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子的历史是什么,从古到今
2016-08-08
展开全部
长子县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上党盆地西侧。东望太行与长治县搭界,西枕太岳与沁水、安泽为邻,南接高平、北毗屯留。2010年全县国土总面积1029平方公里,总人口近35万,辖7镇5乡,399个行政村。2011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5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6.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06元。长子县素有“中国青椒之乡”之称。专家考证,长子县是中国古代丹朱的封地、精卫的故乡、西燕的古都。长子,因尧王长子丹朱受封于此而得县名。2007年7月,长子县被联合国评为中国“千年古县”。
夏时属冀州。
商时属黎国地,
周初,周武王大封诸侯,为大史辛甲封邑。
春秋时期,属晋。周烈王23年(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为韩国潞州属县。周赧王53年(前262年),属赵地。
秦朝时期,属上党郡,郡治置长子县城。
汉袭秦制。
三国时,为魏属县。
晋时,仍属上党郡。孝武帝太元11年(386年)慕容永称帝于长子县。建立西燕,长子县为西燕都城,后遂为后燕地。531年,划长子县西部与寄氏一部合并。建乐阳县于长子乐阳村(今岳阳村),同属上党郡。
北齐至北周,统属壶关县地。
隋开皇九年(589年)置寄氏县于长子城。改为寄氏县。开皇18年(598年)复为长子县,前后均属上党郡。
唐初先改潞为州,后又划全国为十道,以道辖州,长子县属潞州,归河东道。
宋朝仍属潞州。
元朝实行省制,省下设路,路下设州。长子县属晋宁路潞州管辖。
明、清时,属冀南道潞安府和山西省潞安府。
民国八年(1919年)废府州设道。长子县属冀宁道,归山西省。
民国十四年(1925年)废道,直属山西省。
民国二十七年(1937年)属山西省第五专员公署。
民国三十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1-1945年),先后隶属晋冀鲁豫边区第二十三专署、太岳行署第二专署、太岳行政公署第一专署。
1949年属长治专署。
1958年8月,长子县、屯留县合并为屯长县,归晋东南专署管辖。同年11月,撤销屯长县,并入长治市。
长子县为联社,直属长治市政府。
1959年6月,又恢复屯长县。
1961年屯长县分治,长子复为县,属晋东南专署管辖。
1971年属晋东南行署。
1985年7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长子县属长治市辖。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夏时属冀州。
商时属黎国地,
周初,周武王大封诸侯,为大史辛甲封邑。
春秋时期,属晋。周烈王23年(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为韩国潞州属县。周赧王53年(前262年),属赵地。
秦朝时期,属上党郡,郡治置长子县城。
汉袭秦制。
三国时,为魏属县。
晋时,仍属上党郡。孝武帝太元11年(386年)慕容永称帝于长子县。建立西燕,长子县为西燕都城,后遂为后燕地。531年,划长子县西部与寄氏一部合并。建乐阳县于长子乐阳村(今岳阳村),同属上党郡。
北齐至北周,统属壶关县地。
隋开皇九年(589年)置寄氏县于长子城。改为寄氏县。开皇18年(598年)复为长子县,前后均属上党郡。
唐初先改潞为州,后又划全国为十道,以道辖州,长子县属潞州,归河东道。
宋朝仍属潞州。
元朝实行省制,省下设路,路下设州。长子县属晋宁路潞州管辖。
明、清时,属冀南道潞安府和山西省潞安府。
民国八年(1919年)废府州设道。长子县属冀宁道,归山西省。
民国十四年(1925年)废道,直属山西省。
民国二十七年(1937年)属山西省第五专员公署。
民国三十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1-1945年),先后隶属晋冀鲁豫边区第二十三专署、太岳行署第二专署、太岳行政公署第一专署。
1949年属长治专署。
1958年8月,长子县、屯留县合并为屯长县,归晋东南专署管辖。同年11月,撤销屯长县,并入长治市。
长子县为联社,直属长治市政府。
1959年6月,又恢复屯长县。
1961年屯长县分治,长子复为县,属晋东南专署管辖。
1971年属晋东南行署。
1985年7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长子县属长治市辖。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展开全部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实行的一种继承原则(制度),是维系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嫡即正妻、原配,正妻所生之长子为嫡长子。法律规定嫡长子享有继承优先权。该制度起于商末,定于周初。具体规定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在奴隶制(礼制)时代,主要适用于宗祧继承中--此时家国一体,宗祧继承可涵盖王位继承、爵位继承、官位继承。进入封建时代,法律严格区别嫡庶,在王位继承、爵位继承、官位继承和宗祧继承中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财产继承中诸子均有继承权,嫡长子仍处于优势地位--王位、爵位、官位、宗祧不可分割,财产可以分割是原因之一。这种制度体现了等级观念,与宗法制度、妻妾制度相表里;但在当时多妻(妾)制条件下,一定程度避免了继承中的矛盾冲突。
商代的继承制度是父死子继,辅之以兄终弟及。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始行嫡长子继承制。周制:统治阶级内部划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财产和地位,世世相传,实行世袭制。在各个等级中,继承财产和职位者,必须是嫡妻长子;如果嫡妻无子,则立庶妻中地位最尊的贵妾之子。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这种继承制度与商制相比,有效地避免了统治阶级内部兄弟之间为争夺权位和财产的继承而引发的祸乱,从而维护了王权的威严和社会的稳定。
商代的继承制度是父死子继,辅之以兄终弟及。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始行嫡长子继承制。周制:统治阶级内部划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财产和地位,世世相传,实行世袭制。在各个等级中,继承财产和职位者,必须是嫡妻长子;如果嫡妻无子,则立庶妻中地位最尊的贵妾之子。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这种继承制度与商制相比,有效地避免了统治阶级内部兄弟之间为争夺权位和财产的继承而引发的祸乱,从而维护了王权的威严和社会的稳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