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展开全部
课程改革,如春雷滚过,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课堂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多了动感、生气与活力,时常有孩子们自己的真知灼见,让人欣喜不已。我觉得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结合本人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材中抽象的、单一的、枯燥的知识,通过身边熟知的、喜闻乐见的情境,以动促静,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与欲望,从创设的情境活动中轻松学到知识。
如:我在教学“找位置”时,我让每个学生说出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老师在教室里的位置,自己家的门牌号是多少?并说说它所表示的意思。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如何去电影院中找座位,使学生学有所用,丰富和发展所学知识。在教学“比高矮”时,我开始便问学生:“谁想和老师比比高矮?”创设了一个老师与学生比比高矮的教学情景。然后让学生讨论如何比高矮,并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再引导学生观察老师和同学是怎样比的?如果老师坐着,同学站着,你会又什么答案呢?让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再让他们互相进行高矮比较,这样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问题性,趣味性,开放性,差异性和实践性。
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数学的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可以在数学情境中直接提出,也可以让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情境提出情境问题。问题的产生可以给我们的教学起到导航的作用,我们有时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本节课需要解决的知识重点。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时,课本出示三个小朋友在比谁的卡片多的情境,通过情境图观察,让学生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众多的问题中有好几个是我们以后几节课所要解决的。既然已经将问题抛出,那我就应势力导,问学生:“这些问题你能解决几个?试一试。”学生根据各自的水平自主发挥。通过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反馈,引出这节课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难点,从而更出色地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一来,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和欲望便产生出来,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这并没有排除教师必要的讲解和学生有意义的接受。我们不应该从“满堂灌”这一极端走向“不敢讲”另一极端,要想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探究的前提、基础。在学生探究活动中,只有当学生的学习有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情况出现时,教师要即时点拨,给他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如:在教学“认物体”一课时,我采用了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中边玩边学,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学生在课前准备了许多盒子、积木玩具、游戏棋、圆柱形的筒子和乒乓球、皮球等,其实他们在搜集学具的过程中就对这些物体进行了感知,在课堂上,我先创设了认识新朋友的情境,出示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及平面图。让学生帮他们找家,并送他们回家,在帮他们找家的过程中学生就又进一步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然后让学生把手中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分别在白纸上沿四周画出一些图形来,画后教师提出问题:你画的图形和你手中拿的物体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并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讨论前教师提出明确要求:①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②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教师巡视时,可以了解到每组学生讨论的情况,然后让每组推派小代表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小组讨论他们对为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多少有了一些认识和见解。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找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区别,从感性上认识到平面图形是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对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四、自主练习,科学应用
虽然新课程追求学生主动、愉快学习,但双基不能忽视,因此,在新知识结束后,为让学过的知识达到巩固的效果,自主科学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练习可以消化理解并巩固所学的新知识;通过练习可以提高学生解题的技能技巧的形成;通过练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自主练习是让学生有机选择适合自身水平的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有时侯可以让学生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人民币、用尺度量物体的长度、高度和宽度等。所有的练习都要努力体现应用性和科学性。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必须具备新的课程理念、教学方法、策略,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 探索-掌握-创造”,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头脑,创造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解放学生的空间,提供自我活动表现的机会,从而实现“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自主探索性地学”的基本理念。
