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昆明名胜古迹盘点
石寨山遗址
【石寨山遗址】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晋宁县晋城西5公里处滇池之滨。1955年至1960年曾四次考古发掘,清理战国至西汉滇国王族墓50座,出土文物4000余件,包括一枚滇王金印。文物以青铜器最多、最精彩,这些青铜器上铸刻了反映战争、祭祀、朝贡、劳动等广阔的社会场面。这里有奴隶、奴隶主,有武士、平民,有巫觋、商人,还有少数隆鼻深目、虬髯异服者,显然是外来人种。在青铜器形上,最有代表性的是铜鼓、贮贝器和被称为"人类屋宇模型"的干栏式房屋,为国内其他地区所少有。有一件"诅盟祭祀"的器盖上,仅铜铸人物就有127个。还有一批"异形器物",如尖叶形铜NB159、长条形铜锄、蛇头形颈首无格青铜剑以及各种动物形兵器。青铜器还刻意突出了成百上千的动物形象,如牛、虎、蛇、豹、马、羊、孔雀、鹈鹕、鸳鸯、青蛙、獒犬等。石寨山青铜器的制造,除采用陶范工艺外,对精密镂空器物,还使用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失蜡铸造法"。
王仁求碑
【王仁求碑】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安宁市鸣矣河乡小石庄村葱蒙卧山上。碑体为红砂石,通高2.8米,宽1.5米,文34行,行53字,共1540字。额为隶书"大周故河东州刺史之碑"。唐代文学家闾丘均撰,王仁求之子王善宝书丹。碑立于武周圣历元年(698),是昆明地区仅存的唐碑。此碑于明代被杨升庵发现时,没于荒草中,因作诗曰:"荒凉谁过问,郡乘不曾知。"到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经金石学家王昶宣扬,声名大振,许多学者和地方志都把它收录在册,许多在云南做官的人,离任时都要捶拓数份以为至宝。王仁求,安宁人,为河东州刺史。其祖出于太原,与?氏先祖相同,同为西NB15A白蛮之大姓。唐王朝擢用为将,平定蒙俭的侵扰,立有战功。王氏领地正当滇东NB15A氏和滇西蒙氏之间。此碑是研究唐王朝经略云南的重要史料。
东西寺塔
【东西寺塔】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昆明市区南部。原址为唐代常乐和慧光寺,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弄栋节度使王嵯巅派大匠尉迟恭韬所建。西塔曾在明弘治十二年(1499)大地震时倾倒,弘治十六年(1503)仿东塔重建;东塔在清道光十三年(1833)地震中倾圮,光绪九年(1883)复照西塔式样重建,实是有趣的巧合,二塔皆保有唐代式样。东塔高40.57米,系三级石台基密檐空心四方砖塔,平面边长7.23米,墙厚2.7米。有螺旋木梯直通第十层。共13层,第一层最高,达10米,券门,有地宫,深1.5米,原置木雕坐佛一尊,今失。第二层至第十二层四面设龛,券顶,龛高0.52米,宽0.54米,各层置佛一尊,皆善男信女所捐。各层出檐以10层平砖叠涩而出,第二层作狗牙棱角,檐面宽从0.9米至1.1米不等。塔顶四角置铜制迦楼罗4只,高2.03米。在鸡喙内噙有管状口笛,每当西南风劲吹之时,即呜呜鸣叫,声闻遐迩。现口笛锈蚀,不再鸣叫。西塔形制与东塔相似,不同之处是无地宫。1984年维修时挖出大量糯米与黄泥的胶结物,其作用是加大基础强度,这是明代建筑技术的特征。西塔体形略小,高36米,底边长6.95米,塔身厚度2.5米。塔砧中偶有凸起斜方纹和宝塔图,显然是唐代原砧。东西寺塔是典型的云南密檐方塔,它与内地同类型砖塔(如西安小雁塔)相比,具有鲜明的特征。
地藏寺经幢
