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贺号航空母舰的概况
本舰原为八八舰队计划中第三艘建造的战列舰,1919年1月,海军对川崎造船厂下令准备建造加贺号的前置作业 ,这也是川崎造船厂建造的第四艘战列舰。
1920年7月19日于神户川崎造船厂以战列舰设计起造,1921年11月17日早上8点30分在作为天皇代理人的伏见宫博恭王及10万民众的观礼中下水。按照原先设计,加贺级战列舰为当时刚完工的长门级改良级,不但装备了更强大的五座41厘米联装舰炮,最高航速也达26.5节。然而在1922年签订的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下日本决定将计划中天城级战斗巡洋舰改装为航空母舰,加贺级因舰体设计较为粗短相对不适合改装成航舰,而被列入废舰的行列。于是1922年2月5日,建造加贺号的工程停止,并列入靶舰作为新级鱼雷与炮弹之实验品,已经下订的资材则转用给天城级改装航空母舰的作业中。
但1923年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在船厂的天城号因地震震落船台龙骨扭曲,因此报废,日本遂将原定停建销毁的战列舰“加贺”接替“天城”改造为航空母舰。加贺号改造成航舰的最初方案将是一艘全长217.93米(715呎)、最大船宽33.52米(715呎)、标准吃水船宽30.87米(101呎3寸)、吃水6.67米(21呎9寸)、排水量26,950公吨、20cm炮10门、12cm炮6门、12cm高射炮12门、舰载机36架、满载极速27.6节的航空母舰。舰体工程仍在原先川崎造船厂继续,12月13日改由横须贺海军工厂负责改造成航舰的工作,最后于1928年3月31日完工,编入横须贺镇守府服役。其姊妹舰土佐号则在停工后充作靶船沉海。
“加贺”号航空母舰的布局形式与赤城号相似,采用双层机库,且受英国皇家海军暴怒号航空母舰的两段式飞行甲板影响而采用3层飞行甲板的三段式构造。三段式的想法是将起飞、降落的空间隔开,最上层甲板作为降落用、第二层甲板作为战斗机等小级机种起飞用、最下层也是最长距离的甲板则作为轰炸机等重级机种起飞用,借此提高出击及回收效率。加贺号改造时将舱间简化,以牺牲舰体损管控制的代价下获得日本帝国海军航舰中最大容量的舰载机搭载能力。
不过,三层甲板的想法低估了航空工业的进步速度,1930年代初的飞机又比1920年代要更大更重,需要的降落空间与指挥装置也就更加复杂;为了方便管制飞行作业,加贺号在1932年在前升降机右舷增设了塔级舰桥充当飞行指挥所使用。
加贺号的主机是由川崎制造,英国设计的柯蒂斯-布朗式蒸气涡轮机,战列舰时代评估91000匹马力的输出可以满足时速26.5海里,但因为改装成航空母舰后重量减轻因此极速提高到27.5节。加贺号的锅炉则采用12部ロ号(B级)舰政本部式锅炉,操作压力为20公斤/平方厘米(2,000 kPa; 280 psi)。其中8部专烧重油,4部油煤混烧,携带8000长吨的重油与1700长吨的煤炭。因此续航力较为不足。
加贺号建造时日本海军仍然摸索最适合的航舰烟囱设计,凤翔号的经验发现可动烟囱成效不佳,赤城号的经验认为设置在右舷的烟囱排烟会影响战机的起降,当时研发舰体设计的霞浦技术研究所使用风洞也找不出更好的答案;因此加贺号的烟囱有别于凤翔和赤城,采取另一种假设设计。加贺号的左右两舷装设巨大排烟管,侧舷延伸到舰尾,试图将烟引导致舰艉排放,这项设计则是参考百眼巨人号航空母舰而来。这却引发甲板与住舱的邻近区域平均摄氏40度的高热问题,同时引导到舰尾的废气仍然会干扰降落作业,这项设计在当时的航舰中堪称失败。加贺号同样安装重巡洋舰级的200公厘舰炮,其用途为压制以鱼雷奇袭舰队的水面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