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各朝代的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机构分别叫什么,其职能和权力演变趋势是怎样的?大神们帮帮忙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唐代河北道设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三月,唐太宗李世民因山川形变将天下分为“十道”,即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和岭南道,将道作为一种监察区,各设巡察使,用来监察州、县官吏的工作。这时候巡察使不常置,无定员,也没有固定的道治。到了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分天下设河北道等“十五道”,即在原来“十道”的基础上将山南道、江南道各分为东、西道,又增设了京畿道、都畿道和黔中道,每道置采访处置使,并定为常制,这个时候道治才有了固定治所,河北道道治设在了魏州(今大名县),从此,道成了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河北道自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设立,至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先后存续了280年。那么河北道四至在哪?所辖境域范围有多大呢?据《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记载:河北道领怀、魏、博、相、卫、贝、邢、洺、恒、冀、深、赵、沧、德、定、易、幽、瀛、莫、平、妫、檀、蓟、营二十四州和安东督护府,“东并于海(海即今渤海),南迫于河(河即隋、唐时的古黄河),西距太行、恒山(恒山即古北岳常山,位于今河北阜平县东北),北通渝关、蓟门(渝关即今山海关,蓟门即今居庸关)”,也就是相当于今北京市、天津市全部,河北省大部、辽宁省西南部及河南省、山东省古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为此,现今对河北道境域的解释大多据于此。
但仔细阅读《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有关河北道的记载,我们不难发现还有两句话“其幽、营、安东各管羁縻州。”、“远夷则控契丹、奚、靺鞨、室韦之贡献焉。”,与河北道所辖境域密切相关。
其实河北道所辖境域十分辽阔,由南北两部分组成,南部地区,亦即《唐六典》所记载的“东并于海(海即今渤海),南迫于河(河即隋、唐时的古黄河),西距太行、恒山(恒山即古北岳常山,位于今河北阜平县东北),北通渝关、蓟门(渝关即今山海关,蓟门即今居庸关)”区域,是河北道的核心区域,主要是汉民族居住区,唐政府设正州正县以治之;北部地区,亦即《唐六典》所记载的“其幽、营、安东各管羁縻州。”、“远夷则控契丹、奚、靺鞨、室韦之贡献焉。”的东北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广袤的边境和蛮荒地带,由唐政府设羁縻府州以统之。总唐一代,河北道先后在南部地区曾置州30多个;在北部地区曾置羁縻府14个、置羁縻州46个(不含羁縻府自设的州)。在历经“十道”与“十五道”的变迁和州县的增减调整,河北道所辖南部区域自始至终没有大的变化,为河北道的固定辖境;但北部所辖区域却因“夷狄”的臣服、反叛、战事的不断及唐政府的兴衰,始终没有固定的区域,所辖境域时大时小,屡经变化,为河北道的游动辖境。
设立羁縻府州,是唐王朝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和管理,对附属于唐朝的周边各少数民族,实行的一种特殊的民族政策。羁縻,字面之意就是牵制和笼络。唐朝的羁縻政策,就是在给四夷少数民族政治权利自主的同时,要求它们在行为上象套上马笼头、栓上马绊子那样,受到束缚和牵制,使之不生异心,不能乱动,要求他们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具体做法是,对各族依其部族设置府州,大一些的称都督府,小一些的称为州,总称羁縻府州。由中央政府任命各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等官,官职世袭,受都护府、边州都督或节镇统辖。羁縻府州管辖各族部众,实行部落制,以畜牧经济为主,因而大多数羁縻府州只是名义上的行政区划,其户籍一般不上报户部,也不承担赋税,仅部分临时向唐天子有所贡献,与正州交纳赋税不同。故此,史书上多不记载河北道北部的境域面积。河北道的14个羁縻府、46个羁縻州(不含羁縻府自设的州)是以突厥的别部及奚、契丹、靺鞨、降胡、高丽诸部设立的,分隶于安东都护府(首治在今朝鲜平壤)和营(治所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幽(治所在今北京市)二州都督府。