【地藏寺经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昆明市区拓东路71号。又名大理国经幢,简称古幢,始建于宋代。1923年修整后,辟为古幢公园,现为昆明市博物馆。这座大理国时期的石幢,七级八面,由五段砂岩雕刻组成。高6.5米,周雕密教佛、菩萨及天龙八部约300尊。大像高约1米,小像不足3厘米,刀法遒劲,精美绝伦,中外专家推崇为滇中艺术极品。明代以前全国有石幢600多座,然在一幢之上造像之多,内容之丰富、精美,实为空前。在石幢基座上阴刻汉文《造幢记》,共62行,622字,无年月。外形像座宝塔,八角七层,下面基层是一个八角形的须弥座,上面浮雕着八条盘龙,四角是地神蹲伏四边;往上则有身披甲胄、手持斧钺、脚踏鬼奴的四大天王。以上四层分别刻有释迦牟尼说法图,菩萨罗汉像,并装饰配刻有楼阁殿宇;第六层刻梵文《佛顶尊胜陀罗尼咒》、《大日尊发愿》、《发四宏誓愿》等经典。此外还刻有汉文译的《佛说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从石幢所雕刻的题材看,宗教色彩异常浓厚,较当时中原的一些经幢雕刻的风格大相径庭,雕刻手法除金刚像稍微粗犷外,其他佛像与建筑物的构图造型都很精美,线条明快细腻,最为生动,表现了高度的艺术技巧。从《造幢记》的文体来看,是骈文与散文兼行,充分反映了白族文化与汉文化的紧密关系。这在全国也是罕见的,被日本学者评价为中国绝无仅有之杰作。
筇竹寺五百罗汉
【筇竹寺五百罗汉】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筇竹寺位于城西北14公里处玉案山。建于宋代大理国时期,屡遭破坏。明永乐十七年(1419)受火灾,永乐二十年(1422)重修,历时7年竣工。以后又经清咸丰、光绪年间重修。现存寺院便是清末遗制。著名的彩塑五百罗汉像,也就在这一时期完成。现筇竹寺由山门、钟楼、天王殿、罗汉堂、厢房、大雄宝殿、后院服务部、华严阁、海会塔组成。主体建筑布局东西向,南北对称。寺院面积2.5公顷,森林山场面积629.5公顷,树种以云南松为主。山门内有明代孔雀杉两株,其中一株胸径1.44米,株高29米,冠幅直径13米。五百罗汉是筇竹寺的重点文物,为四川师傅黎广修所塑。光绪九年至十六年(1883~1890),黎广修带着他的弟子,呕心沥血7年,塑造了筇竹寺"梵音阁"、"天台来阁"及大雄宝殿两厢的罗汉群像。二罗汉堂内各塑216尊,大雄宝殿68尊,共计500尊。罗汉堂内的泥塑分上、中、下三层排列,高度和真人一样。黎广修的这组创作,摆脱了佛教传统泥塑那种正襟危坐、神情呆滞、千人一面的模式,以丰富的现实社会人物为模特儿,造型逼真,性格鲜明,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大雄宝殿内还有元仁宗延三年(1316)立白话碑,又称蒙汉文圣旨碑,是研究历史、语言及云南宗教史的珍贵资料。 (风水www.azg168.cn)
昆明名胜古迹有哪些
法华寺石窟
【法华寺石窟】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安宁市洛阳山小桃花村。法华寺为宋代大理段氏政权所建,原寺毁于清咸丰七年(1857)。其地野花烂漫,流水潺潺,人迹罕至。洛阳山峭壁如削,突兀而立。红砂岩上凿有24个洞窟。石窟分为四处。山壁最下层是第一处,并排圆雕两菩萨,各高1.5米,是石窟中除了卧佛外,形体最大的造像。右雕观世音菩萨,头戴花冠,身着通肩袈裟,结跏趺坐,金刚座下有巨莲两朵;背光两圈,上圈压在下圈上,呈葫芦状。右边并坐的菩萨亦头戴宝冠,左手托尼珠,右手持一物已断损,从头旁残存石雕看出是一宝幢,因此断定是地藏菩萨。第二处石雕在二菩萨左后方大约30米处,是十八罗汉窟。每窟高80厘米,拱顶,内雕罗汉一尊,高约60厘米,像大部损坏,无头。罗汉分三层,在一层正中,清康熙间有人刻"晚照"两个大字,意即安宁八景的"夕阳晚照"。第三处在罗汉窟左10余米处,有二窟。第一窟雕一人双手抱膝垂首沉思,左衽右袒,是释迦牟尼苦行图。第二窟一人广袖长衣,手捧碗盏,此即牧女献乳。牧女身后紧跟水牛一头,背负经籍,以牛角触女衣。第四处远在罗汉窟南100米之外,雕一涅磐佛,长4米,卧佛头南面东,螺髻,通肩袈裟,袒胸跣足,曲肱而枕,神情悠然。窟外右壁有"法本轮谷天登"六字。
曹溪寺
