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我一篇关于电影的论文,范围不能太大,1500-2000字左右,影视鉴赏课用的。
展开全部
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我想这种感觉跟现在犹太人回望二战集中营毒气室的感觉还不一样,除了悲愤,更多的是屈辱,毕竟这是一国之都,没有经过像样的抵抗就轻言放弃,任自己的子民变成魔鬼刀俎下的鱼肉,对于一个政府来说,是不可原谅的。
《南京!南京!》从一开篇就真实地让我体会到了那个裸露在狼群的末日危城里弥漫着的恐惧和绝望,被炮弹蹂躏的千年古城墙,弃守的军队踩踏着同胞的尸体溃败,这种恐惧和绝望自始至终地攫取着我,从放弃抵抗到寻求庇护到任人宰割,我看到的是一个不设防的城市面对豺狼的正面全裸。那轰然倒地的中山像与后来日军占领南京仪式上的祭祀舞蹈形成锋利的对比,失去了民主民生民权信仰恩泽的南京,在她裸露的躯体上只有一群野兽在蛇行,这个场面带给人强烈的视听震撼,前面剧情中有几次日军练习跳舞的情节,到这里才知道那并非闲笔,所有的摧毁都是预谋和准备好的,而且,可能一直到今天,他们一直在准备。
(如果抛开政治因素和民族情绪,跳舞这场戏真的很精彩,观赏性极高,那两个日本鼓手太牛NB了!)
《南京!南京!》很大胆的一点是,陆川没有按惯例用一条贯穿的个人命运情节线来组织全片,而且用的是一个参战的日本兵角川的视角来审视和判断所发生的一切。我徒劳地等待着男女主角命运的交集,但刘烨扮演的演员表上的男一号,中国军官陆剑雄在影片三分之一处就死了,而这时高圆圆和范伟所扮演人物的故事还没有真正展开,所以这部影片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男女主角,这里的主角只有一个,那就是这座沦陷的城市。这样做的结果是影片的纪实色彩大大增强,但却部分剥夺了观众的观影快感,因为这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情节高潮,节奏缺乏变化,两个小时郁结在观众心中的压抑和绝望没有得到有效的释放,以至于到后来因感官疲惫而产生了一丝麻木,从而削弱了影片本应具有的感染力。不过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据说现在的故事格局是经过几番修改最后形成的,如果能接受这种叙事模式,虽然看下来有点累,但也很过瘾。
而影片中有几处人为设置的败笔不得不说,一个是在中国被俘军队在接受屠杀时爆发出的口号,这一点我在任何史料中都没看到过有这样的记载,这应该是导演借人物之口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情绪了,但在这里让人一下子就跳出影片的情境了,让我觉得很别扭。还有就是影片的结尾,出现了剧中出现人物的生卒年,我们都知道这些剧中人是虚构的,就算是有原型也不是原名了,而这样的罗列太莫名其妙了,也许只为了最后出现的那行字:“小豆子,一直到现在还活着。”这个小豆子是最后被角川释放的两名幸存者之一,也许导演是想借这样的设计来表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但这样的设计实在是太刻意了,即使要传达这样的意义也应该用更电影化的手法来表现,很多人都还记得《辛德勒的名单》中的那一缕烛光和那个小女孩在黑白影像中的那一抹红色吧?
