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的发光原理
萤火虫有专门的发光细胞,在发光细胞中有两类化学物质,一类被称作萤光素,另一类被称为荧光素酶。荧光素能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下消耗ATP ,并与氧气发生反应,反应中产生激发态的氧化荧光素,当氧化荧光素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释放出光子。
反应中释放的能量几乎全部以光的形式释放,只有极少部分以热的形式释放,反应效率为95%,甲虫也因此而不会过热灼伤。
人类到目前为止还没办法制造出如此高效的光源。 在虫的腹部下部有着很多白色斑块。其实是它的甲壳中对光透明的部分。在内部有一块白色的膜,可以反射光。所以在日间这个部位呈现白色。
扩展资料
1、萤火虫(英文:Firefly)又名夜光、景天、如熠燿、夜照、流萤、宵烛、耀夜等,属鞘翅目萤科,小型甲虫,因其尾部能发出荧光,故名为萤火虫。这种尾部能发光的昆虫,约有近2000种,我国较常见的有黑萤、姬红萤、窗胸萤等几种。
2、萤火虫体长0.8厘米左右,身形扁平细长,头较小,体壁和鞘翅较柔软,头部被较大的前胸盖板盖住。雄虫触角较长,有11节,呈扁平丝或锯齿状;腹部可见腹板6~7节,末端有发光器,可发出荧光;雄虫大多有翅。雌虫无翅,身体比雄虫大,不能飞翔,但荧光比雄虫亮。
3、萤科(Lampyridae)属鞘翅目花萤总科(Coleoptera: Cantharoidea),迄今为止已经描述8个亚科90多个属,1900多个种,然而,整个萤科的分类还需重新修订。中国大陆萤科研究较少,种类描述很不完全,主要基于1880年到1920年之间的报道。
除胡经甫总结了中国和蒙古的56个种外,尚无深入的记述或修订。据McDermott 报道,中国大陆萤科仅纪录100余种。中国台湾萤科分类研究得较多,已记录50余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_萤火虫(常见生物)
萤火虫的发光原理:萤火虫发光细胞内的主要物质是荧光素和荧光酶。萤火虫发光细胞内的荧光素在发光时是会被消耗的,补充的是高能化合物三磷酸腺苷。荧光素对于三磷酸腺苷极为敏感,每次发光后,只要加入一点三磷酸腺苷,就可以重新产生荧光。
反应中释放的能量几乎全部以光的形式释放,只有极少部分以热的形式释放,反应效率为95%,甲虫也因此而不会过热灼伤。人类到目前为止还没办法制造出如此高效的光源。
萤火虫发光目的:
科学研究发现,萤火虫发光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求偶。不同种的萤火虫由于发光的形式不同,绝大多数种类的萤火虫,仅雄虫有发光器,而雌虫无发光器或发光器较不发达。雄虫通过发光吸引异性,雌虫雄虫相互追逐,寻找自己满意的对象。
有一种北美洲的雄萤火虫,每隔5.8秒闪光一次,藏在草丛深处的雌虫即以每2.1秒一次频率的闪光做出反应。虽然雌雄之间的荧光没有颜色的区别,但雄萤火虫凭借着闪光频率的不同,就能准确无误地辨别出雌虫,一闪一闪地飞去交配。其二是为了警示。科学家发现,误食萤火虫成虫的蜥蜴会死亡,证明成虫发光除了能够找寻配偶,还有警告其他生物的作用。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萤火虫
萤火虫的发光原理是:萤火虫有专门的发光细胞,在发光细胞中有两类化学物质,一类被称作荧光素(在萤火虫中的称为萤火虫荧光素),另一类被称为荧光素酶。荧光素能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下消耗ATP ,并与氧气发生反应,反应中产生激发态的氧化荧光素,当氧化荧光素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释放出光子。反应中释放的能量几乎全部以光的形式释放,只有极少部分以热的形式释放,反应效率为95%,萤火虫透过这样的作用来发出光芒。而这样发出来的光,由於大部份的能量都转为光能,只有少部份化为热能,所以称之为冷光。也就因为发光质与光能的转换相当有效率,所以萤火虫可以发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萤火虫本身也可以控制进不进行这样的作用来控制发不发光。 甲虫也因此而不会过热灼伤。人类到目前为止还没办法制造出如此高效的光源。
萤火虫的发光原理是:萤火虫有专门的发光细胞,在发光细胞中有两类化学物质,一类被称作荧光素(在萤火虫中的称为萤火虫荧光素),另一类被称为荧光素酶。荧光素能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下消耗ATP ,并与氧气发生反应,反应中产生激发态的氧化荧光素,当氧化荧光素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释放出光子。反应中释放的能量几乎全部以光的形式释放,只有极少部分以热的形式释放,反应效率为95%,萤火虫透过这样的作用来发出光芒。而这样发出来的光,由於大部份的能量都转为光能,只有少部份化为热能,所以称之为冷光。也就因为发光质与光能的转换相当有效率,所以萤火虫可以发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萤火虫本身也可以控制进不进行这样的作用来控制发不发光。 甲虫也因此而不会过热灼伤。人类到目前为止还没办法制造出如此高效的光源。
萤火虫生理结构十分特殊,它腹部的末端内充满了许多含磷的发光质及发光酵素,这些含磷的发光质及发光酵素,会在萤火虫腹的部发出一闪一闪的微弱亮光。萤火虫发出的亮光,主要是为了发送信号,萤火虫在求偶、警戒、诱捕等都是用这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