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学史新人教版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高中阶段考前复习物理学史精编
1583年,伽利略发现摆的等时性。1593年,伽利略发明空气温度计
1609年,伽利略初次测光速,未获成功。
1609年,开普勒著《新天文学》,提出开普勒第一、第二定律。
1619年,开普勒著《宇宙谐和论》,提出开普勒第三定律。
1620年,斯涅耳从实验归纳出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
1632年,伽利略《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出版,支持了地动学说,首先阐明了运动的相对性原理。
1638年,伽利略的《两门新科学的对话》出版,讨论了材料抗断裂、媒质对运动的阻力、惯性原理、自由落体运动、斜面上物体的运动、抛射体的运动等问题,给出了匀速运动和匀加速运动的定义。
1643年,托里拆利和维维安尼提出气压概念,发明了水银气压计。
1653年,帕斯卡发现静止流体中压力传递的原理(即帕斯卡原理)。
1654年,盖里克发明抽气泵,获得真空。
1658年,费马提出光线在媒质中遵循最短光程传播的规律(即费马原理)。
1660年,格里马尔迪发现光的衍射。
1662年,波意耳实验发现波意耳定律。14年后马略特也独立地发现此定律。
1663年,格里开做马德堡半球实验。
1666年,牛顿用三棱镜做色散实验。
1675年,牛顿做牛顿环实验,这是一种光的干涉现象,但牛顿仍用光的微粒说解释。
1678年,胡克阐述了在弹性极限内表示力和形变之间的线性关系的定律(即胡克定律)。
1687年,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阐述了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1690年,惠更斯出版《光论》,提出光的波动说,导出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折射定律,并解释了双折射现象。
1714年,华伦海特发明水银温度计,定出第一个经验温标——华氏温标。
1717年,J.伯努利提出虚位移原理。
1738年,D.伯努利的《流体动力学》出版,提出描述流体定常流动的伯努利方程。他设想气体的压力是由于气体分子与器壁碰撞的结果,导出了玻意耳定律。
1742年,摄尔修斯提出摄氏温标。
1745年,克莱斯特发明储存电的方法;次年马森布洛克在莱顿之后又独立发明,后人称之莱顿瓶。
1752年,富兰克林做风筝实验,引天电到地面。
1785年,库仑用他自己发明的扭秤,从实验得到静电力的平方反比定律。1787年,查理发现气体膨胀的查理—盖•吕萨克定律。
1798年,卡文迪什用扭秤实验测定万有引力常数G。
1800年,伏打发明伏打电堆。赫谢尔从太阳光谱的辐射热效应发现红外线。
1801年,托马斯.杨用干涉法测光波波长,提出光波干涉原理。
1808年,马吕斯发现光的偏振现象。
1820年,奥斯特发现导线通电产生磁效应。安培由实验发现电流之间的相互做用力,1822年进一步研究电流之间的相互做用,提出安培作用力定律。
1821年,菲涅耳发表光的横波理论。
1824年,S.卡诺提出卡诺循环。
1826年,欧姆确立欧姆定律。
1827年,布朗发现悬浮在液体中的细微颗粒不断地做杂乱无章运动。这是分子运动论的有力证据。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1833年,法拉第提出电解定律。
1834年,楞次建立楞次定律。克拉珀龙导出克拉珀龙方程。
1835年,亨利发现自感,1842年发现电振荡放电。
1840年,焦耳从电流的热效应发现所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电阻及时间成正比,称焦耳-楞次定律(楞次也独立地发现了这一定律)。其后,焦耳测量热功当量。
1842年,多普勒发现多普勒效应。
1842年,迈尔提出能量守恒与转化的基本思想。
1843年,法拉第从实验证明电荷守恒定律。
1849年,斐索首次在地面上测光速。
1851年,傅科做傅科摆实验,证明地球自转。
1859年,麦克斯韦提出气体分子的速度分布律。
1864年,麦克斯韦提出电磁场的基本方程组(后称麦克斯韦方程组),并推断电磁波的存在,预言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1868年,玻尔兹曼推广麦克斯韦的分子速度分布律,建立了平衡态气体分子的能量分布律——玻尔兹曼分布律。
1869年,希托夫用磁场使阴极射线偏转。
1871年,瓦尔莱发现阴极射线带负电。
1873年,范德瓦耳斯提出实际气体状态方程。
1879年,霍尔发现电流通过金属,在磁场做用下产生横向电动势的霍尔效应。
1880年,居里兄弟发现晶体的压电效应。
