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命的人作文 10
6个回答
展开全部
海伦的不幸
一个女婴诞生在亚拉巴州北部的一个叫塔斯堪比亚的城镇,她就是海伦·凯勒。她听力很好,口齿灵敏,父母还指望她当一个音乐家呢!然而在她一岁半的时候,一场重病(猩红热病)夺去了她的听力、视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使她仿佛置身于黑牢里无法摆脱。在她五岁时,家里又添了一个妹妹:密尔特蕾特。海伦每次不能马上吃到饼干,把洋娃娃放进摇篮里时有一个软软的东西已经在里面了,每次想爬到妈妈的膝盖上时,那个软软的东西又在上面了。有一次,她推翻了妹妹的摇篮,如果不是妈妈及时赶来,也许她的妹妹就会摔死。但是对于这一切,看不到也听不到的小海伦却没有丝毫歉疚。她的脾气越来越暴躁。直到沙利文老师的到来。
海伦的转变
由于海伦自幼失聪失明,家人不得不请一位老师来教育她,通过帕金斯学院的院长亚纳克乃斯先生的帮助,为海伦派遣了一位叫安妮·莎莉文的老师去辅导她。就是莎莉文改变了海伦的一生。经过长途火车旅行之后,安妮·莎莉文老师于一八八七年三月三日坐着马车平安到达了塔斯咯比亚,当莎莉文老师到达海伦家门口时,她看到的海伦像一只掉进水里的小猫:棕色的头发散乱着,上好的衣服弄得很脏。在海伦的记忆里,坐马车来的人,往往手提箱中都装有糖果和玩具等东西。于是,她把所有的东西都掏了出来,莎莉文大吃一惊,赶紧收回手提箱,可是海伦很生气的向她冲去,要不是海伦父亲的制止,两人就都滚在了地上了。第二天上午,又发生了一场早餐战争。之后的种种事情把海伦的桀骜不驯的性格软化了。最后海伦屈服了,她学会了说话,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
海伦·凯勒国际
( Helen Keller International. Inc 简称HKI ) 海伦凯勒国际由海伦·凯勒与其他美国人于1915年创建,宗旨是协助政府开展防盲,着重于融入社会主流的盲童教育以及使成年盲人得以独立生活的康复等工作。HKI大力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各国的能力以求制定其各自的规划。它还从事对营养不良及由维生素A缺乏所引起的干眼病、沙眼及其它传染性眼疾的研究和防治项目,同时也为白内障致盲复明提供手术服务。在具备条件的地方,HKI都将防盲项目与初级医疗服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海伦·凯勒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1880年6月27日,海伦·凯勒诞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北部的一个城镇。她的一生为人们树立了与命运拼搏的榜样。 海伦·凯勒是举世敬仰的作家和教育家。尽管命运之神夺走了她的视力和听力,这位女子却用勤奋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紧紧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她的名字已经成为坚韧不拔意志的象征,传奇般的一生成为鼓舞人们战胜厄运的巨大精神力量。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亲爱的老师。” 在一岁零七个月时,突如其来的猩红热产生的高烧使海伦失明、失聪,成为一个集盲、聋、哑于一身的残疾人。由于聋盲儿童没有获取正确信息的途径,心灵之窗被禁锢造成她性格乖戾,脾气暴躁。7岁那一年,名为安妮·莎莉文的女老师来到她的身边,此后半个世纪一直与海伦朝夕相伴,用爱心和智慧引导她走出无尽的黑暗和孤寂。海伦一生创造的奇迹,都与这位年轻杰出的聋哑儿童教育家密不可分。海伦在她的名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深情地抒发她对莎莉文老师的爱:“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亲爱的老师。” 莎莉文到海伦家担任家庭教师的那一天,就送给她一个玩具娃娃,并用手指在海伦的小手上慢慢地、反复地拼写“d-o-l-l”(玩具娃娃)这个单词。海伦立刻对这种游戏产生了浓厚兴趣。她一遍又一遍地模仿着老师的动作,从此开始懂得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名字,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叫“Helen Keller”(海伦·凯勒)。此后,海伦陆续学习并掌握了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聋盲却能掌握五门语言,海伦的成功被称为“教育史上最伟大的成就”。 海伦的“哑”是因为丧失听力而造成,声带并没有受损。十岁那年,海伦开始学习说话,因听不到别人和自己的声音,只能用手去感受老师发音时喉咙、嘴唇的运动,然后进行成千上万次的模仿和纠音。当首次像正常人那样说出“这是温暖的”这句话时,惊喜之余,她和莎莉文老师都意识到,在她们顽强的毅力面前,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海伦的一生中,在世界各地巡回演讲甚至成为她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除了嗜书如命,还喜欢骑马、游泳、划船,酷爱戏剧表演艺术,靠着不屈不挠的意志,海伦学会了唇读,可以通过“手”听到马克·吐温为她朗诵的短篇小说,以优等的成绩完成了世界名校哈佛大学的学业。读书不但使海伦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学者,也陶冶了她美好的心灵。 她喜欢信马由缰地徜徉在森林中,也喜欢月夜泛舟,靠水草、睡莲散发出的芬芳来辨别方向。她还喜欢骑着双人自行车兜风,在飞驰中体会力量和速度,并像男孩子一样喜欢在国际象棋的较量中斗智斗勇……她还爱大自然,站在尼亚加拉大瀑布前虽看不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人间胜景,听不到那震耳欲聋的轰鸣,却可以从空气的震颤中领略到世界最宏大的瀑布的雄奇壮观。 在博物馆和艺术品商店里,海伦就像用手指去“观察”写在人们脸上的喜怒哀乐一样,可以用灵巧的十指去感受古希腊雕塑之美,从那些变幻的线条中“看到”月亮女神狄安娜的清新和维纳斯的秀美。1937年,海伦访问日本时受到特殊礼遇,被允许用手抚摸皇室的艺术珍藏和被视为日本国宝的中国鉴真和尚塑像。 海伦师从莎莉文学习三个月后,就开始尝试用稚嫩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写出了有生以来的第一封信。从1902年4月开始,她又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开始在美国的一家杂志上连载她的自传《我生活的故事》。第二年结集出版后轰动了美国文坛,甚至被誉为1902年世界文学上最重要的两大贡献之一。 许多人不相信,如此优美的文字居然出自一个聋盲人之手。