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展开全部
这首诗从字面上并不难理解。因为春水浩荡汇入江中,巨大的船只漂浮在水面上像轻轻的鸿毛。江水枯竭的时候,蒙冲巨舰搁浅在浅水中,要使其移动,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而如今春水浩荡,船只在水面上从流飘荡,显得轻快而自在。
但朱熹诗旨意并不仅仅是描绘自然的景色。而是借景物的描写表达一定的哲理。那么这首诗表达的是什么样的哲理呢?《宋诗鉴赏词典》是这样说的“蒙冲巨舰,需要大江大海,才能不搁浅,才能轻快地、自在地航行。如果离开了这样的必要条件,违反了它们在水上航行的规律,硬是要用人力去‘推移’,即使发挥了人们的冲天干劲,也还是白费气力。——这就是这首小诗的艺术形象所包含的客观意义。作者的创作意图未必完全如此,但我们作这样的理解,并不违背诗意。”诠释者认为不违背诗意。但在我看来,这种解释离朱熹诗的原意相差甚远。因为诠释者将解诗重点放在不能违背“水上航行的规律”。此种诠释仍然是停留在外在的物象上,而未能真正进入朱熹内在的哲理世界。懂得了朱熹的哲学思想,我们才有可能理解此诗表达的真实意图。
需要格外注意的是,朱熹此诗是因为观书有感而作。从这样的视角出发,我们才能可能进入朱熹诗的意境之中。诗中所谓的“蒙冲巨舰”、“向来枉费推移力”表面所指为自然现象,但暗中指向的却是平时虽刻苦读书,百般思索,千样计较,书中之理仍然有不易了解者这样一种困难迷惑的情景。但长期而艰辛的思索、探求,于“昨夜”豁然明朗,大彻大悟,以前所有的困难都迎刃而解,悄然冰释,书中之理在自己的脑海中融会提升为井然有序的“洁净空阔”的理世界。“昨夜江边春水生”指的是思想上的豁然开朗,“蒙冲巨舰”指的是读书时所遭遇到的种种疑难、困惑。这样的诠释有什么样的依据呢?
朱熹认为,人的认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即物穷理”,要经过“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渐进阶段,苦苦摸索,艰难积累。在此一阶段,为了解放迷惑困顿而上下求索。在这一阶段的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进入“豁然贯通”、大彻大悟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是第二阶段的准备或基础,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之上的飞跃。朱熹如是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朱熹《大学章句》,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6-7页。)显然,“蒙冲巨舰”、“枉费推移力”指的是第一阶段时所遇到的所谓的“用力之久”的情景。而“昨夜江边春水生”、“一毛轻”、“此日中流自在行”表明思想已提升至大彻大悟、豁然贯通的境界。这样来理解,庶几符合朱熹这一首诗的原意。
但朱熹诗旨意并不仅仅是描绘自然的景色。而是借景物的描写表达一定的哲理。那么这首诗表达的是什么样的哲理呢?《宋诗鉴赏词典》是这样说的“蒙冲巨舰,需要大江大海,才能不搁浅,才能轻快地、自在地航行。如果离开了这样的必要条件,违反了它们在水上航行的规律,硬是要用人力去‘推移’,即使发挥了人们的冲天干劲,也还是白费气力。——这就是这首小诗的艺术形象所包含的客观意义。作者的创作意图未必完全如此,但我们作这样的理解,并不违背诗意。”诠释者认为不违背诗意。但在我看来,这种解释离朱熹诗的原意相差甚远。因为诠释者将解诗重点放在不能违背“水上航行的规律”。此种诠释仍然是停留在外在的物象上,而未能真正进入朱熹内在的哲理世界。懂得了朱熹的哲学思想,我们才有可能理解此诗表达的真实意图。
需要格外注意的是,朱熹此诗是因为观书有感而作。从这样的视角出发,我们才能可能进入朱熹诗的意境之中。诗中所谓的“蒙冲巨舰”、“向来枉费推移力”表面所指为自然现象,但暗中指向的却是平时虽刻苦读书,百般思索,千样计较,书中之理仍然有不易了解者这样一种困难迷惑的情景。但长期而艰辛的思索、探求,于“昨夜”豁然明朗,大彻大悟,以前所有的困难都迎刃而解,悄然冰释,书中之理在自己的脑海中融会提升为井然有序的“洁净空阔”的理世界。“昨夜江边春水生”指的是思想上的豁然开朗,“蒙冲巨舰”指的是读书时所遭遇到的种种疑难、困惑。这样的诠释有什么样的依据呢?
朱熹认为,人的认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即物穷理”,要经过“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渐进阶段,苦苦摸索,艰难积累。在此一阶段,为了解放迷惑困顿而上下求索。在这一阶段的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进入“豁然贯通”、大彻大悟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是第二阶段的准备或基础,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之上的飞跃。朱熹如是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朱熹《大学章句》,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6-7页。)显然,“蒙冲巨舰”、“枉费推移力”指的是第一阶段时所遇到的所谓的“用力之久”的情景。而“昨夜江边春水生”、“一毛轻”、“此日中流自在行”表明思想已提升至大彻大悟、豁然贯通的境界。这样来理解,庶几符合朱熹这一首诗的原意。
2015-04-20 · 知道合伙人文学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1、描绘的景象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2、原文
《观书有感》朱熹(南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作品。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2、原文
《观书有感》朱熹(南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作品。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