其实这样沉重叙事力求真实还原历史的电影很忌讳的一点就是导演替观众去思考,很直白地把导演意图强加在观众身上,还有一点就是人为地拔高人物。范伟扮演的唐先生是这部影片中塑造最丰满的一个角色,千方百计小心翼翼委曲求全,只为保护家人性命,甚至不惜与魔鬼交易,但我实在是看不出他有什么理由和动机最后主动放弃生存的机会,至少影片中没有给出充分的理由,也正由于此,他与妻子生离死别的一场戏尽管范伟和秦岚的表演都很落力,但依旧感染不了我。还有就是角川这个轴心人物,我可以理解导演在这个人物身上赋予一些人性的光辉,其实这个人物前面的举动都符合逻辑,包括他与日本慰安妇百合子的交往,对高圆圆扮演的姜淑云的敬仰和成全,甚至到他放走了两名战俘,都可以视为是给为了救这两人而死的姜淑云一个交代,但让他以自杀来为自己亲历的这场屠杀谢罪有点过了,据我所知这样的事情并非没有,但电影本身并没有给我充分的说服力,我觉得这都是创作者在揠苗助长地拔高人物。
因此我觉得由于上述缺陷,《南京!南京!》很难被称为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但说它是一部优秀的具有较强艺术性的商业电影,则一点不为过,尤其是在技术层面上,陆川已经在尽可能的程度上做到最好了。
首先在置景服装道具上,基本上无懈可击。我看到了事先被反复炒作的剧组在天津和长春复原的南京城,残垣断壁,遍地瓦砾,极具质感,昔日繁华的六朝古都已经成为真正的人间地狱。陆川曾反复强调这是一部战争电影,但这部电影中真正的战争场面也就那么十几分钟,但就是这十几分钟的巷战也已经全面超越中国以前战争电影的拍摄水准了,凌厉的剪辑、逼真的声效、一丝不苟的场面调度、灵活走位的斯坦尼康,将人物的反应、动机、战术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最终呈现效果异常的惨烈。
为了追求忠实记录的真实效果,片中大量运用长镜头,其中最典型的一场应该是唐先生被处决一场,从点烟、交谈、枪杀、补枪一气呵成,到最后两名日本人在前景说话,后景一直是半吊着的已经死亡的唐先生,绝佳的构图,而且我们知道后景中一直低垂着的是范伟而不是替身,因为镜头没有换过。后面姜淑云之死也是同样效果。在那个命贱如蝼蚁的时期,影片中所有的死亡表现得都很干脆,没有任何的拖泥带水,一条生命被剥夺,就是这么轻易,轻易得让人心惊。
群众演员的表现是考量一部大场面电影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即使是《投名状》、《赤壁》这样的超级制作,群众演员穿帮的场面也比比皆是,有的还很严重(尤其是《投名状》)。在《南京!南京!》中,人海场面有多处,我只发现了一个群众演员笑场的穿帮镜头。小股日军误入小教堂一场戏,是将观众彻底拉入影片设置的绝望深渊的开始。数千中国人面对几个惊慌失措的日本军人举起双手,其实这几千人一拥而上这几个日本兵都能给活活踩死,但他们没有,他们选择屈服,这是一个丧失的反抗意识等待宰割的城市,这里的群众演员表现出来的木然很到位,配合影片情境,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心里的恐惧和茫然(典型的库里肖夫实验效应),可以说陆川对大场面的掌控能力还是很令人赞叹的。
应该说看这样的电影人人都应该是做好了一定的心理准备的,但看过之后依旧会有难以释怀的压抑。我觉得这部电影可贵的地方不是在于一味谴责侵略者的残暴和兽性,它在试图在更深的层次上探讨我们为什么会遭受这样的一场劫难。
影片真正让我动容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拉贝离开南京时面对难民们的下跪,尽管影片已经弱化了拉贝在这场屠杀中对中国人的救世主色彩,但他使得20万人幸免于难毕竟是事实,对于一个已经完全丧失自保能力,仅靠求生本能苟延着寻找救命稻草的群体来说,值得反思的东西更多。所以最后日本人的祭祀之舞才会给我那么大的冲击力,那种阳刚、那种秩序、那种虔诚,都是当时的中国人所不具备的。这里就说到另一个让我感动的场面,这名为了换取过冬物资带头去充当慰安妇、并最后被日本人蹂躏至死的妓女,至少她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保护自己的城市和人民。
也许会有人看完《南京!南京!》后会谴责这电影如何美化了日本人,但现在单纯地用民族主义情绪去解读那一场屠杀应该是远远不够的,屠城的事不止日本人干过,真正的国耻不仅仅是别人强加于自己身上的伤害,还有这个民族无法保护自己、面对屠刀只能丧失血性地正面全裸的羸弱。
《南京!南京!》从一开篇就真实地让我体会到了那个裸露在狼群的末日危城里弥漫着的恐惧和绝望,被炮弹蹂躏的千年古城墙,弃守的军队踩踏着同胞的尸体溃败,这种恐惧和绝望自始至终地攫取着我,从放弃抵抗到寻求庇护到任人宰割,我看到的是一个不设防的城市面对豺狼的正面全裸。那轰然倒地的中山像与后来日军占领南京仪式上的祭祀舞蹈形成锋利的对比,失去了民主民生民权信仰恩泽的南京,在她裸露的躯体上只有一群野兽在蛇行,这个场面带给人强烈的视听震撼,前面剧情中有几次日军练习跳舞的情节,到这里才知道那并非闲笔,所有的摧毁都是预谋和准备好的,而且,可能一直到今天,他们一直在准备。
(如果抛开政治因素和民族情绪,跳舞这场戏真的很精彩,观赏性极高,那两个日本鼓手太牛NB了!)
