。每年过年,每家每户都会吃团年饭,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飘。每个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人们买了许多礼花和鞭炮,到了晚上,就会拿出礼花放。到了晚上8点春节连欢晚会开始了,人们坐在电视前收看。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
”在每年农历的
日,这一天人们会
,
,还会到公园里观灯。
,是农历
,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
,又称“
” “
节”。这一天,人们赏菊花,佩带
,携酒登山。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春节。每到春节家家户户喜贴窗联,穿新衣吃饺子,然后爷爷奶奶还要给我
红包,我家还会把我写的
贴在门外。记得有一次过年的时候爸爸买来了烟花,在我家楼下放了起来。只听“呯呯”几声,一束束烟花飞上天真美呀!各种烟花在天空中绽放,有的像一条巨龙腾空而起,在空中
,有的像一枚枚子弹直冲天空,还有的像一朵没有开放的花苞,在天空中欣然怒放。 春节还
,下面我就给你们说说吧! 传说中,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着锋利的牙,尖尖的角,凶猛无比。“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新年的晚上,怪兽就会爬上岸,去袭击山角下的一个小村庄。村里人知道会来怪兽,把门锁的紧紧,可是不管怎样,“年”就会进来,偷吃村民的东西,伤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极了。 这一年的除夕,人们正准备避难。这时,一位仙翁走过来,他告诉村民“年”怕红色和响声,人们听了连忙准备了红对联贴在门上。晚上,“年”又来了,它一见红色,听到
阵阵,吓得赶紧逃跑了。从此以后每逢过新年家家户户都
、贴
、放鞭炮,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还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文化光辉灿烂,的我们要认真学习,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23-07-22
展开全部
赓续中华文脉 弘扬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之天人关系思想,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述和不同的涵义。如:天人合一、天人合德、天人感应、天人互泰等,均体现其不同的时代精神与时代特征。
“天人合一”之“一”,即元、始。“一画开天”、“一也者,万物之本也”。“唯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天人合一”,源于古代庄子《齐物论》中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观点。认为人与天地是同源一统的有机结合体,蕴含着人与万物同构、同体、同象、同理、同心、同气……等关系。而正式使用“天人合一”一词,是北宋思想家张载在其《正蒙·乾称篇》中。
“天人互泰”之“泰”,即“安宁”,“泰,通也”。也作“极”、“太”。《易经》中“泰”卦,是阴阳和谐、包容一体的完整结合,“天地交,泰”。“天人互泰”,源于当代梁缺《天人互泰》中的“与天为善,其趣无穷;与地为善,其益无穷;与人为善,其乐无穷。天人互泰,方存浩长”观点。它以取法天道,合乎自然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倡导人们对自然万物应持有仁德之心,将自然万物视作与自身有机的相连存在。并明确了人的责任义务,规范了人的行为准则,强调了人的自觉能动。
“天人互泰”自然观是指天与人、人与自然彼此保持安定太平、和谐美好的常态关系,即天人和谐共生关系。它是以“天人合一”理论为基石的新构建,是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根脉的新发展。“天人合一”与“天人互泰”,两者由于出现的历史背景不同,故思想意蕴也不尽相同,后者除文字表达上的创新外,内涵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远古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不高,其许多行为与结果只能以“应天而行”、“上天意旨”等态度作解释和把握。“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生,人们着重思考的是“合一”问题,形式多以“静态化”、“单一性”、“机械式”出现,在某种意义上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天人互泰”理念,则是对中华文明宝库的深入挖掘、承古人智慧基础上的推陈出新,它将人与天的互动作思考,着重探讨“互泰”思想及“因果”辩证,形式多以“动态化”、“多元性”、“灵活式”出现,在科技文明时代的背景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唤醒人的道德良知,积极应对生存发展中所面临的一切,破解面临的难题和困局。因此,在天人关系理念中,“天人互泰”是一种博采众长、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自然观,必将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它在现代哲学的理论与实践上,讨论天人关系应当达到什么样的理想情形,人类应该怎么样才能与自然界保持着和谐的互泰关系等方面,均有着现实价值和未来意义。
“天人互泰”作为一种全新的宇宙观、生态观,它据于易理、源于哲理、循于公理、合于义理。是传承、守正、创新、包容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理念,它以创新的科学方法和基本要领,不离老祖宗的根和魂,从分析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改造出发,描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图景,考察人类在自然整体中的作用。它源于时代、源于实践,涵盖了天地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三大领域的知识,融道、释、儒等学说于一体,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一般规律。为生态文明的构建,拓宽了理论视野、提供了精神动力。
人类活动的一切感知、认知以及已知信息,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为了预测未来和把握未来。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正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等。人类自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因此,人类未来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共同难题。“天人互泰”理念中,蕴含着唯物辩证法的因果循环,天人是一对互动的、因果的关系,互善则互泰,互恶则互否。其理念构想,运用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凝聚了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以广阔的情怀和长远的眼光,描绘了一幅人类文明进步的新画卷。