1885年,巴耳末发表已发现的氢原子可见光波段中4根谱线的波长公式。
1887年,赫兹做电磁波实验,证实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同时,赫兹发现光电效应。
1895年,洛仑兹发表电磁场对运动电荷做用力的公式,后称该力为洛伦兹力。
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又叫伦琴射线。
1896年,洛仑兹创立经典电子论。
1897年,J.J.汤姆生从阴极射线证实电子的存在,其后他又进一步从实验确证电子存在的普遍性,并直接测量电子电荷。
1898年,卢瑟福揭示铀辐射组成复杂,他把“软”的成分称为α射线,“硬”的成分称为β射线。
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镭和钋。
1899年,列别捷夫实验证实光压的存在。
1900年,瑞利发表适用于长波范围的黑体辐射公式。普朗克提出了符合整个波长范围的黑体辐射公式,并用能量量子化假设从理论上导出了这个公式。
1900年,维拉尔德发现ν射线。
1902年,勒纳德从光电效应实验得到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电子的最大速度与光强无关,为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提供实验基础。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光量子假说,解释了光电效应等现象。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关于运动媒质的电动力学》一文,首次提出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发现质能之间的相当性。
1908年,佩兰实验证实布朗运动方程,求得阿佛伽德罗常数。
1909年,盖革与马斯登在卢瑟福的指导下,从实验发现α粒子碰撞金属箔产生大角度散射,导致1911年卢瑟福提出有核原子模型的理论。
1911年,昂纳斯发现汞、铅、锡等金属在低温下的超导电性。
1911年,威尔逊发明威尔逊云室。
1911年,赫斯发现宇宙射线。
1912年,能斯特提出绝对零度不能达到定律(即热力学第三定律)。
1913年,玻尔发表氢原子结构理论,解释了氢原子光谱。
1915年,爱因斯坦建立了广义相对论。
1916年,密立根用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光电方程。爱因斯坦根据量子跃迁概念推出普朗克辐射公式,同时提出了受激辐射理论,后发展为激光技术的理论基础。
1919年,阿斯顿发明质谱仪,为同位素的研究提供重要手段。
1919年,卢瑟福首次实现人工核反应。
1923年,康普顿用光子和电子相互碰撞解释X射线散射中波长变长的实验结果,称康普顿效应。
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设。
1925年,泡利发表不相容原理。
1926年,海森伯发表不确定原理。
1927年,玻尔提出量子力学的互补原理。
1931年,劳伦斯等人建成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查德威克接着做了大量实验,并用威尔逊云室拍照,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这一射线即是卢瑟福预言的中子。
1932年,安德森从宇宙线中发现正电子,证实狄拉克的预言。海森伯、伊万年科独立发表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假说。
1933年,泡利在索尔威会议上详细论证中微子假说,提出β衰变。
1933年,布拉开特等人从云室照片中发现正负电子对。
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人工放射性。
1935年,汤川秀树发表了核力的介子场论,预言了介子的存在。
1938年,哈恩与斯特拉斯曼发现铀裂变。
1939年,奥本海默根据广义相对论预言了黑洞的存在。
1941年,布里奇曼发明能产生10万巴高压的装置。
1942年,在费米主持下美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裂变反应堆。
1946年,阿尔瓦雷兹制成第一台质子直线加速器。
1947年,鲍威尔等用核乳胶的方法在宇宙线中发现л介子。
1954年,杨振宁和密耳斯发表非阿贝耳规范场理论。
1955年,张伯伦与西格雷等人发现反质子。
1956年,李政道、杨振宁提出弱相互做用中宇称不守恒。吴健雄等人实验验证了李政道、杨振宁提出的弱相互做用中宇宙不守恒的理论。
1959年,王淦昌、王祝翔、丁大利等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
1960年,梅曼制成红宝石激光器,实现了肖格和汤斯1958年的预言。
