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皇宫门口甩鞭子的规矩是什么意识

清朝在皇宫门口甩鞭子的规矩是什么意识... 清朝在皇宫门口甩鞭子的规矩是什么意识 展开
 我来答
小熊玩科技gj
高能答主

2019-09-18 · 世界很大,慢慢探索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2万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523万
展开全部

清朝在皇宫门口甩鞭子的规矩称为“鸣鞭”,用黄丝编织而成,鞭梢涂蜡,打在地上很响,目的是警告臣下:皇上即将驾到,重要典礼就要开始,大家要立即安静,所以也叫“净鞭”或“静鞭”。

《明史》中,大型朝会鸣鞭要有四人,左右北向站立,这四个人许是一起举手,鞭子也不会 太长,太长了他们的声音甩不到一起。

清朝从康熙八年以后,每次朝会都有两次鸣鞭,一是皇帝从中和殿出来到达太极殿时,三下净鞭;二是典礼完毕,起驾回宫, 响三下净鞭,群臣退下,这三声净鞭由一个人操作,必须保证声音高度。所以明清鸣鞭次序相同,比前代更为系统规范。

扩展资料:

宋徽宗年间的《东京梦华录》开始有明确记载,皇帝出行的时候,驾近,就会排列横门十余人一起击鞭,这个说法恰好与《宋史》记载的“殿前指挥使,行门二十二人,鸣鞭十二人,孝宗增为一十四人”交相印证。

《东京梦华录》中的十余人大概就是十二人,击打不齐会有很多杂音,十来个人同时 抽鞭子且是横向队列,鞭子就不能太长,即便这个规模,宋孝宗还不满足,增为十四人,比祖宗多抽两鞭子。另外,宋代皇帝升座降座也需要鸣鞭,但具体的规范则似乎未见。《金史》也记载,皇帝在殿上时鸣鞭,结束之后,殿下亦鸣鞭。

元代,鸣鞭已经有了较为确切的记载,规制上,皇帝出阁升辇,鸣鞭三,升御座,鸣鞭三。外观上,它有一个绿色的柄,鞭以梅红丝为之,梢用黄茸而渍以蜡但并没有长度的规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鸣鞭

