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技术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有哪些
1个回答
2015-07-27 · 知道合伙人金融证券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信息技术新课改中“主题活动式教学”的再认识
——基于网络平台的跨时空对话
□/冯伯虎
主题活动式教学,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改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性,进行合作学习,发展学生个性特征的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也越来越为广大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所钟爱。然而,“主题活动式教学”也只是众多教学形式的一种,若过度到“泛滥”的地步,则必出问题!那么,我们如何来正确认识“主题活动式教学”呢?为了搞清这一问题,我们采用基于网络平台跨越时空对话的方式,对该问题再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1.关于信息技术新课改中“主题活动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李艺(国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标组负责人、南京师大教授、博导):从最近走的几个地方看,主题活动式教学有被模式化泛滥的倾向,好像不这样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的要求似的。主要问题是主题活动式教学在产生贴近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问题解决过程的同时,很容易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时间浪费,使课堂知识、技能、方法等内容含量减少,学生也会感觉信息技术课程虽然很好玩,但学不到什么东西。
冯伯虎: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中,经常容易出现“运动”式的行为,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跟风”。在这些“运动”式的“跟风”中,“主题活动”的涵义是什么?这是必须要搞清楚的。教学改革不是“穿服装”,不应该讲究“流行色”。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主题活动式教学”也绝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教学法。
张久娟:在实施主题教学的过程中,虽然也出现了些成功的案例,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一是课堂气氛活跃,但课堂教学过于“生活化”,主题探究活动泛滥,缺乏系统、完整的知识和内容。究其原因,是教师们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上的肤浅,追求形式、机械套用,势必导致信息技术大课程观的走空。二是把蕴含信息技术大课程观的教材内容按照老方法灌输给学生,不探究或不知如何探究,在迷茫与困惑中徘徊。这是因为教师对新课程的研修不够精深,教学设计不够到位,不知如何把知识技能与以工作需求为主线的教学环节恰当融合。
李艺:我们前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实践中的错误可能是这样发生的:(1)过去的教学过分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不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有其弊端;(2)主题活动式教学有利于改变这种状况,在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方面特别见长;(3)我们都要采用主题活动方式教学;(4)这时错误发生了:主题活动式教学是解决过去课程脱离实际的充分方式,但不是必要方式,就是说,是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2.如何正确认识“主题活动式教学”及其特点?
冯伯虎:通过对中国数字期刊网上查阅到的相关文献的研究,关于“主题活动式教学”的涵义可以这样理解:所谓“活动”,这里是指课程意义上的概念,它包括学生的思维活动、言语活动以及社会性的形体活动;而“主题”,则是指每一次活动都有一个教育、教学目标,指向一个中心内客。“主题活动式教学”,简单地说,就是指围绕一定的教学主题,以学生活动为主来设计和进行教学。
Wanhong:主题活动有些大,还是量力而行,资源条件好,时间充裕,主题鲜明,可以尝试。
Wantha:我认为,主题活动式教学发展到现在,不应该再盲目跟风或简单地追求标新立异,应该进行深入思考,可以通过分析一些典型课例,有成功的,有不成功的,成功的有哪些经验,不成功的又有什么教训,看清楚它的本来面日,再来考虑用还是不用它,怎样用它?而不仅仅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刘敏: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成功之处,有缺陷也在所难免,否则教学就只有一种模式了。现在,关键并不是方法的好坏,而是看使用的人怎么用,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师会做不同处理,本就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能只局限于一种,也不能舍弃某一种,研究主题活动式教学的特点,教学中注意及避免其缺点与不足。
张义兵:(1)“主题式”教学有其优点,并非一无是处,特别是该方法探究新路径,寻求新视野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2)“主题式”教学的缺点自然是(容易)“喧宾夺主”——即用自己的地去种别人的田;(3)“主题式”教学的出路在于“用自己的地种自己的田”——为什么不能设计出“信息技术”本身的探究性“主题”呢?