【曹溪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安宁市西北7公里处螳螂川西岸,龙山山腰。寺院布局随山势层层上升,沿中轴线有山门、韦陀殿、大殿、后殿。大殿前左右设钟、鼓楼。寺始建于宋,但现存建筑仅大殿为明嘉靖重建,其余皆清代遗构。大殿重檐歇山,抬梁结构。面阔5间12.3米,进深5间11米。斗拱雄浑粗大,外檐上下均为十字拱。斗拱古朴,有宋元遗风。寺内文物荟萃,著名的有明脱纱西方三圣像,铜铸大黑天神和南海三圣,以及南宋大木雕南海三圣。还有明末状元杨升庵的二方碑,康熙云贵总督的一方碑,皆文辞清白,为碑中上品。曹溪寺大殿是云南现存古建筑中年代最早,技术、艺术价值最高的建筑。
咸阳王墓
【咸阳王墓】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咸阳王是元代第一任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的封号。他的墓有两座,一在昆明市区五里多小学内。高2.8米,宽2.4米,长4米,四面镶石,正面有袁嘉谷书刻"元咸阳王赡思丁墓"八字,左面刻有《元史·赡思丁传》,右边刻民国六年(1917)袁嘉谷所撰《重修咸阳王陵记》。墓上方有石雕檐形盖板。墓筑于一高台上,台正面设栏杆,两旁有石阶通道。民国初,昆明保廷梁重修王墓时,发现墓中无尸骨,仅有铜壶、浴巾,应为专供后人瞻拜的纪念冢。赡思丁的真身墓在松华坝马耳山马家庵村。此地天空地阔,野花满山,墓南向,下部砌石,上部封土,高1.8米,阔1.4米,长2.6米。坟前右前方是其子纳速剌丁墓,形制相同。1987年,昆明市文管会修复赡思丁父子墓,重立墓碑。赡思丁于至元十一年(1274)至至元十六年(1279)治滇期间,在政治上轻赋而重抚,着意改善民族关系,并进行行政改革,推行郡县制;经济上注重发展农业,大力开发水利事业,通六河,浚海口,筑松华坝水库,这些设施至今犹造福昆明人民;文化上创建文庙,购经史,推行中原先进的文化教育事业。他治滇6年,政绩卓著,深得民心,死于任所。
金刚塔
【金刚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昆明南郊官渡古镇。初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7),明天顺二年(1458)重建,康熙年间重修。形似北京北海白塔的金刚塔,为砖石结构密宗塔,塔的下部为宽10.4米见方的须弥座式石台,台高4.7米,有十字贯通的四门券洞,建塔之初,人可以四面进出,故俗称"穿心塔"。现塔基已下沉,门洞只剩1米多的翻拱部分在地面上,但塔身仍平稳端正。塔的上部,中央建主塔,四角配以小塔。四周有石雕围栏。主塔的造型是,方形座上置瓮形经幢,顶上竖伞盖,伞上有四天王小铜像分立四方。方形塔座上雕刻着狮、象、马、孔雀等动物形象,四角各雕力士像一尊,造型生动。由塔基底至塔顶高16.5米。此塔系云南省内仅有,对研究西南佛教史和古建筑艺术均有重大价值。
金殿
【金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名铜瓦寺、太和宫。位于距市区东北7公里的鸣凤山(又名鹦鹉山)巅,坐东向西,是云南著名的道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明崇祯十年(1637),云南巡抚张凤翮将铜殿移至宾川鸡足山天柱峰。清康熙十年(1671),平西王吴三桂重建现存这幢铜殿,供北极真武铜像。这座铜殿规模比原拆走的更大、更精,占地200平方米,重檐歇山顶,周匝回廊。脊梁上正书"大清康熙十年岁次辛亥大吕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王吴三桂敬筑"。面阔3间7.8米,进深6.15米。殿四面各设一堂六抹隔扇门,前后各10扇,左右各8扇,共36扇。殿外有一对铜亭,供奉龟蛇二将,殿前竖有高杆日月七星旗。近有建筑、小亭、旗杆,均为青铜锻铸而成。1977年以后,国家逐年投入巨资,修建了两条上山公路,修葺了一、二、三天门和太和宫的古建筑,成立了文物陈列室。1983年在铜殿以南的鸣凤山最高处建了一幢29米高的钟楼,钟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呈十字形,三层三十六戗角。钟楼三楼穹顶下悬挂着一口大铜钟,此钟铸于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钟高3.5米,口径周长6.7米,重13.84吨,原挂在昆明城南宣化楼上,最初用作报时,后用于报警。1953年拆除宣化楼,将钟移至古幢公园,后移至金殿保护。在钟楼周围油杉林中修筑步道、亭子,在山林中拓建游览区,建成占地30多公顷的"昆明园林植物园"。植物园包括:温室区,万株山茶花园,鹦鹉园,木兰园,蔷薇园,樱花区,月季区,雪松草坪园,竹类植物园,水景园等。现金殿风景名胜区已发展园地60多公顷。