安东都护府(公元668年~761年),是唐朝六个主要都护府之一,带有羁縻性质,负责对高丽、靺鞨等诸部族事务的管理。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唐朝征服东北夷高句丽后,“分高丽地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但史书记载其名的仅14州),一百县,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城以统之。用其酋渠为都督、剌史、县令,令将军薛仁贵以兵二万镇安东府。”,其辖境极盛时西至今辽河流域,东临今日本海,北抵今黑龙江下游两岸及鄂霍次克海,南抵渤海,包括今辽东半岛全部、吉林西北地区、朝鲜半岛全部。营州都督府(公元624年~742年),是唐朝在东北辽西地区设置的管理汉族与奚、契丹、突厥、靺鞨、新罗等少数民族的军政合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先后管威、崇、鲜、昌、玄、师、顺、慎、瑞、带、夷宾、归义、沃、黎、辽、信、顺化、宁夷、北黎等诸多内置羁縻州和饶乐都督府、松漠都督府,其辖境包括今辽宁西南部的朝阳、阜新、葫芦岛市一带、内蒙古自治区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及河北省滦河中上游,即内蒙古赤峰、通辽市、河北省承德市一带。幽州都督府(公元624~742年),是唐朝在长城一带设置的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重要军政合一权力机关。唐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反叛后攻陷唐在东北地区的前哨阵地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进而威逼幽州,攻陷了幽州、冀州的许多城邑。圣历二年(公元699年)营州都督府被迫迁往幽州的渔阳(今天津蓟县),同时把营州都督府所管诸多内置羁縻州南迁幽州和今河南、山东、江苏当地。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唐政府基本平定了契丹叛乱,逐步把内徙寄治的辽、顺、威、思顺、黎、师、鲜、带、瑞、玄、夷宾、慎、崇、昌、信、青山、沃、归顺、凛等羁縻州回迁,并将此回迁的羁縻州改隶幽州,其辖境在今北京市、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涿州市及天津市蓟县一带。
同时,有唐一代河北道还先后对契丹、奚、靺鞨、室韦等东北少数民族居住区进行了不同形式的管理。唐贞观三年(公元630年),唐政府以室韦、契丹部落置师州,侨治河北道营州(治今辽宁省朝阳市)境内,统领室韦。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室韦隶河北道平卢节度使统辖。唐贞元七年(公元791年)前后,唐政府在室韦之地设置室韦都督府,统管20余个部落,隶河北道营州都督府,当时辖境东起嫩江东岸附近及今结雅河上中游地区(今俄罗斯阿穆尔州中南部),西至石勒喀河流域(今俄罗斯赤塔州东南部),南抵今洮儿河流域(今内蒙古兴安盟境内与吉林省西北部),北达外兴安岭南麓(今俄罗斯阿穆尔州的北端),包括今石勒喀河、鄂嫩河流域(俄罗斯赤塔州东南部)、黑龙江上游、嫩江流域、外兴安岭一带。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政府相继在奚族境内设饶乐都督府、在契丹部设松漠都督府,均隶属河北道营州都督府管辖。饶乐都督府,治阴凉川(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大明镇),辖有饶乐州、弱水州、祁黎州、洛瑰州、太鲁州、渴野州6州,辖境约当今内蒙古老哈河上游及河北滦河中上游一带。松漠都督府,治潢水北岸(今内蒙古林西县新城子镇西樱桃沟村黄土坑自然村),辖松漠州、峭落州、弹汗州、无逢州、羽陵州、日连州、徒何州、万丹州、匹黎州、赤山州10州,辖境约当今内蒙古赤峰、通辽一带(即今内蒙古西拉沐伦河流域及其支流老哈河中下游一带)。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唐朝政府在粟末靺鞨地区(今松花江上游)设置忽汗州都督府,治今黑龙江宁安县南的东京城,相继隶河北道安东都护府、营州都督府,任命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府都督,并封他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从此,粟末靺鞨即专称渤海,渤海正式成为唐朝版图内的一个羁縻州。762年,唐朝政府诏令渤海为国。其辖境极盛时东至今日本海,东北至今乌苏里江下游,北至今松花江,西至今伊通河,西南至今辽河,南至今朝鲜龙兴江,号称“地方五千里”,大体包括今东北地区大部,朝鲜半岛北部及俄罗斯沿日本海的部分地区。