李艺:在所有教学模式的丛林中,主题活动不过是一株草、一棵树。把它看得过大,用得过多,是违反常规的。附加一句,主题活动可能更适合小学阶段,这是业经证实的。
冯伯虎:为了验证李艺教授的说法,我对近些年来公开发表的涉及到信息技术主题活动式教学案例的文章作了检索(资料来源于中国数字期刊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表过8篇;《信息技术教育》和《中小学电教》各一篇。其中,小学的5篇;初中的4篇;高中的1篇。若将视野扩展到其他学科,则主题活动式教学更多地都是用在幼儿园和小学教学中的。初中低年级的有一些,但高中的却少之又少了。我认为,这必然有它的规律值得分析。
3.“主题活动式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为了找出“主题活动式教学”应用的规律,我们不妨对近些年来公开发表的(信息技术学科)典型案例作一分析。
案例一:“变‘学’为‘用’温故知新——Word高级编辑单元式主题活动设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12期)。主题是“我用电脑办小报”(具体名称由学生自定),教学对象为小学五年级学生,共16课时,内容为利用Word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电了报刊”,井进行宣传发布。
作者汪细强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散点的链接方式呈现,类似网络中的超链接,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这一独特之处。在文字编辑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在应用Word完成课程任务的同时,除了新知识、新技能的培养外,还适当兼顾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围绕这一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专门制定了Word单元式主题活动学习训划。
(分析:由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着力点是放在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基本信息习惯的养成上,其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习任务相对较为轻松,将操作性的内容以主题活动式教学形式进行,虽然时间长,但符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
案例二:“主题活动式教学的欢乐体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年10期)。主题是“电子相册制作”,教学对象为初中一年级学生,一课时,内容为通过现场的数码相机拍摄和(事先设计制作好的)专题学习网站资源的检索,运用一款近乎“傻瓜型”的软件——“会声会影”来制作电子相册,训练学生的信息采集、检索和加工等能力。
作者魏小山认为,主题活动式教学有利于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让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获得直接体验,增强学习动力,发展创造能力,因此深受师生喜欢。其课后的教学感受是:(1)超越教材,贴近生活,激发热情;(2)学科渗透,综合运用,培育素养;(3)网络探究,开放时空,拓展评价。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课堂上只能勉强完成一个粗糙的作品,课后学生可以不断修改、完善作品,把它上传到网上。
(分析:该节课虽然是属于初中信息技术采用“主题活动式教学”较成功的案例,但从主题的选择上,我们可以看出其内容的表现与教材之间已有一定距离了。尤其是为了给“小摄影师们抢拍精彩瞬间,为后面电子相册的制作提供丰富的相片素材”而刻意创造出机会,在课堂上“师生一起参与心理游戏:边唱儿歌边进行手指的运动”,显得有点滑稽和做作。其次,作者自身也感觉到了一节课时间的仓促。我以为,若将该主题活动的时间向课前与课后去拓展一下,教学效果还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改观。)
案例三:“如何把握主题探究式活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4期)。作者张久娟在文章中介绍了她自己设计并实践的高中信息技术“主题活动式教学”的两则成功案例。较好地解决了高中信息技术“主题活动式教学”的绩效问题。
第一个例子是《文件下载》一节的教学。作者采用了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的理念进行了合理的教学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做法如下:明确问题和需求→确定文件下载的途径→选取合适的下载上具→正确下载需要的文件→如何提高下载的效率。学生有了明确的思路与任务后,就能按照线索进行自主探究,既避免了探究的盲目,节约了课堂时间,又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领会和挖掘技术的价值和思想,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例子是《搜索技巧》一节的教学。作者通过“设置环节性的小主题探究活动”,将“主题”分解并微型化,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绩效。作者在文中写道:很多案例都是大模式的主题活动,整个单元的教学是个大活动。我并不欣赏这样的设计。因为在完成这个综合性大任务的过程中,有些技术和方法反复出现、简单重复,但有些关键性的问题和一些核心技巧与策略却并不定能在这个活动中遇到,而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正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分析:主题活动式教学通常实施的周期较长,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任务相对又较重,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问题将较为突出。因此,将主题活动的主题分解或微型化,将是一条值得探索新路子。张久娟老师的成功尝试,也是李艺教授在前面所倡导的。)
4.“主题活动式教学”实施中还应该明确的几个问题
