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电影现状和未来如何呀?
1个回答
2011-05-11
展开全部
作者:弘法士 发表日期:2011-1-20 13:14:32
最近印度电影《三个白痴》在中国网络上突然蹿红,很多人立刻甩出了“连印度阿三的电影都这么牛了”的惊恐面孔,如果他们的父母亲听到这句话,可真是笑而不语了。当年《流浪者》和《大篷车》席卷中国的时候,现在中国印度电影迷绝大多数还没有出生。进入90年代,好莱坞大片的涌入立刻改变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格局,以至现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可能对宝莱坞毫无了解。还是英国导演丹尼鲍尔的一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让现在中国年轻人的视线重新拉回到了印度,而那部电影其实还是英国电影。紧接着《未知死亡》《地球上的星星》《我的名字叫罕》等几部印度电影在国内影迷中走红,才让中国影迷再次感受到宝莱坞的魅力。于是搜索整理了一些资料来对印度电影市场的基本状况备份一下,只当扫盲。
一、印度电影市场有多大?
1、电影产量:根据全球电影院调查的统计研究所(UIS)教科文组织研究所进行出来的数据,2008年印度电影年产量1091部,是第二名美国、第三名日本的两倍多,第四名中国的三倍多。而且印度每年还在刷新这个数字。
2、电影票房:印度电影票房位列世界第三。以2008年为例,美国89.2亿美元,日本18.79亿美元,印度仅次于日本,为18.60亿美元。
3、观影人次与票价:印度有很多电影院,每天有超过两千万的观众。电影院通常被分为A、B和C三类。A代表城市,B代表市镇而C代表乡村。电影院收费非常便宜,A类电影院通常不超过40卢比(约1美元),C类电影院一般不超过10卢比(约25美分)。
二、印度电影在哪里出产?
宝莱坞(Bollywood)是位于孟买的电影工业基地的别名,是世界第一大电影生产基地,很多时候代指印度电影。印度语言庞杂,其中按使用人口数量计算,前三位分别是印地语、泰勒古语和泰米尔语。宝莱坞生产的主要是印地语电影,印度电影近年的产量约为每年一千部,宝莱坞只占其中的六成左右。尽管有些纯粹主义者对这个名字十分不满,但“宝莱坞”已经在牛津英语大词典中也已经有了自己的条目。宝莱坞对印度以至整个印度次大陆,中东以及非洲和东南亚的的流行文化都有重要的影响,并通过移民输出传播到整个世界。
三、印度电影的一般性特点
1、在印度,女演员再漂亮,不会跳舞也没有前途。电影中的插曲一般都在影片上映几周前推出,为的就是让大家在看电影之前就熟悉这些歌曲,如果歌曲大受欢迎,电影一定卖座,反之就完蛋。歌曲在印度电影里一般不少于5首。
2、印度电影一般都长达三个小时,一般在中间(一个半小时)会在银幕上打出“Interval”字样,进行中场休息。
3、原先盛传的“印度电影审查尺度较严,基本不允许有接吻镜头。“基本上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因为不能暴露太多,电影导演仍然喜欢让女演员“湿身”。
4、一些宝莱坞作者从西方成功电影中直接借来情节场景,作曲者也常常从西方电影中抄袭旋律,多数对西方电影的抄袭都不会受到惩罚,因为西方世界对此基本一无所知,而且,印度观众对西方电影和曲调也相当陌生。
5、电影对白和歌曲的歌词通常由不同人写成。对白通常使用印地语,诗歌部分使用乌尔都语,现在的主流影片更加入很多英语成分。
四、为什么印度人对电影如此狂热?