1964年,盖耳曼等提出强子结构的夸克模型。
1583年,伽利略发现摆的等时性。1593年,伽利略发明空气温度计
1609年,伽利略初次测光速,未获成功。
1609年,开普勒著《新天文学》,提出开普勒第一、第二定律。
1619年,开普勒著《宇宙谐和论》,提出开普勒第三定律。
1620年,斯涅耳从实验归纳出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
1632年,伽利略《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出版,支持了地动学说,首先阐明了运动的相对性原理。
1638年,伽利略的《两门新科学的对话》出版,讨论了材料抗断裂、媒质对运动的阻力、惯性原理、自由落体运动、斜面上物体的运动、抛射体的运动等问题,给出了匀速运动和匀加速运动的定义。
1643年,托里拆利和维维安尼提出气压概念,发明了水银气压计。
1653年,帕斯卡发现静止流体中压力传递的原理(即帕斯卡原理)。
1654年,盖里克发明抽气泵,获得真空。
1658年,费马提出光线在媒质中遵循最短光程传播的规律(即费马原理)。
1660年,格里马尔迪发现光的衍射。
1662年,波意耳实验发现波意耳定律。14年后马略特也独立地发现此定律。
1663年,格里开做马德堡半球实验。
1666年,牛顿用三棱镜做色散实验。
1675年,牛顿做牛顿环实验,这是一种光的干涉现象,但牛顿仍用光的微粒说解释。
1678年,胡克阐述了在弹性极限内表示力和形变之间的线性关系的定律(即胡克定律)。
1687年,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阐述了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1690年,惠更斯出版《光论》,提出光的波动说,导出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折射定律,并解释了双折射现象。
1714年,华伦海特发明水银温度计,定出第一个经验温标——华氏温标。
1717年,J.伯努利提出虚位移原理。
1738年,D.伯努利的《流体动力学》出版,提出描述流体定常流动的伯努利方程。他设想气体的压力是由于气体分子与器壁碰撞的结果,导出了玻意耳定律。
1742年,摄尔修斯提出摄氏温标。
1745年,克莱斯特发明储存电的方法;次年马森布洛克在莱顿之后又独立发明,后人称之莱顿瓶。
1752年,富兰克林做风筝实验,引天电到地面。
1785年,库仑用他自己发明的扭秤,从实验得到静电力的平方反比定律。1787年,查理发现气体膨胀的查理—盖•吕萨克定律。
1798年,卡文迪什用扭秤实验测定万有引力常数G。
1800年,伏打发明伏打电堆。赫谢尔从太阳光谱的辐射热效应发现红外线。
1801年,托马斯.杨用干涉法测光波波长,提出光波干涉原理。
1808年,马吕斯发现光的偏振现象。
1820年,奥斯特发现导线通电产生磁效应。安培由实验发现电流之间的相互做用力,1822年进一步研究电流之间的相互做用,提出安培作用力定律。
1821年,菲涅耳发表光的横波理论。
1824年,S.卡诺提出卡诺循环。
1826年,欧姆确立欧姆定律。
1827年,布朗发现悬浮在液体中的细微颗粒不断地做杂乱无章运动。这是分子运动论的有力证据。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1833年,法拉第提出电解定律。
1834年,楞次建立楞次定律。克拉珀龙导出克拉珀龙方程。
1835年,亨利发现自感,1842年发现电振荡放电。
1840年,焦耳从电流的热效应发现所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电阻及时间成正比,称焦耳-楞次定律(楞次也独立地发现了这一定律)。其后,焦耳测量热功当量。
1842年,多普勒发现多普勒效应。
1842年,迈尔提出能量守恒与转化的基本思想。
1843年,法拉第从实验证明电荷守恒定律。
1849年,斐索首次在地面上测光速。
1851年,傅科做傅科摆实验,证明地球自转。
1859年,麦克斯韦提出气体分子的速度分布律。
1864年,麦克斯韦提出电磁场的基本方程组(后称麦克斯韦方程组),并推断电磁波的存在,预言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1868年,玻尔兹曼推广麦克斯韦的分子速度分布律,建立了平衡态气体分子的能量分布律——玻尔兹曼分布律。
1869年,希托夫用磁场使阴极射线偏转。
1871年,瓦尔莱发现阴极射线带负电。
1873年,范德瓦耳斯提出实际气体状态方程。
1879年,霍尔发现电流通过金属,在磁场做用下产生横向电动势的霍尔效应。
1880年,居里兄弟发现晶体的压电效应。
1885年,巴耳末发表已发现的氢原子可见光波段中4根谱线的波长公式。
1887年,赫兹做电磁波实验,证实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同时,赫兹发现光电效应。