马哈只墓碑
【马哈只墓碑】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晋宁县昆阳镇月山郑和公园马哈只墓前。马哈只是郑和之父,墓前三碑并立,正中即马哈只墓碑,额篆"故马公墓志铭"。碑座为一巨龟。碑为红砂石,高1.6米,宽0.93米,楷书,文14行,行28字,碑阴右上角有郑和回乡扫墓题记。在马公碑铭右侧,并立夏光南所撰《郑和太公墓志铭跋》青石碑一通,立于民国24年(1935);左侧并列邑人武良英书刻的《明史·三保太监郑和传》青石碑,也刻于民国24年。
大观楼
【大观楼】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昆明市区西南大观公园内。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云南巡抚王继文倡议近华浦内挖一大湖塘,建楼二层,名大观楼。清道光八年(1828)云南按察史翟锦光将楼改建为三层。咸丰三年(1853)咸丰皇帝御赐"拔浪千层"金匾额,现仍悬挂在楼檐。大观楼地处滇池北滨,与滇池西岸的太华山隔水相望,风景秀美壮丽,再加上它有众多著名楹联、匾额和名人书法,游人渐多,遂成名胜之地。特别是孙髯的180字长联,更是为人称道。1950年辟为公园,并将周围的鲁园、庾园、马园、陈园、柏园、李园、丁园等八家私家花园、别墅先后交给大观公园管理,扩大游览区,使公园面积达38公顷,其中陆地14公顷,水面
石寨山遗址
【石寨山遗址】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晋宁县晋城西5公里处滇池之滨。1955年至1960年曾四次考古发掘,清理战国至西汉滇国王族墓50座,出土文物4000余件,包括一枚滇王金印。文物以青铜器最多、最精彩,这些青铜器上铸刻了反映战争、祭祀、朝贡、劳动等广阔的社会场面。这里有奴隶、奴隶主,有武士、平民,有巫觋、商人,还有少数隆鼻深目、虬髯异服者,显然是外来人种。在青铜器形上,最有代表性的是铜鼓、贮贝器和被称为"人类屋宇模型"的干栏式房屋,为国内其他地区所少有。有一件"诅盟祭祀"的器盖上,仅铜铸人物就有127个。还有一批"异形器物",如尖叶形铜NB159、长条形铜锄、蛇头形颈首无格青铜剑以及各种动物形兵器。青铜器还刻意突出了成百上千的动物形象,如牛、虎、蛇、豹、马、羊、孔雀、鹈鹕、鸳鸯、青蛙、獒犬等。石寨山青铜器的制造,除采用陶范工艺外,对精密镂空器物,还使用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失蜡铸造法"。
王仁求碑
【王仁求碑】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安宁市鸣矣河乡小石庄村葱蒙卧山上。碑体为红砂石,通高2.8米,宽1.5米,文34行,行53字,共1540字。额为隶书"大周故河东州刺史之碑"。唐代文学家闾丘均撰,王仁求之子王善宝书丹。碑立于武周圣历元年(698),是昆明地区仅存的唐碑。此碑于明代被杨升庵发现时,没于荒草中,因作诗曰:"荒凉谁过问,郡乘不曾知。"到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经金石学家王昶宣扬,声名大振,许多学者和地方志都把它收录在册,许多在云南做官的人,离任时都要捶拓数份以为至宝。王仁求,安宁人,为河东州刺史。其祖出于太原,与?氏先祖相同,同为西NB15A白蛮之大姓。唐王朝擢用为将,平定蒙俭的侵扰,立有战功。王氏领地正当滇东NB15A氏和滇西蒙氏之间。此碑是研究唐王朝经略云南的重要史料。