印度电影产业发达的原因与政府政策鼓励有关,因为印度幅员辽阔,人口逾11亿,境内阶级分明、贫富悬殊极大,多数民众生活穷困,为使民众宣泄苦闷生活,政府鼓励拍制商业通俗电影,并以低廉票价让普罗大众买得起门票,看电影成为全民运动。印度与孟买近年来经济欣欣向荣,许多投资人视电影产业为摇钱树,国内外资金蜂拥流入,更使宝莱坞如虎添翼。
在政府的政策鼓励下,宝莱坞的制片路线以商业娱乐为主要导向,剧情大多易懂、通俗,而且是由俊男美女担纲演出爱情故事,歌舞排场华丽。近年来宝莱坞的歌舞片电影,甚至风行到美国好莱坞,北美、欧洲及澳大利亚等地也都流行看宝莱坞电影,学跳宝莱坞的舞蹈,成为印度最夯的文化输出项目。
宝莱坞电影当然也难免招致影评人的批评,认为宝莱坞电影的通俗与陈腔滥调,很难受到国际影展的青睐,因此,“宝莱坞”也被有些人士解读具双关含意:一方面是指其电影产业规模可媲美好莱坞,另方面暗讽其多数影片粗拍滥制。
近年来,印度经济突飞猛进,消费者可支配所得增加,对高品质视听娱乐需求不断提高,促使印度电影业者在电影制作暨发行的技术不断提升。此外,随着印度新生代导演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头,电影制作技术的推陈出新,以及技术愈见纯熟制作团队等,改变了主流电影的呈现属性,传统宝莱坞歌舞片固守的老套以及公式化的固定模式,已日渐减少,针对特定消费族群所拍摄的电影,以及更贴近或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影片也日益增多。
五、印度电影市场与世界电影市场的交流
1、在印度,不论国营公司、私营公司还是外国公司,只要拿到进口许可都能进口影片,并且国家对进口外片没有指标限制,然而除了《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能在印度引起轰动的好莱坞大片可谓凤毛麟角。在全球电影市场形成席卷之势的好莱坞平均每年在印度所取得的票房成绩大概只占印度总票房的5%左右。
2、21世纪以来,宝莱坞也积极改变了以国内观众为主的策略,开始了积极向海外发行之路。现在印度的电影出口已仅次于美国排世界第二,英国和北美是印度最大的海外世界。而印度电影在美国取得的收入也是美国电影在印度所取得收入的数倍。2010年,《风筝》在北美票房周末排行中冲入前十名,再一次证明了宝莱坞电影在北美开拓市场的勇气。2009年在印度打破多项票房纪录的《三个白痴》至今为止的总票房收入里海外票房占到一半。
六、“印度奥斯卡”Filmfare
印度银幕杂志《Filmfare》在1953年举办了第一届“Filmfare奖”,该奖后来成为宝莱坞的奥斯卡奖。2000年以后,该奖将颁奖礼放在印度之外的国家举行,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阿联酋的迪拜、新加坡与英国第四大城市谢菲尔德都先后承办过这一盛典,这么做不仅提升了宝莱坞电影的国际知名度,更为印度电影进军海外市场提供了渠道便利。
最近印度电影《三个白痴》在中国网络上突然蹿红,很多人立刻甩出了“连印度阿三的电影都这么牛了”的惊恐面孔,如果他们的父母亲听到这句话,可真是笑而不语了。当年《流浪者》和《大篷车》席卷中国的时候,现在中国印度电影迷绝大多数还没有出生。进入90年代,好莱坞大片的涌入立刻改变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格局,以至现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可能对宝莱坞毫无了解。还是英国导演丹尼鲍尔的一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让现在中国年轻人的视线重新拉回到了印度,而那部电影其实还是英国电影。紧接着《未知死亡》《地球上的星星》《我的名字叫罕》等几部印度电影在国内影迷中走红,才让中国影迷再次感受到宝莱坞的魅力。于是搜索整理了一些资料来对印度电影市场的基本状况备份一下,只当扫盲。
一、印度电影市场有多大?
1、电影产量:根据全球电影院调查的统计研究所(UIS)教科文组织研究所进行出来的数据,2008年印度电影年产量1091部,是第二名美国、第三名日本的两倍多,第四名中国的三倍多。而且印度每年还在刷新这个数字。
2、电影票房:印度电影票房位列世界第三。以2008年为例,美国89.2亿美元,日本18.79亿美元,印度仅次于日本,为18.60亿美元。
3、观影人次与票价:印度有很多电影院,每天有超过两千万的观众。电影院通常被分为A、B和C三类。A代表城市,B代表市镇而C代表乡村。电影院收费非常便宜,A类电影院通常不超过40卢比(约1美元),C类电影院一般不超过10卢比(约25美分)。
二、印度电影在哪里出产?
