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区的历史沿革
舜时,今新城区与呼和浩特其他地区称“并州缴外”、后又称“冀州缴外”地,当时为荤粥族所在地。
夏、商、周时期,主要是“荤鬻(yù)”、“鬼方”、“猃狁”等北方少数民族在此狩猎游牧。
春秋战国之际,荤鬻、鬼方、猃狁各族的名称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史书中出现的“戎”和“狄”。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革新政治、军事,学习北方游牧民族之所长,胡服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等民族,“置云中、雁门、代郡”,这里成为云中郡的一部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新城地区仍为秦云中郡属地。西汉时期,现新城区属云中郡北舆县辖地,部分农区属云中郡武泉县(今塔利村东北)辖地。公元340年,鲜卑族拓跋氏建立代国政权,设“盛乐都城”(今和林格尔县土城村北),现新城地区属盛乐城管辖。公元386年,拓跋珪改代称魏,史称北魏。公元389年,北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将归顺于北魏的敕勒族安置在这里,呼和浩特地区始有“敕勒川”之称。
公元六世纪中后期,隋朝将呼和浩特地区划归榆林郡管辖。唐朝初年,在呼和浩特地区设云中都督府和定襄都督府,此时的新城地区为定襄都督府辖地。以后,唐王朝又在呼和浩特地区设立云中都护府、单于大都护府来管辖云中、定襄。
五代十国时期,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后,占有该地区,时属西京道丰州管辖,并在丰州城(今白塔村北)设立西南路招讨司。
公元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金袭辽制,呼和浩特地区仍称丰州,新城地区属丰州富民县范围内。
元代忽必烈统一中国后,新城地区仍为丰州的一部分,属中书省大同路管辖。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蒙古阿勒坦汗率土默特部落进驻丰州地区,自此丰州地区又称“土默川”。隆庆六年(1572年),阿勒坦汗修建“库库和屯”城(今呼和浩特旧城)。万历三年(1575年)竣工后,明廷赐名“归化”。新城地区为归化城之辖区。
1644年,清朝建立。清朝为巩固其在北方的统治,于雍正十三(1735年)年议定在归化城东北建造新城(绥远城)。乾隆四年(1739年)六月竣工。此“新城”即为今新城地区的主要部分。乾隆六年,设统治机构归绥道,隶属山西巡抚管辖,是山西诸道之一。
1912年(民国元年),“归化”、“绥远”两城合并为“归绥县”。1914年(民国三年),绥远与山西分治,设立“绥远特别行政区”,改绥远城将军为行政长官。同年7月,改行政长官为都统。1929年(民国十八年),改绥远特别行政区为绥远省,改都统为主席,省府设在原绥远城将军衙署内,并改归绥县为归绥市。市内下辖四个区,原绥远城区、火车站归第一区管辖。1937年10月,日寇侵占归绥,改归绥市为“厚和浩特市”。抗日战争胜利后,厚和市复称归绥市。全市设六个区,原绥远城区为第五区、火车站为第六区。
1949年1月28日,中国共产党重新组建了归绥县委和县政府,当时的县政府在陶卜齐、榆林一带设一区;在保合少一带设一区,今新城区农区多属二区管辖;在太平庄一带设三区,今新城区部分农村属三区。
1950年1月20日,和平解放后的归绥市人民政府成立,原旧住房机构基本没变,城区仍设6个区,下设6个公区,都是市人民政府派出机关。1951年,归绥市人民政府决定全市设4个区,7月3日,将原新城的五区和火车站的六区合并,改为归绥市第一区,在火车站设有办事处。区政府驻关帝庙街。
1952年6月27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由张家口迁到归绥市,8月1日,内蒙古军区和绥远军区合并,编为“蒙绥军区”。1953年11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与绥远省政府合署办公。11月8日,归绥市第一区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第一区正式改称新城区。
1954年4月25日,将归绥市改称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为市辖区之一。新城区建制未变,区政府迁往建设西街。
1955年,新城区人民政府改称新城区人民委员会。1966年8月20日,新城区更名为“东风区”。1973年,东风区机关迁往新城西街。1979年3月20日,恢复“新城区”称谓。
1980年,召开新城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城区人大常委会和新一届人民政府。1984年,组建政协新城区委员会,同年7月,农村人民公社改称为乡人民之福,生产队、生产大队改称为自然村或村民委员会。
1999年7月1日,呼和浩特市调整市辖区行政区划,把原属新城区的人民路、大学路办事处及中山办事处、东风办事处、迎新办事处部分管区划归赛罕区(原郊区),将原属呼市郊区(赛罕区)的毫沁营、保合少、小井三个乡全部及巧报乡、罗家营乡部分农村划归新城区管辖。至此,新城区共辖7个办事处、3个乡人民政府。
2001年4月机构改革,新城区对农区三乡继续了新的划分,将毫沁营乡改称毫沁营镇;撤销小井乡划归保合少乡管辖。自此,新城区形成辖有城区七个街道办事处,农区为一乡一镇的新行政组织格局。2002年新城区政府迁到呼伦北路,成吉思汗大街9号。2003年。新城区将1乡1镇7个街道办事处的村委会调整为30个,社区居委会调整为6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