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

 我来答
爱教育的人
2016-09-23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爱教育的人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采纳数:6864 获赞数:169677
1996年毕业于商丘师范,2003年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商丘市优秀教师、商丘市优质课教师一等奖。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1.创设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设置明确得当的学习任务。信息技术课的性质、教学环境本身.以及此阶段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决定了学生在此课堂很难做到自觉学习。教师必须创设有效教学情境,进行有效fbJ 题引导。将学生引入真正课堂教学情境。同时。有效的教学情境就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学习现场,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依据信息技术操作性较强的特点。“ 任务驱动” 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被普遍应用。如在课堂上,教师将教学内容巧妙地任务化,在事先营造好的情境中提出任务。激励学生开展自我学习、探索活动。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要取得实效,教师必须要做到任务设置的科学性.即任务设置不宜过难,也不宜过易,同时,任务目标要具有明确性。2.赋予课堂灵活多变的“ 教学” 与“ 学习” 方式。新课程要求学生是整个课堂的核心.即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然而,鉴于初中学生年龄和所处学习阶段的实际情况,他们并非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及课堂中常见问题来调整相应的教学方式。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则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的任务与问题选择相应的科学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课堂才能永远充满活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以充分的调动。3.采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机制。,当前,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课程非常重视评价的多元化。就初中信息技术课堂而言。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主选择、有效的主动实践。转变和提高学生对初中信息技术课重要性的认识.最终实现这一必修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在评价上投注一些精力。以笔者的课堂教学为例。初中一年级的学生特别重视加“ 操行分” 。基于此.笔者就以完成任务前三名、课堂积极性高、小组整体表现好、学困生进步大等给以“ 加分” 来激励,从而充分调动了他们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对于初二的学生而言.他们特别喜欢展示自己.笔者就以展示优秀作品.课堂上作积极的发言作为相应的正面评价:有的学生特别“ 好为人师” 。笔者就给他们指定适当具体的课堂任务.邀请他们做“ 优秀小老师” 来促进他们;有的学生基础差、胆子小。笔者就有意识地在课堂内对他们进行指导.课下进行督促和鼓励,同时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布置学习任务,适当地为其降低标准:教学内容重要的课会在课上立即评价他们的目标完成情况;需要合作交流的课。会评价小组的合作成果。通过以上几点具体的课堂教学措施.笔者发现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同时,通过对班上不同学力的学生进行交流式的访谈调查.学生都感觉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机制针对性强。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受益。毋庸置疑,教师的评价在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上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三、结语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必修课.已成为新课标体系下综合实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追求二维三维动画功能,课成了电脑动画欣赏课;信息节奏快、容量大,学生被太多的信息所干扰,感官刺激太多。注意力不易集中,抑制了深层思维活动。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五、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学教学的注意点1.教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问。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利用多媒体技术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很快就过去了.没有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多媒体量大.学生反映良好,其实由原来的“ 人灌” 改为更高效的“ 机灌” 。课件板书由于画面经常变动,板书具有短暂性与局部性。只能产生一种视觉暂留,学生不能及时地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其结果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所以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时教师必须给予学生自由、独立思考的时间。2.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多媒体工具( 网络、电脑) 对多媒体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管理、运用,完万方数据万方数据162成与教学的整合,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3.教学活动过程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过程,这个过程信息技术教育是无法取代的。在师生互动的教与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产生数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扩散的路标。不过,我们不能盲目使用信息技术,用它来取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客观合理地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积极探索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方法。才是现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的观念。总之,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育领域的深入,数学教师应在多媒体教学中发挥自己的核心地位与主导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师生共同愉悦、进步以至发生飞跃——培养真正具有数学素养的人才。多媒体数学教育还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参考文献:[ 1] 黄鹏程.中学数学多媒体教学的误区.数学教育学报.[2]徐琴.数学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的误区及思考.[3]邓继业.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探索. 在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刘俊( 江苏省吴中职业教育中心校,江苏苏州215114)摘要:本文作者就计算机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自身实践,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合理设计教学目标,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合理进行课程设计,改变现有教学模式,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创新能力现代教育技术一、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极大的尊重,学生由于积极参与,创造性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仅要上好一节课,而且要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发挥聪明才智,获得新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二、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着眼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既要有认知目标。又要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目标。例如,在教W ord应用教程时,我先在大屏幕上演示了一份用W ord编辑的很美观、精致的文档。文档中既有形象各异的文字、图像,又有各种不同的表格,学生看后发出惊叹的声音。并且展开了充分的想象,思考着如何来完成这个设计。在浓烈的学习气氛中。我给学生概括讲解W ord所具有的强大功能,学生马上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这就为后面授课的顺利进行做好了准备。在这个过程中,我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三、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教师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心理和计算机教学环境。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只是简单地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和创新的自信心,使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教师还应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计算机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其教学应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教师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将计算机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整体提高。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学校应采取措施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学校我可组织网页制作比赛.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网络上交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而且可在校园中形成浓厚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四、合理进行课程设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在进行课程综合设计时。教师要充分挖掘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容,提出恰当的计算机综合设计课题。这些课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难度;二要在教和学方面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综合设计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总之,教师应利用计算机教学中的创造教育的因素。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教师应依据教材改革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设计。以先进理论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让学生的创造思维与个性长足进步,从而在计算机教学中探索出“ 创新” 教育的崭新天地。五、改变现有教学模式现有教学模式大部分仍是“ 填鸭式” 的,存在很多不足,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问题式教学模式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生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古人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可见,营造“ 疑” 与“ 思” 的良好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创造思维的心靡,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摒弃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行为。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潜在的教育因素.采取问题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宽松、民主、和谐、平等、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情境。教师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对于在回答疑难问题时出现的不同主张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体现这些特点,做到真正意义上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切实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从而促进其今后更高一级的学习。笔者认为,如果教师能够带着以上几点思考进行实际课堂教学。可以从更大程度上实现教师的指导既具科学性又有人文性。学生的学习也能够既有自主性又不乏实效性。新课标体系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已不再是过去教师一人的“ 独角戏” .也不是学生所认为的玩游戏、看电万方数据万方数据影、网络聊天的“ 自由乐园” 。只有在教师正确有效的引导下,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莺要性的正确认识,充分发挥其学习自主性,才能让课堂真正成为高效的“ 教” 与“ 学” 的互动场。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