《南京!南京!》很大胆的一点是,陆川没有按惯例用一条贯穿的个人命运情节线来组织全片,而且用的是一个参战的日本兵角川的视角来审视和判断所发生的一切。我徒劳地等待着男女主角命运的交集,但刘烨扮演的演员表上的男一号,中国军官陆剑雄在影片三分之一处就死了,而这时高圆圆和范伟所扮演人物的故事还没有真正展开,所以这部影片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男女主角,这里的主角只有一个,那就是这座沦陷的城市。这样做的结果是影片的纪实色彩大大增强,但却部分剥夺了观众的观影快感,因为这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情节高潮,节奏缺乏变化,两个小时郁结在观众心中的压抑和绝望没有得到有效的释放,以至于到后来因感官疲惫而产生了一丝麻木,从而削弱了影片本应具有的感染力。不过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据说现在的故事格局是经过几番修改最后形成的,如果能接受这种叙事模式,虽然看下来有点累,但也很过瘾。
而影片中有几处人为设置的败笔不得不说,一个是在中国被俘军队在接受屠杀时爆发出的口号,这一点我在任何史料中都没看到过有这样的记载,这应该是导演借人物之口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情绪了,但在这里让人一下子就跳出影片的情境了,让我觉得很别扭。还有就是影片的结尾,出现了剧中出现人物的生卒年,我们都知道这些剧中人是虚构的,就算是有原型也不是原名了,而这样的罗列太莫名其妙了,也许只为了最后出现的那行字:“小豆子,一直到现在还活着。”这个小豆子是最后被角川释放的两名幸存者之一,也许导演是想借这样的设计来表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但这样的设计实在是太刻意了,即使要传达这样的意义也应该用更电影化的手法来表现,很多人都还记得《辛德勒的名单》中的那一缕烛光和那个小女孩在黑白影像中的那一抹红色吧?