东西寺塔
【东西寺塔】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昆明市区南部。原址为唐代常乐和慧光寺,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弄栋节度使王嵯巅派大匠尉迟恭韬所建。西塔曾在明弘治十二年(1499)大地震时倾倒,弘治十六年(1503)仿东塔重建;东塔在清道光十三年(1833)地震中倾圮,光绪九年(1883)复照西塔式样重建,实是有趣的巧合,二塔皆保有唐代式样。东塔高40.57米,系三级石台基密檐空心四方砖塔,平面边长7.23米,墙厚2.7米。有螺旋木梯直通第十层。共13层,第一层最高,达10米,券门,有地宫,深1.5米,原置木雕坐佛一尊,今失。第二层至第十二层四面设龛,券顶,龛高0.52米,宽0.54米,各层置佛一尊,皆善男信女所捐。各层出檐以10层平砖叠涩而出,第二层作狗牙棱角,檐面宽从0.9米至1.1米不等。塔顶四角置铜制迦楼罗4只,高2.03米。在鸡喙内噙有管状口笛,每当西南风劲吹之时,即呜呜鸣叫,声闻遐迩。现口笛锈蚀,不再鸣叫。西塔形制与东塔相似,不同之处是无地宫。1984年维修时挖出大量糯米与黄泥的胶结物,其作用是加大基础强度,这是明代建筑技术的特征。西塔体形略小,高36米,底边长6.95米,塔身厚度2.5米。塔砧中偶有凸起斜方纹和宝塔图,显然是唐代原砧。东西寺塔是典型的云南密檐方塔,它与内地同类型砖塔(如西安小雁塔)相比,具有鲜明的特征。
地藏寺经幢
【地藏寺经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昆明市区拓东路71号。又名大理国经幢,简称古幢,始建于宋代。1923年修整后,辟为古幢公园,现为昆明市博物馆。这座大理国时期的石幢,七级八面,由五段砂岩雕刻组成。高6.5米,周雕密教佛、菩萨及天龙八部约300尊。大像高约1米,小像不足3厘米,刀法遒劲,精美绝伦,中外专家推崇为滇中艺术极品。明代以前全国有石幢600多座,然在一幢之上造像之多,内容之丰富、精美,实为空前。在石幢基座上阴刻汉文《造幢记》,共62行,622字,无年月。外形像座宝塔,八角七层,下面基层是一个八角形的须弥座,上面浮雕着八条盘龙,四角是地神蹲伏四边;往上则有身披甲胄、手持斧钺、脚踏鬼奴的四大天王。以上四层分别刻有释迦牟尼说法图,菩萨罗汉像,并装饰配刻有楼阁殿宇;第六层刻梵文《佛顶尊胜陀罗尼咒》、《大日尊发愿》、《发四宏誓愿》等经典。此外还刻有汉文译的《佛说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从石幢所雕刻的题材看,宗教色彩异常浓厚,较当时中原的一些经幢雕刻的风格大相径庭,雕刻手法除金刚像稍微粗犷外,其他佛像与建筑物的构图造型都很精美,线条明快细腻,最为生动,表现了高度的艺术技巧。从《造幢记》的文体来看,是骈文与散文兼行,充分反映了白族文化与汉文化的紧密关系。这在全国也是罕见的,被日本学者评价为中国绝无仅有之杰作。
筇竹寺五百罗汉
【筇竹寺五百罗汉】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筇竹寺位于城西北14公里处玉案山。建于宋代大理国时期,屡遭破坏。明永乐十七年(1419)受火灾,永乐二十年(1422)重修,历时7年竣工。以后又经清咸丰、光绪年间重修。现存寺院便是清末遗制。著名的彩塑五百罗汉像,也就在这一时期完成。现筇竹寺由山门、钟楼、天王殿、罗汉堂、厢房、大雄宝殿、后院服务部、华严阁、海会塔组成。主体建筑布局东西向,南北对称。寺院面积2.5公顷,森林山场面积629.5公顷,树种以云南松为主。山门内有明代孔雀杉两株,其中一株胸径1.44米,株高29米,冠幅直径13米。五百罗汉是筇竹寺的重点文物,为四川师傅黎广修所塑。光绪九年至十六年(1883~1890),黎广修带着他的弟子,呕心沥血7年,塑造了筇竹寺"梵音阁"、"天台来阁"及大雄宝殿两厢的罗汉群像。二罗汉堂内各塑216尊,大雄宝殿68尊,共计500尊。罗汉堂内的泥塑分上、中、下三层排列,高度和真人一样。黎广修的这组创作,摆脱了佛教传统泥塑那种正襟危坐、神情呆滞、千人一面的模式,以丰富的现实社会人物为模特儿,造型逼真,性格鲜明,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大雄宝殿内还有元仁宗延三年(1316)立白话碑,又称蒙汉文圣旨碑,是研究历史、语言及云南宗教史的珍贵资料。 (风水www.azg168.cn)
