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朝的称呼
皇帝的兄弟的称呼,是王爷么?貌似不对....另外就是皇帝兄弟的老婆的称呼及等级....还有就是皇帝兄弟的女儿的称呼...要具有历史依据哈.....
皇帝的兄弟的称呼,是王爷么?貌似不对....另外就是皇帝兄弟的老婆的称呼及等级....还有就是皇帝兄弟的女儿的称呼...要具有历史依据哈..
展开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诸侯王:汉代的封爵只有王、候两级。皇帝的子、弟封王;异姓的功臣封候,统称列候。汉朝的王爷是根据封地命名,比如封在代国,就是代王,封在济南,就是济南王。西汉初立,因秦之称号:皇帝之妻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并立八品(该八品也是沿袭秦时之制):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汉武帝时增加婕妤、经娥(经为女字旁,打不出来,下同)、容华、充依,各有爵位。汉元帝时又创昭仪,仅次于皇后;时后宫已达三千人,除皇后外,以下定制十四等:
1)昭仪,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2)婕妤,视上卿,爵比列侯(第二十等爵);
3)经娥,视中二千石,爵比关内侯(第十九等爵);
4)容华:视真二千石,爵比大上造(第十六等爵);
5)美人,视二千石,爵比少上造(第十五等爵);
6)八子,视千石,爵比中更(第十三等爵);
7)充依,视千石,爵比左更(第十二等爵);
8)七子,视八百石,爵比右庶长(第十一等爵);
9)良人,视八百石,爵比左庶长(第十等爵);
10)长使,视六百石,爵比五大夫(第九等爵);
11)少使,视四百石,爵比公乘(第八等爵);
12)五官,视三百石;
13)顺常,视二百石;
14)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均视百石。
十四等之外,还有上家人子、中家人子,皆视斗食。除此以外,史籍中还曾出现过诸姬、长御、材人、待诏掖庭、中宫史、学事史等名目。
太子妻称妃,妾有良娣、孺人,妻妾共三级;皇孙妻称夫人,妾无位号,皆称家人子。
东汉
东汉光武帝建国,去繁为简,妃嫔称号共有四等:贵人、美人、宫人、采女。
贵人授予金印紫绶,俸禄为粟数十斛。美人、宫人、采女则没有爵位和俸禄。
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时期诸侯王正妻称王后,母称王太后。东汉时,随着诸侯王封地日渐缩减,王后被改称为王妃,王太后改称王太妃。
汉时太子妻妾分三等,正妻称妃,妾曰良娣、孺子。
从汉朝开始,只有皇帝的女儿才能称为“公主”,诸侯王的女儿则称为“翁主”。颜师古在《汉书·高帝纪下》“女子公主”条下解释说:“天子不亲主婚,或谓公主;诸侯王即自主婚,故其主曰翁主,翁者,父也,言父自主其婚也。亦曰王主,言王为其主婚也。”这样,翁主就比公主低了一个等级。也是从汉代开始,皇帝的姊姊称为“长公主”,先皇帝的姊妹为大长公主,加上“大”“长”的字样是表示尊崇。东汉时的公主一般是“县公主”,如光武帝的女儿为舞阳公主、涅阳公主等等,舞阳和涅阳都是县名;晋朝的公主则是“郡公主”,因为公主封号之前是郡名,如晋武帝的女儿为平阳公主。这样的“县公主”和“郡公主”也可以简称为“县主”和“郡主”,所以两汉倒晋的县主和郡主都是皇帝的女儿。汉代的王的女儿被称为“任”(这是什么怪名字阿!),如《汉书·王莽传》说:“其女皆为任。”古书的研究者认为“任”其实是当时女子爵位的称呼。
实际上从《汉书》的记载来看,汉朝皇帝在和臣子在私下谈话的时候,和普通人是没有多大区别的,他们并不怎么用“朕”这个自称,而多数用“吾”或者“我”,连君权思想最严重的汉武帝也不例外,比如他和田吩谈的话。田吩是丞相,开了一长串用人名单,时间久了,武帝就说“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你用人用完没有,我也想用几个人呢)。再比如汉武帝因为打仗搞得国库空虚,号召大家捐款,大家都没反应,只有一个养羊发了财的卜式跑出来响应号召,汉武帝很高兴,想封他当个小官,卜式推辞说,我不会当官,只能放羊,汉武帝回答说,“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我在上林苑中有羊,想让你来放牧)。
汉朝皇帝也用“朕”,但绝大多数是在公共的正式的场合,比如下诏书等等。但现在现在却是不管什么场合,总让他们开口朕闭口朕,这就有些变了味道。就好像汉朝皇帝本来平居都穿得很随便,只在公众场合为了显得正式些才穿西装,而现在是不管什么场合,总要安排他们一身名牌西服出场,搞得好像他们是一些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存折有几位数的暴发户一样。