虽有马克·吐温为此作证,还是平息不了怀疑。不过海伦平生的成就对此作出了最好的回答:她一生共出版专着14部。一个世纪以来,《我生活的故事》被翻译成五十多种文字,传遍了世界每个角落。曾有专家称其“就文学成就来说,和卢梭的《忏悔录》相比毫不逊色。”如果说海伦那种紧紧扼住命运喉咙的顽强毅力令人鼓舞的话,那么她的爱心更是留给世界的宝贵财富。刚开始跟莎莉文老师学习的时候,聪颖的小海伦很容易就学会了拼写身边许多物品的名称,可是却理解不了“爱”这种非常抽象的名词。年轻的莎利文把她的爱心化作无比的耐心,使得海伦越过了盲聋学生学习中难以逾越的障碍,而小海伦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莎莉文老师的爱心。凭着这份爱心,10岁的海伦为一个5岁聋盲儿童成功地募集到了两年的教育费用。也许从那时起,她就已经立志要帮助世界上所有像她这样需要帮助的人。 她给世界以爱心,世界回报她崇高的荣誉。1919年,海伦的故事被好莱坞搬上银幕,由她本人出任主演。1955年,她荣获哈佛大学的荣誉学位,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受此殊荣的妇女。 从海伦童年时起,每一任美国总统都邀请她到白宫做客,还被政府称为全美三十名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士之一,荣获过美国总统亲自颁发的 “自由奖”,并被誉为美国的高级公民。1959年,联合国在全球发起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海伦·凯勒”运动,以资助世界各地的聋盲儿童。1960年,描写她成长经历的剧本《奇迹的创造者》获普利策奖,并被拍成电影。同年,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在海伦八十岁生日那天,宣布颁发“国际海伦·凯勒奖金”,以奖励那些为盲人公共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1968年6月1日,89岁高龄的海伦走完了传奇般的一生。 人类在发展的历程中,有着许多宝贵的共同点。世界上不同肤色、不同制度下的人们都能从海伦的故事中汲取力量,激励斗志,这是因为那种不畏困难勇于同自身弱点拼搏的精神,始终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02年6月27日 海伦·凯勒(1880-1968):伟大的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19世纪有两个值得关注的人,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美国《时代周刊》评选海伦·凯勒为“20世纪美国10大偶像之一”。在海伦·凯勒一生的88年中,她仅在生命的头19个月中像普通人一样享有光明和声音,之后她就跌入了黑暗与寂静。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又盲又哑的残障人,却创造了人生的奇迹。她不但学会了读书,学会了说话,而且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在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的学业,成为人类历史上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第一位盲聋人,不但如此,她还为了改善美国盲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四处奔走,为美国盲人基金会和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现名为海伦·凯勒国际组织)广筹善款,她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获得了无数荣誉。她留给人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勇敢地接受生命的挑战就能够赢得生命中的光明。本书是对海伦·凯勒一生详细记述,被认为是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两大贡献之一。 (3)海伦·凯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猩红热而引致失明及失聪。后来籍着她的导师安妮·莎莉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并且毕业于哈佛大学。 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1882年,在她一岁多的时候,因为发高烧,脑部受到伤害,从此以后,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后来,连话也说不出来了。 她在黑暗中摸索着长大。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莎莉文老师。莎莉文在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辛苦的指导下,海伦用手触摸学会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终于学会说话了。 莎利雯老师为了让海伦接近大自然,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种子,爬到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一摸刚出生的小猪,也到河边去玩水。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服失明与失聪的障碍,完成了大学学业。 1936年,和她朝夕相处五十年的老师离开人间,海伦非常的伤心。海伦知道,如果没有老师的爱,就没有今天的她,决心要把老师给她的爱发扬光大。于是,海伦跑遍美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周游世界,为残障的人到处奔走,全心全力为那些不幸的人服务。 1968年,海伦八十九岁去世,她终生致力服务残障人士的事迹,传遍全世界。她写了很多书,她的故事还拍成了电影。莎莉雯老师把最珍贵的爱给了她,她又把爱散播给所有不幸的人,带给他们光明和希望。 死后,因为她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贡献感动了全世界。各地人民都开展了纪念她的活动。 (4)海伦凯勒的老师安妮·莎莉文简介: 安妮1866年4月14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西部的一个小村里。她的父母于1860年初从20多年一直五谷不收的故乡爱尔兰逃荒到美洲的。依靠父亲给附近农场打短工的工作,糊口问题总算解决。但是,不幸一直盘旋在这个家的周围。安妮2岁多的时候,罹患了很严重的沙眼。