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朝政府在黑水(今黑龙江)一带居住的靺鞨部落,叫“黑水靺鞨”,置黑水军,次年改设黑水都督府,治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相继隶河北道安东都护府、营州都督府,辖境约当今黑龙江中下游南北两岸和乌苏里江以东至日本海以及鄂霍次克海、萨哈林岛(库页岛)的广大地区。此外,唐朝政府还对百济(今韩国西南部)、新罗(今韩国东部)藩属国先后进行了羁縻统治。唐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命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大总管,统兵13万,联合新罗攻陷百济国都泗沘城(今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生擒百济义慈王及太子扶余隆,百济国宣告灭亡,其5部37郡共76万人户完全纳入了唐朝的直接统治之下,并在百济设置了“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都督府”,相继隶河北道扶余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将其纳入了唐朝羁縻府州体系,五都督府下辖37州250县。唐朝委任右卫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统兵镇抚全境,又命左骁卫郎将刘仁愿率兵一万镇守百济城,委派当地的酋长分任都督、刺史。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为了政区整齐划一,唐朝政府在新罗领土上设立了鸡林州都督府,治金城(今韩国庆尚北道庆州市城区),隶河北道安东都护府,以新罗王金法敏为“鸡林州都督”,下设州和县。从此新罗正式成为唐王朝合法的地方政权,新罗领土也纳人了唐朝统一的区划之内,与唐朝所设置的松漠、饶乐、黑水、渤海都督府等相似。这是唐朝在朝鲜半岛上继熊津都督府等5个都督府之后,设立的又一个带有羁糜性质的都督府,真正体现了大唐帝国“际天所覆,悉臣而属之。薄海内外,无不州县”的国威。鸡林州都督府与熊津等五都督府不同的是:都督府是在新罗政权没有被武力消灭的前提下设立的,都督由新罗王担任,唐朝政府没有在新罗领土上派任镇抚官和驻扎军队,新罗王总领原来的州府。
由上,我们不难看出唐代河北道自设立之日起,其长城以南辖境虽所辖州县时有变动,但“东并于海(海即今渤海),南迫于河(河即隋、唐时的古黄河),西距太行、恒山(恒山即古北岳常山,位于今河北阜平县东北)”的格局基本上没有大的变迁,变动大的主要集中在长城以北的游动辖境,换言之就是所辖的羁縻府州的领地。为此,我们可以说唐代河北道设立后,不但曾长期统辖过东至渤海,西至太行山、常山,南至河南、山东两省的隋唐时黄河故道以北的长城以南各地,而且曾经管辖过长城以北西至内蒙古自治区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俄罗斯赤塔州东南部的石勒喀河流域、俄罗斯赤塔州东南部的鄂嫩河流域,北至俄罗斯阿穆尔州北端的外兴安岭南麓,东北至鄂霍次克海、俄罗斯萨哈林州的萨哈林岛(库页岛),东至日本海,南至朝鲜半岛的广大地区,相当于今北京、天津两市全部、河北大部、河南、山东两省北部、内蒙古东南、东北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俄罗斯远东的东南部及朝鲜、韩国等境域。
但仔细阅读《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有关河北道的记载,我们不难发现还有两句话“其幽、营、安东各管羁縻州。”、“远夷则控契丹、奚、靺鞨、室韦之贡献焉。”,与河北道所辖境域密切相关。
其实河北道所辖境域十分辽阔,由南北两部分组成,南部地区,亦即《唐六典》所记载的“东并于海(海即今渤海),南迫于河(河即隋、唐时的古黄河),西距太行、恒山(恒山即古北岳常山,位于今河北阜平县东北),北通渝关、蓟门(渝关即今山海关,蓟门即今居庸关)”区域,是河北道的核心区域,主要是汉民族居住区,唐政府设正州正县以治之;北部地区,亦即《唐六典》所记载的“其幽、营、安东各管羁縻州。”、“远夷则控契丹、奚、靺鞨、室韦之贡献焉。”的东北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广袤的边境和蛮荒地带,由唐政府设羁縻府州以统之。总唐一代,河北道先后在南部地区曾置州30多个;在北部地区曾置羁縻府14个、置羁縻州46个(不含羁縻府自设的州)。在历经“十道”与“十五道”的变迁和州县的增减调整,河北道所辖南部区域自始至终没有大的变化,为河北道的固定辖境;但北部所辖区域却因“夷狄”的臣服、反叛、战事的不断及唐政府的兴衰,始终没有固定的区域,所辖境域时大时小,屡经变化,为河北道的游动辖境。
