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地理的角度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展开全部
地理角度:
台湾是个大陆岛。 地质构造与大陆相关,原属大陆的一部分,由于地壳下降或海水上升将其与大陆相隔成岛。按成因又可分为构造岛和冲蚀岛。构造岛原为大陆一部分,后因陆地沉降、海面上升,而与大陆分离。
历史角度:
三国时吴国与台湾接触
在中国三国时期,台湾的正式称谓是夷洲。三国时的吴国立国于江南,领域包括会稽及东南滨海地带,与海外的关系极为密切,造船业与海上交通的发达都超过了前代,所以孙吴政权对于海上经营颇为注意。
据《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记载,黄龙二年(公元230年,下同)春正月,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渡海去夷洲及禀洲。由于禀洲绝远,没法到达,只到了夷洲,并俘数千人而还。此役是大陆王朝开始经略台湾的一个里程碑。
《三国志·吴志》记载,此役历时“经年”,士卒多染疾病,死者十有八九。由于上万甲士到达夷洲,而且停留将及一年,自然增加了吴人对夷洲的了解。
夷洲所以能确定为台湾,有赖于吴国丹阳太守沈莹所作《临海水土志》,书中记载:“夷洲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
吴国临海郡的地域,大约北起今浙江宁海、天台,南迄福建闽江入海口以北沿海一带,所谓夷洲“去郡二千里”,这与台湾的方位正相符合。至于夷洲的气候、地形、山夷等,也皆与台湾相同。《临海水土志》又记述夷洲物产及山夷居住、饮食、嫁娶、穿耳、凿齿、猎首等习俗,所述情形都可以在明清时关于台湾的著述里找到对证。只是《临海水土志》说到山顶有越王箭射之白石,在明清时代的台湾已无迹可寻,大概是由于时代久远不存了。
《临海水土志》中又说到山夷处于石器时代,使用青石做成的箭头、刀斧等,这种情形在明清时代的台湾也不见了,这是由于台湾番族已脱离了石器时代。
沈莹于吴主孙皓在位期间(164—280年)撰成《临海水土志》,记载夷洲具体翔实,有如亲历目睹,学者们推测沈莹可能参与黄龙二年夷洲之役,至少也应是接触过夷洲之役归来将士。由于《临海水土志》所提供的记述,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夷洲确是台湾,现已成为定论。
隋代再次进入台湾
到了隋代,中央政权对台湾又有大举动作。台湾在隋代称为流求。据《隋书》流求国传、陈棱传等记载,大业元年(605年),有海师何蛮上奏,每逢春秋二季,天清风静时,向东方望去,依稀似有烟雾之气,也不知有几千里。大业三年(607年),炀帝派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何蛮一同前往,到了流求,因言语不通,掠一人而返。炀帝雄心不已,次年,再派朱宽前往招抚,流求仍不服从,朱宽取其布甲而还。
炀帝因见招抚不成,决定以武力讨伐。大业六年(610年),炀帝派武贲郎将陈棱、朝廷大夫张镇州,率领兵万余人,自义安(今广东潮州)渡海,先到高华屿(今澎湖群岛的花屿与大屿),又东行二日,到高华屿,又东行二日到甓屿,(今澎湖群岛的奎壁屿),又过一日,便到流求。流求人初见船舰,以为是商旅到来,纷纷至军中贸易。这说明当时大陆与流求之间有商业往来。陈棱率兵登岸后,要求当地酋长欢斯渴刺兜投降,遭到拒绝,于是隋军“虏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还”。
目前学者大都认定隋代的流求就是台湾,理由主要有两点:第一,以方位与距离而言,《隋书》的流求应为台湾,而非今日琉球。因台湾距大陆福建甚近,所以天晴时自福建沿海可以望到。《隋书》流求国传说;“每春秋二时,天清风静,东望依希似有烟雾之气。”第二,就风土人情而言,《隋书》的流求也应为台湾,而非今日琉球。《隋书》流求国传所载风土事物,与清人笔下的台湾风物大都相合,而与《使琉球录》中的琉球国风物不合。
台湾是个大陆岛。 地质构造与大陆相关,原属大陆的一部分,由于地壳下降或海水上升将其与大陆相隔成岛。按成因又可分为构造岛和冲蚀岛。构造岛原为大陆一部分,后因陆地沉降、海面上升,而与大陆分离。
历史角度:
三国时吴国与台湾接触
在中国三国时期,台湾的正式称谓是夷洲。三国时的吴国立国于江南,领域包括会稽及东南滨海地带,与海外的关系极为密切,造船业与海上交通的发达都超过了前代,所以孙吴政权对于海上经营颇为注意。
据《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记载,黄龙二年(公元230年,下同)春正月,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渡海去夷洲及禀洲。由于禀洲绝远,没法到达,只到了夷洲,并俘数千人而还。此役是大陆王朝开始经略台湾的一个里程碑。
《三国志·吴志》记载,此役历时“经年”,士卒多染疾病,死者十有八九。由于上万甲士到达夷洲,而且停留将及一年,自然增加了吴人对夷洲的了解。
夷洲所以能确定为台湾,有赖于吴国丹阳太守沈莹所作《临海水土志》,书中记载:“夷洲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