贫穷耽误了治疗,安妮的视力恶化,脾气也因此变得较为暴戾。1874年,安妮的母亲因肺结核去世,酗酒的父亲狠心抛弃了她和弟弟吉米、妹妹玛丽。后来,在父亲家族其他成员的“临时收养”及“张罗策划”下,3岁的妹妹玛丽被其姑妈收养,而10岁的安妮和7岁的吉米则在1876年2月 送进了离家千里的德士堡贫民救济院--一所容纳了900多位老弱病残人士的大杂院。 噩梦才刚刚开始。3个月后,1876年5月30日,弟弟吉米因先天带来的臀部结核瘤病在救济院离开人世。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个世界没有几个人关心小安妮的悲伤和孤单,直到救济院新来的、为女生宿舍主持星期六祷告和星期天弥撒仪式的巴巴拉神父的出现。 有一天,巴巴拉神父说:“安妮,你不应该再呆在这儿,我要带你离开。” 巴巴拉神父有一个朋友在马萨诸塞州罗威郡的天主教慈善医院当医生。其时,安妮的视力已经非常糟糕。神父首先要带安妮去看眼疾。 就这样,11岁的安妮离开了救济院,住院治疗眼疾。但不幸的是,手术很失败,安妮的视力甚至比术前更糟糕:仅剩下光感,近似于失明。尽管后来又施行了几次补救手术,但均以失败告终,医生宣告:尽力了,且无能为力了。 安妮必须出院。而此时巴巴拉神父已奉教团之命,远赴他乡传教。失明的安妮无依无靠,又被送回救济院--这个她深恶痛绝的地方。 安妮的世界陷入孤单、黑暗。她渴望有希望的生活,渴望命运的转机。 这个转机在1880年来到了。一次,安妮打听到,救济院将迎来一个考察团,团长叫法郎·香邦。安妮决定好好利用这个有可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日子。那天,安妮终于放下胆怯,对考察团喊出了心底蓄存已久的声音:香邦先生!我要上学!请让我上学吧! 来自上帝的怜悯 上帝给了安妮怜悯。1880年10月3日,安妮坐着马车进入了伯金斯盲人学校的校园。 14岁的安妮与一帮5、6岁的幼儿同班,因为从没有进过校园的安妮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更毋论任何阅读的能力了。可怜的孩子因此被同学戏称为“老安妮”。 经过漫长的盲校磨砺,在老师的帮助下,安妮长大了。在学校假期来临的时候,安妮甚至想找份力所能及的工作。后来学校帮安妮在波士顿南边找到一份整理、清扫旅店的工作。安妮在整理房间时,常和房客聊天,并由此有机会认识了一位给安妮热心推荐医生治疗眼疾的房客--上帝又一次把布来福医生带给了安妮。两次手术后,安妮的视力恢复了!尽管视力所及,依然模糊,属“半盲”状态,但安妮已经很知足了! 这一年,安妮16岁。 1886年8月,安妮从盲校毕业了。 接下来何去何从?正在安妮为出路烦恼的时候,8月底的一天,安妮在义母霍布金太太家收到了柏金斯盲校校长的来信-- 亲爱的安妮:别来无恙?寄上凯勒先生的来信,请仔细看一看。凯勒先生为他又聋又哑又盲的小女儿寻求一位女家庭教师。你有兴趣应征吗?请来信告诉我。 请代问霍布金太太好! 祝快乐! 你的朋友 安那诺斯 就是这封简短的信,改变了安妮、也改变了海伦的命运。 1887年3月3日,安妮·莎莉文长途颠簸,来到了阿拉巴马州的小镇塔斯甘比亚,见到了比自己小14岁的海伦·凯勒(海伦生于1880年6月27日 )。这是莎利文老师人生中的第一个学生,也是她唯一的学生。 老师的幸福和忧伤 1900年秋天,海伦进入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莎莉文老师陪她上课,用手语给她翻译教授的讲课。 1902年,哈佛年轻讲师约翰·阿贝特·梅西(John Albert Macy,也是一杂志的专栏文学批评作家)在帮助海伦编辑整理传记《我的生命故事》的过程中与莎利文老师相识(梅西先生后来学习了手语,并在一个时期成为海伦版权事务等方面的经纪人)。1904年,海伦从哈佛毕业的那一年,这位比莎莉雯老师小11岁的小伙子,爱上了莎利文,并向莎利文求婚(尽管莎利文是天主教徒,梅西是新教徒)。 1905年5月3日,莎莉文老师与梅西先生结婚。莎莉文在决定结婚前,甚至做了这样的考量:自己死后,就可以拜托年龄比自己小得多的梅西先生来接着照顾海伦了(She trusted John and felt confident that when she died, John would take good care of Helen.尽管后来的事实是,1877年出生的梅西先生55 岁就去世了,比莎莉文老师早去世4年)。 莎莉文的英文名字冠夫姓,由Annie Mansfield Sullivan 变成了Annie Sullivan Macy。这个名字陪伴她到离开人间,即使在他们离婚之后。 1913年5月,莎莉文老师和梅西先生的婚姻出现问题。梅西先生一个人跑去欧洲旅游去了。不久,托马斯.玻丽进入了莎莉文和海伦的生活。 别人对莎莉文婚姻出现问题的原因有过各种猜测,也有人对梅西先生在离婚后还写信来要钱的做法颇有微词。但是,猜测是别人的,痛苦是莎莉文老师的。她伤心地说: ...of the many friendships that have enriched my life, none is more interesting than that with John Macy. 1916年底,莎莉文老师病倒了。她和助手托马斯.玻丽第一次离开海伦,去玻咯黎哥疗养。但即使在疗养的时间里,她也是频繁地给海伦写信。这也是她和海伦相遇后,有生之年的唯一一次“离开”。直到66岁,1936年10月20日,她永远地离开人世。 1930年,托马斯.玻丽去世;1968年6月1日,89岁的海伦也去了那个世界。
编辑本段坚持记忆法
一个女婴诞生在亚拉巴州北部的一个叫塔斯堪比亚的城镇,她就是海伦·凯勒。她听力很好,口齿灵敏,父母还指望她当一个音乐家呢!然而在她一岁半的时候,一场重病(猩红热病)夺去了她的听力、视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使她仿佛置身于黑牢里无法摆脱。在她五岁时,家里又添了一个妹妹:密尔特蕾特。海伦每次不能马上吃到饼干,把洋娃娃放进摇篮里时有一个软软的东西已经在里面了,每次想爬到妈妈的膝盖上时,那个软软的东西又在上面了。有一次,她推翻了妹妹的摇篮,如果不是妈妈及时赶来,也许她的妹妹就会摔死。但是对于这一切,看不到也听不到的小海伦却没有丝毫歉疚。她的脾气越来越暴躁。直到沙利文老师的到来。
海伦的转变
由于海伦自幼失聪失明,家人不得不请一位老师来教育她,通过帕金斯学院的院长亚纳克乃斯先生的帮助,为海伦派遣了一位叫安妮·莎莉文的老师去辅导她。就是莎莉文改变了海伦的一生。经过长途火车旅行之后,安妮·莎莉文老师于一八八七年三月三日坐着马车平安到达了塔斯咯比亚,当莎莉文老师到达海伦家门口时,她看到的海伦像一只掉进水里的小猫:棕色的头发散乱着,上好的衣服弄得很脏。在海伦的记忆里,坐马车来的人,往往手提箱中都装有糖果和玩具等东西。于是,她把所有的东西都掏了出来,莎莉文大吃一惊,赶紧收回手提箱,可是海伦很生气的向她冲去,要不是海伦父亲的制止,两人就都滚在了地上了。第二天上午,又发生了一场早餐战争。之后的种种事情把海伦的桀骜不驯的性格软化了。最后海伦屈服了,她学会了说话,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
海伦·凯勒国际