1895年,洛仑兹发表电磁场对运动电荷做用力的公式,后称该力为洛伦兹力。
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又叫伦琴射线。
1896年,洛仑兹创立经典电子论。
1897年,J.J.汤姆生从阴极射线证实电子的存在,其后他又进一步从实验确证电子存在的普遍性,并直接测量电子电荷。
1898年,卢瑟福揭示铀辐射组成复杂,他把“软”的成分称为α射线,“硬”的成分称为β射线。
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镭和钋。
1899年,列别捷夫实验证实光压的存在。
1900年,瑞利发表适用于长波范围的黑体辐射公式。普朗克提出了符合整个波长范围的黑体辐射公式,并用能量量子化假设从理论上导出了这个公式。
1900年,维拉尔德发现ν射线。
1902年,勒纳德从光电效应实验得到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电子的最大速度与光强无关,为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提供实验基础。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光量子假说,解释了光电效应等现象。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关于运动媒质的电动力学》一文,首次提出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发现质能之间的相当性。
1908年,佩兰实验证实布朗运动方程,求得阿佛伽德罗常数。
1909年,盖革与马斯登在卢瑟福的指导下,从实验发现α粒子碰撞金属箔产生大角度散射,导致1911年卢瑟福提出有核原子模型的理论。
1911年,昂纳斯发现汞、铅、锡等金属在低温下的超导电性。
1911年,威尔逊发明威尔逊云室。
1911年,赫斯发现宇宙射线。
1912年,能斯特提出绝对零度不能达到定律(即热力学第三定律)。
1913年,玻尔发表氢原子结构理论,解释了氢原子光谱。
1915年,爱因斯坦建立了广义相对论。
1916年,密立根用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光电方程。爱因斯坦根据量子跃迁概念推出普朗克辐射公式,同时提出了受激辐射理论,后发展为激光技术的理论基础。
1919年,阿斯顿发明质谱仪,为同位素的研究提供重要手段。
1919年,卢瑟福首次实现人工核反应。
1923年,康普顿用光子和电子相互碰撞解释X射线散射中波长变长的实验结果,称康普顿效应。
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设。
1925年,泡利发表不相容原理。
1926年,海森伯发表不确定原理。
1927年,玻尔提出量子力学的互补原理。
1931年,劳伦斯等人建成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查德威克接着做了大量实验,并用威尔逊云室拍照,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这一射线即是卢瑟福预言的中子。
1932年,安德森从宇宙线中发现正电子,证实狄拉克的预言。海森伯、伊万年科独立发表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假说。
1933年,泡利在索尔威会议上详细论证中微子假说,提出β衰变。
1933年,布拉开特等人从云室照片中发现正负电子对。
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人工放射性。
1935年,汤川秀树发表了核力的介子场论,预言了介子的存在。
1938年,哈恩与斯特拉斯曼发现铀裂变。
1939年,奥本海默根据广义相对论预言了黑洞的存在。
1941年,布里奇曼发明能产生10万巴高压的装置。
1942年,在费米主持下美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裂变反应堆。
1946年,阿尔瓦雷兹制成第一台质子直线加速器。
1947年,鲍威尔等用核乳胶的方法在宇宙线中发现л介子。
1954年,杨振宁和密耳斯发表非阿贝耳规范场理论。
1955年,张伯伦与西格雷等人发现反质子。
1956年,李政道、杨振宁提出弱相互做用中宇称不守恒。吴健雄等人实验验证了李政道、杨振宁提出的弱相互做用中宇宙不守恒的理论。
1959年,王淦昌、王祝翔、丁大利等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
1960年,梅曼制成红宝石激光器,实现了肖格和汤斯1958年的预言。
1964年,盖耳曼等提出强子结构的夸克模型。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