汉朝皇帝里面刘邦是个老粗,和别人说话不高兴了,动不动就来个“乃翁”(相当于现在说“老子”),可见对别人是不讲礼数的;而对于别人对自己的礼数,也同样不讲究,后人送他一个“无可不可”的考语,就是说他的不讲究。他不但谈话用“吾”“我”,连诏书也往往这样说话,直到死前的诏书都还是“吾立为天子,帝有天下,十二年于今矣”云云。
刘邦是不讲究,而刘秀则是刻意谦逊,刘秀是太学生,对待大臣和家人很有点谦谦君子的风度,他的姐姐湖阳公主是怎么称呼刘秀呢,不是“皇上”,也不是“陛下”,而是直呼刘秀的字“文叔”。
1)昭仪,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2)婕妤,视上卿,爵比列侯(第二十等爵);
3)经娥,视中二千石,爵比关内侯(第十九等爵);
4)容华:视真二千石,爵比大上造(第十六等爵);
5)美人,视二千石,爵比少上造(第十五等爵);
6)八子,视千石,爵比中更(第十三等爵);
7)充依,视千石,爵比左更(第十二等爵);
8)七子,视八百石,爵比右庶长(第十一等爵);
9)良人,视八百石,爵比左庶长(第十等爵);
10)长使,视六百石,爵比五大夫(第九等爵);
11)少使,视四百石,爵比公乘(第八等爵);
12)五官,视三百石;
13)顺常,视二百石;
14)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均视百石。
十四等之外,还有上家人子、中家人子,皆视斗食。除此以外,史籍中还曾出现过诸姬、长御、材人、待诏掖庭、中宫史、学事史等名目。
太子妻称妃,妾有良娣、孺人,妻妾共三级;皇孙妻称夫人,妾无位号,皆称家人子。
东汉
东汉光武帝建国,去繁为简,妃嫔称号共有四等:贵人、美人、宫人、采女。
贵人授予金印紫绶,俸禄为粟数十斛。美人、宫人、采女则没有爵位和俸禄。
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时期诸侯王正妻称王后,母称王太后。东汉时,随着诸侯王封地日渐缩减,王后被改称为王妃,王太后改称王太妃。
汉时太子妻妾分三等,正妻称妃,妾曰良娣、孺子。
从汉朝开始,只有皇帝的女儿才能称为“公主”,诸侯王的女儿则称为“翁主”。颜师古在《汉书·高帝纪下》“女子公主”条下解释说:“天子不亲主婚,或谓公主;诸侯王即自主婚,故其主曰翁主,翁者,父也,言父自主其婚也。亦曰王主,言王为其主婚也。”这样,翁主就比公主低了一个等级。也是从汉代开始,皇帝的姊姊称为“长公主”,先皇帝的姊妹为大长公主,加上“大”“长”的字样是表示尊崇。东汉时的公主一般是“县公主”,如光武帝的女儿为舞阳公主、涅阳公主等等,舞阳和涅阳都是县名;晋朝的公主则是“郡公主”,因为公主封号之前是郡名,如晋武帝的女儿为平阳公主。这样的“县公主”和“郡公主”也可以简称为“县主”和“郡主”,所以两汉倒晋的县主和郡主都是皇帝的女儿。汉代的王的女儿被称为“任”(这是什么怪名字阿!),如《汉书·王莽传》说:“其女皆为任。”古书的研究者认为“任”其实是当时女子爵位的称呼。
实际上从《汉书》的记载来看,汉朝皇帝在和臣子在私下谈话的时候,和普通人是没有多大区别的,他们并不怎么用“朕”这个自称,而多数用“吾”或者“我”,连君权思想最严重的汉武帝也不例外,比如他和田吩谈的话。田吩是丞相,开了一长串用人名单,时间久了,武帝就说“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你用人用完没有,我也想用几个人呢)。再比如汉武帝因为打仗搞得国库空虚,号召大家捐款,大家都没反应,只有一个养羊发了财的卜式跑出来响应号召,汉武帝很高兴,想封他当个小官,卜式推辞说,我不会当官,只能放羊,汉武帝回答说,“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我在上林苑中有羊,想让你来放牧)。
汉朝皇帝也用“朕”,但绝大多数是在公共的正式的场合,比如下诏书等等。但现在现在却是不管什么场合,总让他们开口朕闭口朕,这就有些变了味道。就好像汉朝皇帝本来平居都穿得很随便,只在公众场合为了显得正式些才穿西装,而现在是不管什么场合,总要安排他们一身名牌西服出场,搞得好像他们是一些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存折有几位数的暴发户一样。
汉朝皇帝里面刘邦是个老粗,和别人说话不高兴了,动不动就来个“乃翁”(相当于现在说“老子”),可见对别人是不讲礼数的;而对于别人对自己的礼数,也同样不讲究,后人送他一个“无可不可”的考语,就是说他的不讲究。他不但谈话用“吾”“我”,连诏书也往往这样说话,直到死前的诏书都还是“吾立为天子,帝有天下,十二年于今矣”云云。
刘邦是不讲究,而刘秀则是刻意谦逊,刘秀是太学生,对待大臣和家人很有点谦谦君子的风度,他的姐姐湖阳公主是怎么称呼刘秀呢,不是“皇上”,也不是“陛下”,而是直呼刘秀的字“文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