( Helen Keller International. Inc 简称HKI ) 海伦凯勒国际由海伦·凯勒与其他美国人于1915年创建,宗旨是协助政府开展防盲,着重于融入社会主流的盲童教育以及使成年盲人得以独立生活的康复等工作。HKI大力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各国的能力以求制定其各自的规划。它还从事对营养不良及由维生素A缺乏所引起的干眼病、沙眼及其它传染性眼疾的研究和防治项目,同时也为白内障致盲复明提供手术服务。在具备条件的地方,HKI都将防盲项目与初级医疗服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海伦·凯勒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1880年6月27日,海伦·凯勒诞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北部的一个城镇。她的一生为人们树立了与命运拼搏的榜样。 海伦·凯勒是举世敬仰的作家和教育家。尽管命运之神夺走了她的视力和听力,这位女子却用勤奋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紧紧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她的名字已经成为坚韧不拔意志的象征,传奇般的一生成为鼓舞人们战胜厄运的巨大精神力量。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亲爱的老师。” 在一岁零七个月时,突如其来的猩红热产生的高烧使海伦失明、失聪,成为一个集盲、聋、哑于一身的残疾人。由于聋盲儿童没有获取正确信息的途径,心灵之窗被禁锢造成她性格乖戾,脾气暴躁。7岁那一年,名为安妮·莎莉文的女老师来到她的身边,此后半个世纪一直与海伦朝夕相伴,用爱心和智慧引导她走出无尽的黑暗和孤寂。海伦一生创造的奇迹,都与这位年轻杰出的聋哑儿童教育家密不可分。海伦在她的名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深情地抒发她对莎莉文老师的爱:“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亲爱的老师。” 莎莉文到海伦家担任家庭教师的那一天,就送给她一个玩具娃娃,并用手指在海伦的小手上慢慢地、反复地拼写“d-o-l-l”(玩具娃娃)这个单词。海伦立刻对这种游戏产生了浓厚兴趣。她一遍又一遍地模仿着老师的动作,从此开始懂得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名字,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叫“Helen Keller”(海伦·凯勒)。此后,海伦陆续学习并掌握了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聋盲却能掌握五门语言,海伦的成功被称为“教育史上最伟大的成就”。 海伦的“哑”是因为丧失听力而造成,声带并没有受损。十岁那年,海伦开始学习说话,因听不到别人和自己的声音,只能用手去感受老师发音时喉咙、嘴唇的运动,然后进行成千上万次的模仿和纠音。当首次像正常人那样说出“这是温暖的”这句话时,惊喜之余,她和莎莉文老师都意识到,在她们顽强的毅力面前,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海伦的一生中,在世界各地巡回演讲甚至成为她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除了嗜书如命,还喜欢骑马、游泳、划船,酷爱戏剧表演艺术,靠着不屈不挠的意志,海伦学会了唇读,可以通过“手”听到马克·吐温为她朗诵的短篇小说,以优等的成绩完成了世界名校哈佛大学的学业。读书不但使海伦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学者,也陶冶了她美好的心灵。 她喜欢信马由缰地徜徉在森林中,也喜欢月夜泛舟,靠水草、睡莲散发出的芬芳来辨别方向。她还喜欢骑着双人自行车兜风,在飞驰中体会力量和速度,并像男孩子一样喜欢在国际象棋的较量中斗智斗勇……她还爱大自然,站在尼亚加拉大瀑布前虽看不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人间胜景,听不到那震耳欲聋的轰鸣,却可以从空气的震颤中领略到世界最宏大的瀑布的雄奇壮观。 在博物馆和艺术品商店里,海伦就像用手指去“观察”写在人们脸上的喜怒哀乐一样,可以用灵巧的十指去感受古希腊雕塑之美,从那些变幻的线条中“看到”月亮女神狄安娜的清新和维纳斯的秀美。1937年,海伦访问日本时受到特殊礼遇,被允许用手抚摸皇室的艺术珍藏和被视为日本国宝的中国鉴真和尚塑像。 海伦师从莎莉文学习三个月后,就开始尝试用稚嫩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写出了有生以来的第一封信。从1902年4月开始,她又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开始在美国的一家杂志上连载她的自传《我生活的故事》。第二年结集出版后轰动了美国文坛,甚至被誉为1902年世界文学上最重要的两大贡献之一。 许多人不相信,如此优美的文字居然出自一个聋盲人之手。虽有马克·吐温为此作证,还是平息不了怀疑。不过海伦平生的成就对此作出了最好的回答:她一生共出版专着14部。一个世纪以来,《我生活的故事》被翻译成五十多种文字,传遍了世界每个角落。曾有专家称其“就文学成就来说,和卢梭的《忏悔录》相比毫不逊色。”如果说海伦那种紧紧扼住命运喉咙的顽强毅力令人鼓舞的话,那么她的爱心更是留给世界的宝贵财富。刚开始跟莎莉文老师学习的时候,聪颖的小海伦很容易就学会了拼写身边许多物品的名称,可是却理解不了“爱”这种非常抽象的名词。年轻的莎利文把她的爱心化作无比的耐心,使得海伦越过了盲聋学生学习中难以逾越的障碍,而小海伦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莎莉文老师的爱心。凭着这份爱心,10岁的海伦为一个5岁聋盲儿童成功地募集到了两年的教育费用。也许从那时起,她就已经立志要帮助世界上所有像她这样需要帮助的人。 她给世界以爱心,世界回报她崇高的荣誉。1919年,海伦的故事被好莱坞搬上银幕,由她本人出任主演。1955年,她荣获哈佛大学的荣誉学位,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受此殊荣的妇女。 从海伦童年时起,每一任美国总统都邀请她到白宫做客,还被政府称为全美三十名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士之一,荣获过美国总统亲自颁发的 “自由奖”,并被誉为美国的高级公民。1959年,联合国在全球发起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海伦·凯勒”运动,以资助世界各地的聋盲儿童。1960年,描写她成长经历的剧本《奇迹的创造者》获普利策奖,并被拍成电影。同年,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在海伦八十岁生日那天,宣布颁发“国际海伦·凯勒奖金”,以奖励那些为盲人公共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1968年6月1日,89岁高龄的海伦走完了传奇般的一生。 