========================
我心目中理想的数学课堂概括起来是“六点”。
一要“清”
知识清,方法清,思路清、环节清,渗透点清。总之是数学课应该是“清清楚楚一条线”,千万不能是“模模糊糊一大片”,这不是数学课堂应有的特点,数学课就应该有“数学味”。
二要“新”
内容新颖,方法创新,这样的数学课更能吸引人,也有更多探讨的价值。
三要“活”
也就是好的数学课应该是方法灵活、学生思维活跃、师生灵动、课堂开放。
四要“实”
又活又实,活而不乱,该落实的知识、方法、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落实。本人始终认为:如果一个数学老师你上的课能做到“又活又实”的话,那你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数学老师。
五要“奇”
就是数学课要尽可能做到“出奇不意、与众不同”。当然这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再说也没有必要去片面地追求“与众不同”,但是作为研讨课、观摩课,大家总是希望能听到一些有新意、有思想的课。如果你上的课,你设计的一些环节,大家早已司空见惯,人家也都是这么做,他可能会觉得你也没什么特别之处,跟大家也差不多。所以,本人始终坚持这样一个观点:研讨课“不求完美,但求有探讨的价值”。本人也并不是非常喜欢一些四平八稳,而没有思想的课。
六要“大气”
首先体现在你的目标定位、教材处理都要大气,这就需要你对整个数学教材知识体系都了然于胸,能够居高临下的处理教材、组织教材,而不被教材所束缚。其次,你的教学设计环节不宜太多太细,而应该是板块式、移动式的整体思考,不是拘泥于一些细小的环节放不开来。最后,你的课堂调控能力也应该很强,无论学生怎么放,你都能够有办法、有能力做到收放自如。
当然,这只是本人的一些粗浅看法,当中可能会有一些偏激与不足之处;再说,往往是说说容易做做难,自己离心目中的理想课堂差距还非常远,只是当作一个心中的目标来追求。不当之处还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
·我心中的数学课堂
我心目中的数学课堂是和现在完全不同的。我希望教室里干干净净的,地板十分光泽,黑板上就像新的一样,同学们的书本摆的整整齐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材中抽象的、单一的、枯燥的知识,通过身边熟知的、喜闻乐见的情境,以动促静,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与欲望,从创设的情境活动中轻松学到知识。
如:我在教学“找位置”时,我让每个学生说出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老师在教室里的位置,自己家的门牌号是多少?并说说它所表示的意思。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如何去电影院中找座位,使学生学有所用,丰富和发展所学知识。在教学“比高矮”时,我开始便问学生:“谁想和老师比比高矮?”创设了一个老师与学生比比高矮的教学情景。然后让学生讨论如何比高矮,并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再引导学生观察老师和同学是怎样比的?如果老师坐着,同学站着,你会又什么答案呢?让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再让他们互相进行高矮比较,这样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问题性,趣味性,开放性,差异性和实践性。
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数学的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可以在数学情境中直接提出,也可以让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情境提出情境问题。问题的产生可以给我们的教学起到导航的作用,我们有时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本节课需要解决的知识重点。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时,课本出示三个小朋友在比谁的卡片多的情境,通过情境图观察,让学生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众多的问题中有好几个是我们以后几节课所要解决的。既然已经将问题抛出,那我就应势力导,问学生:“这些问题你能解决几个?试一试。”学生根据各自的水平自主发挥。通过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反馈,引出这节课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难点,从而更出色地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一来,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和欲望便产生出来,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这并没有排除教师必要的讲解和学生有意义的接受。我们不应该从“满堂灌”这一极端走向“不敢讲”另一极端,要想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探究的前提、基础。在学生探究活动中,只有当学生的学习有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情况出现时,教师要即时点拨,给他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如:在教学“认物体”一课时,我采用了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中边玩边学,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学生在课前准备了许多盒子、积木玩具、游戏棋、圆柱形的筒子和乒乓球、皮球等,其实他们在搜集学具的过程中就对这些物体进行了感知,在课堂上,我先创设了认识新朋友的情境,出示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及平面图。让学生帮他们找家,并送他们回家,在帮他们找家的过程中学生就又进一步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然后让学生把手中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分别在白纸上沿四周画出一些图形来,画后教师提出问题:你画的图形和你手中拿的物体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并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讨论前教师提出明确要求:①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②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教师巡视时,可以了解到每组学生讨论的情况,然后让每组推派小代表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小组讨论他们对为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多少有了一些认识和见解。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找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区别,从感性上认识到平面图形是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对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四、自主练习,科学应用