昆明名胜古迹有哪些
法华寺石窟
【法华寺石窟】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安宁市洛阳山小桃花村。法华寺为宋代大理段氏政权所建,原寺毁于清咸丰七年(1857)。其地野花烂漫,流水潺潺,人迹罕至。洛阳山峭壁如削,突兀而立。红砂岩上凿有24个洞窟。石窟分为四处。山壁最下层是第一处,并排圆雕两菩萨,各高1.5米,是石窟中除了卧佛外,形体最大的造像。右雕观世音菩萨,头戴花冠,身着通肩袈裟,结跏趺坐,金刚座下有巨莲两朵;背光两圈,上圈压在下圈上,呈葫芦状。右边并坐的菩萨亦头戴宝冠,左手托尼珠,右手持一物已断损,从头旁残存石雕看出是一宝幢,因此断定是地藏菩萨。第二处石雕在二菩萨左后方大约30米处,是十八罗汉窟。每窟高80厘米,拱顶,内雕罗汉一尊,高约60厘米,像大部损坏,无头。罗汉分三层,在一层正中,清康熙间有人刻"晚照"两个大字,意即安宁八景的"夕阳晚照"。第三处在罗汉窟左10余米处,有二窟。第一窟雕一人双手抱膝垂首沉思,左衽右袒,是释迦牟尼苦行图。第二窟一人广袖长衣,手捧碗盏,此即牧女献乳。牧女身后紧跟水牛一头,背负经籍,以牛角触女衣。第四处远在罗汉窟南100米之外,雕一涅磐佛,长4米,卧佛头南面东,螺髻,通肩袈裟,袒胸跣足,曲肱而枕,神情悠然。窟外右壁有"法本轮谷天登"六字。
曹溪寺
【曹溪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安宁市西北7公里处螳螂川西岸,龙山山腰。寺院布局随山势层层上升,沿中轴线有山门、韦陀殿、大殿、后殿。大殿前左右设钟、鼓楼。寺始建于宋,但现存建筑仅大殿为明嘉靖重建,其余皆清代遗构。大殿重檐歇山,抬梁结构。面阔5间12.3米,进深5间11米。斗拱雄浑粗大,外檐上下均为十字拱。斗拱古朴,有宋元遗风。寺内文物荟萃,著名的有明脱纱西方三圣像,铜铸大黑天神和南海三圣,以及南宋大木雕南海三圣。还有明末状元杨升庵的二方碑,康熙云贵总督的一方碑,皆文辞清白,为碑中上品。曹溪寺大殿是云南现存古建筑中年代最早,技术、艺术价值最高的建筑。
咸阳王墓
【咸阳王墓】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咸阳王是元代第一任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的封号。他的墓有两座,一在昆明市区五里多小学内。高2.8米,宽2.4米,长4米,四面镶石,正面有袁嘉谷书刻"元咸阳王赡思丁墓"八字,左面刻有《元史·赡思丁传》,右边刻民国六年(1917)袁嘉谷所撰《重修咸阳王陵记》。墓上方有石雕檐形盖板。墓筑于一高台上,台正面设栏杆,两旁有石阶通道。民国初,昆明保廷梁重修王墓时,发现墓中无尸骨,仅有铜壶、浴巾,应为专供后人瞻拜的纪念冢。赡思丁的真身墓在松华坝马耳山马家庵村。此地天空地阔,野花满山,墓南向,下部砌石,上部封土,高1.8米,阔1.4米,长2.6米。坟前右前方是其子纳速剌丁墓,形制相同。1987年,昆明市文管会修复赡思丁父子墓,重立墓碑。赡思丁于至元十一年(1274)至至元十六年(1279)治滇期间,在政治上轻赋而重抚,着意改善民族关系,并进行行政改革,推行郡县制;经济上注重发展农业,大力开发水利事业,通六河,浚海口,筑松华坝水库,这些设施至今犹造福昆明人民;文化上创建文庙,购经史,推行中原先进的文化教育事业。他治滇6年,政绩卓著,深得民心,死于任所。
金刚塔