其实这样沉重叙事力求真实还原历史的电影很忌讳的一点就是导演替观众去思考,很直白地把导演意图强加在观众身上,还有一点就是人为地拔高人物。范伟扮演的唐先生是这部影片中塑造最丰满的一个角色,千方百计小心翼翼委曲求全,只为保护家人性命,甚至不惜与魔鬼交易,但我实在是看不出他有什么理由和动机最后主动放弃生存的机会,至少影片中没有给出充分的理由,也正由于此,他与妻子生离死别的一场戏尽管范伟和秦岚的表演都很落力,但依旧感染不了我。还有就是角川这个轴心人物,我可以理解导演在这个人物身上赋予一些人性的光辉,其实这个人物前面的举动都符合逻辑,包括他与日本慰安妇百合子的交往,对高圆圆扮演的姜淑云的敬仰和成全,甚至到他放走了两名战俘,都可以视为是给为了救这两人而死的姜淑云一个交代,但让他以自杀来为自己亲历的这场屠杀谢罪有点过了,据我所知这样的事情并非没有,但电影本身并没有给我充分的说服力,我觉得这都是创作者在揠苗助长地拔高人物。
因此我觉得由于上述缺陷,《南京!南京!》很难被称为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但说它是一部优秀的具有较强艺术性的商业电影,则一点不为过,尤其是在技术层面上,陆川已经在尽可能的程度上做到最好了。
首先在置景服装道具上,基本上无懈可击。我看到了事先被反复炒作的剧组在天津和长春复原的南京城,残垣断壁,遍地瓦砾,极具质感,昔日繁华的六朝古都已经成为真正的人间地狱。陆川曾反复强调这是一部战争电影,但这部电影中真正的战争场面也就那么十几分钟,但就是这十几分钟的巷战也已经全面超越中国以前战争电影的拍摄水准了,凌厉的剪辑、逼真的声效、一丝不苟的场面调度、灵活走位的斯坦尼康,将人物的反应、动机、战术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最终呈现效果异常的惨烈。
为了追求忠实记录的真实效果,片中大量运用长镜头,其中最典型的一场应该是唐先生被处决一场,从点烟、交谈、枪杀、补枪一气呵成,到最后两名日本人在前景说话,后景一直是半吊着的已经死亡的唐先生,绝佳的构图,而且我们知道后景中一直低垂着的是范伟而不是替身,因为镜头没有换过。后面姜淑云之死也是同样效果。在那个命贱如蝼蚁的时期,影片中所有的死亡表现得都很干脆,没有任何的拖泥带水,一条生命被剥夺,就是这么轻易,轻易得让人心惊。
群众演员的表现是考量一部大场面电影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即使是《投名状》、《赤壁》这样的超级制作,群众演员穿帮的场面也比比皆是,有的还很严重(尤其是《投名状》)。在《南京!南京!》中,人海场面有多处,我只发现了一个群众演员笑场的穿帮镜头。小股日军误入小教堂一场戏,是将观众彻底拉入影片设置的绝望深渊的开始。数千中国人面对几个惊慌失措的日本军人举起双手,其实这几千人一拥而上这几个日本兵都能给活活踩死,但他们没有,他们选择屈服,这是一个丧失的反抗意识等待宰割的城市,这里的群众演员表现出来的木然很到位,配合影片情境,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心里的恐惧和茫然(典型的库里肖夫实验效应),可以说陆川对大场面的掌控能力还是很令人赞叹的。
应该说看这样的电影人人都应该是做好了一定的心理准备的,但看过之后依旧会有难以释怀的压抑。我觉得这部电影可贵的地方不是在于一味谴责侵略者的残暴和兽性,它在试图在更深的层次上探讨我们为什么会遭受这样的一场劫难。
影片真正让我动容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拉贝离开南京时面对难民们的下跪,尽管影片已经弱化了拉贝在这场屠杀中对中国人的救世主色彩,但他使得20万人幸免于难毕竟是事实,对于一个已经完全丧失自保能力,仅靠求生本能苟延着寻找救命稻草的群体来说,值得反思的东西更多。所以最后日本人的祭祀之舞才会给我那么大的冲击力,那种阳刚、那种秩序、那种虔诚,都是当时的中国人所不具备的。这里就说到另一个让我感动的场面,这名为了换取过冬物资带头去充当慰安妇、并最后被日本人蹂躏至死的妓女,至少她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保护自己的城市和人民。
也许会有人看完《南京!南京!》后会谴责这电影如何美化了日本人,但现在单纯地用民族主义情绪去解读那一场屠杀应该是远远不够的,屠城的事不止日本人干过,真正的国耻不仅仅是别人强加于自己身上的伤害,还有这个民族无法保护自己、面对屠刀只能丧失血性地正面全裸的羸弱。
刊物投稿出版
2024-10-28 广告
2024-10-28 广告
标题:数字化出版趋势下的学术传播新路径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出版已成为学术传播的重要渠道。本文探讨了数字化出版在提升学术资源可及性、促进学术交流互动及加速知识更新迭代方面的显著优势。通过分析现有数字化平台的功能与局限,提出构建更加开...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刊物投稿出版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