人类不论种族、肤色、地域、历史、宗教、文化及制度之别,均处于一个全球命运共同体中。人类不同的文明与在不同的时期,应坚持“和合互融、共生互鉴、包容互进”原则,在弘扬其共同价值的同时,体现“和而不同”、文明共享。在中华文明史上,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和讨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其中“天人合一”思想,伴随着农业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中,成了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而“天人互泰”理念,是“天人合一”的一脉赓续,是现代文明的别样绽放,是人类共同的理想追求,也必将为人类发展进步注入新活力。(文/啠囦)
中华文明之天人关系思想,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述和不同的涵义。如:天人合一、天人合德、天人感应、天人互泰等,均体现其不同的时代精神与时代特征。
“天人合一”之“一”,即元、始。“一画开天”、“一也者,万物之本也”。“唯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天人合一”,源于古代庄子《齐物论》中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观点。认为人与天地是同源一统的有机结合体,蕴含着人与万物同构、同体、同象、同理、同心、同气……等关系。而正式使用“天人合一”一词,是北宋思想家张载在其《正蒙·乾称篇》中。
“天人互泰”之“泰”,即“安宁”,“泰,通也”。也作“极”、“太”。《易经》中“泰”卦,是阴阳和谐、包容一体的完整结合,“天地交,泰”。“天人互泰”,源于当代梁缺《天人互泰》中的“与天为善,其趣无穷;与地为善,其益无穷;与人为善,其乐无穷。天人互泰,方存浩长”观点。它以取法天道,合乎自然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倡导人们对自然万物应持有仁德之心,将自然万物视作与自身有机的相连存在。并明确了人的责任义务,规范了人的行为准则,强调了人的自觉能动。
“天人互泰”自然观是指天与人、人与自然彼此保持安定太平、和谐美好的常态关系,即天人和谐共生关系。它是以“天人合一”理论为基石的新构建,是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根脉的新发展。“天人合一”与“天人互泰”,两者由于出现的历史背景不同,故思想意蕴也不尽相同,后者除文字表达上的创新外,内涵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远古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不高,其许多行为与结果只能以“应天而行”、“上天意旨”等态度作解释和把握。“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生,人们着重思考的是“合一”问题,形式多以“静态化”、“单一性”、“机械式”出现,在某种意义上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天人互泰”理念,则是对中华文明宝库的深入挖掘、承古人智慧基础上的推陈出新,它将人与天的互动作思考,着重探讨“互泰”思想及“因果”辩证,形式多以“动态化”、“多元性”、“灵活式”出现,在科技文明时代的背景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唤醒人的道德良知,积极应对生存发展中所面临的一切,破解面临的难题和困局。因此,在天人关系理念中,“天人互泰”是一种博采众长、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自然观,必将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它在现代哲学的理论与实践上,讨论天人关系应当达到什么样的理想情形,人类应该怎么样才能与自然界保持着和谐的互泰关系等方面,均有着现实价值和未来意义。
“天人互泰”作为一种全新的宇宙观、生态观,它据于易理、源于哲理、循于公理、合于义理。是传承、守正、创新、包容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理念,它以创新的科学方法和基本要领,不离老祖宗的根和魂,从分析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改造出发,描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图景,考察人类在自然整体中的作用。它源于时代、源于实践,涵盖了天地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三大领域的知识,融道、释、儒等学说于一体,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一般规律。为生态文明的构建,拓宽了理论视野、提供了精神动力。
人类活动的一切感知、认知以及已知信息,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为了预测未来和把握未来。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正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等。人类自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因此,人类未来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共同难题。“天人互泰”理念中,蕴含着唯物辩证法的因果循环,天人是一对互动的、因果的关系,互善则互泰,互恶则互否。其理念构想,运用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凝聚了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以广阔的情怀和长远的眼光,描绘了一幅人类文明进步的新画卷。
人类不论种族、肤色、地域、历史、宗教、文化及制度之别,均处于一个全球命运共同体中。人类不同的文明与在不同的时期,应坚持“和合互融、共生互鉴、包容互进”原则,在弘扬其共同价值的同时,体现“和而不同”、文明共享。在中华文明史上,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和讨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其中“天人合一”思想,伴随着农业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中,成了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而“天人互泰”理念,是“天人合一”的一脉赓续,是现代文明的别样绽放,是人类共同的理想追求,也必将为人类发展进步注入新活力。(文/啠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