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什么意思?

 我来答
鲸娱文化
2019-04-23 · TA获得超过26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3.3万
采纳率:92%
帮助的人:9017万
展开全部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节选自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言的后两句,基本意思是:某处地方原本空无一物,又到哪惹来尘埃呢?

654乡
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9-09-12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知道答主
回答量:258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1.8万
展开全部

意思: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

1菩提: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觉”或“智”,旧译也作“道”。指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偈,和尚唱颂的歌 称为偈。菩提偈,即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

2.树:这里指菩提树,意译为“觉树”或“道树”。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此树下证得菩提,觉悟成道,故称此树为菩提树。但这种树的本名是什么,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据说南朝梁时僧人智药曾把这种树自天竺移植中国。

3.明镜:据《资持记》下二之三:“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通常用以比喻佛与众生感应的中介。台:指安置明镜的地方,可以借代为客观存在。

4.尘埃:佛教术语,指人间的一切世俗事务。按出家人的观点,世务不净,故称尘务。

扩展资料


词语出处

此偈见于敦煌写本《坛经》。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

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知道后,“遂唤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

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菩提本无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金果6333
推荐于2019-09-30 · TA获得超过116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59
采纳率:97%
帮助的人:7.5万
展开全部

这四句偈子是六祖慧能大师见性偈。比喻本来清净的法身并不是用任何事物可以比拟更不是人为地保持清净的。更是比喻法身不因外尘所染污本自清净。

不过要清晰地解释这个偈子就要从慧能大师的师兄神秀大师的另一首偈子作对比才会看明白其中的道理。

坛经记载,当年禅宗五祖弘忍和尚要求弟子们各做偈子来印证弟子的修行,在弟子中找出明心见性的传下禅宗祖师的衣钵成为第六代祖师。大众首推五祖的大弟子也是当时的首座神秀大师,神秀大师思索了良久才在廊前作了一首“身如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大师的偈语之中的大体意思就是端正自己的身心守护自己的身语意三业,护持自己的清净佛性就犹如爱护明镜一样试试擦去落下的灰尘,但是还是有法可得有法可修,可是如来本性清净又何须无谓的多余的去拂去尘土呢?

对于直指人心当下即是的禅宗来说不过头上安头脚上安脚,所以只是看到了门道而没有见到如来本性。

当时的慧能大师当还在舂米做杂役,一天听到人们念诵神秀的偈语便知道了神秀并没有见道,为了破神秀的法执,因此做了这个“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与神秀大师的一对照凸显了慧能大师参悟佛法的深度与本自清净的如来本性。

句句破斥神秀大师的法执。本自清净的佛性并不会被外尘所染污一丝一毫,更不会因为人为的造作而有增有减。这也正是心经中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境界。

扩展资料: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而最终的说的是一种超脱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就我本身来讲,对于世间的事情,万物,我认为,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面对这一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菩提本无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雪雪雪雪HA
推荐于2017-10-02 · TA获得超过50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4.2万
展开全部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非是台,本来就虚无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首先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参考资料: 百度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懂梗菌
高粉答主

2019-11-13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8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148万
展开全部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节选自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言的后两句,基本意思是:某处地方原本空无一物,又到哪惹来尘埃呢?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9)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