从以上公开发表的教学案例的分析来看,信息技术新课改中“主题活动式教学”,大多适用于小学《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内容。关于“主题活动式教学”,虽然也有只用一节课的,但更多的是要用一个单元、甚至十多节课来完成,因此,通常在进行“主题活动式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将主题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拓展。
主题的生成有三种方式:学生生成;师生共同生成;教师指定。
主题活动模式主要有:(1)主题深化式。活动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分成若干个阶段,通过阶段学习逐步向主题推进、深化;(2)主题辐射式。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与主题相关的活动内容与形式。这些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大,而且每种活动不一定是必需的,可增可减,而巨不存在先后顺序和逻辑关系。主题辐射式与主题深化式的区别在于:主题辐射式要求活动形式尽可能丰富、多样,只要和主题相关即可,活动之间无须特殊组合排列。主题深花式的活动形式不一定很多,但是活动之间必须能够衔接、推进、深化主题;(3)主题分解式。确定一个主题,将之分解为若干个子主题,子主题还可以继续分解成若干个次子主题,自行完成。
在决定采用“主题活动式教学”时,还必须首先要确定:(1)主题活动的活动目标;(2)主题活动的活动内容;(3)主题活动的学习方式和实施策略。其次,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1)活动的价值定位要准确,不要随意偏离主题目标;(2)关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3)活动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讲求体验的深度,不要走形式。
参考文献:
[1]主题活动式教学有泛滥之势,暂时冰冻它一下怎么样?请讨论[DB/OL]http://61.155.107.154/ictedu/bbs/showthread.asp?threadid=210
[2]汪细强.变“学”为“用”温故知新——Word高级编辑单元式主题活动设计[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12)
[3]魏小山.主题活动式教学的欢乐体验[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10)
[4]张久娟.如何把握主题探究式活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4)
[5]李剑波.主题活动模式在化学活动课中的应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6)
——基于网络平台的跨时空对话
□/冯伯虎
主题活动式教学,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改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性,进行合作学习,发展学生个性特征的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也越来越为广大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所钟爱。然而,“主题活动式教学”也只是众多教学形式的一种,若过度到“泛滥”的地步,则必出问题!那么,我们如何来正确认识“主题活动式教学”呢?为了搞清这一问题,我们采用基于网络平台跨越时空对话的方式,对该问题再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1.关于信息技术新课改中“主题活动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李艺(国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标组负责人、南京师大教授、博导):从最近走的几个地方看,主题活动式教学有被模式化泛滥的倾向,好像不这样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的要求似的。主要问题是主题活动式教学在产生贴近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问题解决过程的同时,很容易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时间浪费,使课堂知识、技能、方法等内容含量减少,学生也会感觉信息技术课程虽然很好玩,但学不到什么东西。
冯伯虎: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中,经常容易出现“运动”式的行为,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跟风”。在这些“运动”式的“跟风”中,“主题活动”的涵义是什么?这是必须要搞清楚的。教学改革不是“穿服装”,不应该讲究“流行色”。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主题活动式教学”也绝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教学法。
张久娟:在实施主题教学的过程中,虽然也出现了些成功的案例,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一是课堂气氛活跃,但课堂教学过于“生活化”,主题探究活动泛滥,缺乏系统、完整的知识和内容。究其原因,是教师们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上的肤浅,追求形式、机械套用,势必导致信息技术大课程观的走空。二是把蕴含信息技术大课程观的教材内容按照老方法灌输给学生,不探究或不知如何探究,在迷茫与困惑中徘徊。这是因为教师对新课程的研修不够精深,教学设计不够到位,不知如何把知识技能与以工作需求为主线的教学环节恰当融合。
李艺:我们前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实践中的错误可能是这样发生的:(1)过去的教学过分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不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有其弊端;(2)主题活动式教学有利于改变这种状况,在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方面特别见长;(3)我们都要采用主题活动方式教学;(4)这时错误发生了:主题活动式教学是解决过去课程脱离实际的充分方式,但不是必要方式,就是说,是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2.如何正确认识“主题活动式教学”及其特点?