人类在发展的历程中,有着许多宝贵的共同点。世界上不同肤色、不同制度下的人们都能从海伦的故事中汲取力量,激励斗志,这是因为那种不畏困难勇于同自身弱点拼搏的精神,始终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02年6月27日 海伦·凯勒(1880-1968):伟大的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19世纪有两个值得关注的人,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美国《时代周刊》评选海伦·凯勒为“20世纪美国10大偶像之一”。在海伦·凯勒一生的88年中,她仅在生命的头19个月中像普通人一样享有光明和声音,之后她就跌入了黑暗与寂静。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又盲又哑的残障人,却创造了人生的奇迹。她不但学会了读书,学会了说话,而且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在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的学业,成为人类历史上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第一位盲聋人,不但如此,她还为了改善美国盲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四处奔走,为美国盲人基金会和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现名为海伦·凯勒国际组织)广筹善款,她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获得了无数荣誉。她留给人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勇敢地接受生命的挑战就能够赢得生命中的光明。本书是对海伦·凯勒一生详细记述,被认为是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两大贡献之一。 (3)海伦·凯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猩红热而引致失明及失聪。后来籍着她的导师安妮·莎莉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并且毕业于哈佛大学。 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1882年,在她一岁多的时候,因为发高烧,脑部受到伤害,从此以后,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后来,连话也说不出来了。 她在黑暗中摸索着长大。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莎莉文老师。莎莉文在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辛苦的指导下,海伦用手触摸学会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终于学会说话了。 莎利雯老师为了让海伦接近大自然,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种子,爬到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一摸刚出生的小猪,也到河边去玩水。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服失明与失聪的障碍,完成了大学学业。 1936年,和她朝夕相处五十年的老师离开人间,海伦非常的伤心。海伦知道,如果没有老师的爱,就没有今天的她,决心要把老师给她的爱发扬光大。于是,海伦跑遍美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周游世界,为残障的人到处奔走,全心全力为那些不幸的人服务。 1968年,海伦八十九岁去世,她终生致力服务残障人士的事迹,传遍全世界。她写了很多书,她的故事还拍成了电影。莎莉雯老师把最珍贵的爱给了她,她又把爱散播给所有不幸的人,带给他们光明和希望。 死后,因为她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贡献感动了全世界。各地人民都开展了纪念她的活动。 (4)海伦凯勒的老师安妮·莎莉文简介: 安妮1866年4月14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西部的一个小村里。她的父母于1860年初从20多年一直五谷不收的故乡爱尔兰逃荒到美洲的。依靠父亲给附近农场打短工的工作,糊口问题总算解决。但是,不幸一直盘旋在这个家的周围。安妮2岁多的时候,罹患了很严重的沙眼。贫穷耽误了治疗,安妮的视力恶化,脾气也因此变得较为暴戾。1874年,安妮的母亲因肺结核去世,酗酒的父亲狠心抛弃了她和弟弟吉米、妹妹玛丽。后来,在父亲家族其他成员的“临时收养”及“张罗策划”下,3岁的妹妹玛丽被其姑妈收养,而10岁的安妮和7岁的吉米则在1876年2月 送进了离家千里的德士堡贫民救济院--一所容纳了900多位老弱病残人士的大杂院。 噩梦才刚刚开始。3个月后,1876年5月30日,弟弟吉米因先天带来的臀部结核瘤病在救济院离开人世。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个世界没有几个人关心小安妮的悲伤和孤单,直到救济院新来的、为女生宿舍主持星期六祷告和星期天弥撒仪式的巴巴拉神父的出现。 有一天,巴巴拉神父说:“安妮,你不应该再呆在这儿,我要带你离开。” 巴巴拉神父有一个朋友在马萨诸塞州罗威郡的天主教慈善医院当医生。其时,安妮的视力已经非常糟糕。神父首先要带安妮去看眼疾。 就这样,11岁的安妮离开了救济院,住院治疗眼疾。但不幸的是,手术很失败,安妮的视力甚至比术前更糟糕:仅剩下光感,近似于失明。尽管后来又施行了几次补救手术,但均以失败告终,医生宣告:尽力了,且无能为力了。 安妮必须出院。而此时巴巴拉神父已奉教团之命,远赴他乡传教。失明的安妮无依无靠,又被送回救济院--这个她深恶痛绝的地方。 安妮的世界陷入孤单、黑暗。她渴望有希望的生活,渴望命运的转机。 这个转机在1880年来到了。一次,安妮打听到,救济院将迎来一个考察团,团长叫法郎·香邦。安妮决定好好利用这个有可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日子。那天,安妮终于放下胆怯,对考察团喊出了心底蓄存已久的声音:香邦先生!我要上学!请让我上学吧! 来自上帝的怜悯 上帝给了安妮怜悯。1880年10月3日,安妮坐着马车进入了伯金斯盲人学校的校园。 14岁的安妮与一帮5、6岁的幼儿同班,因为从没有进过校园的安妮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更毋论任何阅读的能力了。