【金刚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昆明南郊官渡古镇。初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7),明天顺二年(1458)重建,康熙年间重修。形似北京北海白塔的金刚塔,为砖石结构密宗塔,塔的下部为宽10.4米见方的须弥座式石台,台高4.7米,有十字贯通的四门券洞,建塔之初,人可以四面进出,故俗称"穿心塔"。现塔基已下沉,门洞只剩1米多的翻拱部分在地面上,但塔身仍平稳端正。塔的上部,中央建主塔,四角配以小塔。四周有石雕围栏。主塔的造型是,方形座上置瓮形经幢,顶上竖伞盖,伞上有四天王小铜像分立四方。方形塔座上雕刻着狮、象、马、孔雀等动物形象,四角各雕力士像一尊,造型生动。由塔基底至塔顶高16.5米。此塔系云南省内仅有,对研究西南佛教史和古建筑艺术均有重大价值。
金殿
【金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名铜瓦寺、太和宫。位于距市区东北7公里的鸣凤山(又名鹦鹉山)巅,坐东向西,是云南著名的道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明崇祯十年(1637),云南巡抚张凤翮将铜殿移至宾川鸡足山天柱峰。清康熙十年(1671),平西王吴三桂重建现存这幢铜殿,供北极真武铜像。这座铜殿规模比原拆走的更大、更精,占地200平方米,重檐歇山顶,周匝回廊。脊梁上正书"大清康熙十年岁次辛亥大吕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王吴三桂敬筑"。面阔3间7.8米,进深6.15米。殿四面各设一堂六抹隔扇门,前后各10扇,左右各8扇,共36扇。殿外有一对铜亭,供奉龟蛇二将,殿前竖有高杆日月七星旗。近有建筑、小亭、旗杆,均为青铜锻铸而成。1977年以后,国家逐年投入巨资,修建了两条上山公路,修葺了一、二、三天门和太和宫的古建筑,成立了文物陈列室。1983年在铜殿以南的鸣凤山最高处建了一幢29米高的钟楼,钟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呈十字形,三层三十六戗角。钟楼三楼穹顶下悬挂着一口大铜钟,此钟铸于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钟高3.5米,口径周长6.7米,重13.84吨,原挂在昆明城南宣化楼上,最初用作报时,后用于报警。1953年拆除宣化楼,将钟移至古幢公园,后移至金殿保护。在钟楼周围油杉林中修筑步道、亭子,在山林中拓建游览区,建成占地30多公顷的"昆明园林植物园"。植物园包括:温室区,万株山茶花园,鹦鹉园,木兰园,蔷薇园,樱花区,月季区,雪松草坪园,竹类植物园,水景园等。现金殿风景名胜区已发展园地60多公顷。
马哈只墓碑
【马哈只墓碑】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晋宁县昆阳镇月山郑和公园马哈只墓前。马哈只是郑和之父,墓前三碑并立,正中即马哈只墓碑,额篆"故马公墓志铭"。碑座为一巨龟。碑为红砂石,高1.6米,宽0.93米,楷书,文14行,行28字,碑阴右上角有郑和回乡扫墓题记。在马公碑铭右侧,并立夏光南所撰《郑和太公墓志铭跋》青石碑一通,立于民国24年(1935);左侧并列邑人武良英书刻的《明史·三保太监郑和传》青石碑,也刻于民国24年。
大观楼
【大观楼】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昆明市区西南大观公园内。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云南巡抚王继文倡议近华浦内挖一大湖塘,建楼二层,名大观楼。清道光八年(1828)云南按察史翟锦光将楼改建为三层。咸丰三年(1853)咸丰皇帝御赐"拔浪千层"金匾额,现仍悬挂在楼檐。大观楼地处滇池北滨,与滇池西岸的太华山隔水相望,风景秀美壮丽,再加上它有众多著名楹联、匾额和名人书法,游人渐多,遂成名胜之地。特别是孙髯的180字长联,更是为人称道。1950年辟为公园,并将周围的鲁园、庾园、马园、陈园、柏园、李园、丁园等八家私家花园、别墅先后交给大观公园管理,扩大游览区,使公园面积达38公顷,其中陆地14公顷,水面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