设立羁縻府州,是唐王朝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和管理,对附属于唐朝的周边各少数民族,实行的一种特殊的民族政策。羁縻,字面之意就是牵制和笼络。唐朝的羁縻政策,就是在给四夷少数民族政治权利自主的同时,要求它们在行为上象套上马笼头、栓上马绊子那样,受到束缚和牵制,使之不生异心,不能乱动,要求他们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具体做法是,对各族依其部族设置府州,大一些的称都督府,小一些的称为州,总称羁縻府州。由中央政府任命各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等官,官职世袭,受都护府、边州都督或节镇统辖。羁縻府州管辖各族部众,实行部落制,以畜牧经济为主,因而大多数羁縻府州只是名义上的行政区划,其户籍一般不上报户部,也不承担赋税,仅部分临时向唐天子有所贡献,与正州交纳赋税不同。故此,史书上多不记载河北道北部的境域面积。河北道的14个羁縻府、46个羁縻州(不含羁縻府自设的州)是以突厥的别部及奚、契丹、靺鞨、降胡、高丽诸部设立的,分隶于安东都护府(首治在今朝鲜平壤)和营(治所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幽(治所在今北京市)二州都督府。安东都护府(公元668年~761年),是唐朝六个主要都护府之一,带有羁縻性质,负责对高丽、靺鞨等诸部族事务的管理。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唐朝征服东北夷高句丽后,“分高丽地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但史书记载其名的仅14州),一百县,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城以统之。用其酋渠为都督、剌史、县令,令将军薛仁贵以兵二万镇安东府。”,其辖境极盛时西至今辽河流域,东临今日本海,北抵今黑龙江下游两岸及鄂霍次克海,南抵渤海,包括今辽东半岛全部、吉林西北地区、朝鲜半岛全部。营州都督府(公元624年~742年),是唐朝在东北辽西地区设置的管理汉族与奚、契丹、突厥、靺鞨、新罗等少数民族的军政合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先后管威、崇、鲜、昌、玄、师、顺、慎、瑞、带、夷宾、归义、沃、黎、辽、信、顺化、宁夷、北黎等诸多内置羁縻州和饶乐都督府、松漠都督府,其辖境包括今辽宁西南部的朝阳、阜新、葫芦岛市一带、内蒙古自治区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及河北省滦河中上游,即内蒙古赤峰、通辽市、河北省承德市一带。幽州都督府(公元624~742年),是唐朝在长城一带设置的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重要军政合一权力机关。唐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反叛后攻陷唐在东北地区的前哨阵地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进而威逼幽州,攻陷了幽州、冀州的许多城邑。圣历二年(公元699年)营州都督府被迫迁往幽州的渔阳(今天津蓟县),同时把营州都督府所管诸多内置羁縻州南迁幽州和今河南、山东、江苏当地。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唐政府基本平定了契丹叛乱,逐步把内徙寄治的辽、顺、威、思顺、黎、师、鲜、带、瑞、玄、夷宾、慎、崇、昌、信、青山、沃、归顺、凛等羁縻州回迁,并将此回迁的羁縻州改隶幽州,其辖境在今北京市、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涿州市及天津市蓟县一带。
同时,有唐一代河北道还先后对契丹、奚、靺鞨、室韦等东北少数民族居住区进行了不同形式的管理。唐贞观三年(公元630年),唐政府以室韦、契丹部落置师州,侨治河北道营州(治今辽宁省朝阳市)境内,统领室韦。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室韦隶河北道平卢节度使统辖。唐贞元七年(公元791年)前后,唐政府在室韦之地设置室韦都督府,统管20余个部落,隶河北道营州都督府,当时辖境东起嫩江东岸附近及今结雅河上中游地区(今俄罗斯阿穆尔州中南部),西至石勒喀河流域(今俄罗斯赤塔州东南部),南抵今洮儿河流域(今内蒙古兴安盟境内与吉林省西北部),北达外兴安岭南麓(今俄罗斯阿穆尔州的北端),包括今石勒喀河、鄂嫩河流域(俄罗斯赤塔州东南部)、黑龙江上游、嫩江流域、外兴安岭一带。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政府相继在奚族境内设饶乐都督府、在契丹部设松漠都督府,均隶属河北道营州都督府管辖。