吴国临海郡的地域,大约北起今浙江宁海、天台,南迄福建闽江入海口以北沿海一带,所谓夷洲“去郡二千里”,这与台湾的方位正相符合。至于夷洲的气候、地形、山夷等,也皆与台湾相同。《临海水土志》又记述夷洲物产及山夷居住、饮食、嫁娶、穿耳、凿齿、猎首等习俗,所述情形都可以在明清时关于台湾的著述里找到对证。只是《临海水土志》说到山顶有越王箭射之白石,在明清时代的台湾已无迹可寻,大概是由于时代久远不存了。
《临海水土志》中又说到山夷处于石器时代,使用青石做成的箭头、刀斧等,这种情形在明清时代的台湾也不见了,这是由于台湾番族已脱离了石器时代。
沈莹于吴主孙皓在位期间(164—280年)撰成《临海水土志》,记载夷洲具体翔实,有如亲历目睹,学者们推测沈莹可能参与黄龙二年夷洲之役,至少也应是接触过夷洲之役归来将士。由于《临海水土志》所提供的记述,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夷洲确是台湾,现已成为定论。
隋代再次进入台湾
到了隋代,中央政权对台湾又有大举动作。台湾在隋代称为流求。据《隋书》流求国传、陈棱传等记载,大业元年(605年),有海师何蛮上奏,每逢春秋二季,天清风静时,向东方望去,依稀似有烟雾之气,也不知有几千里。大业三年(607年),炀帝派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何蛮一同前往,到了流求,因言语不通,掠一人而返。炀帝雄心不已,次年,再派朱宽前往招抚,流求仍不服从,朱宽取其布甲而还。
炀帝因见招抚不成,决定以武力讨伐。大业六年(610年),炀帝派武贲郎将陈棱、朝廷大夫张镇州,率领兵万余人,自义安(今广东潮州)渡海,先到高华屿(今澎湖群岛的花屿与大屿),又东行二日,到高华屿,又东行二日到甓屿,(今澎湖群岛的奎壁屿),又过一日,便到流求。流求人初见船舰,以为是商旅到来,纷纷至军中贸易。这说明当时大陆与流求之间有商业往来。陈棱率兵登岸后,要求当地酋长欢斯渴刺兜投降,遭到拒绝,于是隋军“虏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还”。
目前学者大都认定隋代的流求就是台湾,理由主要有两点:第一,以方位与距离而言,《隋书》的流求应为台湾,而非今日琉球。因台湾距大陆福建甚近,所以天晴时自福建沿海可以望到。《隋书》流求国传说;“每春秋二时,天清风静,东望依希似有烟雾之气。”第二,就风土人情而言,《隋书》的流求也应为台湾,而非今日琉球。《隋书》流求国传所载风土事物,与清人笔下的台湾风物大都相合,而与《使琉球录》中的琉球国风物不合。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9616433.html
展开全部
历史角度:12、13世纪中国的宋朝和元朝已经在台湾岛链中的澎湖岛设立行政机构,将台湾岛纳入行政治辖和版图。1662年郑成功率领明朝海军力量驱逐了荷兰殖民者,设立承天府,全面治理台湾岛。 元代设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省。1885年正式成立了台湾省,派出刘铭传治理台湾,刘任内铺设了中国第一条铁路、第一条海底电缆、第一条输电线路,建立了第一家发电厂、第一家电报局,台湾工商业兴盛,现代教育发达,成为当时清政府“洋务运动”中最为先进的一省,为台湾日后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及澎湖列岛依照中、美、英签署的《开罗宣言》和中、美、英、苏签署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归还中国。
地理角度:
台湾是个大陆岛。 地质构造与大陆相关,原属大陆的一部分,由于地壳下降或海水上升将其与大陆相隔成岛。按成因又可分为构造岛和冲蚀岛。构造岛原为大陆一部分,后因陆地沉降、海面上升,而与大陆分离。
地理角度:
台湾是个大陆岛。 地质构造与大陆相关,原属大陆的一部分,由于地壳下降或海水上升将其与大陆相隔成岛。按成因又可分为构造岛和冲蚀岛。构造岛原为大陆一部分,后因陆地沉降、海面上升,而与大陆分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1-05-12
展开全部
历史上台湾在清朝时被清政府所管辖。地理上属大陆岛,原先与大陆相连,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才与大陆分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清朝时施琅收复了台湾,之后台湾隶属于福建省,称台湾府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1-05-27
展开全部
三国时期:孙权派大将卫温去夷洲
隋朝:隋炀帝三次派人去琉球
元朝:设澎湖巡检司
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正式设台湾府、《马关条约》日本占台湾、1945年日本归还台湾
民国:1949年国民党播迁来台湾
隋朝:隋炀帝三次派人去琉球
元朝:设澎湖巡检司
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正式设台湾府、《马关条约》日本占台湾、1945年日本归还台湾
民国:1949年国民党播迁来台湾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