宝莱坞(Bollywood)是位于孟买的电影工业基地的别名,是世界第一大电影生产基地,很多时候代指印度电影。印度语言庞杂,其中按使用人口数量计算,前三位分别是印地语、泰勒古语和泰米尔语。宝莱坞生产的主要是印地语电影,印度电影近年的产量约为每年一千部,宝莱坞只占其中的六成左右。尽管有些纯粹主义者对这个名字十分不满,但“宝莱坞”已经在牛津英语大词典中也已经有了自己的条目。宝莱坞对印度以至整个印度次大陆,中东以及非洲和东南亚的的流行文化都有重要的影响,并通过移民输出传播到整个世界。
三、印度电影的一般性特点
1、在印度,女演员再漂亮,不会跳舞也没有前途。电影中的插曲一般都在影片上映几周前推出,为的就是让大家在看电影之前就熟悉这些歌曲,如果歌曲大受欢迎,电影一定卖座,反之就完蛋。歌曲在印度电影里一般不少于5首。
2、印度电影一般都长达三个小时,一般在中间(一个半小时)会在银幕上打出“Interval”字样,进行中场休息。
3、原先盛传的“印度电影审查尺度较严,基本不允许有接吻镜头。“基本上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因为不能暴露太多,电影导演仍然喜欢让女演员“湿身”。
4、一些宝莱坞作者从西方成功电影中直接借来情节场景,作曲者也常常从西方电影中抄袭旋律,多数对西方电影的抄袭都不会受到惩罚,因为西方世界对此基本一无所知,而且,印度观众对西方电影和曲调也相当陌生。
5、电影对白和歌曲的歌词通常由不同人写成。对白通常使用印地语,诗歌部分使用乌尔都语,现在的主流影片更加入很多英语成分。
四、为什么印度人对电影如此狂热?
印度电影产业发达的原因与政府政策鼓励有关,因为印度幅员辽阔,人口逾11亿,境内阶级分明、贫富悬殊极大,多数民众生活穷困,为使民众宣泄苦闷生活,政府鼓励拍制商业通俗电影,并以低廉票价让普罗大众买得起门票,看电影成为全民运动。印度与孟买近年来经济欣欣向荣,许多投资人视电影产业为摇钱树,国内外资金蜂拥流入,更使宝莱坞如虎添翼。
在政府的政策鼓励下,宝莱坞的制片路线以商业娱乐为主要导向,剧情大多易懂、通俗,而且是由俊男美女担纲演出爱情故事,歌舞排场华丽。近年来宝莱坞的歌舞片电影,甚至风行到美国好莱坞,北美、欧洲及澳大利亚等地也都流行看宝莱坞电影,学跳宝莱坞的舞蹈,成为印度最夯的文化输出项目。
宝莱坞电影当然也难免招致影评人的批评,认为宝莱坞电影的通俗与陈腔滥调,很难受到国际影展的青睐,因此,“宝莱坞”也被有些人士解读具双关含意:一方面是指其电影产业规模可媲美好莱坞,另方面暗讽其多数影片粗拍滥制。
近年来,印度经济突飞猛进,消费者可支配所得增加,对高品质视听娱乐需求不断提高,促使印度电影业者在电影制作暨发行的技术不断提升。此外,随着印度新生代导演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头,电影制作技术的推陈出新,以及技术愈见纯熟制作团队等,改变了主流电影的呈现属性,传统宝莱坞歌舞片固守的老套以及公式化的固定模式,已日渐减少,针对特定消费族群所拍摄的电影,以及更贴近或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影片也日益增多。
五、印度电影市场与世界电影市场的交流
1、在印度,不论国营公司、私营公司还是外国公司,只要拿到进口许可都能进口影片,并且国家对进口外片没有指标限制,然而除了《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能在印度引起轰动的好莱坞大片可谓凤毛麟角。在全球电影市场形成席卷之势的好莱坞平均每年在印度所取得的票房成绩大概只占印度总票房的5%左右。
2、21世纪以来,宝莱坞也积极改变了以国内观众为主的策略,开始了积极向海外发行之路。现在印度的电影出口已仅次于美国排世界第二,英国和北美是印度最大的海外世界。而印度电影在美国取得的收入也是美国电影在印度所取得收入的数倍。2010年,《风筝》在北美票房周末排行中冲入前十名,再一次证明了宝莱坞电影在北美开拓市场的勇气。2009年在印度打破多项票房纪录的《三个白痴》至今为止的总票房收入里海外票房占到一半。
六、“印度奥斯卡”Filmfare
印度银幕杂志《Filmfare》在1953年举办了第一届“Filmfare奖”,该奖后来成为宝莱坞的奥斯卡奖。2000年以后,该奖将颁奖礼放在印度之外的国家举行,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阿联酋的迪拜、新加坡与英国第四大城市谢菲尔德都先后承办过这一盛典,这么做不仅提升了宝莱坞电影的国际知名度,更为印度电影进军海外市场提供了渠道便利。
参考资料: http://view.news.qq.com/zt2011/indianmovies/index.htm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