饶乐都督府,治阴凉川(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大明镇),辖有饶乐州、弱水州、祁黎州、洛瑰州、太鲁州、渴野州6州,辖境约当今内蒙古老哈河上游及河北滦河中上游一带。松漠都督府,治潢水北岸(今内蒙古林西县新城子镇西樱桃沟村黄土坑自然村),辖松漠州、峭落州、弹汗州、无逢州、羽陵州、日连州、徒何州、万丹州、匹黎州、赤山州10州,辖境约当今内蒙古赤峰、通辽一带(即今内蒙古西拉沐伦河流域及其支流老哈河中下游一带)。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唐朝政府在粟末靺鞨地区(今松花江上游)设置忽汗州都督府,治今黑龙江宁安县南的东京城,相继隶河北道安东都护府、营州都督府,任命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府都督,并封他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从此,粟末靺鞨即专称渤海,渤海正式成为唐朝版图内的一个羁縻州。762年,唐朝政府诏令渤海为国。其辖境极盛时东至今日本海,东北至今乌苏里江下游,北至今松花江,西至今伊通河,西南至今辽河,南至今朝鲜龙兴江,号称“地方五千里”,大体包括今东北地区大部,朝鲜半岛北部及俄罗斯沿日本海的部分地区。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朝政府在黑水(今黑龙江)一带居住的靺鞨部落,叫“黑水靺鞨”,置黑水军,次年改设黑水都督府,治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相继隶河北道安东都护府、营州都督府,辖境约当今黑龙江中下游南北两岸和乌苏里江以东至日本海以及鄂霍次克海、萨哈林岛(库页岛)的广大地区。此外,唐朝政府还对百济(今韩国西南部)、新罗(今韩国东部)藩属国先后进行了羁縻统治。唐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命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大总管,统兵13万,联合新罗攻陷百济国都泗沘城(今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生擒百济义慈王及太子扶余隆,百济国宣告灭亡,其5部37郡共76万人户完全纳入了唐朝的直接统治之下,并在百济设置了“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都督府”,相继隶河北道扶余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将其纳入了唐朝羁縻府州体系,五都督府下辖37州250县。唐朝委任右卫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统兵镇抚全境,又命左骁卫郎将刘仁愿率兵一万镇守百济城,委派当地的酋长分任都督、刺史。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为了政区整齐划一,唐朝政府在新罗领土上设立了鸡林州都督府,治金城(今韩国庆尚北道庆州市城区),隶河北道安东都护府,以新罗王金法敏为“鸡林州都督”,下设州和县。从此新罗正式成为唐王朝合法的地方政权,新罗领土也纳人了唐朝统一的区划之内,与唐朝所设置的松漠、饶乐、黑水、渤海都督府等相似。这是唐朝在朝鲜半岛上继熊津都督府等5个都督府之后,设立的又一个带有羁糜性质的都督府,真正体现了大唐帝国“际天所覆,悉臣而属之。薄海内外,无不州县”的国威。鸡林州都督府与熊津等五都督府不同的是:都督府是在新罗政权没有被武力消灭的前提下设立的,都督由新罗王担任,唐朝政府没有在新罗领土上派任镇抚官和驻扎军队,新罗王总领原来的州府。
由上,我们不难看出唐代河北道自设立之日起,其长城以南辖境虽所辖州县时有变动,但“东并于海(海即今渤海),南迫于河(河即隋、唐时的古黄河),西距太行、恒山(恒山即古北岳常山,位于今河北阜平县东北)”的格局基本上没有大的变迁,变动大的主要集中在长城以北的游动辖境,换言之就是所辖的羁縻府州的领地。为此,我们可以说唐代河北道设立后,不但曾长期统辖过东至渤海,西至太行山、常山,南至河南、山东两省的隋唐时黄河故道以北的长城以南各地,而且曾经管辖过长城以北西至内蒙古自治区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俄罗斯赤塔州东南部的石勒喀河流域、俄罗斯赤塔州东南部的鄂嫩河流域,北至俄罗斯阿穆尔州北端的外兴安岭南麓,东北至鄂霍次克海、俄罗斯萨哈林州的萨哈林岛(库页岛),东至日本海,南至朝鲜半岛的广大地区,相当于今北京、天津两市全部、河北大部、河南、山东两省北部、内蒙古东南、东北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俄罗斯远东的东南部及朝鲜、韩国等境域。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