可怜的孩子因此被同学戏称为“老安妮”。 经过漫长的盲校磨砺,在老师的帮助下,安妮长大了。在学校假期来临的时候,安妮甚至想找份力所能及的工作。后来学校帮安妮在波士顿南边找到一份整理、清扫旅店的工作。安妮在整理房间时,常和房客聊天,并由此有机会认识了一位给安妮热心推荐医生治疗眼疾的房客--上帝又一次把布来福医生带给了安妮。两次手术后,安妮的视力恢复了!尽管视力所及,依然模糊,属“半盲”状态,但安妮已经很知足了! 这一年,安妮16岁。 1886年8月,安妮从盲校毕业了。 接下来何去何从?正在安妮为出路烦恼的时候,8月底的一天,安妮在义母霍布金太太家收到了柏金斯盲校校长的来信-- 亲爱的安妮:别来无恙?寄上凯勒先生的来信,请仔细看一看。凯勒先生为他又聋又哑又盲的小女儿寻求一位女家庭教师。你有兴趣应征吗?请来信告诉我。 请代问霍布金太太好! 祝快乐! 你的朋友 安那诺斯 就是这封简短的信,改变了安妮、也改变了海伦的命运。 1887年3月3日,安妮·莎莉文长途颠簸,来到了阿拉巴马州的小镇塔斯甘比亚,见到了比自己小14岁的海伦·凯勒(海伦生于1880年6月27日 )。这是莎利文老师人生中的第一个学生,也是她唯一的学生。 老师的幸福和忧伤 1900年秋天,海伦进入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莎莉文老师陪她上课,用手语给她翻译教授的讲课。 1902年,哈佛年轻讲师约翰·阿贝特·梅西(John Albert Macy,也是一杂志的专栏文学批评作家)在帮助海伦编辑整理传记《我的生命故事》的过程中与莎利文老师相识(梅西先生后来学习了手语,并在一个时期成为海伦版权事务等方面的经纪人)。1904年,海伦从哈佛毕业的那一年,这位比莎莉雯老师小11岁的小伙子,爱上了莎利文,并向莎利文求婚(尽管莎利文是天主教徒,梅西是新教徒)。 1905年5月3日,莎莉文老师与梅西先生结婚。莎莉文在决定结婚前,甚至做了这样的考量:自己死后,就可以拜托年龄比自己小得多的梅西先生来接着照顾海伦了(She trusted John and felt confident that when she died, John would take good care of Helen.尽管后来的事实是,1877年出生的梅西先生55 岁就去世了,比莎莉文老师早去世4年)。 莎莉文的英文名字冠夫姓,由Annie Mansfield Sullivan 变成了Annie Sullivan Macy。这个名字陪伴她到离开人间,即使在他们离婚之后。 1913年5月,莎莉文老师和梅西先生的婚姻出现问题。梅西先生一个人跑去欧洲旅游去了。不久,托马斯.玻丽进入了莎莉文和海伦的生活。 别人对莎莉文婚姻出现问题的原因有过各种猜测,也有人对梅西先生在离婚后还写信来要钱的做法颇有微词。但是,猜测是别人的,痛苦是莎莉文老师的。她伤心地说: ...of the many friendships that have enriched my life, none is more interesting than that with John Macy. 1916年底,莎莉文老师病倒了。她和助手托马斯.玻丽第一次离开海伦,去玻咯黎哥疗养。但即使在疗养的时间里,她也是频繁地给海伦写信。这也是她和海伦相遇后,有生之年的唯一一次“离开”。直到66岁,1936年10月20日,她永远地离开人世。 1930年,托马斯.玻丽去世;1968年6月1日,89岁的海伦也去了那个世界。
编辑本段坚持记忆法
展开全部
珍爱生命
流星划破天际,与岁月的长河承接递进。 看不尽的尘烟,游不尽的河。掬一捧清水,品味生命漫溯;拾一粒卵石,抚触时间的脉络。一叶卷知天下秋,寒鸦一渡冰雪舞。
感悟生命不由从连绵上浮起,从一脉一络中渗出,隐于细微。生命的长河倒映出红花绿叶飘零积雪,变迁就着畔边丝丝色泽渐渐地前行,直至荡出星星点点涟漪,吞没视线。大江东去,璀璨的生命镌刻着历史的痕迹,激荡着颗颗璀璨的珍珠。
当你明白人们活着的信念,多半是为了得到赞美,获得更多人的承认;当你发现你所承担的角色有高低之分时,你要快乐、勇敢、自珍,不要因为职业的低微而轻放自己,不要因为些微的不如意而自卑自弃,更不要因生活中出现的某种小插曲而暗淡生命。
你要怀有健康而珍惜的目光善待自己的生命,你应该用自己的热情去维护、浇灌自己的生命之花。你的信念首先要告慰自己,不要因生活中小小的不如意而私下扭曲生命的辉煌,更不能轻言放弃生命的脉搏。
生命不是苦中醇蜜,烦中取乐,不是看花绣花,不能雾中看花,游戏生命;生命是由铁到钢的锻造过程,生命是走向人生辉煌的风帆;生命需要道路如高天,智者如流云。
生命犹如过往云烟,是短暂的,也是美好的,就象一样东西走红一样,红极而白,不被看好,但红过了一段时间,又被看好。生命就是这样,当你有了,你就没有了。
在你留意生命、珍惜生命的旅程中,你会发现,当生命被生活推向极致时,往往会展现出一些从容之美,临乱世而不惊,处方舟而不躁,喜迎阴晴圆缺,笑傲风霜雨雪;你就会更明白,只有抱着一颗常人的平常之心,去看待生命,去珍惜生命,生命才会更有意义。
生命是美好的,当一个生命依恋另一个生命时,相依为命,结伴而行,会感觉到世界真的很美好,天空是那么的蓝,大地是那么的纯洁;会明白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曾经是多么孤独的漂流者,才会知道在这个世界上需要珍惜和感激,才会感到生命是那么的珍贵。
有时候觉得生命总是走得很累,迈步之前需要选择岔口,立起航向,每走一步,都需要调整步伐,追赶前列。走累了歇歇的工夫里,又忍不住回首看看生命路上的那一串串自己的脚印,与他人一比,或许弯得人心颤,浅得人心酸,或许会迷惘,或许会生出丝丝的愁怅。
生命需要用真心演绎,需要尽全力走好每一步,需要用心呵斥,那生命的道路就是美的极致,每朵花都有其独特的色彩,每颗星都有其光芒的璀灿,每缕清风都会送来凉爽,每滴甘露都会滋润原野,都会留下不朽的诗篇。
生命是一个旅程,如果能够乘兴而行,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都是幸福而饶有风味的。
如果能够体会乘兴而行是一种奔放的生活情趣,那么尽兴而归即体现了果敢、利落、勇于放弃的生活态度,蕴着处世济身的大智慧。
生命是短暂的、无常的,没有一个人敢保证自己能够活到明天,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珍惜,学会充分利用生命的价值。
如果有一天,清晨起来,你突然想到泰山顶上看日出,沿着石阶走了很多层,清脆的鸟鸣和清新的空气已足以让你惬意万分,那么,你尽可以将你的脚步打住。站在山腰看日出一点也不逊色,展现在你眼前的未尝不会是一道绝美的风景。你没有必要将自己搞得太累,太牵强,你要做的是唱着歌下来,悠然地走好下山的路。
我们是生命的过客,辽远的天空留不下飞过的迹痕,带走的不过是些微的记忆。当我们停留在生命的指针重合的那一瞬,这些微的记忆将带我们回到降生的瞬间,夕阳的迷雾仍在搂抱着眷恋。
生命会前行在历史的脉络上,沿途拾起一枝一叶,留待回忆,世界的存在会清晰而具体;生命会走进时间的大门,让夕阳给出记忆的钥匙。那捆记忆的柴火那么静静地躺在地上,等生命去抽取沿途拾来的枝枝叶叶,在夕阳的指尖静静回忆。
追寻你的梦想,去你想去的地方,做一个你想做的人,因为生命只有一次,亦只得一次机会去做你所想做的事。
感受生命,珍爱生命,生命之花盛放出永不凋谢的花朵!