冯伯虎:通过对中国数字期刊网上查阅到的相关文献的研究,关于“主题活动式教学”的涵义可以这样理解:所谓“活动”,这里是指课程意义上的概念,它包括学生的思维活动、言语活动以及社会性的形体活动;而“主题”,则是指每一次活动都有一个教育、教学目标,指向一个中心内客。“主题活动式教学”,简单地说,就是指围绕一定的教学主题,以学生活动为主来设计和进行教学。
Wanhong:主题活动有些大,还是量力而行,资源条件好,时间充裕,主题鲜明,可以尝试。
Wantha:我认为,主题活动式教学发展到现在,不应该再盲目跟风或简单地追求标新立异,应该进行深入思考,可以通过分析一些典型课例,有成功的,有不成功的,成功的有哪些经验,不成功的又有什么教训,看清楚它的本来面日,再来考虑用还是不用它,怎样用它?而不仅仅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刘敏: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成功之处,有缺陷也在所难免,否则教学就只有一种模式了。现在,关键并不是方法的好坏,而是看使用的人怎么用,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师会做不同处理,本就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能只局限于一种,也不能舍弃某一种,研究主题活动式教学的特点,教学中注意及避免其缺点与不足。
张义兵:(1)“主题式”教学有其优点,并非一无是处,特别是该方法探究新路径,寻求新视野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2)“主题式”教学的缺点自然是(容易)“喧宾夺主”——即用自己的地去种别人的田;(3)“主题式”教学的出路在于“用自己的地种自己的田”——为什么不能设计出“信息技术”本身的探究性“主题”呢?
李艺:在所有教学模式的丛林中,主题活动不过是一株草、一棵树。把它看得过大,用得过多,是违反常规的。附加一句,主题活动可能更适合小学阶段,这是业经证实的。
冯伯虎:为了验证李艺教授的说法,我对近些年来公开发表的涉及到信息技术主题活动式教学案例的文章作了检索(资料来源于中国数字期刊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表过8篇;《信息技术教育》和《中小学电教》各一篇。其中,小学的5篇;初中的4篇;高中的1篇。若将视野扩展到其他学科,则主题活动式教学更多地都是用在幼儿园和小学教学中的。初中低年级的有一些,但高中的却少之又少了。我认为,这必然有它的规律值得分析。
3.“主题活动式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为了找出“主题活动式教学”应用的规律,我们不妨对近些年来公开发表的(信息技术学科)典型案例作一分析。
案例一:“变‘学’为‘用’温故知新——Word高级编辑单元式主题活动设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12期)。主题是“我用电脑办小报”(具体名称由学生自定),教学对象为小学五年级学生,共16课时,内容为利用Word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电了报刊”,井进行宣传发布。
作者汪细强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散点的链接方式呈现,类似网络中的超链接,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这一独特之处。在文字编辑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在应用Word完成课程任务的同时,除了新知识、新技能的培养外,还适当兼顾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围绕这一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专门制定了Word单元式主题活动学习训划。
(分析:由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着力点是放在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基本信息习惯的养成上,其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习任务相对较为轻松,将操作性的内容以主题活动式教学形式进行,虽然时间长,但符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
案例二:“主题活动式教学的欢乐体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年10期)。主题是“电子相册制作”,教学对象为初中一年级学生,一课时,内容为通过现场的数码相机拍摄和(事先设计制作好的)专题学习网站资源的检索,运用一款近乎“傻瓜型”的软件——“会声会影”来制作电子相册,训练学生的信息采集、检索和加工等能力。
作者魏小山认为,主题活动式教学有利于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让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获得直接体验,增强学习动力,发展创造能力,因此深受师生喜欢。其课后的教学感受是:(1)超越教材,贴近生活,激发热情;(2)学科渗透,综合运用,培育素养;(3)网络探究,开放时空,拓展评价。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课堂上只能勉强完成一个粗糙的作品,课后学生可以不断修改、完善作品,把它上传到网上。
(分析:该节课虽然是属于初中信息技术采用“主题活动式教学”较成功的案例,但从主题的选择上,我们可以看出其内容的表现与教材之间已有一定距离了。尤其是为了给“小摄影师们抢拍精彩瞬间,为后面电子相册的制作提供丰富的相片素材”而刻意创造出机会,在课堂上“师生一起参与心理游戏:边唱儿歌边进行手指的运动”,显得有点滑稽和做作。其次,作者自身也感觉到了一节课时间的仓促。我以为,若将该主题活动的时间向课前与课后去拓展一下,教学效果还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改观。)