百度网友c94e3eb
2011-05-14 · TA获得超过19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6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0.8万
展开全部
也叫静鞭。我知道的是,鸣静鞭有警示作用,说明皇帝要过来了,闲杂人等不要惊了驾,跪着等皇帝过去之后才能起来。
看楼上朋友所言,还有朝会的时候也要鸣静鞭。呵呵,受教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草原之夜嗨
2020-07-30
知道答主
回答量: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2万
展开全部
关于在居民小区及周边
禁甩麒麟鞭弘扬文明健身的倡议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日益兴起,特别是贴近生活的一些大众健身项目,比如广场舞、健步走等,在街头巷尾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健身活动的兴起是美好生活的一种体现,也是文明城市的一个特色,但在发展当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个别“不文明”的健身活动,亟需法律法规和政府予以约束,引导各项健身活动向合法规范文明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在居民小区及周边出现一种“甩麒麟鞭”的健身活动,对原本清净舒适的居住环境造成了破坏,扰乱了居民日常生活。
该项活动的主要特点和危害如下:
1、特点:麒麟鞭是一种由金属制成的长链条,舞动起来时会发出啪啪的巨大响声,声音清脆,穿透力强,传播距离远。麒麟鞭在强劲甩动过程中,因末梢速度超过音速,会产生音爆现象,发出的音爆会产生爆破式冲击波,声响可高达110分贝,短距离内能量巨大,可轻易刺穿幼儿耳膜,造成永久性听力损伤。
2、噪音污染:甩麒麟鞭产生的声音属于突发性、高强度、尖锐的噪音,听上去十分刺耳,在距离500米远的地方仍然能够达到60分贝以上,对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休息、学习造成严重干扰。根据声学知识,高层建筑往往楼层越高,受到的噪声影响会越大,1-5层噪声最小,11层中等水平,24层最大。
3、占用场地大。如果麒麟鞭鞭长3米,甩鞭就需要20多平方米的场地;两个人同时开甩,就要占据一个标准羽毛球场大小的面积。当前,城市人口居住密集,健身场所有限,单人甩麒麟鞭占用场地过大,严重影响其他人活动。
4、安全隐患大。有些人在小区、道路、公园甩麒麟鞭,对周围及过往人群造成极大的潜在威胁,容易造成人身伤害,有较大的安全风险。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建议如下:
1、加强联合执法。根据《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和2018年《济南市公安局关于加强社会生活噪声治理的通告》,对社会关于甩麒麟鞭活动的投诉、举报,加大执法力度,消除影响,维护良好的居住环境。
2、倡导文明健身。倡导和宣传群众文明健身,加强宣传报道,提倡人们在健身过程中降低噪音,减少对其他人的影响。
3、强化社会监督。甩麒麟鞭活动正在各个角落兴起,对此的投诉日益增多,但普遍未得到有效解决。有关部门应公开举报投诉电话或渠道,及时听取社会反响,回应社会关切。
文明健身,从我做起,希望我们的城市越来越文明,越来越和谐。
济南历城区东都尚城小区东侧马路上有人甩鞭子,警察来了也没办法,试问天底下还有没有人能管得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a74382405
推荐于2017-09-07 · TA获得超过305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73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13万
展开全部
这是我国古代宫廷举行“朝会”(朝廷举行重大典礼时接受群臣朝拜)时礼仪中的一个环节,称为“鸣鞭”俗称“响净鞭”。早在清朝以前就有了。
“净鞭”也叫“静鞭”,用黄丝编织而成,鞭梢涂蜡,打在地上很响,目的是警告臣下:皇上即将驾到,重要典礼就要开始,大家要立即安静,所以叫“净鞭”或“静鞭”。《元曲选》马致远“陈抟高卧四”:“早听得净鞭三下响,识甚酬量!”就是这种“净鞭”。
据《清史稿》“志六十三礼七(嘉礼一)”记载,清朝的朝会和“鸣鞭”的仪式如下:
康熙八年,定正朝会乐章,三大节并设。大朝行礼致庆,王以下各官、外籓王子、使臣咸列班次,所司陈卤簿、乐悬如制。太和殿东具黄案。质明,王、贝勒、贝子集太和门,不入八分公以下官集午门外。礼部奉表置亭内,校尉舁行至午门外陈两旁,奉表入太和殿列案上。鸿胪卿引王、贝勒等立丹陛。鸣赞官引群臣暨进表官入两掖门,序立丹墀。朝鲜、蒙古诸臣自西掖门入,立西班末。纠仪御史立西檐下东乡者二人,丹陛、丹墀东西相乡者各四人,东西班末八人,鸣赞官立殿檐者四人,陛、墀皆如之。丹陛南阶三级,銮仪卫官六人司鸣鞭。钦天监报时,皇帝出御中和殿,执事官行礼毕,趋外朝视事。驾出,前导、后扈如仪。午门鸣钟鼓,中和乐作,御太和殿,乐止。内大臣分立前后,侍卫又次其后护守之。起居注官四人立西旁金柱后,大学士,学士,讲、读学士,正、少詹事立东檐下。御史、副佥都御史立西檐下,銮仪卫官赞“鸣鞭”,鸣赞官赞“排班”,王公百官就拜位立跪。宣表官奉表出,至殿下正中北乡跪,大学士二人展表,宣表官宣讫,置原案,丹陛乐作,群臣皆三跪九叩。退,就立原次。鸿胪寺官引朝鲜等使臣,理籓院官引蒙古使臣就拜次,三跪九叩,丹陛乐作,礼毕,乐止,退立如初。赐坐,群臣暨外臣皆就立处一跪三叩,序坐。赐茶毕,复鸣鞭三,中和乐作,驾还宫。乐止,群臣退。
“鸣鞭”就是“响净鞭”。从上述引文可以看出,清朝从康熙八年以后,每次“朝会”都有两次“鸣鞭”:一是皇帝从中和殿出来到达太极殿(金銮殿)时,銮仪卫官高喊“鸣鞭!”于是响三下净鞭;还有一次是典礼完毕,又响三下净鞭,皇帝起驾回宫,群臣才退下。
“鸣鞭”或“响净鞭”是我国封建时代君主专制威权的表现之一。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1-05-14
展开全部
驱邪的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3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