流星划破天际,与岁月的长河承接递进。 看不尽的尘烟,游不尽的河。掬一捧清水,品味生命漫溯;拾一粒卵石,抚触时间的脉络。一叶卷知天下秋,寒鸦一渡冰雪舞。
感悟生命不由从连绵上浮起,从一脉一络中渗出,隐于细微。生命的长河倒映出红花绿叶飘零积雪,变迁就着畔边丝丝色泽渐渐地前行,直至荡出星星点点涟漪,吞没视线。大江东去,璀璨的生命镌刻着历史的痕迹,激荡着颗颗璀璨的珍珠。
当你明白人们活着的信念,多半是为了得到赞美,获得更多人的承认;当你发现你所承担的角色有高低之分时,你要快乐、勇敢、自珍,不要因为职业的低微而轻放自己,不要因为些微的不如意而自卑自弃,更不要因生活中出现的某种小插曲而暗淡生命。
你要怀有健康而珍惜的目光善待自己的生命,你应该用自己的热情去维护、浇灌自己的生命之花。你的信念首先要告慰自己,不要因生活中小小的不如意而私下扭曲生命的辉煌,更不能轻言放弃生命的脉搏。
生命不是苦中醇蜜,烦中取乐,不是看花绣花,不能雾中看花,游戏生命;生命是由铁到钢的锻造过程,生命是走向人生辉煌的风帆;生命需要道路如高天,智者如流云。
生命犹如过往云烟,是短暂的,也是美好的,就象一样东西走红一样,红极而白,不被看好,但红过了一段时间,又被看好。生命就是这样,当你有了,你就没有了。
在你留意生命、珍惜生命的旅程中,你会发现,当生命被生活推向极致时,往往会展现出一些从容之美,临乱世而不惊,处方舟而不躁,喜迎阴晴圆缺,笑傲风霜雨雪;你就会更明白,只有抱着一颗常人的平常之心,去看待生命,去珍惜生命,生命才会更有意义。
生命是美好的,当一个生命依恋另一个生命时,相依为命,结伴而行,会感觉到世界真的很美好,天空是那么的蓝,大地是那么的纯洁;会明白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曾经是多么孤独的漂流者,才会知道在这个世界上需要珍惜和感激,才会感到生命是那么的珍贵。
有时候觉得生命总是走得很累,迈步之前需要选择岔口,立起航向,每走一步,都需要调整步伐,追赶前列。走累了歇歇的工夫里,又忍不住回首看看生命路上的那一串串自己的脚印,与他人一比,或许弯得人心颤,浅得人心酸,或许会迷惘,或许会生出丝丝的愁怅。
生命需要用真心演绎,需要尽全力走好每一步,需要用心呵斥,那生命的道路就是美的极致,每朵花都有其独特的色彩,每颗星都有其光芒的璀灿,每缕清风都会送来凉爽,每滴甘露都会滋润原野,都会留下不朽的诗篇。
生命是一个旅程,如果能够乘兴而行,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都是幸福而饶有风味的。
如果能够体会乘兴而行是一种奔放的生活情趣,那么尽兴而归即体现了果敢、利落、勇于放弃的生活态度,蕴着处世济身的大智慧。
生命是短暂的、无常的,没有一个人敢保证自己能够活到明天,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珍惜,学会充分利用生命的价值。
如果有一天,清晨起来,你突然想到泰山顶上看日出,沿着石阶走了很多层,清脆的鸟鸣和清新的空气已足以让你惬意万分,那么,你尽可以将你的脚步打住。站在山腰看日出一点也不逊色,展现在你眼前的未尝不会是一道绝美的风景。你没有必要将自己搞得太累,太牵强,你要做的是唱着歌下来,悠然地走好下山的路。
我们是生命的过客,辽远的天空留不下飞过的迹痕,带走的不过是些微的记忆。当我们停留在生命的指针重合的那一瞬,这些微的记忆将带我们回到降生的瞬间,夕阳的迷雾仍在搂抱着眷恋。
生命会前行在历史的脉络上,沿途拾起一枝一叶,留待回忆,世界的存在会清晰而具体;生命会走进时间的大门,让夕阳给出记忆的钥匙。那捆记忆的柴火那么静静地躺在地上,等生命去抽取沿途拾来的枝枝叶叶,在夕阳的指尖静静回忆。
追寻你的梦想,去你想去的地方,做一个你想做的人,因为生命只有一次,亦只得一次机会去做你所想做的事。
感受生命,珍爱生命,生命之花盛放出永不凋谢的花朵!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生命就像是用铅笔写下的字,终究会慢慢淡去,慢慢消失,慢慢接近死亡。以前我以为死就像夜空中的云彩,模糊不清又遥不可及,是不可能与我撞在一起的,于是我无忧无虑心空上没有一丝愁云,直到死神从我身边偷走了疼爱我的人。我有些着急,因为我不知道她藏到哪儿去了,我找不到她。妈妈拍着我的脑袋说,她死了,她离开我们到天国去了。
“死是什么?”“死就是在你经历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和欢乐之后,你累了,倦了,于是就躺下来休息了,再也不为世上的一切而烦恼。”妈妈说得那么自然,安详,不带丝毫畏惧。“那她要死多久?”“她将会一直死去,在天国开始新的生活。”天国是什么地方啊?妈妈说天国是一个堆满鲜花和糖果的地方,天国的人们总是带着温暖的笑容,他们常常拉起手快乐的跳舞,他们很幸福。我想天国一定就像安徒生童话中的王国,很美很美。于是我对那里无比憧憬。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意识到死亡并不像妈妈当初说的那么和谐美好。“死是什么?”我问,可这像上帝设置好了的谜题,知道答案的人永远无法告诉我。但我知道,如果你死了,无论你是谁,你即将去哪里,你都永远无法再活过来,再回到人间。就像流星陨落,再也无法回到浩渺的宇宙,像被风浪冲到沙滩的鱼儿再也不能回到那片蔚蓝的海。
我找不到答案,于是我害怕了,我怕时间在我察觉不到的时候一点一点流光了,我怕自己陷入死亡的沼泽,慢慢下沉,漫过双脚,漫过腰腹,漫过眼睛,最后消失了。我怕在这历史的长流中,我太渺小,渺小到不足以留下任何痕迹表明我曾经存在过。我怕自己成为一枚窜入夜空的烟火,还没有来得及绽放就隐没在黑暗里。