案例三:“如何把握主题探究式活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4期)。作者张久娟在文章中介绍了她自己设计并实践的高中信息技术“主题活动式教学”的两则成功案例。较好地解决了高中信息技术“主题活动式教学”的绩效问题。
第一个例子是《文件下载》一节的教学。作者采用了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的理念进行了合理的教学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做法如下:明确问题和需求→确定文件下载的途径→选取合适的下载上具→正确下载需要的文件→如何提高下载的效率。学生有了明确的思路与任务后,就能按照线索进行自主探究,既避免了探究的盲目,节约了课堂时间,又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领会和挖掘技术的价值和思想,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例子是《搜索技巧》一节的教学。作者通过“设置环节性的小主题探究活动”,将“主题”分解并微型化,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绩效。作者在文中写道:很多案例都是大模式的主题活动,整个单元的教学是个大活动。我并不欣赏这样的设计。因为在完成这个综合性大任务的过程中,有些技术和方法反复出现、简单重复,但有些关键性的问题和一些核心技巧与策略却并不定能在这个活动中遇到,而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正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分析:主题活动式教学通常实施的周期较长,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任务相对又较重,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问题将较为突出。因此,将主题活动的主题分解或微型化,将是一条值得探索新路子。张久娟老师的成功尝试,也是李艺教授在前面所倡导的。)
4.“主题活动式教学”实施中还应该明确的几个问题
从以上公开发表的教学案例的分析来看,信息技术新课改中“主题活动式教学”,大多适用于小学《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内容。关于“主题活动式教学”,虽然也有只用一节课的,但更多的是要用一个单元、甚至十多节课来完成,因此,通常在进行“主题活动式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将主题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拓展。
主题的生成有三种方式:学生生成;师生共同生成;教师指定。
主题活动模式主要有:(1)主题深化式。活动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分成若干个阶段,通过阶段学习逐步向主题推进、深化;(2)主题辐射式。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与主题相关的活动内容与形式。这些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大,而且每种活动不一定是必需的,可增可减,而巨不存在先后顺序和逻辑关系。主题辐射式与主题深化式的区别在于:主题辐射式要求活动形式尽可能丰富、多样,只要和主题相关即可,活动之间无须特殊组合排列。主题深花式的活动形式不一定很多,但是活动之间必须能够衔接、推进、深化主题;(3)主题分解式。确定一个主题,将之分解为若干个子主题,子主题还可以继续分解成若干个次子主题,自行完成。
在决定采用“主题活动式教学”时,还必须首先要确定:(1)主题活动的活动目标;(2)主题活动的活动内容;(3)主题活动的学习方式和实施策略。其次,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1)活动的价值定位要准确,不要随意偏离主题目标;(2)关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3)活动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讲求体验的深度,不要走形式。
参考文献:
[1]主题活动式教学有泛滥之势,暂时冰冻它一下怎么样?请讨论[DB/OL]http://61.155.107.154/ictedu/bbs/showthread.asp?threadid=210
[2]汪细强.变“学”为“用”温故知新——Word高级编辑单元式主题活动设计[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12)
[3]魏小山.主题活动式教学的欢乐体验[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10)
[4]张久娟.如何把握主题探究式活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4)
[5]李剑波.主题活动模式在化学活动课中的应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6)
SoSee
2023-10-19 广告
2023-10-19 广告
作为索奇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我们可以回答您关于如何做好信息化会展的问题。以下是我们的建议:1. 制定明确的战略:首先,需要明确会展的目标和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战略。这包括确定参展商、观众和主题,以及制定展会宣传和营销计划。2....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SoSee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