虽然新课程追求学生主动、愉快学习,但双基不能忽视,因此,在新知识结束后,为让学过的知识达到巩固的效果,自主科学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练习可以消化理解并巩固所学的新知识;通过练习可以提高学生解题的技能技巧的形成;通过练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自主练习是让学生有机选择适合自身水平的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有时侯可以让学生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人民币、用尺度量物体的长度、高度和宽度等。所有的练习都要努力体现应用性和科学性。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必须具备新的课程理念、教学方法、策略,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 探索-掌握-创造”,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头脑,创造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解放学生的空间,提供自我活动表现的机会,从而实现“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自主探索性地学”的基本理念。
========================
我心目中理想的数学课堂概括起来是“六点”。
一要“清”
知识清,方法清,思路清、环节清,渗透点清。总之是数学课应该是“清清楚楚一条线”,千万不能是“模模糊糊一大片”,这不是数学课堂应有的特点,数学课就应该有“数学味”。
二要“新”
内容新颖,方法创新,这样的数学课更能吸引人,也有更多探讨的价值。
三要“活”
也就是好的数学课应该是方法灵活、学生思维活跃、师生灵动、课堂开放。
四要“实”
又活又实,活而不乱,该落实的知识、方法、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落实。本人始终认为:如果一个数学老师你上的课能做到“又活又实”的话,那你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数学老师。
五要“奇”
就是数学课要尽可能做到“出奇不意、与众不同”。当然这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再说也没有必要去片面地追求“与众不同”,但是作为研讨课、观摩课,大家总是希望能听到一些有新意、有思想的课。如果你上的课,你设计的一些环节,大家早已司空见惯,人家也都是这么做,他可能会觉得你也没什么特别之处,跟大家也差不多。所以,本人始终坚持这样一个观点:研讨课“不求完美,但求有探讨的价值”。本人也并不是非常喜欢一些四平八稳,而没有思想的课。
六要“大气”
首先体现在你的目标定位、教材处理都要大气,这就需要你对整个数学教材知识体系都了然于胸,能够居高临下的处理教材、组织教材,而不被教材所束缚。其次,你的教学设计环节不宜太多太细,而应该是板块式、移动式的整体思考,不是拘泥于一些细小的环节放不开来。最后,你的课堂调控能力也应该很强,无论学生怎么放,你都能够有办法、有能力做到收放自如。
当然,这只是本人的一些粗浅看法,当中可能会有一些偏激与不足之处;再说,往往是说说容易做做难,自己离心目中的理想课堂差距还非常远,只是当作一个心中的目标来追求。不当之处还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
·我心中的数学课堂
我心目中的数学课堂是和现在完全不同的。我希望教室里干干净净的,地板十分光泽,黑板上就像新的一样,同学们的书本摆的整整齐齐!
追问
这是老师的吧
追答
上了几年的学,从来没有对数学有过很好地认识。现如今,当我面对那么多的力学、物理、化学、结构等的题目时想到的无不是数学的神奇,它可以涉及到我们生活方方面面!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包括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微积分等,数学又是高等学校中经济类、理工类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数学不但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 ,还研究各种各样的抽象的“数”和“形”的模式结构。恩格斯说 :“要辨证而又唯物地了解自然,就必须掌握数学。”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没有数学,就难于创造出当代的科学成就。科学技术发展越快越高,对数学的需求就越多。 如今,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各学科数学化的趋势、社会科学各部门定量化的要求,使许多学科都在直接或间接地,或先或后地经历了一场数学化的进程在基础科学和工程建设研究方面,在管理机能和军事指挥方面,在经济计划方面,甚至在人类思维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到强大的数学化进程。 每一门科学都有其发展的历史,作为历史上的科学,既有其历史性又有其现实性。其现实性首先表现在科学概念与方法的延续性方面,今日的科学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历史上科学传统的深化与发展,或者是对历史上科学难题的解决,因此我们无法割裂科学现实与科学史之间的联系。数学科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与自然科学相比,数学更是积累性科学,其概念和方法更具有延续性。美国数学史家m.克莱因曾经说过:“一个时代的总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个时代的数学活动密切相关。 数学已经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思想,是形成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因而数学史是从一个侧面反映的人类文化史,又是人类文明史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许多历史学家通过数学这面镜子,了解古代其他主要文化的特征与价值取向。科学史是一门文理交叉学科,从今天的教育现状来看,文科与理科的鸿沟导致我们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高度渗透的现代化社会,正是由于科学史的学科交叉性才可显示其在沟通文理科方面的作用。通过数学史学习,可以使数学系的学生在接受数学专业训练的同时,获得人文科学方面的修养,文科或其它专业的学生通过数学史的学习可以了解数学概貌,获得数理方面的修养。而历史上数学家的业绩与品德也会在青少年的人格培养上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数学史可
2014-02-24
展开全部
拟笑傲哀悼词惊喜点解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4-02-25
展开全部
把有趣的写上,怎么有趣。。。。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