我不是一个盲人,所以我没有意识到着双眼睛的美好。同样,我不曾死过,即使害怕死亡,也没有真正体会到生命的珍贵。对于死,我的恐惧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有时因为害怕,我强迫自己把它忘了,平静下来,无所顾及的生活。可当死亡逼近的时候,我一定会后悔,后悔自己没有用心去享受季节轮回,阳光,各种气息及味道,与人的感情,甚至风吹在脸上的感觉,甚至水花欢愉悦耳的声音。
我不能选择逃避,只能面对它,当生命还在血液中流淌的时候,当时间还没有把我抛弃时,想想活着应该做些什么,也许下一秒,我就永远丧失了这个权利。这句话很对:我们要热爱生命,但不必畏惧死亡。
“死是什么?”“死就是在你经历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和欢乐之后,你累了,倦了,于是就躺下来休息了,再也不为世上的一切而烦恼。”妈妈说得那么自然,安详,不带丝毫畏惧。“那她要死多久?”“她将会一直死去,在天国开始新的生活。”天国是什么地方啊?妈妈说天国是一个堆满鲜花和糖果的地方,天国的人们总是带着温暖的笑容,他们常常拉起手快乐的跳舞,他们很幸福。我想天国一定就像安徒生童话中的王国,很美很美。于是我对那里无比憧憬。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意识到死亡并不像妈妈当初说的那么和谐美好。“死是什么?”我问,可这像上帝设置好了的谜题,知道答案的人永远无法告诉我。但我知道,如果你死了,无论你是谁,你即将去哪里,你都永远无法再活过来,再回到人间。就像流星陨落,再也无法回到浩渺的宇宙,像被风浪冲到沙滩的鱼儿再也不能回到那片蔚蓝的海。
我找不到答案,于是我害怕了,我怕时间在我察觉不到的时候一点一点流光了,我怕自己陷入死亡的沼泽,慢慢下沉,漫过双脚,漫过腰腹,漫过眼睛,最后消失了。我怕在这历史的长流中,我太渺小,渺小到不足以留下任何痕迹表明我曾经存在过。我怕自己成为一枚窜入夜空的烟火,还没有来得及绽放就隐没在黑暗里。
我不是一个盲人,所以我没有意识到着双眼睛的美好。同样,我不曾死过,即使害怕死亡,也没有真正体会到生命的珍贵。对于死,我的恐惧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有时因为害怕,我强迫自己把它忘了,平静下来,无所顾及的生活。可当死亡逼近的时候,我一定会后悔,后悔自己没有用心去享受季节轮回,阳光,各种气息及味道,与人的感情,甚至风吹在脸上的感觉,甚至水花欢愉悦耳的声音。
我不能选择逃避,只能面对它,当生命还在血液中流淌的时候,当时间还没有把我抛弃时,想想活着应该做些什么,也许下一秒,我就永远丧失了这个权利。这句话很对:我们要热爱生命,但不必畏惧死亡。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轮椅上的勇士
霍金是谁?他是一个大脑,一个神话,一个当代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一个科学名义下的巨人……或许,他只是一个坐着轮椅、挑战命运的勇士。
一次,霍金坐轮椅回柏林公寓,过马路时被小汽车撞倒,左臂骨折,头被划破,缝了13针,大约48小时后,他又回到了办公室投入工作。
虽然身体的残疾日益严重,霍金却力图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泼好动的——这听起来有点好笑,在他已经完全无法移动之后,他仍然坚持用唯一可以活动的手指驱动着轮椅在前往办公室的路上“横冲直撞”;当他与查尔斯王子会晤时,旋转自己的轮椅来炫耀,结果轧到了查尔斯王子的脚趾头。当然,霍金也尝到过“自由”行动的恶果,这位量子引力的大师级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下,跃入轮椅,幸运的是,每一次他都顽强地重新“站”起来。
1985年,霍金动了一次穿气管手术,从此完全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极其艰难地写出了著名的《时间简史》,探索出宇宙的起源。
霍金是谁?他是一个大脑,一个神话,一个当代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一个科学名义下的巨人……或许,他只是一个坐着轮椅、挑战命运的勇士。
一次,霍金坐轮椅回柏林公寓,过马路时被小汽车撞倒,左臂骨折,头被划破,缝了13针,大约48小时后,他又回到了办公室投入工作。
虽然身体的残疾日益严重,霍金却力图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泼好动的——这听起来有点好笑,在他已经完全无法移动之后,他仍然坚持用唯一可以活动的手指驱动着轮椅在前往办公室的路上“横冲直撞”;当他与查尔斯王子会晤时,旋转自己的轮椅来炫耀,结果轧到了查尔斯王子的脚趾头。当然,霍金也尝到过“自由”行动的恶果,这位量子引力的大师级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下,跃入轮椅,幸运的是,每一次他都顽强地重新“站”起来。
1985年,霍金动了一次穿气管手术,从此完全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极其艰难地写出了著名的《时间简史》,探索出宇宙的起源。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自己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